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开展扶贫工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开展扶贫工作范文1
扶贫资金是由国家设立的资金,其目的是扶持贫困地区,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条件,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财政在扶贫事业上的投入逐年扩大,扶贫事业相应取得了一些成效。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指出,今年要完成1 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扶贫任务仍然艰巨。由于扶贫资金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情况,关系到国家稳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扶贫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是必须注意的,由此,需要审计部门对扶贫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进行审计。
在我国以往进行的扶贫资金审计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对于绩效审计还进行地不够深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从依法治国的高度,首次将审计监督纳入了国家监督体系的范围,明确了国家审计的重要地位。此外,还提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这对扶贫资金的审计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扶贫资金作为公共资金,又关系到民生大计,实行审计全覆盖是必然趋势。
二、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现状
2013年12月28日,国家审计署了《审计署关于19个县2010年至2012年财政扶贫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结果》,这是国家审计署首次公布与扶贫资金相关的审计结果公告。该审计结果公告包括了对云南省等贫困省区的19个县财政扶贫资金进行了审计,审计结果报告中对扶贫资金的使用基本情况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发表了审计评价意见,并对审计反映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了陈述,这是目前关于扶贫资金审计国内最具权威的审计结果公告。通过对这19份审计结果公告的研读以及可获得的一些其他方面的资料,可以总结出目前扶贫资金审计的一些特点。
(一)时间维度:覆盖度不足,审计工作集中在事后绩效评价。
对于现有的扶贫资金绩效审计,无论是审计署特派办组织的审计还是贫困地区地方审计机关对扶贫资金的审计,都集中于事后评价。绩效审计事后评价的重点集中在贫困人口的减少数、贫困发生率的变化、GDP的增长幅度、扶贫项目投入后基础设施如公路、供水供电设施的增加等。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有其中的原因的,对扶贫资金进行事后绩效评价,审计证据的获得比较容易,审计评价标准比较直观,审计工作的开展也相对简单且容易出成效。但对于扶贫资金的绩效审计,扶贫项目是如何立项的,扶贫资金是如何分配使用的,扶贫项目是如何开展的,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扶贫资金的绩效。仅仅关注事后绩效评价,使得审计的职能停留在监督评价的层面上,由于审计关口靠后,对于扶贫项目开展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做出相应的措施,无法及时止损。
(二)空间维度。
1.只对重点项目、重大项目进行绩效审计,未实现审计项目的全覆盖。
在扶贫资金审计实务中,审计机关往往只选择重点项目、重大项目进行绩效审计,对其他相对不那么重大的项目只进行财政收支审计或者干脆不进行审计。针对贫困地区的扶贫项目众多,贫困资金有的投入到建设项目,有的直接投入到贫困户中,扶贫资金的流向众多,审计资源与审计的需要之间存在矛盾,对于审计项目,未能实现全覆盖。随着国家对扶贫事业的重视,扶贫资金的总量和增量只会日益增加,扶贫资金涉及的扶贫项目范围也会越来越宽泛。由于扶贫资金的重要性及特殊性,扶贫资金审计全覆盖是大势所趋,是审计机关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任务。
2.重经济效益的评价,轻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评价。
扶贫项目一般周期比较长,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作。扶贫项目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关注短期的贫困人口人均GDP增加,而是提升贫困人口的生产能力,使贫困人口彻底脱贫,将返贫率降至最低。现阶段的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在对扶贫工作成效上的评价是比较片面的,主要集中在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如贫困地区GDP的增长情况、扶贫项目的经济效益如何等等,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鲜有关注。经济效益是直接效益,社会效与生态效益是间接效益,绩效指标的确定有难度,审计证据的获得也需要相对漫长的过程,因此目前的审计工作主要局限在对经济效益的评价上。
从审计全覆盖的角度,绩效审计不仅仅是对经济效益的评价,从扶贫项目的整个周期来看,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评价同样重要。社会效益涉及到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推广、生活质量、基础设施、生存环境等各个方面。在审计署公布的审计结果公告中,在基本情况和审计评价意见中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技术推广方面的情况有所提及,但基本是一笔带过,主要的问题还是集中在与经济效益直接相关的事项上。
3.重对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价,轻政策评价,未实现审计对象全覆盖。
目前对扶贫资金的绩效审计是“就事论事”型的审计,绩效审计的重点是扶贫资金运用地如何、扶贫项目的效益性该如何评价,审计重点并未覆盖到扶贫资金相关政策的绩效评价上来。实际上,扶贫政策是扶贫开发的行动指南,有了扶贫政策的指引,政府相关部门才能确定扶贫的对象、扶贫资金如何分配、设立什么扶贫项目;反之,若扶贫政策不明确、不完善、不可行,扶贫工作没有清晰的方向,精准扶贫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因此,将绩效审计范围覆盖到政策绩效审计领域是极其必要的。
三、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全覆盖不足原因分析
(一)外部问题。
扶贫资金自身的特点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绩效审计的覆盖范围受到了限制。首先,扶贫资金分布在各个扶贫项目之中,扶贫项目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到以工代赈项目,种类非常多,对所有项目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绩效评价存在不小的难度;其次,扶贫资金是由财政部门下发的,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众多部门,从中央到省、市、县、村甚至到户,其中的管理环节众多,对扶贫资金进行全覆盖的绩效审计,会涉及到整个链条上的各个部门,工作量巨大,各个部门是否会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也是一大问题;最后,扶贫地区多处在高原、山区地带,交通不便,实施绩效审计工作需要大量走访、调查等等,开展审计工作难度很大,实现全覆盖需要克服的阻力较大。
(二)内部问题。
1.审计人员数量稀缺。
对扶贫资金进行全覆盖的绩效审计,对审计资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扶贫资金进行绩效审计,主力是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审计署对其进行人力资源上的补充。全覆盖的绩效审计要求能覆盖到所有扶贫资金涉及的方向,审计资金所到之处就要有相应的绩效审计。我国目前审计机关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全覆盖的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对当前的审计机关是不小的挑战。
2.审计资源质量欠缺。
全覆盖的扶贫资金绩效审计不仅对审计人员的数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更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审计人才。一方面,在专业素养上,现有的审计人员在知识结构上以财务审计和合规审计的知识储备为主,对于绩效审计的知识和经验有所欠缺,这使得全覆盖的绩效审计工作缺乏专业基础;另一方面,在心理素质上,全覆盖的扶贫资金绩效审计要求审计人员深入到贫困地区,了解扶贫项目的最新情况,与当地的领导干部、贫困户进行走访调研。扶贫开发地区一般交通不够发达、工作环境相对恶劣,对审计人员的心理素质也是极大的考验。
四、改进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措施
(一)审计关口前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全覆盖审计。
扶贫项目有着“点多、面广、线长”及地处偏远的特点,扶贫资金又有总量大、实施周期长的特点。要及时整合审计资源,在扶贫项目设置之初以及扶贫资金运行之初就要开始对扶贫资金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将审计把控关口前移,促进审计的全覆盖。
对于扶贫资金的绩效审计,事后审计目前还是占主导地位。这是由于对资金使用绩效进行事后评价的审计证据比较易于获得,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难度相对不大。但是,事后审计对于优化扶贫资金的使用绩效的作用微乎其微,关键还是要靠事前和事中的有效监督。审计机关需要统筹安排审计力量,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努力实现对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全覆盖,将审计范围扩展到扶贫资金运行的全过程。
对于扶贫资金的审计,应当做好跟踪审计,关注扶贫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通过走访调研群众等方式详细了解情况,认真审查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的落实、脱贫的成效,对精准扶贫的程度进行监督评价。
(二)关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建立全方位的绩效评价标准。
审计全覆盖的理念要求审计要全方位、多角度。在对财政扶贫资金进行绩效审计时,不仅关注经济效益,同时关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设立扶贫资金的目标是促进贫困地区生产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增强。扶贫资金的绩效需要看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不能局限于眼前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同样重要。在进行扶贫项目的同时,也要关注当地的生态环境是否遭到了破坏,是否有以牺牲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短暂的经济利益的现象。此外,对贫困人口不仅仅是要关注人均产值提高了多少,更要关注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是否增强,这好比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从长远角度来看,贫困人口是否能真正脱贫,何时能做到脱贫后不返贫。
(三)关注政策绩效,实现审计内容全覆盖。
只有对扶贫政策、资金、项目的绩效都给予关注才是全覆盖的审计。目前的扶贫资金绩效审计是以资金绩效和项目绩效为主,对政策绩效没有太多的关注。扶贫资金相关政策与资金和项目相比更加宏观,体现了扶贫资金应该向哪个方向流动、扶贫项目应该如何开展的大方向。
扶贫政策的效益直接关系到扶贫开发事业的绩效,扶贫政策的制定关系到是否能精确瞄准贫困人口,是否能科学设立扶贫项目,扶贫政策的遵循关系到是否能合理指导扶贫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审计人员在审计政策绩效中应当关注政策的制定是否完整、科学,政策是否得到良好的遵循,是否发挥其作用,产生的效益与预期是否相符。
(四)优化审计资源,助力全覆盖的绩效审计。
首先,全覆盖的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对审计资源的要求较高,而有限的审计资源与巨大的审计工作量之间的矛盾是各级审计机关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解决此矛盾,可以多方合作机制,加强审计署与地方审计机关的合作、审计机关与财政部门的合作,多方合作、优势互补,弥补地方审计机关在审计资源上的不足。
其次,应着力提高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绩效审计业务能力,提升现有审计团队的审计素养。由于绩效审计是目前扶贫资金审计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应当对审计人员进行绩效审计知识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课程,尽快使审计人员跟上绩效审计的工作要求。除了专业素养外,审计人员还需要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精神力量,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职业精神,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最后,在现有的审计力量之外,审计机关还可以选择购买较高质量的社会审计服务,便于现有审计资源的配置。审计机关可以通过招标、选聘等方式,考察社会审计组织以及社会审计人员的素养,聘请一些优秀的社会审计人员,形成对现有审计力量的补充。
地方审计机关人员、审计署审计人员、社会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要注意彼此的沟通和信息共享,发挥各自的长处,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全覆盖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善平.财政扶贫资金审计监管的“无影灯效应”改进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89-95.
[2]寇永红.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现状及改进措施[J].审计研究,2014,(4):19-22.
[3]刘锡平.国家扶贫资金审计全覆盖的实现路径研究[J].审计月刊,2014,(3):11-12.
[4]蔡春.关于全面推进我国绩效审计创新发展的十大思考[J].审计研究,2011,(4):32-38.
如何开展扶贫工作范文2
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三件事要做实:一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二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扶贫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但是,如何才能做到精准扶贫,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政府的惠民政策和有限资金充分发挥效益与作用,统计工作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统计是前沿科学,统计连着你、我、他。统计不仅关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实现,更影响着大数据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质量与水平。而身为脱贫攻坚帮扶人员,我们务必深刻领会重要讲话精神,明确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以及统计在脱贫工作中的重要性。
精准扶贫工作务必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挂村工作队员、后盾单位帮扶人员必须对所包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进行深入实际地调查研究,及时准确、全面细致地掌握包扶地区的自然资源、环境气候、人文景观的信息资料,必须对包扶对象致贫原因进行科学的评估分析,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发展生产规划和贫困户认可的脱贫致富目标,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翔实、准确、全面的统计信息资料咨询服务。统计调研是精准扶贫的前提条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只有切实开展统计调研,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制定脱贫发展规划。
我们通过统计调研所取得的各项数据,虽为精准扶贫全面了解人口、资源、气候、环境等信息资料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怎样才能制定出科学准确地脱贫致富计划,提高包扶对象的生产效益和生活质量,就必须对调研资料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分析。发展哪些产业,产业中又优先发展哪些,发展规模程度如何,发展的时机,需要政府提高哪些政策与资金扶持,产品的市场前景与效益如何,包扶单位和个人应该做哪些工作和准备等等,都必须进行扎实安排和提出具体地实施意见。只有这样才能真扶贫扶真贫,才能避免空喊口号走过场。科学地统计分析是精准扶贫的必然选择,也是扶贫工作高效推进的社会需要。
如何开展扶贫工作范文3
为整合扶贫力量,加大扶贫力度,加快推进精准扶贫脱贫步伐,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班子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镇中心学校紧紧围绕全村当前发展规划,认真履行驻村工作职责,始终坚持以“认真、负责、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开展驻村帮扶等各项工作。现将一年来中心学校的精准扶贫工作汇报如下:
一、履行“两个责任”
一是积极履行好帮扶单位的责任。全镇精准扶贫推进工作动员会召开后,中心学校积极行动,迅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成立工作专班;并与帮扶村取得联系,组织全体教师开展“秋季攻势”进村入户调查了解情况,研究制定帮扶工作方案。
二是认真履行好干部个人责任。按照每名教师帮扶5户贫困户的要求,将中心学校包联的##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全部安排具体到每名教师,并明确包户责任和要求,同时安排所有包联教师开展“秋季攻势”,再次进村入户与包联户进行对接,并填写完善新版扶贫手册。学校时时提醒、督促、要求包户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切实认真地履行好个人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责任,并将包联贫困户工作纳入教师年度绩效考核;分期分批,适时组织包户教师进村入户,到所包联的贫困户调查了解、沟通掌握情况,帮助所包贫困户力所能及地解决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包户教师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包联户的经常性联系,为他们提供信息、接洽协调、排忧解难、嘘寒问暖、打劲鼓气、鼓舞信心。
通过扎实认真地履行好两个责任,不断提升帮扶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和促进@@村的脱贫进程。
二、掌握“两个情况”
一是全面掌握村级层面的整个情况。通过进村入户实地察看,查阅资料,同村干部和群众广泛多次座谈,全面了解、掌握该村的情况,包括人口结构、主导产业、基础设施、资源状况、生态环境、地形地貌等各个方面的情况。通过全面深入掌握村级情况,摸清村级“家底”,从宏观上、整体上分析思考谋划该村脱贫发展路径,有针对性研制脱贫发展规划,找准帮扶工作的切入点,切实有效地制定帮扶措施和办法。
二是认真细致地掌握每家贫困户的情况。通过入户座谈、与贫困户每位家庭成员座谈,尤其是与当家人座谈,全面细致地了解、掌握每家贫困户各个方面的情况,如家庭人口状况、劳力素质、手艺技能、收入结构、主要收入来源,致贫原因、脱贫发展的意愿、信心、决心等方面的情况,为每家贫困户制定脱贫发展规划打好基础。
三、做到“四个到位”
政策宣传到位。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反复多次、适时适地地将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各个部门出台的各项涉农、惠农政策及精准扶贫的所有政策进行宣传,力求让该村广大老百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达到熟悉、了解精准扶贫政策,用足用好精准扶贫政策。
思想鼓励到位。中心学校积极响应上级文件精神,扎实深入开展“三同一定”活动,通过活动加强了与包联贫困户思想的沟通,掌握了
贫困户的思想动态。让贫困户产生强烈的社会归属感、荣辱感、幸福感;力所能及地帮他们排忧解难,使广大贫困户感受到我们包联干部的温暖和关怀。贫困户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原因是,顾虑多、不自信、怕担风险,有的甚至还有等、靠、要、懒的依赖思想。因此,做好贫困户的思想鼓励、鼓舞、鼓动、鼓劲等引导工作,唤醒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鼓起他们脱贫致富的勇气和决心,尤为重要。为此,我们把做好贫困户的思想鼓励、鼓动引导工作,放在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位置。在做广大贫困户思想鼓励、鼓动的具体工作中,我们一方面大力宣传勤劳致富光荣,因等、靠、要、懒导致贫穷为耻的思想;另一方面,从具体家庭实际情况入手,本着鼓励的原则,实事求是、因户制宜、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分析贫困原因,分析脱贫的优势、潜力,分析增收的渠道、路子,帮他们想办法、找出路,把他们的思想引导、统一到县委县政府关于脱贫攻坚部署上来。
项目实施督导到位。规划只是个蓝图,规划制定后并不能保证所规划的内容能自动、顺利地实现,也不能保证所有贫困户会自觉、主动、积极地去实施规划,还必须下很大力气、毫不松懈地去督促、指导、帮助广大贫困户按照时间、季节的节点,去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必须持续不断地为他们打气、鼓劲,不断地帮助他们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因此,当中心学校包联的该村##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规划制定工作完成后,就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对各家贫困户规划实施的督导上,深入、往返到各家各户及各家各户的田间地头、畜栏禽舍里,了解、察看规划项目的实施情况;指
导规划项目的具体实施,督促规划项目的推进实施进度,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项目实施、管理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力保规划内容全面认真地得到实施。
协调服务到位。大多数贫困户都是智力相对比较弱、主意少、门路窄、世面小、不愿求人或找不到支持、帮助的人。因此,凡是贫困户需要的,而他们自身又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总是积极主动介入,尽力帮助他们做好协调、服务工作。总之,不管轻重、巨细、大小事务,只要贫困户需要,只要贫困户感到为难,我们总是急他们所急,全力以赴,及时跟进,施以援手,力争做到不因我们的协调、服务不力或协调、服务不及时而影响了他们的脱贫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个别干部职工作风不扎实、工作不细致。一些教师为了减轻工作量,填报数据不够细致,也出现个别有关数据错误。
二是每一个健康的人都要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当自己处于贫困时,首先要想如何靠自己的能力脱离贫困,而不是等待别人的救助。可是现在发现有些身处贫困状态的人,并没有想着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来努力脱离贫困,而是在等待:等待政府、社会的救助。有的贫困户即使得到扶助也不把他当作自己的事认真去努力做好。每当我们工作队员入户座谈时,听到的都是他们如何如何贫困,收入如何如何的少,或者家里有多少多少病人,都在极力展示他们的贫困。
五、下一步工作
中心学校扶贫工作队进一步加大扶贫和宣传力度,以精准扶贫为
如何开展扶贫工作范文4
深化认识 保持定力
: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多次强调,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是贵州同步小康建设“短板中的短板”,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推进扶贫开发是贵州的最大民生。请问贵州在弥补这块“短板中的短板”方面成效如何?
叶 韬: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推进扶贫开发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国发2号文件创建全国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以同步小康为引领,扶产业、强基础、提素质、优保障、抓改革、促开放,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坚持把扶贫攻坚与创建示范区相结合,与小康创建相结合,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减贫摘帽”工作相结合,与重大事项推进行动相结合,与园区建设相结合,深入推进扶贫脱贫攻坚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扶贫开发各项工作推进呈现良好态势。2011年至2014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1149万人减少到623万人;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153元提高到5909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6218元);25个县525个乡(镇)实现“减贫摘帽”。扶贫开发逐步实现了由“输血式”、“粗放式”、“被动式”、“分散式”扶贫向“造血式”、“精准式”、“参与式”、“整体式”扶贫转变。
:在推进扶贫开发过程中,贵州有无可资借鉴的扶贫经验?
叶 韬:贵州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模式,实施精准扶贫、驻村帮扶、贫困县考核等措施,创造了系列“贵州经验”。
一是贵州扶贫建档立卡、驻村帮扶工作在全国实现了“两个率先”;二是贫困县考核、减贫摘帽和项目资金“三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三是小额信贷、雨露计划、生态移民“三个品牌”建设为全国作了示范;四是对口帮扶、定点扶贫、集团帮扶“三类帮扶”成效明显;五是创造了毕节试验、晴隆模式、长顺做法、印江经验、威宁实践、迤那路子等成功经验,闯出了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特色产业的扶贫开发新路。
2015年5月6日至9日,国务院副总理在贵州视察扶贫工作时特别指出:“总结贵州经验,让我看到,贵州的扶贫开发实践回答了在全国非常有意义的两个重大问题,第一,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只要认真干,贵州能做到,谁还有理由做不到?第二,贵州怎么做到的,这对全国也很有意义。”
:如何充分认识现阶段我省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
叶 韬:虽然我省扶贫开发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看到,全省还有农村贫困人口623万人,占全国8.9%,并且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扶贫产业发育不充分,产业链不长,助农增收基础不稳;二是农村基础设施欠账多,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三是农民素质偏低,就业渠道狭窄;四是片区扶贫未落实到位,与基层扶贫攻坚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衔接不到位,跨区域协作不到位,导致各自按传统程序开展工作,农户到村到户得益较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急需解决。特别是受区域贫困、深度贫困与民族地区发展问题并存、经济发展落后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人口素质偏低与公共服务滞后并存“三重矛盾”的制约,扶贫任务艰巨繁重。现在,离2020年只剩下五年多时间,要实现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与全国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迫、任务艰巨,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明确目标 精准发力
:近期贵州出台了《贵州省“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及6个配套文件(简称“1+6”配套文件)。计划明确了未来三年全省减少贫困人口和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目标。如何认识“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的重要性?
叶 韬:为确保全省在“十三五”期间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在3年时间(2015-2017年)内减少贫困人口300万人以上,实施精准扶贫结对帮扶、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社会保障“六个到村到户”,完成基础设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个小康建设”任务,使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是确保我省决战贫困、同步小康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贵州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总抓手。我们将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扶贫开发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决不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掉队。
:如何理解和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叶 韬: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项国家战略。实施精准扶贫就是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是完成对象精准识别;二是实施分类脱贫管理;三是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四是扶贫对象精准进退。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正确处理好区域发展、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我认为,精准扶贫是“点”,片区扶贫是“面”。要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将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落实到千家万户,解决“点”的问题,同时将基础设施“六个小康建设”落实到乡(镇)、到村,解决连片村、连片乡(镇)、连片县等“面”的问题,实现“点”、“面”有机结合,协同推进。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的关系同样也是“点”和“面”的关系。产业扶贫是片区扶贫的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剂。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处理好精准扶贫、片区扶贫和产业扶贫之间的关系,通过大产业带动区域发展、小产业帮助农民脱贫的“双轮驱动”,才能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创新机制 提供保障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如何进一步深化扶贫体制机制改革,为扶贫工作清除体制?
叶 韬:按照“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我们坚持用改革方式破解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探索创新考核机制。结合我省实际,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实行国家、省、市、县考核“一把尺子”、“一个体系”,通过考核这根“指挥棒”,优化扶贫资源配置,实现精准扶贫目标,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专项扶贫合力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进一步完善同步小康驻村帮扶机制。驻村帮扶是精准扶贫的“管道”,深入推进驻村帮扶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通过强化机制,着力破解精准扶贫中“管道”不畅问题,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扶贫工作队,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
进一步创新社会扶贫机制。现在社会上关心扶贫事业、关爱困难群众的人越来越多,关键是要通过好的机制和办法,充分发挥好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扶贫、定点扶贫和对口帮扶的作用,不断丰富社会扶贫的载体和渠道,创造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环境,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扶贫大格局。
:2014年,中央、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开始下放到县,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省市两级由审批资金项目转到了监管资金项目,县乡由实施项目转到了决策、审批、实施和监管为一体的“负总责”体制。在此背景下,如何建立省市县乡规范运作的“四到县”运行管理机制,确保扶贫资金使用安全?
如何开展扶贫工作范文5
构建可持续的金融扶贫机制
: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中,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是如何提高金融扶贫的精准性的?
戴季宁:金融扶贫机制,一定要是可持续的, 不能搞大水漫灌、大而化之,要有所为、有所侧重。扶贫工作越往后难度越大,需要下更大的功夫找准贫困根源、摸清扶贫对象、用对扶贫方法、开展精准扶贫。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紧密联合省扶贫办、省农委、金融监管等有关部门,代拟了《关于全面做好金融服务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着力推广以扶贫对象精准、金融机构精准、金融产品和服务、扶贫信贷风险补偿与分担精准以及组织保障平衡的“四精准一平衡”的金融扶贫新模式,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扶得好”的问题,让贫困群众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
过去5年,贵州省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规划项目中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6大领域的投资总额达3.02万亿元。按照当前各贫困县的存贷款增长水平进行初步测算,在考虑项目资本金匹配、有效信贷需求等因素后,全省2015年末扶贫开发资金缺口约为300亿元。如此大规模的资金需求缺口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做大总量,增加对贫困地区的金融投入;另一方面也要算好细账,提高扶贫的“精准度”。
:在金融精准扶贫过程中,金融机构会遇到哪些困难?
戴季宁: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在于精准地摸清扶持对象及其金融需求。全省623万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群众是扶贫的目标对象,也是基础金融服务应该加快覆盖的对象。要用有限的金融资源有效开展扶贫,需要精准到这623万人中优先支持谁、重点支持谁、支持谁能带动更多人脱贫,不同类型的贫困群众需要何种金融扶持措施等等。这些问题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的解答不一而足,因此我们借鉴了国内外的许多经验做法,如大力推动妇女创业贷款、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但其效果距离精准扶贫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金融精准扶贫的途径在于参与扶贫的金融机构要有精准的措施。目前,省内多家金融机构都在围绕扶贫开发工作积极地出台政策、创新产品、改善服务,其中不乏许多有效的措施。但从总体上看,金融机构仍然缺乏精准有效的措施,一些好的做法也只是在点上见效,还没有形成连片推广、广泛复制的燎原之势。
:在贵州,金融扶贫的关键点是什么?
戴季宁:是坚持商业可持续的原则。2014年,贵州省71个贫困县平均存贷款余额较全省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特别是非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可用资金用于当地的比例较低,345家非法人金融机构中有132家这一比例低于50%,资金使用效率不够“精准”。金融扶贫要遵循市场规律,低效率和高风险的投入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如何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通过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密切配合,制定精准的扶贫措施,建立合理的风险补偿与分担机制,确保金融扶贫资金使用有成效、风险有保障、投入可持续,是我们面临的主要困难。
深化县域经济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如何增加县域经济的资金供给,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戴季宁:对金融机构而言,需要围绕“投得更足、投得更准、投得更好”的思路做文章,一是要拓宽贫困地区融资渠道,保证投得足。发挥银行信贷资金主渠道的作用,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倾斜,切实提高贫困县非法人金融机构当年新增可用资金用于当地的比例,保证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争取对扶贫项目融资主体设计专门的债务融资工具,专项用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等规划项目;制定特惠的财税优惠和奖励政策,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
二是优化金融扶贫结构,保证投得准。总体思路是“产业发展引领、新型主体带动、小额贷款助推”推广贫困农户专属或受益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围绕满足623万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深入推进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助学贷款、创业贷款、农房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等产品,满足贫困农户生产生活需要;开展金融扶贫能人带动工程,为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头人等农村能人设计金融支持方案,将能人带动引入到精准扶贫攻坚行动中来,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扩大贫困农户抵(质)押担保范围,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将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县纳入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抵押贷款试点范围,满足“三农”大额资金需求,助推扶贫产业“接二连三”;有效降低扶贫融资成本,灵活运用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财政扶贫贴息资金等降低扶贫开发融资成本。
三是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保证投得好。整合财政部门、农业管理部门、保险部门创新扶贫开发金融产品,以点带面,逐步探索解决扶贫信贷风险较大的问题。
四是加强组织形式创新,保证做得好。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金融扶贫协同机制,加强创建工作组织协调,及时研究解决金融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金融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普惠金融
实施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工作推行以来,全省金融部门探索出哪些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做法和经验?
戴季宁:全省金融部门深刻领会发展就是最大的扶贫这一思想,主动对接国家金融扶贫政策,加大对资金、规模、综合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今年71个片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贷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金融服务实现乡镇100%全覆盖,大量资金的注入,有效推动了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民生发展。
不仅如此,全省金融部门还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在支持对象的选择上聚焦重点,将具备一定发展能力的贫困农户、扶贫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支持重点;坚持底线思维,在支持方式上倡导绿色金融,重点支持贵州“十大扶贫产业”,推动贫困地区持续快捷健康发展。如2014年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在贫困地区创新开展“支农再贷款+配套贷款+利差补贴”的运作模式,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匹配自有信贷资金,以优惠利率水平发放扶贫贷款。截至2015年3季度末,全省共有101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使用支农再贷款累计发放涉农贷款97.3亿元,匹配自有资金发放涉农贷款49.1亿元。其中,借入支农再贷款资金发放涉农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6.1%,比其他涉农贷款利率低3.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使用支农再贷款匹配自有资金发放涉农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8.9%,比其他涉农贷款利率低0.6个百分点。杠杆化操作已累计带动全省千余家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3万余户农户发展生产,带动周边10余万人就业。
: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近阶段具体做了哪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效?
戴季宁:一是专门成立了扶贫统计小组,对贫困地区融资规模、金融精准扶贫进展、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水平、货币信贷支持政策、贫困人口收入五方面情况进行监测。组织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召开《精准扶贫统计框架》座谈会,就统计具体指标定义、设置、采集等内容展开讨论。
二是召开了“金融精准扶贫问计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就贵州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三是围绕精准扶贫目标组织开展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活动。今年9月以“金融知识普及月”为契机,围绕精准扶贫目标,组织全省各级人民银行与涉农金融机构针对农村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开展了各有侧重和特色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组织全省金融系统志愿者成立“蒲公英”志愿者队伍,深化金融知识宣传普及。
如何开展扶贫工作范文6
我刚来红寺堡时分到了扶贫办,主要工作是协同扶贫办其他两位同志搞项目验收工作,以及扶贫项目数据库的录入工作。当初刚来工作的时候心里还真没底,因为我并非农学专业,不知道能不能适应这里相关的工作环境。第一天工作的时候,单位的领导什么也没有给我安排,只是让我先熟悉一下环境。同事们也都有各自的工作,大家对我只是简单招呼一下便各自忙开了。第二天,我便主动找事做,首先了解数据库的录入工作,端坐在电脑前,手中拽着厚厚的项目档案仔细地看,熟悉需要录入的条目。由于完成此项工作的时间紧,工作量大,专业技术要求高,办公室其他人员对项目录入系统软件又生疏,只能由我一个人承担,为了不使这项工作落后于其它县,拖全市的后腿,我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放弃周末休息时间,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加班加点,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了对20**年“十万贫困户养羊工程”项目农户的录入工作,且无一错录,同时写好材料一并上交区、市,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任务。
在领导和同事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常常深入实践,积极开展活动。我经常跟随领导下乡镇开展农村调研活动,通过和老百姓接触,了解他们的生活,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西部计划的大学生志愿者。20**年9月“十万贫困户养羊工程”项目在乡镇实施过程中,羊只发放存在问题,致使群众上访,我和另外一名志愿者协助扶贫办的工作人员,深入基层第一线,到开发区南川乡马段头村,挨家逐户进行摸底调查,最后满意地给群众解决了问题,并写成《“十万贫困户养羊工程”项目实施调查报告》,受到领导的表扬。在此过程中,我积累了很多如何和老百姓交心谈心的技巧,如何开展扶贫工作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为我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20**年十一月份,由区、市组成的验收团对红寺堡“劳务输出”工作验收期间,我积极参加搞“劳务输出”后勤服务,无怨无悔地为参加“劳务输出”验收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提供满意的服务,这为红寺堡顺利通过验收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
在红寺堡扶贫办服务期间,我和单位从灵武请来的农技员以及福建农林大学驻红寺堡菌草技术组的技术员一起到农户的温棚和菇棚,挨家逐户进行技术指导,协调农户配合技术员的工作。并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结合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会同扶贫办其他同志编写农业实用技术资料10余种。
由于我在扶贫办群众工作做的比较好,20**年底组织上调我到红寺堡群工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我到红寺堡群工部后积极参加由开发区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在活动中我和其他志愿者为当地农民宣传、发放法律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资料1000余份,同时还为农民书写春联150多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提高了农民朋友的法律、文化意识。
在群工部由于我是非文秘专业,对办公室工作不甚了解。为了克服自身不足,我除了向同事们学习经验外,自己在业余时间不断加强对公文写作知识的学习,对政策、法规报刊书籍认真研读,并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草文件20份、写作报告材料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