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校本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建设校本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建设校本课程

如何建设校本课程范文1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行业不断兴旺,但与此同时市场竞争也越来越为激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越来越为薄弱的利润空间,如何提高利润实现利润最大化,成为众多施工企业共同思考的问题,可以说成本控制能力是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本文立足于新时期施工特点,就施工成本控制的关键问题与应对措施进行浅要的分析。

一、施工成本控制的关键

建筑项目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和诸多因素,在进行成本控制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到各个环节和各个因素,要紧抓成本控制的源头。简单点来说,施工成本控制的关键点,就是那些对成本有着决定性或重大影响的环节,如施工方案、施工顺序、分项工程质量、材料组织、人力设备搭配等。实际上,在诸多因素中,可以很简单的将施工成本控制的关键概括为三大因素,即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组织因素。人的因素直接决定了施工成本控制管理功能的发挥,决定了施工成本控制管理水平,比如项目经理即是施工成本能否得到有效控制的关键。物的因素在整个项目总成本中占了极大的比重,包括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上不必要的损耗将会严重影响成本。组织因素即施工组织,工程项目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环节复杂,良好的施工组织能使整个施工过程更为科学、合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二、影响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环节

成本管理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从标前策划开始到项目签约、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和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就成为企业获得市场主动权和竞争优势的基础。成本管理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将影响项目效益。

1、标前评估

标前成本预测和经济评估出现偏差,会导致项目成本管理存在“先天不足”。当前建筑市场供需关系失衡,导致行业内恶性竞争盛行,面对市场压力,不少施工企业不惜采取低价竞标,把盈利的希望寄托在后续的项目索赔变更以及其他途径上。另外标前勘察流于形式,招标文件和图纸会审研究不透彻,对项目施工难度、风险预估不到位,导致成本预算不到位,造成预算漏项、预算错误等情况,出现项目中标即亏损的局面,结果使企业陷于泥潭而不能自拔。

2、项目经理的选择

项目经理的选择是施工项目成本能否得到有效控制的关键。项目经理作为一个工程项目承包方的第一负责人,其组织经验、职业素养及专业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好坏、企业形象好差、企业品牌战略的推行快慢。

3、施工组织设计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合理与否是项目盈亏的先决条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是贯穿整个项目施工过程的主线,编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安全、质量、工期、效益。

4、项目成本的过程管控

项目成本的过程管控是项目成本管理的关键阶段。项目成本控制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其包含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劳务管理、机械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项目成本产生影响,只是影响的程度不一而已。

5、变更索赔工作

变更索赔工作影响项目最终经营成果,把握变更好索赔机会,找准变更索赔事实和充分的变更索赔依据,是施工索赔成功的关键。索赔是挽回成本损失的重要手段,可决定项目的最终经营成果。

三、施工成本控制应对措施

1、建立和完善施工成本控制体系

要实现良好的施工成本控制能力,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施工成本控制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施工成本控制人员和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成本控制人员包括项目经理以及各管理层面管理人员、施工班组人员、技术负责人员等。每一个参与者,都必须纳入成本控制体系之中,明确落实成本控制的责任,明确自己的成本控制目标和控制方法。规章制度是对成本控制活动进行规范化,制度的健全能使得成本控制有章可循,如材料的使用、设备的调配、费用的开支、合同的签订、设备维修、油料定额等,这些都必须有完善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管理。

2、加强人力资源方面的成本控制

人力资源在施工成本控制中,属于主观因素,例如项目经理的选择,即直接决定了整个施工成本控制管理功能的导向,决定了施工成本控制水平的基准点。选择一名优秀的项目经理,能使得整个项目施工成本的控制更为灵便、高效、科学。实际上,作为承建方的第一负责人,项目经理在人、财、物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权力,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高低、资产的运作效能、企业形象的维护培养等,都直接与项目经理有关。在选择项目经理时,要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需要选择相应素质的人才,同时还需要从领导能力、理论水平、实践经验、道德品质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利用合同、规章等来激励、约束项目经理的工作。除了项目经理外,还有施工人员也是成本控制必须考虑的问题,技术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劳务价格适中的施工人员和作业队伍,能更好的完成作业降低施工成本。在具体管理中,除了在施工人员的选择上,还需要注意通过计量考核措施,来调动施工人员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增强施工人员成本控制的责任感。

3、强化材料与设备的成本控制

从所周知,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材料与设备所占的费用通常会达到总成本的70%左右,部分项目甚至会更高。很显然,材料与设备的成本控制在施工成本控制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要想提升施工成本控制能力,必须紧把材料与设备成本关。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材料与设备的管理,将成本控制深入到材料与设备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上去,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如材料的使用上,可以实行限额配料的方法,确定合理损耗率,利用相应的制度对各班组材料设备成本控制进行考评,如包干使用、节约奖励、超额罚款等方法,将材料与设备的损耗同个人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建立清晰准确的材料明细账,杜绝材料浪费、失窃等现象。同时,材料仓储管理也应当加强,一方面尽可能的降低材料储备,另一方面尽可能的降低材料运输与采购成本。机械设备使用时,要根据项目的性质、施工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制定合理的机械设备配置计划,从设备型号、规格、数量等方面入手,使机械设备能与施工需求相适应,避免出现过新、过大、过多、过先进的现象,造成浪费。

4、优化施工组织提升成本控制能力

施工组织是否科学、合理,对施工成本的控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制定施工方案时,要对项目各阶段、各分项工程、各环节的施工方案进行比选,采用最为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此降低施工成本。但需要注意,各环节、各分项工程、各阶段的施工方案,不能只作为一个个体来考虑,还应当与整体进行搭配考虑,避免降低了一个环节的施工成本而提高了别的环节的施工成本,最终反而得不偿失的现象。如在搭设临时设施时,就有自建、租用、自建与租用相结合的多种方案,采用什么样的方案更经济,需要综合考虑施工环境、工期进度、材料设备等多方面的问题。再如设备的选择上,就有购买、租赁等多种方法,不同的机械设备,有的购买更经济,有的租赁更经济,如果没经过充分论证计算,极有可能造成极大的浪费和损失。此外,施工工序也是施工组织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工艺流程、操作规范、施工规范等,都必须充分考虑进施工工序中,保证施工工序科学、合理、稳定、正常。

结束语

施工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段,是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对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进行施工成本控制时,企业应当构建起完善的施工成本控制体系,从人力资源、材料与设备、施工组织三个关键内容入手,将施工成本控制渗透到整个项目施工的各个环节、各个因子之中,将成本控制落到实处,科学、合理的进行施工成本控制,这样才能切实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郑修文.浅析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控制因素[J].科技传播,2010,(20).

[2]李友生,万磊.浅析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要点[J].知识经济,2011,(15).

如何建设校本课程范文2

走班制教学,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打破原有班级界限,选择自己喜欢的校本课程,而传统的行政班则保持不变。其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这种流动性的学习模式扩大了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也使在以往教学中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的原则得到充分实施。

一、挖掘师资力量,创设走班制校本课程教学的软环境

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走班制,让学生能“走起来”,首要的是师资的保证。作为普通高级中学,本身教师资源就相对缺乏,而有特长技能的教师就更少了。如何放大资源,实现校本课程的多样化,我们尝试了以下途径,让校本课程走班教学模式从师资、内容架构上得以保障。

(一)自我发现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内在的而且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教师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而对学生来说,也最容易认可和接受那些由教师制定的课程决策。在校本课程方案形成之前,教师要先了解本校学生的能力形成趋势,还要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挖掘本地区、本学校的优势课程资源,收集并整合相关资料,以资开发备用。每位教师申报课题,出台课程方案,实施课程方案的具体内容,实现确定的可行性目标,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所以,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当是学校的教师。

(二)本土培养

基于教师已有的,开发教师未知的,挖掘培养教师的兴趣爱好,让教师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实现自我成长。带着这样的思路,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本土培养”。 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名胜古迹、图书馆、企业、历史名人以及大专院校等课程资源。如聊城地方文化(阿胶文化、运河文化、景阳冈文化等)、新农村建设、聊城文化历史名人研究等。

二、优化选课过程,构建走班制教学自由模式

教育的过程本应该是个选择的过程,学校和教师只有不断地按照学生的选择性要求,开发出更多、更丰富的课程,才可能逐步办出适合学生的教育。校本课程也不例外,应该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把选择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开辟尽可能多的自主选择空间,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成长、成才。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设上作了走班制的尝试。

(一)互动对话,了解需求

学校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上,可以让家长和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采用问卷、座谈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对话,了解家长和学生的需求。通过面向学生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座谈实施有效对话,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项目中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决策、开发和实施,促进学校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二)自主选择,灵活自由

选课,也称课程选择,即允许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校本课程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包括选择课题和任课教师。自主双选,即选师――根据指导教师的情况介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师;选课――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设情况及教师申报的课题,学生依据自身个性特长,特别是兴趣所向,选择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校本课程内容。学生在班主任的帮助下,充分了解各个班级的情况,学着观察、学着分析,合理填报选课志愿,从而创造真正属于自己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课题像超市,学啥随便选”,这就是目前学校高一、高二学生的选课状态。

三、规范校本课程建设,形成走班制的新机制

机制是运行的保障,作为校本课程建设,如何通过校本课程管理机制的建立来实现校本课程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一直在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一)建章立制,保障规范

制度是规范的保障。实践中,我们形成了校本课程课题申报制度、校本课程教研制度、走课考评制度、校本课程经费审核制度等近十项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有序推进。

(二)资源中心,保驾护航

我们从学校内部和外部进行挖掘,并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充实、丰满学校的校本课程活动项目。在一年的实践中,学校组建的校本课程教研中心及校本课程骨干教师队伍都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校本课程的实施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

四、还原学生主体,分享走课的精彩

在校本课程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学习交往、体验的过程。把校本课程学习作为学生自我发展的材料和媒介,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还原学生主体,强调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对流性。对学生而言,学习校本课程是班级学习之外的心灵家园。一群有着共同喜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家。新班长是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的;教师将逐渐退到学生的身后,主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强调以学生为“内核”的、自主体验式的学习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来,让学生不断地审视自信心和学习动机,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学校有一年一度的校本课程学习展示周,是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合作、引导其校本课程学习的大型平台。在展示周期间,全校性的活动与各课题校本课程学习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景观。

如何建设校本课程范文3

正是意识到这种痼疾,才有了当前的三级课程体系,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也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上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但除少数学校因其特殊地位或政策支持而获得成功外,绝大多数学校仍处于摸索的困境中。由于自身定位不清,导致作为三大课程之一的校本课程在国家课程的压迫下举步维艰,乃至在绝大多数地方成了点缀学校形象的“花花草草”。

走出困境,需要重构课程文化。

基于文化的视角,我们需要思考,课程本身应具有什么样的文化特征。当我们进入学校教育文化实践场域,重新审视校本课程的本质时不难发现,回归学校原点的校本课程“不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附加或补充”,“也不是每周一节或两节的特色课程”,更“绝非某一专家或领导所设计的‘课程’”,而是“围绕育人目标而构建起来的多层次的经验体系”(左璜)。而校本课程建构的逻辑起点只能是学生,只有回归学生这一原点,才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自由的发展”,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能“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学校文化建设及至整个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刘重善)。

基于文化的视角,我们还需要思考,如何处理学校文化与课程文化的关系。从应然上看,学校文化与校本课程本应相融相生,但现实中,“集权的学校文化与开放的课程文化”“一元的应试文化与个性多元的校本课程文化”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对立与冲突。为此,“校本课程开发扎根于学校文化”“变革学校文化促进校本课程的发展”(王琴),就成了学校教育的使命。

基于文化的视角,我们更需要思考,真正科学的、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校本课程体系该如何建构。基于素质文化的校本课程,应“探索和充分利用学生素质发展的广阔的可能空间”,实现“素质文化的精神建设与文化形式建设相结合”,要“加强综合素质课程的策划,促进素质文化建设”,“实现素质文化与校本课程的协同发展”(丁念金)。而从学校文化实践的视角,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大生课程”再造中,总结出的“梳理大生课程的文化根脉”“构建大生课程目标系统”“展现大生课程的独特风韵”(帅宁华)的实践路径,对一线学校极具借鉴价值。

如何建设校本课程范文4

我校是一所乡村中学,许多教师都对课程开发很感兴趣。不少教师是在学校未统一组织编写校本课程教材之前就自发地开始了课程开发工作,如为了让国家课程更适合自己的教学,肖发兆、杜波、曹毓、房晓娟等教师很早就开始研究如何优化国家的课程形态,以专题教学或者游戏情景教学的形式整合国家课程,形成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体系。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对课程开发工作的一点点认识,意在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个性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兴趣。

一、回归课程本真,践行先进的教育理念

我校的本真课程理念包含以下内容:一是本真的课程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本真化课程,并通过人性化的方式实施,实现从“教的课程”到“学的课程”的转型。二是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在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开展,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脱离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三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中要创设必要的情景,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本真课程的核心是充分调动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动性、自主性、自觉性。

二、旧课整形,开发富于个性化的学科课程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体现着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的设置比较科学合理,教材编写的质量也很高,但是,由于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的,很多课程未必适合每个教师的特点,如果简单地使用国家课程,就不利于教师教学个性的发挥。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组织教师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的学科课程进行个性化开发。具体的做法有:

第一种是替代式。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用若干校本课程代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如,作文教学是语文课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是,课本上的内容并不适合学生。课题组的肖发兆老师根据学生实际,编写自己的教学序列,开发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校本教材《作文分级训练》。该序列的建立遵循生态性原则,即要能够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又要尊重作文过程有的思维规律。为了适合学生的生理发展规律,开发者确定了初中七级的训练重点:七年级主要是要求学生做到“言之有物”,主要解决作文“有话说”的问题。让学生大胆地写,写得越多越好。开发者曾戏称七年级的作文是用尺子量出来的。大胆地写,鼓励学生多写(其实对初学写作者来说,文思泉涌、下笔万言就是作文能力)。八年级主要要求学生做到“言之有序”(或言之有术),主要解决学生作文“会写”的问题。开始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方法。九年级要求学生做到“言之有体”,主要解决学生“善写”的问题。九年级要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这样的序列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作文能力的生成规律。根据该校本课程纲要编写的校本教材包括以下序列:

一是生活序列训练。训练途径是,除了正常的自由日记外,结合学生的日常阅读生活和学习生活,让学生写生活系列日记。每一段时间一个专题。如九年级前两周可以安排学生写哲理生活日记。生活训练序列主要包括:1.哲理生活序列;2.道德生活序列;3.审美生活序列;4.情感生活序列。

二是作文技巧训练序列。包括作文语言训练(铺陈语、形象语、含蓄语、叙述语、化用语、幽默语、首尾语、过渡语、作文对象化训练等)、作文美容训练(小标题式、设纲式、叠章式、书信式、日记式、采访式、剧本式、病历式、辩论式、书式、摄像式、网聊式、呼告式、新闻式等)、作文智慧训练(比拟式、波澜式、对比式、仿创式、假想式、联翩式、求异式、意境式、意象式、转化式、主从式等)、作文审题训练、作文话题训练、作文卷面训练、实用作文训练等。

第二种是补充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如,信息技术这一学科涉及了网络购物,但是具体如何进行网络购物,教材并没有涉及,可以在此基础上,开设“网站购物与开店”校本课程。该校本课程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 网络购物的发展;第二章 如何开通网上银行和支付宝;第三章 购物的流程;第四章 如何防骗;第五章 如何在网上开店。

第三种是交叉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融合、杂交,从而产生新的课程。例如通过融合和杂交而开发的校本课程“数理化与中国古诗”。

三、特色采集――开发个性化的乡本课程

国家课程因为面向不同地区的学生,所以在教材的编写上,很难顾及地方特色,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以校为主体进行开发的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这种面向当地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校本课程,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还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更好地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例如,历史文化名人诸葛亮原籍就是我校所在的沂南县,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等,并改造了连弩,可以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宝鸡五丈原逝世。很多人把诸葛亮当成是后世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成都、宝鸡等地都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基于这种考虑,课题组带领教师对本地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背景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系列校本教材《智圣诸葛亮》。

除了《智圣诸葛亮》之外,课题组还组织教师编写了《大棚蔬菜》《玩具制作》《蘑菇种植》等校本教材。

四、服务教研――开发富于个性化的研本课程

一所学校有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这种特色决定了学校校本教研的特色,自然也体现在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上。例如我校近年来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实事求是,跨越发展”的办学理念,逐渐构建了以“主体教育”为核心的校本教研文化品牌。在校本教研中,我校围绕学校核心理念,申报了一系列省市级课题。其中,《教师责任提升研究》是武汉大学为总结和提升我校在教师责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探索促进学校发展的新路子,推动我校教育改革,与我校合作研究的课题。课题主持人是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所所长李宝强。开题以来,李教授及课题组的其他专家刘恩允、李树军、吴仁英、薄存旭等教授多次来苏村中学考察指导,对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为推动课题研究,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责任教育》。该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为宗旨,包括“责任胜于能力”“敬业,从珍惜自己的岗位做起”“生命至高无上,安全责任为天”“做一个柔肠铁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面对匿名世界”等章节,分别从责任定义、岗位责任、安全责任、道德责任、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除了《责任教育》外,我校还组织教师编写了配合口语化教学改革而开发的《语文口语训练》课程。

五、兴趣挖掘――开发个性化师本课程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也是校本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参与者。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的兴趣、爱好、特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为开发这部分资源,课题组在充分调研、鼓励教师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组织教师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如学校总务主任孙金广酷爱书法,曾多次获得省内外书法大奖。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他开发了书法校本课程。学校专门为他设立了书法活动室,在2012年全县教学视导中,他上的书法课寓教于乐,把书法教学和游戏活动、历史文化教育结合起来,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视导专家的表扬。又如物理教师秦丕太老师,痴迷神舟系列飞船的研究,经常搜集有关神舟系列飞船的图片,学校鼓励他开设了神舟系列飞船校本教材,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爱。

另外,根据教师特长开发的校本课程还有绘画、歌唱、电脑、电子商务等。

六、活动嫁接――开发个性化生本课程

个性化生本课程就是根据学生兴趣和课外活动开发校本课程。例如,针对文学社活动,可以开发新闻采访、报刊排版、社团组织、文章编辑、网页制作、播音技巧、录像知识、摄影知识等校本课程。我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文学经典诵读活动,针对文学经典诵读活动,肖发兆老师开发了“亲近经典”校本课程。本课程以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为宗旨,通过引导学生诵读文学经典,帮助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让学生学会做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六年级:以启蒙教材,精短励志故事和名句为主;七年级:以自然风景为主,写花、写水、写山、写云等;八年级以社会人生为主:如爱国、立志、成才、勤奋等;九年级以体裁和写作方法为主:散文、诗歌、民谣等,学习借物喻人、象征、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另外,配合学生课外文学经典和诵读活动,杨敏老师开发了“口语诵读”校本课程。

七、以“真评价”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校本课程开发出来后,必须对开发出的校本课程进行评价,这样才能鼓励开发者不断提高校本课程质量,并积极开发出更多的校本课程。在评价中,我们遵循着“真评价”的原则,立足于学生发展,体现个性化、多主体的评价要求。我们从以下方面对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进行全面评价:

课程纲要和教材的评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编写“课程纲要”,同时要附有课程介绍,然后根据课程纲要编写教材。“课程纲要”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课程目的、课程内容(教材)、任课教师、授课月课时数和授课范围等。评价课程纲要和课程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一看校本课程是否有益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二是看课程是否能够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管理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宗旨;三是看课程是否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内容重复;四是看课程是否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五是看课程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六是看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是否能够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七是看课程是否具有独创性;八是看课程设计及教学计划是否合理。

课程选择度评价。主要通过让学生自由选择课程,根据课程热度来评价校本课程实施效果。办法是在教师申报的基础上,然后进行筛选、梳理,最后学校制订校本课程“菜单”,菜单中标明课程特色,以及限报人数。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校本课程。对于学生比较喜欢的课程,经过审批,可以突破人数限制。下面是我校去年的校本课程菜单: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报自己喜欢的校本课程。学生申请情况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校本课程质量以及对校本课程的课时或执教者进行调整的重要依据。

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主要根据教师的工作量,教师教案、课件及使用的教学资源,教师课堂授课情况,学生评价等对教师的校本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课程形成性评价。一般在期中或期末组织,形式灵活,根据校本课程的特点,有的采用笔试的形式,有的采用群体评价的形式,有的采用答辩的形式。

如何建设校本课程范文5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各种资源的拥有量和实际使用率与资源发挥作用的大小,反映了中学体育校本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中学体育课程资源是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来源,是学校体育进行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课外活动的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有人、财、物的支持。根据学校学体育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来说,有形资源是硬件条件是可以通过经济的投入得以改善的,这些有形资源也是体育课程赖以生存的必要物质基础和条件。无形资源就是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素质,这种无形资源的能动性和可塑性较大,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密不可分,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和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中,这两种资源的多寡和质量如何,直接关系一个中学体育课程的质量和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潜能如何。当然有形资产也是无形资产得到有效发挥其最大能量的基础。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如果要使得有形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就需要无形资产的关键人去组织、管理和操作与利用,才能更好的发挥有形资源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的作用。其次,无形资源的效益发挥无疑是依附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效应。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资源的保障,所以在确保有形资产为教学的基本环境提供便利的前提下,作为无形资产的主体———人可以通过自身在教学中能量的释放,更有效的运用于校本课程教学的进程中。因此,这两种资源之间的形态可以相互磨合和利用,使得有形资源的效益发挥到最佳,使之成为教学稳定和持续发展的资源保证。

二、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资源的配置

体育课程与课程资源关系十分密切,没有体育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体育课程必须有体育课程资源的支持,才能实现体育课程改革。中学体育资源的配置,是指社会(国家政府、社会部门、工矿企业、私人资助者等)、教育的受益者和家庭对中学体育事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首先中学的体育资源是根据不同区域和学校的调控,学校的布局,等方面来进行的。其次,就是在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已经配备的情况下,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资源的管理来提高场馆、设施和设备的利用率。为此,从宏观层次上中学体育资源的配置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它的目标就是在于提高中学体育校本资源的利用率,使之在投入有限的资源下发挥其最大效能。从微观就是使无形资产如何发挥他们更大的优势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投入的有形资源能被利用发挥出最大效益。

三、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体育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所以,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资源的配置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中学体育校本资源宏观层次的分配。根据市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来看,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方式也同样有计划方式、市场方式和计划与市场的协调结合。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这几种资源的配置计划方式都是依据教育整体利益和发展的要求,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体育教学中的。这些资源配备的主体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由他们统筹安排分配到一定的地方去。另外,最重要的是计划方式虽然配置的时候信息准确并且完备,但在实际运行中往往由于一些人为的分配不当,使得资源使用效能偏低等一些弊病。市场方式是中学体育与市场经济互动的规律,有时候中学的体育资源可以凭借市场的调节将体育资源配置到最能发挥其效益和最适宜的地方。中学校本课程的配置在市场的调节机制作用下,对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作用不是单单靠挖掘自身资源来调节中学体育教学的供求,而是在除了校本资源以外的校外资源的数量、资源结构的调整和安排上,都必须考虑到校本课程的需求。另外,学校领导要重视并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确保场地、器材满足课程及体育活动的需求。因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资源涉及的是整个中学体育资源的优劣,并具有特定的资源使用范围,须通过校本课程的设置和课堂的教学来体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其效能的展现。这种表现形式就如同体育教学质量是否真正体现校本课程,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其二是中学体育校本资源微观层次的使用和再分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活动的过程,这个活动的结果是开发出的校本课程资源,校本课程资源被利用整合到课程的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活动中,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的交互作用中对这些人群发生作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相关的机构统一计划配置后,通过与社会等资源的互补和利用,最终把这种资源的服务于学生,充分利用体育场馆、运动设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如校园足球的开发、新兴项目的引入、各项小型比赛、举办校园体育节等。另外,通过企业、个体及有关部门会为中学体育提供赞助,增加运动设施,使中学体育资源配置上更加优化。为此,任何一种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都要从资源的计划经过运行,再到其使用的条件和基础。由于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的重点不一样,计划方式强调“最重要”和“最适宜”,所以这种资源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强调的是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发挥能量,这样的资源配置显然最关键的是要使得中学体育课程内容上的“有板有眼”必须要解决好教育资源的有限和教学需求的无限这一对矛盾。现在随着我国城乡大搞基础建设,部分中学体育用地面积缩水,不能满足大部分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开发体育课程,合理利用有限的中学体育资源,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办出学校特色,将是近些年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追求的目标。

四、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资源配置的原则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资源配置的相互协调是为了避免中学体育资源的浪费,保持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得有形资源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良好的教学硬件基础,更能促使无形资源为推动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发挥更大的能量。

1.坚持教育可持续发展观,开发有形资源,拓宽体育资源来源渠道,拓展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坚持教育可持续发展,本质上就是根据可持续发展需要而推行的教育,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来看,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发现,首先要制定出适合本区或本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总体方案,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质。二是重视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培养,把兴趣、爱好作为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驱动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把体育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之一,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因此,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还要保持诸如保护环境、低碳课堂的内容设计、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等,应强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和本学科领域的课程建设,与终身体育意识挂钩。开发有形资源,提高中学体育设施场馆的利用率,利用节假日期间的体育场馆有偿经营,举办体育竞赛,促进学校体育发展,拓展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管理者、教师应积极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过程中,增强应用探究的实用性,并对体育资源的供给渠道通过加强校园建设和投入,利用各种校园活动、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和宣传体育文化的机会在节约型学校建设的同时,拓展实用性强的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的有效性,提高办学效益。

2.提高无形资源的潜能,注重校本课程开发的有的放矢

如何建设校本课程范文6

(1)注重闽南文化经典案例的价值取向与德育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中职校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既要关注学生现有水平,从中职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入手,注重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和品行,又要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社会对他们的基本的道德期许和行为准则要求,从而学会为人处世。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其在价值取向、民俗信仰、语言艺术、励志创新等方面自成体系。如何把闽南文化经典案例融入德育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认为应该注重经典案例与德育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我们把闽南文化作为教育优势资源,既承载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历史使命,又把闽南文化的励志、创新等优秀传统与学校德育的工作主线紧密结合,形成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2)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的统一。德育工作覆盖于学校的方方面面,既有德育理论教育,又有德育活动教育。在基于闽南文化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要把闽南文化知识和精神内容贯穿于德育理论教育课程中,让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以闽南文化为实例和支撑,同时,在校本课程中要融入具体的实践活动,设定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活动方案。以活动方案为主线,指导班级或专业学部开展相应的德育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把知识性、理论性内容活动化,把教育思想和目标活动化。德育理论、闽南文化经典案例等通过德育实践活动加以展示,使教育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接受。(3)注重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和适应性。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科学推进,切忌盲目照搬。不同学校在地域特点、师资质量、学校经费、教学设备、社会物质环境及精神文化环境等方面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时,我们特别注重可行性和适应性的统一。我们对学校在闽南文化特色教育方面的优势进行可行性论证,突出了学校的区位优势、师资力量、经费配备等优势,提高了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率。基于闽南文化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源于我校师生多年的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一方面,加强德育校本课程的培训实践,注重德育队伍的能力和技术培训,提高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围绕学生的适应性,强化对学生德育活动的指导。我校学生多来自闽南地区,学生学习生活空间相对稳定,但是由于受到当前信息化潮流的冲击,学生的生活、心理、思想状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传统闽南社会环境有所脱节,对传统闽南文化的传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应在德育课堂中融入闽南传统文化素材,把闽南文化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在德育课堂中进行展现,一定要适应学生现实情况,强化指导。

二、开发流程

(1)调研论证,明确思路。我们通过闽南文化专题调查、德育专题理论研究、专家论证等方式,确定基于闽南文化精神的德育教学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然后,组建校本编写队伍,明确工作分工,编订德育教师工作手册,启动德育教师队伍培训。由于教师们此前对课程标准的认识还很肤浅,甚至对其体例、内容还很陌生,我们在制定《德育校本课程标准》之前,便先组织教师研究新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特别是对《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开展编写队伍的校本建设理论学习和编写工作培训,统一思想,提高大家的校本课程建设能力和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德育校本课程的特点与要求,确定了《德育校本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第一部分为前言,从总体上阐明德育校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分别阐明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第三部分为内容标准,分专题提出具体目标、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分别对教材编写、活动实施、活动评价以及课程资源开发提出比较翔实的要求与建议。这为整个德育校本开发活动提供了基本依据与准绳。(2)收集材料,编写课程。组织德育课程编写队伍,开展课程开发研讨会,划分任务,分类对闽南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初步形成典型案例文稿。我们还与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东南花都闽南文化展馆、泉州师范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收集并编写通俗易懂的闽南文化知识读本,归纳有关励志和创新的闽南文化精神的案例。针对当前中职学生的特点,我们尽量规避闽南文化知识中的学术性文稿,而主要以案例和活动内容为主融入德育教学中,并编写德育校本课程。德育校本课程简述如下:序言第一章闽南先贤:爱国与爱乡篇以郑成功、“开漳圣王”陈元光等闽南历史名人的实例,编写德育课程。第二章闽南印象:传统与现代之感悟篇围绕厦漳泉等典型闽南文化古迹编写闽南印象,突出传统文化感知与心灵的感悟。第三章闽南现代名人堂:励志与德行篇以中国近现代文学家林语堂的实例编写励志教育课程;以教育家、慈善家陈嘉庚的实例,编写德行教育课程,等等。第四章闽台同根同源:爱拼创业启示篇结合闽台人文和企业文化实例介绍,以创业就业为导向,启发学生的爱拼思想和创业激情。(3)设计学习情境与课堂活动。设计学习情境,重点突出德育课堂的活动化,依据编写的闽南文化内容和所体现的精神品质,通过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以闽南文化为基础,创新教学方式,开展以闽南文化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比如:开展以闽南印象为主题的情景活动,如海报设计比赛、闽南语歌曲习唱、闽南文化历史讲堂。实地考察漳州历史古街、漳州文庙、漳台宗亲文化族谱对接馆、林语堂纪念馆、闽南文化展示馆等风景名胜古迹,品尝漳州的特色小吃,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感知闽南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编写要突出具体实例配合德育活动,加入学生参与的情景教学环节,创新德育课程。(4)闽台互动交流,突显特色。我们还积极开辟闽台文化沟通渠道,与台湾高校、出版社、研究机构、台资企业建立联系,收集台湾地区的闽南文化读本、案例,对校本课程进行修改和扩充。针对闽南区域闽台合作优势和丰富的台资企业资源,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特点,对校本课程中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修改和完善。在校本课程中增加台资企业文化,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有关学习阶段、顶岗实习和就业阶段的知识,进一步提升校本课程的深度和实践性。(5)修改和完善。我们确立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分步实施、逐渐完善的原则。我们先在低年级新生中进行试点,先指定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德育读本中的内容和活动方案进行操作,摸索出经验后,再给其他教师上观摩课,课后大家交流研讨,对校本课程中的不足之处加以修改完善。在活动模式基本定型后,予以全面推广,广泛运用。我们还把校本课程交给有关专家、教师、家长乃至社会有关人士去阅读,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通过具体教学实践和专家评估,寻找校本课程的不足,适时组织教师对受教育学生进行跟踪调研,对校本课程进行完善。通过不断总结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在校本课程中及时加入对德育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成果。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确立课题、总结经验、指导实践、完善校本,形成我校自身的德育特色。

三、校本课程建设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