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体育校本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范文1
【关键词】体育游戏 校本课程 原则 路径
校本课程开发可以说是现下深化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但笔者在考察本地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时却发现,一般农村学校重视的是语、数、外课程的校本课程开发,对传统意义上的“小三门”却存在热情不高、力度不大、效果式微的现象,而其中对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更是少之又少,以体育游戏为题材开发校本课程的几乎没有。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对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当下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体育游戏乃是从传统游戏中派生出来的一种具有生动教育学意义的现代游戏。农村小学地处广袤的农村,体育游戏又散见于广大农村的村村寨寨,被大多数农民所喜爱,更是农村孩子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所以,从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入手认真做好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工作,可以说是农村学校在课改中一种接地气的“弯道超车”式举措。
一、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备校本课程开发应有的特质
(一)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有其他体育运动不可替代的特点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能够丰富农村体育教学,因陋就简地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理解体育精神,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由于农村体育游戏根植于广袤的乡村大地,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它既便于组织,又易于推广普及。更为可贵的是学生一学就会,接受起来无障碍,而且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游戏中放飞心情,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满足了身心需求,陶冶了情操。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形式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不同需求,随时随地作相应的调整与变动。既可是跑、跳、投、走等徒手展开,亦可借助于现有的可利用的各类器材进行相关的训练。同时,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要求具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济的特点。也就是说,开展农村体育游戏既可以对某些项目,比如笔者所在地区闻名全国的体育游戏有“四坝攻鼓子”“九剑跳踯(舞剑)”“胡腾(胡腾舞)”“狮子(狮子舞)”“樵夫打狗熊”等,对这些游戏的要领做出严格的动作规范及要求,也可以根据地域、社区资源、学校设施、学情等特殊情况,弱化其动作规范及要求,以突出其自由性。比如“捉迷藏”“老鹰叼小鸡”“踩石过河”“摔泥巴”等游戏。
(二)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有新课改推崇的特殊价值
从体育的角度而言,农村体育游戏对增强学生体质具有无与伦比的良效。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期,借助于开展的体育游戏,可以养成学生正确的跑、跳、投、攀、走等基本活动能力,有利于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从心理健康角度而言,体育游戏因为具有丰富、有趣的活动形式,融入活动适度的竞争性,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参与的兴奋感,获胜的成功感,能使弱者找到差距、目标,通过活动重拾信心,使强者做到更快、更强,具有改善现时心理状况、提升心理素质的特殊价值;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而言,积极开展体育游戏,有利于促进学生体力与智力最自由、最全面、最直接的发展。这在“应试教育”阴霾未除的前提下是最好的促进学生体力与智力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从人际关系学而言,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教育任务是培养集体主义者,只有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进行教育,才能完成培养集体主义者的任务”,体育游戏可以改善和修复因“应试教育”引发的学生与学生之间过度的竞争而造成的紧张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协作、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多样性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了最佳的切入点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从人体活动能力来分类,可分为行走类、奔跑类、跳跃类、投掷类、爬越类、支撑类、负重类、攀登类、悬垂类等;从提升素质水平来分类,可分为速度类、耐力类、耐力速度类、力量类、弹跳类、灵敏反应类等;从开展的项目来分类,可分为田径类、体操类、武术类、篮球类、排球类、足球类、乒乓球类等;从体育教学与训练来分类,可分为准备活动类、提高兴奋类、集中注意类、放松类等。从上述体育游戏蕴含的特质不难看出,农村小学开发体育游戏校本课程,有利于弥补国家体育课程的不足,有利于实现农村小学教育资源与农村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及利用,可以提高专兼职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其专业发展,同时提升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还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体育人才培养与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差距。基于此,在今天我们苦于为农村小学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寻找思路与出路的当下,农村小学体育游戏以优异的课程资源特质,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创了新的路径。
二、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基于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固有特质,本着为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创新寻找出路的初心,笔者认为在进行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乡土性原则
开发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就要突出农村的乡土气息。同时,要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充分利用农村社区教育资源,弘扬乡贤精神。按照杜威先生“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来开发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可以让农村学校管理者、农村学校教师、家长、农村体育爱好者、农村武术家、农村体育世家以及学生参加,并且秉持以农村小学为主、其余为辅的工作基点。
(二)发展性原则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丰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内容,突出发展与农村学生相适应的某种专项体育基本能力。在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实施中要强调学生锻炼的层次性,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统筹兼顾、综合考量、协同发展。注意实施过程中主要目标的引领性,必须明确次级目标为主要目标服务的思想。
(三)趣味性原则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为了吸引学生参与。因此,在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动作设计上,要突出戏剧化,强调变异性,打破常规,就地取材,努力使动作简洁、轻松、诙谐,充满趣味。同时在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考评上,也要强调趣味性,做到计时与计分共处,个人与团体兼顾,等等。总之,力戒文化课的考评做派,以学生好玩为出发点。
(四)适度竞争性原则
体育游戏具有天然的竞争性特点,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中也要关注这一点,不能回避。制定游戏规则时要贯彻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游戏中努力做到让学生“跳一跳,摘个桃”。游戏规则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要让每一个校本课程开发者明确,让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目的就是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使弱者变强,使强者更强。
(五)安全性原则
在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安全性问题,做到安全第一。在课程开发实施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明确相关安全措施,体育教师要学会必要的防范与处理应急事故的基本方法。同时教育学生学会一定的应对体育游戏事故的必要方法。在课程实施中,体育教师要有安全意识,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预警;在课中,注意仔细观察,发现隐患及时排除;在课后,总结点评,巩固成效,进而养成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开发路径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课程开发的命名
课程命名即给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起一个响亮的名字。一般在这类校本课程命名中遵循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动作结合活动形式直接命名,比如“高跷舞蹈”“穿越山林”“单脚跳比远”“捉迷藏”“老鹰叼小鸡”等。另一种是在动作和活动形式的基础上,以突出的情节来命名,比如“踩石过河”“摔泥巴”“跳方方”“跳皮筋”“击鼓传花”“打弹弓比远”等。总之,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命名要力争做到简洁、明了,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简洁就是课程题目不能太长,最好三四个字为妙。明了就是让小学生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游戏。激发学生想象力就是要抓住小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的特点,让课程的动作冲击力、情节感染力引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游戏的热情,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二)课程开发目标的确立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应注重农村小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三个维度。因此,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确立,笔者认为一般以“提高”“发展”“培养”三个动词表述较为妥帖。比如涉及某种体育活动能力的,可用“提高”来表述,像“提高小学生的耐力”“提高小学生的攀越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平衡能力”等。在注重身体素质时,往往用“发展”来表述,像“发展速度素质”“发展灵敏素质”“发展协调平衡素质”等。在凸显心理健康水平时,常常用“培养” 来表述,如“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小学生的判断力”“培养小学生的信任感”等。
(三)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
1.成立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主抓课程开发的全盘工作(包括指导思想确立、方案的制定、人员的认定与聘任、课程开发与实施管理以及课程评价等)。2.组织有关人员,成立课程开发专家组,具体负责课程开发工作。3.开展课程开发前的评估工作,包括对学生体育游戏需求方面进行评估,对必要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估,即对来自于社区的、学校的、家庭的、网络的资源进行摸排收集整合。4.制定课程开发的规划,即对即将开发的课程进行有关课程结构、实施要求、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顶层设计。5.开展相应的课程开发培训工作。培训的对象应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以及相关人员,通过培训使其理解课程框架,把握实施技能,为日后课程实施做准备。6.精心做好课程开发的过程管理,即时刻注意着手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确保实施过程达到既定目标和水平。7.对即将实施的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教法及学法进行建议与预警设置。建议与预警的重点既要针对教学者“重点抓好什么”“注意避免什么”以及对学习者“重点学习什么”“注意防范什么”提出建议,又要对课程实施及学习过程中活动前期的准备、活动中的流程,活动结束后的注意事项进行安全预警。8.做好对开发课程的相关总结评价工作,即对开发的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经验和教训乃至遇到困难进行最基本的判断。9.以哲学家的情怀,及时对实施后的体育游戏校本课程进行扬弃批判,并着手开展下一轮的课程开发工作。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范文2
关键词:民族体育 校本课程 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81―03
1 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及民族体育文化进入学校传承的首要环节。当前人们开始关注学校实践,关注校本课程的实施,这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入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2001年6月,我国政府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课程计划,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了10年多时间,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实际的成效,很多中小学都利用国家课程和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来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目标。在体育教育领域,很多学校进行了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广大的民族地区,有些学校也在尝试着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比如,黔南布依族地区学校利用本民族的体育文化元素开展体育活动,根据布依民歌“好花红”创编布依族地区学校校园健身操、健身舞运用于学校体育活动之中,既体现了民族元素,又注入了时代气息。这些民族地区学校所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一般都会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我们称之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
笔者正在参与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布依族地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性研究》就是一种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研究。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编写了《黔南民族体育》的校本教材,它是我们开发与实施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实验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使用了这本学生教材,但是在实施后就面临一个如何进行教学评价的问题,这就是本论文需要解决和研究的问题。针对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教学评价问题也是当前很多正在进行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实验的教师所面临的困难,急需我们广大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和探讨。
只有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才能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评价依据,为我们提供判断的标准。只有构建的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合理,才能更好地衡量我们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确立的目标、开发的教材内容以及教师的实际教学是否合理。所以,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实际任务,它有很强的必要性,是我们了解当前正在开展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有力工具和必不可少的手段。总之,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构建合理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2 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主要依据
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这些要素。只有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新课标的要求,了解当前的课程和教学评价发展趋势以及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内容自身的特点,才能构建起合理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2.1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我们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目的是衡量我们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进而能否让我们的民族体育项目进入学校得到有效传承。所以,我们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第一个依据就是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符合其发展规律。比如,对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考虑其自身发展的年龄阶段性特点,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也要考虑其发展的连续性特点,制定的评价标准要具有一定衔接性。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特点,制定的评价标准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
2.2要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我们开发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一般都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开发和建设,所以我们构建其教学评价体系时也要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1~6年级)与健康(7~9年级)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中也作出了“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的指示,指出要“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2年修订稿)对原课标做了诸多修订,其中关于评价的修改是“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发展性要求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要求对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进行综合评价,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自我评价能力。”我们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时,一要依据课标里对评价的具体要求,二要依据课标本身的内容,要依据课标四个领域的学习目标。
2.3要依据当前中小学课程和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当前中小学课程和教学评价呈现如下趋势:评价主体出现多元化趋势,不仅管理者、教育者主持评价,学习者及其同伴也可以参与评价。评价内容的范围出现扩大化趋势,以往只注重学习结果,现在学习过程也被纳入评价范围;以往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和能力的提高,现在同时也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评价方法和形式出现多样化趋势,以往评价形式比较单一,一般通过纸笔形式的考试测验、量化考试的方法进行评价,现在增加了观察记录等档案袋式评价,继续使用量化评价方法的同时也强化质性评价方法。我们在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时,一定要顺应当前课程和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顺应时代的要求,不能闭门造车,违背时代潮流。
2.4要依据民族体育项目自身的特点
民族体育项目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身体活动方式,渗透着各自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念,反映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和地域风情,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它有自己的身体活动特点,有自己的文化心理内涵,这些与现在学校所传授的西方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是不同的。我们在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时,要符合民族体育项目自身特点,不能简单套用以前的适用于西方体育教学的评价模式。
总之,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需要我们考虑相关的各方面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合理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3 构建科学合理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指标)、评价形式与方法这些内容。我们建立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内容时,应该结合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特点和当前评价发展趋势来建立,下面分别讨论这些评价体系内容。
3.1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主体
我们要根据课程和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趋势,来确立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的主体。对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教学评价,既要以体育教师为主要评价者,也要参考学生本人和其他学生的意见。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学生本人自评时,要避免出现自评过高或过谦的问题,学生互评时,要避免出现学生之间互送人情或打感情牌而导致评价失真的问题。教师要在评价前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并起到预警的作用。互评中,对发现的失真评价现象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对故意打高分或打低分的学生要批评教育,作废其所打分数并扣掉其自己一定分数。总之,体育教师和学生是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的主要主体,在评价时要发挥其主体作用,又要有一定措施避免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3.2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对象
本文要构建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是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对象是使用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中小学生。我们在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不同年龄阶段水平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所以,我们在设计民族体育校本课程评价标准时,应该分层次地去设计,对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水平四各阶段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分别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时,也要注意各阶段的评价标准之间要有连续性,构成合理的评价体系。在具体实施中,还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灵活使用评价工具,使每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都要有所体现,不能只看最后的体育测试成绩。
3.3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指标
考虑民族体育校本课程评价内容时应该按照评价内容扩大化趋势和课标本身的要求去设计。我们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民族体育项目结果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我们不仅要对学生学习民族体育项目知识、技能进行评价,更要注重民族体育项目对学生运动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我们在制定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指标时,严格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去操作。另外,课标在制定目标时也是按照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感与价值观的变化、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这些维度去设计的,我们以课标作为教学评价指标设计的标准,也符合课程与教学评价发展的趋势。
依据2012年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我们确立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这四大方面的评价指标。为了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鼓励学生学习民族体育项目的积极性,另外加上努力进步程度这一方面的评价指标。我们又对具备高级职称资格的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师进行了专家效度咨询,分别对这五大方面及其里面的二级指标所应占的比重进行了讨论,最后确立了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内容指标及其比重关系。具体情况是:评价内容的总分是100分。第一个大项指标“运动参与”占15%,共包括三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学习态度(注意力集中,主动积极,自觉锻炼等)占5分;兴趣、爱好、习惯养成占5分;出勤率占5分。第二个大项指标“运动技能水平”占30%,共包括四个二级指标,分别是:民族风情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本知识占8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技术、技能与方法占8分;拓展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思想及运动精神占7分;具有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占7分。第三个大项指标“身体健康”占20%,共四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与能力占5分;懂得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占5分;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占5分;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占5分。第四个大项指标“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占20%,共四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在体育学习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品质占5分;与同伴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并与同伴和谐相处占5分;在体育学习活动中的情绪稳定程度占5分;良好的体育道德占5分。第五个大项指标“努力进步程度”占15%,共三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具有进取精神,不干落后占5分;通过自身努力,取得进步占5分;克服困难,尽力完成教学任务占5分。
3.4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方法
表1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内容
考虑到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本身的特点,我们主要采用质性评价方法。因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是国家体育课程的补充,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还不能占据主要地位,我们在评价时采用质性评价方法更为合理。同时,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在发展学生体育技能、情感态度、心理适应能力的同时,也肩负着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使命,我们在对其进行评价时,也是采用质性评价方法更为合适。我们已确立了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指标体系级其各自所占的比重,可以采用评价表的形式把以上评价指标囊括其中。采用等级评价的定性评价形式,分别对各个二级指标进行设计,以“运动参与”这一大项指标为例,可见表1所示: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范文3
一、小学科学探索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
1. 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小学科学课程应该通过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不断了解科学概念,积累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在实践中学会沟通、语言表达以及同组合作的能力。科学课程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2. 构建“双主线”的授课内容和课堂
科学课程的设计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形成双主线的互补模式。我们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层面,不断地渗透在教材和课堂中,打造课堂内容与课堂教学“双主线”特色。“双主线”科学探索课程体系以项目教学为载体,教学内容以“学习―实践―思考”为主线,教学设计以“看―想―说―做”对科学课程课堂进行一体化设计,让学生逐步领会科学本质,学会用科学思维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3. 以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为起点,搭建知识学习平台
科学课程应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在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大量联系生活中与科学原理相关的例子,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使他们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
4. 构建探究学习模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科学探索课程体系构建中,科学探究主要体现在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设计。例如,课前导入时,采取和课程相关的科学小故事进行导入;课堂实践中,不急于给出科学现象的结论,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首先进行思考分析后猜想实验结论,最后联系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
5. 以项目式为引导,构建分层的由浅入深的科学探索课程体系
以科学知识搭建科学项目为依托,在生命、地球、物理、化学等方面从起始年级开始,每个学期选取16个核心概念作为主要学习内容。鉴于学生的具体年龄特征,从简单到复杂进行分级设计,也就是把所有的核心概念细化成具体概念,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子,逐步使学生从掌握渗透到应用。
二、具体的设计思路
学校在支持中小学特色发展的工作中,结合小学特色项目打造过程中的实际需要,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开发出“双主线”的科学探索校本课程。生活于科技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随时都会明显地感到来自科学技术的影响。科学探索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动手和探究为核心,用学生必备的基础学科知识培养科学思维方式。
在教学内容上,以“学习―实践―思考”为主线,用科学故事导入,在讲解科学原理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形成认识,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验证科学原理,加深印象,通过课后思考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加深认识,扩大知识面,使课堂知识得到延伸。课程内容的设计符合小学生思维的构建方式。课程设置按照年级和学期划分,用“核心概念”螺旋递增的建构方式,每学期与教学同步,设计16个科学实验,随着年级的增高,不断强化并逐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拓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掌握独立的相关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以“看―想―说―做”为主线开展探究式的教与学活动,将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后传递给学生。通过“看一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现象,引起直觉认知;通过“想一想”启发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联系,识别科学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启发积极思维;重视师生与生生间的互动,通过“说一说”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总结与反思;通过“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双主线”科学探索课程实例分析
科学探索课程内容将学生可以感知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学中的较为直观、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当作载体,将重心设置于培育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的兴趣、正确思维形式与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本文以“飞舞的纸片”为例,介绍“双主线”科学探索课程模式的具体内容。
1. 注重课程内容设计,构建全面知识平台
在实验项目内容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以科学小故事“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出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大气压。科学课程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动手能力,还要不断地帮助学生拓宽科学知识面,让学生认识大气压,了解大气压的存在,知道大气压与沸点、与海拔及与流速的关系。因此,在内容设置上,注重每一项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通过日常生活中和大气压有关的例子,基于科学视角认识和解释日常生活中因大气压引起的科学现象。通过现实中的诸多例子,学生可以了解、熟悉大气压及相关知识点,通过亲手实验,培养探究科学原理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效探究科学问题。
2. 注重探究式教学方法,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课堂内容设计是学习科学知识和提升科学素养的基础,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课堂设计是学生领会和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二者缺一不可。“飞舞的纸片”课程内容的讲授主要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看―想―说―做”这一主线,通过实验法、提问法、列举法及引导总结法,交替组织课堂教学,不断加深对科学现象和科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启发学生发现大气压这一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注重分层培养,逐步推进教学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范文4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大学英语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蒋燕(1964- ),女,贵州安顺人,安顺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应用语言学。(贵州 安顺 56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安顺学院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大学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AJG03,项目负责人:蒋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38-02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涉及学生面广,其教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后续发展,课程体系建设是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关系到该门课程开设的教学效果。文章以西部某一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为切入点,通过观察研究、资料查阅、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如何建设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提出自己的设想。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近12年的情况为:输入“英语课程体系”检索词,全部期刊检索有128条;输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检索词,全部期刊有31条;输入“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检索,全部期刊1条。可见,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以前的专科学校升格为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发展迅速,并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而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是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兼培养专科生,培养少量研究生。服务面向定位是立足本地、辐射周边、面向全国其他省区,为本地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以应用为指导,努力构建应用型教学模式和方法,把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职业竞争能力,这就要求加强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
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为了有针对性地对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进行研究,我们依据Richards所提出的需求分析方法,并参考国内外外语教学需求分析问卷,自行设计了调查问卷,以西部的几所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文理科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所选定的大学英语授课班级发放问卷450份,当场收回有效问卷435份,并随机抽取20名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分析整理调查情况如下:
1.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由于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欠佳或缺少良好英语学习习惯,学习英语很难达到教学目标要求,难以达到求学深造和英语交际的能力。
2.课程体系不完整。英语课程设置大致以基础课程为主,以精读教学模式为核心,以语法翻译法为重;重视基础英语,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文化知识的融入,缺乏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导致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欠缺;基本上是在教材的课文中学习语言知识和有限的文化知识。其课程设置和整个课程体系重知识轻能力,文化教学缺失,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
3.教学模式单一。一般是教师主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大班上课,满堂灌,笔记加作业,采取单向式的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和布置作业的方式来提高。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居支配地位,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违背了语言习得的规律。
4.教学设施不足。由于贵州省各市州的地方高校在管理归属上是“省市共管,以市为主”,这就必然受到所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有的地方政府投入少,学校办学经费十分紧张,外语教学硬件设施较差,多媒体教室短缺,校园网络化教学不能开展,英语学习软件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只停留在将黑板搬上屏幕的水平。
5.教师素质亟须提高。这类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在数量、质量上都有待提高。由于市州各方面条件比较差,很难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全校的英语教师一般只有30人左右,既要承担英语专业课,还要承担全校的公共英语课。加上办学经费紧张,专项资金缺乏,不能对在职英语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
6.学生期盼学习英语。调查显示,希望改革英语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学生占89.66%,希望改变教学方式的占95.86%,希望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占92.87%,希望开设四级后续英语选修课的占72.18%,希望能够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占97.70%,希望所学英语能够适应将来的英语岗位的占88.51%。可见,学生盼望学好英语。
7.用人单位的反映。在调查时用人单位反映,有的毕业生有英语四、六级证书在手,各门课程成绩优秀,但一旦进入文秘、外贸、科技、新闻、金融等领域工作时, 却写不好英语书信,看不懂英文国际招标书,讲不了英语谈判,难以学以致用。原因是学生只掌握了通用英语,缺乏适用于各种特定语言场合的专门用途英语。而大学英语教学只是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只是为检验学生基础阶段英语水平的考试,仅仅是英语语言需求的基础,不能使学生应对各种具体的英语交流场合。
三、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构想
Richards认为,语言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过程包括需求分析、目标设定、大纲设计、教学方法、测试和评估六个方面。应用语言学家James.D.Brown认为,只有准确了解不同类别的需求,了解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掌握群体概况,才能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检查语言的运用情况,才能实施合理的课程设置。结合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构想:
1.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基础,设置课程模式。基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时,首先应该进行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分析,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英语水平及技能的要求,并以此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其次,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要始终建立在需求分析上,遵循既要照顾英语水平差的学生,又要给好的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又有较强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通过个性化学习,确保英语水平稳步提高并满足不同专业发展需要以适应社会需求。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制定、教学方法选择、测试与评估等都要以需求分析为基础,遵循课程理论的原理和方法,探索一条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又有个性化、多样化的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之路。
2.以提高应用技能为中心,定位教学目标。教育部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明确定义:“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同时又规定各高校应参照《课程要求》,根据实际制定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我们要以此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应用技能、个体差异、学科专业要求等,建立个性化、多样化、灵活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制定教学大纲既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又要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不同专业、各个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而且要注重通过语言传授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要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决定教学内容。要以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和学习策略为主,并突出实践,强化应用。
3.以教学理念为支撑,设计课程体系。教师的教学理念至关重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要有规律性的认识,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关注学生学习英语的进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此,可以通过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两个教学路径和两个阶段,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掌握英语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应由语言基础、语言文化、语言技能、语言应用等四个部分组成,其课程体系总体为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其中基础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第一阶段,可开设通用英语,供那些在语法、词汇、语音、写作和学习方法上有困难的学生选择,并可以弥补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不足。第二阶段,引入与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根据学生的特定需要和目的设置课程,如开设西方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高级阅读、英语写作、英汉互译、旅游英语、文秘英语、商务英语等各种课程,供学生选择。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和所学专业的英语运用能力。
4.以分类指导为原则,转变教学方式。外语教学的实践证明,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基础和各校不尽相同的教师整体水平、教学资源,采取分类指导原则和分级教学方式。采用不同起点、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教材,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学习目的学生要求。根据不同学生、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情况,开设的课程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通用到专业,由综合到实用,进行不同级别、不同课程的学习,如通过开设综合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并结合拓展英语课程在语言技能类、应用类、文化类的应用供学生选修,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人文知识,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只有采取分类指导、分级教学的方式,才能使不同英语知识水平的学生达到不同级别的课程要求。
总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完整、系统、多学科交叉的工程。需要通过需求分析,了解学生主体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转变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大纲,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需要抓好通用英语教学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彩霞.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院校课程设置的特色与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7).
[2]郭宇路.谈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必要性[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3]韩戈玲,董娟.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3).
[4]刘富强,孙建奎.多重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J].职业时空,2007(18).
[5]孙建奎,宫钦言.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6]严明,冯莉.国外ESP教学研究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7]杨淑侠.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8]杨玉兰.学生需求对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J].外国语文,2012(6).
[9]郑红莲,刘桂兰.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施原则[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1).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范文5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学校体育 校本课程 开发 利用
体育教学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呈现不平衡现象,教育条件和环境也不尽相同,造成了体育教学不能很好的开展,于是就产生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特别是校本课程自提出以来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重视,并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的运用无疑是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校本课程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为体育教学注入新鲜血液,为高中体育教学提供新的教学理念,能够加深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和深化体育教学的开展,以独特的视角和观点为体育教学提供新的平台,对高中体育教学的开展意义重大。
一、开发出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要注意的问题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价,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体现了课程权利的民主化,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开发出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这是实施好体育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1.重视运动项目的开发,教师要加强改造与开发教材内容,一方面可以对原《体育教学大纲》中确立和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对新兴运动项目内容的引进、改造和加工。例如:球类项目中增加许多小球类,舞蹈项目中增加竹竿舞等内容,体操项目与健美项目相结合、民族传统项目与新兴项目相结合。增设了滑板、攀壁、越野、救生、背摔等内容,并实行新的整理和分类。在教材内容运用方面,可以在使高中生能普遍达到《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开设田径、武术、球类等必修内容,同时增设丰富多彩的兴趣拓展内容与运动专长选修内容。教学内容改造后,能增强综合性(含健康教育)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同时新学习内容的引进,扩宽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增强了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有学习内容的选择,使运动爱好和专长得到发挥,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性、自主性和个性。
2.开发校本课程一定要密切联系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不能走极端,高中体育的国家课程的开发是根据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而制定,具有科学性、普遍实用性,最终体现在《课程标准》中,而高中体育的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单位依据当地教育和体育资源,并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反映体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而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具有相当完善的体系,地方课程体现了灵活性,这两种课程为高中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是体育教学开展的重要依据,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密切联系国家和地方课程,吸取他们的精华,贯彻他们的精神,使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
3.校本课程要体现对学生新的评价方式,按照《标准》的要求,侧重对过程性和发展性的评价,标准要求比过去高了,成绩评定的价值取向要发生变化,只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只要自觉锻炼,掌握方法并运用,能积极参与探究性的学习,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就应该评价得好成绩,学生认为:学习评价很客观,有弹性,在完成学校统一限定评价内容中,能有机会选择自己的运动专长和其他评价内容,能参加民主评价和自己评价,是对他们学习价值的肯定和激励,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通过自身努力,去达到评价的要求,争取好成绩。
二、体育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配合学校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
以往课程体系建设是由研究人员或专家设计改革方案,进行开发和传播,再由广大教师接受研究者的思想和理论并付诸实施。体育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应有的主体地位被消解了,他们的生活、经验、问题、困惑、理解、智慧、意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统统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原本十分丰富的教学过程缩减成为单一的传授书本知识和解题技能的过程,体育教师、学生在课程和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束缚了,为了更好地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要做好以下两点:
1.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加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中,校本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高中体育教师产生深远的影响。校本课程的出现使得高中体育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观,反省教学方法和途径,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督促自身加强理论学习和技术掌握,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校本课程要求教师要全面的了解学生实际、学校教学条件实际、自身实际和教材实际,要求必须具有科学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并具备高度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够清醒的认识到不同阶段教学的任务,并对总体的教学具有高度的把握能力,因此校本课程应用的过程就是体育教师不断成长、自我提高的过程。
2.学校应随时关注体育教师的课程参与情况,鼓励体育教师主动参与课程决策和课程的开发。使他们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为课程的开发提供大量的资源,这样也会避免学校不了解教师,学生的需求而出现“闭门造车”的怪现象,同时引导和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体育教师与校本课程一起成长。
三、结语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体育教学要在紧密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加大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进一步综合利用学校资源、教师资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体育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条件[J].教育参考,1999,(3).
[2]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
[3]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4]卜杨.构建学校体育特色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R],2005,(1).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范文6
简单来讲,校本课程就是依托学校优越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本校教师专长、由学校和教师自主研发的课程,其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架构、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兴趣爱好。
化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自然科学,很多教学内容都是起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高中化学的课程教育理念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是相通的,其教育目标都是让学生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了解化学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化学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因此,开发和实施高中化学校本课程不仅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有助于构建完善的化学教育体系、提升高中化学教育的质量。
二、提升化学校本课程教育实效性的主要途径
为了响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号召,很多高中学校都结合自身实际开设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化学校本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受校本课程教育目标不明确、教材编排不适当、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等因素的影响,高中化学教育的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育的实效性:
1.明确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不能变成高中化学的“第二课程”,其教学内容应以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和培养兴趣爱好为出发点,除了基本的自然科学理论知识外,应多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因此,在校本课程的教育目标上应有所倾重。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应以完善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努力培养学生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和对待科学知识的积极诉求,并努力挖掘化学知识中人文教育因素,积极向学生传授科学技术史、科学家成长历程等知识,以培养学生“孜孜以求科学知识之真”的学习观和高尚的科学人文精神。
2.科学编制教材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方向应坚持这样几个原则: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力求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培养兴趣爱好,内容丰富多彩、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积极推陈出新、服务高中化学教学和高考。
首先,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的编排要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应考虑高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教学内容的现实意义等,努力选取和编排通俗易懂、学生喜欢且容易操作的教材内容。
其次,教材的内容应丰富多彩、紧跟社会发展步伐。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编排要努力把化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科学资讯融入进去,引导教材向多维化方向发展,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材的形式也不应拘泥于传统的课本形式,教师可以开发电子文本或网络教学,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智能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浏览,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便利性。
最后,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应服务于高中化学教学和高考。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向应与高中化学教学和高考保持一致,虽然它不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延续,但如果不与化学教学和高考保持一致,其实用性和适用性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总之,在保证与化学教学和高考一致的方向上,校本课程应尽可能地突出素质教育的特点,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3.创新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
首先,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育应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型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充分突出学生在教和学中的主体性,帮助其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其次,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尽可能地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了解学生的知识诉求、善于接受学生的质疑、积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努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多观察与多思考。
4.积极引入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