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涵盖的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商管理涵盖的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商管理涵盖的内容

工商管理涵盖的内容范文1

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跨世纪教育中亟待建设和发展的学科与专业,我国高校自70年代后期从国外引进工商管理教育以来,一直处于探索之中。工商管理专业的范围比较广,所学课程也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工作。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企业宏观环境的持续优化,国企、民营经济、外资被彻底激活,企业总量呈几何级数增加,对各种工商管理人才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也在激增。截止2011年底,全国共有本科院校1112所,其中一类本科院校313所,二类本科院校476所,三类本科院校323所,其中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院校达402所,占高校总数的36.2%,在校学生人数超过5万人。虽然每年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基本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人才市场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需要各类高校对本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并改革,探索一条既能发挥自身最大教学优势又能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工商管理本科培养模式。//html/jianli/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含四层涵义:(1)培养目标;(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的整个教育过程,即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3)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4)与之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方法+考核方式。

我国的一类大学本科、二类大学本科、三类大学本科所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

工商管理涵盖的内容范文2

[关键词]实践角度;工商管理;教学模式

做好实践教学不仅可以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还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良好基础。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还囊括了管理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虽然很多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应用了实践课程,但依然不能避免问题的存在,因此,有必要对如何创新工商管理教学模式开展研究。

1现代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环节问题

对于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环节来说,多数高校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做全面设计,使得学生所掌握的能力相对单一。如在学习会计电算化时,学生只能学习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管理好会计账目,而没有学习怎样维护电算化设备等相关内容,无法为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又是我国稀缺人才,由于复合型人才的缺失严重降低了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由于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中缺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严重影响了学生管理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工商管理活动中必备的组织能力缺失,降低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1.2缺乏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良好的创新能力能够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但我国现代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中却缺少创新能力培养,很多学生在实习或参加工作以后都会表现出思维模式老旧,循规蹈矩的现象,这些都是缺乏创新能力的体现,使得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实习中经常被具有创新能力的理工专业学生取代。

1.3实践教学基地不足

实践教学是工商管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现代工商管理教学中却缺少实践教学基地,多数院校只能在学校机房中进行,这样的教育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实践的需求,学生无法动手实践也十分普遍。

2基于实践角度的工商管理教学模式研究

2.1优化教学环节

由于社会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较高,所以,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工商管理专业知识,还要将其他学科中有价值内容吸收过来,构成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以电子商务知识学习为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相关知识,还要懂得如何进行网络营销,适当扩大相关知识与学科的发展,如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了解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与购买意向,且设计与销售人们满意产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人才的市场竞争能力。

2.2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只有创新才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佼佼者。要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将创新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并结合学生主攻方向开展创新能力培养活动,如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让学生自行编排人员招聘、面试、考核等场景,让学生亲身体会应如何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同样,在市场营销中也要采用创新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制定科学有效的营销方案,如怎样为一个水杯做营销方案,提升水杯市场销量,并让学生参与到营销中,了解自己的营销方案是否可行。通过长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必得以显著提升,在日后就业中也能更加顺利。

2.3设置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是工商管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所以,各级高校应适当扩大实践教学基地的设置,做好资源整合,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如高校应积极与城市各大企业取得联系,如酒店、企业等,与之构建良好合作关系,经常让学生到这些基地参与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减轻企业的用人紧张问题,还能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机会,通过在这些地方的实习,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明显增强,在就业中也可以获得更多企业的认可,进而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国家经济也会因此得以显著提升。

3结语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只懂得理论知识的学生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所以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应注重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文章分析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情况,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有利于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士带来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学高.确保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多实践教学模式协同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

[2]胡忠任.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6).

工商管理涵盖的内容范文3

1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托利多大学商学院授予工商管理、信息技术科学、应用组织技术等学士学位。其中工商管理包括会计、电子商务、家族企业创业、金融、金融理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国际商务、市场学、运作与供应链管理、组织领导与管理、销售等专业。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共修课程包括工商管理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管理、财务会计信息、统计数据在商务决策中的应用、职业发展、专业沟通等课程。各专业还有各自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市场学专业为例,市场学专业要求学生学习顾客行为和关系营销、市场研究与数据库管理、营销分析与决策等共计12学分的课程,然后从模块一中选择6学分的课程,再从模块一和模块二中选择6学分的课程。其中模块一包括国际营销、网络营销、营销沟通原理、企业营销、实习、销售。模块二包括供应链管理、全球电子商务框架、广告战略、直接营销、销售渠道管理、国际采购物流与运输、高级营销分析、产品价格管理、专题、购买与企业关系管理、销售领导力[3]。在表1中,多数专业方向都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但家族企业创业、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的课程以必修课为主。

2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

美国托利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出通识教育基础雄厚,专业教育目标明确,课程关联相互支撑三个显著特征。

2.1共修课程教育基础雄厚

如前所述,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通过共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坚实而雄厚的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基础,形成了通识与专业基础教育的框架。在四年制工商管理本科教学中,第一年和第二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完全相同。在这些课程中,大学写作、报告写作为学生提供了写作能力学习的平台;微机应用、信息技术管理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商务应用数学、商务数据分析、统计数据在商务决策中的应用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统计数据工具基础;财务会计信息、决策会计、财务管理原理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财务分析基础工具;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商务概论、市场营销、生产与服务、宏观经济学、经营环境、高级商务政策论坛等课程将工商管理的各类要素和相互关系整体呈现给学生,从工商企业外部环境的关键要素到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的管理过程,从企业产品的生产到企业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给学生呈现了清晰的学科内容。同时,托利多大学在通识与专业基础教育中贯穿了职业发展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具备学习知识同时思考自身职业发展的能力。

2.2专业方向教育目标明确

托利多大学为进入商学院选择不同专业的学生确定了明确而清晰的职业定向,并用与工商管理实践紧密相联系的课程设置来实现其教育目标。例如,销售专业是托利多大学获得AACSB认证的第一个重要专业,获得了美国国家级的荣誉和大学销售专业的领导地位。所有销售专业的班级被设计成真实的企业,学生未来可以成为企业销售领域的领导者。销售专业要求学生必修商务营销、购买与商务关系管理、销售、会计与区域管理、销售领导力、高级销售、销售实习共计21学分课程,同时需要的人文科学课程分必修和校级核心课程,包括心理学初步(校级核心课程)或者社会学初步(校级核心课程)任选一门,个体沟通(校级核心必修课)、批判思考(人文社科领域)和逻辑学初步(自然科学领域)任选一门。在沟通原理与实践、公共演讲、群体沟通、劝说理论、非语言沟通等课程中选择两门课程。这些课程为培养学生出色的表达与沟通能力、聪慧的关系管理和科学推理能力、审慎的决策和领导能力提供了实践与知识相结合的平台,有利于实现托利多销售专业的教育目标。再如电子商务专业是AACSB的特色项目。托利多大学商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两种职业轨迹,一种是让学生在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同时辅修市场营销、信息系统、金融、国际商务或者创业等其他专业方向,成为在这些专业领域中有电子商务专长的人;另一种是学生成为专业电子商务技术人员。这两种职业轨迹可以使他们将来成为管理者、企业家、经理人才和网络开发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商学院要求该专业学生必修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网站设计和商务传播、商务智能管理、电子商务模型和计划管理课程,同时选修电子商务的信息技术、网络营销、财务营销和制度、全球电子商务框架等课程,并积极鼓励学生辅修其他专业方向课程。

2.3课程关联相互支撑托利多大学商学院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支撑促进了学生对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较快融合。所设课程之间由浅入深、由工具到实践,形成相互支撑的多层次课程体系。以工商公共必修课程(第一层次)为例,图1显示出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微机在商务领域的应用课程是信息技术管理课程的先修课程,财务会计信息是财务管理和决策会计的先修课程,商务数据分析是统计在决策中的应用课程的先修课程,工商管理学生的发展方向课程是职业发展Ⅰ和职业发展Ⅱ课程的先修课程,职业发展Ⅰ是职业发展Ⅱ的先修课程,商务初步是各管理类课程的先修课程,统计在决策中的应用是生产与服务系统原理的先修课程,商务数据分析是财务管理的先修课程[4],在以上课程先修的基础上,才能进入高级商务政策论坛的课程。这些课程之间形成的先后关联,使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均学有所用,并随着课程的进展反复应用所学理论并不断深化。同时,如图1中虚线框所示,在公共类必修课中,分为信息技术类、财会工具类、数据分析类、职业方向类和管理核心类五大类课程。其中信息技术类课程为数据分析类、财会工具类和管理核心类课程提供最先进的手段,数据分析类课程为管理核心类课程提供缜密的分析工具,财会工具类课程为管理核心课程提供理解工商企业信息的专业技术。而职业发展类课程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管理核心课程中不断调整职业心理预期,在职业选择调整中不断增强学习信念和能力。在专业选修课和必修课(第二层次)中,需要在以上课程作为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切入特定专业方向深入学习和实践。

3教学手段及其资源特色

在科学合理配置的课程体系基础上,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源选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3.1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商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例如,新教学楼中的每个阶梯教室里,所有课桌都安装电源和网络插口,这为学生提供了同时上网、与教师同步进行对网络信息资源操作的机会。教室中多媒体设备齐备,面积较大的阶梯教室中甚至设有三个屏幕装置,教师利用教学软件或幻灯片切换都非常方便。另外,商学院学生有利用学院机房资源免费打印课程资料的权利,学生自由打印课程学习资料。

3.2教师发挥各自特点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托利多大学的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角色和引导角色交替进行。学生随时在课堂提问,教师立即解释和引导学生讨论。每名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不尽相同,选择的商务模拟系统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教师通过固定答疑时间、电邮、网站等交流方式与学生在课外积极沟通。同时,商学院教师大多数具有企业背景和经历,结合案例内容指导学生到企业调研或在公共企业数据库查阅资料完成各种调查或研究报告。

3.3网络模拟和视听教学资源的选用

在商学院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教室里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实践对接。例如,商务初步是一年级新生在第一个春季学期就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笔者在旁听该课程教学中发现教师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充分利用Capsim公司开发的企业模拟系统让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环境下进行公司管理实践。不仅要求学生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公司,当课程进行到管理各项职能的介绍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公司进行新产品市场预测、进行生产决策等。教师也可以利用该系统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及时了解学生课下对自己公司的运作情况。为了让学生理解公司发展中创业者的性格所起的作用,教师在课程计划中安排了Film计划,加入苹果电脑公司成立的影片,并组织讨论。

3.4以应用为第一要素选择教材

在托利多大学商学院中,教师选择教材考虑的重要环节是是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能否有丰富的案例资源和应用价值。以统计学为例,我国国内的统计学教材内容涵盖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的内容,虽然很多教材中也注重各章节后面加入案例内容和Excel、Spss等软件应用内容,但大学本科教材基本涵盖描述统计、概率、抽样分布、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体系等内容,并以理论阐述、例题的数学推导类课程模式阐述统计学的内容。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将统计技能课程分为商务数据分析和统计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两门课。前者教材主要以贯穿案例的形式阐述描述统计学的内容,后者教材以企业决策案例的形式阐述推断统计学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实用的教材为蓝本要求学生使用统计软件根据模拟或实际的企业数据完成作业或报告。

3.5人性化的课程辅助网络资源

在托利多大学,商学院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过程受到学校网络资源的人性化支持。例如,在教师方面,学校网站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电子图书、电子视频等资料,而且专门设计了软教学资源模块,包括做教学计划的技巧、做多媒体可见的技巧和素材资源推荐、各种情境下的教学技巧推荐等信息,这些软资源帮助教师职业发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非常具有人性化特征。同时,在学生方面,商学院为了辅助各专业的教学实践,在学校网站上特别设计了RealConnection模块,主要作用是收集学生社会实践的需求信息,帮助并指导学生进行简历设计,与企业联系帮助学生搜寻就业信息。这不仅成为商学院职业发展课程的主要工具,也直接帮助了各专业学生的社会实习和就业。因此,人性化的课程辅助网络资源对教师更好教学、学生及时学到求职技能起到了“授人以渔”的功效。

工商管理涵盖的内容范文4

进入21世纪以来,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各大高校纷纷扩大了招生规模,据高等教育司统计,目前全国大约有5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约占本科院校总数的80%[2]。然而,通过人才市场的调查发现:一方面是大批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是许多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管理人才,“科班生”敌不过“草根一族”、“外行抢内行饭碗、低学历挤高学历机会”等现象屡见不鲜,导致这一尴尬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许多高校尽管在招生规模上有了比较大的提升,但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却发展比较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院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是人才培养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目标定位的准确与否最终会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许多高校将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于高级管理人才,而作为学生也更乐意于将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定位于收入和社会地位均较为满意的企业高管层,但是他们忽略了毕业生初入职场只能从基层或中层做起的社会现实。另外,许多高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缺乏市场细分,未能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导致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特色不明显,趋同化现象非常严重[3]。

(二)培养内容不够恰当

由于培养目标未能充分体现差异化,以致许多高校在培养内容上过于强调知识结构的“广而浅”,而弱化了专业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专而深”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在短短的几年内以囫囵吞枣的方式学习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等多个专业的课程,最终引起了知识的消化吸收不良,而且这种错位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放大。另外,许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内容设置时,不管是教材还是案例资料均大量引进了国外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我们并不否认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管理理论体系方面的先进性和成熟性,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经济体制和社会背景的较大差异,这些管理理论、方法和模式并不完全适合套用于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随着战略性产业、现代服务业、创意产业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工商管理专业传统的培养内容越来越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育要求。

(三)培养方法不够科学

尽管许多高等院校早已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整个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但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和学生均已习惯于那种以讲台上“教”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另外由于支持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资源载体严重匮乏,传统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训练”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普遍存在,部分课程即使设置了实践环节,也往往由于教学时间、教学条件和师资条件的限制而流于形式,导致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四)评价体系不够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普遍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和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这种不合理的评价模式可以说是从在小学开始一直延续至大学,造成了学生在拼命追逐高分的同时,忽略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高校在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中还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老师的教学效果缺乏严格的监控和科学的评价;二是没有对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评价,很难对已有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社会需求导向原则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应当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明确学生在大学期间应当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满足毕业后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4]。

(二)系统性原则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学生只有通过自身持之以恒的努力,辅之以教学、教管和学工等老师的联动教导和帮助,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培养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最终达到培养效果的总体性最优。

(三)开放性原则

高校要打破传统的“关门办学”模式,积极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校企合作,根据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有关要求,在市场上广泛寻找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稳定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5]。

(四)全面发展原则

高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所有的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应当围绕如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来展开,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基本思路

尽管许多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近年来积极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但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或课程体系的优化等方面,普遍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没有从系统的视角来研究如何完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本文将坚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基于系统性和开放性视角,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提出改革和创新的思路。

(一)培养目标体系创新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各高校自身学科发展的特点和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来确定。由于国内不同类型的高校承担着不同的培养任务,因此,各高校可以建立不同类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985高校将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并兼顾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211和一本院校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二本院校则重于输送直接面向社会实践的毕业生,因此该类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体系归类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例如,由原国家交通部所属的长沙交通学院和原国家电力公司所属的长沙电力学院于2003年合并组建的长沙理工大学,在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时,结合了本校在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并深入分析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全面了解学生及家长的期望,确定了以培养面向交通、电力和水利行业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培养目标。鉴于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和MBA教育的快速发展,企业在选择管理人才时有很大的余地,本科毕业生大多只能从基层的管理工作做起。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针对工商企业内有关管理部门的岗位设置,具体明确为:在系统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开发个人管理技能,锻炼其决策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培养出能够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工具解决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实际问题、能适应未来工作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内容体系创新

培养内容是整个培养体系的核心,涉及到所有作用于培养过程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大学校园文化、培养理念和课程体系等。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员工,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高校长期宣传、弘扬并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为各自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应当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非强制性教育功能,强化其示范、导向作用,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军训、理论探讨、学术报告、自主创业等活动,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促进师生、员工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整体提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和“市场导向、能力本位、面向一线、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按照“打好基础、拓宽口径、注重实践、突出能力、提升素质”的基本要求,培养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等新型战略性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课程体系可以按“平台+方向+拓展+综合实习”的基本思路构建[6]。其中,“平台”包括通识平台和学科平台,通识平台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基础文化素质,培养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市场调研能力、数据资料采集和处理能力等,学科平台的课程主要是学习工商管理专业一级学科所涵盖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向”是指二级学科所属的专业方向,主要是设置一些既能与人才市场当前需求进行对接,又能体现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的专业方向课程。“拓展”是指为了拓宽学生今后的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另设的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是增加工科类课程模块和职业教育模块。例如,长沙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项目管理方向就开设了土木工程概论、工程概预算等选修课程,为学生今后进入交通土建行业从事相关管理工作打下基础。“综合实习”是指学生在系统学习了前三个模块的课程后,到企业进行综合实习,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有机地结合、融会贯通,从而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方法创新

采用科学的培养方法,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前后课程的渐进性和连贯性,按照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依次施教,从基础实验实践训练、专业基础实验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再到专题设计和综合性实践训练依次进行实践教学安排,在保障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注意各学习内容之间的层次性。根据新的培养目标,加大实践课程的配置比例,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建立ERP企业经营决策沙盘模拟实验室、营销与商务谈判实验室等校内实习基地,通过多种实践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技能,使他们成为既掌握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毕业后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上手快”、减少用人单位人才培训的时间和成本打下良好的基础。要积极探索开放式办学模式,加强与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和校企互动的联合创业机制,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人员做兼职教师,帮助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工商管理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要求教师必须重视“亲验性”的教学方法,强化校内、校外实践训练环节,努力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实施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法,启发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激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通过了解项目的开发、论证、和应用推广等运作过程,体验实际工作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灵活采用课堂讨论、学生演讲,课外答疑、知识竞赛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将以往“完成任务”式的教学管理向“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的方向转变,学工、教管、教学各部门联动,充分调动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积极性,使其发挥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加强知识管理。

(四)评价机制创新

评价系统是把握人才培养质量关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下一阶段改进培养体系、提高培养质量的新起点,既包括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包括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对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的创新,一是采用考试、课程论文、读书笔记、研究报告、方案设计、实验报告等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是通过同行听课、学生网上评教等方式,考察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例如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认真、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教学内容是否得当,能否以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学生对老师的总体教学效果是否满意等。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的创新,首先是要打破单独以成绩论英雄的传统评价方法,建立学校考核、行业与部门考核以及用人单位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其次是要实现从注重结果评价向注重过程评价转化、从单一评价标准向多元评价标准转化,关注学生在教学情景中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以及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高校要及时了解实习接收单位和就业单位的评价意见,总结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以便持续改进人才培养体系。

四、结语

工商管理涵盖的内容范文5

【关键词】任务导向 教学模式 因纳特实训平台 工商管理

基金项目:西安翻译学院2011年院级工商企业管理重点专业建设项目成果之一。

任务导向式探索、认知型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西安翻译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技能专门人才。这也就是在强调专业理论和知识面之外,更要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而我们培养的人才却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结合最初的状况,总结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实训成为理论学习的“第二课堂”

在实训教学中,偏重理论教学的深度和系统性,使高职学生的实训课堂并没有凸显出与理论教学的不同,使“实训”变成了理论知识学习的“第二课堂”。

2.以教师引领型教学为主,学生兴趣不大

在实训这一重要环节上,教师基本上是全程参与,讲解详细,使很多学生对所要进行的实训内容失去了好奇心和参与的兴趣,降低了学生参与积极性。

通过对我院工商管理2007届(83名)、2008届(51名)连续两届参与实训的134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高达70.9%的学生对希望从实训中学习到的内容和实际培养的形式和内容存在较大偏差,54.5%的学生表示对实训没兴趣,仅有23.1%的学生表明有兴趣,不过仅仅是对实训平台感兴趣,而不是老师的讲解和引领。这一数据充分说明,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达不到所期望的提升学生实践及动手能力的诉求,这与企业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人才的需要脱节。

任务导向式探索、认知型教学模式概述

基于以上问题,通过在实训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任务导向式探索、认知型教学模式”。

“任务导向式探索、认知型教学”是在“因纳特工商管理实训平台”教学中,以实训的背景介绍和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简单说明的基础上,以典型的情境任务为依据,使学生“走入”情境,以情境为载体,自主探索每一情境中所面对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在不断深入的情境和对实训平台功能不断地了解中,寻求目标的一系列最优决策序列,最终顺利达到预定目标。

这一教学模式的改变,淡化教师的引领角色,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师的角色扮演为“辅助者”,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对于实训平台不断加深认识,对企业经营的艰辛、竞争的残酷、面临资金短缺时的焦虑以及面临单个企业无法消化的订购单时的合作等有了深入的体验,从中收获了理论学习中无法感触的方方面面,对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巨大的提升作用。

任务导向式探索、认知型教学模式在实训中的应用

1.任务导向式探索、认知型教学内容安排

“因纳特工商管理实训平台”以模拟公司实际运营为基本思路,涵盖了组织架构的搭建、公司注册基本流程、外汇买卖、贷款融资以及设备采购、产品生产、营销推广、直接销售经验等众多环节;构建了商务谈判的交易洽谈系统,自动招投标管理和评价系统,实验室内容涵盖公司注册登记、公司组建和架构、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企业规划和企业战略、资金管理和资本经营、企业发展规划和商业计划书等,从企业运营模拟、企业经营决策分析等多方面为学生实训、实习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根据软件模块、课时、专业课程目标及任务要求,划分为6个学习项目,22个需要解决的工作任务。如表一所示:

2.任务导向式探索、认知型教学模式实施案例

以项目2企业市场行销的任务1 “公司份额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为例,来分析如何以任务为导向,通过学生自主逐步探索、认知,提高学生职业综合技能。

任务的目标是:使学生会分析市场,进行科学定价,并科学行销。

(1)任务的提出:公司份额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任务的知识说明:实训要求注意市场变化,科学开拓市场,科学选择销售渠道,科学定价。

指导教师在实训开始时,针对这次实训提出如上的任务,并给出相应的任务知识说明和提示。

如果学生要很好地解决“公司份额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个问题,必须结合理论中所学的有关市场营销中对公司份额影响的相关知识,并结合实训软件平台,寻找相应的需要关注的操作内容。

在该任务的完成中,需要具体关注的点主要包括两方面:①市场进入前:市场进入策略、区域选择、渠道的选择、产品定位等;②市场进入时:市场份额增长策略、市场开拓方式、产品品牌投入度、产品价格定价策略、合作方的选择、促销方式等。

(3)小组讨论:不同的学生关注到的点是不同的,接着通过软件平台每项功能的认真学习和讨论,方能将如上两方面需要关注的点一一给出,这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了解了模块的功能,并在讨论中进行交流和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4)综合评价:这一项在该任务完成时并不能给出,只有当第2个项目的全部任务完成后,才能识别当初的决策和认识是否正确,这就体现了当前的决策对于后续决策的影响,这一具有后效性的影响,使每一阶段决策必须慎重,否则将对于整个经营的成败产生影响。

过程性的决策,直观反映在最终的经营结果中,体现了“全过程决策+结果”这一综合评价模式,关注学生多因素影响下的决策能力的训练,并能直观地告诉学生,经营成败和每一步的决策息息相关。

总 结

在以任务导向式探索、认知型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主角变为“幕后操作者”和“任务发放者”。

首先,能从培养学生的综合决策能力出发,最大限度地弱化教师的角色和强化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带着任务充满好奇地去探索、认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在近两年实训教学活动和学生兴趣调查中得到了充分证实。

其次,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使学生逐渐地在实训中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满足企业的要求。为学生能够快速从“学生人”转变为“企业人”作用非凡,且对于学生今后的长期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孙连栋,李晓敏.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7):146-147.

工商管理涵盖的内容范文6

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双轨制;教学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门覆盖领域广、实践性强的专业,为企业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但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很大的就业压力。基于此,本文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相应的调查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提升工商管理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研究设计

1.问卷设计和发放。本次研究分别设置在校生问卷、企业及毕业生问卷,分别对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企业以及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了解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认识程度和对该专业的一些感受,同时了解实际工作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要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调查。问卷调查主要以湖南省高校为主,另对江西省、广东省、黑龙江省、四川省、湖北省的部分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研。两种类型问卷的调研时间均为一个月,其中在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发放了500份,有效回收463份,回收率92.6%;对企业及工商管理毕业生问卷发放了200份,有效回收185份,回收率92.5%。

2.个案追踪调查。研究选择了20位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和访谈。通过与在校生及毕业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更好地了解了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些认识和看法,进一步论证结论。

二、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问题调研

根据在校生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2%的人认为更多的校企合作是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良好途径,这也说明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是明显不足的。根据企业及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招聘时,92.86%的用人单位是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经验。从这两个最突出的问题来看,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提高。同时,在校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缺乏清晰的认识,在被调查的在校生中只有2.5%的人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很清楚。对专业定位的不清晰也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短板。调研中,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

1.教学重“量”而不重“质”。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知识面涵盖非常广的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种类多,覆盖面广,既包括《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管理类核心课程,又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等经济类课程,还涉及到法律、房地产等方面的知识。由于开设的课程太多,导致每一门蜻蜓点水,求广不求精,重“量”不重“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模糊,从而影响了他们对未来的就业进行合理的规划。

2.理论与实践学习不对称。工商管理专业生源大部分来自文科,专业的实践性不如理工科类专业强,平常的理论学习不能及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巩固,导致部分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实用性产生质疑,从而会产生“学习无用论”的想法,降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质量。

3.校企合作的缺失。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的是现代公司的治理,而大部分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缺乏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不能紧跟企业的需求来定向培养人才,老师讲课所引用的案例多是一些像华为、谷歌这样的公司案例,这些案例虽然典型,但教师和学生都缺乏切身的体会,无法获得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

4.学生应用能力较差。实践教育的不足使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思考问题而不是动手去解决问题,这往往导致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因为应用能力较差而遭到企业的拒绝。根据对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企业对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应用能力是不太满意的,其中只有2.22%的企业人士认为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应用能力很强,81.11%的企业人士认为应用能力较差或很差。

5.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工商管理毕业的学生相比于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同龄人相比是处于弱势的,他们往往在大的局势和整理掌控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是这并不适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根据对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现在的企业对众多高校工商管理毕业生的综合实力是存在质疑甚至是不满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只有2.6%的企业人士认为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强,81.25%的企业人士认为其核心竞争力弱甚至是差。

三、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需要从政府、学校和学生3个方位来解决。

1.政府鼓励“双轨制”教学。虽然目前几乎所有专业都要求学年实习,但是很多情况下短短一两周的实习只能让学生走马观花。政府作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应当充分发挥其过渡作用。政府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大力推广“双轨制”教学,即本科生在完成必修的基础课程之后,不想继续从事科研的学生可以将一半的学习时间放在企业实习中完成。诚然,德国的“双轨制”教学在许多国家和理工科专业中实施并不成功,因为部分专业需要扎实且深厚的理论功底,而这些理论只能在学校集中学习,但是这项制度非常适合对实践要求高的工商管理专业。“双轨制”教学还存在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企业对于实习生的接受程度。中国企业不同于德国企业,更倾向于接受培养完善的学生,而不乐意花费成本进行过多的员工培训。针对这一点,政府可以发挥自身的调控作用,对于接受“双轨制”学生的企业进行一定的补贴,比如减免税收等,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双赢合作。

2.学校提供全方位培养。学校作为学生教育培养的主要阵地,对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起主导作用。(1)专业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灵活的课程设置是解决课程僵化的最主要的措施。“灵活”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要建立灵活的选课系统,第二是要制定灵活的考核制度。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尽早走上职场、积累经验也是他们本科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适逢教育部同意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高校应当以“学分制”作为学位授予的衡量标准,在规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分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在学校的相关制度下自主选择每学期课程。(2)实践能力培养。由于工商管理课程实践性较强,适用于理论考核的考试制度并不能完全考察学生的知识或技能的程度。课程的考试方式往往决定了老师的授课目的,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多的教师为了保证考试内容的传授,而弱化甚至削减所谓“超纲”知识。而学生也会尽量迎合考试框架以期得到更高的分数。由于团队协作能力对于工商管理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部分课程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考核。即根据小组作业的情况评判整个组的分数,而不是以学生个体作为评判对象。这样做,一方面减少了老师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小组内产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提高考核制度的可行性。(3)语言水平提高。为了解决毕业生在工作中的“沟通”问题,高校应当制定课程或者举办活动,多方面提高工商管理本科生的语言水平。语言水平的提高,不光是指学习英语甚至是第三外语,更多的是中文母语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学校应当提供更多沟通和写作课程的选择,另一方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要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比如布置更多的小论文作业或者提供更多课堂展示的机会等等。第三,学校的团学会要组织更多的课外活动和竞赛,如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

3.学生自主提高软实力。(1)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念。根据调查,在工商管理大四学生中,有66%的受访者都准备去北上广深以及其他省会城市工作。以湖南某高校商学院而言,学院与湖南联通合作建立的“联通班”(即大四湖南籍学生毕业前数月开始进通实习,毕业之后回原籍的联通分公司工作)。在大四学年开始之初鲜有问津,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毕业后回到家乡小城市甚至小县城工作。但是有趣的是,在大四准毕业生经历了大半年找工作和实习的磨炼之后,“联通班”却成了公认的好机会,很多湖南籍学生后悔莫及。究其根源,是因为很多学生的就业观存在问题,他们坚持认为去大城市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小城市拥有更多尚未开发的市场和较小的行业竞争。同样,中小型企业因为发展的需要也可能更加珍惜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与其挤破头去大城市蜗居,不如改变观念,在经济形势较好的中小城市、中小企业谋得一职。这样的就业观念,也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一种好的方法。(2)制定完整连续的职业规划。由于工商管理专业面广,可以进入的行业多,导致很多学生产生“选择困难症”,出现所谓的“迷茫”。很多在校学生都有目标,但更多时候这个“目标”只是“憧憬”,因为没有下层建筑去支撑。我们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制定职业规划时应当采用“目标导向性”规划,由总体目标向下分化,最终得到短期目标。另外,目标不宜过细,在计划实施的同时要定期自我检查,自我反馈并及时调整。(3)参加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本次调查中,76%的工商管理在校生表示参与过至少一次校外实习或者兼职活动。但是80%的实践行业和职位都是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耗时长的工作,比如“外卖员”、“发单员”,很少有人对自己从事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思考。90%的工商管理在校生表示,参加兼职更多是为了得到零花钱。

因此,从总体上看,大学期间的实习和兼职对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影响有限。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应当明白“机会成本”的概念,只有选择了合适的实习并从中收获经验和知识,才能有效降低机会成本。因此实习应当遵循职业规划,有的放矢地寻找对口的、规范的企业,尽量保持与企业的长期实习关系(如3个月以上),尽量完整地参与企业业务流程。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时也不要滥竽充数,宁可花时间学习专业技能,也不要将时间浪费在简单的重复操作上。

参考文献:

[1]刘中艳,罗琼.行业需求视角下工商管理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6):94-96.

[2]张婧群.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探析———以“双困”大学生为例[J].经济问题,2016(11):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