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港进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由贸易港进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由贸易港进展

自由贸易港进展范文1

保税区是我国在经济特区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的产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保税区原先的一些优势面临着直接挑战。只有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势积极向自由贸易区转型,才能充分发掘保税区所具有的潜力,提升保税区的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郑州保税区为具体研究对象,阐释了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必要性、可能性,研究了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过程中政府管理创新的思路及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保税区;自由贸易区;转型;政府;管理创新

0引言

自由贸易区是由特定国家或地区在所辖区域内设立的以对外贸易、技术交流或相关的业务为基本依托的外向型特殊经济区域。保税区是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营形式最灵活、经济活动最自由的特殊经济区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保税区固有的一些政策及产业方面的优势面临着直接的挑战,保税区的发展遭遇了新的困境,从全球发展大势来看,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推动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郑州保税区是我国中部六省第一家综合保税区,随着形势发展,诸如产业结构性矛盾、创新能力缺乏、域际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开始凸显,客观上要求郑州保税区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推动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

1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必要性

1.1实现国家发展战略

河南省和郑州市在国家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推动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可以以此为契机推动区域改革开放的战略突破。转型将有力推动区域内的功能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快产业融合,接轨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吸引高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提高区内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以大产业带动城市群,以城市群带动中原崛起,有力支撑国家发展战略布局。郑州保税区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区域经济的积极作用,促进中原经济区进一步向心发展。

1.2推动保税区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凸显的区域定性不清、立法滞后、多头管理以及政策冲突等问题,制约了郑州保税区的进一步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利用转型所要求的法律体系、管理体制、经济政策等来解决保税区发展中的问题。以转型为契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合拍,强化陆空交通衔接,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的生产链和消费供应链,带动航空偏好型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发展高品质公共服务,建设现代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完善提升开放平台服务功能,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推动保税区可持续发展。

1.3发挥郑州经济辐射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可有效促进中原经济区腹地经济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有力推动郑州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内陆无水港物流枢纽平台,为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提供配套服务和基础保障,最终形成多种业务协调发展,各种企业共生共赢的生态化格局,助力郑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发展,带动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其扩散效应还可以辐射到中部其他省份实现区域整体发展。

1.4促进临空经济发展,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

郑州保税区建成自由贸易区,将推动郑州航空港区形成“铁、公、机”高效衔接、互动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推动航空偏好型临空产业的发展,做大临空经济的规模,化解区域内产业结构不甚合理,产业升级压力较大的问题,逐步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的生产供应链和消费供应链,带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带动整个中原经济区实现产业升级。

2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基本条件

2.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郑州是中原城市群的龙头城市,引领和辐射了中原城市群9个省辖(管)市的经济发展。中原城市群区位优势明显,矿产、人力等各种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巨大,区域内各城市发展势头强劲,资源优势互动,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经济优势;郑州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居于全国路网中心的重要位置,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可复制;郑州保税区地处内陆腹地,空域条件较好,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2.2独特的人口和地域优势,丰富的人力资源

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省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原经济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外资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郑州建立自由贸易区,符合中国经济重心、制造业重心逐渐从沿海转移到中部的大趋势,顺应了城镇化从人口大迁徙到家门口就业的大趋势,总之,郑州无论是作为中西部的枢纽,还是中国南北方向的连接,都具备比较独特的地域优势。另外,郑州市科技人员集中,科技力量较强,优秀人才资源为郑州保税区的成功转型奠定了必要的人才基础。

2.3郑州保税区和航空经济发展的基础

郑州综合保税区(郑州航空港区)在相关政策支持下,产业基础和发展态势良好。郑州是国内唯一把综合保税区建设在航空城内的城市,通过海关、商检、机场公司和港区等部门的创新工作,综合保税区与机场口岸实现了以一次性验关为主的“区港联动”,为进一步转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区港联动政策的实施、与自由贸易区政策对接的尝试,也逐步在事实上迈出了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步伐。

2.4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在21世纪速度、规模和范围都在扩大的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中,赢得了发展机遇。从国内环境看,由于连贯南北、通达东西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劳动力优势,河南省和郑州市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国民航业战略布局的调整为郑州保税区发展带来新机遇,中国唯一国家级航空港综合实验区落户河南,不但是对河南已有优势地位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广阔前景的看好。

2.5先导产业、龙头企业和跨国公司拉动

航空高端制造业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郑州作为内陆城市,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不再仅仅会带来经济效益,更会带来一种全新的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模式,意味着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排放的新的生产方式的落地。是区域经济融入全球的最佳通道。而以富士康、UPS、俄罗斯空桥、南方航空、深圳航空等16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入驻,将进一步带来产业示范和产业聚集的效应。

3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思路

3.1明确转型目标,精准定位政府角色

郑州保税区转型的功能定位是发展以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为主、临港加工和现代服务为辅的综合功能区,其路径是由全面的区港联动最终形成自由贸易区。政府是推动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主要推动力量。各级政府和政府管理部门应通过精准定位,为转型过程提供政策支撑和保障、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关键是要实现从单纯强调管制职能到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

3.2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模式

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中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定位在混合型管理体制和海关独立监管体制。保税区政府管理体制的转型包括以管委会为核心的行政性机构的设置、权能、管理方式的改革和以海关为核心的监管体制、监管方式的改革,推进实现“一线放开”“区内自由”、待时机成熟时完成监管体制一元化的改革。

3.3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综合管理机构

未来郑州自由贸易区的管理体制应该设置成三层级政府主导型管理机构,中央政府层面建立对全国保税区统一管理的政府机构,履行宏观管理职能;地方政府要建立统一效能的保税区管理机构,理顺管委会和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关系,形成海关地方直接监管的独立型监管体制,改革海关监管的方式和程序,完善管理和服务功能,为郑州港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奠定基础。

3.4推动各领域的配套改革

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营造相应的监管和税收制度环境,进一步强化监管协作,实施促进投资的税收政策;增强外汇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逐步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注重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衔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为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保驾护航。

3.5加快郑州保税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的发展,为转型创造条件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综合化的物流体系建设;推动区内功能的开发与整合,加快发展临空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人才,为未来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3.6推动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续航力提升和制度化

沿着创新过程制度化、创新成果制度化两个基本向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地方政府创新成果评选体系和制度化法定程序,实现在转型中地方政府创新的制度化,推动自由贸易区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作者:魏继华 单位: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者聪.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发展经验分析——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构架的启示[D].兰州:兰州商学院,2014.

[2]孟广文,王洪玲.天津自由贸易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15(10):1552-1565.

[3]周振海.天津自贸区金融支持政策[J].中国金融,2016(2):50-52.

[4]陈宗胜.聚焦自由贸易区建设[J].财经界,2016(1):78-81.

[5]王德蓉.十以来我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背景与思路[J].党的文献,2016(1):25-30.

[6]罗清和,曾婧.“一带一路”与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J].区域经济评论,2016(1):40-46.

自由贸易港进展范文2

关键词:自贸区;经济增长;倒逼机制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30日

一、中韩自贸区建立背景及概况

中韩两国经贸合作自1992年两国建交以来,贸易持续增长,合作领域也不断扩展到能源、信息技术、物流等不同行业。2014年中韩双边贸易额已达到2,354亿美元,是建交以来的近50倍。其中,韩国对中国出口1,453.3亿美元,下降0.4%;自中国进口900.7亿美元,增长8.5%。韩方贸易顺差552.6亿美元,下降12.0%。中国已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截至2015年,中国在建自贸区20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就贸易而言,中国与韩国分别是世界第一大和第九大货物贸易国家,但中国、美国、欧盟、日本作为全球前四大货物贸易国,相互之间并没有自贸协定。因此,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意义十分巨大。且其协定的覆盖范围广泛,不仅包括了一般的自贸区协定所涉及的内容,还包括原产地规则、贸易救济、植物与植物卫生检疫、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经济合作、一般条款等规则领域,特别是包含了电子商务、竞争政策、环境等“21世纪经贸议题”。

此外,中韩自由贸易区协定实现了双方利益的大体平衡,将对中国和韩国都带来巨大的利益。例如,在货物贸易领域,经过最长20年过渡期后,中国零关税的产品将达到税目的91%,进口额的85%。韩国零关税的产品将达到税目的92%,进口额的91%。目前,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占到其全部出口的26%,对韩国来说,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如此庞大的出口市场意味着巨大的利益。而对中国来说,韩国是中国第三大国别出口市场,中国和韩国达成自贸区协定,对中国未来的出口也是非常重要的推动。

中韩自贸区作为中国迄今为止涉及贸易额最大、内容最丰富、综合水平最高的自贸区,它的建立将推动中韩贸易和投资,并能适应全球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东亚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具有推动作用。

二、中韩自贸区建立对我国的影响

(一)中韩自贸区建立对我国周边地区的影响。中韩自贸协定会产生地区合作效应,催促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等经济体加速或升级与中国大陆的经济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最终建成中日韩自贸区,带动整个东亚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推动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的亚太自贸区(FTAAP)的最终建立。作为FTAAP倡议提出后中国在该地区达成的首个自贸区协定,中韩自贸协定承载着创立FTAAP“试验田”的期望。与此同时,地区合作的政治效应也是明显的,比如开城工业园区的大部分产品获得“产自韩国”的原产资格,这将加速东北亚经济融合,促进朝鲜半岛、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韩国此前已经与欧盟、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签署了自贸协议,并且支持中国亚太自由区倡议,且正在协商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但在韩国与其他国家签署的所有自贸协定中,中韩自贸协定的关税优惠对象数量最多。据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预测,自贸区协定生效5年内,韩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有望最高提升1.25%。因此,韩国有学者认为,中韩自贸协定的率先完成,会成为美国推动TPP的抗衡力量,有助于淡化美国在本地区对中国潜在遏制的影响。同时,韩国也可以起到一个中间国家的桥梁作用,在中美之间发挥沟通作用,进一步加快亚太经济的整合。

(二)中韩自贸区的建成对两国产业经济的影响。中韩自贸区建立后,投资环境的改善使得韩方为增强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将会进一步增加对华投资,同时也会促进中国扩大对韩国的投资规模。此外,韩美自贸区和韩欧自贸区为中国企业和产品进入两个市场提供条件,美欧也可借助中韩自贸区进入中国市场,韩国在此可充分发挥“自贸区桥梁”的作用,从而实现吸引外资和扩大就业的最大效果。而韩国对华投资的增加也会发挥同样积极的作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增加,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同时,中韩两国在很多产业方面都具有相似性。根据相关规定,中韩自贸区协定中90%以上的税目产品经过20年过渡期之后将会降为零。因此,中韩建立自贸区将会进一步带动韩国高端产品等对华出口,中国则可积极扩大对韩出口农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等,发挥双方的互补性,对中韩的经济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自由贸易协定最特别的地方就是两个国家通过关税削减为零,使两个市场融合在一起,并逐渐扩大市场规模。这不仅有助于两国的产业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进行分工,形成价值链,更能使双方有效地进行竞争,并让两国的产业在双方市场上赢取份额,既在中韩市场获得了规模经济,又在中韩市场之外获得好处。同时,中韩两国政府在自贸协定文本中加入了“两国金融企业进军对方国家或开放资本市场时,双方都应努力提供互惠待遇”的内容。这意味着对方国家的金融企业进军本国市场时,两国政府从速处理相关批准程序。将金融作为独立一个章节,而不是像其他自贸区那样包含在服务领域,将对全球其他自贸协定谈判产生先导、示范作用。

(三)中韩自贸区建成后对山东的影响。中韩自贸区的建成,对于与韩国隔海相望的环渤海地区而言,其必将成为最大受益区,并有望享受先行先试红利。作为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最多的省份,山东省的港口和海运行业将率先受益,而建设示范区不仅有助于提升山东省的对外开放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对韩贸易的桥头堡,未来随着中韩之间投资和贸易的便利化,其也将获得更多发展机遇。目前,山东省有5,800余家韩国企业,韩国在山东省的投资额达到82亿美元,占韩国对华投资的23%。从短期来看,韩国的精细化工、特种船只等产业,将对山东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也将倒逼山东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山东作为农业大省,相对价格高昂的韩国来说,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出口增长都值得期待。

中韩自贸区将成为未来我国参与亚太多边化区域贸易平台的基石,而由于地理因素,贸易方式未来将主要以海运为主。山东省的青岛港、烟台港因此都极具竞争力。已成为世界第七大港口、距离韩国最近的青岛港,作为中韩贸易的主要承担者,目前已与韩国釜山港、光阳港、仁川港、平泽港、尉山港等港口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往来。据青岛港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青岛港到韩国港口的出口箱量同比实现增长5.8%。从青岛港出口到韩国各港口的贸易箱量同比均呈现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出口至光阳港和尉山港的重箱量2014年分别实现25.3%和52%的大幅度成长。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加之强力的物流基础和良好贸易政策,以及青岛附加政策、环境、功能的优势,青岛港与韩国各大港口之间的合作也会更加紧密,这必将促进韩国和青岛之间的贸易。

除青岛之外,在中韩合作中,威海和仁川的合作具有典型意义。1990年,中韩两国尚未正式建交,威海和仁川即开通了中韩之间的第一条海上航线。经过20多年的发展,威海已经成为中国对韩经贸往来最密切、友好交流最频繁的城市。同时,威海市也在加快推动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开放试验区、中韩商品集散地和中韩信息技术产业园的建设,并在中韩跨境电子商务、旅游、医疗、现代物流等多个领域积极争取先行先试政策。

三、中韩自贸区建成将对中日韩自贸区形成倒逼机制

中日韩自贸易协定谈判几乎与中韩自贸协定谈判同时启动。一般而言,建立中日韩多边自由贸易区后,中韩双边自贸区显得多余。但如今形成这种重复叠加的特殊场景,完全是由于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进程不尽如人意。日本一直对推动三国自贸区谈判的意愿并不十分强烈,主要受到以下影响:一是由于历史问题以及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影响,中日关系变得较为紧张,同时韩日关系也较为冷淡;二是日本开始将注意力更多放在东南亚,并试图与美国建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并于2013年7月23日正式加入TPP谈判,使得中日韩自贸区自正式启动谈判以来进程缓慢;三是除了签署《中日韩投资协定》官方文件外,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方面鲜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中国是日本和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日韩加起来占世界GDP的20%,占亚洲的70%,占东亚的90%。但中日韩之间的贸易额仅占三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0%,只因互相之间壁垒太高。而国内一些学者通过GTAP模型,认为任何自贸区建成后会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增长,并给成员国带来积极的贸易效应、经济效应和福利效应;同时,对非成员产生外部不经济,抑制非成员的贸易发展、经济增长和福利水平提高。因此,中韩自贸区协议的达成,不仅降低了中韩双方的经贸门槛,也能促使双方实现更大范围的互补、更深程度的介入。而今后中韩两国产业链条对接更加密切和准确,产业将实现深化合作,并可以根据双方的优势,结合成一条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此外,韩国同日本产业相似度较高,以前不少日本的优势产业,如今在韩国的发展水平也较高,部分产业甚至超过日本,这样就对日本产生一种“替代”作用。有预测指出,中韩自贸区一旦建成,预计中国的GDP将增长1%~2%,韩国增长2%~3%,中韩有望形成一个人口高达13.5亿人、GDP高达11万亿美元的共同市场。值得关注的是,中韩自贸区的建成,还将倒逼、反压中日韩自贸区的形成,改变东亚地区经贸格局。

对于中国而言,中韩自贸区的提速以及由此引致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的加快,收获的不仅仅是经济贸易果实。在中国目前已经对外签署的12个自贸协定中,除了冰岛和瑞士的自贸协定外,其余都集中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国家,这就意味着,有了中韩自贸区和中日韩自贸区,中国所面对的TPP“合围”压力将会得到大大稀释。

四、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为了使自由贸易区更好地驱动我国经济增长,首先,我国国家决策部门应加大对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视,从顶层对自贸区的发展战略进行整体规划与发展;其次,我国应加大改革力度,逐步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构建规范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资,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再次,我国也应加快推进上海自贸园区建设,通过建立国内外“双轮驱动”模式,促使我国经济保持良好经济增长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朴英爱,金香兰.朴槿惠政府加快推进中韩FTA的经济动因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4.1.

自由贸易港进展范文3

农业占韩国GDP的比例不超过3%,农业劳动力占韩国就业的比例只有约6%,韩国的农业人口不到200万,但韩国非常重视对农业的保护,一方面,向本国农产品提供高额补贴;另一方面,对进口农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设置贸易壁垒。韩国农业是小农经济,生产效率不高,农产品价格高,竞争力较弱,如果没有那些保护,韩国农业可能会在全球竞争中不断萎缩。在这方面,日本的情况与韩国相似。

实际上,提供补贴等农业保护措施在全球很普遍,发达国家一般都提供高额补贴,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征收高额关税。正因如此,农产品距离贸易自由化还非常远。WTO在2002年启动多哈回合谈判,首要目标就是削减农业补贴、农产品关税。但在这个问题上,欧美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歧非常大,一直不能达成协议。这是导致多哈回合谈判最终在2006年7月被中止的关键原因。在谈判进程中,2005年底,WTO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在中国香港举行,韩国农民前往抗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农产品贸易额只占全球货物贸易的10%左右,却能改变全球贸易谈判的进程和结果,说明了农业的特殊性、重要性。

多哈回合谈判失败后,多边贸易合作难有进展,这促进了双边和区域贸易合作的进展。在很多双边和区域贸易谈判中,农业问题依然是关键议题。与多边谈判不同,双边谈判对国内产业的冲击小、妥协的空间大,更容易达成一致。中国在与东盟就自由贸易区谈判时,率先下调的就是农产品关税。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农业都是小农经济,竞争力没有明显差距,而且互补性较强,不会给彼此的农业造成重大冲击,这是双方容易达成协议的原因之一。

自由贸易港进展范文4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引力模型;贸易流量

中图分类号:F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9—0014—04\

一、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也日益加强。在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多边贸易谈判受阻的情况下,推进双边或区域经济自由化正成为潮流,其主要表现就是日渐兴盛的自贸区建设。自由贸易区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不仅在于其建成之后关税减让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还有后续的资金、服务、人员流动等带来的诸多好处。自贸区的建立也表现出相关国家或地区加强合作的政治意愿,有助于改善政治关系,还可创造良好环境,增强成员国企业开展投资和经营活动的信心,在世界经济复苏道路曲折、各国经济政策仍需协调的背景下,这些优势显得更为突出。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进一步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联系,利用次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可见,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尤其是建立与发展自由贸易区,已经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迄今,我国已经签署或处于对外商谈阶段的双边自由贸易区共有15个,涉及到遍及世界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与东盟、智利、巴基斯坦、新西兰、新加坡、秘鲁、哥斯达黎加签署并实施自贸协定。

二、文献综述

笔者通过对当前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一是应用纯粹的经济理论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各国带来的收益和影响;二是利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模拟自贸区的建立,然后由模拟结果得出各国福利的变化;三是依据不同的经济理论,建立包括自由贸易区虚拟变量的计量模型,通过计量软件进行检验和回归,以分析各因素对参与国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纯经济理论分析

张蕴岭(2006)研究了紧密经济一体化导致出现两种效应:一种是经济相互依赖以及共同利益,另一种是追求市场开放以使经济交易更快、更有效。然后从这两方面分析了中国同东亚的经济一体化与合作的基础与深远意义,认为区域制度建设会为区内经济体实现最大化利益营造“公共产权”[1]。盛斌(2007)以中国的视角、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认为由于政治或外交因素,如果中国政府无法认同自贸区的某些条件和理念或者涉及中国利益的条款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亚太自由贸易区只将成为长期内经济上可行,但近期内不具政治现实性的方案[2]。李瑞林和骆华松(2007)则全面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效应与实现途径,得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既有负效应又有正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途径应以市场化为基础,降低交易成本为核心,有效的主体组织和适当的补偿机制为保证[3]。

(二)基于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

可计算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CGE)模型是应用于政策分析的有力工具,它通过模拟经济体内各参与者的行为,分析政策变动对整个经济及各部门供求关系的影响,测算在政策变动过程中的收益情况。GTAP(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模型——全球贸易分析模型是最为广泛应用的CGE模型,它假定完全竞争条件和规模报酬不变,建立相关计算机程序,研究某项政策对一国产生的影响并找到最优应对方案。

Urata Shujiro,Kiyota(2003)用GTAP模型模拟东盟与中日韩三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情况,得出该自由贸易区会提高三国的福利水平,而对三国之外的国家却会带来一定的福利损失[4]。Masahiro Kawai,Ganeshan Wignaraja(2007)运用CGE模型研究东盟分别与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东盟+中日韩、东盟+中日韩+印度+北美+欧盟这五种情况的福利效果并进行比较,其中ASEAN+6的建立能最大幅度地提高全球福利水平(2 998亿美元),其次为ASEAN+3(2 139亿美元),而东盟分别与中日韩建立自贸区所带来的全球福利增加分别只有820亿美元、451亿美元和142亿美元[5]。

(三)实证研究

Lucian Cernat(2001)利用面板数据和引力模型对发展中国家之间签订的区域贸易协定所产生的贸易影响及对签约各国所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分别进行了研究[6]。

目前关于自由贸易区的研究都有其不足的地方:或者结合当前时势背景进行理论研究,缺乏实证上的检验和支持;或者是只是基于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模拟出自贸区建立后国家福利的增加或损失,缺乏对过程的解释;或者应用计量方法分析双边贸易潜力,但对影响贸易流量的因素的探究不够全面,对进口与出口两方面的影响程度未做充分的对比说明。因此,本文拟以中国和14个贸易伙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引力模型的方法,从总贸易流量与进出口贸易流量三个角度分别建立三个回归方程,以期全面分析自由贸易协定下各因素对中国贸易流量的影响。

三、理论推导与模型建立

(一)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发展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

本文以2000—2010年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印度、日本、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巴西和智利14个经济体的双边贸易为对象,分别建立总贸易引力模型和进出口贸易引力模型,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解释各种可能因素对贸易流量的影响作用。之所以选择以上样本国家是考虑到样本的多样性及与中国大陆贸易关系的互补性。因此,样本选用了一些发达国家,还选择了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及韩国等新兴经济体。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智利已与中国大陆签订FTA,也将它们纳入进样本。此外,还加入了金砖四国中的巴西和印度。

结合引力模型构造形式与变量选取方面的发展变化,考虑到同一项贸易政策对大国和小国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模型中添加了贸易国经济总量与自由贸易协定虚拟变量的交叉项,确定如下对数化形式的模型方程,模型所涉及的变量如表1所示。

四、变量与数据说明

本文样本为中国与14个贸易伙伴国(地区)2000—2010年相关数据。考虑到样本的可得性和数据来源的一致性,贸易流量数据均来自联合国统计司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以购买力平价折算的各国(地区)生产总值以及总人口数均来自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年度数据库。文化虚拟变量的取值根据维基百科对于东亚文化圈的定义整理获得。文化相近、历史上受中国政治及汉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受中华法系影响的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区域都可以认为与中国文化相近的国家或地区。FTA虚拟变量根据各国(地区)向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通报注册情况获值,两国或地区中心城市的距离数据则取自著名地理网站。各变量的描述统计量如表2所示。

五、实证结果与说明

进行计量检验之前首先要选择适宜的面板数据模型。本文顺序使用F—统计量和hausman检验方法分别检验模型不具有固定效应和具有随机效应的两个零假设,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首先,包括年份和国家固定效应的方程估计表明二式不具有个体效应假设下的F—统计量都远大于任何可接受的临界值即拒绝原假设,方程中必含有时间和国家的个体效应,因此不能使用混合效应模型。其次,hausman检验显示,Wald统计量小于可接受临界值,原假设随机效应成立的概率在三个模型中均大于0.1,hausman检验接受随机效应原假设,因此,三个模型方程均宜采用随机效应计量模型。

三个模型虽都基于面板数据的贸易引力模型,但因被解释变量不同,回归结果略有差异,但大体上趋势一致,即随着变量的依次引入,三个模型方程拟合优度明显增加,说明距离、文化因素、自由贸易协定及其与贸易国(地区)经济规模的交叉项对贸易流量具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加入文化变量后,距离的系数符号发生变化或不再显著,因此可以判断距离与文化变量具有多重共线性,方程⑦和⑧是分别包含距离和文化变量的回归结果,下面对不同解释变量的表现进行分析:

首先,贸易国国内生产总值乘积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与预期相同,说明中国与贸易伙伴国(地区)的贸易流量与双边经济总量正相关。GDP乘积增加1%,双方贸易总额、中国对其出口额及进口额1.2%左右,这表明经济规模是影响双边贸易量的重要因素,与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等人的结论相吻合。在经典的贸易引力模型中,GDP 总量对贸易额产生较大的影响。各国经济越发展,贸易额也会相应增长。

其次,人口因素与双边贸易流量显著负相关。对于人口因素在一国对外贸易中发挥的作用是促进还是阻碍,不同学者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本文的实证结果证实了N.D.Aitken(1973)等经济学家认为人口数量在统计上与贸易流量呈显著负相关。这是因为人口因素对贸易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人口增加使得国内分工深化,国际贸易将减少;另一方面,人口增加扩大了市场需求,促进国际贸易的增加。而我们的估计结果中体现出来的是其总效应即负面影响强于正向效果,这说明人口增加造成的国内分工深化明显大于其创造需求的影响。

实证结果显示,引力模型中的重要变量——贸易国(地区)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与双边贸易流量显著负相关,与预期相符。距离在双边贸易中确实是“阻抗因子”,空间距离越远则运输成本越高,信息交流越困难,从而相互之间的贸易往来受到了限制。本文的实证结果也验证了这一事实,表明尽管当前国家之间制度安排日益紧密及运输物流业高速发展,空间距离的消极影响仍然存在,而且影响显著。两经济体中心城市距离增加1%,中国与其贸易总量、出口额和进口额的下降幅度分别为0.67%、0.63%和0.59%。

本文重点考察的一个因素——虚拟变量fta,它在三个模型中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与之前的预期一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带来2%以上的贸易额的增加,说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双边贸易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也能反映出在目前多边贸易体制毫无进展的形势下,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势头却非常强劲的动力所在。自由贸易协定作为区域经济紧密合作的一种形式,通过优惠的贸易和投资条件,成员可收获巨大的经济利益。本文的实证结果也对中国开展自由贸易区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另外,文化虚拟变量在总贸易流量模型与进口贸易流量模型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若贸易国(地区)与中国文化接近,则中国与其总贸易额将比文化疏远的国家高出1.43%,出口额高出1.26%,进口额高出达1.50%,说明文化因素确实对双边贸易关系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与预期相符。

最后,在考察贸易国GDP规模大小对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方面,它们的交叉项在三个模型中都显著为负,说明某国家或地区若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其经济规模越大,反而不利于双边贸易的发展。这可能是由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起步较晚,很多贸易协定正在完善和探索期,贸易国经济规模越大,经济一体化难度就越大,很多领域都需要协调和适应,所以在现阶段,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对双边贸易流量具有负面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负面影响会有所改善并转变成正面影响。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00—2010年中国与14个贸易伙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在传统贸易引力模型基础上扩展并建立实证模型,采用面板数据随机效应模型估计方法分析了自由贸易协定下各因素对中国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与贸易伙伴的经济总量、自由贸易区的制度安排以及相近的文化氛围都对双边贸易流量有正面影响。其中,相对于出口方面,自由贸易协定和文化相近性对进口的促进作用更大。而两国人口总量、中心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以及贸易国的经济规模则对双边贸易流量产生负面影响,其中,相对于进口方面,距离因素对出口的阻碍作用更大。

研究结果为中国开展自由贸易区战略提供了以下启示:首先,自由贸易协定作为区域经济紧密合作的一种形式,可以扩大成员之间的贸易往来,在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可促进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发展,中国应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步伐,加强和深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其次,由于中国正处于自由贸易区战略实施的初期阶段,在选择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合作伙伴时,应优先选择经济规模适中、与中国距离相近且文化差异较小的国家或地区,这样可以降低自贸区各成员的磨合成本,更好地发挥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双边经济的促进作用,使中国真正分享其带来的各种利益。其三,现阶段距离因素仍是阻碍中国开展区域一体化的主要因素,为了降低这种消极影响,中国应加快运输物流业的发展与完善,鼓励使用更加便捷的运输工具,加强运输通道的安全与疏通管理,为中国与较远国家或地区的贸易交往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使中国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当中。

参考文献:

[1]张蕴岭.中国同东亚的经济一体化与合作[J].当代亚太,2006,(1):3—13.

[2]盛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分析:中国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3):62—71.

[3]李瑞林,骆华松.区域经济一体化:内涵、效应与实现途径[J].经济问题探索,2007,(1):52—57.

[4]Shujiro Urata,Kozo Kiyota.The Impacts of an East Asia Free Trade Agreement on Foreign Trade in East Asia[C].International Trade in East Asia,NBER—East Asia Seminar on Economics,2005:217—251.

[5]Kawai,Masahiro,Ganeshan,Wignaraja.ASEAN+3 or ASEAN+6: Which Way Forward?[J/OL].[2007—09—13].Tokyo: Asian Development Bank Institute.http:///discussion—paper,/2359.asean.3.asean.6.

[6]Lucian Cernat.Assessing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Are South— South RTAs More Trade Diversion?[J/OL] /static/DOC13097.htm.

[7]Tinbergen J. 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 Appendix VI, An Analysis of World Trade Flows[M]. New York:Twentieth Century Fund,1962.

[8]Poyhonen P.A Tentative Model of the Volume of Trade between Countries[J].Weltwirts—chdlfiches Archiv,1963:93—100.

[9]N D Aitken.The effect of the EEC and EFTA on European trade:A temporal cross—section analysis[J].Amerian Economic Review,1973,63(5):881—892.

自由贸易港进展范文5

关键词:自贸区;广东;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0004503

1 引言

自贸区是一个历史范畴。最早的自贸区,可以追溯到1951年法国、西德等欧洲六国建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其成立的目的旨在约束二战后的德国。但是,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它的概念已经早已演化。如今,根据自贸区的概念和目的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Free Trade Area(FTA),指两个以上国家根据WTO相关规则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所形成的区域,为了加快服务贸易自由化、投资和政府采购,如亚太自贸区(2010)。另一类是Free Trade Zone(FTZ),指某一国家在国境内划出特定区域,单方自主给予特区优惠税收和监管政策。如我国的沪、津、粤、闽自贸区。本文所讨论的自贸区属于第二类范围。

我国自贸区的成立和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剧,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为了应对国际贸易竞争的而挑战,加快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与国际接轨,上海自由贸易区作为我国的第一个贸易试验区应运而生。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和总结之后,我国广东自由贸易区、天津自由贸易区和福建自由贸易区也宣告成立。

2 中国(广东)自贸区总体方案的影响分析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于2015年3月24日审议通过,其对中国(广东)自贸区的定位、目标、功能划分、主要任务和发展措施做出了详细的规划。在我国日益发展壮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自贸区的建设又是我国加强崛起和走向复兴的又一伟大举措,势必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笔者认为,这一战略举措将会造成如下几方面的影响:

(1)改善投资环境。根据中国(广东)自贸区总体方案的规定,自贸区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其最终目的无非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日益起决定作用的中国,发挥市场的作用,创新优化市场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举措。良好的市场环境离开不了良好的投资环境,自贸区的建设,为中外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体制机制环境、市场监管环境等,无疑会给我国带来大量的投资机会,也会改善以往的投资环境。

(2)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总方案把广东自贸区定位为: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将自贸区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其中,广东自贸区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濒临港澳。一方面,自贸区的成立有利于发挥自贸区的增长极作用,加强深化广州、深圳等沿海重要城市与香港自由港和澳门等的深化合作,促进贸易往来、产业转移和升级,加快资源的集聚,并形成对珠三角的辐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另一方面,广东自贸区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一块翘板,有利于逐渐打开我国市场,与轨迹接轨,迎接国际性的贸易竞争和抓住对外合作的机会。

(3)开放倒逼改革,改善民生。经历过2008年的经济危机以后,虽然我国经济取得较大发展,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弊端日益凸现出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优惠的税收政策和监管机制一方面必然会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让利于民,提高人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改善民生;另一方面也会给企业带来更多发展的额机会,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改革的步伐,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 中国(广东)自贸区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虽然广东自贸区在总方案的规划中都表现出种种的利好趋势,但是,中国(广东)自贸区成立之初可谓一片空白,从中国(上海)自贸区成立到中国(广东)自贸区成立中间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可以复制、推广、借鉴的经验非常有限,没有很多成熟的措施经验可以直接移植到中国(广东)自贸区,中国(广东)自贸区的发展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多的问题依然存在不确定的因素,也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风险。从中国(广东)自贸区的本身来看,很多片区仅仅只是处于破土动工的阶段,比如中国(广东)自贸区前海片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等,这些都只是在远期规划建设之中,存在的挑战与困难难以准确估量。

(1)简单复制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模式,没有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自2013年8月中国(上海)自贸区成立之后,已经经历了近一年的发展历程,也取得一定的成就和经验,比如说负面清单方面的问题,对中国(广东)自贸区和其他自贸区有一定的借鉴经验。中国(上海)自贸区处于我国东部地区,面对太平洋,与美日韩等国家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是辐射长三角地区和迎接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协议(TTIP)等等。而中国(广东)自贸区则主要是为了深化港澳合作,促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南大门等。

因此,每个自贸区都有不一样的功能、定位、核心趋势等等,如果只是一味地简单复制推广中国(上海)自贸区的经验,而不是从中国(广东)自贸区的本身实际情况出发,具体分析当地的形势和优缺点做出具体的对策,很容易犯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错误。所以,发展自贸区必须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地缘等因素而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案和具体措施。

此外,中国(广东)自贸区不同片区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每个片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程度都不一样,因此很难对不同片区做出统一的规划,也不能对不同片区做出完全一致的发展措施,不然将不能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而会带来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集聚效应过度强化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国(广东)自贸区三个片区之间大致呈品字形,他们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极点,借助自贸区的制度、税收等政策优势,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有利于引进大量边缘地区乃至海外地区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在自贸区的集聚融合。这种集聚融合能够给自贸区带来极大的发展机会,所有资源的融合将会形成一种乘数效应促进自贸区经济的大发展。然而,这种发展是以边缘地区的牺牲为代价的,以自贸区为中心的发展会造成附近城市的空心化,比如东莞、惠州、中山等等,甚至是以一些内地的城市,也会因为与自贸区相比没有什么优势和发展机会而没落。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自贸区和珠三角等一些发达城市经济越来越发达,而边缘较落后的城市相比之下越来越落后,造成经济发展的极大不平衡。在其他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这种集聚效应短时间内不能够通过自贸区和边缘地区的发展来解决,只有当自贸区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形成扩散效应时才会对边缘地区形成辐射作用而促进边缘地区的发展,逐渐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图1 广东自贸区不同片区

图2 广东自贸区的扩散效应

(3)过度依赖政策而导致创新不力。自贸区并不是我国的首创,但是我国发展自贸区必须坚持创新原则和开拓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也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自贸区的建立和发展在我国复兴之路上本来是一大创举,尤其是中国(广东)自贸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的前沿阵地,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集聚大量的资源优势,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就目前而言,大量的企业入驻自贸区仅仅是为了得到更多税收等政策的优惠而从中谋利,也有很多企业保持观望态度,一直等待政策的落地而行动。相比于创新能力的挖掘而言,优惠的政策机制似乎对企业的诱惑力更大,而这种诱惑的不断扩大就会形成一种依赖,如果大量企业的依赖越来越大就会失去原有的发展创新活力,一旦这种政策优惠推广到其他地区,变得普惠化以后,自贸区中的企业就会失去这种依靠而面临着平庸化的风险。因此,企业如何在自贸区中依靠政府优惠政策的同时,不断地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创新动力,在剧烈化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是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

(4)法制监管不力而导致的风险。法制保障是自贸区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在我国自贸区建立之初,各项条件还不成熟,更需要法律的保障才能实施下去,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才能处理在自贸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中国(上海)自贸区的成立颁布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办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办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境外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办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企业备案管理办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备案管理办法》等等,为自贸区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但是,中国(广东)自贸区的成立目前只有《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试行办法》,于2015年2月1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十二届42次常务会议通过、公布、施行。中国(广东)自贸区与中国(上海)自贸区和国外其他自贸区相比,还处在刚起步阶段,发展较为落后,各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完全凸显出来,而且中国(广东)自贸区不同片区之间的差异加剧了中国(广东)自贸区的复杂性。这些客观因素的制约没有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保障必然会带来权责不明、是非不分等问题,众多不确定因素也会给企业、地区和国家的发展带来相应的风险。在负面清单风险方面,中国(上海)自贸区虽然能提供一定的经验,但是中国(广东)自贸区因为在投资环境、发展程度等方面的不同而没有明确的法制规范也难以简单复制上海自贸区的模式;金融风险方面,中国(广东)自贸区发展的主要是金融等相关的服务业和贸易服务业,良好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对自贸区的资本运作和企业经营状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如果不能在法律的源头上为自贸区的发展建立公平、公正、合情、合理的有效机制,就很难保证中国(广东)自贸区能够平稳健康快速地发展。

4 总结和建议

纵观我国自贸区的发展历程和横向比较我国自贸区的发展布局,我们会发现我国自贸区的发展时间虽然比较短,经验不足,但每个阶段依然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具有百花齐放的趋势。目前我国的四大自贸区已经连点成线,遍布沿海各大重要经济区,所取得的一些成就也可圈可点,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其他很多地区也争先恐后申请设立自贸区,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动力。但是,自贸区的发展不可一蹴而就,也不可盲目推广,成立和发展之初的自贸区还存在着以上和其他诸多的风险。针对我国目前自贸区的发展现状,有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突出地方特色。鉴于中国(广东)自贸区和中国(上海)自贸区以及其他自贸区的不同,中国(广东)自贸区必须有自身的发展重点。中国(广东)自贸区濒临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自由港之一,对中国(广东)自贸区特别是深圳片区具有较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促进内地与港澳经济深度合作也是中国(广东)自贸区的发展目标之一。因此,必须牢牢把握这一地方特色,深化多方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2)协调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打造区域经济合作升级版。中国(广东)自贸区的三个片区无论是在资源、政策还是区位上都具有较大的优势,这种优势的不断积聚带来的是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不管是在广东省还是在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因此,在大力发展自贸区的同时必须兼顾边缘不发达地区的发展,不能等到差距过大而矛盾激化时利用发达地区的扩散效应来帮扶落后地区,而更应该注重区域之间产业合理分工,地域之间相互合作,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打破政策枷锁,走创新发展之路。自贸区的发展不能简单依靠政策的优惠,尤其是在中国(广东)自贸区政策还没有落地之时,企业就必须探索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持久的发展动力。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在最开放的自贸区,更应该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中国(广东)自贸区更应该重视在金融创新方面的作用,推动适应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金融创新,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增进中外企业的友好合作关系。

(4)加强自贸区的法制建设,完善监管机制。上层建筑的落后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中国(广东)自贸区法制建设的落后也会阻碍自贸区的发展,加快中国(广东)自贸区的法制建设应该综合考虑各个片区的不同情况。广州南沙保税港区、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等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内的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他们之间的监管模式不一致也必须有相应的法制保障做基础,以免造成法制不明,监管混乱。对涉及多个领域、多边关系等行业也必须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以保证自贸区安全正常地运转。

参考文献

[1]周运源.创新驱动,推进中国广东自贸区建设发展[J].广东经济,2013,(8).

[2]林江.广东自贸区建设背景与运行基础[J].广东社会科学,2015,(3).

[3]蔡春林.广东自贸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议[J].中国经贸,2015,(1):1521.

自由贸易港进展范文6

WTO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也简称为“多哈回合”。多哈谈判如果成功,将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对中国有利,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利。该轮谈判确定了8个谈判领域,即农业、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服务、知识产权、规则、争端解决、贸易与环境以及贸易和发展问题。涉及千百种产品和服务、148个成员,谈成后实施期会有10年甚至更长。因此有人戏称WTO新一轮谈判像是一道“满汉全席”。应该说,多哈谈判是多边贸易谈判中迄今为止进行的最为深远,也是最为复杂的一轮谈判。

自谈判启动以来,多哈回合历时四年、历经磨难,可谓命运多舛。2003年WTO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坎昆会议)上,在农业谈判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分歧严重,双方相持不下,最终不欢而散,多哈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在坎昆会议过去近一年之后,WTO在去年7月才达成了框架协议,此后谈判又陷于停顿。今年7月起各方加紧谈判,希望在月底形成一个“协议初稿”,在中国大连举行的小型部长会也朝此目标做了推动,但最终“协议初稿”还是没有达成。2005年12月,WTO第六届部长级会议――香港会议即将召开。多哈回合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从10月起,各主要谈判方为在香港会议上达成主要议题的“全面模式”开始进行密集的谈判,各主要谈判方都拿出了各自的方案,最终没能缩小分歧。11月9日,在日内瓦召开了各成员大使的会议,分析了目前的谈判形势,针对分歧大、时间紧的现实,调整了香港会议的目标。实际上不再坚持达成主要议题的“全面模式”,而是希望达成一些“早期收获”,如给最不发达国家免关税、免配额的待遇以及下一步谈判的时间表等。如果以这些成果为目标,香港会议获得成功的希望还是有的。

因此,就目前来看,WTO各成员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12月13日在香港召开的重要会议将要降低期望,攻坚任务困难而艰巨。

降低期望是为了最终实现愿望。世贸组织新任掌门――总干事拉米表示,“如果我们将此次部长级会议上的预期目标设定得过高,则落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并有可能葬送我们已经取得的谈判成果。” 拉米是坚定的:2006年底完成的世贸组织多哈发展回合的既定目标不会改变,同样,全球自由贸易体制的发展大势也不会改变。

在拉米看来,香港会议成功的定义,即在包括农业、工业产品关税减让及服务业三个领域取得进展。农业方面,谈判的最终目的是取消各国于农业上所有形式的出口补贴,并容许外国农产品市场准入,以及减少贸易上的本土支持。他同时希望会议能解决非洲国家最关心的棉花贸易问题。工业方面,各国达成削减关税的协议,并在非农产品市场准入(NAMA)问题上取得进展。服务业方面,香港会议中进展不会很大,但完成上述两项谈判后,将有利于国际间的贸易环境,服务业也会得到改善。目前,拉米正在为他的目标马不停蹄地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