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

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范文1

北大荒版画家采用层压胶合板作为木面木刻的版材,使北大荒版画作品的画幅尺度动辄达到数千平方厘米,与传统的“小版画”不同,令观赏者感受到更加强劲的视觉冲击与震撼力。可见,北大荒派版画被打上了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烙印,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素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黑龙江版画的优势,除了在课堂上简介黑龙江北大荒派的版画,也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版画展览馆。如,黑龙江省博物馆、阿城金上京博物馆、鸡西美术馆,这些展馆设有专门展厅,收藏和展出黑龙江北大荒派版画,并对一些版画的技艺手段、风格流派及制作技巧有较为详尽的说明。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充分融入到黑龙江的文化氛围中,在异国他乡得到一些艺术上的归属感,有利于留学生兴趣的养成及语言文化水平的提升。

在黑龙江地域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的契机下,教师可以将版画作为一个突破点,适时地在课堂中穿插关于版画文化内蕴与黑龙江地域文化结合的教学,并在课余时间组织留学生动手设计和制作版画,让他们真正参与到版画制作中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增加他们对中国文化,和黑龙江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在交流时会不经意地显露出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思想信仰、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增加文化体验课,可以促进留学生体验中国文化,并在文化交流学习中提升自己的语言交际水平。

在综合性实践活动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交作品和小作文,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训练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以版画教学为例,教师在讲授完版画的基础知识,带领学生参观版画展览,以及指导学生参与版画创作之后,可以将学生的版画作品及在参观和创作中形成的心得体会进行展出评比,评选出优秀的作品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将黑龙江民俗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深远的意义。开展地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促进黑龙江地区的发展,提高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可以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留学生接受了地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接受和学习中国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外运用所学到的语言文化知识和其他人进行交流,提高交际能力。对于身处异乡的留学生来说,能够了解、接受学习地优秀的地域文化知识,掌握一些中国传统技艺,也是收获颇深的。

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范文2

全国休闲农业培训班讲师、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评委、中国(北京)泛休闲农业智库首席观察员。致力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应用研究,擅长特色主题深度开发与互动体验活动策划。

问:什么是泛休闲农业?

答:当前对泛休闲农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解释为:泛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等,结合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村、农民生活习俗,经过科学规划、开发,为游人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及教育、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从广义的观点来看,泛休闲农业还包括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农家乐等。

泛休闲农业的发展魅力在于整合了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活跃要素,拓展了农业与旅游的功能,吹响了新一轮城乡互动的号角,因而获得了极大的创新空间和自由的表现形式。

问:泛休闲农业的表现形态与发展模式有哪些?

答:泛休闲农业在很短时间内,即从农家乐的初级形态跃升到现代农庄这一新兴产业,并拉开了乡村旅游的大幕,其一个重要特征是涵盖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并非常注重文化创意的应用与人文精神的体现,其表现形态与发展模式变化多端,以下是几种比较常见的模式:

1.田园农业休闲模式。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休闲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休闲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务农体验游。

2.民俗风情休闲模式。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休闲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日庆典、民间歌舞等休闲活动,增加农业休闲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民族文化游。

3.农家乐休闲模式。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休闲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休闲吸引物,开发观光休闲。主要类型有:古民居和古宅院游、民族村寨游、古镇建筑游、新村风貌游。

5.休闲度假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等等,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有: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

6.科普教育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

7.回归自然休闲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推出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主要类型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自然保护区。

问:哪些地方适合发展泛休闲农业?

答:发展泛休闲农业的前提是因地制宜,一般要考虑资源依托景区,客源依托城镇。未来的趋势是连片发展,优势互补,逐步形成生态泛休闲农业园区。相对而言,以下地方具有发展泛休闲农业的基础优势:

1.都市农业基地;2.依附旅游风景区;3.特色小镇;4.古文化村落;5.大型种养基地;6.新农村建设示范村;7.企事业单位后勤基地;8.房地产楼盘业主庄园;9.自然保护区;10.少数民族聚居地;11.大中型水库、湖泊、湿地;12.现有的各类农业园区。

问:泛休闲农业常用打造手法有哪些?

答:依托自然生态景观与农业景观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各地均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常用的打造手法包括:

1.运用创新的手法实现果树景观化、蔬菜公园化、民居别墅化、游道故事化、沟渠棚架化、种养立体化、农业多元化;

2.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就地取材、小题大做、移花接木、无中生有;

3.变简单陈列为动态演示,变呆板说教为寓教于乐,变肤浅参观为深度体验,变同质化游乐为情节创意型游乐,变单一业主建设为游客共同创造;

4.统筹各项要素,实现山与水的交融,城与乡的互动,动与静的结合,古与今的对话,中与西的合璧,情与景的升华。

5.落实到最后,泛休闲农业园区最终要解决十个问题,即看什么?种什么?养什么?加工什么?吃什么?玩什么?住什么?卖什么?教什么?传播什么?

问:做好一个休闲农庄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一个农庄成功与否,影响的因素是很多的,如果把握好了以下“休闲农庄10个一”,这个农庄想不成功都难:

1.一个能体现农庄内涵的名字;2.一座标志性建筑;3.一个能提供在线预定的网站;4.一个高素质的前台服务员;5.一道叫得响的特色品牌菜肴;6.一句朗朗上口的广告词;7.一个具有支撑能力的主打产业;8.一个可供游客深度体验农耕文化的场所;9.一个专业的营销与导游团队;10.一家长期合作的创意策划服务机构。

问:什么叫五农整合高效发展模式

答:泛休闲农业智库在多年来农业规划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以高人气的休闲农业为载体,整合高附加值的创意农业、高品质的有机农业、高科技的生物农业和高效益的品牌农业的“五农整合”模式:

1.休闲农业――体验参与,示范推广――高人气;

2.创意农业――文化提升,市场细分――高附加值;

3.有机农业――返璞归真, 持续发展――高品质;

4.生物农业――尖端科技,引领未来――高科技;

5.品牌农业――标准生产,系统营销――高效益。

五农整合高效模式的研究方向:

泛休闲农业:文化创意、景观设计、体验活动、主题塑造、运营管理;

创意农业:产品创意、景观创意、活动创意、营销创意、科技创意;

有机农业:标准生产、产品认证、有机肥料、生物除虫、连锁专卖;

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范文3

一、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特点和价值

(一)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和特点

海盐县位处杭州湾北侧,是浙江省嘉兴市的一个行政县,是浙江最早建县的城市之一。海盐置县于秦,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礼仪之邦、旅游之地”著称。1985年被国务院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全县陆地面积534.7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43.09万人。

海盐县历史悠久,文化资源独具特色,现有国家、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7项,其中包括海盐滚灯、海盐灶头画、海盐塘工号子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海盐骚子、海盐腔、海盐五梅花、牌子(又名堂名、坐唱班等)、老虎嗒蝴蝶、蚌精灯舞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丰山脱力药制作技艺、海盐大头菜制作技艺、杜布制造技艺、上梁仪式歌、龙舟竞渡、晒盐技艺、蚕花道情、海盐宣卷、木雕、通元堆塑、杜布织造技艺、蚕桑生产习俗等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7项。

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涵盖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及民俗等项目,种类繁多,资源秉赋较好,品位较高,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广泛民间影响的文化资源。海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累积的,在呈现形态和价值观念上与人民群众都有着紧密联系,与人力劳作直接相关,是劳动人民情感的表达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如塘工号子、晒盐技艺、海盐

(二)海盐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灶头画等。另外,海盐滚灯、海盐腔、海盐五梅花、牌子等非物质文化兼具表演性和自娱性,内容源自日常生产生活,风格诙谐风趣,呈现出通俗性、日常化、互动性强等特点,为发展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1、历史价值。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深深蕴藏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这些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是包括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如海盐滚灯系古时盛行于海盐的元宵灯会,不仅是可翻滚舞蹈,更是竞技比武的手段,体现了海盐先民在与海患长期抗争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尚武精神;牌子作为只唱不演、有乐队伴奏的戏曲清唱班,始于明代,盛于清代,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依然活动于城镇乡村。

2、艺术价值。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天才的艺术创造,无与伦比的艺术技巧,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能深深打动人类心灵、触动人类情感。如海盐骚子与发源于海盐的中国戏曲最早的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有专家、学者称其是海盐腔的“活化石”,这对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海盐民间灶头画艺术是一朵盛开在江南民间的艺术“奇葩”,它将花鸟鱼虫、英雄人物画在灶头上,色彩鲜艳,气氛热烈,反映了民间祈求吉利、平安的心理和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区域特征。

3、旅游价值。海盐非物质文化资源所具有的体验特质为发展体验性旅游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上了与旅游开发结合的道路,以此更好的使其传承下去。 如从1996年第一届海盐南北湖观光旅游节举办开始,骚子艺术的表演就成为海盐旅游节的一个常设节目,既给当地旅游业增加了一个文化新亮点,又彰显了这一古老艺术的原始魅力;海盐滚灯在嘉兴市的历届南湖(船)文化节、浙江省广场民间舞蹈大赛等演出都获得了成功。

二、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海盐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首先,全面完成了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第二,相关部门先后编著出版了《祈吉纳福的农耕记忆――海盐灶头画》、《潮起海盐・海盐乡土历史文化读本》、《海盐骚子・文书抄本》等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读物。第三,成立了海盐艺术馆和海盐腔研究会,开展了一系列对海盐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第四,依托校园,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研究基地。如天宁小学被命名为海盐滚灯的传承教学基地,向阳小学是海盐骚子的传承教学基地等。第五,进行展馆式保护传承海盐通过设立博物馆、展览馆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资源通过陈列展示的形式向受众传播。如在海盐博物馆内展示骚子、滚灯、塘工号子、灶头画、牌子等非遗项目,在澉浦镇橘文化馆、秦山街道农耕文明展览馆、沈荡镇的渔文化馆等一系列特色展馆展示各区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虽然海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良好开端,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势依然严峻,主要问题包括:第一,资金投入不足。经费短缺、目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有限投入,但这与实际开展工作所需的经费存在很大的缺口。第二,.遗产流失现象严重,缺乏规范的传承体系。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修筑海塘手段的现代化,原始劳动方式已被淘汰,特别是二十世纪末修筑了百年一遇的标准海塘,海盐塘工号子赖以生存的土壤已经不复存在,塘工号子也逐渐淡出劳动场面,濒临灭绝。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追究制度、定期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公众舆论监督机制等保护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

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旅游开发,然而长期以来海盐对外宣传的主题形象仍以滨海观光(南北湖)度假自然旅游资源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停留在表层,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问题,制约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开发。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缺乏吸引力。如在节庆活动的滚灯表演,至今已有 700多年的历史,然而每年的节庆活动基本上都相似,节庆本身对传统的民俗文化体现不够立体和细致,文化韵味不足。二是对海盐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较弱,宣传推介多数仅停留在浙江省内,而较少对省外进行相关宣传,致使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动期间客源市场狭窄。三是具有海盐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浅层开发,经济效益较差。海盐目前旅游购物品主要为传统松子糕、椒盐桃片 精致榨菜片等,然而这些产品在我国其他地方都有销售,难以全面反映海盐地域文化的特色。

三、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构想

(一)科学.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规划

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利用”的原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努力挖掘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旅游价值等,组织编制《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规划》、《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统筹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有效结合,促进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1、滚灯大观园开发模式。《海盐滚灯》是海盐县一道亮丽的民间文化风景线,成为海盐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已形成了热烈欢快、轻松活泼、强身健体,易学好演的大众舞蹈,成为海盐县广场、社区以及乡镇等节庆文化活动的保留节目。可以在海盐建立一个海盐民间文化大观园,将海盐特色滚灯展现给游客。大观园可分为历史展播区、大家来动手区及表演互动区等。历史展播区主要通过图文、视频向游客以及当地人民介绍滚灯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等。在大家来动手区,游客可以观赏滚灯专业师傅制作滚灯,师傅会手把手教游客制作滚灯。在表演互动区,游客可以欣赏到滚灯师傅精彩的表演,游客也可以在舞台上用自己制作的滚灯展现给大家看。

2、农耕文化民俗园开发模式。海盐灶头画的保护与传承,可以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海盐南北湖景区开发相结合,开设农耕文化民俗园,配合农庄的风格,吸引游客欣赏这朵美丽的江南艺术“奇葩”――灶头画。在这个农耕文化民俗园中,可以设计 “灶画知多少”、“我为灶画添一笔”、“下厨大比拼”等有趣的活动项目,拉动游客游玩参与的积极性。

3、走心一条街开发模式。设计一条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街,取名为“走心一条街”,体现出海盐人民用“大气如海,淳朴似盐”的品质,真诚对待前来海盐旅游的每一位游客。在走心一条街的开发中,将海盐特有的海盐骚子、海盐灶头画和丰山脱力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成产品展现和出售给游客,既要有纪念意义,又可以作为礼品赠予亲朋好友。

(三)打造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

1、视觉型旅游产品。该产品主要通过外观表现及活动方式来吸引旅游者的视觉的一种文化现象,可满足旅游者的参观欣赏的需求,要求对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开发舞蹈表演(如老虎嗒蝴蝶、蚌精灯舞等)、民间工艺表演(如木雕雕刻、小湖羊皮制作工艺等)等多样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旅游活动内容,生动、直观地展示海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旅游吸引力。

2、听觉型旅游产品。该产品通过其独特的韵味展示给旅游者,正如“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听觉效果,使游客身心得到释放。海盐独到的曲艺表演(如蚕花盗情、牌子等)、传统音乐(如塘工号子、哈头、苦长工等)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给前来旅游的游客带去不一样的听觉享受。

3、运动型旅游产品。结合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色,定期开展有意义、有影响力的节庆活动,如海盐滚灯表演、龙舟竞技、十月朝庙会等,着力让旅游者亲身体验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与文化氛围,提高海盐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开发参与型的旅游产品,如建设滚灯艺术博物馆、戏曲曲艺文化生态旅游区等,设置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参与项目,满足旅游者的体验与休闲需求。

4、语言型旅游产品。海盐骚子(也称为海盐文书)是文学底蕴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曲艺志・浙江卷》、《嘉兴市文化志》等志书将海盐骚子作为条目收录,填补了中国曲艺品种的空白。自1996年以来,海盐县的文艺工作者运用骚子艺术形式,创作了不少富有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有的还在省市演出中获奖。通过旅游开发,海盐骚子可以与海盐的旅游产品开发结合,让游客通过阅读海盐骚子,品味具有海盐地域文化特色的文书。

(四)加大当地居民的参与力度

当地居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主体。因此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首先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保护,鼓励和扶持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资金扶持、表彰奖励等多种方式,培养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为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及模式的建立提供艺术展示和舞台表演的源泉和动力。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住宿、餐饮、交通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也需要当地居民的参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要注意使当地居民自然而快乐地参与其中,为旅游活动提供坚实的后备支持和帮助。

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范文4

备注:特别感谢我的学生陈亚为该论文收集资料,做大量基础工作。

摘要:重庆是一座充满生机富有韵味的大都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它地处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城市。其主城依山傍水,旅游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人造建筑于一体的滨江旅游带。本文在综述重庆主城滨江游憩休闲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对重庆主城滨江区的现状及休闲旅游资源的重组进行研究,主要通过设计出游憩休闲带旅游线路、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及游憩休闲旅游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试着构建了主城滨江游憩休闲系统。

关键词:游憩休闲系统;滨江;重庆主城

1.引言

21世纪是“休闲的时代”,游憩、休闲、娱乐活动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主题。对于重庆而言,重庆主城滨江游憩休闲旅游步入发展阶段,初具规模,且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延长,为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滨江游憩休闲旅游在休闲旅游中仿佛更受大众欢迎。滨江游憩休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休闲方式,适应了人们休闲旅游方式的需求,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融合不断深化。对于重庆主城滨江游憩休闲系统的构建符合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

城市滨江区即指“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1]。城市滨江区既是陆地的边缘,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国外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对滨江区进行研究[2],从1988年开始,重庆渝中区首先开始对滨江区进行修建,经过20多年的研究发展,在城市规划、道路建设、环境改善、景观设计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重庆主城滨江休闲系统的构建,对于挖掘重庆主城滨江旅游资源、城市规划的发展、提高城市的社会文明和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重庆主城滨江旅游及休闲资源及利用概述

重庆作为山水城市的典型代表,仅在主城有着独特的滨江旅游资源,凭借有利的地势“一岛、两江、三谷、四脉”形成山高水低、山环水绕、山上有城、城中有水的景观。主城滨江区范围主要是指重庆主城区域内约120Km长江河道两岸(西彭—五宝),以及约60Km嘉陵江河道两岸(北碚—朝天门)。根据主城滨江旅游资源的特色及分布特点将滨江区分为7个旅游区域,即北碚峡谷温泉滨江旅游区、磁器口—朝天门文化生态滨江旅游区、水土—悦来观光农业滨江旅游区、西彭—鱼洞岛屿滩涂滨江旅游区、鱼洞—李家沱厂矿码头滨江旅游区、李家沱—朝天门文化生态滨江旅游区及朝天门—五宝岛屿峡谷生态滨江旅游区[4]。

据重庆旅游局统计,两江沿岸旅游景点有77处[4],主要以历史文化类人文景观为主,主要包括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磁器口古镇、重庆湖广会馆、重庆市规划展览馆、洪崖洞民俗风貌区、南滨路旅游观光区、重庆兴澳海底世界、重庆游乐园等;主要自然游憩资源包括朝天门广场、北温泉风景区等。多是以建筑和设施类景点为主。

重庆主城滨江区的发展主要是在城市规划中用于交通道路建设、防洪、景观设计休闲场所等方面,但是在滨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还存在不足。例如,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科技投入少,配套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大型的娱乐场所较少;在整体规划上公共空间不足且不能达到亲水平台的要求;对于重庆当地民俗文化的认识不到位,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及利用;对于城市滨江区生态旅游的规划与开发的利用不明显。因此,在构建重庆主城滨江游憩休闲系统的同时还应积极的将游憩休闲的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构建绿色旅游通道。

3、重庆主城滨江游憩休闲系统构建策略

重庆主城滨江区的旅游地旅游景点较为分散,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构建重庆主城滨江游憩休闲系统是对旅游资源的重新组合,设计合理的滨江休闲旅游发展线路,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重塑旅游形象、培养旅游人才等方面,并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主城休闲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

3.1游憩休闲系统线路设计与开发

① 磁器口——朝天门——磁器口/磁器口——北滨路——朝天门——磁器口,沿途可乘坐豪华大巴、豪华游轮沿嘉陵江游览观光,途径沙坪坝滨江路、嘉陵江滨江路、高家花园大桥、嘉陵江石门大桥、嘉陵江嘉华嘉华大桥、渝澳大桥、嘉陵江大桥、黄花园大桥、千厮门大桥(在建),途径主要游览景点:朝天门广场、磁器口古镇、洪崖洞、红岩革命纪念馆等。 ② 滨江环带精品线路:长江滨江路与南滨路环带,②——④,主要经过的旅游景点有:朝天门广场、长江滨江路观光带(滨江公园、重庆长江大桥、珊瑚公园、菜园坝长江大桥等),南滨路观光带(重庆游乐园、重庆长江大桥、重庆南滨公园、海棠烟雨公园、龙门皓月、重庆兴澳海底世界、慈云寺等),最终回到朝天门广场。③ 水上休闲特色线路:在江两岸不仅修建休闲场所、步行街、广场,在江中的滩涂也可以修建滨江公园、休闲茶聊会所及水上步行街等。 ④ 美食体验特色线路:将北滨路、南滨路美食街打造成为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的美食街。将滨江路美食街打造成为最美的山水夜景、最好吃的宵夜、最优雅的酒吧、最璀璨的灯光。

3.2 游憩休闲系统旅游产品的开发

对于重庆主城滨江游憩休闲系统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是以娱乐休闲为主,结合重庆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的人文风情,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旅游产品。

3.2.1游憩休闲系统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

重庆旅游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古迹、文学艺术、民俗风情等都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与旅游活动六要素中的食、住、行、游、购、娱与文化交融,密不可分。文化产品的开发,满足了旅游者探奇求知的需求,同时,对于文化的开发利用,即是对重庆传统文化的利用与保护,也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传统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2.1.1 山水文化与休闲旅游

山水文化是人在旅游活动中不断创造的过程形成的一种审美观,它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一种体现,满足人们对山水的审美需求。重庆主城滨江区可以在长江、嘉陵江上建立索道,豪华游轮观光、水上休闲区、餐饮区,成为人们休闲的天堂,让人们尽览重庆的山水之美。

3.2.1.2建筑文化与休闲旅游

重庆主城的广场、桥梁、商业街成为重庆地标性建筑。尤其是重庆桥梁众多,世界上独一无二,享有“桥都”美誉。桥的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可以在滨江休闲区建立一个真正的中国最大的桥梁博物馆,使游客在博物馆就能一览重庆的造桥奇迹。将朝天门广场打造成为观赏两江汇流的天然圣地,将灯饰、水、人融合为一体,构成重庆极具特色的标志性地域。

3.2.1.3 民俗文化与休闲旅游

重庆是以汉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土家族、苗族、壮族、满族、回族等54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地区[4]。地域风俗、行为风俗、民族文化、歌舞等都会给游客一种新奇感,又与生活贴近,易使游客产生认同,便于他们参与,亲身体验异地文化。对民俗文化的开发、完善与深化就是对健康的、具有进步意义的民俗发扬光大。在广场开展歌舞表演,设计具有重庆民风民俗的特色旅游纪念品,在传统建筑上充分体现重庆的地域特征。

3.2.1.4 饮食文化与休闲旅游

著名作家王蒙指出,“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国文字、中华饮食、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法[5]。”重庆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饪文化、茶文化更是独具魅力。重庆人饮茶习俗讲究水好、茶好、茶具好,尤其讲究茶具,茶盖、茶碗和茶船组成三大件的茶具,古朴典雅,形成巴渝独特的盖碗文化,是爱茶爱好者的必来之处。因此,可利用重庆人饮茶的习惯作为休闲旅游的一种方式,并将茶具作为一种特有的商品进行出售。此外,重庆的火锅、毛血旺、辣子鸡、重庆的小吃(香山蜜饼、麻团、九园包子、担担面、鸡丝凉面、吴抄手、鸡丝豆腐脑、酸辣粉、麻辣小面等)等美食,让游客享受在美食中的乐趣。

3.2.1.5 都市文化与休闲旅游

重庆是繁华魅力的大都市,到重庆旅游领略山城美景、巴渝风情的魅力。在南滨路、北滨路、长滨路、嘉滨路等区域将生态居民区、都市休闲区、商务服务区的功能明确分开(如图1),在环境优雅区域建设生态区民区,在居住区与商务区之间地段构建都市休闲区,在商业发达、交通便利、基础设完善地区组建商务服务区。另外在滨江区打造山城灯海,通过山城夜景灯饰工程,显示出更具魅力的重庆都市之夜。

图1滨江区功能分布

3.2.2 打造北温泉疗养休闲基地

重庆的地热水资源十分丰富,位于主城滨江区的温泉基地主要在北碚嘉陵江畔的北温泉地区,它是集、山、水、林、泉、峡、洞、石于一体,展示了北温泉幽雅、宁静、奇特的特色。景区以北温泉公园为核心,有著名的嘉陵江小三峡之一的温汤峡、乳花洞等自然景观,又有温泉寺庙,宋代摩崖石刻等众多名胜古迹。

北温泉开发时间比较早,资源丰富多样,适合打造北温泉休闲疗养基地。利用北温泉丰富的水量、多处泉眼,扩大温泉基地的规模,建设高、中、低档不同温泉浴室和大、中、小不同层次的温泉游泳池,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建立健全景区内设施设备,住宿、餐饮、交通及过江速滑、蹦极跳、水上速滑、漂流等娱乐设施。将景区内每5年举办温泉泼水节作为温泉发展的亮点,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打造北温泉养身保健休闲度假村,成为夏季避暑的理想场所。

3.2.3 打造主城滨江游憩休闲系统一条龙服务

游憩休闲系统的构建是为游客提供全套的综合,不仅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同时也为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务。

首先,休闲美食街的构建,滨江区是重庆的外滩,游客在这里可以享受美食、喝着咖啡、品着浓浓的香茶,凭窗而望着窗外的江景夜景,闲聊着人生趣事,放松自己疲惫的心情,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其次,繁华的商业街及水上步行街的构建,再放松之余,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有就是购物,打造滨江区购物的天堂成为滨江区旅游的一大亮点。建立水上步行街,可以休闲散步、垂钓,甚至还可以在水上看一次浪漫的电影。再次,提供3星级以上的住房服务,常住于繁华的大都市,在江边享受美丽的夜景,望着窗外美丽的夜景真是一种美的享受。最后,开展水上娱乐项目与陆上娱乐项目相结合,两江横渡、沙滩运动、划船比赛、赛龙舟、水下博物馆展览,为不同的游客满足不同的需求。

3.3.主城滨江游憩休闲系统构建的可持续发展

主城滨江游憩休闲资源在历史文化建筑上较为突出,滨江区的历史文化建筑具有很高的科学文化价值,需要我们有利的保护。实现休闲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对休闲文化有正确的认识,科学合理的利用文化资源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因此,在开发文化资源时就必须做到保护与利用并举,坚持保护原则、适度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6]。构建主城滨江游憩休闲系统要符合自身特点要求、社会的要求、环境的要求。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打造主城滨江区亲水平台的建设,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价值来看,要坚持效益最大化原则,必须实现三者利益的有机统一。从经济价值来看,是推动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长期利益与短期相统一的重要力量;从社会价值来看,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从生态效益来看,是实现主城滨江区生态旅游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4.事件旅游与特色的滨江游憩休闲系统的结合

主城滨江游憩休闲旅游的发展应依托“中国·重庆三峡国际旅游节”、“重庆山水都市旅游节”、美食文化节等旅游文化节,为重庆旅游作宣传,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外来旅游者。此外,还应举办一些具有国际代表性的事件旅游。如举办国际性的旅游赛事或体育赛事,力争让世界的目光聚焦重庆。定期举办国内、市内重要的旅游会议,如“中国重庆国际旅游发展会议”,“国际旅游企业高峰论坛”,“中国旅游文化艺术节”“中国·重庆山水园林艺术画展”等大型特殊会议,邀请国内外的旅游经济专家,世界知名旅游企业老总,行内精英,相关的主管部门负责人来参加,力求扩大国际影响,促进滨江游憩休闲系统的构建。

5、结束语

重庆主城滨江游憩休闲旅游资源丰富,内容多样,尤其是以历史文化类为主的旅游景点,成为重庆主城滨江旅游发展的标志性区域。本文主要对重庆主城滨江游憩休闲系统的构建策略做出研究,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包括文化产品、重组旅游线路、事件旅游的发展,是实现主城滨江游憩休闲系统的构建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于重庆主城滨江游憩休闲系统的构建,不仅促进重庆旅游业的发展,对于重庆的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有重大作用。(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25(7)41—46

[2]秦 趣,刘兴荣.国内外滨水旅游发展现状探析[J].地理教育,2010

[3]冯维波,于进勇,杨锐 等.山地城市滨水区旅游功能区划与开发研究——以重庆主城区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9

[4]重庆市旅游局.重庆导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5]潘宝明.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0

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范文5

关键词:历史古镇历史文化旅游再开发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ll cities are faced with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y situation, ancient history are also seeking their own development path. How to keep continuation of historical context, don't le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at damage historic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 achieve the social economic benefits of optimization, is history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town itself to face a major problem. In this, the author tries to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history and cul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story of the ancient cultural inheritanc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Key words: ancient history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history again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历史古镇再开发的基本类型

目前,国外城市的历史古镇或历史街区再开发一般有英国伯明翰、新加坡唐人街、美国纽约小意大利等再开发模式。这些古镇开发均未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

二、 历史文化传承下的古镇旅游再开发策略

目前,历史古镇的旅游再开发基本上是由政府部门推动,经济利益为主导的再开发,对历史文化元素的保护、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发扬等问题有所疏忽,对历史古镇面临的真正潜在危机也没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在此,笔者试图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来分析历史古镇旅游再开发的策略。

1. 新旅游品牌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发扬

对历史古镇来说,其自身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很可能目前为止只开发了一部分,尚有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元素没有充分发掘出来。而另一方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新品牌的开发也能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可以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开发新旅游品牌时,应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去研究,发掘历史古镇中现状开发度不够但却能代表着古镇历史文化精髓的那些历史文化元素,并结合旧有历史文化旅游品牌,整体规划历史古镇旅游产业。

2. 旧有历史文化旅游品牌的加强与完善

旧有的旅游品牌,无疑是最能代表当地历史文脉、最能反映当地社会文化生活、最具有社会影响潜力的文化形态,其经济推动潜力对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举足轻重的,只是因为知名度不够高,或者旅游服务设施跟不上而未能完全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在历史古镇的旧有旅游品牌再包装时,我们应保持旅游产品对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对话,深层次挖掘旅游产品中的历史文化韵味。

3. 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中历史文化的延续

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与民俗文化是紧密结合的,不可分割的。旅游服务设施的全面提升,从量的方面来讲是旅游设施数量的增加,从质的方面来讲也可以说是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深层次再挖掘,唯有历史文化品质的提高才能使旅游服务独具特色,才能真正意义上使旅游服务品质得到提高。同时,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可以为本镇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促进历史古镇的社会经济发展。

三、 浙江省海宁市盐官古镇旅游再开发案例分析

1. 盐官古镇旅游概况

① 自然资源

盐官古镇最突出的自然旅游资源即海宁潮。海宁潮又称为钱江潮,是世界一大奇观,以其磅礴的气势和壮观的景象闻名于世,以“一线横江”被誉为“天下奇观”。

② 历史人文资源

盐官古镇作为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名胜古迹和文物保护单位众多。最出名的是位于盐官古镇东北区块的宰相府第风情街,以陈阁老宅为中心,集人文、历史、自然景观于一体。古建筑包括江南稀有的古代宫殿式建筑海神庙、庙宇建筑城隍庙、塔楼建筑占鳌塔等文物保护建筑。盐官古镇还有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肩被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建筑工程的盐官“鱼鳞石塘”,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③ 已有旅游品牌

盐官古镇目前已开发并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是海宁潮及由海宁潮衍生出来的潮文化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宰相府第风情街。

2. 盐官古镇旅游再开发的主要问题

通过分析盐官古镇旅游现状,概括盐官古镇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如下:

① 旅游品牌单一,旧有历史文化品牌需加强完善。

② 乾隆文化尚未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面临无形流失的危险。

③ 等待潮来时间内旅游活动处于空白。

④ 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且与当地历史文化结合不够。

⑤ 旅游容量偏小。

3. 盐官古镇旅游再开发的具体策略

(1) 新旅游品牌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发扬

①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确立旅游新品牌

新旅游品牌的建立,需要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研究与统筹安排。纵观盐官古镇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最为突出的无疑是以海宁潮为代表的“潮文化”和以乾隆皇帝为代表的“皇家文化”。经过对盐官古镇历史人文的分析研究,确定盐官古镇旅游新品牌为“乾隆文化”,即规划建设以“乾隆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旅游区。同时,因盐官古镇也是观潮游览区,故应结合“乾隆文化”与“潮文化”,统筹安排,做整体旅游区规划。

② 旅游新品牌的打造

围绕旅游新品牌“乾隆文化”,规划策略是重点开发关于“乾隆文化”的主题旅游区,以“海神广场”和“盐官故事”为载体去阐释皇家文化。

(2) 旧有历史文化旅游品牌的加强与完善

① 旧有旅游品牌的发展策略

盐官古镇目前最有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推动力的就是钱塘江“海宁潮文化”旅游品牌。据笔者所见,目前已开发的观潮胜地公园内观潮设施稍显简陋,“潮文化”的由来与发展也没有向四方游客阐述到位,相关旅游服务设施严重缺乏。因而应提升观潮设施的品质,深层次阐述“潮文化”,加强旅游区周边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

② 旧有旅游品牌规划方案的历史文化解析

在现有观潮胜地公园的建设基础上,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改造,规划设计多处观海潮的场所与空间,以占鳌塔为核心重点打造“占鳌镇海”景点,便于人们领略潮魂的雄壮之美。结合占鳌塔规划一处“潮文化展览馆”,向四方游客阐释“潮文化”的历史与现在,将观潮胜地公园与海神广场、盐官故事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互相交融补充的旅游体系。

(3) 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的完善中历史文化的延续

盐官古镇在千年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包含着种种民间传说,有着浓浓的历史文化底蕴。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也应以历史文脉来牵针引线,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解析旅游服务设施的完善。

规划酒店三处,特色饮食包括“宰相府宴球”、“李卫眼睛糕”、“钱塘江鱼圆”等历史传承的知名菜肴。规划旅馆三处,采用江南传统建筑风格,创造幽雅舒适的休憩空间。规划商业中心两处,除销售一般商品外,主要是销售特色旅游产品,如有着悠久历史的“盐官三把刀”、代表着盐官古镇“桑蚕文化”的丝绸制品。

结语:本文中笔者试图通过对浙江省海宁市盐官古镇的旅游再开发研究来探讨此类案例的再开发策略并试图找到一种不损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又行之有效的基本模式。虽说实际情况会因各地具体条件不尽相同,但笔者认为历史文化应该是作为解决这类历史古镇旅游再开发问题的一把钥匙,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去分析与解决再开发问题,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熊侠仙,张松,周俭;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对周庄、同里、直旅游状况的调查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6期

2.胡晓玲;以文化的视野探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4期

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范文6

“民族旅游商品”是指由少数民族地区就地取材,主要靠手工制作的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能体现少数民族民情风俗和历史文化艺术的各种手工艺品、服饰、生活用品、节日用品和土特产品。由于它们具有旅游者购买后用作纪念、馈赠和收藏的价值,因而被叫做“民族旅游商品”1。从现代旅游发展来看,少数民族居住地的自然风貌和少数民族文化,由于其自身巨大的吸引力已经成为了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重点项目。近几年来,久居都市“水泥森林”中的广大民众也已经把观赏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人文景观、体验少数民族的生活、购买少数民族商品作为当今旅游的时尚。因此,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商品具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可以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贵州铜仁地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北接重庆,东连湖南,境内少数民族众多,因此这一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给当地民族旅游商品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经笔者调查发现,由于当地民族旅游商品开发与生产没有形成规模体系也没有正确的开发理论作为指导,铜仁地区民族旅游商品开发目前存在生产规模小、销售渠道不畅、生产与销售脱节、市场基础薄弱、销售成果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等问题。本文通过对铜仁地区几大民族旅游商品生产地进行走访调查,以期找出其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通过调查的反馈结果与分析总结,结合旅游经济学与旅游文化学的相关知识,为铜仁地区开发民族旅游商品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贵州铜仁地区民俗文化资源及特色民族旅游商品概况

铜仁地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属于“泛珠三角区域”的一部分,东临湖南、北接重庆、西与贵州遵义比邻、南与贵州黔东南州接壤。这一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境内除汉族外,还聚居有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仡佬族、水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长期以来,区内形成并保持着浓郁的传统风俗。其中颇有影响的有驰名中外的玉屏箫笛、神奇的傩戏、木偶戏、寨英滚龙、孟溪花灯、侗族鼓楼、伴嫁哭嫁习俗以及区内各少数民族的节日等。这些民俗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为该地区民族旅游商品开发提供了先天的优势与条件。根据笔者调查发现目前铜仁地区民族旅游商品开发资源丰富也具有各自的文化特色,但是目前已经得到开发并生产的商品却不多。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民族旅游商品有以下几种:

1、驰名中外的玉屏箫笛。箫笛在中国乐器中具有悠久历史和重要的地位。玉屏箫笛是贵州的“三宝”之一,与国酒茅台齐名。它取材于当地的小水竹,竹节长而均匀,壁厚薄而适宜,质地坚实。它的制作要经过制胚、雕刻、成品三个流程,总共七十多道工序。品种由一箫一笛已发展为七十七萧十二笛一百多个花色品种。明、清两朝,玉屏箫笛被列为贡品,深受皇室垂青。在民间,人们往往以之寄托纯洁的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知音、朋友之间往往将它作为珍品互赠,而恋人、新婚夫妇之间则将其作为爱情的信物和美好姻缘的象征。玉屏箫笛1913年在英国伦敦国际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银质奖;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开通而举办的太平洋博览会上获金质奖。它是中国最先获国际大奖的民族民间乐器。目前,玉屏箫笛除在玉屏县有售以外在铜仁地区各大旅游景点都有销售。

2、惟妙惟肖的瓷胎竹编。它是以瓷器器皿为胎,用非常细的竹丝、柔软如绸的竹篾依胎编织而成。其图案丰富多样、色质鲜艳,各种山水、花鸟图案应有尽有,活灵活现。竹编的成品除了传统的花瓶、饭碗等产品外,还有文具、首饰盒等。目前在铜仁地区各大旅游景点都有瓷胎竹编销售。

3、历史悠久的苗族银饰。苗族的银饰远近闻名,苗族的成年女子通常全身佩满银饰。苗银制作的银饰品种有髻簪、耳环、项圈、银镯、戒指、银链、银针筒、银排链等。以上这些手工艺品由于有其独特的民族色彩因此具有较高的旅游商品价值。但是苗银目前在铜仁地区的销售现状为散、乱、差、贵。销售点很散很乱,甚至铜仁市区大街小巷可以看见苗族农村妇女上街兜售苗银。质量较差、价格却普遍偏高。目前铜仁地区市面上销售的苗银假货很多,给前来消费的旅游者留下了不良印象。而正规旅游购物点销售的苗银价格也普遍偏高,游客难以接受。

4、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无论从选料、色质还是款式都十分丰富而又迥异,铜仁少数民族的服饰也具有自己的特点。虽然在历史的变迁与民族的交往过程中,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吸收和融合了汉族或西方服饰文化的成分,但是在铜仁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村寨或古镇中至今还保留着原有的古朴服饰。以苗族为例,苗族人民喜欢穿自己制造的土布,颜色以蓝色、青色、黑色为主,并喜欢在服装上绣花,仅绣法就有平绣、编绣、辫绣、刺字、挑花等。又如土家族,土家族常穿琵琶襟上衣,头上缠青丝头帕,下着裤脚宽大而短的镶边筒裤。女子常佩带簪、针、耳坠、手镯等金银饰品。在隆重的节庆日,苗族、土家族女子都喜欢穿上自己的的民族服装,以示喜庆。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同样具有极大的旅游商品开发价值和游客体验价值。目前民族特色服饰在铜仁地区的各大旅游景点也都有售,但是却出现看者多买者少的现象。其原因是服饰价格普遍偏高以及服饰的穿着实用性不强。

三、贵州铜仁地区民族旅游商品开发现状

由于经济、文化、政策和区位条件等原因,铜仁地区民族、民俗文化资源虽然丰富多彩但却长期被闲置和封闭,现有的一些旅游景点经济疲软,旅游品位低下,致使铜仁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存在许多问题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严重制约了该地区旅游品位的进一步提升。笔者经过实地调查研究,总结出该地区民族旅游商品开发的现状。

1、民族旅游商品的生产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铜仁地区的许多民族旅游商品特别是民族手工艺品,多是小作坊式的生产厂家制作,还有一部分是由当地妇女们在民族村寨中就地制作的,使用的是传统的手工方法生产技术。这些商品,尽管十分精美、十分古朴,并且均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千百年来该地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历史传统,但是,由于大多是手工制作,不仅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产量少,而且难以形成统一的规格和标准, 以至于造成同一种商品在质量、成本、甚至外观上出现较大的差异。这些现象给前来当地旅游的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造成了当地旅游宣传上的瓶颈。同时这些不同规格和标准的商品不能满足批量生产的要求,从而失去了批量销售的机会以及许多客商的订货机会,给这些商品品牌化发展以及对外发展造成了阻碍。

2、民族旅游商品开发与生产不受重视,产品缺乏地方特色。

由于该地区的民族旅游商品开发和生产一直未受到政府与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长期阻碍了该地区民族旅游商品的发展及对外传播。笔者经过调查发现:该地区民族旅游商品开发缺乏市场调研;技术、资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不足;生产工艺落后,许多产品还处于初级加工阶段,开发程度较低,技术附加值不高;生产分散,品种单一、雷同,商品的差异性及地域性均体现不足;以上种种问题迄今仍然未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因此,我们会发现该地区能看到买到的民族旅游商品在其它地区也随处可见并因其缺乏“民族特色”而无人问津。

3、民族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脱节,销售成果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

该地区民族旅游商品以民族手工艺品为代表,而民族手工艺品又大多是小宗生产的商品, 并且主要分布在经济不发达、交通不方便、较偏远的民族自治州、自治县的中小城镇甚至民族村寨中。这样就使得产品的生产、分配、销售不能协调地运转。加之一些民族工艺品定价没有标准,这就给部分销售商带来可乘之机。销售商往往以最低廉的价格获得这些工艺品而在售出的过程中获得较高的利润,造成售后经济效益在生产者和销售商之间的分配不公。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调动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生产效率的积极性,而且使得手工生产只能长时期在“低水平”上盘桓,从而对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民族文化内涵造成阻碍。而这种既没有质量又没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商品在民族旅游商品市场上是没有竞争力可言的。

4、民族旅游商品开发的实用性不强,造成众多在售旅游商品无人问津。

该地区民族旅游商品开发的设计创新意识不强。玉屏箫笛、民族服饰的实际使用价值缺乏,特别是民族服饰没有设计创新,与汉族人的穿着习惯差距较大,因此这类民族旅游商品均是看者多买者少,游客的体验价值没有得到提升,从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该类旅游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影响了当地民族旅游商品的销售收入。

四、贵州铜仁地区民族旅游商品开发策略

基于对铜仁地区旅游商品开发现状的分析,我们看到了目前该地区旅游商品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但是,这些问题和困难都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与方法解决的。本文立足宏观,把握微观,对贵州铜仁地区民族旅游商品的开发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能够从理论上指导该地区民族旅游商品的开发,使其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开发阶段。

1、政府支持与生产创新相结合。首先,建议由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及专家、学者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制定《铜仁地区民族旅游商品开发总体规划》,以指导该地区民族旅游商品的开发工作。其次,要注重政策的支持和相关法规的保护,建议政府出台扶持、鼓励开发旅游商品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和吸引外商投资开发旅游商品的相关政策,完善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商标注册等措施。最后,要注重相关部门的协调运转。地方特色产品作为旅游商品开发,其产业化的过程中有诸多渠道,如产品的设计、原料的供求、产品的生产、市场销售等都需要科技、商务、民宗、文化等部门力量的加入。生产创新即既要保留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技艺及独特技术也要大胆利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促进生产方式的创新发展,从而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2、大力实施旅游商品品牌与精品化战略,注重民族旅游商品的深度开发。结合该地区历史民俗文化、特色饮食、传统工艺、标志性景点及民族特色建筑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按照系列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改进现有的传统旅游商品。在文化内涵中寻找新的卖点,突出民族旅游商品的新、奇、特等特色,开发实用性、便携性和观赏性强的传统工艺品。开发多功能的民族旅游商品,满足不同游客的消费需求,努力培育传统工艺精品。同时,针对高端、中端和低端三个目标市场定位进行不同策划和设计开发。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实施品牌化战略,组织推荐有条件的企业参加中国驰名商标、全省著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的评选,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旅游品牌商品。树立精品意识,重点开发上档次和系列化的民族旅游商品是该地区在旅游经济大背景下开发地方特色商品的重要选择,也是该地区旅游商品深度开发的当务之急。

3、建立民族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的协调系统。目前,该地区多数民族旅游商品的生产仍然处于一种分散状态。这种现象使得开发出来的商品难以通过合适的正规渠道进行销售,从而使得生产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证却反而给中间商或销售商以可乘之机,同时民族旅游商品的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在民族旅游商品的销售方面,必须建立一个有利于生产和销售的协调系统。协调系统建立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铜仁市或者与贵州省各旅游中心城市合作建立民族旅游商品大市场,做到集约化收购与集约化经营。这样做一是有利于保护生产企业和民间个体生产者的利益, 二是有利于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接受检验,从而有助于改进产品质量,三是可以满足不同旅游者对不同商品的选择,增大销售量。

4、借鉴外地模式,实行多角度开发。要将当地的民族旅游商品开发落实到位并产生效益除了上述提到的一些方面外,还可以引入一些新的开发视角。一是选择合适地点,建立旅游工艺品展览馆或购物一条街。这样既展示了土家族、苗族的民族民间工艺又销售了旅游商品,既创造了经济上的效益又保持了工艺文化的传承。二是在生产旅游商品的过程中注重游人的体验性和参与性。可以让游客在工艺品的图案、造型、色彩等方面参与创意,这也是留住游客的办法之一。如目前一些地区的农家乐,让游人参与舂米、打糍粑等活动,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是一种很有益的尝试。

开发民族旅游商品不仅能够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能够提高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目前,能否最大限度吸引旅游者购物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达程度高低的标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商品也是各个旅游地区的必然选择。贵州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且极具吸引力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是一笔无价珍宝,加之各地区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少数民族地区便具有了发展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的突出优势。铜仁地区应该抓住这一发展的机遇与优势,通过开发民族旅游商品并将其做大做精,为该地区创造更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提升该地区的旅游人气,从而使该地区旅游业获得发展上的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吴忠权,黄朝宾.旅游经济视角下民族地区旅游商品的开发――以贵州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8(25)

[2]徐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游商品开发探析[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

[3]张文敏.旅游纪念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D]中南林学院, 2001.

[4]苗学玲. 旅游购物系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02 .

[5]李朝龙、李廷兰.贵州少数民族风情录.贵阳:贵州教育出版,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