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栽培技术规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叶栽培技术规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叶栽培技术规程

茶叶栽培技术规程范文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雪水云绿”茶的生产、加工、经营,打响“雪水云绿”茶品牌,做大做强我县茶叶特色优势产业,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县政府关于加强商标管理的有关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雪水云绿”茶是指产自xx县境内的名茶,其品质符合杭州市DB3301/T059—2004《雪水云绿茶》地方标准规范。

第三条xx县雪水云绿茶产业协会为“雪水云绿”商标所有人,具体负责实施雪水云绿茶产业的行业管理,把“雪水云绿”茶商标以合同的形式许可给申请企业使用。

第四条使用“雪水云绿”茶商标的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监管、统一宣传,产品的专用包装、标识由xx县雪水云绿茶产业协会统一认定印制。

第二章“雪水云绿”茶商标使用条件

第五条使用“雪水云绿”茶商标产品的产地范围为xx县境内并经认定的有机、绿色、无公害名茶生产基地。

第六条使用“雪水云绿”茶商标的产地环境条件及栽培技术必须符合杭州市DB3301/T059—2004《雪水云绿茶》第2部分栽培技术规程的要求。

第七条使用“雪水云绿”茶商标的产品鲜叶原料和加工技术必须符合杭州市DB3301/T059—2004《雪水云绿系列茶》第3部分加工技术规程的要求。

第八条使用“雪水云绿”茶商标产品的品质必须符合杭州市DB3301/T059—2004《雪水云绿系列茶》第1部分商品茶的要求。

第九条使用“雪水云绿”茶商标必须是在xx县境内注册的茶叶生产经营企业(单位),企业必须拥有一定规模的茶叶生产基地,加工条件良好,诚信经营,制度规范。

第十条符合五、六、七、八、九条规定者,可申请使用“雪水云绿”茶商标。

第三章“雪水云绿”茶商标的使用申请程序

第十一条申请使用“雪水云绿”茶商标的使用者应向xx县雪水云绿茶产业协会递交《xx县“雪水云绿”茶商标使用申请书》。

第十二条xx县雪水云绿茶产业协会自收到申请人提交的申请书后,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材料审核,并报请“雪水云绿”茶品牌整合管理领导小组批准。

第十三条符合“雪水云绿”茶商标使用条件者,应办理如下事项:

1、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并报国家商标局备案。

2、申请人交纳产品质量保证金。

第十四条“雪水云绿”茶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到期要求继续使用者,在合同届满前30天,向xx县雪水云绿茶产业协会提出续签合同的申请,逾期不申请者,合同有效期满后不得使用该商标。

第四章“雪水云绿”茶商标使用者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五条“雪水云绿”茶商标使用者每年的雪水云绿茶销售量达到3000公斤以上,商标使用费达到贰万元以上的,具有以下权利:

1、优先享受各项宣传活动(包括评选活动)。

2、优先参加技术培训、展示展销、推介洽谈和信息交流等活动。

3、优先享受扶持政策。

4、参与“雪水云绿”茶商标管理和监督。

第十六条雪水云绿”茶商标使用的义务:

1、维护“雪水云绿”茶的质量和市场声誉,严格按照现行的雪水云绿茶地方标准规范组织生产。

2、自觉交纳“雪水云绿”茶商标有偿使用费。

3、接受工商、质监等部门的行政监督。

4、接受xx县雪水云绿茶产业协会对产品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检测和商标使用情况的行业监督。

5、“雪水云绿”茶商标的使用者不得将专用包装转让、出售他人。

6、发现对“雪水云绿”茶商标的不法侵权行为,应及时举报。

7、“雪水云绿”茶商标使用者,应积极参与宣传、广告、展示、展销、推介等活动。

第十七条收缴费用的使用:

1、用于雪水云绿名茶的整体宣传;

2、用于协会的正常开支;

3、用于会员的培训等。

第五章检查监督与处罚

第十八条xx县雪水云绿茶产业协会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对产品质量、专用包装的使用情况和合同执行情况开展检查。

第十九条通过送检与抽检相结合的形式对产品进行监督检查,若发现“雪水云绿”茶商标使用者所生产的产品不符合“雪水云绿”茶标准,xx县雪水云绿茶产业协会责令企业停止销售,提出整改意见,若不及时整改或整改后仍达不到标准,取消其使用权。

第二十条若发生有损“雪水云绿”茶商标声誉的行为,情节轻微的给予批评警告处分;情节严重者,没收质量保证金并责令整改;情节特别严重者,取消其使用资格,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茶叶栽培技术规程范文2

第一条为了规范安化黑茶茶园的登记,建立可追溯的茶园管理制度,保障安化黑茶质量安全,促进安化黑茶产业发展,根据《安化黑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安化黑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茶园(以下简称茶园)实行登记制度。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申请、使用、审核、管理茶园登记证明,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茶园登记实行自愿申请的原则。茶园所有者可以申请领取茶园登记证明。

未经登记的茶园不得申请使用安化黑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识。

第四条区县(市)人民政府农业(茶叶)主管部门负责茶园的登记工作。

第二章登记申请和审核

第五条茶园登记证明申请人应当是在符合《安化黑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规定的地域范围内从事安化黑茶原料生产的生产者。

茶园登记证明由市人民政府授权市茶叶局统一印制、编号和监管。

第六条申请领取茶园登记证明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茶树品种名称;

(二)茶园方位、茶园环境、面积、产量等情况说明;

(三)茶叶原料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种类和使用时间、数量等农事记录以及农残和重金属等卫生指标检验报告书或证明。

第七条申请人应当保证所提供申请材料的真实性。

提供虚假申请材料的单位或个人,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领取茶园登记证明。

第八条区县(市)农业(茶叶)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茶园登记证明申请材料之日起10日内,对以下内容进行核实:

(一)茶园(基地、茶场)是否在保护范围内;

(二)茶园(基地、茶场)建设是否符合《安化黑茶栽培技术规范》规定;

(三)茶园(基地、茶场)农残和重金属等卫生指标是否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四)黑毛茶生产是否符合《安化黑茶黑毛茶》、《安化黑毛茶加工技术规程》规定。

经核实符合条件后,方可由区县(市)农业(茶叶)主管部门予以受理。

第九条茶园(基地、茶场)跨乡(镇)的,应当由茶园(基地、茶场)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与所在区县(市)农业(茶叶)主管部门共同核实后,根据本办法第十条有关规定进行登记编号。

第十条区县(市)农业(茶叶)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茶园登记证明申请材料之日起30日内,按照《安化黑茶栽培技术规范》要求,对茶园环境条件、茶树品种、茶树种植情况及茶园管理等相关内容进行审核,必要时可进行实地考察。

经核查合格的,由区县(市)农业(茶叶)主管部门签署意见、统一登记编号,报市茶叶局备案后,发给茶园登记证明。经核查不合格的,由区县(市)农业(茶叶)主管部门向申请人出具不受理申请的书面意见,退还申请材料。

第十一条安化黑茶生产企业收购鲜叶或者黑毛茶时,应验明原料供应者的茶园登记证明,并提供与原料供应单位、个人的收购协议,建立原料生产、收购、销售台帐和茶园基地档案,以备查用。

第三章登记编号

第十二条茶园登记证明编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及市统计局2011年版行政区划编码编制。

第十三条茶园登记证明编号由12位行政区划代码和4位茶园登记顺序编码组成,共有16位。分成以下两个部分:

(一)第一部分,即从左到右的第一位至第十二位,表示省、市、区县(市)、乡镇(包括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包括社区)五级行政区划代码;

(二)第二部分,即从左到右的第十三至第十六位,表示茶园登记顺序编码。

第十四条茶园登记证明编号第一部分的含义分别是:第一、二位代表省;第三、四位表示市;第五、六位表示区县(市);第七、八、九位表示乡镇(包括街道办事处);第十、十一、十二位表示村委会(包括社区)。此部分编码按照市统计局的行政区划编码(2011)录入。

茶园登记证明编号第二部分的含义分别是:第十三至第十六位表示茶园登记顺序编码,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编写(即0001-9999)。此部分编码由区县(市)农业(茶叶)主管部门统一登记编号。

第四章登记管理

第十五条茶园登记证明不得转让、出租、出借或者买卖。转让、出租、出借、买卖茶园登记证明的,由区县(市)农业(茶叶)主管部门注销,报市茶叶局备案。

第十六条茶园登记证明长期有效。茶园登记证明内容发生变化的,持有者应当在内容变化之日起30日内到原发证机关申请变更登记。登记内容发生变更,茶园登记证明持有者未办理变更登记的,由区县(市)农业(茶叶)主管部门督促限期办理变更登记,逾期不办理的,收回原证明。

第十七条区县(市)农业(茶叶)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化黑茶生产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分析,每年至少对茶园登记证明的登记内容进行一次核查。

第十八条市茶叶局应当做好茶园登记证明的统一管理工作,对全市茶园登记情况进行备案、抽查。

第五章经费保障

第十九条茶园登记证明工作经费,按照《安化黑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在全市黑茶产业专项经费中列支,由市财政统一纳入预算给予保障。

第二十条发放茶园登记证明的工本费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收取的安化黑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识成本费中给予安排。

第六章责任追究

第二十一条企业提供的《安化黑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茶园登记证明》申请材料,经核查核实有虚假的,对于经办人和主管负责人,建议所在单位追究行政和经济责任。

第二十二条在《安化黑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茶园登记证明》办理过程中,因工作失职、渎职,审核把关不严,错发或乱发茶园登记证明的人员,应予以批评教育,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影响的个人,属国家工作人员的追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属其他人员的追究法律责任。

茶叶栽培技术规程范文3

一、凯里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绿茶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

香炉山位于凯里市西12公里处,海拔1238米,境内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间云雾环绕,鸟语花香,是一个种茶历史悠久而又古老的茶区,历来盛产名茶。在1994年的“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获一等奖。2004年10月“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绿茶”标准正式实施,2005年对此标准进行了修订,标准代号为DB52/469-2005、DB52/470-2005,统一了凯里的茶叶标准。2007年6月18日被列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7年9月,两家茶叶龙头企业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茶叶的价格也从原来的每500克200元增加到600元。

二、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绿茶的质量特色

凯里市自1987年开始引进福鼎大白茶与我市的原始品种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绿茶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绿茶在我市特殊的自然环境影响下,其品种特性表现极好,栗香体现尤为明显。通过逐年选择优良枝条进行扦插育苗,全市茶园已逐步过渡为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绿茶群体品系。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绿茶品种在我市种植在海拔700~1500米处,该区域内云雾多,漫射光多,空气清新,湿度大,土壤受原始森林植被影响,有机质含量极为丰富,从而造就了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绿茶氨基酸含量高(3.5%~4.5%)、茶多酚含量低(20%~30%)、水浸出物高(36%~48%)、芳香物质含量丰富、酚氨比值小。因此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绿茶具有干茶外形条索紧细完整、显芽峰、色泽鲜活明亮;茶汤绿中微黄、鲜艳透明;滋味醇正、爽口;香气馥郁、栗香显露;叶底嫩绿明亮、匀齐。

三、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绿茶的质量特色与产地自然因素的相关性

1. 香炉山山脉方圆十余平方公里,是地球同纬度生物资源最丰富和保存最完好的绿色宝库,凯里市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暖湿同季,雨热同期,境内降雨丰沛,年降雨量在900~1250毫米,年平均气温14.5~16.7℃,年日照时间长达1200~1300小时,无霜期近282天,年日照率在35%以下,常为多云间晴或阴天天气,云雾多,光照柔和,多漫射光,既无高温热害,也无冻害严寒,这使得喜阴的茶树更能有效地利用蓝紫光和紫外线,增强光合作用,促进茶叶新梢积累氨基酸、咖啡碱和芳香物质等有效成分,提高成品茶香气、滋味,增进茶叶内在质量。

2. 凯里市有独特的土地资源,主要土壤种类为黄壤、黄棕壤、红壤和紫色土壤等,呈酸性,pH值在4.5~6.5之间,有机质含量丰富,这些正好能满足茶树生长发育所要求的土质条件。

3. 凯里市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3.28%。目前我市可采茶园有1000余亩,新发展茶园2648亩。香炉山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无工业污染,正所谓“好山好水出好茶”。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绿茶独特的口感、香气除与加工工艺有关外,其产品质量的好坏主要受香炉山自然小气候和茶叶栽培管理技术的影响。

四、当前茶叶产销中存在的问题

1. 产业化水平低。目前,在市茶办的指导和帮助下,凯里市有两家茶叶企业利用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绿茶的茶青作为原料,已生产出“香炉山雀舌”“香炉山云雾”“香炉山翠芽”“香炉山原生态茶”等系列产品,并注册了“黔茶王”商标。但因种植环节缺乏投入,茶青原料无法满足加工需要和加工设备老化等,造成了产品质量标准难统一,定型产品不多,龙头企业数量少,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低,生产、加工和销售都呈现较为分散的局面,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形不成规模效益。

2. 对茶产业发展认识不足,投入较少,茶园基础设施差,面积发展缓慢。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茶是国内特有品种,以及它所具有的极大社会贡献值和较好的经济价值,没有将珍贵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优品牌。地方财政和相关部门对茶产业的投入资金不够,茶农自我积累、自我投入的能力不足,茶叶生产条件差;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经费少,难以对广大茶农进行科学用药、用肥培训,一些新技术无法及时有效地在茶区得到推广应用,造成茶农种茶水平低,无法从源头上保证茶叶产品质量;大部分茶园年久老化,基础设施不配套,生产上受制于天的现状未能根本改变;茶叶加工品种少,大路货多,名优特品种加工少。

3. 尚未形成真正的优势品牌,由于投入较少,凯里市茶叶品牌数量不多,名牌无法显现,形不成名牌效应和规模效益。

五、发展对策

从2012年起,凯里市政府已把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绿茶的保护与开发列为重点项目发展,作为优势产业的茶叶,“十二五”期间应给予重点支持,以促进茶叶加快发展和农民增收。

1. 加大投入力度。一是每年从支农资金中安排相应的经费扶持符合本市茶叶发展方向的项目,扶持重点企业,扶持良种扩繁和示范推广,扶持企业技改,扶持品牌升级换代,扶持旧园改造、旧厂改造,扶持产品创新和品牌塑造。二是加大对茶农的培训力度。针对茶农普遍存在的文化素质不高、市场销售信息不灵、急需掌握无公害和有机茶栽培技术的现状,加大对茶农技术和信息培训,为其传授实用科技市场经济知识,从根本上降低农药残留,提高茶叶品质,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三是加强茶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增加技术推广经费,方便茶农得到技术服务,新技术得到示范推广。四是扶持茶叶生产加工设备,提高机械化采茶和制茶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五是政府奖励在茶叶生产升级换代、引资技改、产品创新、品牌塑造、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2. 突破加工环节。一是茶叶加工要从初制抓起,集中力量择优扶持一批产品质量过硬的初制企业,坚决取缔由于加工条件差、管理粗放、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而造成资源浪费的初制企业。加快建立茶叶初制企业认证体系的步伐,按照标准化、清洁化的生产要求,严格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控制生产和包装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污染,提高优质原料生产能力,尽快扭转初制企业泛滥、无序竞争、抢夺原料、竞相压价的局面。二是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大力度,选择加工基础较好的企业,支持他们引进先进设备,淘汰和改造陈旧落后的加工设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全面提升茶叶企业的科技含量、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和加工水平,促进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现代化茶叶加工企业的发展。

3. 打造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绿茶品牌。凯里市茶叶附加值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品牌不优、不强,市场知名度不高。目前,全市茶叶花色品种少、品牌少,尤其是缺乏市场占有率的知名品牌。企业的法人要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和品牌意识,加强地理标志的保护,努力扶持茶叶经营企业争创品牌,带动全市茶叶产业的发展。

4. 加快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一是加强茶叶标准化建设。制定完善的茶叶产品标准体系和茶叶生产技术规程,指导茶农按标准组织茶叶生产。二是建立健全茶叶质量监控体系。在茶叶主产区建立产地检测机构,重视终端产品质量检测,并逐步过渡到“生产、储运、销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严格按标准要求组织生产和销售,树立凯里茶叶品牌形象。三是发展无公害茶、有机茶、原生态茶生产,全面提高茶叶质量。在茶叶主要产区,建立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农户,推动名优茶生产,提高品质,扩大内销和出口创汇。

5. 理顺管理体制。市茶办负责全市茶叶发展规划和项目安排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统一管理全市茶叶种植,牵头协调茶叶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科技推广、人才培训和茶叶产业扶持政策的贯彻实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加大对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绿茶的相关技术指标进行监督管理,帮助企业制定标准体系申报。市工商局帮助和支持茶叶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做好产业协作、联合营销,鼓励和扶持茶农建立“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培育农村技术人才队伍,努力提高茶叶产销的组织化程度。市科技局安排茶叶生产、加工的科研课题,解决茶叶生产、加工中的难题,提高茶叶生产、加工中的科技含量。

茶叶栽培技术规程范文4

近年来,固始县始终坚持“抓农业必须抓产业,抓产业必须抓社会化服务体系,抓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抓龙头”的工作思路,逐步形成了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民、财政、金融、保险、科技“八位一体”,这一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功能齐全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1.政府部门强引导。县里紧紧围绕优质稻米、豫南黑猪、茶叶、竹木、固始鸡、菜籽油、柳编、固始鹅、水产、蔬菜等资源优势,为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加强引导,出台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成立专门的服务组织,搭建好多层次服务平台。

2.龙头企业搞实施。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根据各自产业发展需要,建立或加入服务组织,培养业务骨干,指导和服务企业生产、管理、营销。河南三高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围绕“固始鸡”和“豫南黑猪”产业开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和专门营销公司,做到“五统一”服务模式,即统一引种、统一购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统一结算,带动了2.7万多农户,提高了6000元收入。

3.合作组织带农户。固始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和总社相继成立并发展迅猛。总社负责指导、协调和服务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农机服务、茶叶生产、林果等6个行业联合社;联合社具体指导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开展业务培训、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合作社为种植基地或养殖基地社员提供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农产品等服务。

4.入社农民抓生产。“生产在家,服务在社”是新时期固始县农村发展的一大现象。围绕固始水稻种植和畜禽养殖这两大支柱产业,全县已形成种植大户达2.3万户,养殖大户达1.8万户,这些大户都成立或加入了合作社,参与了土地流转,实施了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在生产中不断接受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等各类优质服务,农民不仅学到了技术,也增强了素质,更得到了实惠。

5.财政资金重扶持。县财政每年对土地流转大户、示范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热情。同时,把油料倍增计划、高产创建、土地整理、农田水利、一事一议、财政贴息等项目一律向经营实体倾斜,用公共资源、财政资金、运行资本来提升各类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拓展服务功能,推动产业发展。

6.金融贷款做保障。为破解贷款抵押难问题,县政府创新农村物权抵押担保方式,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水域滩涂养殖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等“五权”进行确权办证,需贷款的可持相应的物权证到县财政成立的金鼎担保公司申请担保,担保公司对其信用、资产等信息进行认证、评估后与农民签订担保和反担保合同,再向金融机构进行担保,金融机构即可放贷。这样一来就盘活了全县资产,为农村发展改革注入了强大活力。

7.农业保险解忧虑。为降低因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县里成立了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固始县开展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引导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中介体系,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范围和品种,积极鼓励农户、专业合作组织、企业参加投保,逐步建立应对巨灾风险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后顾之忧。

8.科技服务作支撑。科技在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县科技部门积极扶持创办各种科技合作组织和民间科技服务实体,建立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涉农部门采取“结对子”的办法,选派高中级农技专家进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把科技推广到生产第一线,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二、“一体”显现见规模

在“八位”合力推进下,固始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组织形式多样化。全县建立了34个县乡农业发展服务中心、34个县乡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大厅、34个县乡农村社会化服务中心和601个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成立了15个农业协会、73个中介服务组织、93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农民专业联合社和1个农民专业合作总社,入社农户5.2万户;示范合作社100家,示范率达12%。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7家,有10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成立了科研机构并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层次的联合,协作能力不断增强,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

2.服务内容全程化。政府部门、企业、合作组织、农民、财政、金融、保险、科技等“八位”形成合力为产前、产中、产后每一个环节提供相应技术支撑、配套服务,把服务贯穿于整个过程始终。产前提供土地流转服务,引导各类组织参与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产中提供农机农技服务,实现生产过程机耕、机播、机收全程机械化。产后提品售后服务,全部由企业订单收购,经过统一加工、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对外销售,提升固始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施利益最大化。

3.服务质量标准化。建立了农机作业、农技服务、农艺指导质量标准体系,加强服务组织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农机作业操作规程、有机香稻种植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固始鸡、豫南黑猪疫病防控等标准化生产规程分别印发到各个种养大户手中,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技术人员,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定指标。

茶叶栽培技术规程范文5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出口;障碍;对策

一、引言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一种新兴的非关税壁垒,指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为了保护人类、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和安全采取限制、禁止某些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相应的行政措施,以避免这些贸易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破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这些强制性的质量认证要求,卫生检验检疫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农产品制定苛刻繁琐的技术、卫生检疫检验、商品包装和标签,从而提高产品进口的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绿色贸易壁垒包括环境进口附加税、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补贴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等方面的内容。随着新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抬头,各国越来越多使用绿色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的农产品市场,由此造成国际农产品贸易的摩擦和冲突越来越频繁,矛盾纠纷日渐增多,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这引起了中外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空前重视并展开深入研究。

湖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地理条件优越,主要农产品产量丰富,许多种类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主导出口产品包括水产品、蜂产品、食用菌、蔬菜、山野菜、茶叶、桑蚕丝、魔芋等近年来出口的农产品频频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目前,全省有50%的农产品出口受到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出口形势日益严峻。从实施绿色壁垒的贸易伙伴国来看,主要是欧盟、美国、日本,并扩散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绿色贸易壁垒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制约我省农产品出口的一把利器,已经成为影响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

二、湖北省农产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目前,我省农产品出口目的国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下面以这几个主要出口目的国和地区为例,来具体说明我省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

1.日本对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实施绿色壁垒的状况。为了加强对农产品、食品中的化学品残留的控制,日本于2006年5月29日正式实施其酝酿了近3年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致使我省遭遇绿色壁垒的程度大大加深。该制度要求:食品中农业化学品含量不得超过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对于未制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不得超过“一律标准”,即0.01毫克/公斤。这项新标准与其以前的规定相比在设限数额上大幅增加,在检测项目方面也成倍增加。“肯定列表制度”涉及所有农业化学品的管理,范围之广、标准之严前所未有,堪称“世界上最苛刻的标准”。肯定列表制度实施以后,日本将自中国进口大米的农药残留含量,从原来的65项检测指标增加到104项。日本是我省农产品重要出口地之一,受此绿色壁垒的影响,我省茶叶和大米等农产品被限制甚至停止出口。湖北省大米出口日本的数量近年来连续大幅下降,全省2007年对日茶叶出口下降了73.8%。

2.美国对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实施绿色壁垒的状况。美国作为我省农产品第一进口国,向来对我省农产品进口采取严格的监察审核力度。美国现有近60种认证体系,对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色素、标签、致病菌等制定了严格的技术标准。其中任何一项不达标,产品都不能进入美国市场。仅2006年1月到3月的数据显示,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扣留的中国产品就达1140批次,其中湖北省农产品占17.6%。2007年6月28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以不断在中国输美水产品中发现氟喹诺酮药残为据,宣布从当日起扣查从中国进口的未经检验的五类水产品(对虾、鳗鱼、叉尾鱼回、鲮鱼和巴沙鱼)。湖北省嘉鱼县和通山县是我国叉尾鱼回苗种繁殖大县,两县的产量占全国70%左右。自遭美绿色壁垒之后,叉尾鱼回的日成交量由每天80~100吨下降到每天20~30吨,出现大批量滞销情况,价格也由原来的每公斤10.18元下降到每公斤7元,给湖北省渔业出口带来极大影响。

3.欧盟地区对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实施绿色壁垒的状况。欧盟的技术性规范和程序要求苛刻,有的甚至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对我省农产品出口直接构成一道绿色壁垒。首先,在产品认证制度和合格评定中,要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必须达到以下3个条件之一,即符合欧洲标准EN,取得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认证标志;与人身安全有关的产品要取得欧盟安全标志CE;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要取得ISO9000合格证书。我省农产品总体质量较低,取得国际认证的产品较少,因此欧盟对我省农产品进口呈逐年下降趋势。其次,仅在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这一项中,欧盟就有10万多个技术法规和标准,大部分都比较苛刻复杂。2006年年初,欧盟对进口中国茶叶的检测指标从原来的72项增加到现在的134项,限制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29种新增到62中,其标准总体比原先提高了250多倍,我省2007年全年对欧盟茶叶出口下降了50.1%。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分析

(1)提高了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成本,降低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绿色贸易壁垒对湖北省农产品出口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提高了产品的出口成本。绿色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设置很高的绿色技术标准,增加环境标志认证、绿色检疫手续,提高通关周期和通关难度进而达到设置进口障碍的目的,出口企业势必要调整生产过程或付出额外费用使其产品符合进口国的要求,从而使单位成本上升,无疑降低了出口商品竞争力。(2)丧失资源优势。在湖北省的农产品出口中,初级产品所占出口量比重较高,并且具有传统的资源优势,但是加工产品及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比重很小。随着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成为了湖北省出口产品遭遇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原因,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迅速下降。这说明在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下,湖北省出口农产品的资源优势逐渐丧失。(3)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增加了湖北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而又繁琐的卫生检疫制度,防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而且利用WTO协议中关于环境问题规定的漏洞打球,实行贸易歧视,增加了中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同样增加了我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4)我省对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视程度不够、信息不畅。我省对通用的国际标准和技术性管理措施等方面信息知之甚少,对于主要贸易对象的技术手段更是缺乏了解,无法对我省出口企业在宏观上加以指导,使我省出口产品在采用国际标准上处于被动地位,遇到绿色贸易壁垒也不足为奇。同时,绿色贸易壁垒本身的不透明性更使得我省出口在缺乏宏观层次上的指导下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四、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1)发展绿色农业,扶持绿色企业。把绿色生产的观念嵌入到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之中,提高农产品中间环节的绿色标准,以此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体说来,就是要加强对农产品中间环节的监控、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绿色生产运作模式是使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的运作模式。制定绿色农业的倾向性政策,调控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增加产品科技含量,促使其走经济效益高、保护环境与合理开发资源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提高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湖北省目前出口的农产品大多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偏低。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提高湖北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关键是开展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应积极进行绿色农产品的技术创新,重点加强现代生物技术、生态技术、作物栽培技术、病虫害监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在生产应用方面和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包装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尽快改变我省这些领域技术落后的现状,不断提升绿色产品的环境竞争力。(3)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一直是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对象主要美、日、欧盟,且过于集中,而这三大经济实体也是世界上绿色贸易壁垒最全面、最系统的国家,绝大多数技术壁垒都源于这三大经济实体。其环境保护标准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我们在加强环保产品开发的同时,可以调整我省的出口贸易地理方向,扩大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一方面可以避开苛刻的贸易壁垒,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可以缓解来自发达国家的市场压力,降低风险。同时在保持传统产品优势下,积极发展新兴农产品,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减少出口风险。(4)进一步完善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高低是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要尽快制定和建立既与国际标准接轨,又符合湖北省情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要加大现有标准的清理和修订力度,解决标准陈旧、技术指标落后、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差、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要在借鉴和吸收国外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制定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即制定湖北省农产品质量等级标准、安全优质高效技术规程、安全高效农业投入品标准以及产地农业环境标准,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做到有法可依。进一步加快农产品中违禁和限用药物残留检测方法国家标准的研制,特别要加快研制多残留检测方法、快速检测方法和精密检测方法国家标准,突出标准的实用性、可操作性。(5)建立湖北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西方发达国家在实行绿色壁垒时经常变更各种标准,有时并不公开或不完全公开,使得我省许多农产品生产企业不易及时全面获得有关信息标准,农产品被禁止出口。政府应建立专门机构,充分研收集我省主要出口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各种环境法规和标准的最新变更情况,分门别类建立绿色贸易壁垒信息数据库。在绿色壁垒可能出现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向出口企业风险预警,使出口企业及时应对,避免可能出现的风险。而且要做到信息动态化,政府同步跟踪国际上的技术标准的制定、检验检疫制度的事实及立法的相关信息,建立动态的信息预警机制。同时结合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特点,建立每种出口产品的技术性壁垒预警机制。

参 考 文 献

[1]王建中.《我国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及对策》.载《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崔庆喜.《从绿色贸易壁垒看我国应采取的对策》.载《国外建材科技》.2005(3)

[3]王斌义.《我国农产品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成因与对策》.载《对外经贸实务》.2007(10)

[4]于力.《我国出口贸易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原因和对策》.载《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茶叶栽培技术规程范文6

加快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也是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为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府发〔2009〕21号)精神,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坚持市场导向、坚持区域合理布局、坚持科技引领、坚持产业化经营、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充分发挥我市资源、技术和组织优势,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做强龙头企业,做实支撑体系,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主导产业集中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发挥示范辐射功能,提升我市在全省农业发展中的地位,把我市建设成成渝两地乃至全国重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

(二)发展目标。

到**年,规模化、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298万亩(其中新建135万亩,改造完善156万亩),以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达到7万亩,新增农业总产值60亿元以上;到2015年,规模化、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373万亩(其中新建180.5万亩,改造完善191.5万亩),以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3万亩,新增农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

做大做强柑桔、中药材、蔬菜(包括食用菌)、玉米、油菜、菜用马铃薯、蚕桑、木竹原料林、特色干果、种苗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到**年,优质柑桔基地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新建21万亩、改造9万亩)、中药材基地面积达到12万亩(其中新建4万亩、改造5万亩)、外向型商品蔬菜基地面积达到22万亩(其中新建6万亩、改造16万亩)、优质水稻基地面积达到70万亩(其中新建25万亩、改造45万亩)、优质油菜基地面积达到70万亩(其中新建25万亩、改造45万亩)、马铃薯基地30万亩(新建10万亩、改造20万亩)、蚕桑基地面积达到14万亩(其中新建4万亩、改造6万亩)、林业产业基地达到50万亩(木质原料林基地15万亩、竹基地15万亩、特色干果基地15万亩、其他经济林基地5万亩)、种苗花卉5万亩。到2015年,优质柑桔基地面积达到35万亩(其中新建26万亩、改造9万亩)、中药材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新建7万亩、改造8万亩)、外向型商品蔬菜基地面积达到38万亩(其中新建16万亩、改造22万亩)、优质水稻基地面积达到75万亩(其中新建30万亩、改造45万亩)、优质油菜基地面积达到75万亩(其中新建30万亩、改造45万亩)、马铃薯基地40万亩(新建20万亩、改造20万亩)、蚕桑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新建5万亩、改造9万亩)、林业产业基地总规模达到80万亩(其中新建46.5万亩、改造33.5万亩)。各区县基地建设目标见附表。

二、基地建设重点内容

根据我市气候特点、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等,进一步完善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区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基地,使我市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上抓出特点、展示看点、提升亮点,并通过基地的示范,辐射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上,重点建设“”基地,加快实施“三个工程、三个推进”。

(一)建设“”基地

1.柑桔产业基地。建成35万亩甜橙、优质名柚、优质杂柑、优质柠檬等“四大”柑桔产业带。

2.中药材基地。以GAP标准化基地建设为基础,大力提升加工能力,推动产业规模发展,努力建成15万亩白芷、连翘、吴茱萸、金银花等特色中药材产业基地。

3.外向型商品蔬菜基地(含食用菌)。在城市郊区和沿涪江冲积坝地,建设以春夏(早熟)、夏秋、秋冬三大季为主的商品蔬菜基地,实行常年生产、均衡上市。在菜粮兼作区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推广水旱轮作和菜粮间套作模式,以榨菜、二金条辣椒、法国青刀豆、蘑菇、莴笋、萝卜、胡萝卜等品种为主,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确保蔬菜鲜销和外向型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

4.优质水稻基地。围绕加工利用方向新建国标三级优米生产基地30万亩。

5.优质油菜基地。订单发展优质双低油菜,使全市油料稳定在12万吨以上。

6.马铃薯基地。以涪江、郪江两江沿岸乡镇为主线,新建菜用型、加工型马铃薯基地面积20万亩。

7.优质蚕桑基地。按照“围绕市场建基地,突出规模抓重点,连片集中上水平”,巩固和发展基地乡镇30个,连片建设优质桑园15万亩,蚕茧产量达到50万公斤。

8.林业产业基地。主要包括木质原料林基地、特色干果基地、竹基地、种苗花卉和其他经济林基地(含木本油料、木本药材、茶叶等),共5大特色基地以及林下资源开发利用基地。重点布局于“五线一带”,即成南、遂渝高速公路、遂绵高速公路、省道205沿线、国道318沿线和涪江产业经济带。其中,**县为木质原料林基地、木本药材基地重点县,大英县为木质原料林基地、特色干果基地重点县,**区为木质原料林基地、竹基地重点县,**区为竹林基地重点县,**县为特色干果基地重点县。林下资源开发利用基地主要分布林业资源丰富地段。

(二)实施“三个工程、三个推进”

1.加快实施“三个工程”。一是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大力实施中低产造、标准粮田、“金土地”工程等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平整土地、增厚土层、调整田型、培肥地力为重点的耕地质量建设,加强排灌渠系、蓄水、提灌设施等为重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田间机耕路、耕作道路、人行便道为重点的路网建设,加强坡面水系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改造完善基地水、电、气、通讯网络。通过3—5年建设,把基地建设成为田成方、土成型、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基地耕地质量达到四**省标准农田三级以上。到**年,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120万亩,力争2015年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150万亩。在建成高标准农田基础上,发展各具地方特色名、优、特、新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把基地建设成为高产、优质、高效的“三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二是加快实施设施农业建设工程。建设以塑料大棚、滴灌喷灌、棚架、遮阳网覆盖等为重点的设施农业,推广应用适用新型农机具,提高基地耕、播、栽、收机械化水平。到**年,以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达到8万亩,到2015年增加到10万亩。三是加快实施核心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各区县要着力建好3000—5000亩的核心示范园区,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展生产管理、产后加工、品牌创建、市场开拓和机制创新等全方位示范,辐射带动产业发展,推进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聚集,加快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

2.加快实施“三个推进”。一是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形成绿色农业安全体系;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基地和产品的监督管理,加强认证产品的标识管理,加强入市产品的市场管理工作,并形成规范和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加强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和管理,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农药、农膜、畜禽粪便等残留或流失危害,防止农业面源污染。二是加快推进技术集成与应用。以现代科技替代或提升传统农业技术,大力开展特色优势作物高产创建活动,重点推广“十大绿色农业技术”,即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沼气循环综合利用技术、秸秆覆盖免耕沃土保护性耕作技术、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轻便集成技术、庭院生态农业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三是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打造。进一步支持和鼓励农产品生产者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进一步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申报认证力度,基地农产品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40%的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准。同时,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新品种保护力度,实施名牌战略,鼓励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实行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展示、推介和宣传活动,提高农产品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带动和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三、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专项经费,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从政策、资金、技术、人力、物力上给予重点扶持。市、区县要将国家、省安排的项目进行整合,统一打捆、集中安排用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强化金融服务,加强政银企沟通合作,积极搭建信用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保证生产、加工企业的短期融资需要。鼓励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关金融扶持政策的支持。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拓展融资渠道吸引更多外来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二)加强协作,推进机制创新。一是推进组织形式创新,大力扶持多元化、多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引导农民开展多渠道、多领域联合与协作,提高基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规范和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行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和规模经营。二是推进基地建设模式创新,积极扶持已有一定规模的省、市、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现代农业产业的开发和基地建设,积极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大园区+小业主”等基地建设模式。三是推进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土地保底租金+按股分红”、“保护价收购农产品+按股分红”等利益分配模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三)强化科技,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努力提升技术水平。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提升服务能力。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联办示范园区,支持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为重点,加快培养科技示范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提供优质高效的物资、技术、物流、信息等全方位服务。

(四)转变观念,强化市场拓展。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转变职能,树立抓营销就是抓增收增效的新思维和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平台建设,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构建农产品生产引导、品牌推广、直通式产供销平台、农民素质教育、标准化种植与加工示范等农产品信息系统,形成生产、精深加工、销售产业链,畅通基地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快引进培育一批营销、策划专业人才。重点加大专业协会、经纪人队伍、营销大户的培育力度,促进超市、农业企业、基地的有效对接,全面推进农产品“十百千”(10个绿色农产品进超市、成专供、上飞机进入高端市场,**品牌农产品在20个大中城市设立100个专销柜点,在200个超市中**品牌农产品达到1000个)营销战略,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