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业发展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1

本报讯 为细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着力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启动了“1+X”规划体系的编制工作。“1”是指《中国制造2025》,“X”是指11个配套的实施指南、行动指南和发展规划指南,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发展服务型制造和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2个专项行动指南,以及新材料、信息产业、医药工业和制造业人才4个发展规划指南。

5个工程施指南的制定是对《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的具体落实,明确了工程实施的目标、任务和手段。其中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以突破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方向,建立从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工业强基工程主要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瓶颈问题,构建产业技术基础服务。这两个工程主要解决基础能力问题。绿色制造工程通过推动制造业各行业、各环节的绿色改造升级,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智能制造工程以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为抓手,推动制造业智能转型,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以突破一批重大装备的产业化应用为重点,为各行业升级提供先进的生产工具。

2个专项行动指南中,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重在夯实质量基础,打造以质量安全为基础、高质量产品为核心、国际化品牌为标志的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发展服务型制造行动旨在通过加快制造业企业服务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培育融合发展新生态。

4个发展规划指南中,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是以满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重大技术装备急需为主攻方向,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军民深度融合、产学研用协同促进的新材料产业体系,突破一批新材料品种、关键工艺技术和专用装备;信息产业发展指南是以加快建立具有全球竞争优势、安全可控的信息产业生态体系为主线,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基础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突破关键瓶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完善基础设施,深化普遍服务,促进深度融合应用,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旨在加快技术创新,深化开放合作,保障质量安全,增加有效供给,增品种、提品质和创品牌,实现医药工业中高速发展和向中高端迈进;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是从制造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全局角度出发,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夯实人才队伍建设基础,加快培育紧缺人才,完善人才使用、流动、评价、激励等机制,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提供坚实人才支撑。(龚新)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阳光123”为你整理了这篇氢能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是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氢能作为一种储量丰富、来源广泛、能量密度高、清洁的绿色能源,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积极发展布局氢能源产业,我市在氢能源产业发展方面也要积极研究布局。

一、氢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燃料电池的迅速发展和推广,氢能作为最适宜的燃料逐渐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全球氢能源工业的发展,人工制氢的需求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制氢技术日新月异。

国际上,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已将氢能上升为国家能源战略高度,不断加强相关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扶持力度。美国自2012年以来不断加大氢能及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研发领域的投入,并成立美国燃料电池和氢能联盟,于2013年启动H2USA计划,共同对加氢站网络规划、融资方案、市场拓展制定详细方案,为美国在氢能基础设施方面的集成技术与装备制造奠定了世界领先地位。截至目前,美国已公开对外运营加氢站达到42座,尚有部分内部加氢站数量未知。日本的《氢能/燃料电池战略发展路线图》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详实指导了2014年至2040年,日本制氢、储运、加氢、氢能利用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目标与路径。在氢能基础设施方面,结合日本能源禀赋,提出日本各阶段制氢与加氢站建设目标,到2030年日本加氢站数量要达到1000座且成本降至2亿日元,海外制氢运输回日本的价格将控制在30日元/m3以内。截至2018年年末,日本已经建成106座加氢站,其中80座以上对公众开放,按照政府制定氢能基础设施项目的补贴政策,这些加氢站可享受自身投资水平的一半左右的补贴金额。德国政府在2006年启动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国家创新计划(至2016年该计划共支持14亿欧元),于2009年启动氢能供应基础设施研究,2011年年底实施路线图。为了寻找可靠的商业推广模式,2015年2月,约有27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H2M公司,在德国政府的资助下,开展全国加氢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加氢站建设及经营工作。截至2018年年末,欧洲拥有152座已运营加氢站,其中德国拥有60座对外经营站,且其中2018年度投运17座,已成为全球拥有第二大公共加氢站数量的国家。

国内方面,经过长足发展,我国氢气年产量已逾千万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大产氢国;同时,我国金属储氢材料产销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储氢材料产销国。氢气产量和储氢材料产销量两项世界第一,为我国开发利用新能源、加快迈入氢能经济时代创造了有利条件。据中国氢能联盟数据统计,2012-2018年,我国氢气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2018年中国氢气产量约为2100万吨。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估计,到2030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在终端能源体系占比5%。到2050年,氢能将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占比至少达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产业链年产值约12万亿元,在交通运输、工业等领域将实现氢能普及应用,化工、钢铁业氢能消费量超过1.6亿吨标准煤,燃料电池车销量达到160万辆/年。

4月10日,国家能源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将氢能明确划入了能源种类。4月23日,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3月31日,河北省发改委印发《河北省2020年氢能产业重点项目清单(第一批)》。4月初,四川省出台《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2020年度工作要点》,提出将编制印发《四川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4月13日,广州市黄埔区与广州开发区发展和改革局制定了《促进氢能产业发展办法实施细则》。4月24日,河北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动首都“两区”建设重点突破的意见》,强调将加快发展氢能产业。4月26日,江苏省常熟市政府印发了《常熟市关于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了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的补贴标准和范围。4月28日,安徽省铜陵市《铜陵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纲要》。4月29日,河南省政府印发《河南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河南省新乡市也在日前印发了《新乡市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规划》和《新乡市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实施意见》。

宁夏方面,我区氢能处于起步阶段,年工业用氢气300万吨,占全国氢气产量的15%,但下游输氢、加氢、用氢等商业化应用还处于空白,储运及燃料电池等领域尚无相关项目落地。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宁夏煤炭资源富集,煤制氢基础条件良好;煤炭地下气化制氢前景可期;能源化工产业聚集,具有生产大量工业副产氢的良好基础;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具有一定规模,具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的优越条件。

2020年4月26日,自治区政府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培育氢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于5月6日正式印发。宁东基地是国家14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9个千万千瓦级大型煤电基地、4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及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之一,具备大量的副产氢资源。自治区政府已经意识到煤化工合成气制氢过程副生大量二氧化碳,不符合碳减排趋势,宁东基地必须尽快找到电解水制氢等安全绿色的第二氢源。2020年4月,《宁东基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项目进行公开招标,规划实施后,将进一步推动宁东基地氢能产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宁夏第一个氢能项目——宁夏宝丰能源太阳能电解水制氢储能及综合应用示范项目也已落地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

银川方面,近年来,银川市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全市风光电站开发有序推进,配套电网加快建设,产业链条逐步拓展,新能源产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2014年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新能源示范城市。2019年,银川市发改委编制了《银川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并经市政府专题会议审议通过。规划提出探索开展氢能产业布局试点,谋划特色氢能小镇,为入驻氢能企业提供研发、孵化、生产、检测、认证等一站式服务。引进吸收制氢、氢能运输、加氢、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依托宁东基地工业制氢优势,开展新能源弃电电解水制氢,结合公交公司、物流园区、加油加气站,推广加氢站及氢燃料汽车。

二、推动银川市氢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择机有序开展氢能产业发展布局。氢能作为清洁能源,全球主要国家都十分看重其发展,目前氢能和燃料电池已在一些细分领域初步实现了商业化,预计五年后将迎来产业爆发,到2050年全球18%的电力由氢能发电承担。自治区《关于加快培育氢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培育发展氢能产业,促进我区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银川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送审稿)》,提出探索开展氢能产业布局试点。银川市要加快推进“一高三化”进程,推进“绿色高端和谐宜居”美丽新银川建设,必须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新能源的使用比例,发展氢能可作为一个重要选项,我们要积极主动对接国家、自治区发展战略规划,又要审时度势,认真分析氢能产业发展趋势方向,结合本地实际择机有序开展产业发展布局。

(二)紧密结合技术、产业发展方向优化路径选择。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氢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及自治区和银川市产业发展现状,紧密结合技术、产业发展方向,我市氢能产业发展按照氢气来源,有两个技术路径选择建议。一是氢气来源外供。依托我区氯碱化工产业基础,正在加快推进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氢能友好示范产业园建设,积极发展氯碱制氢,配套开展制氢、储运、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宁夏第一个氢能项目,宁夏宝丰能源太阳能电解水制氢储能及综合应用示范项目也已落地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二是氢气来源自供。例如深圳市凯豪达氢能源有限公司主要采取的技术方案,建设制氢加氢站,采用新型电解水制氢装置进行水电解制出氢气。把一些弃光、弃风的电用来制氢,实现本地制氢加氢模式,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解决运输和安全隐患,随时保证氢源供给。目前该企业有在银川投资建设的意向。

(三)积极开展氢能应用试点示范。积极推动氢能产业试点示范,打造规模化、商业化的终端应用场景,为新装备、新技术提供实证场所。《指导意见》提出在银川地区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先行开展制氢、储运、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力争建成1至2座日加氢能力500公斤及以上加氢站。将积极支持银川市率先开通1至2条示范公交线路运营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实施开展氢燃料物流车、市政环卫车等示范运营。加大对氢能产业技术研发攻关的支持,对单独或联合建设并经自治区相关部门认定的氢能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一次性给予100万元资助,新获批国家级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的给予一次性200万元支持。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3

[关键词] 绿色食品 产业 概况 存在问题

一、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概况

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始于1990年,10年来,吉林省绿色食品发展经过了由单一农垦企业向全社会拓展,由品种单一向产加销、农工贸、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综合发展。绿色食品开发由1990年的10个产品,监测面积8万亩,产品量1.5万吨,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1750万元,到2005年,全省绿色食品产品数量达到150个,当年认证企业68家,有效使用绿标企业总数175家,绿色食品产量200万吨,销售收入60亿元,利税8亿元。目前全省已有七大类绿色食品产品,其中粮油类产品48个,蔬菜类产品25个,畜禽类产品16个,饮料类产品6个,其它产品8个。现有国家级绿色食品水稻生产基地1个,面积6000公顷,年生产量3万吨。绿色食品开发工作,列全国第七位。绿色食品生产覆盖了全省大部分市、县,发挥了比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吉林德大鸡分割肉、吉林鹊源牛分割肉、吉林佐竹金穗大米、延边蜂业椴树蜜、通榆榆香葵花籽仁、大安白鹅和梅河大米等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二、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阶段

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从1990年至1994年。这一阶段随着吉林省农产品第三次剩余的出现,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食品生产提到重要日程。在这一阶段,绿色食品生产主要由农垦企业完成,品种也局限于大米等少数品种,但为吉林省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为总量扩张阶段,从1995年以来至今。这一阶段的一个主要标志是1995年成立了吉林省绿色食品办公室。1996年又成立了吉林省政府绿色食品工作领导小组,主管副省长任组长,农委(原农业厅)领导任副组长。这一阶段,随着领导力度的加强、管理体制的理顺和市场需求的急剧扩大,绿色食品事业也步入快速发展期,品种由单一向多源化方向发展,涉及的产业也由种植业向牧业、食品加工、生产资料等多个产业发展,成绩明显,主要表现在①机构框架初步形成。②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已具雏形。③培养了一批绿色食品生产骨干。④绿色食品消费观念的宣传。

三、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存在问题

1.政府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政策扶持缺乏

目前吉林省虽然出台了《绿色食品“十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发展规划》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方案》,但在资金倾斜、科技投入、价格保护方面没有出台专门的政策和扶持措施,没有投入专项资金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全省8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中,只有长春、吉林、通化等少数几个市制定了绿色食品产业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绝大多数州市还没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当作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到全市经济发展的议事日程上来,政策促进作用力小,措施乏力。使绿色食品开发者的生产热情没有充分发挥,各地的绿色资源优势没有变成经济优势,绿色食品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没得到充分体现,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客观要求。

2.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还不完善

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是绿色食品产业链条中的起始环节,是生产经营的“前车间”,但在目前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品种选育同生产加工需要相脱节。食品工业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优质高产良种、专用品种的选育。我国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供求不足的影响,农业政策和农业技术都只强调追求高产,忽视了品质和加工方面的要求,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没有妥善解决好食品加工业发展的专用原料的供应问题,其次,绿色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当前在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中,有些优质农产品的标准建立还不完善,这使得绿色食品标准的制定也处于不完善中。

3.在过程管理方面,还无法实行有效的全程绿色管理

绿色食品不但要求出自最佳的生态环境,而且其原料的生产、加工、保鲜、贮存、运输等环节的技术要求都比一般的食品产业要高,无论哪一个环节没做好都不能生产出真正合格的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的质量控制不严,特别是对源头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把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不够。由于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化连片面积小,易受外来因素干扰,不仅给田间管理和农产品监测、收购加工、流通等带来诸多不便,也给绿色食品的质量控制带来一定困难。加上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落后,在生产过程中影响了绿色食品的质量。

4.农民生产重产品轻质量,对发展绿色食品缺乏应有的认识

目前,发展绿色食品生产与施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发生冲突时,农民为提高产量仍然施用它们,却放弃生产绿色食品应遵守的规程,这种现象不仅在大田生产中有,在一些保护地生产中也有相当程度的表现[3]。例如,农药管理不规范,当病虫害发生严重时,为了治虫就违规使用普通农药,产品质量不稳定,有的甚至达不到绿色食品要求。所以提高农民对发展绿色食品的认识,掌握生产绿色食品相关的知识,明确二者的效益对比关系,让农民自觉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来进行生产,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关键。

5.在技术支撑方面,还缺乏专门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

绿色食品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吉林省对这方面的科技研究还不深入,目前这方面的有效科技供给普遍不足,绿色食品科技含量不高。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围绕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如在绿色食品的保鲜、储运、精深加工等方面所需的无菌包装技术、微电子控制技术、微生物固态发酵技术等研究开发相对落后,造成有绿色食品无绿色产业的现象。从事绿色食品的教育科研和专职技术人员少,资金投入不够。

6.在绿色食品市场开发、培育方面,相对滞后

当前,绿色食品市场开发育、培育还很滞后,是影响绿色食品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表现在:

第一,绿色消费教育滞后,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的认识,绿色食品有效需求不足,制约了绿色食品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我们在吉林市江南批发市场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人对绿色食品不了解,以为绿颜色的食品或纯天然的食品是绿色食品,还有人认为保健食品就是绿色食品,具体调查统计结果见表。

表 绿色食品消费观念调查统计结果

第二,绿色食品专业流通渠道、营销网络的建设滞后。一般而言,绿色消费是以绿色营销为前提,绿色营销反过来又会带动绿色消费。而目前,吉林省省还未建立一家绿色食品市场和销售网络,主流零售业还未加入到绿色食品的销售体系中来,还未建立一个从生产到消费者的畅通渠道,促进绿色食品的生产与绿色食品销售。绿色食品营销渠道完全由生产企业自行选择与销售,大多数绿色食品只能通过普通流通渠道进入市场,使消费者难以在一家商场或市场购买到全国各地生产的绿色食品,聚合效应不显著,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使绿色食品独特价值(附属在产品上的环境附加价值)难以实现,进而削弱了绿色食品生产开发者的积极性。

7.在未来挑战方面,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现在,许多工业化滞后的省份都意识到绿色食品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和自身开发绿色食品产业存在的自然环境条件、劳动力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纷纷制定本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战略,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步伐。政策方面:黑龙江省把建设绿色食品基地作为由“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的战略举措,制定了《黑龙江省2000年~2010年绿色食品发展规划》 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云南、四川、广东等众多省份也先后出台了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资金方面:黑龙江省“十五”期间每年投入55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绿色食品发展:北京市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安全食品的年度专项经费1000万元;云南省从2002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用于发展绿色食品,并对获得绿色食品质量认证的产品(企业)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奖励;江苏、内蒙古、山西等省财政安排的绿色食品专项资金都超过1000万元。由于政策、资金的注入,可以预见这些地区的绿色食品产业将加速发展,这将势必增加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压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78~86

[2]中国农学会编,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5~38

[3]张志军:加入WTO 对中国农业影响及对策.[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1.8~9

[4]张忆华,杨家顺,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及一些对策.食品与发酵工程,2001,7:68~71

[5]谢碧霞 杜红岩主编:绿色食品开发利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4

■重工业主导型城市发展特点与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经验借鉴

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集中了大批重工业主导型城市,典型城市如抚顺、辽阳、鞍山-本溪、大庆、唐山、淄博、太原和攀枝花等。它们依托本地丰富的煤炭、石油、金属等矿产资源,在历史上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对资源的持续开发,重工业主导型城市也面临着资源供给不足、产业结构单一、环境压力大等多重危机。

重工业主导型城市编制“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应围绕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以技术为依托,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产业内部调整,延长产业链,进行深加工、再加工,提高工业产品的附加值;三是第一产业带动二、三产业发展,走生态工业之路。

■轻工业主导型城市发展特点与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经验借鉴

轻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橡胶、造纸、塑料、电子元器件、家居用品和家用电器等多个行业。轻工业具有“拉动内需,扩大出口,支撑就业,服务三农”的特征,对保障民生、扩大内需、维护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等省份的轻工业在其工业结构中占居主导地位。我国轻工业主导型城市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技术创新能力仍需加强,产业结构趋同,资源环境压力大等方面,制约着其可持续发展。

轻工业主导型城市编制“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应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进一步提高技术含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在企业间形成绿色供应链,构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清洁型工业。

■资源衰退型城市发展特点与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经验借鉴

2013年《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规划范围涉及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其中资源衰退型城市67个。资源衰退型城市的发展基础涉及到煤炭、森工、石油、金属等各类资源,共性特点为资源趋于枯竭,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现代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处于起步阶段,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能力弱,创新水平低,进一步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支撑保障能力不足,转型发展内生动力不强。

资源衰退型城市编制“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可以园区循环化改造为抓手,通过对资源的有序开发、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同时依托资源型城市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多元发展和优化升级,在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同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高科技服务型城市发展特点与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经验借鉴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5

为了加快果品产业的发展步伐,把**建成全国锦橙第一县,重庆市果品第一县,以提高果农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农业局的总体布署和安排,结合果品生产的实际情况,由经作科、果树站3名技术干部,分赴到花林、长沙、铁桥、临江等乡镇,对果品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规划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于后:

一、果品产业发展现状

**是三峡库区乃至全国久负盛名的柑桔产业大县,素有“桔乡”、“金**”之美称。果品产业是**农村经济中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优势产业。近几年,我县大力实施“换掉柑桔劣种跨世纪、改善基础条件上档次工程”,对盘强果品产业,改善果品质量,提高果品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果品生产初步实现了布局合理化、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

(一)有宏大的生产规模。**果品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先后建立起以长沙镇为中心的柑桔生产基地乡镇22个,面积27万亩,年产量8万吨;以铁桥为中心的伏淡季优质水果生产基地11个,面积10万亩,产量2万吨。果品产业常年产值突破1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10%,已成为重庆市果品生产大县。特别是“渝开”牌优质锦橙名闻遐迩,**年已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形成了以“渝开”牌锦橙为主导品种的传统优势柑桔产业。

(二)有较多的优良品种。1998年“白桥会议”之后,果品产业加紧实施高换工程,加速劣质品种改换,积极推进果品产业化,坚定不移地走优质、高产、高效的发展道路。截止**年,全县累计完成柑桔高换790万株,共引进、推广锦橙、脐橙、夏橙、血橙、桠柑、杂柑等名、优、特、新品种品系50多个,20多个伏淡季早、晚熟梨、李、桃品种,果树良种率达60%,果品优质果率达55%。

(三)有较高的生产效益。90年代以来,成功地实施了长江柑桔带建设项目、重庆市柑桔高接换种项目、果品品种改良示范基地项目和锦橙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实施,果品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步上升,果品改良新增产值800万元,改良实施区域农民人均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如去年长沙镇长沙村改良的优质锦橙和脐橙,销售收入较2001年增收60万元。随着良种柑桔的逐年推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逐渐显示出来。

(四)有知名的品牌。我县是全国闻名的锦橙生产基地县,**锦橙曾连续六年获全国柑桔鉴评锦橙组第一名,“渝开”牌锦橙先后于1999、2001年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年已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锦橙、纽荷尔脐橙、太田桠柑被推荐为全国柑桔产业结构调整良种;**“铁桥牌”优质梨已名扬川、渝两地。加入WTO后,三峡汇源果业集团等龙头企业的推动,将使我县优质水果生产更具有广阔的前景。

(五)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本县境内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立体气候明显,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5℃,年降雨量1220毫米,相对湿度80%,日照时数1463小时,无霜期306天。我县海拨500公尺以下的耕地占70%,土壤以紫色土为主,成土母质氧化钾含量丰富,PH值6.5左右,土层深厚肥沃,保水保肥力强。因此,发展果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六)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国内市场上,我县与“三北”地区和京、津、沪、渝等国内大中城市建立了长期的较为稳定的产销关系,县外年销售量柑桔7万吨以上,梨主要销往“渝——万”干线为纽带的周边区县;在国际市场上,我县每年向俄罗斯、蒙古、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柑桔5000吨左右。入世后,我县以“渝开”牌锦橙为主体的**柑桔将抢滩国际国内市场,优质梨、李等伏淡季水果也将在整个渝东北市场觅得更多的机会,**水果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销售前景。

二、果品产业发展规划

**年至**年,全县果品种植面积发展12.5万亩,其中:柑桔发展8万亩(锦橙3万亩,夏橙5万亩),优质梨2.5万亩,桃李等2万亩。到**年,全县果品种植面积发展到50万亩,产量达20万吨,产值2.4亿元,实现果品生产增加值1.77亿元,税收1939万元。其中:柑桔发展到35万亩(锦橙22万亩,夏橙5万亩,红桔4万亩,脐橙、桠柑等4万亩),产量16万吨,产值2亿元,增加值达1.5亿元,税收1664万元(锦橙产量5万吨,产值0.7亿元,增加值0.5亿元,税收560万元);优质梨发展到5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1200万元,增加值877万元,税收96万元;桃李等发展到10万亩,产量2.8万吨,产值2240万元,增加值1637万元,税收179万元。

三、果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发展资金。按照县委、县政府打造中国锦橙第一县、重庆市果品第一县的发展要求,需果品产业发展资金2.5亿元,就目前看,资金投入较少。一是农民不原出钱发展果品生产,全县在县外打工的农民达30多万人,每年打工收入达2.4亿元,其资金主要用于农村房屋建设和发展三产业上,用于发展果品生产的资金较少;二是乡镇近年财政较困难,在果品产业发展中,很少有资金安排;三是据了解,今年县上安排的扶贫资金用于果品生产的发展资金只有75万元,较去年少一半,退耕还林政策也只有2万亩(其中柑桔1.5万亩,优质梨0.5万亩);五是去年县上安排用于柑桔高换的扶贫资金,经过县上有关单位验收后,至今部分乡镇资金还没有到位。

(二)部分乡镇认识不到位。部分乡镇领导对果品产业发展认识不够,认为年年都在抓果品生产的发展,但“卖果难”现象仍然突出,没有真正将果品生产工作作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硬仗来打,对今年工作及“届期”规划思路不够清晰。如江里片区县上规划发展优质梨,但该片区的个别乡镇领导认为县上硬性规定发展优质梨,而农民认为这些区域不适宜种植优质梨,愿意种植柑桔,因此这些乡镇领导对发展优质梨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县上规划的任务难以完成。

(三)部分乡镇规划不成片。前两年虽然新植的柑桔、优质梨面积比较大,但由于没有集中规划成片,而是分散种植,不利于田间管理;加之建园的基础条件差,管理技术没有到位;特别是去年其他部门从县外引进的优质梨种苗质量差,导致果树栽植后成活率不高。

(四)果树栽后管理不力。有些干部没有督促、指导果农按照科学技术要求抓好果树生产的管理,配方施肥、保果壮果、病虫综防、树盘覆盖、果实套袋、人工授粉六大实用技术落实到位差,特别是今年少数乡镇出现了柑桔高换树不能下砧的问题。

四、果品产业发展中的对策

(一)借鉴工业思维模式。用工业思维谋划果品业,着眼于经济全球化,按照技术高新化,生产专业化,产品标准化,商品品牌化的要求,把果园办成“绿色工厂”,使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全面提升果品产业升级。

(二)推行企业化运行机制。按照政府引导,业主开发运作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在果品业发展中积极推行企业化管理。要主动与三峡汇源果业集团等企业建立合约关系,为果品加工争取订单。大力争取有一定资金、技术实力的工商企业、私营业主到我县落户,从事果品鲜销及批发市场建设。壮大果品生产者及运销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能力。

(三)探索绿色食品生产模式。果品业本质上即是一个生态型产业。“猪——沼——果”生态模式实用性强,经济、环保效益高,颇受果农的欢迎。要进一步合理利用果品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增值,大力引进环保技术,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按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开发生产绿色食品。

五、果品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落实果品产业发展资金。县政府应设立果品产业发展资金,安排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农村移民开发、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等各种农业专项资金应集中使用。同时,建议县委、县政府及时安排和兑现今年果品产业发展资金,以确保果品产业的稳步发展。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6

推进三个统筹

“推进三个统筹”是指:一是跨区域统筹,联合相关区县政府,加快推进前门——大栅栏、什刹海——南锣鼓巷、中轴路等10个重点功能区的建设发展。二是跨部门统筹,促进京郊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与文化、旅游与教育、旅游与工业、旅游与科技、旅游与卫生等行业的融合发展。三是跨领域统筹,推动更多可开发、可开放的社会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

实现十个突破

“实现十个突破”是指:一是在制定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相关政策上取得新突破;二是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上取得新突破;三是在旅游产业与金融产业融合上取得新突破;四是在旅游产业与现代农业融合上取得新突破;五是在重点旅游功能区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六是在高端旅游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七是在拓展旅游“必吃、必看、必购”等重点消费服务能力上取得新突破;八是在开发智慧北京旅游、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上取得新突破;九是在继续实施旅游环境、管理、服务、素质、保障五大建设工程上取得新的突破,重点解决重点景区内及周边一公里范围内的环境;十是在重拳打击非法“一日游”上取得新的突破。

石景山区旅游资源丰富,有著名的处,有亚洲游艺项目最多的旅游园,还有北京十大精品之一的雕塑园。同时推动了一系列活动,夏季有北京狂欢之夏,冬季有北京的洋庙会,尤其是成功发明CRD卡,以旅游为切入点实现金融、商业、文化、娱乐等产业的融合。近几年,石景山区新建和改扩建的项目有20多个,旅游相关项目的投资达到24亿元,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石景山区的主要产业。“十二五”时期,石景山将围绕建设首都十大旅游业的综合目标,创意发展,整合资源,使旅游业成为石景山区绿色转型的重要推手和战略产业。

编制规划进行旅游业升级

西城区开始考虑大栅栏琉璃厂整个文保区的建设整体推进思路。通过编制功能区的规划,推进重点项目的落地,加大了政策的支持力度,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方式,打造一个集旅游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旅游业的升级,主要是特色餐饮,创意街区,主题四合院的酒店,完善旅游的产业链,今年在大栅栏区域主要要建设主题精品酒店,这一资源目前正跟一些品牌合作,是业态升级的项目。目前,文保区文化底蕴很深,但是业态相对低端,我们希望在业态的调整方面出台相关的政策,推进传统、特色商业,在文保区能够实现。

推进旅游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

东城区作为传统的旅游产业大区,是旅游产业的重点配套区之一,重点任务是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潜能,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提出了全市要规划开发一批重点的旅游功能区,涉及东城区的中轴路、老北京的体验区、什刹海南锣鼓巷等旅游区,为此,我们为全面推进旅游示范区的工作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对传统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特别是在带动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拉动经济需要方面做的工作很多。东城区的旅游未来有很强的发展机遇,区旅游局结合贯彻六中全会准备更好地跟文化结合。

打造高端旅游目的地

2011年,房山区完成了山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利用的发展规划,得到了市政府的批复,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用地空间。同时举行了世界地质公园重点项目推介会,包括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四大类,总投资895亿元的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企业到房山区投资。根据整体策划,新区以弘扬北京文化传承为主,以旅游综合地、产业集群化为发展方向,着力打造两翼及周口店远古发展、云居寺发展,共策划文化旅游产业类、公共服务类、基础设施类三大类26个项目,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将该区域打造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高端旅游目的地。

确立发展绿色旅游的产业定位

密云县要建设国际休闲旅游产业的综合示范区,提出了绿色旅游发展的定位,确定了发展思路以绿色为特征,以国际为水准,以高端重大产业为支撑的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制定了绿色综合示范区的规划,明确了密云县一城三县的发展布局,明确了重大环境建设、传统产业提升、环境改善、服务设施提升四个方面的工作重点,2011年按照这样的工作部署,我们狠抓落实,取得了初步成效。按照全县旅游业发展的大的总体要求,我们建立了县政村三级管理体系,构建了规划协调的旅游管理服务平台,形成了完整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