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基本情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基本情况范文1
[关键词]校本教材;定瓷;适用性;调查
一、特教学校艺体校本教材现状
(一)特殊教育学校艺体校本课程的面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1307年国家出台了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课程设置方案虽然出台了,教材却还是1995年人教版实验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聋生生活现实和社会发展,不能满足聋生的实际需要。
目前我国已有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成功地开发了艺体校本课程,按校本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可以分为:美术类(如:串珠、剪纸、脸谱绘画),音乐类(如:钢琴、架子鼓、萨克斯),职业技能训练类(如:刺绣、缝纫、中国结艺、彩泥),体活动类(如:足球、乒乓球、篮球、游戏)。有些类别的课程虽然包含的具体课程名称不同,但是课程内容往往大同小异。
由上可以看出特教学校校本课程呈现出课程内容广,课程数量多的整体面貌。同时,校本教材的开发促进了特殊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带动了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
(二)《定瓷制作》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保定市是中国五大名瓷定瓷的发源地,制作技艺精湛,造型纹饰明丽,风格古朴高雅,是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定瓷制作》校本教材把陶瓷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完美结合的产物。陶瓷艺术创作是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有意识的设计和制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手指的灵活性,还可以启发大脑的敏感性和创造性,让特教学生从朴实的泥土中感受愉快和惊人的美。
二、特教学校艺体校本教材《定瓷制作》的使用现状
(一)课程使用的基本情况
(1)课程使用班级:聋1---9年级。(2)课时安排:4课时/周。(3)课程性质:艺体选修课程。(4)课程培养目标:把陶瓷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让特教学生从朴实的泥土中感受愉快和惊人的美。加强特教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艺术联想力和创造力。
(二)课程的实践效果
l_问卷调查项目:(1)校本课程对学生实际帮助程度(大、一般、小)。(2)学生对定瓷制作课程的兴趣(大、一般、小)。(3)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业务能力促进作用(大、一般、小)。(4)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好、一般、差)。
调查样本数量:30人。
调查结果:在校本课程的使用中,63%的教师认为该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实际帮助程度大、37%认为一般,87%的學生对该校本课程的兴趣大、13%一般,93%的教师认为该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业务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57%的教师认为该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好、43%认为一般。
结果分析:该校本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由于该教材信息充足,提供了大量陶瓷知识以及相关文化背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认识世界有很大帮助,为特教学生以后的社会工作和生活起到一定铺垫作用。但只有57%的教师认为该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好,说明教材本身、教学方法或评价机制存在问题。
三、对特教学校艺体校本教材《定瓷制f乍》的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经过综合评析,《定瓷制作》在特教艺体教材的适用性上有良好的体现。该教材适应聋生视觉语言特点,编排图文并茂,结构轻松明快,易读、易懂、易操作。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理论中渗透着实用,实用中又不乏高雅的艺术气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促进了学生素质提升,加强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创建了学校特色,。但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还不是很科学规范,教材本身理论深度不够,趣味性不强,对学生吸引力小。
(二)建议
目前特教学校的校本课程是边开发边使用,在校本课程的质量的控制上以学校自我评价为主,在学校评价中又偏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缺乏对校本课程的全面评价,缺乏校外的机构和人员对本校的校本课程进行评价。这就使校本课程的基本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校本课程基本情况范文2
【关键词】中小学 语文校本课程 四川甘孜藏区 开发实施现状
一、调查目的
四川省甘孜藏区①受师资力量、地理环境、通信信息、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制约,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中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状况不容乐观。笔者拟通过调查,了解语文校本课程在该地区开发实施的现状,发现问题,寻找开发思路,为语文校本课程在甘孜藏区的开发实施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及样本选择
根据对语文校本课程理论及实践的认识和总结,设计自编问卷,主要有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开放问答题,在征求相关专家意见后形成正式问卷。
样本选择为四川甘孜藏区18个县②县城内的中小学,实施调查时通过向四川省甘孜州教科所相关领导和教研员阐明目的和意义,获得支持,委托他们对18个县的中小学语文教师随机抽样,向各县发出问卷15份,计270份,回收241份,回收率为89.3%,有效问卷217份,有效率为90%。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情况
受调查教师中小学104人,初中85人,高中28人;学历结构为中专10人,大专117人,本科90人;其中汉族117人,藏族93人,彝族4人,回族、傣族、羌族各一人,平均年龄为31.96岁。调查结果显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现状与学历、民族、年龄无明显关系。
1.开发实施语文校本课程的学校比例
调查数据显示,四川甘孜藏区有70.04%的学校没有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有3.68%的学校曾经开发过,现已停止,只有26.28的学校正在实施语文校本课程。这说明语文校本课程在该地区开发实施的比例较低。
2.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人员组成情况
曾经或正在实施语文校本课程的学校,开发课程的人员主要是教师群体和行政人员,其次是学生、个别教师和课程专家,而家长和社区人士的参与程度较低。
3.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前的考察与评估
76.9%的教师在开发前进行了相应地考察和评估,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需求和建议,其次是地区或社会需求、学生的学习能力,对社区和学校的资源、教师专业能力、家长的建议关注较少,特别是未能了解社区人士的建议。这说明教师开发时不盲目,但其考虑因素有局限性。
4.实施语文校本课程的年级范围、课时比例及评价方式
从图3可以看出,甘孜藏区实施语文校本课程年级范围的特点:一是小学各年段均有实施,中学九年级及高三未实施;二是小学除学前班外,其他年段实施比例差距不大,而中学阶段,七年级和高一实施比例较高。各学校语文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总体较少,与国家对校本课程课时的建议有一定的差距(见图4)。对语文校本课程评价的方式为:以平时成绩作为考试成绩(12.3%),以期末成绩作为考评成绩(1.5%),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37%),还有49.2%不进行评价,反映出评价的不合理。
5.开发的语文校本课程涉及内容情况
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学校,其课程内容主要有:民俗民情、民间文学、藏族文化、家乡风景、家乡特产、藏汉双语教学、藏戏、民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古今中外诚信小故事、古今中外爱国名人名言、学生安全、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寝室文化、民族地区学生诚信教育,这说明内容的个性、差异性还不是很强。
以上课程内容的授课方式,52.6%为活动课,31.6%为必修课,5.3%为选修课,10.5%为必修与选修的结合。
6.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时利用资源的情况
教师在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时利用的课程资源主要有教科书(70.80%)、网络(53.80%)、学校图书资源(52.30%)、学校其他教学设施(52.30%)、当地文化资源(40%);而对个人藏书(27.70%)、当地自然资源(29.20%)及其他资源(6.20%)利用较少。这也说明教师主要是利用校内资源,对校外资源的利用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二)教师对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认识
1.对语文校本课程的认识和态度
调查数据显示,217位受调查者中, 22%对语文校本课程的内涵理解不准确,主要是将其等同于自编教材或上级安排布置的一项工作。84.33%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开发语文校本课程,9.69%的人无所谓,5.98%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开发。这说明大部分教师能正确认识语文校本课程的内涵,并支持开发。
2.对语文校本课程作用的认识
调查表明,有72.81%的教师认为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技能,没有什么不良影响;有27.19的教师持消极、担忧态度,他们认为易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有83.87%的教师认为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有利于自身专业发展,仅有1.38%的人认为对自己专业发展没有帮助,还有14.75%的人认为帮助不大。这表明,绝大多数教师能肯定校本课程对于学生和教师的积极作用。
3.对自身课程开发能力的认识
接受调查的217位教师中,有52.45%认为自己能够胜任部分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18.43%认为能够胜任各类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有29.12%认为难以胜任课程开发。这表明,70.88%的教师对自身课程开发能力是肯定的。
4.对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主要困难及解决途径的认识
教师认为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主要困难有:缺少经费(67.28%)、缺乏图书资源(60.82%)、国家课程任务重(52.53%)、当地缺少文化资源(50.69%)、缺乏专业指导(44.23%)。针对困难,教师选择的解决途径依次为:开展校际合作资源共享(73.27%)、上级加大投入(61.29%)、领导给予积极支持(58.98%)、调整课时内容(44.70%)、改进评价方式(41.01%)、加强社区联系(40.09%)、自己动手开发资源(34.56%)、为同一课程选择其他资源(30.87%)。
以上数据说明,教师在归因和解决问题时,更注重强调客观因素,对主观反省较少。
四、讨论与建议
(一)加强培训,获得专业指导,提升开发意识和能力
透过调查数据不难发现,甘孜藏区中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比例较低,即使开发了,也有许多不科学、不合理之处,对这样的现状却有75.4%的教师表示满意,这正说明课程意识、课程开发的技能、开发的主动性是制约校本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中仅有23.05%的教师参加过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82.4%的教师迫切希望得到专业指导。数据的反差充分说明加强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在职培训是当务之急,应通过讲座、进修、交流、骨干带动、课题研究、个案研究等形式,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普及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帮助厘清对语文校本课程的认识,建立积极正确的课程观,掌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要求、方法和一些简单易行的研究技术,特别是提升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仅需要经费的支持,需要设备的支撑,它更需要善于发现的慧眼,善于发现的心灵。” 甘孜藏区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民族文化绚丽多姿,语文教师应通过培训提升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去了解、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文化,开发出具有甘孜藏区地域色彩的语文校本课程。
(二)强化合作意识,促进课程开发
语文校本课程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的特点,其开发是一项集体配合的工作。甘孜藏区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应通过合作以互通信息、相互借鉴、相互启迪,促进课程的开发。
1.校内人员的合作。语文校本课程校内的开发人员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层,二是教师群体,他们是直接决定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力量。语文教师应强化合作意识,积极寻求与校内人员的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挖掘自己的潜能,通过互帮互助,弥补缺少图书资源、对校本课程理解不充分的不足。
2.加强与校外人员、机构的合作。甘孜藏区中小学首先应寻求与四川民族学院的合作,该校地处甘孜藏区,熟悉当地自然与文化,拥有研究该地区文化和发展的专门机构、人员,通过与他们的广泛合作,共同参与到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中来。在与这些研究人员的合作中不断提升课程理论与实践水平,同时研究者也可以将其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进行应用与转化。从世界范围来看,学校进行课程开发时与大学等高教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开发实践发展的共同趋势。
3.应加强与社区、家长的合作。这是因为学校教育与社区的联系将越来越密切,通过与社区的合作,从社区的参与中获得学校语文教育的补充资源和社区需求信息。同时,家长是不得不与学校接触的特殊群体。甘孜藏区在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时,可以通过建立家长信箱、家长论坛等形式,让家长有机会参与语文课程的决策,以利于课程开发。
(三)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
受调查教师中有61.29%希望加大对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投入,有58.98%希望领导给予开发积极支持。与传统课程相比,校本课程需要学校花费诸多的人力、物力,这对于教育发展滞后的甘孜藏区来说,就显得更为突出,建议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逐步调整工作方式和思路,建立有效的配套支持系统。在目前开发起步的困难阶段,可以考虑使用经济手段与专业荣誉相结合的办法,促进教师参与开发。从经济上支持教师参加培训、考察,鼓励教师开展本地自然、文化、历史的采风。同时,丰富学校图书资源,完善教学设施,在硬件上为学校和教师提供课程开发的有力支持。
(四)调整校本课程的内容,协调学习冲突
语文校本课程应该彰显个性、差异性,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哲学。调查表明,甘孜藏区开发的语文校本课程在内容上还缺乏这些特点。这就要求甘孜藏区中小学要根据具体的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和学校以及教育者的办学旨趣确立自己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做好考察与评估,充分了解各方需要,分析课程资源状况,对校内外各种可能的资源有所了解,合理组织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真正实现校本课程的意义。
作为主要学科的语文教师,有着太多、太重的教学任务,尤其是面临高考重压的高中语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是他们的一种负担与压力。四川甘孜藏区学生语言基础差,见识少,要学习汉语文、藏语文、英语等课程,语言学科多而不精,完成国家规定的语文教学任务,已是时间紧,任务重,对校本课程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精选国家课程内容,增加课程的弹性和灵活性,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教材的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习兴趣, 为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赢得时间与质量。
同时,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一定要多样,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开发出若干语文课程模板让学生选择,教学实施场所可以是校内的课堂、操场、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电脑室,也可以是校外的社区、展览馆、博物馆、电影院、企业、乡村等,实施形式可以采用讲授、讲座、讨论、辩论、演讲、参观、游览、访问,让多样灵活的内容和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凸显语文校本课程的活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甘孜州统计局.甘孜州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N].甘孜日报,2011-05-20.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88,95,96.
校本课程基本情况范文3
以文化养习惯――匠心独运
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走进寿光一中,可以看到新校建设完全体现了“生态校园、理性秩序、传承文脉、情感空间”的理念,融传统文化、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致于一体。六座教学楼分别以科技创造未来、人生的价值、国学简史、世界百大奇迹、世界名校、哲学的起源为主题;“求真”“崇善”“创美”“尚勇”的校训提醒着每一位学子奋发图强;清华、北大、南开、复旦的路名镌刻在每一位学子心中。
校园内随处可见各种观赏石,观赏石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因石的品格――寿、坚、安、实,内灵外美,文人雅士予石以象征意味:石历史悠远,成为长寿的象征;石坚硬不变,常让人比德于石;石性沉静,被借称于朋友之间的牢固友谊;石安固不移,寓平安之意……
学校弦月河上横跨五桥,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远望玲珑剔透,绵延三里皆为画,移步百尺不同天。中间一座桥命名为“三省”,以提醒我们的学子“吾日三省吾身”,做到“为人谋而忠,与友交而信,习经传而专”;其余四座,融入浓厚的自然色彩,分别命名为“凌风”“步云”“卧波”“映月”,既带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又展现出一种人文风范。
雕塑文化很有特性,第一块雕塑选取了孔子、孟子、老子、荀子、墨子五位有代表性的人物,象征着历史悠久、鼎盛辉煌的华夏文明,也寄予了现代学校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多元智能理论;第二块雕塑的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才能,寓意学校办学要发展学生各方面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块雕塑取材于《四库全书》经、史、子、集的内容,寓意中国文化内容丰富、学问深厚;第四块雕塑是日晷,上面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指向东、西、南、北方向,向同学们展现出中国最早对方位的认知。
校园的每一处景观都渗透着文化的气息,走进校园,每个学子时时处处都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受到美的教育与熏陶,并最终内化为学子的文明素养。
以活动养习惯――有始有终
刚入学的新生对高中生活总是充满好奇与迷茫。入校工作做得好不好,关系到学生能否尽快适应新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是否有活力,更关系到学校教育工作能否有实效。
入学教育具有预防性、指导性,内容可谓多姿多彩。干净的仪表、挺拔的军姿、整齐的队列,很难想像,这是刚入学的寿光一中新生。军训结束,学校组织学生学习校规制度,听取学习方法指导报告会、国防教育报告会、法制教育报告会,进行逃生演练等,全方位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纪律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结束后,学校开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思考高中生涯该如何作为。“我来学校干什么”“要怎么做”“我在今后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问题的思索,有利于他们快速适应新环境,减少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并把这种热情带入高中生活,付诸于爱集体、爱学校、爱荣誉的行动中,做一个快乐知足的学子。
半个小时的记录短片把学子们从入学军训到备战高考的各种镜头剪辑在一起。此时,三年的时间似乎凝聚在了这一瞬间,相识、相聚、欢歌,曾经的欢乐与烦恼、奋斗与挫折也一一定格成了美好的回忆。《论语》里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作为学校养成教育的一部分,毕业生的离校感恩课程已然成为学校的传统和惯例。毕业典礼作为一门离校课程,使学生重温了自己高中三年的生活,感受到教师关怀、同学情谊,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生活、对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以平和自信的心态踏上今后的人生之路。
以制度养习惯――合力助推
众人拾柴火焰高,抓习惯养成,只有发挥全体教职工的力量,才能形成育人合力。学校创新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把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提供丰富土壤。学校出台了《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方案》,采取教职工自荐与级部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推选德育导师:有意向的教职工填写《德育教师申报表》,领导小组根据情况综合评价,最终确定德育导师人选。各班主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受导学生。学校面向全体受导学生公布导师基本情况,同时向导师提供受导学生的材料,师生双向选择之后受导关系正式确立。全员育人导师制改变了过去只让班主任负责学校教育工作的现象,拓展了德育途径,全体教职工都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来,使得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做到学生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和谐发展。
时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在学校教职工中形成共识,“有事找导师”在学生中被普遍接受,而导师对学生及时提供帮助,指导学生明辨是非,无疑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课程养习惯――全面渗透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载体,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立足点。养成教育的实施,没有校本课程这个载体难以取得成功。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有其着力点,那就是围绕着“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为核心,立足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学校及社区教育资源为基本点,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开放、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正是基于这种思想的指导,学校在养成教育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
不断地做,不断地总结,学校提炼出校本课程的开发机制、使用机制、评价机制和改进机制,开发出一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有助于养成教育形成的校本课程。已经开发的养成教育校本教材有《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学生完美人格ABC――道德修养篇》《中学生完美人格ABC――法纪教育篇》《构筑心桥,放飞心灵》《敞开心扉,拥抱心灵》《倾听心声,呵护心灵》等十几种。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只做样子,更重要的是要应用到学生的实践中。理论是灵魂,实践是血肉,两者结合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校本课程基本情况范文4
(1)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年的学生选项为武术教学班人数较多,高二年选项出现一些人数参差不齐的现象,但也基本上是上个学分选项时的基本情况,对于学习时起到这个项目的连续性有一定的帮助。学习时也能了解到教师的教学意图,这样方便教学的总体安排,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一些技术难度与要求。
(2)教材与教辅分析:
①分析教材与教辅的内容与结构:这个学期采用2个学分同时选项,这样有利于全学期的学习计划与安排,不用再教基本功,本学期我安排了校本课程“永春白鹤拳”里的两个套路进行教学,采用一套拳,一套器械的方式配合实用技能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内容与结构上的安排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动作的到位,学不在多,而在精。
②分析教材的特点与重点、难点:教材的特点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对于学习过程比较注重,方便学生的素质不同者的学习;重点在于武德,这是本个项目开设的重点,也是教学过程中最重最重的重点,让学生知道学习的基本意图,也让学生能自我控制;难点在于如何去掌握套路的实用技能,提高学以致用,能有防身的本领。
③提出教学任务: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灵敏、力量,速度和有氧耐力,武德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掌握练习与讨论的时间,了解实现目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优良品质;认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将自身健康与社会需要相联系,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结合本身项目去了解一些武术名人并能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评价;加强研究性的学习,去讨论与研究技能的实用性,加强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的环节。
(3)教学目标:
①总体目标:建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永春白鹤拳”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以及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本教学工作计划,以满足学生选项学生的需求,加深学生的运动体验和理解,保证学生在本“永春白鹤拳”选项课的学习中修满2学分。加强学习“永春白鹤拳”的基本套路,加强学习的的兴趣,提升学生本身的素质,特别是武德的培养。
②具体目标:
运动参与:a养成良好的练武的锻炼习惯。b根据科学锻炼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c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
运动技能:a认识武术运动项目的价值,并关注国内外重大体赛事。b有目的的提高技术战术水平,并进一步加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c学习并掌握社会条件下活动的技能与方法,并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
身体健康:a能通过多种途径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b了解一些疾病等有关知识,并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和重要意义。c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
心理健康:a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变心理状态,并努力获得成功感。b在武术练习活动中表现出调节情绪的意愿与行为。c在具有实用技能练习中体验到战胜困难带来喜悦。
社会适应:a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合作创新精神。b具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4)教学措施:
采用教师示范与讲解,学生讨论,练习,教师评价,再进行个别指导,后进行学生练习,最后进行展示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实行培优扶中辅差,,采用学习小组的建立,加强学习小组的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研究的功能,提升学习的效率;加强多边学科的整合,特别是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强运动力学、运动医学等进行学习,以提升学生的运动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研究的计划
(1)课题研究:加强校本课程“永春白鹤拳”的开发与教学;提出“趣味奥运会进入校园”的课题进行研究。
(2)校本教研: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体育备课组的教研能力,做为备课组长的我与其他老师加强讨论校本的研究与开发,本次校本开发利用了三个内容:“永春白鹤拳”、跆拳道、街头篮球。
(3)论文撰写: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撰写,特别是利用《晋江课改》在我校主办的平台上撰写论文,宣扬“平山体育”的品牌文化建设。
(4)校际、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做为晋江市教育局兼职中学体育教研员、校际组成员,协助教育局、进修学校开展好教研活动,履行职责;积极参加校际组开展的各项活动,加强提升在校际组的教研水平;积极参加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提升教研水平;做为备课组长的我,我计划着积极组织本组老师一起提高高中的课改力度与水平,集中老师的备课时间与讨论在备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针对选项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协调选项内容的评价标准及认证过程。
(5)公开教学、听课、评课。本学期继续加强听课的机会的掌握,加强本校的听课,外校的听课,继续向各位开课老师进行学习充电。评课,提出自己的意见,针对课上出现的不同看法大胆提出,努力提升自己的评课的水平,加强谈话水平。
三、继续教育的计划
(1)自我培训计划:加强多方位立体化自我培训,加强网络、媒体、书本、培训材料进行自我的培训,提升自己的内含,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加强业务学习。
(2)校外培训、在职进修计划:加强网络的视频培训,加强课改的业务培训,加强网络的培训学习。
(3)远程培训计划:根据上级文件的要求进行远程培训。
四、其他工作计划
1、策划、组织、实施“平山中学第二届校园趣味体育活动节”,提升校园活力,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充实,建立“平山体育”品牌的建设与推广,加强师生的健身意识的培养。
2、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组织各项体育比赛的训练与参赛。
3、协助初三的体育中考、高三的体育专业考试的训练,配合学校加强毕业班体育考试的训练,协助体育中考的组织与参考的各项过程活动。
4、上好校本课程的一堂课(星期五第七节)
校本课程基本情况范文5
共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22所,全市共有中小学生7736人,班级268个,艺术教师156人。全市学校已基本配齐专职艺术教师和音乐、美术专用教室;音乐、美术器材配备达标。
二、主要举措和成效
根据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要求,的中小学生艺术教育工作着重从艺术课程建设、艺术教师配备、艺术教育管理、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和设施设备、课外艺术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推进和加强。
(一)艺术课程建设
艺术课程严格按照省中小学生课程设置要求进行,在开齐、开全国家、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各学校结合实际,加强艺术校本课程建设,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精心开发校本课程、强化艺术师资队伍,采取保障措施,构建评价体系,确保校本课程的实施,彰显了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另外,学生各项艺术兴趣课在课余时间以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为主要形式组织开展活动。
(二)艺术教师配备
近年来通过事业招聘、特岗教师招聘、三支一扶等途径招聘了多名艺术教师,保障了艺术教育教学更好的开展。
(三)艺术教育管理
将艺术教育纳入教育系统重点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严格课程设置和管理,加强监督,对各学校艺术教育课进行抽查,杜绝挤占艺术教育课现象,一旦发现,全市通报。各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教师外出培训和观摩学习,提高教师的艺术教学能力。建立激励机制,提高艺术活动水平。对于学校组织参加的各项艺术活动,按获奖级别给以加分,计入年终督导考核之中。
(四)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和设备设施建设
2019年共计投入100余万元用于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配备艺术专用器材、组织开展艺术活动、教师培训等。
(五)课外艺术活动
各学校积极拓展课程资源,建构了声乐、器乐、舞蹈、手工、绘画、书法等多个学生艺术社团。学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打破年级界限,允许跨年级选修兴趣活动。各校为让每个孩子都能展现自己的个性与特长,学校一方面扎实推进社团活动开展,一方面,积极为孩子创设交流展示的平台。每天的校园广播站、每周的国旗下的讲话、每月的主题活动、每季的主题展示,每年的“艺术节”以及各级各类艺术大赛等成为系列传统活动,充分地展示着孩子们多彩的成长历程。
在市委市政府“创响名师名校金名片”的政策支持和引领下,全市中小学积极开展校园艺术展演活动,从文艺表演到手工作坊,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和品味得以发展,育人环境得到优化,学校办学特色得到彰显,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演员和艺术特长生。多个文艺节目和艺术作品在和省里获奖。在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教育局荣获“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地(市)、县(市)优秀组织奖”,是地区唯一获奖单位。
在19年的“五项工程”流动现场会艺术作品展中,外国语学校的木片画、中学的电烙秸秆画、中心校的叶雕作品、蚂蚁河乡中心校葫芦烙画、河南小学的书法百米长卷等,在展览中获得了领导的一致好评。
(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做到艺术立体化
各学校深入挖掘校园文化,使之对学生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努力让校园每个角落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可利用资源,尽力营造让墙壁说话,让文化设施启智的人文环境,为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艺术知识,把各种艺术名人名言、学生艺术作品等张贴在教室、宣传板、楼梯、走廊的墙面上,让孩子们在浓郁的文化氛围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提高艺术修养。不断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向编制部门积极争取艺术教师编制,补充数量。
校本课程基本情况范文6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范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行为,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全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情况调研的通知》,我市对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国家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
各学校认真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我市教师对国家课程理念能正确理解与认识,能把国家课程落实到课堂中。
1.课程目标。各校课程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把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当成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当成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学校重视学生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对学习的强烈愿望,以及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对学校、学习的热爱,做到学生开放、自主,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了张扬,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程内容。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学校注重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体现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
3.课程教学方式。学校的教学方式倡导课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于合作的能力,也就是参与、实践、互动、合作。
4.课程设置。国家课程设置情况总体良好,各校都能依照国家课程设置标准规范安排课表,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节数安排课程,大多数有专职教师带课,课堂教学及作业落实都能到位,教学效果良好。
5.存在问题。一是综合性学习课程,各校以信息技术为主,信息技术作为中考科目,受到各校的重视,每周至少开设1课时,而其它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相对比较少。近年来做的好的方面是部分学校组织学生研学旅行,但次数和时间相对较少,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二是结构性缺教导致一些课程的带课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深钻深研,小科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二、地方课程的认识和实施的管理情况
1.在对地方课程实施的认识方面。大部分教师、行政人员和教研员能认识到地方课程实施不仅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还肩负着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与个性发展的重任。 在学校领导对地方课程的重视程度方面:学校教师、行政人员和教研员都比较重视,部分学校已建立地方课程实施管理和地方课程教学评价制度;但仍有少部分学校领导对地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管理机制不健全。
2.地方课程的教学情况。对教学情况的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上,以讲授、互动讨论结合为主的,也有个别学校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考试评价上基本都采用了教师综合评定。
3.存在问题。由于地方课程内容丰富,教材繁杂,我市现行的地方教材有近10种之多,学校普遍反映地方课程的开设缺少时间,顾此失彼,对于教材内容不能系统的进行教学,大多是利用班会时间择其要点带领学生学习。
三、学校课程实施的管理情况
1.整体情况。学校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部分学校编写有校本教材,如新城二中《中学生环境保护知识读本》等,但大多数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设置不到位,更谈不上教材的开发。
2.存在问题。每周的课时数和学生在校时间是固定的,学校难以做到各方兼顾,加之中考改革意见中提出凡学必考的原则,使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在有限的在校时间里,再开设校本课程,课程安排上就难以实现。
四、课程开设建议
1.统一规划。地方课程的设置需要从上到下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对教材的选用,应从实际出发,避免多而杂,要做到少而精,并且在考核方面制定相关的标准,努力做到让教师乐意教,学生喜欢学。
2.适当调整。英语可作为中考、高考的一大学科,在课程设置比例中仅占6-8%,即一周课时数为2-3节,远远不能满足初中学业考试的水平要求。
3.科学考核。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方式灵活多样,只是学校在认识方面还不够全面,所以课程的管理方式不够健全,望能够制定科学的考核机制,加强学校对此门课程的认识,完善课程的管理体系。
4.配齐教师。薄弱学科教师专业性不强,非专职教师不少,配备不合理,难以胜任各专业学科的教学,教学效果并不如人意。建议能进一步深入调研,尽可能配齐专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