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育文化概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族体育文化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族体育文化概论

民族体育文化概论范文1

体育旅游概论》(柳伯力,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年版)就是应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体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在市场,而且可以衍生出很多新的供给产品,因而体育旅游聚集了广泛的关注点。特别是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大量普及,人们的消费需求逐渐变得多种多样,人们开始了解到乡村旅游迅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旅游方式。而体育旅游也是一种独特的户外休闲娱乐活动,它和乡村旅游存在许多相同的地方,只有把乡村旅游和体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促进二者的发展壮大。而且,两者的结合对于更好地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更好地发挥乡村旅游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总体来说,《体育旅游概论》一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作者对乡村体育旅游的论述是非常新颖的。一直以来人们对体育旅游关注的重心都在城市,而相对地忽视了乡村的体育旅游。乡村地区丰富的自然条件和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促进了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展。目前,乡村旅游活动和体育旅游活动逐渐融合为一体,而体育旅游活动也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体育旅游概论》一书就从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两个方面论述了体育旅游对乡村的影响。首先,体育旅游对乡村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有助于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有助于带动农村经济增长,有助于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作者又阐述了体育旅游对乡村社会价值的影响,例如可以促进农民的健康,更新r民的观念,提高乡村的知名度,有利于乡村景观的保护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作者还指出了体育旅游可能给乡村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促进乡村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办法与措施。

第二,论述内容全面,结构完整、视角广阔。本书论述内容全面,论述了与体育旅游相关的多个方面。比如,生态旅游的萌生和发展,生态旅游包含的生态旅游资源,如何去开发生态旅游市场,生态旅游与社会经济、城乡发展、社会休闲、生态环境等的关系,生态环境该给人们的文化体验,以及生态环境的各种分类,生态环境安全救援体系。此外,作者对书中某个知识点的论述也是多元的。比如,作者在阐述中国学者关于体育旅游的定义的时候,就从三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即社会学角度、市场学角度和旅游学角度。这种全方位的论述,不仅彰显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作者活跃的思维习惯,而且让人们对体育旅游有更加透彻的认识,拓展了读者的眼界。

民族体育文化概论范文2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传承与发展;土家族板凳功

中图分类号:G642.0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72-02

为了弘扬民族体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使民族体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发展道路,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及增强各民族间的团结,从而使体育教学内容更丰富,各大中小学校特别是民族地区学校应该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把更多具有创新的民族体育教学内容纳入课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逐步走向成熟,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包含了一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同时也为如何根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特性进行保护提出了新的课题。所以近年来,我国的一批专家、学者紧跟国家政策,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与保护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工作。近年来,我国专家、学者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和研究,积累了大量颇有价值的研究资料,为后人更好地开展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深入思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板凳功融土家族歌、舞及民间体育、娱乐于一身,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独有的文化,在体育界有“土家族功夫”的美誉。板凳功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鲜明而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挖掘整理、保护与开发板凳功,对于认识和了解土家族,全面展示、发展土家族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土家族板凳功的历史渊源

地理环境决定板凳功的文化属性: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体育文化总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并长期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着运动项目的产生、规范着体育文化的内涵、影响着体育文化的空间扩散。土家族板凳功也不例外,其产生、发展变迁无不受所处环境的制约。源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传统体育:土家族先民在长期的渔猎、放牧或采集等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板凳功、高脚、竹铃球、打飞棒、高脚灯、举重、角力、踢毽子、射弩、射箭等传统体育项目源于军事斗争中的传统体育:千百年来,土家族人民为反抗压迫和剥削,争取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同历代的封建王朝进行了多次顽强的斗争。为人民革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长期的斗争和实践中他们积累和发展了与军事斗争密切相关的板凳功源于民俗节庆、男女社交活动中的传统体育:土家族民俗节日源于古代水稻耕作的农业祭祀,祭土地神以利于种子发芽,祭山神以消除灾害,祭龙神以求雨水均匀,祭祖先以求人畜兴旺,后来这些祭祀活动逐渐被统一固定下来,形成了节日。土家族传统节日众多,节庆文化内容丰富,板凳功寓于节庆文化之中,并随历史的发展而沿袭下来。

二、土家族板凳功在民族地区高校的推广的可行性

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民族体育进人学校,成为现代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标志着古老的原始体育形态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分支。大量事实证明,许许多多的民族体育,经过各类学校的层层推广、普及、训练、提高、完善,终于在体坛上崭露头角,成为全人类共有的体育文化财富。中国有56个民族,已发掘出上千个传统项目。然而,长期缺乏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导致我国绚丽多彩的民族体育未能有序地融人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去,更不用说推向国际体坛。所以进人学校,进人教育体系是民族传统体育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1.凳功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寻求到正确的传承和发展途径,而学校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所能发挥的潜力是不容忽视的,学校体育在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中应该担当起最主要的角色。如果将学校教育的传承功能进行合理的开发,将民族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不仅是对学校体育内容的补充和发展,而且能极大地丰富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对学校体育的课程改革和民族体育的系统传承起到很好的互动作用。

2.板凳功可以依托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高校先开展起来,让民族项目所占的比例逐步扩大,并在扩大影响后逐渐推广,还可以让少数民族学生来带动民族体育运动的发展。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生活在民族文化浓郁的社会环境中,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耳闻目睹,都曾身体力行地参与各种方式的民族体育活动,对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中,在校园课余、闲暇、聚会等活动中他们会自发地、尽情地、欢乐地举行传统体育活动以抒发感情、交流信息、愉悦身心。

3.板凳功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广泛,具有极强的思想性、教育性、竞技性、娱乐性、观赏性、健身性等价值以及鲜明的民族特点。在土家族地区,很多民族体育的项目都根植于少数民族文化土壤,群众基础广泛,易于推广普及,加上很多项目的开展不受场地器材限制,可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方便易行、轻松有趣地开展,且参与性强,竞技性弱,既有很高的娱乐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并能逐步与现代体育相结合。这不仅给教学增添了活力,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并能使少数民族体育得到系统的传承与进一步的规范发展。

三、土家族板凳功在民族地区高校的推广的可行性建议

1.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实质性的支持,制定相应政策法规使板凳功能在学校体育中广泛开展。

2.板凳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循着形式优美、内容健康、具有一定竞技性、高趣味性、易操作和扩大参与面等方向进行创新,便于构建学生学习和接受的体育教学体系。

3.竞技体育与民族体育兼容于体育教学。

4.增设板凳功的校本课程。将板凳功与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打造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特色。民族体育项目有着诸多优点,许多特质都符合我国学校体育现状对课程与教学的要求,然而由于地域性和传统文化的限制,要让每一所学校及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去却是不太现实的。那么要发展民族体育运动就只有在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学校先开展起来,依托学校使更多的人对民族体育项目的强身健体及娱乐身心的作用具有更多的认识,从而参与到民族体育项目中去并加以普遍地推广,使民族体育得到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晋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摇丰富世界现代体育宝库[J].体育(人大复印资料),2002,(4):41.

[2]曾于久,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11.

[3]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等.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91,95-96.

民族体育文化概论范文3

【关键词】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补充与完善,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是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1.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

在人类民族文化的原始积淀期,由于生存区域与生存环境、生产劳动与生活方式、文化积累与传播的不同,民族文化共同体中许多具有教育、娱乐、健身功能的社会活动凸显出来,共同构成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方法体系。它寓竞争、娱乐、广适、地域及艺术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涵盖了“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生命整体优化理论,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是一个精神同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活动。它既是自贯一身、稳定的精神物质文化,又在历史环境的变迁中不断改变其具体的结构式样,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差别。这种在相承相续中渐进发展的趋向,使得我们民族文化的形成在历史演进中开放出灿烂的花朵,孕育出丰硕的果实,突出地再现民族特色、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

2.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一是娱乐性。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是一种以闲暇消遣、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文化活动。

二是竞技性。竞技性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竞争意识的体现。这项最能显示人们的强壮、机敏和征服的活动,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体育竞技的萌芽。

三是广适性。民族传统体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与人的生理、心理、生存环境、文化传统相适应,又能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要的属性。

四是地域性。某一地区的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所处的区域环境以及由区域环境而带来的自然条件不同,使各个民族都在自己文化背景之上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方式,这就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特征。

3.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认识

民族性是指民族传统体育体现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类型中,并作为其基本内核而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特征,是对于特定的文化类型的最高层次的抽象,它具有沟通特定民族中全体成员心灵的普遍性。

传承性是指民族体育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接性,即历史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一种传递方式。它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要求而实现。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要求规定了人们对于文化遗产选择的自由度,也规定了先哲们对于先进思想进行诠释的性质。

共适性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科学性的体现。它是剖析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形态的活化石,又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的源泉。

凝聚力是指一个民族随着历史的演进已逐渐形成一种极具个性,颇有特色的文化形态,成为团结一致,共同对外,推动本民族发展的一种力量。

经济性是指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更多地是以生产、生活为根本,与各自的生活、生产方式密切联系,依懒于经济活动方式的支撑。民族传统体育的繁荣与发展,为民族主体强化其利益动机提供了条件。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深深地包含着这种凝聚力的品格。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综合的民俗文化,它重视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不以高超复杂的技艺、深邃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诸条件要求对应公众,而是以普适的、自娱自乐的消遣性与游戏性特征迎合民众。

4.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

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增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政治统一的象征我国形成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民族传统体育以其广泛的社会功能和鲜明的时代内涵,起着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维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显著作用。

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所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走产业化的道路,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是由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

由各个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文化创造汇集而成。我国已举行了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规模一届比一届盛大,项目一届比一届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艺术融为一体,将民族体育按照固定的节奏一浪接一浪推向,展示了民族体育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由民族文化创造汇集而成,具有共同的基本属性,融会于民族文化的特性之中,这种基本的属性,既可以反映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又表现出兼容性和选择性的一致。从而使全民族对民族文化发展特性认识的同时,充分参与、占有和分享属于全民财富的社会主义民族体育文化。

5.结束语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的先哲们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中创造、选择、发明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体育,历尽沧桑,经久不衰,推动了我国数千年体育文化的发展。尽管时生了变化,但蕴藏在其深层的民族文化精神,仍然影响着人们今天的思想和观念,其体育方式仍为各民族人民采用,运用人类学来加以研究,在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下开发这个蕴藏量极大的资源,可以为中华民族体育全面走向世界,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白晋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丰富世界现代体育宝库[j].体育,2002,(4):41.

[2] 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等.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91,95-96.

[3]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366.

民族体育文化概论范文4

关键词 武术 武术文化 传统文化

一、前言

中华武术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土壤。它除了具备文化特点之外,自己拥有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一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有着巨大的健身价值。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研究、分析、提升中华武术的本质特征, 体现完整的精神实质 ,正确把握武术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武术运动的特点

部分体育项目只注重人体机能的锻炼,强调通过锻炼把人体机能提高到“更高、更快、更强”的水平。而武术在注重锻炼人体机能的同时,还强调对人的思想精神方面的修养。如果把人的各种锻炼作一个简单的分类,可划分为“内练”和“外练”两种。外练,即是对人的机体功能的锻炼和提高;内练,是指对人的学识、品德、思想、意识方面的锻炼和提高。这即是对传统武术的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三、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武术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其发展与演变过程带着显著的传统文化烙印。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佛为哲学基础,这些哲学思想蕴含在武术搏击理论及实践运用中,同时也形成了历代武术家个性气质的思想基础,像道家的柔静,修身养性,凝神静气,提倡以人与自然为核心,以无为、虚静、自然为主旨,注重人与天的和谐。佛家讲究调心、调身、调息,主张明心见性,重在“顿悟”。儒家倡导以人与社会为核心,以礼制心,注重内心的修养与社会实践等。

(一)武术文化的历史性、地域性

武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客观上存在由萌芽、成长、壮大的历史过程,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其主要来源,例如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庄”学说,华佗五禽戏及河图洛书等古代文化是构成武文化的主要基石。武文化从上述文化土壤中萌芽产生,并在武术活动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为专业性武术理论,随着武术运动的不断普及而不断发展起来。

由于各地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差异,再加上传统武术门派观念的影响,使得武文化有了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如:维吾尔族古老的高空走绳就是轻功的一种形式;再如蒙古族的摔跤,哈萨克人的骑马叨羊等,无不充满了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这些地域差别导致了武文化鲜明的地域特点。

(二)武术的文化内涵充满了朴素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武术理论受中国哲学影响较多。由于东方哲学和宗教传统总是倾向于把精神和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因而东方发展出大量的从身体方面来解决意识的技术是不足为奇的。《易经》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武术文化也大量渗透《易经》的思想。《易经》指出世界上万事万物神奇莫测的变化均为阴阳对应所使然。由阴阳对应观念,衍生出了一系列对应概念: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攻守等等,此一系列描述事物变化的原理,被极其广泛地运用于各个拳种、门派的武术理论之中。它们所代表的诸多对应的不同组合,及其对立与转化的种种变化,构成了中国武术的极为丰富、色彩各异的多种技击原理和方法。

(三)武术的养生功能与道家的养生理论

“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是典型的道家气功修炼路线。注重“气”的练养,使既能强身,又能御敌,便成为后世武术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向,其最高成就便是举世闻名的太极拳的问世和推广。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武功,不仅表现在技击威力上,而且表现在强身延寿的特点上。只有内外兼修的武功才是练武的正路。只有这样,才能使练武者受到受益终身的效果。

四、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渗透,特别是希望武术进入奥运会的今天,挖掘武术文化的内涵更具有现实意义。总之,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传统武学,就没有中华武术。正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才造就了中华武术的玄奥神奇,才称之为瑰宝。才有中华武史的灿烂,武侠的传奇。进一步认识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继承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华武术的基础和前提,发展中华武术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方法和手段,从而确保武术的文化内涵、本质特征和民族特色。武术在传统文化的支持下,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文国,邱丕相.文化的自信:传统武术的希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6).

[2] 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 杨建营.武术文化特色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5(9).

[4] 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民族体育文化概论范文5

摘 要 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的国家,然而对于人类发展史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与特质,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多样性及娱乐性等特点,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及对外弘扬东方国家优秀的文化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针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现状,审视自身,放眼国际,并从中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策略。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代代人独有的文化基因及共有的文化记忆。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我国文化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问题越来越受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我国少数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为研究对象,主要选取云南省各地少数民族、湖北省恩施少数民族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逻辑分析法。从不同角度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并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族传统体育

经过不断的研究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逐步明确。200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 ESCO)在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条文。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有了具体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是指被各小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第五条就是传统体育和游艺。

(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是指它的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的非物质性。目前,从我国已开发和挖掘出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看,大部分都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非物质性。民族传统体育本身没有实体性,需要通过个人或群体的身体活动(走、跑、跳跃、投掷、攀登、爬越等)才能表现出来,才能被人类所认识、欣赏或共享,这是与物质文化遗产最显著的区别;2.民族性。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是指其代表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独特性质。民族传统体育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休闲娱乐、宗教祭祀、军事战争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的中国人民创造并发展了形式多样,种类丰富,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

(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现状

1.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范围难以确定

要立法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权利的归属问题,即要明确民族传统体育的权利主体。权利主体是指参加法律关系而享有法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可以是国家、社群集体、个人等。第一,国家成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其具体权利由国家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第二,群体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所以集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也是最为常见的情况;第三,个人也可以成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从法律角度看,个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不存在任何法律障碍。

2.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存在着时间期限矛盾

在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各国对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有一定期限的,保护期限结束则进入公有领域不再保护,商标权也是有一定期限的,期限结束可以申请续展。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期限性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长期延续的过程,作为一个民族或群体短时间内不会消亡,其蕴含的精神价值和物质利益也不会消亡,民族传统体育是世代延续的,每一历史单元都是传播时期,也是创作时期,在一种“叠加式”的积淀中产生又变异、变异又新生。其价值往往随时间的流逝而增加,体现出历史的传承和积淀,经历了长期积累和传承而得以延续,很难适用知识产权保护期限要求。

三、结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传统体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第五条就是传统体育和游艺。

(二)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遭遇严重的困境,中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制化保护法律法规欠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模式难以定位,无法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全面、及时、有效的保护。

(三)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遭受冷落与缺失。工业化、现代化给我国民众带来了便利与财富,也带来了破坏与功利,部分人群在快节奏的今天,抛弃传统,追求新奇。

参考文献:

民族体育文化概论范文6

关键词:体育类回族“非遗”;学校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204-01

一 引言

宁夏在我国是以回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回族人口占全区人口的34.77%(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回族人民群众在宁夏聚居区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灿烂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把体育类回族“非遗”在宁夏回族聚居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使其促进宁夏回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更加焕发生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学校是在传承和创新回族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宁夏回族聚居区的学校应当在传承和创新回族传统文化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在宁夏回族聚居区——固原市(一区四县)的农村和城镇学校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的基本情况和我们所做的简要分析作如下报告,并提出在学校需要加强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对策建议。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宁夏回族聚居区中学学生。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2012年6~7月,通过随机抽样,分别在泾源县第一、三中学、固原市回中和西吉中学随机抽取中学生400名,发放问卷400份,有效回收378份,回收率为94.5%。

(2)访谈法:随机抽取9名学生班干部,10名体育教师和3名主管教学的领导进行个人访谈。

三 结果与分析

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聚居区回族的生活方式,而与回族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体育类回族“非遗”活动也因此受到了影响和冲击。调查显示,在宁夏回族聚居区学校教育中,对体育类回族“非遗”文化的重要价值与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学校教育传承体育类回族“非遗”还有认识不到位的方面。其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学校因素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宁夏回族聚居区中学对回族非物质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非常重视”的占24%,“重视”的占22%,“一般重视”的占26%,“不重视”的占28%。通过调查,在泾源县第一中学开设“踏脚”项目作为体育教学的补充,但占体育课时较少,还有在固原回中,回族木球作为该学校的民族传统项目训练基地,但是没有真正把木球列入到本校的体育教学中,只是在有各级各类少数民族运动会时,才临时挑选队员进行训练。没有真正把体育类回族“非遗”传承,只流于形式。

通过对回族非物质文化教育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对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参加过”的占84%,“很少参加”的占13%,“经常参加”的占3%。从调查的结果表明,宁夏回族聚居区各学校普遍缺乏能够进行回族非物质文化教育的骨干师资力量。

2.教师因素分析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师过分强调学生在主科和升学科目的考试成绩,缺乏回族非物质文化课程开发和教育的动力和创新力,特别是面临中考和高考时,学生的成绩与升学率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准,教师往往把数理化、英语、语文等作为其升学考试的主要内容,忽视对回族传统文化的教学。体育类回族“非遗”是否有必要作为学校教育和体育教学的内容,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非常必要”的占41%,“必要”的占47%,“无所谓”的占10%,“没必要的”占2%。说明回族聚居区学生大部分学生期待在学校教育和体育教学中有体育类回族“非遗”的内容。

大部分回族体育教师虽然具有扎实的回族传统体育基础,但对如何开发回族本土教材,如何将体育类回族“非遗”文化与广大学生的需求相结合起来开展生动扎实的民族教育,态度不够积极,方法单一。

3.学生因素分析

关于家庭、学校、社会对体育类回族“非遗”的传承作用,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在体育类回族“非遗”传承中“家庭”占13%,“学校”占71%,“社会”占16%。由于大部分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受到文化水平的局限,不能从理论的高度向学生进行阐述,使学生对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缺乏了解,难以认识到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的时代价值。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宁夏回族聚居区,传统非物质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急剧转型的社会环境,不仅给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价值资源,也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在日常生活中,有的青少年在传统节日穿戴回族服装的同时,平时经常喜欢穿着名牌服饰、吃清真西餐和喝咖啡,在讲流利汉语的同时,很少有能熟练讲说阿语的,喜欢上网,表明当今文化的多样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在深刻地影响着宁夏回族聚居区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四 学校教育中传承体育类回族“非遗”的对策

1.教育行政部门应重视在学校教育中传承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髓,回族传统文化经过长时期的积淀,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如何有效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宁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充分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教学水平,培养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优秀人才。

2.学校应重视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对回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例如,成立多种形式的踏脚舞社会团体,经常进行交流,并且由专业的教师和聘请传承人进行系统深入地教授,组织各类竞技比赛,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3.营造浓厚的校园民族文化。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从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着手,其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根本。在制度方面要建立健全教师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水平的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学生和教师、教师与校领导、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机制,使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正规化、科学化。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要充分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热情,努力营造重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校风和人人学文化,人人树新风的良好学习氛围。

4.加强对民族教师的培养,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水平。培训应从教育理念入手,让教师从理念上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增强教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充分理解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认识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学校要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教师的培养,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一方面派遣骨干教师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较好的学校和社区参观学习。另一方面,聘请民族文化教育专家和民间艺人来校指导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