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站存在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存在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卫生服务站存在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站存在问题范文1

【关键词】公共卫生;服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945-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利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库尔勒市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家社区服务站为调查对象。

1.2 资料来源:查阅近年来卫生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有相关文件资料及统计资料。现况调查资料:库尔勒市5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调查问卷。

1.3 调查方法:现场问卷调查、个人深入访谈。

1.4 统计分析方法:资料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

1、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等人群为重点,逐步在全区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目前已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336534人。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随访和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2、为全市适龄儿童(含流动人口)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规划九种疫苗每月接种数据报告及时率和完整率达100%,免疫规划九种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和加强免疫接种率均达98%以上,九种疫苗免疫程序合格率达96%以上,适龄儿童建卡建证率达98.1%,卡证相符率达94%,卡痕率达90%以上,群众免疫规划知晓率达93%以上。加强传染病的发现、登记、报告和现场疫点处理工作,提高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追踪随访到位率和规范治疗管理率,逐步降低传染病总发病率。3、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2271人和产后访视2158人。产前检查率90.28%,产后访视率77.09%,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86%;孕产妇系统管理率63.1%;高危孕产妇管理率98.84%,孕产妇死亡人数3人。开展3岁以下婴幼儿生长发育检查。全市3岁以下儿童体检13696次。全市出生婴儿2158人次;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44%。

2.2 存在问题

2.2.1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较差

目前我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站45家,都为民营。由于服务设施、医疗设备、技术力量等方面限制,加之医疗保险等政策制度不完善,“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模式和流程还未形成,社区服务机构与大医院的双向转诊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随着医疗保险政策放开、慢病管理放开、个体医疗机构准入放开、药品价格放开,其原享受的政策优势逐步弱化,生存压力逐年增大。出于生存压力与逐利本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益服务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药品零差率销售未能惠及社区居民,应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未完全到位。

2.2.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完全纳入定点医保。目前,我市4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仅有10家(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州医保定点。现有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正在申请办理医保,其余均未纳入州、市医保定点,居民得不到就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深层次的发展。

2.2.3精神卫生人员缺失

重型精神病是基层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项内容,库尔勒市只有一个精神病院,而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没有精神卫生人员,那么在精神病的管理、健康教育,用药指导和随访评价上就存在问题。

2.2.4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医疗硬件设施匮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城市“预防保健网络”的中枢,自产生以来,其职责担负的是城市居民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管理。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存在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低、年龄偏高、学历偏低、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现象。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来源渠道较窄,加之工作强度较高、待遇相对较低、绩效工作难以开展,致使整体卫生专业人才不足、人员不稳,极大的影响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

2.2.5辖区居民服务不同

辖区内的居民一大部分是本地户口,也有一小部分是外地户口。由于户口的不同,所得到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也不同,除了一些疫苗免费接种外,对外地户口居民的慢性病、老年保健、重性精神病等,并没有提供卫生服务,不能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3 结论

目前我市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5个,拥有社区卫生技术人员215多名,房屋和设备配置基本到位,经费投入不断加大,硬件配置不断加强,服务功能逐步拓展,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建立。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不足、服务能力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公办民营性质,成为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关键问题。

4 对策与建议

社区卫生服务站存在问题范文2

【关键词】 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管理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已近七年,医疗废物的处置日趋规范,为进一步了解卢湾区医疗机构医疗废弃物处置情况,探究医疗机构医疗废弃物处置过程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以便提出意见和建议,更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笔者从医疗机构、处置人员、历年案件三个方面入手对卢湾区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卢湾区公立、民办、个体医疗机构70家;卢湾区社区卫生服务站15家;卢湾区医疗机构内医疗废物处置人员28名;2003~2008年卢湾区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相关行政处罚案件23例。

1.2 调查方法 医疗机构以普查的形式,对设有床位的医疗机构,使用《上海市医疗废物管理监督量化评估表》,由卫生监督人员实施现场调查评估;不设床位医疗机构使用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定的《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调查表》,由卫生监督人员实施现场调查;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定的《卢湾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调查表》,由卫生监督人员实施现场调查,调查结果录入Excel 2003进行统计。

医疗废物处置人员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使用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定的《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人员情况调查表》由卫生监督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录入Excel 2003进行统计。

医疗废物相关行政处罚案件以回顾的方式进行分析。

1.3 调查内容 医疗机构调查内容包括:医疗废物管理建章立制、分类收集管理、运送交接、暂存处置登记等方面。

医疗废物处置工作人员调查内容包括:个人防护情况、以往职业损伤情况等方面。

相关案件调查包括案由构成、变化趋势等。

2 结果

2.1 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

2.1.1 设有床位的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 见表1。表1卢湾区设床位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环节扣分构成情况 采用《上海市医疗废物管理监督量化评估表》对辖区内14家设有床位的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情况进行了量化监督。其中,三级医疗机构2家、二级医疗机构5家、一级医疗机构4家、民营医疗机构3家。被评估单位总体平均得分为85.2分。按类别分,三级医疗机构平均得分为89.8分,二级医疗机构平均得分为85.6分,一级医疗机构平均得分为87.9分,民营医疗机构的得分为77.8分。

量化监督的14家医疗机构合计扣分211分。其中,医疗废物管理建章立制和实施扣分69.5分,占总扣分的32.9%;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和管理扣分91分,占总扣分的43.1%;医疗废物转运和交接扣分20.5分,占总扣分的9.7%;医疗废物暂存处置和登记扣分30分,占总扣分的14.2%。

公立医疗机构在“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和管理”环节扣分较其他环节高,三级、二级、一级医疗机构该环节扣分比例分别为58.1%、44.2%、56.6%;在“医疗废物转运和交接”环节扣分较其他环节低。

民营医疗机构在“医疗废物建章立制和实施”环节扣分较其他环节高,占51.9%,其次扣分比例较高的环节为“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和管理”,占27.1%,扣分比例最低环节为“暂存处置和登记”,占6.0%。

2.1.2 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 见表2。表2卢湾区不设床位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 对56家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采用《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各医疗机构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和按规定进行包装方面基本均能符合要求;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面合格率最低,为87.5%,调查中发现部分医疗机构由于工作中的疏忽,存在不同类别医疗废物混放的现象;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建立方面的合格率也偏低,为89.3%,主要表现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不健全。

2.1.3 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废物处置情况 见表3。表3卢湾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废物处置情况 采用《卢湾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调查表》对1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现场调查。15家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月门诊量500人次的服务站为4家,500~1000人次的为6家,1000~1500人次的为3家,1500~2000人次的为2家。医疗废物月产生量在5~30kg不等。

15家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建立、人员培训、交接登记、规范包装均符合要求;在分类收集和人员防护方面均有1家站点存在不足;15家服务站医疗废物均由其上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收集转运到中心后集中处置,转运周期为1~2天,但转运工具均较简陋,以三轮车或自行车携带为主,部分单位转运工具难以达到密闭要求。

2.2 医疗废物处置工作人员情况 见表4。表4医疗废物处置工作人员调查情况

在公立、民办、个体医疗机构中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医疗废物处置人员28名进行问卷调查。有26名被调查人员表示在医疗废物处置过程中能坚持佩戴防护用品;防护用品的清洗方面:在医疗机构自行进行清洗占被调查者的39.3%,带回家清洗的占17.8%,由医疗机构统一清洗的占28.6%,使用一次性防护用品占14.3%;96.4%的人员参加过相关培训;在被调查者中,有岗前体检、在岗体检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5%和89.3%;进行过相关疫苗接种的占35.7%;有21.4%的被调查者在医疗废物处置过程中曾有过职业伤害。

2.3 医疗废物相关案件处罚情况 见表5。表5 2006—2008年医疗废物相关案由分布情况 自2003年《医疗废物管理条例》颁布以来,卢湾区涉及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的处罚案例共23件,涉及案由8项,案由累计使用31次(23件案件中有6件为多案由处罚)。2003—2005年无相关处罚案例,2006—2008年分别为11件、7和5件。从案由角度来看,“未将医疗废物按照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案”历年均有发生;“贮存设施或者设备不符合环境保护、卫生要求案”发生最多,为11次;“未及时收集、运送医疗废物案”和“对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未在指定地点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案”为2008年新增处罚案由;关于人员培训、制度建立、登记等方面的处罚仅仅出现于2006年。具体案由分布详见表5。

3 讨论

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卢湾区各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总体情况尚可。其中,公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较为规范,民营、个体等医疗机构在医疗废物规范管理方面略差于公立医疗机构。调查中发现,在设有床位的民营医疗机构和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中(相对而言规模均较小)医疗废物相关制度建立不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无论是设有床位的医疗机构还是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或是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和管理”是问题比较集中的环节。分类收集是规范管理的第一步,医疗人员和病人都要认识到,才能保证医疗废物不混入生活垃圾。其次,由于不同类别的医疗废物处理方法不尽相同,如果将不同医疗废物混合存放后,再分别拣取,就会造成二次污染,也容易造成人员伤害事件发生[1]。

按照“谁设置、谁负责”的原则,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疗废物均由其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收集,转运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废物暂存处存放,后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其转运模式类似于分类收集点到暂存处的转运,但社区卫生服务站一般离服务中心的医疗废物暂存处相距较远,需要使用交通工具,经过院外的社会公共区域来实现转运收集,因而不同于一般的院内转运。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各服务站的转运工具各不相同,转运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社区卫生服务站是最基层的医疗保健机构,与辖区居民有着最广泛、最直接的接触,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不但是国家法律法规所要求的,更是维护辖区居民健康安全所必须的[2]。

在被调查的28名医疗废物处置相关工作人员中,有28.6%的工作人员的防护衣物由医院统一清洗,而绝大多数医疗机构的防护用品由工作人员自行在医疗机构或带回家进行清洗。防护用品在使用过程中直接接触医疗废物,污染严重,自行清洗消毒不当易引起衣物和环境的污染。在被调查人员中相关疫苗接种比例较低,仅为35.7%,而有21.4%的被调查者表示在医疗废物处置过程中曾受职业伤害。故而岗前、在岗的体检以及疫苗接种应进一步加强,同时对损伤后的规范处置流程应进一步予以明确,尤其是对于小型医疗机构。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颁布于2003年,颁布之初的几年中以宣贯为主,同时由于当时的执法重心为食品监督,因而最初的几年未曾进行行政处罚。在随后的几年中随着执法重心的转移、执法力度的加强,2006—2008年共进行医疗废物相关行政处罚23件,涉及案由8项。8项案由累计使用31次,其中“未将医疗废物按照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案”在2006—2008年均有发生,可见医疗机构在分类收集和包装方面始终存在有薄弱;对于人员培训、制度建立、登记和记录保存方面的处罚仅出现在2006年,一些比较简单而容易改正的问题在近几年中已经较少出现;贮存设施、设备不符合要求方面的处罚占总体处罚数的三成,数量最多,主要集中在2006—2007年,通过处罚促使医疗机构对不符合要求的设施、设备进行改建,逐步达到规范要求,该案由在2008年未有发生;“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案”也主要发生在2006—2007年,2008年未有发生;“未及时收集、运送医疗废物案”和“对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未在指定地点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案”在2008年前均未涉及,随着《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不断贯彻深入,对各医疗机构的要求不断提高,及时收集、工具消毒等方面的监管加强,其中存在的问题被逐步暴露。案由的变化可以看出违法情况的变化趋势。

4 对策与建议

紧抓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处置环节,在培训的基础上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和外部监管。从对医疗机构的现场调查和对历年案件的回顾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设有床位的医疗机构还是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或是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始终是存在问题较为集中的环节。其中不少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和意识不强所引起的。在明确薄弱环节所在的基础上,院方应有重点地开展培训和普法,提升工作人员分类收集的意识,明确工作步骤、落实责任追究,同时,加强内部监管。卫生监督部门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执法,加强监管,促使医疗机构落实分类收集工作。

建议由经环保部门认可的集中处置单位直接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所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收集转运。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模和医疗废物产生情况类似于小型诊所。当前采用的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将站内的医疗废物转运到中心暂存处的转运方式存在一定隐患。从站到中心的转运虽然是内部转运,但其转运的路线较远,且需经过社会公共区域,因而转运要求更高,但目前各个医疗机构的转运条件不十分成熟,建议由经环保部门认可的集中处置单位直接对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医疗废物收集,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对其下设服务站的医疗废物处置日常管理,这样可以免除从站到中心的转运,减少中间环节,杜绝隐患。

建议医疗机构能够对工作人员的防护用品进行统一清洗消毒。对医疗废物处置相关人员开展岗前、在岗体检,并进行疫苗接种,制定规范、明确体检项目和疫苗接种种类,同时对职业损伤后的处理和应急处置作出进一步规范并加强培训。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经过七年宣贯落实,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的意识已日益加强,在制度建立、人员培训、交接登记、暂存设施、集中处置等方面已日趋规范,这些方面的案由运用已日益减少,但在分类收集、消毒清洁等方面仍需加强动态监管,此外,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加深,要求的细化,根据医疗机构现况变化,进行新案由的探索。卫生监督部门定期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和指导,监督措施与处罚措施并用,做到奖惩分明,促进和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医疗废物管理水平[3]。

参考文献

1 周宏东,周志俊.上海市某区医疗废物管理状况的调查. 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25(6):638-640.

社区卫生服务站存在问题范文3

一 、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为适应当前社区居民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就医环境。中心采取周一门诊例会的形式,将一周来存在问题进行全员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10年新上岗的乡村医生进行业务强化培训,并选派业务骨干参加全省全科医师骨干培训,同时选派2名以上中医执业医师参加全省中医药骨干和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全面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为下一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深入开展奠定基础;改进医疗服务,优化服务流程。为了使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就医输液环境,我们在输液大厅配置了电视机、空调等一系列便民设施,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和效果到位,并在门诊设置合作医疗一站式窗口报销、导诊服务、代煎中药,努力营造温馨的诊疗环境,为病人提供便捷、满意的人性化服务。通过以上措施,医疗服务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业务收入增长较快,今年1-5月份门诊业务量由去年的380100余元元增长到724857余元,比同期增长了90.7%。固定资产收入由去年的85.6万元增长到130.969万元,比去年增长53.7%。

二、星级卫生所、服务站的创建工作

对照“星级”卫生所、卫生服务站的创建标准,对全处2个卫生站、8个卫生所进行了分类,明确各个单位争创的“星级”目标,将各项内容细化分解到责任人,规定完成时限,定期对工作进度和质量进行调度,督促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前灌社区卫生服务站今年将争创五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今年上半年,栗家庄村委投入6000余元,为卫生所粉刷了外墙,用不锈钢框架为卫生所制作了钛金字标识,更换了高标准的宣传栏,还配备了彩电、洗衣机等高档电器,卫生所面貌焕然一新;达到五星级标准。目前,万家庄卫生所扩建房屋主体已基本建成。

三、一体化管理健康运行

中心投入5万余元为各卫生所(站)均配备了微机,打印机,完善了各单位内部设施,实行包包责任制,责任到人,分组对每个卫生所(站)逐一进行清产核资,将药品库存数据全部录入微机,并与中心联网,加大一体化管理力度,实行网上监管,网上报帐,处方、合作医疗报销随时打印,彻底杜绝私自进药、两笔帐现象。1-5月份一体化收入881342.7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9.2%。

四、社区卫生服务扎实推进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始终坚持“以居民为中心,以健康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根据上级文件要求,中心及站均已安装山东省社区卫生服务电子档案软件系统,并印制了大量的电子档案信息表,进行了新一轮的入户查体建档工作,免费建立以户为单位的家庭健康档案,截至目前,共建档2075余份,其中建立电子健康挡案139余份。同时组织业务骨干,聘请上级医院专家到社区免费为居民查体。筛查慢病患者,并进行重点管理,定期随访。同时开展一年一度的中小学生、幼儿园查体工作,夏家庄、万家庄幼儿园查体已基本完成。

五、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今年上半年,各卫生所(服务站)均已安装山东省新农合软件,并与全区联网,将参合人员名单全部录入微机,实行全区合作医疗“一证通”制度。参照山东省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对在卫生服务中心及卫生所、卫生站就诊发生的费用一律现场随机报销。报销情况新农合办公室每月向各村及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今年上半年全街道累计报销 元,其中门诊 人次,报销 元;大病住院 人次,累计报销 元。为缓解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深入人心,不断提高群众对新农合的满意度。

六、积极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

今年上半年区委区政府把手足口病及甲型h1n1流感疫情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为此,我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摆在首要任务来抓。(1)加强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疫情防控工作具体事宜,并召开各村、社区,处直各部门、各托幼机构防治会议,下发有关文件等,进一步安排工作,明确职责,落实专人负责,确保各项防控工作措施落到实处。(2)广泛宣传,分别对管辖的12个村卫生所、服务站,6个厂企散居卫生所、21个托幼机构、5个中小学开展手足口病及甲型h1n1流感知识分期培训,并制定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目标责任书与村社区、卫生所(站)、各托幼机构负责人层层签订,以明确责任,强化防控措施。通过发放宣传单,召开家长会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增强防控意识。(3)加强管理,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我们在疫情期间,实行了领导带班制,落实行政、门诊、预检分诊24小时在班在岗,确保值班电话、传真24小时通畅。设立预检分诊台、发热门诊、发热留观室,对来诊患者进行预检分诊,并实行专人负责消毒隔离,以控制院内感染。对手足口病新患病的患儿家庭实行流调跟踪服务。对辖区内各托幼机构进行每周两次的督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对措施不到位的进行停园整改。目前,我街道手足口病累计发病病例23例,以散居儿童为主,托幼机构没有停班停园现象,由此看来,通过以上措施有效的控制了我街道手足口病的发病率,达到预期效果。

在下半年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做好手足口病及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对各托幼机构继续加强督导,对在园儿童进行逐一查验预防接种本,做好各种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二、与中心医院联合,开展居民集中查体工作。并充分运用电子档案软件系统,结合电子档案信息表,开展大规模的社区卫生服务入户信息调查、重点人群随访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站存在问题范文4

死因监测能够及时地掌握居民病伤死亡水平、疾病谱和人口自然变化规律,为制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对策、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以及卫生规划、人口发展、经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提高我市死亡人口数的报告质量,准确反映居民死亡率及死因分布,为政府部门制订人口和医疗卫生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组织开展了本次死亡漏报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居民死亡资料来源于宜兴市公安局各派出所、各医疗机构防保科、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各乡镇村委和宜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科。

1.2 方法

1.2.1 抽样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被抽中的监测点所在的辖区范围作为调查单位。

1.2.2 调查样本量:调查全市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

1.2.3 调查方法:资料调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站,死亡报告采取挨户调查结合与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委及派出所核对的方法,同时组织部分村民或居民座谈。

2 结果

2.1 漏报情况分析 本次漏报调查,全市共调查17个乡镇,94个村,调查范围涉及人口数达到323126人,其中调查的已报告死亡人数为2099人,报告死亡率为6.50‰,漏报人数为70人,漏报率为3.23%,校正死亡率为6.71‰。

2.2 分年龄组、性别分析 本次共调查男157292人,女165834人,登记死亡人数2099,男性死亡1158人,死亡率7.36‰,女性941人,死亡率5.67‰;男性漏报44人,漏报率3.66%;女性漏报24人,漏报率2.69%;本次调查40岁以下漏报人数较少,占2.86%,80岁以上死亡漏报较多,占47.14%。(见表1)

2.3 主要系统疾病分类计算 本次调查发现死亡漏报病因主要是恶性肿瘤、意外伤害及原因不明、衰老、自然死亡等。漏报数最高的为原因不明、衰老或自然死亡,漏报数达22人,漏报率5.31%,漏报率最高的为意外伤害,漏报率8.75%,漏报14人(见表2)。

3 讨论

社区卫生服务站存在问题范文5

关键词:医改;基层卫生机构;运行质态

一、初步成效

1、政府财政投入逐年加大

自2010年以来,我区不断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直接投入,补助范围涵盖基本药物、公共卫生服务、基础建设、医疗设备购置等各个方面。一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按户籍人口35元/人年对社区卫生机构承担“六位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进行补助。二是对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经费实行相应的补助,三是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的补助和基本医疗设备的配备进行相应的补助。四是对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险进行补助。2010年下拨各项补助经费1512万元,2011年为2076万元,2012年1-9月为1867万元,呈逐年增长趋势。2012年1-9月财政补助收入占其全部收入的比例,平均达到52%;政府补助收入占其运营费用的比例,平均达到51%

基层医疗单位收入明细表

2、基本建设初见成效

目前,全区已建立3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1个村卫生室,服务人口总数47万人,基本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的目标。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改扩建和移址新建,基本完成规范化建设。全区创建成“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苏城等6个中心被评为“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京泰路等3个中心被评为“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中心”。

3、规章制度不断完善

为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市区各级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了《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泰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规划》、《泰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药品价格管理实施细则》、《泰州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绩效考核办法》、《泰州市卫生局关于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通知》、《泰州市卫生局关于推进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意见》、《泰州市海陵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和《泰州市海陵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补助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文件政策和规章制度,保证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稳步实施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平稳、健康发展。

4、卫生服务功能有效发挥

全面实施新医改以来,全区9个服务中心以及1家卫生院共提供57.63万人次诊疗量(其中:门诊56.97万、住院0.66万)。2012年的门诊人均费用为56.15元,比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第四人民医院三家综合医院的门诊人均费用162.87元低了106.72元,极大地减轻了居民就医负担。至2012年9月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建立健康档案34.43万人份;对4.36万高血压和糖尿病病人进行了社区综合管理;为417位精神病患者建立了专门档案,并提供系统管理和康复服务;为6.09万65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为1.4万产妇的产后家庭访视工作,为5.13万人次免费接种一类疫苗,同时全区组建了35支全科服务团队,与12000户居民签订服务协议,实行签约式服务,卫生服务影响逐步扩大。

二、存在问题

1、财政补偿机制不健全

由于尚未建立合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各基层单位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的经费均没有全面落实,生存、运转已经成为基层医疗单位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基础建设、技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等难以保证。同时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尚未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从而使基本药物制度政策不能惠及广大市民。

2、人员编制无法到位,执业人员结构不尽合理

全区9个服务中心的核定编制数共406人,与辖区居民人口数的比例仅为9.2 。目前在编工作人员251人、非在编工作人员103人(含退休返聘24人)。其中,城东服务中心核定编制数36人,仅2人在编;城南服务中心核定编制数28人,无1人在编;城中为市社保局承办,无正式人员,未能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的标准。在7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有42个站未达到至少配备4人的基本要求。人员配备不足,虽然减轻了财政投入压力,但客观上也影响了公益性卫生服工作的开展。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情况表

市区9个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共175人,其中医生为123人,护士为52人,未能达到医护比例1:1的要求。在71个服务站(村卫生室)的224名工作人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的114人,大专学历的16人,本科学历的1人;在年龄构成上,30岁以下的9人,30岁至40岁的27人,40岁至50岁的34人,50岁至60岁的29人,60岁以上的32人。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降低了社区群众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3、业务收入明显减少,出现新的“缺医少药”现象

近三年来业务收入逐年下降,药品收入基本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但医疗收入明显减少,2010年1198万元,2011年847万元,2012年1-9月622万元,主要是由于就诊人员门诊病人多,住院病人少,且医疗收费水平偏低,一般诊疗费、药事管理费等相关项目一直未执行。

虽然基本药物目录涵盖588个品种,但急救、康复、妇科、儿科、口腔、皮肤、骨伤及其他专科药品种类不够,导致一些病人“舍近求远”,到上一级医院就诊;另外一些慢性病和特殊病种人群,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药”而不得不到上级医疗机构就诊。

4、新农保政策对基层单位的影响过大

综合2010年至2012年9月数据看,新农合政策对基层单位的影响过大,2010年新农合政策对基层单位倾斜较大,门诊人次为22.21万人次,出院人次为0.35万人,2011年新农保调整补偿政策,2011年门急诊人次为18.82万人次,2012年1-9月为15.93万人次,出院人次为0.2万人和0.11万人,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基层医疗机构业务收入分析表

5、医疗成本逐年增大,机构抗风险能力明显下降

(1)人员成本增加

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只能在核定的编制范围内用工,人员一律实行绩效工资,用工形式单一。原来的一些临时用工或退休返聘人员因不在财政补偿范围内而逐渐清退出去,再加上社会保险缴费基数逐年上调,导致用工成本直线上升,2012年1-9月人员支出占总支出的50%。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出明细表

(2)材料成本增加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一些仪器设备逐渐淘汰,各单位根据诊疗需求均配备了相应的仪器设备,设备更新的同时,所使用的耗材也较前有所更新,特别有些检验试剂仅为某品牌仪器专用,采购成本加大。

(3)运营成本增加

各单位为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不断地改造就医环境,以人为本,增设了许多的便民设施,出台相应的便民惠民政策,在赢得群众的口碑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加大了单位的运营成本。

6、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制度的执行,导致单位运营存在隐性风险

新制度取消了原有的专用资金项目,单位不再提取修购基金,单位购买固定资产时直接列支出,账面反映购进仪器设备的当月亏损严重,不能真实反映单位运营质态,导致单位抗风险能力下降,存在隐性风险。

7、绩效考核不到位,职工积极性难以调动

2012年正式执行绩效工资制度,根据2009年底人社部、财政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规定,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中所占比例为60%,按月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为40%,年底根据考核结果发放。但由于系统完善的考核机制没有跟上,留给单位自主调控的范围比较小,分配差距无法拉大,业务骨干的劳动价值难以体现,导致医务人员有“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消极情绪,职工积极性普遍下降,不利于正常工作的开展。同时,考核时间跨度较大,每年考核一次,平时工作中不注重考核资料的收集整理,年终考核容易形成平均分配,搞平衡,不能真正实现考核目的,不能体现按劳分配。

8、双向转诊、社区首诊制度的执行亟待加强

2009年至2011年,市区7个服务中心共转出急性、重症等病人给综合医院13452人次,但综合医院办理正式手续转入中心的病人为0人次,双向转诊“上转下”工作基本处于空白,不利于合理分流病人到社区就近看病。基层单位除了接受一些骨科病人外,基本都是一些慢性病或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的患者,住院时间长,从而导致出院者费用逐年上升,2010年为2901.89元,2011年为3039.73元,2012年1-9月为3187.64元。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数字表

三、意见和建议

1、建立有效的财政补偿机制,确保其职能的履行。探索建立有效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补偿机制,是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否正常运转,公益性能否长期保持,服务群众能否不断提高的前提和保证。一是落实基本药物制度补偿经费。二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的补助经费。三是落实基本建设的经费,以及基础设施、医疗设备的投入。以减轻服务机构的运转压力,确保其“六位一体”功能的发挥。

2、建立规范有效的考核机制,强化日常工作考核,细化考核内容,充分调动每位职工的积极性。即针对基层医疗单位现状,考虑行业特点,建立健全完整的考核方案,按月考核,公示考核结果,按季度或半年一次发放奖励性绩效。

3、注重预算管理,实行全成本核算,加强财务监督。单位应认真编制预算报表,严格按预算列支各项支出,加强资金预算管理,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对超预算部分要认真进行原因分析及总结,降低资金成本。各单位应组织实行全成本核算,首先要梳理成本核算内容与分类,强化成本核算组织职责,其次要合理划分成本核算单元,各类物资实行信息化管理,实现财务记账、成本核算一体化管理。加强财务监督,注重经济内涵。

4、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切实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和技术力量问题。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结构,加强从业人员培训,进一步建立全科医生、公共医生和全科护士等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基地,切实提高其业务素质。适时制定大医院医生轮流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去出诊出台相应的政策。把好人员准入关,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加快新型社区卫生医疗队伍的建设步伐,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求,切实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人才进社区,促进全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稳步地发展。

社区卫生服务站存在问题范文6

为准确掌握我市中医药健康管理管理项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问题,确保顺利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我局组织市中医院于2015年12月对全市各个卫生院、卫生院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了2015年度项目工作开展情况督导考核,现将督导考核情况通报如下:

一、考核依据

市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指标

二、考核内容

(一)老年人体质辨识管理目标人群管理率(计算方法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接受中医健康指导人数/年度管辖区内65岁及以上老人×100%)

(二)儿童中医药保健管理目标人群管理率(计算方法辖区内0-3岁儿童按照月龄接受中医讲课指导人数/年度管辖区内0-3岁儿童数×100%)

三、考核方法

(一)现场考核:采取听取汇报、访谈、查阅资料及电话询问等方式进行。

(二)反馈:现场考核完成后,考核组对各单位完成任务情况在考核检查中发现的存在问题进行反馈。

四、工作开展情况

(一)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

2015年市区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总数35940人、中医老年人体质辨识管理人数16588人,全市中医老年人体质辨识管理率为85%。

(二)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

2015年市0-3岁以下儿童总人数26349人、中医儿童中医药保健管理人次数22403人次,全市中医儿童中医药保健管理率为46.2%。

五、各单位考核评分情况

六、主要存在问题

(一)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

一是老年人体质辨识表填写不规范,表格存在矛盾项、漏项;二是老年人体质辨识表中登记的电话号码非本人电话,大多是其老人家属电话;三是基层工作人员变动频繁,工作上没能很好地进行交接,因此造成新接手的工作人员对工作不熟悉,对系统操作不熟悉导致统计数据和真实数据不符合;四是候鸟老人居住不稳定导致私访率较高;

(二)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

一是没有及时更新家属电话,造成部分电话不真实;二是个别儿童未及时做儿童中医药保健项目。三是个别单位在开展儿童体检时人手不足,未能及时调配工作人员,直接影响儿童中医药保健项目正常开展。

七、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配备足够稳定的专兼职工作人员,使中医健康管理项目工作稳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