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化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化发展规划范文1
到2015年,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进展,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达到0.79。
1.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初步建成。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和区域宽带协调发展。到2015年,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超过2.7亿户,其中光纤入户超过7000万户,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0兆比特每秒(Mbps)和4Mbps,部分发达城市达到100Mbps,有条件的地区实现光纤到村。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到6500吉比特每秒(Gbps)。3G网络基本覆盖城乡,用户数超过4.5亿,LTE实现规模商用。互联网网民超过8.5亿人。基于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实现规模商用。县级以上城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实现数字化,80%实现双向化。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2.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再上新台阶。制造业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达到7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达到中等收入国家领先水平,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建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18万亿元,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9%。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系统软件、关键元器件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集成电路芯片规模生产工艺达到32/28纳米。
3.电子政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作用更加显著。以国家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为基础的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形成,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超过85%,地市级和县区级政务部门分别平均达到 70%、50%以上。电子政务服务不断向基层政府延伸,基于互联网的政民互动逐步普及。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框架基本形成,社会信用、综合治税、市场监管、社会保障等一批重大业务协同应用取得实效,电子政务技术体系和运行机制日臻完善。
4.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互动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初步形成支撑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成规范可共享的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覆盖70%以上的城乡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省范围内即时结报。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8亿,基本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
5.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应急管理能力持续提高,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体系、信息安全协调机制更加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基础性工作全面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掌握一批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核心技术,初步建成安全可控的信息安全产业体系。安全可控关键软硬件应用比例大幅提升,基本形成技术、装备、系统和服务一体化支撑能力。
主要任务
一、促进工业领域信息化深度应用。
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全方位、多层次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覆盖渗透、应用集成和融合创新。
1.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全面普及。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应用,大力推广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促进研发流程变革和模式转型,实现多专业、跨企业研发协同创新。加快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推广原材料工业集约化、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消费品工业精准化生产方式。全面普及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推动经营管理现代化进程。
2.推动综合集成应用和业务协同创新。促进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信息集成和业务协同,推动企业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以集成应用支撑业务流程优化,促进组织结构合理化、运营一体化和决策科学化。推动信息化应用从单一企业向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转变。
3.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推动制造企业完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回收处理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和跟踪服务,面向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加强备品备件管理、在线实时监测、远程故障诊断、工控系统安全监控、网上支付结算等增值服务。继续深化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4.推广节能减排信息技术。推动重点行业节能减排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深入应用,提高绿色研发设计能力,加大主要耗能、耗材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建立健全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监测和评价体系,改进资源能源需求侧管理,提升资源能源供需双向调节水平。大力发展环保装备专用测控一体化技术,建立健全符合行业发展和区域生产力布局特点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污染治理监督管理体系。
5.建立两化融合服务支撑体系。完善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估认定体系,推广行业评估规范,指导中介机构开展重点行业和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健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工作机制。建立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心,支持面向具体行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加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支持地方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和监测,完善区域信息化服务体系。
二、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化。
适应服务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深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的应用,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态,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1.引导电子商务健康发展。鼓励工业和商贸流通领域骨干企业开展网络采购和销售,加强供应链协同运作。推动中小微企业普及电子商务应用。
2.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与现代物流发展的融合创新,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水平,鼓励发展新型物流业态和服务模式。
3.提高服务业重点领域信息化水平。加快推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信息共享,提高金融宏观调控和综合监管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促进消费金融发展;围绕增强普遍服务能力,提高面向中小微企业和农业农村的金融信息化服务水平。
三、积极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与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在核心业务环节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四、协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
把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民生活、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信息强农惠农。
1.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全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整合、多方共建的原则,加快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队伍建设,形成村为节点、县为基础、省为平台、全国统筹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2.加强涉农信息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各级政府部门涉农信息资源建设,集约建设涉农信息系统、服务平台和农业综合基础数据库。发展专业性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丰富农村信息服务内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各环节的应用,引导农业生产经营向精准化、集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推进农业信息化试点示范,促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应用模式。
五、全面深化电子政务应用。
加强顶层设计,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进政府组织结构优化,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六、稳步提高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
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不断提高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为加快社会事业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七、统筹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
发挥信息化在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和提升城市服务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实现精确高效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1.提高城市运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立足城市功能和空间生产力布局,依托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深化空间地理信息应用,推动各类城市管理信息的共享和协同。运用感知、传输、智能计算和处理技术,增强城市空间要素的可感知度,推广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引导智慧城市建设健康发展。
2.推进社区信息化。推动社区网络和信息资源整合,鼓励建立覆盖区(县、市)或更大范围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多方共享,优化区(县、市)、街道、社区等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的流程,为逐步实现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等社区管理服务一体化,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提供支撑。
3.提高公共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公共安全领域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公共场所、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的智能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体系。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扩大监控监测覆盖面,加大对维稳、反恐、打击犯罪、治安防控等信息的综合应用,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信息体系。健全公共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送、、应急响应和灾难救助机制。
八、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继续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不断增强公益性信息服务能力,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1.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能力。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身份标识,完善以居民身份证信息为基础、相关职能部门业务信息为补充的人口信息资源库,建立信息共享和校核机制,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支撑。
2.加大公益性信息资源利用力度。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长效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就业和社会保障、法制、国土资源等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
3.发展先进网络文化。实施先进网络文化发展工程,鼓励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文化产品,推动网络知识的创造、整合与传播,增强信息化时代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4.壮大数字内容产业。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文化内容的融合,引导数字内容资源制作、传播和利用,提高数字内容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建设数字内容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培育数字出版、数字视听、游戏动漫等新兴产业。
九、构建下一代国家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把握信息网络演进升级的机遇,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以宽带普及提速和网络融合为重点,加快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1. 加快宽带网络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优化骨干网络架构,完善业务节点国际布局,提升国家骨干网传输能力。采用多种技术推进光纤向用户端延伸,扩大无线宽带网络覆盖,提升用户端接入能力。优化互联网数据中心空间布局,实现互联网信息源高速接入。
2.促进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商用和前沿布局。加快部署下一代互联网,抓紧开展IPv6商用试点,适时推动IPv6大规模部署和商用,加快推进IPv4向IPv6的网络过渡、业务迁移与商业运营,在设备制造、软件开发、运营服务等环节形成较完善的产业和协同创新链条。
3.建设安全可靠的信息应用基础设施。综合考虑业务需求、设施配套、信息安全保障等因素,引导形成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的互联网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推进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规模化、集约化、节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强统筹管理,逐步形成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内容分发网络(CDN)。
4.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组织实施三网融合全面推广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统筹规划,加快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标准体系,加大资源开发和业务创新力度,大力发展新兴融合型业务,培育壮大文化产业、信息内容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加强三网融合法制建设,强化网络信息和文化安全监管,建设可管可控的安全保障体系。
5.优化国际通信网络布局。
十、促进重要领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
加快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资源等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促进重要基础设施的精准管理和高效运行。
1.加快建设智能电网。
2.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智能化水平。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设综合交通运输公共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采集、交换和共享机制。积极推动客货运输票务、单证等的联程联网系统建设,逐步完善高速公路全国监控、公路联网和不停车收费系统。
3.提升基础性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进程,构建布局合理、动态监测、信息共享和科学决策的水利智能应用体系,强化水资源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环境资源监测系统,建立土地、矿产资源、森林等基础性资源全程动态监测、污染源控制、生态保护信息系统,提高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领域的预警、决策和执法能力。
十一、着力提高国民信息能力。
十二、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政策措施
1.完善产业政策。取消或下放一批信息领域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管理事项,优化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程序。放宽信息咨询设计、系统集成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电信市场,降低互联网企业设立门槛。完善信息技术应用政策,加大信息技术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资加大对民生领域以及金融、电力、铁路、交通、水利、农业等战略性行业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投资力度。推动形成安全可控的技术、应用、产业良性发展循环,提高信息化发展质量和效益。在企业推广首席信息官(CIO)制度。
2.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国家科技计划、科技重大专项、有关产业发展专项等,加快推进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发挥财税金融政策的杠杆作用,加大对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示范等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倾斜。支持符合条件的宽带应用服务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完善信息服务业创业投资扶持政策。落实国家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公共服务、基础教育等领域宽带接入工程建设。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适应新时期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对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清理修订。继续推进电信、广播电视传输等信息化立法,加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出版、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研究制定政府信息安全管理、信息技术服务等管理办法,逐步完善网络市场准入、网上交易税收征管、电子证据、电子支付、电子合同等相关管理规定。积极参与研究制定相关信息化国际规则。
信息化发展规划范文2
一、背景
信息技术已日益成为提高医院科学管理水平、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工作效率的有力手段,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院改革、促进医院发展的必然要求。医院制定五年发展规划,把信息化医院建设作为了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配合医院建设发展战略,明确未来五年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特制定本规划。
二、医院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是在全面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创造条件,重点加强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如电子病历、数字化医学影像、医生和护士工作站等;医院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加快医院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步伐。目前国内各级医院将医院信息系统从以收费管理物资管理为中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一卡通”系统、条码技术、电子病历、HIS系统、PACS系统、LIS系统为核心应用的临床信息系统快速推进;二级医院大多也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扩展信息化技术在医院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二)存在问题
1、网络基础设施需要扩充改造
目前我院有那么几台旧电脑,用于医保结算和新农合报销等。无法满足医院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的需求。
2、其它制约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因素
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医院近几年资金的压力本身已经十分严重,所以未来几年资金问题将是制约医院信息化发展持续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化建设要靠意识推动,靠需求推动。信息化建设本身非但不能赚钱而且还要花掉不少的钱,部分临床科室的负责人本来就有重业务轻管理的倾向,这是制约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医院工程实施过程中,要求大部分职工尤其是临床专业人员能熟练地操作使用计算机,但目前医院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职工数量非常有限。
三、医院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医院五年发展规划(2012-2016)为依据,以建立信息系统为方向,以实现数字化医院为长远目标,以打好数字化医院建设网络基础为重点,稳步实效地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医院管理,提高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为医院的发展及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提供信息化方面的有力保障。
(二) 基本原则
按照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医院信息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保证整体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医院整体建设与发展的一部分,医院信息化建设必须适应医院的整体建设和长远发展。信息化建设本身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周期较长,各个阶段各个项目方案的制定和具体实施必须充分考虑其整体适应性和是否便于长远发展,以免对医院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基础设施尤其是网络建设要超前,新技术、新应用的采用要切合实际。计算机网络的机房、网络布线是信息化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机房的定位、网络布线一定要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为未来的发展留足空间、留足余地。
3、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必须坚持分步实施的原则,确定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顺序,促使医院信息化建设有序地、高质量高水平地向前发展。
4、坚持标准化先行。在医院信息化每个环节的系统实施前,必须先完成管理流程的标准化、信息编码的标准化、基础数据的标准化,确定好系统的接口标准。
5、高度重视软件的地位和作用,融先进的管理思想于软件当中。信息化建设要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关键在于软件蕴含的管理方式、管理思想是否先进合理。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软件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完善软件的功能,通过软件实现的自己的管理方法和思想,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信息化的这一途径使医院管理水平真正得到提高。
6、切实保证系统安全与稳定。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必须切实保证和落实系统的各项安全保护措施,确保系统运行中的安全与稳定。
(三) 建设目标
今后五年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目标是:选好一个软件商,选好一个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为临床信息系统建设的起步、数字化医院工程的实施打好数据库建设及His应用基础;扩充完善管理信息系统(His)功能,为今后临床信息系统、数字化医院的建设打造好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平台;职工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普及和提高。
四、医院信息化建设具体任务
1、提高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向已经建设信息系统的医院学习及借鉴经验,购买所需设备,为信息化建设做好准备。
完成信息中心机房及主干网线的升级及改造,门诊、住院、行政区网络改造。2012年完成。
2、初步建成HIS系统、PACS系统、LIS系统三大系统,为建设信息化、数字化医院打好基础。
HIS系统要具备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医技科室、住院、门诊、药房管理、药库管理、后勤管理、新农合接口、医保接口、医疗统计、电子病历等模块。2013年完成。
3、初步建立远程医疗会诊系统2014年完成。
4、建立医院网站。
作为医院对外宣传重要途径和窗口之一,同时配合医院今后的专科建设,建立医院网站,积极加大对外宣传,扩大医院社会影响。2014年完成。
5、进一步发展HIS系统。
增加病案管理,医疗成本核算系统,包括医疗、护理、院感在内的医疗及病历质量检查登记统计模块。2014年完成。
6、建立病人咨询服务系统(触摸系统)。2014年完成。
7、建立医院办公自动化系统,使各类办公文档的草拟、传阅、存档和管理通过计算机处理和管理,通知、公告、检索等均通过网络进行。2015年完成。
8、建立电子图书馆,实现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全文检索与浏览。为职工提供一流的学习平台。2016年完成。
9、建立数据仓库等工具,辅助医院管理与决策,进行员工数字化绩效评价。2016年完成。
10、不断普及和提高职工计算机应用能力。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院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决策、亲自推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保障,处理好重点项目、难点项目的协调,保证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医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结合医院的办院思想和发展战略,制定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计划,指导和督促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
2、规范、完善并严格落实信息化建设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和落实信息化建设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是确保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顺利发展和安全运行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要尽快完善落实相关的规章制度。
3、认真借鉴其他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经验
全面深入了解国内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认真借鉴其他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经验,力争不走弯路,少走弯路,加快建设发展步伐,减少甚至完全避免投资浪费,提高建设效率和效益。
4、厉行节约、努力保证信息资金的投入
医院克服一切困难,尽量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始终坚持节约的原则, 尽量压缩投资规模,减少浪费。
5、切实加强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安全保护措施
为增强医院信息系统网络和数据的安全性,医院在中心机房易址改造时增加对安全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用于设备安全系统、防火墙系统、防病毒系统、数据备份和恢复系统的建设。同时严格控制各类操作人员的访问权限,完善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信息化发展规划范文3
关键词:京外专利审查协作中心;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TP3-4
近三年来,京外专利审查协作中心陆续成立,既壮大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的专利审查队伍,也提高了我国的专利审查能力。而信息化建设是实施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国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京外专利审查协作中心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各京外专利审查协作中心的信息化也已经初具规模,但由于各京外专利审查协作中心都还处于发展初期,有必要对其信息化建设进行设计与规划。
1 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京外专利审查协作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应当紧密围绕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和建设一流专利审查协作中心两大任务,为京外专利审查协作中心专利审批和行政管理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信息技术支撑,为地方提供专利信息服务,从而为京外专利审查协作中心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信息化建设应遵循下列原则:(1)统筹规划。坚持从大处规划,从小处着手,在保证中心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大前提下,以永久性业务用房园区的信息化建设为主攻方向,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2)服务提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于中心的各项业务发展,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3)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在信息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人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质量;(4)建管并重。把建设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深入拓展信息化应用的同时,高度重视信息化的运行管理和安全保障工作。
京外专利审查协作中心的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应是以需求为导向,运用最可靠、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围绕着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的建设,以制度体系为保障,以最优的成本效益模式,为京外专利审查协作中心提供高水平的信息化支持和服务,实现信息化对中心各项业务发展的全面支撑,服务于中心事业的长远发展。
2 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2.1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过渡性业务用房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永久性业务用房园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未来京外专利审查协作中心将形成以计算机主机房为通信中心,以中心内部局域网为主干,与国家局、其他分中心局域网互联互通的数据通信平台。
2.2 完善应用平台建设。加强软件系统的管理,提高软件系统的利用率;开发新的业务系统,实现业务系统之间的集成和整合;进一步建设门户网站,完善政务公开、服务公众、推广宣传等功能。
2.3 健全制度体系。围绕着中心信息化的规划、设计、实施、运行、维护等方面设计一整套制度体系,为中心管理和决策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从软硬件管理、工作流程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2.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适应信息化服务的需要,以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为核心,扩大信息化人才规模,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加快建设一支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相关工作能力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2.5 提高信息化运维能力。建立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流程规范、安全高效的运维管理体系,培养一支专业化的信息化运维队伍,实现运维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流程化和可控化。
3 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3.1 搭建信息化基础环境。开展计算机房的建设、网络建设、门禁系统建设、考勤系统建设、安防系统建设;根据新增人员规模,合理采购及配置自动化设备;在对集群打印设备进行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探索“以租代购、服务外包”的新型管理模式;根据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适时建立容灾备份系统。
3.2 大力发展和有效管理软件系统。加强对现有通用软件的管理,充分发挥现有软件的作用,提高利用率;建立长效机制,从采购、安装、使用、管理等各个环节,严格落实软件正版化工作;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的统一部署,推广使用国产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根据中心业务发展需要,在陆续开发的OA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审查业务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的基础上,实现这些独立系统之间的融合,最终形成一个涉及公文、人事、劳资、考勤、物资、财务、日常运行保障等方面的行政管理和涉及审查质量、任务、培训、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业务管理的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从而保证中心各项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3.3 持续改进中心门户网站。门户网站的建设将围绕政务公开、服务公众这一主题,对门户网站进行改版、丰富内容、拓展功能;加强网站新闻和稿件的编辑、报送工作,抓好中心知识产权工作亮点、重点和热点的报道;在中心的统一管理下,推动各处级部门根据自身业务需求设计、建立子站。
3.4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优化工作流程。建立机房、网络、网站、自动化设备、软件系统、信息安全、信息化运维、项目开发、信息化人才培养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广泛宣传、严格落实,确保信息化工作的有效开展和信息化项目的成功实施;制定紧急预案,明确责任人,确保在突发事件出现时,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中心信息系统的使用。
3.5 全面构建信息安全体系。通过安全管理和技术手段保护中心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网站以及所有数据,使之不因为偶然或者恶意侵犯而遭受破坏、更改及泄露;进行全面的安全管理,完善人员管理、制度管理和安全策略规范;定期对信息化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安全技能培训,在全中心范围内开展信息安全宣传和教育活动,从整体上提高中心信息安全事故防范能力和员工信息安全责任意识。
3.6 组建层次化的信息化管理架构。从宏观上将信息化管理队伍的组织结构划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三个层面,决策层由中心领导组成,主要职能为对中心信息化工作做出指导性的决策;管理层由办公室领导及信息化室管理人员组成,主要职责为组织实施决策层的重要决定,提出中心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方案,组织和协调实施,管理信息化设备和项目,负责信息安全工作,参与知识产权信息化工作的局内合作与交流等;执行层由具有IT技术实施能力的信息化工作人员组成,主要职能为执行落实决策层的重要决定,完成管理层下达的信息化工作指令,承担中心信息化具体工作。
3.7 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利用现代化的培训手段,注重知识更新,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人才队伍的培训,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岗位培训、提高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拓展培训,普及信息化专业知识,提高中心职工信息化知识的整体水平。
3.8 探索信息服务体系。为加快知识产权信息传播,全面推动专利信息服务于社会的工作,促进地方知识产权事业的长远发展,以《全国专利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为指导,统盘规划、精心组织、充分调研,以中心对外服务的需求为导向,探索面向湖北及周边省份公众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专利信息服务体系。
4 结束语
京外审查协作中心的建立与发展既能实现全国专利审查队伍的壮大和专利审查能力的提升,也能够推动地方专利事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信息化建设作为京外审查协作中心的基础保障,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鉴于当前京外审查协作中心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本文所提出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助于京外审查协作中心的健康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芳芳.用信息科学发展观推进规划信息化建设[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05).
信息化发展规划范文4
关键词:规划信息化;发展趋势;关键技术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这两大要素都对城市提出了更高效、高质的功能性需求,因此城市规划的责任进一步加重了,需要向更高的水准和层次发展来满足实际需求,规划信息化的蓬勃发展正是这种状况的外在体现之一。作为一种新型城市规划模式,规划信息化继承了旧有城市规划模式的复杂化特征,而综合运用的多种信息技术令这种复杂化特征愈发明显,因此,规划信息化自身的技术特征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预估其发展趋势的关键。
1 规划信息化的关键技术特征
城市规划的工作虽然繁杂,但大体来说可以分为规划设计、规划管理、规划辅助这三类,用于城市规划的诸多信息技术基本都是为这三项工作服务的。因此以这三种技术目的为基准,分析规划信息化中关键信息技术的技术特征。
1.1 用于规划设计的信息技术
目前应用于规划设计的信息技术主要有两类,分别是数据挖掘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
1.1.1 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是某一类型技术应用模式的统称,这类技术的基础在于城市规划的基础信息建设。事先建立城市规划专用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将城市区域内的基础地形图、历年的规划记录和规划数据、各种城市信息的统计资料等基础信息都存储在里面,在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时,直接从数据库中提取信息使用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基础信息数据库所提供的数据具有表面化特征,但具有很高的挖掘价值和应用价值,在设计时要充分分析和发掘才能实现基础信息价值的最大化,所以这类技术才被称为数据挖掘。总体来说,数据挖掘技术具有提升规划设计中所用信息价值的功用。
1.1.2 虚拟现实技术。该项技术的关键在于以电脑模拟出虚拟的规划设计结果,与普通虚拟技术不同的是,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出的空间具有三维化特征,而且能实现感观模拟效果,令使用者不只通过视觉,还能以嗅觉、触觉、听觉等感观去实际感受规划设计的效果。严格来说,虚拟现实技术将城市规划设计的设计、预期、效果检验三项工作融合在了一起,规划设计人员可以直接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并立刻看到预期的设计效果,亲身体验到实际效果的优劣,并对不足的部分即时修改。这种设计模式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设计效率,而且对规划设计的质量也有很好的优化效果。
1.2 用于规划管理的信息技术
规划管理一直是城市规划的一大难点,城市规划牵扯到多部门、多领域、多人群,可以说几乎与城市的所有居民都有联系,这种复杂性导致了传统的规划管理一直呈现不同程度的混乱状态。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正是信息技术中的数字管理平台和电子一图技术。
1.2.1 数字管理平台。在城市的规划管理中,必须办理的规划业务不仅种类繁杂而且数量庞大,为此,许多城市都为规划管理建立了专门的电子业务平台,以期实现相关业务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电子平台不仅具有极高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能效,而且为城市的所有民众提供了参与城市规划的窗口,能令规划的管理决策更贴合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提升城市规划质量。
1.2.2 电子一图技术。电子一图技术是GIS技术、信息制图技术、电子地图技术、动态数据技术的一种统合应用。这种技术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需要用到的属性数据、空间数据、资料数据等全部统合、叠加、拼接到城市的电子地图上,并令该图能反映出这些数据的动态变化。这样一来只要通过操作这张电子图就能实现全部的规划管理,具体来说,在图上对某区域进行规划管理时,相关的管理信息立刻就会全部显示出来,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规划管理的条理性和效率。
1.3 用于规划辅助的信息技术
规划辅助的工作通常与上述的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结合起来,不能独立存在。但用于规划辅助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往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在这里将其与设计、管理分开讨论。以规划辅助为目的的最典型信息技术就是城市规划专用的动态化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数据网络。这二个信息系统通常共同进行建设和应用,通过网络对规划信息进行动态收集和提取,以数据库对规划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存储。二者共同构成的规划辅助系统相对独立于设计和管理系统之外,能实现独立收集、独立存储、独立运作,但可以随时为规划设计提供数据资料,为规划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2 规划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规划信息化在未来的发展受两大因素影响,分别是技术和需求。其中需求因素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而技术因素则因特征和水平可以实现短期内的预测。因此,这里仅以目前可预知的技术水准,结合最迫切的发展需求,讨论规划信息化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2.1 数据网络技术促成的信息共享趋势
我国的许多城市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规划用信息数据库,但在共享方面做得并不好,数据库的独立性过强,一方面难以实现跨城市、跨领域、跨部门的技术和经验交流,另一方面也使数据库的应用能效得不到充分发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加强共享平台建设和数据网络建设,一方面将城市规划的数据库与公安、税务、工商、交通等部门的数据库连接起来,建立城市整体的数据网络;另一方面,与其他城市展开合作,连接数据网络,期望最终能完成全国范围的巨大城市规划网络,这对我国城市规划水平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2.2 遥感监测技术促成的动态规划趋势
目前的规划信息化模式无论是设计还是管理在动态性上都有所不足,难以满足越来越快的城市变化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遥感监测技术,将其与前述的虚拟现实技术、电子一图技术结合起来,对城市中的各项规划信息实行动态监控、动态反馈,保证城市规划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2.3 GIS技术促成的智能规划趋势
从本质上来说,城市规划是一种有方向性的成果预期,因此预期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城市规划的最终质量,这种特征反映到规划信息化上就是发展趋势的智能化。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最适于智能规划的技术是GIS,因为GIS技术原本就集成了空间分析和数学模型两大技术,这两种技术都可以应用于智能分析。通过对GIS的改进和融合,可以令其与基础数据库连接起来,预测出更准确、全面的规划设计与管理效果。
3 结束语
作为信息技术实用化的产物之一,规划信息化必然会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创新而持续进步和成熟。可以预期城市规划总体在未来的发展依然会是一个多元化和动态化的进程,因此未来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也会呈现出这种技术特征,这为技术人员对规划信息化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相信未来以更多特征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规划信息化能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工程中发挥更理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仇保兴.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发展进程[J].规划师,2007(9).
[2]李成名,等.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原理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5.
[3]于静,程鸿.加强城市遥感影像技术在城市规划监控中的应用[J].城乡建设,2007(3).
信息化发展规划范文5
关键词:城市消防规划 消防通信 通信技术 应急救援
1、前言
随着我国应急救援体系的发展,消防部队已逐步成为城市主要的应急救援力量,广泛参与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处置中,并承担了部分非紧急的社会救助任务。消防通信是消防部队开展灭火救援行动的根本保障,是未来城市应急救援体系中信息通信的主要组成部分。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中警察和消防员未建立统一的通信手段而造成的惨痛教训凸现出城市消防通信规划的重要性,所以在城市消防规划编制过程中合理规划和部署消防通信的建设和发展,在规划方针的指导下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消防通信体系,是消防部队在执勤备战和灾害救助中全面发挥应急救援能力的根本保障。
2、消防通信规划的现状
消防通信规划的编制主要由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和消防部门共同完成。由于城市建设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各地消防通信系统也在不断的扩展和升级,消防通信建设所依据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等规范文件的要求与目前的应用现状相差较大,内容滞后且不全面,对规划编制的指导意义不够充分,一些通信指挥系统虽已达到火灾报警、火警受理、灭火救援通信调度等应用的基本要求,实际中却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消防部队应急救援通信指挥的需求。并且由于消防通信规划的专业性较强、技术要求高、涉及的领域广泛繁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均衡等方面的原因,使消防通信规划的编制工作难以有效和深入开展,造成部分城市消防通信规划的内容空泛、缺乏深度、可操作性较差,不能切实有效的指导城市消防通信建设和发展。此外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起步较晚,部分消防通信规划内容仅片面集中于火灾事故方面,缺乏城市应急救援总体发展的综合考虑,造成消防通信建设与城市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脱节。
3、消防通信建设现状
消防部队的信息通信建设按照公安部消防局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部署和具体要求展开,实施主要依靠当地政府财政拨款、当地公安部门和电信部门的通信网络建设以及消防部队自身的信息化装备建设来完成,目前各级消防部队均已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消防信息通信体系。以下将从基础通信网、消防通信指挥中心、消防综合业务信息系统等几个消防规划中涉及的重点方面具体展开论述。
3.1 基础通信网络
基础通信网络是消防通信和城市应急通信的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直接决定了消防部队的信息应用能力,所以基础通信网络的发展是消防通信规划的重点。目前消防部队依托公安信息网、公众电信网、无线超短波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等多种通信网络传输语音、图像和数据,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消防通信网络体系,以下归纳为计算机通信网、有线通信网、无线通信网、卫星通信和短波通信网等几部分介绍。
3.1.1 计算机通信网
目前消防部队各级单位均已接入了以公安信息网为基础的计算机通信网,这一网络是消防部队数据通信的基础网络,承担灭火救援指挥调度、消防综合信息管理等大部分信息系统的数据传递,并可实现IP语音电话和视频传输等多媒体应用。为保证调度指挥等重要信息的可靠传递,部分节点间还建立了指挥调度专线和备份网路。在消防通信规划中应按照当地公安信息网和消防部队自身信息通信的建设情况以及各级消防部队的信息通信需求,合理规划消防计算机通信网,确保网络的全面接入和可靠畅通。
信息化发展规划范文6
摘 要 在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已有30年的历史。纵观这30年来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不难看出,会计信息化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只要在会计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注意把握好原则,积极、稳妥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必将能够解决该项会计技术改革中的种种问题,大幅度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意义 发展轨迹
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及其实施意义
关于会计信息化的含义,学术界见仁见智。对此,笔者综合各种观点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实时的会计信息系统,该系统不仅结合了现代信息技术,融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业务流为一体,还融合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思想作为框架。
二、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轨迹
(一)自行或行业定点开发阶段
这是我国会计信息化的起步阶段,其大致时间段约为1979年至1988年。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还比较落后,国内复合型人才奇缺,很多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信息化一知半解,系统理论研究还是空白,研究目的主要是解决会计核算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些应用问题,总的来说缺乏理论深度和广度。例如,国内一些企业自行或行业定点开发会计软件。当时的会计软件针对性和专用性很强,由于缺乏经验,软件水平不高,并存在大量重复开发的现象。这一阶段软件的主要特点是单项应用,如工资核算、材料核算等,尚未涉及会计核算的全过程。
(二)商品化和通用化开发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时间段约为1988年至1995年,主要是研究通用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整体功能、评审与推广以及会计软件市场发展,重在行业通用和建章建制。1988年8月中国会计学会在吉林市召开了首届会计电算化学术讨论会,为了克服自行开发专用软件的缺陷,提出开发商品化和通用化的会计软件的要求。与会代表普遍认为:由于会计核算内容的共同性、会计制度的统一性、同行业机构设置及业务处理内容的相同性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上的高度共性等,完全可以开发出行业通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这一阶段,国内各专业会计软件公司相继成立,促进了我国商品化会计软件的迅猛发展。会计软件的商品化要求实现更高的通用化,而通用化才能带来更高的商品率。
(三)“管理型”软件开发阶段
这一阶段又称ERP研究运用阶段,其时间范围大致从1995年开始至今。这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企业对管理的需求日益迫切,单纯的“会计核算软件”渐渐地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此外,企业受ERP软件设计思想的影响,我国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内容主要是管理信息系统,大有用会计电算化取代整个管理信息系统之势,忽视了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研究。1996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会计电算化发展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发展“管理型”会计软件。1998年6月,我国20多家著名的会计软件公司在北京联合发出了“向企业管理软件全面进军”的宣言。表明我国会计软件已经进入了“管理型”软件研究开发阶段。会计信息化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三、会计信息化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软件方面
这里主要指会计软件以及人为原因等方面的问题。首先,在数据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会计处理中去后,面临许多新问题,它的内部控制、体制建设需要适应新的情况,如使用权限划分不当,内控不严,造成信息滥用和向外流失,势必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等等,从而降低会计信息质量。然后是人为原因方面,例如,未授权人员非法侵入企业信息系统,窃取商业机密,从而侵吞企业财产或出卖商业机密;网络黑客的蓄意破坏或者病毒的感染,将可能使整个系统陷于瘫痪。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企业不敢放开手去实施会计信息化。
(二)硬件方面
当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会计系统后,信息的存储依赖于磁介质,而磁介质新型档案缺乏有效的安全保密措施。加之计算机硬件更新升级频繁,不能够解决隔代兼容的问题,也使信息档案的安全与保密受到威胁。可以说,从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软件以及应用软件;从机房的操作人员、财务部门的会计人员以及系统管理员;从单机系统、局域网络一直到互联网络,至今仍有许多安全问题未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四、顺利开展会计信息化的对策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处理的趋势所在。尽管当前在软、硬件方面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会计信息化的趋势不可阻挡。结合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的现状,笔者认为,顺利开展会计信息化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不可盲目跟进,积极、稳妥推进会计信息化进程。我国市场经济现状决定着我国各项改革的进程,会计信息化也不例外。我们在推进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不可盲目与西方国家看齐,绝不可以“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推进会计信息化进程。
其次,针对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前面提到,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整。这样原来的相关法律制度对于新的业务流程所出现的新的问题并未予以规范,因此,必须结合会计信息化的特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例如电算化网络管理制度、打击网络犯罪法规等等,规范并解决会计信息化进程中的种种问题。
最后,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会计信息化集成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会计知识于一体,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很高,因此,应当加强现有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以及培训工作,提高其素质及专业胜任能力,使他们能够成为会计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韦沛文.信息化与会计模式革命.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任晓红.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财务会计的影响.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