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管理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设备管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设备管理措施

医疗设备管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医疗设备 故障分析 维护 管理

中图分类号:R5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45-01

1 医疗设备的故障分析

1.1 设备日常使用故障

由于引进的大都是一些国际上比较先进医疗设备,工作人员对这些设备的操作流程还不是十分的熟悉,使人与机器之间的使用关系还不是很融洽,操作人员对设备的一些相关细节以及注意事项没有进透彻的解读,还有就是这些先进设备的操作程序的编排不合理,有时会很复杂很难进行记忆,致使在操作的过程中极易造成一些人为的失误。因此目前提高现代医疗设备的先进程度的重要措施就是,减少人为的失误,并且提高机器的自动化水平。

1.2 电路故障

由于所有的设备的正常工作都离不开电的使用,一旦电路出现故障,无论什么设备都会出现失灵的现象,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严重时还会对机器造成损坏。电路出现故障的现象主要有电流被一些因素切断而无法提供安全的通路,或者是由于一些局部的电路出现了短路的现象使整个电路无法工作。

1.3 机械故障

一般情况下发生机械故障主要是一些运行的部件停止工作或是正常运行受到阻碍等现象而导致医疗设备不能继续工作。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机器的转动部分被卡住、机件发生变形,出现弯曲、断裂、破碎等现象,或者是一些连接部位发生松脱等。

1.4 设备软件的故障

一些由电脑进行控制的设备经常会出现软件故障,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由于光盘自身的一些硬件设备出现故障,而对数据等软件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而致使机器发生故障。发展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故障的原因现在主要是对大量的数据文件进行管理时,由于数据冗杂给计算机带来沉重的负担致使计算机出现反应迟钝或是死机的现象。

2 医疗设备的维护类型

2.1 事后维修

设备出现故障后,由维修工程师针对故障进行维修,以恢复设备的使用功能。

2.2 预防性维护

对设备、尤其是大型医疗设备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尽量降低其故障发生率。

2.3 改造性维修

设备出现故障后,由于某些需更换的部件价格昂贵或根本无法买到,对设备进行合理改造,以达到目的。

3 医疗设备的维护方法

3.1 即时性维护

对数量大、价值低的医疗设备,采取即时维修的方法,当设备出现故障后,即时维修。这种维修是占主要工作量的,它要求维修人员技术熟练精湛,时刻作好准备,优质完成维修任务。必要时采取一些专门的办法对其进行检修。

3.2 针对性维护

对于那些使用率高、价值也很高能够给医院带来巨大收益的较为贵重的设备,自它们进入到工作岗位开始就应该给予专门的维修人员对其进行跟踪维护,并且其操作人员也应予以专门的安排。配备的专门人员必须对该设备的一些技术资料予以充分的了解,尽最大可能是该设备能够处在最佳的工作状态,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定期的检查维修对于一些大型的核心设备来说要定期对其进行检查与维护。如果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与检修会使一些突发性的故障得到有效避免。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能够让设备始终保持最良好的状态。如对超声设备定期进行除尘处理等。

3.3 技术改进

技术改进是利用完成设备检修任务时机,以提高其性能、可靠性、维修性或适合某种特殊用途要求为目的, 对仪器进行某些必要的而且是经过批准的改进或改装。技术改进是一般检修工作的扩展,它实质上是修改了原仪器的设计并付诸实施,达到检修与改进的目的。技术改进要十分慎重, 在实施以前要经过反复论证, 检查测试,方案设计,结果预测和必要实验等步骤,并报请上级审批后方可实施。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不管是在进行何种性质的技术维护过程中,都应作好工作日志,包括故障处理情况记录、检修记录,特别是在进行定期维护过程中,应对测试数据善于用基础理论统计分析,找出规律,并将所有记录整理归档,以便备查。

4 医疗设备的维护管理

4.1 重视培养人才

医疗设备尤其是大型医疗设备质量和完好率的高低已经成为医院的诊疗水平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重要标志。所以,医院应对这些医疗设备的养护与维修予以高度的重视,培养一些专门的人才,对这些设备进行专门的维护。因此,医院在加大对医疗设备投入的同时更应该重视维修人员队伍的建设,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纳入医院总体建设的轨道,提高维修技术人员的地位, 使设备、人才、管理成为医院建设的三大支柱,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维修队伍的素质,管好用好医院的医疗设备,充分发挥现有医疗设备的作用,在对专门人才进行培养时应该重视对整个维修团队的建设,保证医院有一个专门的具有高技术的维护队伍,来对医院的医疗设备予以有效且合理的维护,是这些先进的医疗设备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其特有的性能,为医院带来更大的收益。使其为医院创造最大的效益。

4.2 完善规章制度

随着医院各类医疗设备的增加,这就要求对这些医疗设备的维护管理建立一个完善的工作制度。从设备的购进一直到设备的操作与维修等一系列工作都应有规范的操作制度,规模的扩大,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医疗设备维护管理的各项制度,如:设备购置、设备领用、设备验收、档案管理、设备维修、设备操作及维修人员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是设备的维护管理能够有章可遵,有据可依。

4.3 提高技术水平

建立的维修团队不单单要有合理的人才构成,并且对人员的技术水平的稳定性予以保证。团队中的所有维修人员应有一个严格的职责分工,每个人的指责要区分明显,对工作要求也应尽可能的规范些。医院应有针对性的对维护人员开展中、短期的培训以及一些个别性的培训,使维修人员的专业基础理论以及技术水平得到稳步的提高,进一步完善高水平的专业维护团队。

4.4 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由于医疗设备的维护工作是为临床服务的,它要求维修人员随叫随到,并具有熟练精湛的维修技术。而医院的医疗设备不仅数量惊人而且种类繁多,常常造成维修工作繁重与杂乱,这就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提高工作的责任心,努力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创造性地完成各项维修工作。医疗设备的维护管理是医疗设备管理的基础,是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维修不是简单的修补,而是维修工程师与现代化医疗设备的技术较量,是一种低消耗的创收,是保证最大限度发挥设备效能的重要环节,维修工程师与临床医师一样,对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是医院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

4.5 建立建全技术维护管理体系

医疗设备技术维护要真正落实“高质量,不间断,既经济又安全”的维护总方针,必须在体制上得到保证。各家医院根据医院规模设立医疗设备技术维护管理机构,大型医疗设备设专人负责技术维护、运行管理工作, 这是搞好技术维护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同时,技术维护机构应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如:建立建全岗位责任制和计量、安全等维护工作制度;定期保养制度;巡回检查制度;以及各种技术档案制度;设备管理等制度。建立维修配件库,保证常用维修配件的供给。加强医疗设备使用环境的检查,保证设备使用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 陈乙尤,陈冠,苟秦渝.医院医疗设备维修保养管理模式的探讨[J].医疗设备信息.2005(5).

医疗设备管理措施范文2

近年来科技发展迅速,在医院工作中,高科技医疗设备应用广泛,保障了医疗服务水平与医院服务质量,使其发挥出愈发重要的作用。分析在管理医疗设备相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随后提出解决措施,为医院更好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医疗设备;管理;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科研活动与临床医疗愈发依赖医疗设备,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医院服务质量、技术水平与自身经济效益,如何高效管理并使用医疗设备,一直是医院工作中的重要问题。需要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医疗设备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将患者作为工作重心,进一步完善医疗设备相关管理体系,实现管理模式人性化发展。

1医疗设备管理问题

近年来我国医疗改革工作不断深入发展,各种先进设备引入医院,调查表明我国各级医院设备总资产已占据医院整体资产一半以上,这使得医疗设备管理要求逐渐提高,目前在我国医院医疗设备相关管理工作中,主要是设备管理制度、报废程序、质量管理与检修这三方面存在问题。

1.1设备管理档案工作存在缺陷

医疗机构对设备档案管理相关工作重视度不足,没有设置专员负责档案管理,这将会导致医疗设备资料遗失,设备使用记录出现问题等,无法在医疗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为检修人员提供资料与理论支持[1]。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缺陷,会造成设备管理漏洞,在调剂、借用设备等环节没有完善交接记录,会导致设备移动后在医疗机构盘点环节发生账实不符问题。

1.2设备报废程序存在漏洞

医疗设备报废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设备使用时间超过规定年限,设备性能无法支持医院工作,检修、维修设备性价比不高,只能对该医疗设备实施报废更换处理;其二是医院无法购买到与设备匹配的零配件,只能报废处理设备[2]。在医院实际工作中,设备报废程序存在漏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没有标准化、规范化的同意设备报废管理程序,国家也没有相关医疗机构文件,通常来说,报废设备会被医疗机构当作机关事业单位拥有的固定资产管理处置。但是,医疗机构在购买医疗设备时自筹资金,没有经过政府财政支付,因此登记、监管并不严格。与此同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管理部门行政级别与规模各不相同,有的机构管理部门较为规范,有的机构甚至并未设立医疗设备管理部门,这使得报废医疗设备没有完整规范的报废移交手续,出现自然灭失或自行处理现象,报废设备没有及时回收,导致台账记录与实物存在差距,一旦医疗机构开始核定资产,就会出现实物与报废清单不相符的问题。

1.3设备质量管理与检修存在问题

在医疗机构管理设备质量方面,其问题主要集中在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在临床中,越来越多的先进医疗器械随医院现代化与科技进步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作为一项关键内容,一旦对其管理不当,就会影响护理与医疗的工作质量,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卫生部出台的管理规范表明,二级以上医院必须指定安全使用与管理制度,成立临床使用医疗器械安管委,以医院领导为责任人,构建临床医疗器械安全管理体系。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大多数医疗机构仅停留在建设制度的表面层次上,医疗设备实际质量管理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在医疗设备质检方面,部分医疗机构对检修医疗设备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检修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即便是有些医院制定检修医疗设备的工作制度,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导致检修制度执行不彻底,设备检修工作不到位。

2对策

2.1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医院可以建立健全设备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医疗设备报废处置、维护检修、采购以及设备档案管理等,对医疗器械的采购环节、使用环节、维修环节以及报废处置环节实施科学管理。例如,在报废设备环节上,必须根据有关制度申报报废处置,由使用机构提出申请,在医疗设备技术鉴定与审核认定基础上,上报上级领导,经确认结果下发后完善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等手续,进一步补充报废申请,完善设备报废审核、批复及办理等管理措施,使设备报废流程规范化发展。除此以外,医疗机构可以加强管理制度落实监督工作,各个部门与科室必须形成良好管理医疗设备意识,健全设备管理考核评价体系,提高设备利用率,加大监督力度,确保相关制度可以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医院可以设置专员管理医疗设备,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为有序管理医疗设备提供人力保障。

2.2强化设备采购与管理

在采购设备的环节中,医疗机构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结合实际工作需求与要求,制定针对性强的采购计划,与此同时,在制定过程中,必须注重成本管理,在完成采购计划后,需要向上级部门报备[3]。在采购过程中,必须以“公平、公正、公开”的采购原则选择医疗设备,医疗机构可以选择招投标方式开展采购工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采购合同,摒弃个人利益。在双方同意并盖章后,合同才能生效,医疗机构设备管理部门在这时需要对有关资料汇总并存档,以便于日后查询。除此以外,在管理医疗设备等相关资产时,医疗机构应该准确记录管理台账,对设备采购环节、检验环节、交付环节、使用环节,以及报废处置环节详细记录管理,形成完善科学的档案,在此基础上定期清查医疗设备,确保设备账实相符,设备出现问题时可以从档案中查询到相关资料,遏制责任推诿现象出现,对提高设备管理水平起到积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管理设备时,必须及时登记设备使用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获取设备有关情报与资料,将存在质量问题的医疗器械及时筛选出来,防止在临床中使用质量较差的医疗设备,有效降低医疗风险。

2.3加强医疗设备维护检修

在使用医疗设备过程中,故障难以避免,为了降低设备故障对医院的负面影响,相关人员必须严格检查医疗设备,定期汇总情况,确保医疗设备时刻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安全巡查医疗设备主要包括光学系统检查、设施除尘、设备电源系统与设施外观检查、运行环境检查以及故障报警测试等,医务人员需要根据设备管护制度对医疗设备进行严格仔细地检查,一旦发现设备故障,必须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或设备生产厂家实施维修措施[4]。除此以外,医院需要加强培训设备检修技术人员,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在此基础上强化监督管理,不断完善设备维护检修相关工作,确保医疗设备状态良好。

综上所述,医疗设备是医院整体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为了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医院管理者必须不断提高管理意识,只有在科学合理的使用与管理方法基础上,医疗设备才能更好满足医院实际发展需求。

作者:赵俊毅 单位:总医院

[参考文献]

[1]申卫.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6):220-222.

[2]王贤卿.医院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医疗装备,2014,27(1):43-44.

医疗设备管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医院医疗设备;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1、医疗设备的主要分类

传统的医疗设备根据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①诊断设备:检验分析类,影像诊断类,电生理类、物理诊断类、实验诊断类、内镜类等。②治疗设备:生命支持类、手术治疗类、理疗类、激光类、放射治疗类等。③辅助设备:消毒灭菌类、手术设施、病房护理设备、医用软件等。近年来,医学、理学、工学等各学科知识在医疗仪器领域的应用推动了医疗设备的创新及发展。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迅速发展,人工器官、生物材料类的新型医疗器械也广泛用于临床上,挽救和维持着许多患者的生命。

2、医疗设备管理的意义和目的

一个大型医院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医护人员,但是医院人员在诊断病人的病情上面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科学的依靠,而提供这些科学依据的往往是这些在工作地点从不抱怨的医疗设备。医疗设备是保证医院医、教、研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也标志着本单位现代化程度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只有对其实施了科学化的管理,才能保证整个医院医、教、研各个方面工作的展开,对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也有很大的帮助。

3、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盲目引进医疗设施

部分医院在医疗设施引进的时候,因为自身没有采用科学的理论作为支撑,对于市场方面的需求不够了解,对于医疗设施的追求大而全,致使购置的许多医疗设施出现闲置的状况,严重浪费资金。

3.2、陈旧医疗设施闲置

科学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设施源源不断的进入到医院中。然而一些被替换的医疗设施当中,仍旧有一些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但是现阶段各个医院之间并没有可用专业设施的调换体系,导致这些医疗设施被无故浪费。

3.3、成本核算不到位

尽管医疗每月都会针对科室与临床当中的设施进行折旧,并扣除其相关的维修资金,然而其对于设施安装环境的维护,相关配套设施,水、电、气的供给,仪器设施与人工投入等相关资金都没有计入到成本当中,进一步提升了医疗设施成本管理的难度。

3.4、缺乏保养维修意识

大部分医院的医疗设施出现故障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依靠厂家进行维修。而针对医疗设施的保养维修意识较为缺乏,往往都是出现故障的时候才上报厂家维修,医疗设施的维护保养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效率大打折扣。

4、医院对医疗设备的管理对策

3.1、重视部门建设

目前,各医院负责设备管理的部门名称很不一致,如器械科、设备科、维修科、医学工程部、临床医学工程部等。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在不一样的医院发挥着不一样的作用,其实力也参差不齐,大多数的工作任务仅限设备的维修与采购。但近几年来,随着临床医学工程部门建立及发展,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已成为现代医院不可或缺的技术管理部门,其主要任务是确保临床上使用的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最大程度地发挥设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包括设备采购、预防性维护、故障维修、信息管理、科学研究、教学培训、质量管理、风险管理等职能。

3.2、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梯队建设

医疗设备是多学科融合的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大多数医院设备管理部门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复杂,专业技术人员少,导致业务水平偏低,影响医院的发展。

因此,医院应高度重视设备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技术精湛的专业人才队伍,除需要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才外,如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还需要对其进行严格要求: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加强在职期间的学习,加快知识更新速度。这样才能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才能适应现代医疗设备更新发展的需求,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指导医护人员使用和操作医疗仪器,从而推动部门及医院的发展。

3.3、进一步加强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

随着国内外信息的交流,一些国外的医疗设备管理理念逐步引入国内,如加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尤其对大型影像设备、生命支持设备、放射设备实行严格的周期检测和质量控制。2010年,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对全国6个省、市的56家三级医院、43家二级医院的6种临床风险高的医疗设备进行质量评估。总不合格率>30%。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设备管理部门要认识其重要性及迫切性,将工作重心从“设备维修为主”转移到“质量控制及风险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上。

(1)质量控制

医疗设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结果,同时对患者、操作技术人员具有一定潜在的人身危害,因此对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是医疗设备管理的重中之重。在我国,对设备进行质量控制起步晚,基础薄弱,缺乏足够认识,缺乏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因此,成立质量控制管理部门;加强质量控制的人才培养;建立质量控制管理体系;购置质量控制相关检测设备等措施是实现设备管理转型的首要任务。

(2)风险管理

医疗设备在给患者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为确保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安全可靠,应对设备进行严格的分析、评价、控制及监控的风险管理,这是一个不断跟踪、持续的过程。加强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可采取以下措施:普及设备风险管理知识;严格设备采购程序;制定及完善设备风险管理、评估维护方案,加强相关监管部门在风险评估中的管理力度。

3.4、提升医疗设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

现阶段,医疗设施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由一些不能倒夜班的转岗护理人员或者其他人员进行兼职,缺乏专业的资产管理人员。这就需要医院加大培训教育的力度,通过不断提升其综合素养,使得医疗设施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更好履行自身的工作职责。

3.5、改革创新医疗设备三级管理体系

第一级是由医院相关科室负责人、医疗设施管理部门、财务部门、护理部门、医务部门以及院领导共同组成的医疗设施管理委员会,由这个委员会来全面决定医疗设施的决策工作,其工作职责主要是制定医疗设施的管理制度,并且监督这些制度的落实情况,全面负责整个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审核设施报废工作、年度设施预算以及大型医疗设施的招标工作等。第二级是医疗设施管理机构,比如医工科、设施科以及器械科等,第二级属于医疗设施管理制度的执行部门,其是进行医疗设施实际管理的重要部分。第三级则是各个使用科室,各个科室当中的主任作为医疗设施的使用负责人。通过三级管理体系能够使得整个医疗设施的购置、使用、成本核算、保养、维护、调配、报废以及监督的整个过程更为科学、合理、规范,全面提升医院医疗设施的管理水平。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市场当中的竞争越来越趋于白热化,购置并使用具有同行业中领先技术的医疗设施成为当前各个医院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与此同时,随着各个医院规模的不断拓展,医疗设施资产正在不断上涨,医疗设施维护、管理等相关工作变得越来越繁杂。所以,加大医疗设施管理力度,提升医疗设施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各个医院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卢昊杰.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03:368-369.

[2]吴斌.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信息化建设对策[J].武警医学,2013,06:537-538.

医疗设备管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医院 设备管理 问题 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加剧,医疗设备来源渠道的多样化,医院业务发展的好与坏、快与慢都与医疗设备的投资规模和管理水平息息相关,而先进的医疗设备是医院开展医疗活动的物资基础,许多病因必须通过设备检测、人员判断才能得出科学的治疗方案。目前,北京、广东等部分医院试点实行药品零加价、药房分离,试点成功后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医院要想不减少利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并得到长远发展,就必须在设备的管理方面下工夫。购置先进设备,维护现有设备,淘汰使用频率低、效果差的设备,从而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下面就医院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加以阐述:

一、医院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配备不合理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院没有制定《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即使制定了制度,其内容条款相对较简单,问题出现时,无章可循、相互推诿的想像较严重。在人员配备方面,大多数医院未遵循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原则,往往安排素质低、责任心不强的兼职人员管理医疗设备,造成账实、账账、账卡不符。

(二)购置设备前未进行充分论证和按规定程序报批

医院在购置设备前未充分地调查市场,未将设备购置与自身开展的业务做详细地分析,只顾眼前利益,未考虑长远规划。用财政资金购置规定限额以上的设备,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未按规定程序报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用其他资金购置规定限额以上的设备,未报主管部门审批,并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属于政府采购的未按有关规定执行。

(三)设备使用成本效益分析不合理

一些医院未严格按照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实行成本核算,科室效益的好坏与所占用的医疗设备使用成本不完全挂钩,导致科室只追求收入,而不考虑设备的有效利用,盲目购置,从而导致闲置设备和不能充分利用的设备较多。

(四)设备日常管理和后续维护不够

许多医院未有配备专业维护人员,即使安排有专业维护人员,权责不明确,操作不规范,平时不注意设备保养,故障频繁出现,增加维修成本,严重影响医疗活动的正常开展。

(五)设备处置程序不合法

一些医院在设备处置方面未有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而擅自处置,其处置收入也未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改进医疗设备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配备专业维护人员,明确岗位责任制,实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制度

1.医疗设备管理,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制度。医院应根据自身规模的大小和业务特点,配备专业维修人员,负责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修工作,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在管理方面,医院应实行三级一卡管理责任制,在主管院长领导下,后勤科作为设备管理的直接部门,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负责全院仪器设备的购置、二级明细账登记、日常管理、维修保养、报废处置等工作,定期与财务部门核对,保证账账相符;财务部门应根据医院规模配备专职或兼职会计人员,负责设备的总账和一级明细账登记工作,定期与使用科室核对,保证账实相符;使用部门作为设备的使用科室,在科主任领导下,安排专人对本科室的设备从申请到报废等全过程的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定期与财务科核对,保证账实、账卡相符。明确岗位责任制,有利于加强设备管理,保证设备的充分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2.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是做好设备管理的重要保证。设备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从设备的请购、验收入库、领用、日常维修保养、会计核算到报废处置的各个环节,要制定合理的制度,使设备管理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不留空白。在设备购置方面,应建立《设备请购制度》、《设备购置论证制度》、《设备采购管理制度》、《设备验收入库制度》、《设备档案管理办法》等,防止不合格的设备投入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还要遵循卫生部《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建立《设备维修保养管理制度》、《操作人员上岗培训制度》、《大型医疗设备持证上岗制度》、《设备故障分析制度》、《设备使用效益分析制度》、《设备使用核算办法》、《设备报废处置管理制度》、《设备使用变更管理制度》等。同时,在处置有关资产时,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

(二)购置设备要经过立项申请和可行性论证,采购过程要公开、透明

医疗设备管理措施范文5

[关键词] 医疗设备 全面质量管理 动态管理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提出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最早是1961年由费根堡姆提出来的。全面质量管理是一门新兴的、不断与时俱进的管理学科,它把一切适用的能够促进、提高和改进产品质量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成果都吸收、应用到管理中来。它帮助人们对产品质量进行定量分析,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用科学数据说话,及时正确给经营决策部门和质量控制部门提供动态质量信息,科学地调整生产系统和控制产品质量。

二、医疗设备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医疗设备全面质量管理是指在医院内,以医疗设备为对象所开展的一系列计划、组织、使用、控制和协调等工作的总称。其管理活动贯穿医疗设备的选购、安装、使用、维修直至报废的整个过程,主要通过医院的医疗设备全面质量管理部门进行管理。

三、我国医疗设备管理的现状

1.缺乏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

我国的医疗设备管理是在人们的不断摸索总结中发展而来的,带有浓烈的经验主义的色彩,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因此,医院领导和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管理认识不深入,管理思路不够明确。

2.医院领导对设备管理认识片面

医院领导往往重视设备的采购管理而轻视设备的使用管理,重视设备的技术管理而轻视设备的经济管理,造成设备管理不全面,设备使用率低,经济效益差。

3.缺乏专业人才

医院设备管理人员多半是别的专业改行过来的,缺乏医疗设备专业知识。全国仅有几所高等院校设有医学工程专业,培养的专业人员重在工程技术,缺乏管理知识。医院对工程技术人员重视程度不够,待遇不高,大量的技术人员被医疗设备厂商挖走,造成医院严重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专业人才。

4.设备配置不合理

医院往往重视高精尖设备的购置而忽略常规设备的更新,重视重点科室的设备配置而轻视其他科室的设备装备,造成设备配置不均衡,难以提高整个医院的设备档次。

5.设备购置权过于集中

各级医院尤其是中小医院的设备购置权往往集中在院长一个人手里,设备购置的成败取决于院长对设备的认识、对厂商的了解、商务谈判的技巧等个人因素,失误的概率较高。有的院长甚至将购买设备当作谋取私利的良机,收受回扣,损公肥私,给医院造成重大损失。

6.管理手段落后

现在大部分医院仍采用手工方式管理医疗设备,效率低,容易出差错,不符合现代管理的要求。微机管理刚刚起步,管理模式不完善,适用范围小,期待开发推广。

四、医疗设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1.质量管理内容。(1)在用设备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反馈。着重注意如下内容:①全院有多少台在用设备,共占有多少金额;②各种类型或各种品种的设备的数量和占有金额;③设备在试用科室的分布情况如何;④历年设备的增减情况;⑤各台设备对电、水及其他物质的消耗情况;设备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是否达到引进前所预测的结果。

(2)了解并掌握医疗设备的当前使用动态:①全院各科室设备的使用状态如何,有无闲置、浪费、重复引进等现象;②各台设备的操作、运转、使用是否正常,设备是否充分发挥了作用;③设备的完好和维修情况,有无长期等待、待报设备;④设备有无不正常的情况,如不正常的流失、事故性的损坏等;⑤对医疗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评价和考核。

(3)为医疗设备的使用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和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医疗仪器设备能正常运行,合理使用。

(4)为设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使用条件,使设备保持正常运行。包括:①房屋、水电、恒温、恒湿、空气净化等;②人员的配备、人员的培训等;③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消耗材料和维修配件等其他物质条件。

(5)采取积极措施发挥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提高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

(6)建立医疗设备的技术资料档案。

2.医疗设备分级动态管理

(1)医疗设备的数量与分布情况:全院医疗设备的总台数、总类别及其在各科室的分布情况,是医疗设备全面质量管理部门需要掌握的最基本情况,只有掌握了这些一手资料,对设备的动态追踪管理才有可能,这些资料可以从设备台账、设备卡片或计算机数据库中得到。

(2)医疗设备的使用状况,应随时掌握全员每台设备在各个时期内状态是否完好,使用是否正常,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发生的问题进行处理。其信息主要来自设备运行日志和设备使用情况月报表。

(3)医疗设备的异动情况,设备的购置、报废、调入、调出都是造成设备异动的原因,为掌握每月设备的异动情况,要编制医疗设备异动情况月报表。设备全面质量管理部门将收回的设备运行日志和设备使用情况月报表、设备移动情况月报表等原始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存档,计算各主要设备的完好率、使用率等指标,并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可编制成全院万元以上设备使用情况统计表和全院各科设备状况一览表等,可对全院的设备使用情况有一个全面整体的了解。也可通过这些资料分析,对单台设备的使用状况、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总结,得到单台设备的连续、动态的变化过程。管理人员应根据这些信息,适时调整管理方式,如对闲置设备及时进行调整,使其尽快投入使用,加强设备维修维护,提高设备完好率,加强设备专管共用,提高设备使用率等等。

3.在用医疗设备的评价

评价与考核是加强宏观管理的一种手段,通过对医疗设备的评价与考核,是医院领导、设备全面质量管理部门及设备使用单位对设备的使用和管理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确切的情况是,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改进设备的使用维护状况,对医疗设备进行评价考核的目的有:第一,了解本单位的设备全面质量管理水平,改进了措施;第二,对设备使用单位和操作人员的素质进行评价和分析,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使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设备本身的性能优劣给与评价,为将来医疗设备的引进提供第一手资料。医疗设备的评价与考核,可以通过设备性能指数、设备完好率、设备使用率设备综合评价指数等指标的考核来进行。

4.医疗设备事故的管理

事故是指在正常磨损和老化以外,由于人为或外界其他不正常的破坏行为造成医疗设备暂时或永久性损坏,从而影响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事故发生后,使用部门应立即将事故经过、事故原因、损失情况向设备全面质量管理部门报告。填写设备事故报告单。设备部门应立刻对事故进行调查,弄清事故原因、事故经过及责任情况,对事故损失进行估计,提出处理意见,商报领导批准。事故责任人应全部或部分赔偿经济损失,并应根据情节轻重受到相应的处罚。

五、结论

医疗设备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方式比较,管理的理念更先进,方法更科学,管理内容更全面。通过医疗设备全面质量管理不仅可以全面深入的了解医院设备的拥有状况、使用状况和技术状况等技术管理的内容,还能获得每台设备的运行成本、盈利能力、经济寿命和全院设备的资金占用及回收情况等财务信息。因为信息更全面,对存在的问题认识就更深入,解决起来更彻底。医疗设备全面质量管理更加符合医院发展的需要,符合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是医疗设备全面质量管理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郑传权 李子峰: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的简要分析 医疗.设备信息,2007年4期

[2]郭仓田: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与控制探讨.亚太传统医药,2007年10期

[3]魏天阳: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主要环节之我见.医学信息,2008年8期

医疗设备管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以患者为中心 全面质量管理 医疗设备 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R - 0 文献标识码:A

医院医疗设备是个大系统,具有纷繁复杂的结构和万千变化的功能,它是医院开展医疗业务、诊疗服务和提升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医院持续发展的固定资产。全面加强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科学构建其管理体系,能够完整、有效的组织起医疗设备的集群化规模效应,提升设备利用的效率和效能,对提高医院诊疗水平,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和保障其重要地位,建立了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我国在2000年后陆续开展这项工作,建立和健全了各项制度。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重少数人管理,轻全员性管理。

当前,一些医院对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医疗设备的管理以及质量控制只是个别领导以及设备科(医学工程部)的事,缺乏全员共同管理的共识和理念,因而在管理理论体系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及管理人员结构配备等方面总是围绕少部分人员做文章,往往是就设备管理谈设备管理,对全员管理设备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并不多,对全员管理的积极性调动不够,实施管理的主动性和执行力也不强。[1]据《2007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提供的数据,我国30多万家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60多万人 ,而从事医疗设备管理和维修的工程技术人员还不到 10万人,并且技术人员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偏低[2]。医疗人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待遇高,处在医院的核心层,普遍受到重视;而工程技术人员的政治、经济文化待遇低,处在医院的边缘层,培训机会少,晋升职称难。

(二)重单体设备管理,轻全要素管理

医院普遍存在重视一个个单体设备的管理,而没有把一个个单体设备及其他要素当成整体或系统来进行维护和管理。有时个别设备出现故障,导致了联动设备的故障,影响医院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这其中有各科室“小而全”的医疗设备配置模式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对设备缺乏整体考量,缺乏对设备及其运行环境等要素的综合管理意识。

(三)重部分管理,轻全面管理

全面管理要靠体制和机制。医院在设备管理中忽视全面管理,往往会存在部分与部分之间不能有效对接,设备形不成整体效应的情况。尽管医院高度重视医疗设备的管理制度建设,实现了其有序性和完整性,但是有些制度由于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被挂在墙上,执行力不高,往往存在有章不循,有规不守的现象。即使执行,由于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不能对每个岗位、每个员工、每个环节作出具体要求,致使员工不能了解各自执行制度的程度、要求和努力点,也使得考核没有可操作性的依据。同时激励机制存在滞后性,现有薪酬制度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

(四)重结果管理,轻全过程管理。

医院往往重视设备的使用环节,忽视计划、招标、采购、维护等全环节。就是在使用的环节中,也是重修理,轻维护。由于平时不注意对设备的及时维护和保养,以致使其带病运行,导致故障多发,最后付出高昂的维修成本,直接影响医院经济效益甚至导致医疗纠纷。有资料表明国外预防性维修工作在整个医疗设备维修中占70%以上,故障性维修仅占30%以内;而国内预防性维修仅占30%以内,故障性维修达到70%以上。 [3]

二、 构建医疗设备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要求,要以系统思维,实施采取全人员、全要素、全过程、全面性的针对性措施,提升医疗设备总体质量。

(一)全员性

建立医院、职能部门、使用科室三级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制。成立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和通过年度医疗质量工作计划、不良事件评估等。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制定设备质量管理计划,开展医疗设备检测、维护保养 、报废检测以及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等。各科室安排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医务人员负责本科室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相关工作。用责任和经济杠杆营造人人参与设备管理的大氛围,齐心协力,齐抓共管。

(二)树立全要素大质量观

以管理队伍为主体,以医疗设备为客体,以各科室的单体设备、联动设备以及设备运行的环境等元素为要素,实施全要素管理,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医院提高设备的有效性。设备运行要素对于设备尤其是高精尖设备要求很高,比如强弱电、电压、温度、湿度等,稍有不慎,则会影响乃至损坏设备。因此要多方面对设备进行管理,树立大设备质量观,通过综合治理获得设备整体质量的上升。

(三) 全面性

全面性的质量管理就是要对设备的各个方面通过创新体制和机制进行管理。它包括从制度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对设备质量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时效性和适应性进行管理;包括对其使用情况、工作情况和维保情况进行管理;包括对单机管理和设备之间的联动管理;包括对使用部门、质保部门、检测部门、后勤部门、医工部门、医务部门等与设备相关部门的管理;包括设备的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建立和管理;还包括对人员进行管理等等。

(四) 全程性

全程性就是从计划、采购、验收、运行到质量控制的全过程的管理。在全过程中建立和健全设备的计划、采购、验收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成立医疗设备管理机构;加强技术人员配置,开展各层次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强对医疗设备的使用监管职能,在实施 、运行、反馈和管理等环节中不断地总结并有所创新。

三、建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

(一)管理体系框架

用全面质量管理视野,以患者满意度为目标,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指标,从全员性、全要素、全面性和全程性四个方面去建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见图1。

(2)建立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保障体系

设备的全寿命周期包含三个阶段,一是在前期通过对其调研论证、制定计划、招标采购、检测验收等环节实施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确保引进医院急需的性能稳定的、高质量的设备。二是在中期主要通过开展周期性检测、定期巡检、全员维护维修等措施,及早发现医疗设备潜在安全隐患。建立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改进设备质量;三是在后期主要通过完善报废流程,最大限度充分发挥设备使用价值,节约医疗成本。这三个阶段均应实施信息管理。

总之,对医疗设备实施全员性、全要素、全面性和全程性的全面质量管理,有助于提升医院对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发挥医疗设备在诊疗过程中的作用,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关于医疗设备计量工作的探讨[J].医疗装备, 2010,23(10):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