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课程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重建;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295-01

1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

以往的管理很少关注学校定位,对学校缺乏一个整体的盘点,推着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是学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课程理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只有从实际出发,找到促进自己发展的“第二曲线”,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对学校进行准确的定位。

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是一个关键环节,是学校追求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的起点,它关系到学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设计并制定出与自身相吻合的发展战略。因为只有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性。

准确为学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首先要进行战略分析,对学校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思考、整合分析。这包括三个方面:(1)把握社会的客观需要。即: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和动向,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所在社区的发展要求,全面洞察宏观趋势。所谓“跳出学校看学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就是这个道理。(2)正视学校的办学条件。即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学校的文化传统、社会形象、学校特色以及师资队伍、生源状况、教学设施、设备条件、资源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3)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这是学校正确定位的基础。然后,根据这些实际状况,采用“swoft策略分析法”,从s(优势)、w(劣势)、0(机遇)和T(威胁)四个方面对学校现状进行细致分析,从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创建理想的办学模式。其次要厘清办学理念,拟定出极具发展空间的学校规划。办学理念是贯穿学校工作始终的一条主线,是“灵魂”,用明确的办学思想去统帅学校的各项工作,指导、规范教育行为,这应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说,这也是决定办学层次高低的标尺。所谓“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深刻含义正在于此。时下,课改给了学校发展极大的自由度和极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用先进的理念贯穿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学校的目标达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2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并不是新生事物,虽然被经常提及,但它没有真正地在管理过程中生根发芽,在现实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究其根源是受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太深,习惯于权力支配、无条件服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其实,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具有双重身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营造一个宽松的管理和心理环境,唤醒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才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效益的管理,有赖于大家的相互尊重、共同参与、团结协作。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转变“家长式“的工作作风,打破单一的、封闭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强民主意识、团队意识,采取柔性的、开放的管理策略,把广大教师当作合作伙伴,与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讨,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参政”、“议政”、“创新”、“求异”,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完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而取得最大认同和理解,这是畅通管理渠道、保证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动中谋求统一的过程,教师如果不再只是被动服从,而是主动适应,管理才会有质的飞跃。

3追求“人本”的管理极致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基于此点,关注教师的成长,立足于发现人、培养人、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应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说的那样: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

反思我们的管理实践,凸现的是教师的工具价值,即把教师当作完成学校目标的工具,没有全面地关注教师的需要、成长和发展,忽视了对教师的发现和培养,或者说仅仅维持在低效的培养水平上。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因为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指标只有一个,就是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难理解“立足于发现、致力于培养”该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作为管理者,更多考虑的应是如何造就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观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如何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优势,制定出因人而异的培养规划,如何按时代的要求,促进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尤其在课改的起始阶段,管理者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等新的技能培养等等,都需要一个一个地去攻破,只有这样,教师的工作能力才会与日俱增,教师的整体实力才能不断攀升。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范文2

序号

重点     工作

存在问题

规范整改措施

规范整改活动安排

责任   科室

1

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及制度

管理机制、制度不健全、不科学。

1.各种考核制度的修订。

2.推进学校章程建设,实现“一校一章程”。

3.完善以章程为基础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

1.5月份召开教代会,修订通过各种考核方案。

2.4月份修订学校章程。

3.学校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11月份上报。

工会  办公室教导处政教处   

2

明确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发展目标、方向、任务不明确。

实事求是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学校发展的目标、方向、任务,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质量提升。

4月份制定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并上报。

办公室

3

加强执行力落实力

存在庸懒散现象,人浮于事,执行力、落实力差。

1.提升干部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强化担当意识,积极履职尽责。

2.严明工作纪律,严格岗位管理,完善交流轮岗制度,科学管理,解决庸懒散、人浮于事的问题。

3.逐级强化责任,加强督查与考核。

1.组织干部适时培训,加强学习提高。

2.逐级加强检查督查,消除庸懒散、人浮于事的现象。

校长室工会 督察室办公室

4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1.严格执行《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等规定,加强监督、检查、考核。

2.认真落实中小学“五公开”制度,审核、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3.严格控制学生作息时间,学生家庭书面作业实行总量控制,严格规范考试科目和次数。

1.每学期初上报“五公开”内容及公示情况。

2.规范办学行为。

3.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接受监督,畅通渠道,做好举报工作。

教导处

5

规范学校招生行为

1.调研摸底,根据上级规定,严格核定学校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学校规模、班额。

2.严禁超计划招生,严禁招收择校生。

 

1.3-4月份核定学校招生计划,调研招生情况,拟定、印发今年招生文件。

2.6-7月份接受上级对招生工作专项督查。

3.6-7月份,组织高中招生,严控招生录取。

校长室教导处办公室

6

加强校园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存在脏乱差问题,校园文化氛围不浓、文化品位不高。

1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

2.督导检查,加强校园管理和文化建设。

3.全面治理校园内存在的“脏、乱、差”现象,禁烧垃圾,彻底清除卫生死角。

1.将校园管理和文化建设内容作为今年学校工作的重点内容。

2.不定期对学校常规管理工作进行巡查,下发整改通知书,跟踪整改,并进行通报。

督察室政教处安全办团委    

7

规范中小学教学管理,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教学管理粗放,课程实施有薄弱环节,教师教学能力弱,创新意识不足,教学质量低。

规范教学管理。组织教学质量检测和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参加十百千评选和名师评选,进行常规调研,参加教师业务考试、业务干部培训等活动。

1.2月参加教科研工作会议,听取教学规范管理年工作意见。

2.3-4月参加教学管理推进会、教现场会。

3. 7月参加教学质量分析调度会。

4.8月参加教学工作会议,阶段性总结。

5.9-10月业务干部参加培训,组织阅读写作成果展评。

6.11月参与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

教导处教科室

8

开齐开足开好音体美等课程

音体美教学质量不高。

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学校自查,音体美教学质量检测。

 

1.3-6月,迎接体卫艺教学常规督查活动。

2.10-11月,迎接体卫艺工作质量检测活动。

艺体部教导处

9

加强音体美场地设施的使用与管理

音体美功能室和音体美器材管理不规范、使用率不高,基本成为摆设。

明确制度,责任到人,管理到位,加大投资力度,查看使用情况。加强音体美教师业务培训。

1.7-9月,参加音体美教师基本功比赛。

2.4-6月,参加中小学音体美星级社团评比活动。

艺体部

10

电教仪器设备的管理使用

1.仪器设备的管理不规范。

2.部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水平较低。

1.按照《省基本办学条件标准》配齐与之规模相适应的实验室和专职实验管理员;2.明确管理和使用责任;3.通过“培训—使用—考核”三步骤,继续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督促各部门规范电教仪器设备管理和使用。

1.参加“信息化设施使用技能人人过关”全员培训(3月)和考核活动(8月);以应用实效为核心,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2.10月份接受上级检查实验操作规程落实情况,规范教学仪器设备(特别是危险化学药品)的管理和使用,提高实验管理员的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和使用。

教导处

11

12

 

教育收费管理

(一)规范要求:1.严格收费项目和标准;2.规范收费公示;3.严格执行服务性收费、代收费自愿原则;4、严禁任何商家、服务机构入校宣传推销学习用品。

(二)规范措施:1.落实教育收费审核备案制度。2.落实巡查监督,采取随机学生问卷、家长电话回访等形式核查收费情况,即时查处违规收费问题。

1.9月份接受中小学收费专项检查活动。

2.不定期采取随机学生问卷、家长电话回访等形式核查学校收费情况,即时查处违规收费问题。

 

校长室会计室政教处级部 总务处

13

财务管理工作

食堂未能开设专用银行账户、未能实现电子记账,食堂科目设置不规范、原始凭证票据使用不正规。

1.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工作。

2.推行学校民主理财、事务公开制度。

3.强化预算编制管理,严格预算审核和项目采购提前报批制度,控制盲目、随意的开支行为。

4.制订统一的食堂财务科目,全面推行食堂财务软件管理,加强培训,规范食堂财务收支行为。

5、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加大监督力度,纠正不合理财务行为。

1.1-3月份安排编制学校年度预算。

2.6-9月份,接受食堂财务管理培训,进行财务审计,重点审计食堂财务。

总务处会计室膳食科

14

校产校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校产校舍管理不善,不能及时维修,存有破损、漏雨现象。

1.完善校产校舍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大校产校舍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督查考核力度。

2.定期参加培训班,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

3.建立每年雨季、寒暑假常规校舍安全查堪制度。

 

1.6-7月份接受固定资产清查。

2.2月、9月安排校舍安全排查。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范文3

人的个性在不同的视角下有不同的界定,从教育视角来说,个性就是主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和具有倾向性的独特生命品质。学生是具有无限潜质的人类未来的表征,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本体,因此,以人的培养为目标的现代教育,其内核必定是学生本能的发展。教育不能漠视学生生命潜质中的原初潜能,相反,必须依靠这种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述认识不仅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赋予教育一种本质的规定性。学校教育的指向应该是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内在力量。教育者要相信学生的潜质,为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还给学生充足的学习自。但是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独立发展意识并不能顺利显现,因此教育工作者还负有唤醒学生人生信念的责任———培养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主体意识和精神。

二、学分制理念导向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

当前我国包括小学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推行素质教育。而实行素质教育的精髓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的培养,这与学分制的理念不谋而合。随着社会的迅速进步,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在当今社会获取知识的能力比具有丰富的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国素质教育改革达成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格的目标,就必须改变以考试分数衡量教育成果的教育教学制度。当然这种改革并不是否定学生评价,而是改变传统的统一课程、统一内容以及统一进度的单一呆板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评价方式,这也与学分制的初衷与基本理念相契合。

(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的统一。任何把能力培养排斥在外的知识传授都是不科学的教育。因此教育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有创见的问题甚至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但是在大统一为基础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下,这种启发式教学并不能真正得到实现,而只能模仿其表面。只有对教育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并激发他们持续的学习兴趣,促成个性发展目标的达成。

(三)促进小学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

学分制理念的贯彻与渗透,首先要求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适应性变革,使之符合学分制理念,反过来学分制也会刺激教师的教学创新。学分制理念本质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在这一理念下,一切教育活动成败都要依学习者的发展为衡量标准。教学管理者必须以新的教育思想对教学进行管理。具体来说,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进步,教学效能应该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而不是为了固定任务的达成。学分制理念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应该是与标准化教育向创新教育的积极转进相适应的柔性管理,这种管理的主要特征是非强制性和非权利干涉性,由教育和管理艺术产生的潜在说服力,引发的自觉行为的管理而不是管理者意志的具体展现与贯彻。

三、学分制理念下小学教育改革的具体形式探究

(一)直接采用学分制

1.直接采用学分制的优势。学年制和学分制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制度,但是学分制在目前的小学教育阶段应用较少,因此,其具体的应用模式还需要进一步试验探索,以适应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但是从中学教育学分制的试验结果来看,在小学段实施学分制也具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相比较而言,学年制要求教学管理上的整齐划一,学生质量相对比较均衡,但是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与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个性化要求不适应。学分制的基本特点以学分衡量学生学业成果的基本依据,学分的计算以包括必修课、选修课以及活动课在内的课程为计算单位,并按照其地位、要求以及学习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限定,并以学分的形式予以体现。因此小学教育采用学分制有利于打破应试教育思维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和条件,同时限制考试对素质教育推行的负面影响。

2.小学教育采用学分制的条件。首先,是教学改革的趋势,目前这一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我国的中小学管理一直采用学年制,这种教学管理模式目前已经不能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小学教育正在期待新的教育管理模式的出现,以适应学生多层次、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此外,中小学课程改革形成的必修课、选修课以及活动课三维一体的课程体系也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课程设置上的先决条件。其次,学分制的实施需要学校能够开出相当数量的选修课和活动课,这对于办学水平较低的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小学是一个较大的困难。此外,学分制管理模式对于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没有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跟进,学分制的实施将失去它对于学生全面化和个性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其根本目的也无法达成。

3.小学教育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探讨。近年来在部分初中进行的相当数量的学分制试验。试验中学分制教学管理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模式:一是素质学分制,其基本出发点是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所达到的水平进行计量,在学业期间达到一定积分即视为完成学业。二是学科积分制,将学生的课程学习用时作为积分的计算单位,学段内达到规定积分即视为合格。三是部分学分制,只有选修课和活动课采用学分制。由于小学学分制处于试验阶段,尚无经验的分析与借鉴,因此要结合小学教育的特征,积极探索符合小学教育实际的学分制。

(二)流动班级制改革

流动班级制是学分制理念下小学教学组织形式的又一创新,这两种形式都属于班级授课制,其主要区别是学生的组织方式不同。1.流动班级制的优点。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这种集体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在基础知识上的统一要求,也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缺陷也是明显的,整齐划一注定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呆板,利于知识传授但是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采取流动班级制教学形式,可以扩大教师和学生的接触面,增加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关心和指导,这一点对于快速成长期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2.实施流动班级制的条件。

(1)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能力还必须具有综合能力,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2)要适合本校学情的特色教材。

(3)要根据走班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安排进行必要调整。

(4)要有相适应的学生考评以及学业评价制度,以保证走班教学的正常进行。

3.流动班级制的开展方式。

(1)能力分班制。将同一年级的学生按照能力高低和不同的特长进行分班,对各班的教学内容与课程选择进行区分,并采用不同的进度标准和要求,使他们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也可以按学科的学习能力或跨学科学习能力进行编班,在进行一段学习之后,根据课程变化或学生的发展变化重新进行调整。

(2)学科编班制。这种编班方式的原则是同年级的学生混合编班,但是针对其中某些学生能力水平差异较大的学科,进行重新编班教学,以使不同特长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样,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重新进行调整。

(3)作业分组制。在同一个班级内,同一学科的教学按照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的层次性的不同而布置不同的分层作业。或者同时布置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和研究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完成之后都视为学习合格。这样可以留给不同学生大致相同的发展余地,实现不平等表象下的实质性平等。

(三)实行弹性课时制

1.弹性课时制的优点。统一课时制的缺点是十分明显的,这种不分年级高低的统一时长,很难适应小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及思维素质。同时教育教学改革以来,我国小学课程设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选修课以及活动课的增加。而这些课程都按照四十分钟一节课显然与实际需要不符。此外,要真正实施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也需要教学时长和课堂容量的适当调整。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时长变革应该以缩短为主,因为小学生的思想集中时间一般在二十分钟左右,小课更符合儿童心理;就小学段的教学内容而言,二十分钟也就足够了,小课的紧凑高效也比大课有明显的优势。

2.弹性课时制的实施条件。首先,弹性课时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上课时间更加紧凑,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打造出高效课堂。因此教师要在备课上进行精心准备,在课堂上要使语言简洁明了,要注意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弹性课时制下,传统的课时管理与作息时间的统一性被打破,这就要求学校层面对于教学管理进行必要改革,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3.弹性课时制的应用形式。早在上世纪我国上海市的部分小学就实行过讲课时进行大小划分的试验,每节课分别为30分钟、45分钟和60分钟,并取得了一定的实验效果。进入本世纪以来,部分小学进行了大课40分钟、小课20分钟的试验,实施效果也很明显。具体的时长如何划分,需要更多的教学实验进一步探索。同时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弹性课时制的目的是充分发挥课堂时间的有效性,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实际学情特征,全国各地的学生心智发育程度并不相同,同时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差别也较大,因此课时的弹性也正是弥合和适应这些差别的重要手段,因此,对课时长度进行统一划分,是否有利于弹性课时制效能的发挥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从理论上看最起码是设想的那样。

(四)不分级小学

1.不分级小学的优势。目前,班级是教学进行的基本单位,编班依据是儿童的年龄,这种分级制学校在理念上认为相同年龄的儿童具有相同的智力发育水平和学习能力,并且在整个教育活动进程中始终处于同一层面。上述认识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同时与现代教育改革中强调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相悖的。因此真正合理的教育必须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同龄学生之间的群体差异。并以此为导向指导整个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基于这一观点,实施不分级小学,而按照学生特质进行同质分组式编班,不仅仅是班级组织形式上的变革,其深层教育理念与学分制理念是一致的。其哲学起点是承认个体差异并对这种差异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这种模式下,学生摆脱了年级束缚,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何时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2.不分级小学的实施条件。首先,对学生的正确分组是不分级小学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不分级小学将客观、直接的生理年龄分级标准转换为学生的兴趣、能力、知识基础标准,而这些标准的不可量化性给学生的正确分级带来了困难与挑战。其次,由于不分级小学将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尊重放在了中心位置。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这无疑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不分级学校必须实行纵向课程。该体制打破了学科界限的综合课程,因此学校必须开发出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并与其相融合的纵向课程,这无疑对课程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不分级小学的应用形式。不分级学校理念最早由古德莱德提出,其实施手段就是所谓的“同质分组”。即将学习水平、理解能力和探究特质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在课堂上让他们一起学习和讨论问题。由于这种教学形式目前在我国尚无大规模实验的先例,因此,具体实施方式上还有待进一步试验探索。

四、结语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范文4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采取了很多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仍有很大差距。实现教育公平还需要三个层次的共同推进,即实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推进教育公平的第一个层次就是起点公平,即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我区在全国较早对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2006年开始,我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不断提高补助标准并扩大受益范围,到2013年,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小学562元/年,初中760元/年,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提高至小学1000元/年,初中1250元/年,其中蒙古语授课小学生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为1350元/年,初中1620元/年。2011年开始,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免学费、免费提供教科书”政策扩大至高中阶段,2012年自治区投入17.1亿元推进这项工作,提前实现让全区高中阶段所有学生都享受到“两免”政策。同时,我区不断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在全区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覆盖,据统计,2013年全年全区共完成各级各类资助29.7亿元,资助学生153.2万人次。然而随着我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保证教育起点公平我区还面临着许多新任务,比如如何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问题、如何保障残疾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等。继续完善并切实保障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学,应该是我区进一步促进教育起点公平的重要内容。

推进教育公平的第二个层次就是实现过程公平,即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实施教育公平进一步的要求。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通过促进优质资源均衡配置,在实现过程公平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就我区而言,启动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促进中小学校舍标准化水平整体提高。2009年开始,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安排,自治区启动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到2012年,全区累计投入约205.3亿元推动工程深入开展,累计改造、重建和新建校舍1604.21万平方米。2012年,自治区财政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启动基础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2013年自治区下达本级专项资金5亿元,根据规划,盟市、旗县安排配套资金5亿元。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除了办学条件的“硬件”均衡,更重要的是师资、生源的“软件”均衡,这也是我区推进、实现教育过程公平的重点。首先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依法落实“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设立专项资金,提高农村牧区特别是村小和教学点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在村小和教学点长期从教。建立教师流动的有效机制,逐步实现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定期交流。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实行教师定期注册制度,对不合格教师免于注册。落实“旗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校长的聘任、培训、考核、交流等管理工作”的法律规定,实行“公开聘任、竞争上岗”,实行中小学校长任期制和校长职级制,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发展。其次,继续巩固实施将自治区示范高中、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均衡分配到区域内普通初中的政策,努力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生源均衡,按照自治区教育厅的要求,自治区示范高中、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分配比例2013年达到60%,2014年达到65%,2015年达到70%。

推进教育公平的第三个层次就是实现结果公平,即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追求教育公平应该和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追求教育公平中还应该保证使每个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按照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近年来我区扎实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通过不断加强教师培训,使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2011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其中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和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要求高中学校注重培养学生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要积极探索和鼓励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学校创造条件开设更多高质量的选修课,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下一步,在推进教育结果公平层面,我区还需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的有效机制。通过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以自治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数据中心为核心,以盟市、旗县教育信息中心为骨干,以完善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数据信息服务为支撑的全区教育信息化系统,实现所有学校(包括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为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范文5

随着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深入,校长重不重视教学领导和如何有效教学领导备受关注。教学作为学校的核心工作,校长有效的教学领导,是学校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误区

课程改革中,学校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学领导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纵观当前的小学课程改革,一些校长的教学领导工作步入了误区。

1.行政领导代替教学领导

近年来,虽然小学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一些校长无个性,学校无特色。教学领导的缺乏使得校长理论品质和个性化思想薄弱,没有与理念一致的教学实践,更无法提升和积淀教学理论的力度与厚度。同时,繁杂的行政领导事务充斥了校长的时间和空间,校长忽略了教学领导和自我专业发展,校长领导学校变成了对学校的行政领导。

2.教学领导形式主义

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一些学校组织了大量“观摩课”“示范课”“活动课”和“研究课”。这些课虽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配合得天衣无缝,但让人心存疑虑,更让人产生莫名的失落感。原因是这些课的表演色彩太浓,失去了师生教学相长、苦乐共存的真实性。

3.教学领导手段方法滞后

一些小学校长的教学领导手段仍然以行政手段为主。教学领导的方法注重整齐划一,提出并遵循统一进度、案、统一作业、统一辅导、统一评价的“大一统”式教学领导模式。这种大一统的教学领导,很不适合当前提倡和尊重创新与个性的需要。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自主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权利,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要“以人为本”,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

4.教学领导目标不明,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

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对于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缺乏系列清晰的思路、长远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以至于出现学校教学规章制度朝令夕改。学校各门学科的教学缺乏整体性发展目标,校长一般对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重点学科领导较多,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品德等学科缺乏有效的教学领导。学校教学工作无序、不协调,其重要原因在于教学领导者迷失方向感,缺乏领导目标。

二、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阻隔

当前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革新和学校发展定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校长,校长在有效教学领导中面临着各种阻隔。

1.传统领导观念干扰

在整个领导领域,包括校长的教学领导,人们习惯把领导视为行为而不是行动,视为心理方面的因素而不是心灵方面的因素,视为与人有关而非与理念有关的东西。人们过度强调层级、心理、技术和理性权威,忽视领导的专业和道德权威。在这种情况下,校长如果没有对传统领导观念革新的勇气和意志,学校的发展可能无望。

2.学校繁杂事务

当前,一些校长经常淹没于学校无休无止的琐事之中,其主要原因在于校长未能明确“领导”“管理”和“行政”三者的联系和差别,未能分清领导领域中教学领导与其他领导领域事务的轻重。不少校长错误地认为,学校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很重要,校长必须了解和控制每件事情,力争事必躬亲。其结果是校长陷入繁杂事务的“泥潭”,导致学校组织成员对校长的依赖不断增强,学校呈现的是一个人的意志而非组织集体的意识。这种情况下,校长难以顾及教学领导工作,更何况有效的教学领导。

3.学校发展愿景迷失

学校是一种具有较强人文特征的组织,在学校内创设明确且受师生公认的愿景不仅能节约学校教学资源,还可以推进学校教学的健康持续发展,使校长有效地领导教学。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冲击,使部分学校暂时迷失了明确的发展愿景,学校所有的活动和行为盲目而短浅。

4.缺乏伦理道德

校长在教学领导中,要与他人交往,其间充满着伦理道德的意蕴。当前,关怀、公正以及对学生无差别的对待等都在追求“效率”“效益”等口号中遁形。校长的教学领导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伦理道德的领导,作为有效教学领导者的校长,应该关注自身教学领导行为的诚信、公正。失去诚实性和正直性,丧失伦理道德的校长,无法有效地进行教学领导。

三、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策略

校长正视有效教学领导的误区与阻隔,有助于更好建构有效教学领导的策略。以下每一项策略虽然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各项策略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确保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有机整体。

1.明确内容

(1)明确学校教学发展目标。校长要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充分了解,清楚学校教学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分析学校教学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学校教学发展的长远目标、近期目标以及各种目标的优先次序。这种目标不仅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符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而且要明确具体。校长还要通过民主程序和广泛宣传,将学校教学发展目标化成所有教职工、学生乃至家长的共同愿景,激励各种利益相关者协调一致,为实现目标努力。

(2)构建以教学为中心的组织文化。高效能学校的校长通常把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首要目标,创造一种共享的价值观,引领所有成员行为。无论是教务处、政教处,还是总务处,都要紧密围绕学校教学发展目标去计划和实施各项工作,而且各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协调一致,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氛围,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构建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与改进教师教学表现的考核体系。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与实施者,是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和支持者。教师工作积极性是影响学校教学发展的关键。校长应通过民主程序,基于学校教学发展目标和各岗位工作分析,构建发展性教师考核制度,切实减轻教师工作压力,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活力,增强教师职业成就感,使教师有时间、有热情、带着责任意识投入到教学实施及变革中。

(4)构建促进教师教学改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是校长加强教学领导的重要手段。可通过多种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教师的参与,对备课制度、教案检查制度、教学评比办法、听评课制度等各种现有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批判性反思,发现制度中亟待改进的地方,然后从细节上对制度进行改进,使之有效领导教学,服务于教学。

(5)建设学习型组织,引领教师自主发展。校长应致力于教师学习意识与专业发展意识的激发,并基于教师培训需求,分析确定校本研修活动的主题,通过专题讲座、现场诊断、辩论、情景模拟、听评课等多种多样的研修方式,吸引教师自主参与,并在参与中获得发展。学习型组织建没,使学习与发展成为教师的自主活动,促进学校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2.导航教学

(1)提升教学价值。现代教育应当提升基础教育中学科教学的价值层位,把培育生动、活泼的学习者作为有效教学的核心价值。这里的“学习者”,是一个具有能在终身学习的社会中不断学习、更新自我能力的人。有效教学的核心价值,就是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具有自主学习态度、自主学习愿望、自主学习能力的生动、活泼发展的人。

(2)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发展是评价有效教学的根本标志。学生的实际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起点。教学设计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展开教学。特别是学生学习发生困难时,教师必须进行教学诊断,敢于调整,敢于引导,敢于追问,敢于讲解。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引向深入。有效的教学应在深层次上反映“生本”理念,即学情清楚、目标明确、过程简约、方法适宜、因学而导、促进发展。

(3)教师有所作为。教师有所作为,是教师不断将有效教学作为一种价值追求。怎样做到教师有所作为呢?一是带着课题走进教室。教师自觉把问题研究作为发展的重要手段,改变工作方式,用发现问题的眼睛,每天都有新的创造的起点。二是完善自己走向学生,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教师时刻关注时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以自己的专业有所作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范文6

一、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

1、强化课程意识,规范课程执行。加强对学校课程计划执行情况和教学计划制订情况的检查与评价,指导中小学校科学、全面地安排教学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和课业负担。做好学年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年级的检查、指导及其他配套工作,全面实施小学一年级“学习准备期”工作。

2、进一步提高学校课程领导力。积极推动和鼓励中小学利用地方和社会资源,开发、建设和实施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做好15所初中学校七年级《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地方课程的试点工作,8月份完成对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学校和教师交流试点工作的经验。继续以生命教育纲要为指导,落实防灾安全教育教学要求。

3、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开展中小学生学业发展水平的评价,初步开发和建立我区“中小学生学习质量监测系统”,制订并实施《加强区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的实施意见(试行稿)》。推进学校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制订并实施《区中小学教学事故处理意见(试行稿)》,规范学校教学行为。各中小学要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等教学基本环节入手,着重研究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明确教学目标,促进中小学教师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的策略、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改革评价方法,建立和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

4、会同督导室、研究中心继续开展教学调研工作,指导学校加强教学管理,诊断课堂教学,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重点关注农村薄弱学校、薄弱学科、薄弱教师,协调相关部门、教研员蹲点上门指导,发挥区内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辐射引领作用,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5、继续会同教育督导室开展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中小学素质教育实验校实施情况的评审工作。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并实施《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验学校终结评审方案》。

二、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均衡发展

6、进一步完善组团式发展机制。加强城乡教育资源的统筹,进一步推动区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向我区薄弱学校的辐射,组织交流委托管理、合作办学经验,继续加强对委托办学、初中联合体、小学合作伙伴共同体和幼教联盟各项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发挥其在学校管理、教师培训、教育科研、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合作研究功能。

7、充分发挥区内外专家、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组建各学科各年级学科中心组;完善区优教工程各类优秀教师、教研员等学科骨干蹲点帮教措施,在课堂教学、学科讲座、课题引领、校本研修、蹲点机制等方面明确定性、定量任务,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并建立相关的考核奖励机制。

8、继续发挥教育视导团作用。充分发挥教育视导团成员丰富的教学与管理经验,加强对我区薄弱学校的指导,继续充实教育视导团队伍,扩大教育视导团的工作范围。

9、加强毕业班工作。继续做好小学中高年级的质量监控;继续组建中学毕业班工作指导小组和学科联盟,加强对中学毕业班工作的指导和管理,组织召开中学毕业班教学管理交流,强化毕业班教学工作。

10、组织各类活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下半年,将组织部分学科优秀教研组评选、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包括教龄5年以下的青年教师评选)、教育论坛和“中小学生学习质量监测系统”应用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发展学前教育,提升办园质量

11、加强内涵发展,聚焦课程领导,不断深化学前教育课程改革。认真贯彻市学前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际,解读并细化《幼儿园园长管理指导意见》、《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幼儿园教师成长手册》及《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等四个文本,以问题为起点,突出过程性管理与实践。以推进课程的园本化为核心,园长课程的领导力为关键,围绕园本课程计划的制订、课程实施过程的领导、保教质量的监控及成效等,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园长论坛等活动,不断总结有效途径与方法,提升园长课程领导力。依托三个幼教联盟,立足园长、教师等不同层面的困惑和需求,依据新课程、新教材等指导性文本,确立三项专题性研究课题,在实践研究中不断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

12、拓展优质资源,关注二级园所,提升每所幼儿园办园质量。建立区内园所合作交流项目,充分发挥本区市级示范园、市级一级园在区域内的辐射指导作用,在原有基础上分别扩展东南、听潮、周浦镇、澧溪、大团幼儿园与二级园的合作交流。继续开展与闸北区的合作交流活动,认真实施城乡对口合作交流项目,发挥闸北区优质园所对我区二级幼儿园的指导作用。11月在周东幼儿园举办“实施合作交流项目——青年教师成长风采”展示活动。开展二级幼儿园等级验收评估工作,扩大二级一类(等级分值达80分以上)园所比例,10月份,组织开展二级幼儿园等级评估工作,促使区内二级幼儿园不断提升办园质量,向家长幼儿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13、重视队伍建设,搭设各种平台,不断提高保教人员专业素养。继续依托6个区级教师培训基地,开展“区域性园本培训”工作;发挥区学科带头人在区域内的帮带指导作用,举行“优秀教师、优质教学”系列展示活动;开展青年教师中心组优秀学员评选活动,选送到外区跟班带教学习;继续做好“畅想杯”教师教学评选工作;继续协调组织好保育员、育婴师岗位培训。

14、督促园舍建设,完善设施设备,不断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根据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和任务,及时掌握各镇园舍建设项目阶段进展情况,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商。结合三年行动计划评估指标以及市综合督导评估要求,协助做好迎接市综合督导评估相关准备工作。进一步重视现有设备的有效使用与管理,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园务管理、教学管理方面的整合运用,要加强园际交流,借鉴成功经验,提高使用效率。

15、深化早教工作,部门联手推进,普及早期教育科学育儿指导。实施《区关于推进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教育、人口计生、卫生、妇联等部门形成合力,依托区早期教育指导中心,面向各镇早教指导站、指导点,普及对全区0-3岁婴幼儿家长的科学育儿指导。

四、加强内涵建设,促进优质发展

16、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日常监管和指导,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完善民办学校管理制度。积极做好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年检和换证工作。

17、抓好特殊教育工作。落实区教育局《关于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规范工作流程,完善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加强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建设,完善软件、硬件配置,发挥特教康复指导中心在随班就读工作中的作用。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研究,健全送教上门工作制度,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18、认真总结年本区中招工作,合理规划我区高中教育资源,编制2009年我区高中教育阶段招生计划,进一步提升我区高中教育质量。总结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思考和初步规划2009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认真做好部分农民工同住子女进入公办初中学习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