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范文1

挖掘当地的人文、历史等资源,拓展教育资源编写校本课程以弥补教育环境的不足,是解决教育资源短缺问题的成熟途径。农村寄宿制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要立足于当地的既有资源,通过形式创新和内容的深加工为学生呈现易于接受和理解并能受到教育的课程资源。本文从结合校情、突出主题、提高课程体系性和层次性三个维度提出了农村寄宿制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农村寄宿制学校 校本课程 有效策略

农村寄宿制学校由于运动场等硬件设施的滞后和师资力量等软件的薄弱,教育质量一直难以得到突破和发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受到局限。挖掘当地的人文、历史等资源,拓展教育资源编写校本课程以弥补教育环境的不足,是解决教育资源短缺问题的成熟途径。农村寄宿制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于当地的既有资源,通过形式创新和内容的深加工为学生呈现易于接受和理解并能受到教育的课程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农村寄宿制学校能够找到立足点,也能够创设比较丰富的内容,但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并没有达到预期,抛开学生接受程度这一外在影响因素外,家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失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开发校本课程,可以从如下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1.结合校情,立足当地人文资源,充分挖掘校本课程开发的各项资源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地理位置相对较为偏僻,学生组成较为复杂,隔代抚养、单亲家庭、随班就读学生等都占据了很高的比重,教育对象的复杂组成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的接受程度,也给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存在的这一特点,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建立在充分研究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要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学生对课程的预期和接受程度,知道课程的开发应该注重哪些方面,在挖掘材料的过程中就能有的放矢,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针对性和指向性,保证校本课程能够发挥应有作用。同时,农村寄宿制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时在挖掘资源过程中会遇到比较零散、比较肤浅的难题,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校本课程首先要立足于当地的人文资源,之所以要立足于此,从学生角度来看人文资源中包括了大量可以利用的故事、图片、桥段等易于被学生接受的素材,从课程的丰富性上来看人文资源可以为智育和德育提供较多的可供选择、可以深加工的素材。在挖掘校本课程的资源时,第一要把握住校本课程与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一致性,第二要分析材料与学生兴趣、学习习惯等学情和校情的相契合程度,把握住了这两点,农村寄宿制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就能既充分挖掘各项资源,又符合课程标准和教育目标,体现出对学生发展和成长的终极关怀。

2.突出主题,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提高校本课程的教育影响程度

校本课程的编写要有确定的主题,如培养良好的道德、形成良好的素养、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等。在编写校本课程之前,要充分的研究校本课程的指向,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何在,比如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道德水平较为朴素,所受到的不良网络信息等干扰较少,道德培养相比较为容易;而寄宿生接受到的家庭教育较少,家庭的监管缺失,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难度较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量较小、知识面较窄等让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明确了校本课程的指向之后,进行开发过程中就能很好的把握素材的组织、教育的导向等,所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针对性强,教育目的明确,所发挥的教育影响度也就更高。当然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明确的主题之下要防止内容过于僵化,防止枯燥的说教和单调的罗列组合,提高校本课程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接受程度,提高校本课程的教育影响程度。

3.摒弃叠加各种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提高校本课程的体系性和层次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是对各种资源的分块叠加或者在某种体系框架之下的生硬组合,而是在某一教育目标指向下具有明确目标、体系清晰、层次分明的课程建构。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而言,现有的资源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发展和成长的需要,而且粗糙的课程设置和开展也影响了教育质量。从课程的构成来看,简单的知识叠加是对学生发展的一种局限,也加剧了现有资源的缺憾。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各种资源被通过丰富的形式表现出来,堆放在一起显得杂乱无章,校本课程首先要建立一个科学明确的体系,从课程目标到课程组织,都要有具体的规范。校本课程开发出来之后,要进行实测,选取各个层次的学生作为测试样本进行校本课程难易程度、兴趣调动程度、学生接受到的教育内容、对学生的教育意义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校本课程是否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进一步剔除累赘的内容,添加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被学生理解的内容,达到校本课程的开发目的。与此同时,有了明确的体系还要兼顾课程的层次性,遵循教育由易到难、由不能掌握到完全掌握的规律,让内容更好的呈现在体系当中。

农村寄宿制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采取的有效的方式,通过科学的内容挖掘和编排,形成能够为教育教学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的新课程,不仅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姚姿如.丰富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2】董屹敏.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及路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9(04)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范文2

论文摘要:从行为主义的基本内涵出发,探讨了行为主义理论对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通过分析提出了在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校本课程开发的几个具体对策,强调环境的创设,提出校本课程开发应以工作岗位要求为前提,要细化为具体的行为标准,要注意激励教师、企业及学生参与,要使开发出的校本课程精炼、有效、具可预见性。

自1973年菲吕马克(Furumark)和麦克米伦(Mc-Mullen)两位学者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一次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这一概念后,诸多国家的学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行政官员对这一概念表示了极大的兴趣。职业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有利于增强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有利于加强学校自身的专业建设,有利于达成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预见,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成为职业学校教师当前与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本文从行为主义理论出发,探讨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对策。

行为主义理论基本内涵

课程的编制都有其基础,学者们一般认为课程的基础学科是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应促进职校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尤其是以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要让每个学生有其业,让每个学生乐其业,在校本课程的编制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学习过程本质等问题。那么,作为心理学基本理论之一的行为主义理论有哪些基本内涵呢?为什么它经久不衰呢?

行为主义理论学家反对内省,否定意识,强调练习,认为对人的心理研究应该集中于可观察的行为。行为主义主要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认为环境是影响人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其核心基于两个基本假设:一是行为是有机体对环境的操作反应,二是行为具有法则性,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

行为主义分为古典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以华生为代表的古典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和其他动物一样,均遵循着相同的行为法则,这些行为是可以观察和控制的。他们把人的意识和精神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用简单的动物行为的研究结果解释人的行为。20世纪30年代后,赫尔、托尔曼等人不再坚持行为只局限于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反应,也不再坚持刺激和反应的关系是唯一的行为建立和改变的过程,而把行为动机和认知的研究与行为研究结合起来,创造了行为研究的新领域。

行为主义理论对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

校本课程开发要注意行为环境的影响行为主义认为环境是一个强化物,行为是有机体对环境的操作反应。因此,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者必须注重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安全的、可以预见的环境,增加学生的归属感与成功感,让环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行为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强化。首先,职业学校的环境应该是常规的,要让学生产生归属感,让他们能在学校找到喜欢的环境。其次,职业学校的环境应该是动态的,不断变化,不断拓展,给学生创造一种适合他们的学习环境,使他们重拾自信,增强成功感。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实训中心的规划与建设上。实训中心的规划建设既要注意功能定位,又要创设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职业氛围,通过真实生产场景的再现,或实际生产过程的模拟,营造与专业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企业氛围,创设有利于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一体化的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环境。此外,积极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也是学校拓展教育环境的一个重要举措。

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体,而且要可控制和可测量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的校本课程应该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内涵、要求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有机融合;应通过实证研究,从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学习价值的教学内容,形成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应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按照有利于重点专业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充分调动教师和行业企业人员的积极性,发掘和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课程资源,形成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经过对目标具体、明确的分析,小步子教学和在教学中及时应用强化手段显得特别必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特征目前,职校学生普遍表现为:(1)基础知识薄弱,思想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2)价值观念多元化,承受能力差,心理素质低,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往往较偏激;(3)对技能训练感兴趣,重实践轻理论。面对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人际交往的紧张、求职择业的困惑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心理矛盾,所以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是“一会充满希望,一会垂头丧气;一会信誓旦旦,一会原形毕露;一会激情满怀,一会全面崩溃、犹如面临世界末日;一会温顺如羊,一会又暴跳如雷……”针对这些情况,职业学校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成长的平台,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课程就显得特别必要。一方面,它是体现教育公平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学生成为有用人才的需要。重视学生个性特征、重视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效率是校本课程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转贴于

基于行为主义的校本课程开发对策

根据岗位要求,明确工作任务,提出细致的行为标准行为主义基本原理之一就是行为被其结果所控制。教育者教给学生的多是一系列的行为和行为链,而不是一个单个行为,所以将岗位要求转换为细致的行为要求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要让学生出现良好的、正确的行为,就必须设法让学生用成型或者接近完成最终任务的行为去强化,去练习,去复习。2004年,教育部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就提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的要求,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工作情境,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帮助学生获取直接的工作经验,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在每一个具体的行为标准中要求能体现目标、核心成分、材料以及具体步骤,每个行为标准后要求写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对教师与学生的建议、活动的改进与拓展等。但目前,职业学校仍普遍按照普通教育的课程模式开展教学,强调综合素质培养,而忽视学生技能的培养,结果导致培养的学生能力素质远离市场要求。

结合本校的办学优势和本地区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加强专业建设职业学校是批量培养技术、服务人才的场所,办学往往以服务本地区企业为优先目标,紧紧把握当地企业的发展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企业的事情,对于行为的强化标准不应由教师说了算,而应由企业说了算,要将学校、企业通过学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目前,校企合作比较好的领域有汽车维修、酒店管理等服务性、实用性强,实习成本低的专业。一方面,对学校而言,企业能够解决实训基地以及学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对企业而言,学校能提供“廉价劳动力”。如果学校和企业仅仅局于这种合作,是难以带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化校企合作的领域与内容,提升双方合作的积极性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职业学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培养出品学兼优深受企业欢迎的学生,通过校本课程建设,立足市场,加强工学结合,让企业、学校、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互惠互利。学校通过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与教学帮助,学生在这样的合作过程中才能得到扎实的发展。

结合职业学校教师特点,激励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建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校本课程改革是大趋势,但在教育领域改革中观念与行为往往出现差距,究其原因往往是改革的发起者与承担者分离,缺少制度支持也为大家的公认。那么,按照行为主义理论,应为教师提供什么样的支持和激励呢?影响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因素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知识和能力层面的,既有个人的,也有组织文化的,还有社会文化的。那么应采取什么策略来激励教师呢?首先,教师是作为一个人存在的,而非教学工具。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者要对教师个人进行心理与人性的关注。其次,要进行物质上的支持,比如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数据资源,经济上的奖励也是必不可少的。再次,应允许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犯错,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完善,而在完善的过程中教师也许会犯一些错误,对这些错误,校本课程的领导者应该给予体谅与帮助。最后,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要精练、科学、有效。比如,校本课程加重了教师的课程负担,那么该课程的开发肯定不是有效的。

增加校本课程的可预见性,给予教师与学生探索的机会职业学校校本课程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行为的可定义性。一方面,课程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的可预见性。目前,职业学校的通用课程都是由专家、学者设计出来的,他们充分考虑到了知识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但学术味道比较浓厚,在教学过程中难以预见学生行为的养成结果,通俗地讲,就是难以预计教学过后学生会掌握什么技能。学生难以明显体会到学习效果,就会渐渐失去学习兴趣。行为主义理论要求给学生提供一个可预见的课堂,给予学生、教师以探究的可能,认为学生只有掌握了一些技能,尝试到甜头后,才能继续进行更加专业的探究,才能有所创新。

循序渐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确认学生原有水平,以小步递进的方式施教,及时强化和及时反馈等手段都是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关注学生行为的渐进性,加强课程的甑别性,按照职业的标准或者等级进行相应课程的开发,通过普及、中级、高级等系列课程提升课程的有效性与连贯性。

行为主义经久不衰,基于行为主义的课程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基于行为主义的校本课程开发聚焦于学生与环境的互动,聚焦于行为的有效性,聚焦于教师如何安排有效的环境或者课程去促进学生行为朝着教师与社会希望的方向定型。因此,研究行为主义,利用行为主义理论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目的性更强,操作更细致,效率更高。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学前教育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0-188.

[2]黄显华,朱嘉颖,等.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2).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范文3

一、学校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1.加强素质教育的推进,促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学校体育校本课程能使学生通过体育课教学增强体质,学习体育“三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满足社会的需要。体育校本课程要求加强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并针对学生对体育需求的千差万别来进行课程开发。同时,校本课程反映了课程管理地方化和民主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于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这有利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全校的教学和管理人员参与到体育课程开发的实践当中来。因此,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体育教师和学生在体育课程开发中的角色,从而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2.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由于我国课程开发的权利一度集中于国家,长期教授相同的教学内容使得部分体育教师缺少对课程实践反思的主动性。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做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要求的准备。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为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平台。因此,体育教师通过对课程开发,进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在尝试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3.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种需求

现在,许多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有所不满,他们与体育教学内容接触最多、最深,最能反映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目前,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意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总体感觉体育教学内容枯燥,没有趣味;第二,对长跑类的教学内容有强烈的惧怕和畏惧;第三,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被达标项目所替代的现象很反感,反应也很强烈,等等。然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力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校本课程开发的着眼点是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原有的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此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学生的体育经验出发,考虑课程开发的可行性,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

1.体育校本课程方案的制定

(1)校本课程的确立要体现国家和本校的课程目标

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符合新课程提出的五大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其目标的确立要能体现本校的体育特色和本校运动项目的地方特色。同时,校本课程开发要注意几个体系,避免目标过于单一或过大,要注重课程目标的系统性、整体性和阶段性。因此,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和国家对学校办学目标的要求基础之上。

(2)科学地分析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学校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依据应遵照《决定》和《纲要》等文件的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要善于借鉴以往和现有的成功经验,一方面对学校已有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适应性改造,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目标和所处地理环境,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紧紧围绕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

(3)加强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制定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

进行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应注意各个层次教学计划的制定,各层次教学计划之间要体现渐进性和持续性。新形势下,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不同于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新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要求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计划要满足不同程度、不同兴趣的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不同需求。因此,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制定之前,学校相关领导和体育教师应对学生现有的体育基础、兴趣和动机等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因此,通过若干学时或若干单元的体育校本课程教学,使不同学生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这也是体育教师在今后制定课程方案时值得深思的问题。

2.加强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调动师生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加强学校领导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重视程度,是取得学校校本体育课程改革进展和进步的关键。有调查显示,有近40%的领导对开发校本课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对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持无所谓的态度。因此,要引导和带动这部分领导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是很有必要的。对此,学校体育教学部门应积极地做好宣传工作,制定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计划。在此基础和前提下,建立学校校本课程组织机构,加强开发和领导。

(2)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充分调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现代教学观念下,调动体育教师参加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参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组织教师参加体育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学习,提高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水平;其次,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校本课程的学术交流和经验交流;再次,让优秀教师代表参加校本课程的组织机构,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与此同时,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关键。首先,校本课程开发前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工作,真正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爱好等;其次,做好体育校本课程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学生充分认识课程开发的意义;再次,吸收学生进入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组织,注意学生的学习反馈意见,以及时改进课程改革工作。

3.学校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对策

(1)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

体育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目前,部分学校缺乏对体育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针对这种现状,学校应采取多种培训的措施和渠道,以提高教师的开发素养,如学术交流、各种短期培训以及学校的体育校本课程研讨等途径和形式。这使教师在学术交流中学习到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经验,为学校间联合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合作平台和交流空间。

(2)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进行开发

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应该充分结合各校实际和体育教学特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适合学生的体育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办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特色。自然环境资源是最经济的体育课程绿色资源,教师通过对自然环境资源进行筛选、开发和利用,进而将学生引入他们熟悉的环境中构建体育知识。

4.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1)制定与体育校本课程相对应的课堂管理制度

体育校本课程教学的复杂性,要求教学管理者应该把注意的重心从教师转向学生,学校应该允许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作出适应性的调整。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探究式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中自觉展开讨论和学习。因此,要积极建立相应的教学规范,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进各种教学方法。

(2)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综合管理

学生学业成绩的衡量不应使用单一的尺度,应从学生各个方面的进步入手。实施学业成绩综合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以往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当中,忽视了对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业成绩管理办法,明确学业管理人员职责,细化学业管理的步骤,规范对学业管理的评价,以求对学生的学业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保证其学业成绩的各个方面均衡健康地发展。

除此之外,应加快完善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如,注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主体多元化。同时,拓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内容,将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列入到体育校本课程评价内容当中。

参考文献

[1] 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董翠香,周登嵩.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及相关概念的界定.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1).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范文4

关键词:小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07-02

一、当前小学历史课程的现状

在小学阶段,历史课程的开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第一,是上文提到的社会课。社会课里融入了一部分历史的知识,因此,小学生在社会课上可以接触到一些的历史知识。第二,是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来进行。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涉及到许多历史相关知识,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途中也进行一定的历史知识教育。所以,历史课程取消单独设置之后,在小学阶段的地位相对较低。

随着校本课程开发在课程领域逐渐发展起来,东部沿海及内地一些大城市的学校已经越来越重视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但历史的校本课程开发却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历史课程逐渐成为小学课程设置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二、小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读史使人明智。

乔奥威尔曾说过:“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未来”。因此,了解历史了解过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了解历史的人无异于井底之蛙。一个人只有清楚的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才能明白现在该做什么,也就能规划未来的理想。其次,历史证明是正确的事物,那我们可以吸收引用,反之,如果历史证明了是错误的,我们可以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对待历史,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一种大智慧。最后,唐太宗也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智力发展鼎盛时期的开端,,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其必要性,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2、与初中历史课程形成有效衔接。

与小学阶段截然不同,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地位却并不低。从初一开始,历史课就作为一门单独课程进行开设。同时,许多省市在中考时,历史学科也要参加考试并将成绩计入总分。而在高中,历史课程对选择读文科的同学来说,更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以重庆为例,目前重庆高考都是采用文理科小综合的形式。那么,对选择读文科的同学来说,历史作为一门高考中要考试科目,其地位远远高于生物、物理和化学。然而,由于小学阶段没有开设单独的历史课程,而当前小学历史教学的两种形式效果也不如人意,导致许多小学生在升上初中之后,历史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尤其一些女学生,几乎对历史一窍不通,连基本的常识都不具备。这种课程上的断层,也给学生学习造成了一定的断层。因此,通过开发历史校本课程来实现小学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3、历史知识的学科渗透效果不如人意。

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进行历史知识的渗透性教育这一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效果并不如人意。其次,不管是通过其他学科老师进行历史知识渗透,还是通过社会课进行历史知识讲解,目前都存在同一个问题,即教师的无法胜任。历史是人文学科,作为历史老师需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历史连贯性较强,记忆的内容很多,历史老师也需要扎实的史学基础。而其他学科的老师尤其是在史学基础上,相当欠缺,以致于无法保证历史知识和情感在其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总之,由于上述原因,通过其他学科进行历史的渗透性教育效果差强人意,这直接导致了当前我国小学历史教育教学的薄弱。基于此,小学迫切的需要通过开发校本课程的途径加强小学阶段的历史教育,改善现状。

4、有益于学生三观的形成。

在小学阶段,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已经开始逐渐形成。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各种思想。而历史教学中涉及到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意识、国际意识、人文主义精神、历史使命感等等,都对小学生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发小学历史校本课程,让小学生从历史事件中体会革命精神,培养情感,更加健康成长。

5、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对历史学感兴趣的人并不少,大部分男性对历史学都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历史学本身也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与平日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然而,从我们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不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因为我们的学生正式地系统地接触历史是从初中开始,而初中的历史知识几乎都是需要记忆和背诵的,内容相对枯燥,已经失去了历史本身的趣味性。正因为如此,学生在潜意识里已经给力是学习印上了枯燥乏味的标签。因此,如果在小学阶段开发历史课程,主要体现出历史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就能开启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而引申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为中学学习历史课程做好充足的准备。

三、关于小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1、注重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常识性和全面性。

结合小学阶段的特征,笔者认为小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注重趣味性、常识性和全面性。首先,小学开发历史校本课程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继而引起学生对学习研究和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改变当前历史学在中小学生心目中枯燥乏味的印象,将历史中包含的智慧、情感、价值观用灵活有趣的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其次,一个人是否具备基本常识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以及文化素养的重要体现。

2、注重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因此,小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将学校办学特色与课程设置相结合。比如有的小学将自己的办学特色定位为拥有音乐特长,那在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就可以充分考虑到

这一点,将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作为历史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一方面,通过音乐了解历史能增加历史学系的趣味性。另一方面,通过学习革命歌曲也是更加突出和巩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可谓是一举两得。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范文5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在农村中小学的课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适应中小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了三级课程管理的新策略,许多农村中小学纷纷开展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县有80%以上的中小学开设了校本课程,大多数中小学的校本课程采取了以学科加特长发展为主的形式,有62%左右的中小学自编了校本课程的教材,相当多的学校开展了具有校本课程属性的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县许多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密切结合了当地的资源,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庄浪县南湖中学相继开发了《中考政史基础知识手册》、《七年级历史课堂练习精编》、《地理导学案》、《九年级英语导学案》、《日常英语500句》、《英语课堂用语集锦》、《课后古诗词赏析》、《作文步步高讲与练》、《化学与环境》、《物理全册导学案》、《八年级物理导学案》、《教研通讯》、《奋进》、《九年级数学作业册》、《趣味生物学》、《生物与环境保护》、《音体美荟萃》等二十多种校本教材。而且学校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与实践,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研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有效地激发了师生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实践能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个性发展,帮助他们更广泛地了解地方文化,认知地方历史背景,为保护地方文化和地方性知识做出了贡献。

二、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为农村中小学校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因各校经济、资源、教师水平等原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不平衡,遇到不少困难,有的即使开发了,也停留在表面上,尤其是地处偏僻农村的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更是举步维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供的资料、信息缺乏;二是部分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新课程改革认识不够,很少参加教育科研的培训;三是部分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四是部分学校没有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社区资源;五是部分教师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六是部分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目标不明确,内容繁杂;七是部分学校采取的方法手段不恰当;八是部分学校校本课程的课时常被挤占;九是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必要的基础性条件;十是部分农村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意义不甚了解;十一是部分学校缺乏明确的办学理念,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理念的支持;十二是评价基础薄弱;十三是学生及其家长主体参与意识缺乏 ;十四是部分学校缺乏开放的民主管理机制。所有这些原因,造成了有些农村中小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使用不力,影响了农村 经济 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虽然上述一系列因素对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消极的等待条件成熟时再去开发,更不能逃避,应正视现实,寻找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积极而有创造性地促进校本课程在本地区生成。

三、推进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使用的对策

1.积极推行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校本培训作为教师的在职培训,能够从不同的方面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

2.坚持以学生为本,开发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标,是增强课程的活力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制度,保障校本课程顺利开发。要通过制度建设,实现“课程的校本化”,这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出路。

4.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促进教师本职工作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紧密结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有效地推进农村中小学的课程改革。这是一种既能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又能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双赢”策略。

5.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切实解决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场地、设备、材料等严重不足的问题,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6.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和体系。校本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证条件。上级的评价体系应有此方面的评价项目,学校应有完善的内部评价机制,以促使教师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7.加强学校管理的民主性。学校应积极搭建学校与社区、家长、学生等的对话平台,形成融社会需求和学生、教师、家长等积极参与为一体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民主氛围。

8.加强引导。对于不擅长写作,知识存储不够,方法不恰当的教师,应给予指导。

9.及时督查。学校应定期、定时对教师的课程开发与使用情况及时检查。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范文6

关 键 词: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对策

校本课程开发在农村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体现农村中小学办学特色、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需求、促进农村中小学生个性发展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为了适应中小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了三级课程管理的新策略,许多农村中小学纷纷开展了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验。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情况,吉林省临江市教育局组成调研组,对我市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其目前的状况,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反思,相信会对农村中小学具有极积的普遍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成绩与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全市有80%以上的中小学开设了校本课程,大多数中小学的校本课程采取了以学科加特长发展为主的形式。有40%左右的中小学自编了校本课程的教材,相当多的学校开展了具有校本课程属性的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个别中小学正着手对中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进行研究,其中花山中心校的《农村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效。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全市许多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密切结合了当地的资源,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中,花山中心校的经验有较强的典型性。该校根据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地理特点,开展了具有校本课程特点的“三小三贴近”(小调查、小论文、小发明,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地域)主题系列探究活动。这一活动的目标是:体现“以人为本,实践先行”的办学理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实践能力,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使他们学会多渠道的获得知识、技能,并通过这一活动提高教师的课程改革理念和专业水平。这一活动包括以下内容:花山的传说故事、自然风景、交通状况、建筑设计、特产、致富项目、环境保护、开发建设等等。这一系列探究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与实践,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有效地激发了师生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许多农村初中把“绿色证书”(即“农民技术”资格证书)教育作为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这些课程密切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用性较强。例如,花山镇中学,根据本地发展庭院经济的要求开设了《绿叶类山菜栽培技术》、《测土施肥》、《温室栽培》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促进教育为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起到很大作用。这些学校的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研究学生、研究农村的生产与生活,了解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并据此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编写有关教材。教师的主体性得到了提升,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农村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实践能力,促进了他们的个性发展。调查显示,我市农村中学80%以上以往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校本课程这块平台上,重新认识了自我,重新激发了学习上进的信心。这些学生的进步,得到了教师的赞许和家长的认可。究其变化的发展原因,我们认为至少有两点:一是这些学校校本课程在形式和内容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二是这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及其有关活动使学生们站到了同一个起点,他们不再有过去的学业优劣之分,个人的努力和成绩能够得以显现和肯定。中小学生从校本课程中体会到成功与自信,为他们的转变与发展提供了契机。

总的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农村中小学校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是农村中小学课程发展的一个新的切入点。然而,在当前的条件下,农村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并非尽善尽美,其不完善之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校本课程的课时常被挤占。在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校本课程由于课时少,又不是上级抽测科目,往往不受重视。在这些学校中,校本课程的课时经常被国家课程占用,导致校本课程形同虚设,只是课程计划中的一个概念。

其二,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必要的基础性条件。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村中小学办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很差,教师结构不合理,开设校本课程的难度很大。特别是“绿色证书”的教育需要一定的生产实习基地,专业化的任课教师和具有相当技术含量的课程,对于许多正常运转都难以维持的农村中小学校来说这些条件都是难以实现的。

其三,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初中,只在初一、初二开设少量校本课程,在初三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校本课程了。有近半数以上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国家课程成绩是上级评价教师的标准,校本课程在中考中根本得不到体现,搞校本课程开发出力不讨好,划不来。

其四,大多数农村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意义不甚了解。他们之所以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为了响应上级的号召。他们很少有人以学校、学生乃至教师自身发展角度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更不清楚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解决哪些问题。他们往往把校本课程的开发等同于知识的选择和教材的编写,使校本课程的开发重形式轻过程,形式单一,资源不足,选择性也很差,效果不甚理想。

总之,农村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严重不足。这些不足和缺陷,已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学生个性的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推进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开发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标,是增强课程的活力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它要求教师必须主动地研究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教育与课程发展的规律,研究与开发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追求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统一。坚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发出多样化并具有选择性的校本课程,这应当成为我市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着眼点。也是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最主要的切入点。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消除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以及普通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程之间“一手硬、一手软”的“两层皮”现象。要把国家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和为“三农”服务要求,统一于农村中小学课程,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教育统一于农村中小学的培养目标,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的同时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这是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促进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根本之策。

(二)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制度,保障校本课程顺利开发

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后,学校和教师的主体地位逐渐受到重视。但由于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大部分都身处不利条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他们存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因此,只有建立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保护制度,赋予农村中小学教师课程开发中的权利,才能激发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要通过制度的建设,引导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地开发具有本地农村特点、适合于学校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新课程;同时要鼓励教师在充分论证可行性的基础上,大胆地对国家课程进行调查和改编,以实现“课程的校本化”,这是我市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