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1

[关键词] 贵州省 马铃薯 产业化 发展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76-01

1 贵州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优势以及发展现状

1.1 发展优势

贵州省作为中国最大的马铃薯主产区之一,有着南方最大的种薯基地,在一年四季当中都可随时满足市场的需求,促进其在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的优势主要有自然优势、区位优势以及产业基础优势[1]。

1.1.1 自然优势。贵州省属于高原山区地貌,亚热带湿润疾风气候,一年四季气候舒适,是马铃薯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条件。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全年平均温度在14-16℃左右,再加上山区地势高低起伏,森林覆盖率高,自然隔离条件好,有着明显的立体农业气候,全年都可进行马铃薯种植。此外,贵州省重工业少,土壤、水源、生态所受到的污染较少,在种植过程中农药施加率低,因此所生产的马铃薯产品广受消费者好评。

1.1.2 区位优势。贵州省作为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将中部、南部与西南部地区完美联接,随着铁路与高铁的线路逐渐完善开通,进一步加大了与珠三角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之间的交流,同时也为贵州省的优质农产品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此外,贵州省境内高速路网已经全面融汇贯通,农副产品的运输十分便利,这也为贵州省的特色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1.3 产业基础优势。贵州省有着非常悠久的马铃薯种植历史,近年来的马铃薯产业发展也十分喜人,并且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推广下,马铃薯栽培繁育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升级。从2009年到2012年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由63.5万公顷上升到77.1万公顷,脱毒马铃薯种薯的推广已经普及,马铃薯总产量得到提高。现已培育十多个马铃薯新品种,生产能力逐年加强,马铃薯种植区农民的积极性较高。

1.2 发展现状

同其他马铃薯种植发达地区相比,由于受地理条件、劳动力水平等的影响,贵州省的马铃薯产业化程度不高,如马铃薯在农机化操作、产品的加工增值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2.1 政策导向不明。随着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加大了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在中药材、茶叶、蔬菜等产业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因大面积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挤占了马铃薯产区耕地,从而减少了马铃薯种植面积,马铃薯总产量降低,特别的作为种薯生产基地的耕地面积也同样减少,且此种趋势还将扩大。从而在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逐渐放松了对马铃薯产业体系的建设,这对于贵州省在马铃薯产业方面存在的巨大优势来讲,无疑是一种伤害。

1.2.2 创新能力不高。目前我省在马铃薯的新品种培育方面,更新速度较慢,没有及时地与市场需求相衔接。此外,种薯繁育体系执行不彻底,导致种薯生产基地的规划混乱,并且计划频繁更换。

1.2.3 种植技术有待提高。由于种植技术偏低,病虫害防治不及时,从而导致生产的微型薯的不高,严重制约了脱毒种薯的推广,再加上种薯质量检测能力不强、规范和科学化种植水平低,都对当前我省的马铃薯产业化带来了不利影响[2]。

1.2.4 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与实力不大,品牌效应不强。再加上与农户的合作程度不高,产业规模小、加工能力弱等问题,缺乏发展后劲。

2 新形势下贵州省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有效对策

2.1 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利用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并落实相关惠农政策、对马铃薯产业予以大力扶持。充分认识到我省作为种薯基地方面的优势,不断完善对马铃薯产业体系的建设,特别是种薯生产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三变”模式,建立稳定增长的马铃薯产业化体系。

2.2 推进马铃薯的优质商品化,提高加工能力

虽然贵州省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在全国位列前茅,但是种薯基地过于分散,品种结构繁杂,并且缺乏大规模地商品薯生产基地,也就导致马铃薯的优质商品化无法推进,产品的知名度不高,总体价格偏低[3]。因此,为了推进我省马铃薯产业的链条式发展,应对各地的发展目标进行规范,兴建商品薯生产基地,并推行品牌战略,加快品种更新速度与技术研究速度,构建规模化、产业化的优质商品薯生产加工基地,为我省的马铃薯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原材料。

2.3 加强市场营销,建设完善的市场体系

为进一步促进马铃薯商品化与市场化,则需完善市场体系的建设,这对于推动马铃薯产业化发展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构建完善的市场信息网络,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与决策失误;大力扶持马铃薯生产、加工、销售公司以及专业的经济合作组织;改良马铃薯产品的包装、储藏、运输等技术,提高马铃薯产品的附加价值;重视品牌效应,利用国内外农产品博览会以及展销会等活动,或者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等进行大力推广,提高我省马铃薯产品在市场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进而带来品牌溢价,推动我省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重视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

从当前贵州省的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可通过与科研组织、高校单位开展合作,推进马铃薯在种植栽培、加工等环境的技术创新与研l。充分发挥科研组织与龙头企业的核心作用,构建马铃薯产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并且加强对农产品专业人才的招募与培养,打造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创新技术团队,进一步提升贵州省马铃薯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贵州省在马铃薯种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却暴露出来加工能力较弱、技术研发深度不够、品牌效应缺乏等弊端。因此,在当前贵州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形势之下,也决不能放松对马铃薯产业体系的建设,只有充分发挥了我省种薯基地的优势,再进一步提高加工能力、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做好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则能够有效地推动我省马铃薯产业化升级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道军.贵州省思南县产业化扶贫模式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西农业,2016,(05):.

[2]杨恩琼.新形势下贵州省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对策[J].种子,2014,(01):96-98.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2

发改委官员表示,

“十二五”期间将着重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引导和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认真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加强信息引导,提出对策措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宏观引导出台七个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决定》和“十二五”规划《纲要》,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和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7个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物联网、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一系列细分领域的专项规划,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规划体系,明确了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国家相继出台了新的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政策、高技术服务业指导意见、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产业政策,启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编制工作,引导新兴产业发展。

加大要素支持 设立专项资金

2011年,中央财政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需求激励、商业模式创新等综合扶持方式,以组织实施参股创投基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等为载体,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尽早形成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初步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24个省市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进一步扩大了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实施规模,新批复了41只创投基金的设立方案,吸引社会资本70多亿元。出台了《关于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发展的意见》、《银行业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指引》等一系列政策,促进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创新。

在高校增设了25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和收益权、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改革等试点政策,加快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力储备。

加快体制改革 第二批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已启动

在三网融合方面,组织了第一批12个地区(城市)开展三网融合试点,试点地区的IPTV试商用业务用户达到350万户,基于有线电视网的宽带接入用户超过100万户,第二批三网融合试点工作业已启动。在新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和新能源配额制方面,制定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和配额交易方案,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由每千瓦时4厘调整为8厘,制定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和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

在天津、河北等10省市启动了国家排污权交易试点,在北京、天津、上海等7个省市启动了碳排放交易试点,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军民融合、空域管制等方面的改革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强化科技创新 重点部署新能源等领域

“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计划都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了重点部署,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在高性能中央处理器(CPU)、12英寸65-40纳米介质刻蚀机、快速成像测井技术装备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瓶颈技术。

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组织实施了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显示、云计算等重大产业专项和深圳国家基因库、卫星及应用等重大项目,增强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加快突破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环节。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推进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支持了北京音视频、重庆超声治疗医疗器械、深圳新能源等8个产业专利联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

积极培育市场电动汽车等标准已进入试点

组织实施了节能惠民、十城万盏、十城千辆、金太阳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推广节能空调3000多万台、节能汽车360多万辆、高效节能电机400多万千瓦、节能灯1.6亿只、160万盏以上LED灯,试点运行各类电动汽车1.4万辆,建设光伏发电项目343个。

组织建设云计算及信息安全示范专项,在北京、深圳等5个城市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促进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标准和产品技术标准,2011年共批准了90余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国家标准。电动汽车、三网融合、物联网、半导体照明等标准已进入标准化试点阶段。

加强相关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新建成通航支线机场4个,着力改善了支线机场助航灯光和仪表着陆系统等基础设施,加快阿拉善盟通勤航空试点工作进度。加快建设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检定中心、国家农业生物安全大科学工程,为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保障条件。

大力发展合同能源管理,了第二批、第三批节能服务公司审核备案名单。进一步扩大废旧商品回收体系试点城市范围。完善药品招标采购制度和注册管理体制,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全国各省份纷纷出台实施采购机制的基本办法。

开展国际合作 推动高端研发服务外包拓展

利用高访、双边经贸合作机制,以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平台,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交流与项目对接。编制了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落实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3

>>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文献资源存量调查与增量规划 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技能型人才资源存量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搅动中国经济 中国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关村: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国路径”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分析 展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 金融支持郴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广州技工教育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匹配度调查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业投资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管理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警 战略性新兴产业破题 解读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路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EB/OL].[2016-07-09].http:///zwgk/2012-07/20/content_218

7770.htm.

[3]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6-10-17].http:///xinwen/2016-03/17/content_5054992.htm.

[4] Alexander Bakos,Christopher Miller,Gary Packham.Internal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s a competitiveness enhancing resource in German automotive industry supplier[J].Research article,2016,25(1):61-80.

[5] Nicholas Blessing Mavengere.Rol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strategic agility in supply chain setting: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study[J].Electronic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3,16(4):327-339.

[6] 霍国庆,李天琪,张晓东.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J].重庆社会科学,2012(6):79-85.

[7] 叶继元,谢欢.存量与增量: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宏观思考[J].图书馆论坛,2015(1):1-7.

[8] 孙振,郑德俊.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服务模式选择[J].情报科学,2014,32(4):68-71.

[9] 张晓东,霍国庆,李天琪,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服务能力评价与模式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4):18-24.

[10] 邓胜利,周婷.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服务与保障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7):6-8.

[11] 袁润,钱过.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专利的识别[J].情报杂志,2013,32(3):44-50.

[12] 余江,陈凯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现状与挑战――基于专利文献计量的角度[J].科学学研究,2012,30(5):682-694.

[13] 马张华.信息组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38-147.

[14] 叶继元.学术图书、学术著作、学术专著概念辨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1):21-29.

[15] 霍国庆,孙皓.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1(1):90-93.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4

国务院总理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全国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并提出了20项工程。

进入4月以来,宏观数据表现不佳,此次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颁布被普遍视作是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实现“稳增长”的引擎。

明确重点发展方向

本次获通过的《规划》,是对2010年9月8日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规划》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分别为:第一,节能环保产业要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加快形成支柱产业。第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第三,生物产业要面向人民健康、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强化生物资源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开发,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第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发展。第五,新能源产业要发展技术成熟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生物质发电、沼气等,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化。第六,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开展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和产业化,建立认定和统计体系,引导材料工业结构调整。第七,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加快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体系。《规划》还提出了20项重大工程。

会议明确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加强自主创新,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道路。

据悉,《规划》公布之后,接下来最有可能出台的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此外,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7个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物联网、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一系列细分领域的专项规划有待出台。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也有待出台。

对此,华创证券昨日表示,1700亿节能减排资金迅速到位,65个产业基金随后跟上,后续细则持续推出。预计节能产业将围绕技术、装备、产品、商业模式四大领域发展。环保产业将围绕水处理、大气处理和资源再生行业发展。

东方证券亦表示,节能环保产业规划突出三大重点: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上述相关领域预计将受到优先扶持。而预计后续还将陆续出台细化政策,2012年,环保产业各项规划有望逐一进入落实期,2012年环保行业盈利增速将出现明显回升。

经济“稳增长”引擎

进入4月以来,宏观数据表现不佳,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在此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颁布被普遍视作是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实现“稳增长”的引擎。

据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此前介绍,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分“三步走”: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到20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认为,就目前来看,曾经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房地产、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驱动力已经大不如前。我国经济发展不能再过度依赖钢筋、水泥了,当前特别需要新的产业带动,支撑新一轮经济增长。

在其看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沿用发展传统产业思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要过度关注规模的扩张,要重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与产业技术体系的完善。冯飞表示,新兴产业的许多新技术更新换代较快,往往存在一定的技术和投资风险。这就要求政府不能仅关注少数技术,过分追求这些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其提醒,一些地区出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质化的苗头。这容易引发价格战、地方保护主义乃至市场的人为分割等恶性竞争行为,导致资源无法有效整合。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5

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进展

(一)各地加强组织协调,规划、基金等相继出台

深圳建立了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新兴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了百亿元规模的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订出台了《深圳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工作方案》、《深圳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深圳云计算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正在编制《深圳无线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0―2012年)》、《深圳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1―2015年)》和新材料、文化创意两大产业规划(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产业发展规划已于2009年在全国率先出台)。

湖北、安徽、辽宁、云南、宁夏、新疆和青岛等地编制完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其中,安徽还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机构,设立了50亿规模的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湖北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新增财政资金支持设立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五只基金;青岛完成了《青岛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设立总规模5亿元的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宁夏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新疆建设兵团制定了《兵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意见》。

(二)各地产业规模快速扩大,作用日益增强

据初步统计,2010年,深圳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约1400亿元,同比增长35%;重点企业合计实现税收120亿元,比上年增长52.81%。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871亿元,同比增长48.8%。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约为1400亿元。辽宁省生物产业中的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长22.85%。湖北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实现总产值5374.9亿元,增长28.7%;实现利税547.9亿元,较上年增长40.9%。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提高,作用增强,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三)创新能力加速建设,研发投入强度迅速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12个省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研发经费支出达4100多亿元,建立各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40多个,并新建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其中,北京的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上海达到2.8%。深圳在生物产业领域,扶持建设了47个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及分支机构,支持了192个技术攻关和研发项目;在互联网产业领域,扶持建设了34个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及分支机构,支持了211个技术攻关和研发项目;在新能源领域,扶持建设了27个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及分支机构,支持了67个技术攻关和研发项目。

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地方各级政府争先恐后,社会资本总体上热情不高

地方各级政府纷纷设立专项资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但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技术路线不确定、市场需求不稳定,社会资本目前主要活跃在创业投资和资源性产业的上游领域,对直接进入创新创业领域尚不积极。

(二)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发展力量趋于分散

为实现本地经济长足发展,各地展开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人才、资金、产品市场乃至相关资源的激烈争夺。如在资金争夺方面,各地都希望争取到国家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但全国乃至全球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高端人才和资金等是有限的,各地不遗余力地进行争夺,将导致有限资源严重分散配置,反而不利于集中资金、人才推进技术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一些地方不管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好坏、创新能力强弱和比较优势是否突出,想方设法上项目、铺摊子、争资源,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低水平盲目建设、无序扩张和恶性竞争的倾向。

(三)企业生产运营成本不断攀升,政策环境亟待完善

随着能源、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用工成本日趋提高,融资成本不断上涨,运输费用不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增加,直接挤占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尤其是,随着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多次上调,新增贷款明显减少,新增贷款中上浮利率的比重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部分企业计划实施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因银行贷款不到位、战略投资者引进困难无法开工建设。此外,相关政策激励不到位甚至缺位,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加快创新发展。如现行的产业政策并未起到鼓励和支持本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作用,政府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规定也未落到实处,生物产业领域的民族创新产品目前仍被迫接受仿制品的评审体系,云计算相关软硬件等产业领域的产用互动机制有待完善。

三、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形成合力

为更好地统筹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建议尽快建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区域无序竞争、产能过快增长、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形成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建立相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加强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

(二)加快设立中央财政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统筹使用机制

加大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和引导力度,加快设立中央财政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统筹使用机制,避免部门分割、地方分割,统筹用于公共创新平台等创新能力建设、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产业化、标准制定和市场应用,加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切实将有限资金用到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技术创新源头延伸和产业链高端攀升。

(三)抓紧出台《决定》实施细则,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落实《决定》精神的实施细则,制定实施投资(核准、备案)、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税收(如进口设备退税、所得税和增值税减免、抵扣)、信贷(贴息)等配套的优惠政策。特别是要加大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和引导力度,加快设立中央财政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统筹使用机制,避免部门分割、地方分割,对技术制约的行业加大科技研发支持力度;对生产能力和条件制约的行业加大产业化扶持力度;对市场推广制约的行业加强产品补贴和政府采购力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技术创新源头延伸和产业链高端攀升。

(四)尽快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产业发展指导目录

应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统计分析、监测评估和宏观调控。针对目前缺乏基础数据和规范统计的情况,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尽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分类指导目录,在此基础上,会同国家统计局加快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及时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态分析。

(五)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强化技术创新

强化龙头企业在技术开发、产业化、标准制定中的引领作用和新业态发展中的催生作用,促进高端人才、创新资金等创新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推动成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创新联盟,加快形成局部优势,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及早掌握发展主动权。

(六)推进产用协作,释放内需市场

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在规划、政策、标准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以鼓励自助创新、带动形成国内配套体系为主线,着力打破行业壁垒,优化利益分享格局,继续推动构建有利于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标准化组织和产业合作联盟,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高端装备首台套、生物医药新产品等在国内市场的应用。

(七)促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6

近期,国务院国资委下发《关于认真做好中央企业2012~2014年滚动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明确意见,要求主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相关的中央企业,进一步调整完善专项投资规划,编制好企业新一轮滚动发展规划。

企布局,软件信息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打开

统计显示,经过一年的规划与筹备,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目前117家中央企业依据其先天禀赋、优势与实力,已有70多家率先大举布局节能环保、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范围基本涵盖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早在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就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力争达到8%左右。而龙年国资委下发的《通知》,更是凸显新兴产业重要的战略地位,进军新兴产业的号角全面吹响。

可以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抢占经济制高点的重要切入点,作为我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央企无疑更不会“甘为人后”。不少央企早已发力,抓住各地差异化发展新兴产业的重大契机,全面实施对接,形成差异化、有利的竞争格局。

中国移动大力拓展物联网、移动支付领域的业务,为企业运营管理等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服务;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与广东省地方政府通力合作,积极利用其土地、政策、园区建设、产业基础等优势,大规模投资发展云计算、物联网/传感网、管理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目前深圳、珠海在信息技术上大获进展;中国联通也在三网融合、下一代通讯网络、云计算等多个电子信息细分领域大举布局,力图抢先;甚至连中石化、中国铝业也表示今后将通过并购、控股等方式适当进入电子信息领域,研发应用国家地理信息系统,为全球勘探、贸易、物流等业务服务。

时下,国资委这边是令央企“地王”退出房地产业务,搞“主辅分离”;那厢是令央企进军新兴战略产业,抓“产新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剧锦文认为,这“一退一进”,体现的是国资委对中央政府“转方式、调结构”、支持高科技,以及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意图的全面执行。

件信息产业规模偏小,急需央企的“强芯壮魂”

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的规模由2000年的593亿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13364亿元,扩大了20多倍,年均增长38%。然而,困扰着我国软件信息产业发展的问题——绝大多数企业实力较弱、规模偏小、基础薄弱、企业科技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应用开发水平急待提高、整体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产业链有待完善等问题至今仍未能根除。目前,我国软件产业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的份额仅为6%,远低于我国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我国虽然软件信息企业数量众多,但缺乏大型企业和龙头企业,2011年我国软件百强企业的主营业务产值总和,还不及微软对应的业务收入。

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培育一批大型软件信息企业,带动整个IT产业的发展。而此时政府鼓励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的央企大举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将有力改变软件产业“缺芯少魂”的被动局面,有助于解决包括软件企业在内等IT企业规模偏小、技术遭遇瓶颈以及企业投融资困难等问题,达到“进一步优化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环境,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培育一批有实力和影响力的行业领先企业”的目标,推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尽快做大做强。

在赛迪管理顾问企业战略咨询中心研究总监吴维海看来,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进入的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资金实力和市场化水平。在这些方面,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有着天然的优势。目前,中央企业纷纷抢滩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有约六成中央企业已实际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云计算和物联网将与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以及集成电路、管理软件等协同推进,成为推动软件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推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央企进入软件信息产业,将通过注资、合资、控股、购并、自创各种方式,积极发挥“母鸡带动小鸡”的导向作用,促使软件信息产业市场更为繁荣兴旺,竞争更为激烈有序,并通过“优胜劣汰”市场规律,进一步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强大竞争力的领先企业。

企进军新兴产业,也需防范风险

一方面,在大举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跑马圈地上,央企2012年再出重拳,令人鼓舞;另一方面,业界对央企全面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担忧也开始显现:央企如何承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任、能否掘得一桶金,也令人关注。通过对70多家央企和地方大型国企进行调研,赛迪顾问机构了《大型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战略研究》和《大型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战略研究》两份报告。

报告称,尽管央企纷纷将新兴产业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但新兴产业毕竟是新生事物,风险也较大,实际操作起来依然要非常谨慎。目前央企在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存在着战略雷同和战略跟风的现象与问题,将会导致重复建设、竞争剧烈、产能过剩和高端人才匮乏以及考评体系缺失等风险。

同时,央企不管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上还是在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上,抑或是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上,其所掌握的核心关键技术的数量与质量并不高,与美、日、德等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布局能力差距,都是在各自的垄断行业形成优势,其它领域行业优势并不明显,在信息产业上更是一片空白;二是核心技术差距,一些跨国公司垄断了多数核心技术及基础性研究,直接导致未来央企整体竞争能力下降,如微软、IBM、SAP、甲骨文等几大国际巨头长期所形成的技术和市场的绝对优势是央企进入后也难于破局的;三是系统性差距,主要表现央企在产业链配套能力上不如优秀跨国公司,而不少跨国公司早以形成多元化、一条龙的产业链格局;四是市场性差距,大多央企柔性不足,对市场反应速度慢,难以把握机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