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个体工商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个体工商管理办法范文1
中国在新世纪潮流的影响下逐渐改变从而达到市场需求,同时,工商管理机构也会有新世纪事业几部所产生的冲击,若想把工商管理职能全面地展现,一定要达到下面的准则:
1.保持实事求是准则的实现。工商管理机构在执法当中,通常会面临新的繁琐困境,常常相关执法者都会故意把这样的难题躲过去,事实上,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有损执法者的本身形象和工商管理机构的形象,因此,对于这种难题要勇于面对,且在处理问题时,也不能以古老思路方式来看待新时期的难题。工管机构在对这样的难题解决时,需要保持做到实事求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要糊弄过关。在解析实际问题时,按照实际情况解决,执法当中不要墨守成规,永远都一个样。
2.保持依法行政准则的实施。工管机构若想对每个企事业机构实施合理地管理办法,就要在平常增强对企事业机构的普法宣扬,让企事业机构可以熟悉相关法律制度,且使他们知道后果的严重性,积极引领企事业机构主动遵守法律。而且还要加强对企事业机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教育、督查与查办工作,切实的把工管者的威望建立起来。
二、工商管理各职能之间的关联
1.管理与服务间的联系。工商管理机构对企业实行工商管理时,也需对企业的进步与鞭策给与赞同,主动地为各单位处理他们在改革中面临的难题与障碍,全面展现好其相应的服务职能。而且工商管理组织不但要强化对企业不好作为的监管,还要提高对于企业的支持与服务;对面积大些的企业,需要提高定点的交流,定位服务是很大的活动;对中小型单位,就需全力达到分片的交流,对那些比较鲜明的问题应特别看待,另外解除。
2.管理与引领的关联。即使工商管理组织对各单位实施管理的职能,但若是想要提高对企业的管理,让它可以科学且合理地进行经营活动,对此,工商管理机构就一定要对企业给出积极的引领。确切的说:首先,积极指引各单位向底层产业和与单位经营有关的产业逐渐进步,对经济收益不好的产业一定要严守关卡,同时,还要正确地指引那些已过户了的单位,可预防这些企业变行;其次,应根据新时代市场的实际要求来带动企业的几部,能够引领当地已充实了的产业到外地寻求进步机遇,而对那些投资与技能不能符合需求但却比较短缺的行业就要给与一定的方案支持。
三、工商行政管理职能
1.职能调整的整体对策是让工商行政管理本来的单一由外部对市场运转监管掌控的职能要点与分工系统,改为一面坚持必有的监督压力;一面联系中国市场经济进步对市场监督所涉及的走向需求从全能改为专职、从监督改为服务、从治标改为治本、从单一监管改为引领正规的有机化的职能形式。
2.横向整合职能的想法是经过相应的过渡方式把随形势改变而实现历史任命的原本职能职责减弱;选择对应方法把要加强但还是分散形态的同类职能职责实行整合交给不同的部门统一管理;构建新部门实行带有进步前景同时把己具有资源条件但却没有全面展现效果的职能职责。3.纵向整合职能的思想是在顾虑中国社会快速改变中各区域进步不均衡情况下各区域进步过程中所面对的通常状况和特别问题,联系横向整合职能的想法与各阶级管理主要自身的软硬件需求,再次分配各级监管机构的职能责任,把自身总的职能确定和实际的职能任务分配合理地整合在一起。
4.对职能整合的过程路线是有层次、有重点、有方法地实行职能重点转位,在管理职能方位调整的方面上可实现超过实际职能单位活动范畴的需要准备,把被动管理改为主动规范与引领,进而快速实现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行为由自为变换为自在。
四、工商管理的实际状况与面临的问题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进步,工商管理机构的工商管理有了新的情况与任务。但是,中国现今的工商管理还有存在很对问题,这些问题对工商管理职能的全面体现十分不利。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内容:
1.工商管理的内部调控需要改善。工商管理部门在市场经济系统和社会管理系统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工商管理的内部管理也存在问题。常体现在:
(1)工商管理机构的职能部门过多,涉及广,国家的投资就会很多。可是,某些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不全面乃至没有,进而产生了费用的运用效率过低的糟糕状况,国有财产的流失过于严重;
(2)工商管理机构的内部审核组织也不全面。内部审核几个重要职能便是调研和评审管理调控和会计调控,可是现在,中国的工商管理组织内部的审核却很不全面,这让对应独立的经济监管实施十分困难那,给内部的会计调控带来了不好的作用。
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短缺。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飞速加快,这对于工商管理人才需要也越来越多,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到2010年底,我国将出现初级工商管理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中级工商管理人员缺口将非常巨大,而高级工商管理人才则能到千金难求的程度。而对于各种类型的工商管理人员来说,应对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类型,与过去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当前社会的经济条件下,要求管理人员有更高的竞争意识,并且在工商管理有着独特的见解,能在国内和国际的工商交易时建立相应的交易方案。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工商教育中,在对于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办法进行制定时,往往对于其中的专业知识和传授以往的经典型知识,这样培养的人才在知识水平上有着很高的水平但是缺乏与现代新型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创新要求。这就会使培养的人才与现阶段社会急需的人才不相符。在具体表现上主要有如下两方面:
(1)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这就使我国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发达国家,在我国中,现阶段的工商管理专业一般对于学生进行培养都是采用学年制,但是其课程在设计和安排上大都与实际相脱节并且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求;
(2)现阶段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对于学生的考核手段比较单一,不能够全面使学生将学习的内容和实际所需要的相结合起来,不能够反应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让学生了解自己与当前社会经济需求的人才。
3.加强工商管理执法强度。在现代我国的市场经济中,监管部门作为市场的监督者和管理者对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性有着重大的作用,并且其作为政府对于经济市场的管理手段是国家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监控的直接办法。这就使工商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对于我们的社会有着重大的作用,这就使工商管理人员在工作时,必须严格贯彻依法行事,严格的执行其在市场中的职能。并且在实际的工作中将能否促进我国实际经济发展作为最重要的参考指标。但是由于在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很多的因素导致工商管理部门不能全面自如的应对各种经济形势和将各种制度严格的执行下去。甚至使部分执法手段变弱,这在如下几点影响极大:
(1)《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着明确的规定,从而使在实际的行政中将执法权和处罚权相分离,这就使工商管理部门在处罚之后不能有足够的手段进行下一步执行,这就大大的降低的执法者的威信和力度。
(2)在地方的工商执法中,容易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阻拦,甚至部门地方政府将工商管理部门视为阻拦地方经济发展的阻碍,甚至对于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的工商执法进行限制,这就大大的增加的工伤人员的执法难度。
4.建立健全的工商管理体系。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商管理部门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且在越来越多的功能上体现出工商管理的作用,这就要求工商管理者要不断的提升其监管范围,并且对于监管的薄弱点进行加强,这就能将政府部门管理的效果充分的体现,即能改善市场经济的环境,也能加强政府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并且不仅能全面的对个体经济、私有经济、和国有经济的关系进行改善,还能维护市场的安定与平衡。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监管中,普遍以地域进行划分,从而加强管理,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上,过细的对各个地域进行划分会导致各个部门对于各地管理的不规则性,这就对市场经济的整体监管极为不利。也在一定的曾度上增大了摆脱地方保护的目的。另外在地方政府的政策中,也会使用一些方法来对当地的市场经济进行保护,如限制进入和地域分割等,这些办法在一定的手段上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更加困难,并且削弱了工商管理的管理力度。所以建立系统的工商管理制度,将我国的管理办法与国际水平相接轨,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五、在当前社会下充分发挥工商管理职能的解决办法
1.从作风上进行更改。在工商管理部门对于市场进行监管时,处理好管理者与监管者的关系。
1.1在地方的监管过程中将公示制度全面的引入到管理当中,并且对于监管之中的执法、保障、和其他服务等信息进行全面的公示,从而使执法者的执法规范化。对于国家政府制定的相关经济政策和市场方案要及时的向社会进行公布和告知,做到及时、高校、真实。让社会的每一个经济体都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义务,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工商管理的工作效率。
1.2在进行工商管理时要深入到企业中,以负责和认真服务的态度去对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工作。在企业进行改革时,要及时的对其提供援助和帮助。并且要依据自己的管辖范围,制定合理的管理发展方案,做到大企业定点、小企业联合、大项目跟随、普遍问题及时解决、特殊问题及时通告等。虚心为企业和社会人民服务,做好公职形象、让社会和企业都满意高兴。
1.3跟住时代脚步,改变执法的方式。由于工商管理的目的就是为社会经济所服务,这就使我们在进行工商管理时不能与时代脱节,要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进工商管理方案。在具体的方案上可以做到“九点合一”:
(1)突击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
(2)经济主体进行动态和静态管理。
(3)横向综合监督和纵向技术指导相结合。
(4)发挥职能和服务的中心目标。
(5)建立工商群体以和工商管理相结合。
(6)人工和电脑管理相结合。
(7)统一管理的分项管理相结合。
(8)对于市场经济的分项环节和整体环节相结合。
(9)经济体进入市场和退出市场全面的调控管理。
2.建立信誉管理机制。在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着其自主的经济发展规律,但是这种规律需要工商管理部门和政府部门的监管以及企业有着良好的信誉。如果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没有完善的法律管理制度,就很难建立一个良好的信誉环境。这样就会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很难运行下去。只有建立良好的信誉管理机制才能使社会整体的经济环境有着一个良好的状态。所以在市场经济中应该合理的对社会经济进行划分,从而维护社会市场经济的秩序。而在经济学的观点中,单独的经营主体都是独立的“经纪人”,从根本上都是为了后的自身利益从而进行经济活动,在市场和其他的调控下,使企业既能让“经纪人”满足自身的利益,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贡献,而地方的工商管理部门在对企业进行管理时,要规划好长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使企业技能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也能有一个良好的信誉,从而维护市场经济,使真个社会的经济都处在一个高信誉的环境中。
3.正确的管理意识。对于正确的管理意识就是指工商管理着在对于市场和自身在管理上有着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办法。在对于企业的改革上,要有着紧跟社会步伐的新思想和意识。在我国现阶段的企业改革中,虽然在公众的眼里取到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在实际上效果却没有那么大,对于一些企业之中存在的问题也没有有效的进行解决。所以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管理意识,紧跟经济发展步伐,改善社会的整体经济水平。
4.合理的处理管理与引导的关系。
(1)在产业上进行引导,使其向基础的产品和相关的行业,例如:电力、水利、服务业等。对于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处理,并且对于一些效益低下的企业要严格的对其进行把关和控制,对于等级在案的企业要对其加以指引,使其向相关的产业进行过渡,并且积极与当地的政府和其它部门联系,从而合理,科学的处理这一部分企业。
个体工商管理办法范文2
1.1电子商务的硬件构成
第一,数字通讯的输送载体,其中包含了磁载体、双绞线、使用同一个轴的电缆、光纤和无线输送等等。第二,数字通讯体系,其中包含了不借助电线的通讯、通讯卫星、isdn、宽带isdn等等。第三,电脑互联网,其中包含了我们常用的局、城、广域网和internet等等。
1.2电子商务的软件构成
应用开发平台包括数字方式和商务方式,idss叫做智能决定支持体系。电子商务的软件构成是一个重要的核心,离开了软件构成,电子商务系统就不能正常工作。
2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工作的联系
公司经营和生产方法因为电子商务的原因而获取了不同方面的发展。
2.1用户关系管理
这种关系的管理的目的是完善公司和用户之间关系的一种现代管理体系。这种管理方式应用于公司市场营销、售卖、技能等等方面,它的最终目第一点是凭借这种方式能够给予最方便并且最好的服务,同时招徕或者是维持原来的用户;第二点就是凭借这种方式对工作过程的全方位管理,并且让公司的造价降到最低。[4]其实,用户管理关系不仅是一种定义,而且是一种管理软件和技能。以往的公司的生产理念是以成产的物品为核心,而现在是以用户为核心,这也是一种进步。
2.2供应链管理
这种管理方式是根据中心公司,凭借物品流动、资金流动和消息流动的方式,把供应商家、制造商家、分销和零售商家等最后到客户都连接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一个具有完整结构方式的功能网络。这样就是组成一个完善的供应链,从开始的供应商一直到客户。
2.3物品流动管理系统
所有应用电子商务的工作的完成,都要依靠一个非常不错的电子商务物品流动体系的使用。这样的电子商务物品流动体系,就是结合了信息流动、资金流动和物品流动的结合体。电子商务应用的都是数字,这就预示了以后的交易方法、购买方法和服务方法都向数字迈进,这就突破了原来业界的固定模式,推动了物品流动行业的发展。
3电子商务环境下工商管理的对策
3.1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工商管理所面对的问题
因为电子商务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在推动着,这就让传统的公司间的交易形式在无形中发生了变化。贸易的两方通过电子技能和互联网技能就能够非常容易的在互联网上让整个交易顺利完成。做作为整个交易的监管部门,工商管理机构以往的监督管理办法、服务方式在这样的一种新型贸易方法下面就发生了非常显着的缺点,这一般都表现在了下面两个过程里面:第一点,工商管理机构用来确定贸易两方有效身份的重要方法,也就是通过颁布营业执照的方法,在现在的互联网交易中已经不在使用了。以往公司之间互相确定有效身份的方法就是凭借双方拿出工商管理部门所的营业执照。但是这种方法在现如今的互联网交易里面,却不能让纸质的营业执照再发挥出作用,因为这种执照必须要在两方都相见状况下才能得到核对证实。并且,互联网交易的最大优势就是买方和卖方不用面对面,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进行买卖,这也让执照在互联网交易的方式下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互联网交易没有执照和不能控制的现象已经泛滥,办理执照就是为了应对工商人员的监督,而不是能够证明网络经销人员的身份。而且,网络交易的最大缺点就是虚假性,因为双方见不了面,所以保证不了交易的真实性。这也需要工商部门找到一种方法,能够确定交易两方的身份,让欺骗的行为无处可藏。第二点,现在就已经具有的工商管理方法已经不能对互联网的商家进行监督管理,因为网络有着残酷的竞争,所以创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制度是非常主要的。这也需要工商管理机构对公司网上交易进行有效监督管理。但是运用互联网方法经营的公司,有着很高的信息化技术,可以影响到整个地球。这样违法活动也就屡禁不止了。这样也要求工商管理部门加强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要完善工商管理的网络水平,从而进行有效监督。
个体工商管理办法范文3
从战略高度重视小型微型企业群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是2011年6月,在工信部、国家统计局等四部门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第一次提出微型企业之说。二是中小企业及微型企业数量众多,行业分布广泛。目前我国工商登记中小企业约1100多万家,个体工商户约3600多万户。三是新划型标准确定将个体工商户纳入划型标准范围参照执行为个体工商户应属微型企业范畴,国家扶持小型微型企业的普惠性政策也应适用于个体工商户群体提供了政策依据。四是按照新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微型企业从业人员占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部法人企业从业人员的38.7%,三分天下有其一。五是按照新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标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减少约40%,小型微型企业数量得到显著增加。六是量大面广的小型微型企业群体在提供新增就业岗位、培育企业家创业成长、加快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中央频出“重拳”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
中央在财政支持、税收减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定向政策和专项措施,主要有国务院的“国九条”、“国四条”,银监会的“银十条”及“银十条”补充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营改增”改革试点方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的免征3年管理类、登记类等22个行政性收费通知等。这些政策措施中一大亮点是中央财政出资150亿元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解决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9年来国家层面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有和无的问题。即便是每年30亿元,5年到位,其意义为各地方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加快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提供政策依据。银行发行小型微型企业专项金融债更是惠企力作,为中小银行找准定位和加快发展提供了机会。
实现支持小型微型企业政策环境优化的良好预期。
开展《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制度立法后评估工作补充和完善扶持微型企业的法律法规,为微型企业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和法律保障。
应将微型企业纳入中小企业分类统计、监测、分析制度的范畴。工商管理部门应在实施《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办法》中,尽快出台个体工商户升级企业的鼓励办法和实施细则。
个体工商管理办法范文4
成立工商管理和质量监督局电动自行车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下设职能组:
综合协调组: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由市场监管科负责,个体私营经济协会配合。负责组织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告在省内销售的符合国家标准、地方法规、规章规定的电动自行车产品及主要特征、参数。个体私营经济协会负责做好本市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全体会员宣传动员工作。
生产情况检查组:由质量监督科、标准计量监督科负责,各工商质检所配合,负责全市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和电动四轮车生产企业全面排查;负责对接并通报上级部门制定电动自行车目录及管理办法。
销售情况检查组:由市场监管科牵头,各工商质监所负责加强日常监管,摸清本辖区内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和电动四轮车销售企业户数及销售情况,向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和电动四轮车销售企业宣传在省内销售的符合国家标准、地方法规、规章规定的电动自行车产品及主要特征、参数。
消费调解组:由消费者权益保护科负责,负责调解消费者因购买设计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不符合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地方法规、规章规定,或者与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告的产品技术参数不一致的电动自行车导致无法办理车辆登记的电动自行车,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执法整治行动组:由经济检查大队负责,各工商质监所配合,负责依法查处无照经营、生产、销售不合格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和电动四轮车违法行为。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建立健全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电动自行车管理制度,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对电动自行车实现依法管理和规范管理,改变当前电动自行车管理失管、失控、无序的状况。
(二)分项目标
一是凡未纳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的产品目录的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不得组织生产。
二是凡不符合国家标准、地方法规、规章制定的电动自行车,一律禁止销售。
三、方法步骤
电动自行车整治工作分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质量监督科、标准计量监督科:根据省质监部门向社会公布的全省获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以及产品主要特征参数,摸清全市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基本情况。
市场监管科:根据省工商管理部门向社会公告的在省内销售的符合国家标准、地方法规、规章规定的电动自行车产品及主要特征、参数,加强向社会公告力度。
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做好本市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全体会员宣传动员工作。
各工商质监所:摸清本辖区内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和电动四轮车销售企业户数及销售情况。
(二)实施阶段
各工商质监所:依法加强电动自行车销售企业的日常监督,督促销售企业建立并切实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电动自行车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核查整车质量、外形尺寸等参数,确保销售的电动自行车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要强化流通领域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加大案件查办力度。
消费者权益保护科:要发挥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的作用,及时受理和依法处理消费者相关投诉举报,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质量监督科、标准计量监督科:检查纳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是否取得生产许可证资质,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电机、电池等部件是否取得3C认证。
(三)检查整治阶段
经济检查大队、各工商质监所:依法查处一批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电动自行车和未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电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等拼装车的生产企业;依法查处一批无证经营和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和电动四轮车销售企业。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责任科、所、大队务必充分认识整治工作的重要作用,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落实职能职责,建立目标考核体系,切实将综合整治措施落到实处。
(二)强化舆论宣传。做好宣传工作是整治的重要环节,也是维护稳定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发挥宣传部门的职能作用,制定宣传方案,运用各类媒体持续广泛宣传电动自行车管理相关政策、办理注册登记点位、便民服务措施等信息,力求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要积极引导群众购买、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积极引导群众主动购买保险和办理牌证。要设立举报投诉电话、信箱、电子邮箱、微博,发动社会监督,倡导、鼓励公众对违规生产、违规销售、违规上路行驶等问题进行举报、投诉,形成人人杜绝违规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严肃责任追究。各工商质监所、经济检查大队要加强对非法生产、销售电动自行车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的,以及销售产品的电机、电池等部件未取得3C认证的,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49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责令停止生产、销售,并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处违法生产、销售(包括已售和未售的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个体工商管理办法范文5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定位;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在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壮大后,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达到1 16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以上。与高等职业教育近30年的发展历史与1 168所高校的发展规模相比,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5年134所院校的数据显得格外醒目。财务管理专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成长专业在高等职业教育如日中天的大环境下,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
一、财务管理专业历史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以下简称本科《目录》),首次将“财务管理”专业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从原来的会计学专业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置,同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至此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招生与人才培养工作中形成了政策性的规范。然而与此同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教育部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予以规范,由此造成了各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的随意性,据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04年,全国至少有1 500多个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名称,同内涵不同专业名称或同专业名称不同内涵的现象非常普遍。不规范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高专学校的人才定位、教学管理、招生等工作,以及社会对人才能力结构的了解和毕业生的就业。
为进一步规范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的规范性,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处将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改革与建设列为该年的工作要点,在该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抓紧制定《高职高专专业设置指南》,建立各专业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其相关的基础课委员会,并拟在部分院校启动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力争做到系统改革,整体突破。2001年,在教育部高教司的主持下,由各高职院校组成编委会,制定了各类专业设置指南及指导性专业目录。2003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决定成立“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课题组,对全国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进行系统研究,并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研究工作通知》。2004年10月,教育部教高[2004]4号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下简称专科《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并从2005年开始实施,这在我国高校专科层次专业设置管理中还是第一次,填补了我国缺少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目录及应管理办法的空白。在该目录中,财务管理专业作为财务会计大类下的一个专业,首次出现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史上。
二、两《目录》对财务管理专业定位的对比分析
(一)两《目录》结构设置的对比分析
本科《目录》中,将专业介绍分为:业务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毕业生应获得知识和能力、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等几项内容。而专科《目录》中,将专业介绍划分为: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可设置的专业方向、就业面向及其他(主要指行业资格认证相关的证书培养)。
由此可看出,本科《目录》编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学科内容为主体构建专业设置的基本框架,而专科《目录》编制的特点,在于以职业岗位需求与职业面向为主体构建专业基本框架;本科《目录》编制,侧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而专科《目录》的设置,特别强调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淡化了对学科知识的相关表述。这反映了两《目录》对于专业定位所具有的明显倾向:本科《目录》强调学科体系与知识完整性,理论导向表现突出;专科《目录》强调职业定位与能力培养,就业导向特色鲜明。
(二)两《目录》对财务管理专业归类的对比分析
本科《目录》中,财务管理专业被列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细目,而专科《目录》中将财务管理专业列为财务会计类细目,不再列入工商管理类。
由此可看出,本科《目录》以学科知识体系做为专业设置的主要标准。鉴于知识的完整性,本科《目录》较之专科《目录》的专业细目划分专门性相对较为粗放,而专科《目录》相比较而言专业细目划分更细,针对性更强;专科《目录》将财务管理专业列为财务会计大类下与本科《目录》将财务管理专业列为工商管理类下,相比较而言,专业培养的外延有所缩小。这反映了两《目录》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定位所具有的第二个明显的倾向:本科《目录》首要强调学科体系下的“宽知识基础”,而专科《目录》更加强调职业能力本位下的“宽窄适度”。
(三)两《目录》对财务管理专业定位的对比分析
本科《目录》中,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被描述为:本专业学生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专科《目录》中,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为:培养掌握经济管理、理财、金融和网络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从事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财务管理活动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由此可看出,在该描述中除了前述的倾向外,还有两个较为显著的区别:其一,专科《目录》别加入了实现财务管理活动的手段;其二,两《目录》关于人才培养的定位区别显著,本科《目录》将培养人才定位于高级专门人才,而专科《目录》将培养人才定位于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反映了两《目录》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定位所具有的第三个明显的倾向:本科《目录》首要强调以专业知识来界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去向层次;而专科《目录》更加强调以技术应用来界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去向层次。
三、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的现状
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底,全国共有134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有财务管理专业(含本科院校二级学院)。2007年底在全部财务会计类1 418个专业点数中,财务管理专业点数占比9.44%,相比较会计电算化专业的43.22%及会计专业的34.69%都比较低,这说明对于各类经管类高职院校而言,目前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还处于一个探索与成长阶段,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及课程设置等诸方面尚存在着许多亟待突破解决的问题。
笔者在2007年具有财务管理专业招生资格的134所高校中随机选择了50所院校,通过查询相关院校网站资源,在对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课程设置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如下几个结论:
第一,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普遍性,这个特点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要求,但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具体定位的描述过于宽泛。笔者认为,财务管理是对社会各经济主体进行价值管理的一种活动,体系庞大,内容复杂,不同经济主体的财务管理活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高职院校对于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有更为准确的目标定位,要求过宽,针对性自然会有所降低。在人才培养总目标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如何根据各院校自身所处的环境、特点,细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对于专业建设后续的课程设置、师资安排、教学方式、校企合作以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第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宽泛,导致课程设置的学科体系仍然较为浓厚,财务管理技术应用型培养课程份量明显不足。原因在于:一方面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受高等本科教育同专业建设的影响仍在持续反映;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上仍存在着一定的跟随性,没有立足实际进行深入的调研、论证与分析。学科体系建立的课程结构很大程度上强调知识的完整性,而知识层面的完整性在有限的培养时间内必然会进一步降低本位培养的针对性。
第三,专业培养目标的宽泛、课程设置较重的学科色彩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所具有的明确的人才培养总目标不是一个体系。进一步来讲,就是用高等本科教育的专业体系来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种有目标但没有相对应标准的培养方式,直接弱化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相对优势。通过对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的总结分析,大多数院校在就业方向上都体现了可以从事财务咨询、税务、审计、统计分析、资产评估等职业去向。且不说这些就业去向当中,很多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财务管理行为,况且不说学科体系所具备的完整的知识结构是否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单从层次来看,这些“通才”似乎不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所应具备的明显特征。
四、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的应对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要建设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品牌,丰富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内容,需要做实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育人思路。密切与专业对口资源的沟通与联系,实事求是地走下基层行业企业单位开展调研活动,形成真实的、切合实际的、有目的性的调研结论,将社会需求转化为专业建设资源,不走过程、不讲空话、不做表面文章,以“我为行业育人才”为方针,进一步细化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将专业建设活动落到实处,为社会培养真正“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做为专业建设的起点,这是第一要务。
第二,构建以“技术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课程及教学内容体系。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不应“本末倒置”,应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路,根据财务管理实践的需要安排一定程度的“宽基础”课程,而不是硬在“宽基础”课程上强加一些实践性的环节。在专业教学中,不再单纯强调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及实用性,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设计“宽基础”课程。课程建设作为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作为教学改革中的重点、难点,应实现根本性突破,这是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第二要务。
第三,推进专业其他配套资源的建立和完善,这是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第三要务。具体来讲:一是改革传统学科体系下的教材编写内容。以行业企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具体内容编写教材。根据统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材编写上,多数院校按照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进行编写,只有少数院校按照财务管理的具体环节进行编写,实际上这是同一财务管理活动不同角度的两个问题。笔者认为,就高职院校而言,按照财务管理环节设计的教材体例更符合实践教学的需要。二是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设计实践过程“任务清单”, 强化实践培养监控体系,采取“跟进式”课堂策略,避免流于形式的课堂实践。三是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需要,有选择地充实师资队伍,有目标地安排师资培训,积极鼓励教师到对口行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采取一切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措施,提高师资水平;四是加强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积极开展富有实效的校企合作,密切校企关系,推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计划地进行各类方式的工学交替,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S].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8年颁布)》等文件的通知[S]. 教高[1998]8号.
[2]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S]. 教高[2004]4号.
[3] 国务院.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S]. 国发[2005]35 号.
个体工商管理办法范文6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关资料显示,**市20**年私营企业组织注册资本122亿元,从业人数97万人,全年实际上缴入库税收总额98532万元,占全市实际上缴人库税收总额的48%。
私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如此显要,作为私营企业重要部门的会计队伍的现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关注点,为此,笔者对**县私企会计队伍现状进行了调查。
调查资料显示,个体私营企业里持有会计证,具备从业资格的121名会计人员中,50岁以上45人,占37%,会计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50岁以上人员比重较大。不仅如此,**县私营企业组织现有会计人员中,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占67%,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其他经济组织担任现职会计的兼职人员。私企会计队伍呈现的特征是:年龄老化,人员不固定,不具备从业资格人员众多。
私营企业为经济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调查资料显示,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县私营企业的会计队伍状况,制约着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税收的按时足额缴纳,具体情况如下:
一、会计队伍现状分析
1、会计人才严重不足
据**县工商部门统计,至20**年底,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1701户,个体私营企业605个。而根据**县财政部门的资料,至20**年底,领取会计证的个体私营企业会计人员总数为121人,若个体私营企业按每个企业配备一名会计人员计算,企业数和持证会计人员之间的差异数达484人,若再加上规模较大的个体工商户(按1%计算)应交税金实行查账征收,全县个体工商户需要配备会计人员17名(按每户配1名计),两者合计,**县个体私营企业应有会计人数与持证人数之差达501人。
2、老龄、无证、兼职人员过多
近几年来,我国会计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按照财政部的统一部署,每年财政部门都对持有会计证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更新会计人员业务知识。由于绝大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会计人员无会计证,所以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培训。加之,大部分离退休人员已不在编,从而也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导致会计人员业务知识老化,对新的会计法规,规章知之甚少。
3、职业道德观念欠缺
由于个体私营企业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又得不到及时的培训和教育,加之他们直接服务于个体私营业主的工作环境影响,很容易使部分会计人员经不住个人经济利益的驱使,,不恪守职业道德,不客观反映会计事项,不按时足额向国家交纳税金,有的甚至帮助业主出谋划策,偷逃税收,给国家税收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损失。
二、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1、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不清
笔者调查表明,长期以来,个体私营企业好像只有两个部门管理:一个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管核发营业执照,收取工商管理费,另一个是税务征收部门。好像谁也没有想到,个体私营企业里的会计人员应该由哪个部门来管。财政部门是会计制度的制定部门,也是会计业务培训的管理部门,从这一点上讲,个体私营企业里的会计人员也应由财政部门负责管理和培训。但在实际工作中,工商机关给私企做了登记,税务机关向私企征了税,这两个机关都没有向财政机关核实会计人员的职责,而财政部门认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一直是税务部门管理的对象,他们根本无法掌握个体私营企业中会计人员的情况,从而造成了个体私营企业中会计人员"三不管"(工商不管,税务不管,财政不管)的状况。
2、私企对会计工作不够重视
在对私企业主的调查中,笔者发现,由于法治观念、纳税意识、文化素质以及认识上的不同,多数业主把会计只看成简单的记录、统计人员,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聘任会计人员时,也不太注重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往往只考虑支付成本,宁肯聘任未经系统学习的,也不聘任经过大中专院校正规训练的,有人说“在私营企业中,会计有证和没证一个样,毕业和没毕业一个样”,从而形成了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局面。
3、依账纳税的少,定额纳税的多
私企会计基础薄弱,税务部门往往不以会计资料为依据进行征税,而是简化为定额征税。这就使业主认为会计人员的素质高低对业主影响不大,甚至导致了个别业主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费不肯报销,培训期间不算出勤,直接影响了个体私营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4、私企对高素质会计人员吸引力小
私企的经济规模一般相对较小,待遇一般偏低,有的还让会计人员兼任其它工作,对一些高素质会计人员吸引力不大。即使个别业主肯支付较高报酬,也未必会有更多的会计人员愿意应聘。被聘的素质不高,又没有更多的学习提高的机会,整体素质低岂非必然?
三、改变现状的对策
1、理顺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会计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规定:“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公司,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会计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持有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实行属地原则,县级以上财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因此,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应把个体私营企业的会计人员管理工作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纳入自己的职责范围,完成国家法律、法规所赋予的任务。当然,还要协调工商、税务两部门的工作,才能改变目前现状的弊端。
2、变“三不管”为“三管”
工商、税务、财政三部门协调互动,大力稽查,严禁无证上岗。个体私营企业数量多,分散,流动性较强,三部门应各自发挥自己在工作上的优势,对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认证、业务进修等工作以财政部门为主,并组建由税务、工商两部门参加的监管机构;税法培训由税务部门负责;其他法规由工商部门负责。日常检查以税务、工商部门为主,财政部门可采取抽查方法。这样才可保证无从业资格证书人员不担任会计工作,有利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对私企按时、足额交纳税收,对防止无照经营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3、加强对私企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
针对目前私企会计人员现状,由财政部门应该把全体私营企业会计的培训工作纳入自己的培训计划之内,并由三部门联合,对那些有从业资格证书又实际欠缺太多的会计人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补课:一是对个体私营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培训,规范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二是加大对《会计法》、《合同法》和相关税收法规的培训,让会计人员学法、懂法、守法,三是加强私企财务管理,提高会计人员为业主服务和对国家负责的能力。新晨
4、建立正规账目,规范记账
由于税务部门对一些私企实行定额纳税,致使一些私企没有建立规范的账目。规范个体私营企业的会计行为,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对已达到一定规模而没有按规定建账的,应由财政、税务、工商部门协同建制建账,更多地实行依账纳税,逐步减少定额纳税,是改变目前现状,避免定额征收的不准确性,做到公平税赋的重要措施。与此同时,还应该规范记账,引导业主到具有记账资格的机构中聘请兼职会计,这样才能给私营企业健康发展、培植稳定税源打下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