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校本课程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篮球校本课程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篮球校本课程方案

篮球校本课程方案范文1

[关键词]体育活动课校本课程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103

体育活动课是体育课的继续和延伸,它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发学生的智能、体力,使学生各方面的体育才能得到富有个性的充分发挥,满足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并使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掌握锻炼身体的本领,巩固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完成《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任务。现在体育活动课作为学校体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保证体育活动课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体育活动课的内容是复习、巩固、运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体育知识、技能,提高少数有竞技运动潜力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出勤多数情况下是自由、自愿,不具有强制性,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一般不作固定形式上的要求。体育活动课是全年级的学生同时由一个教师来上课,学生人数少则200人,多则达400人以上,由于没有具体的上课内容,又无考核成绩,尽管上课时间由教师安排,但学生非常自由,犹如一盘散沙。有上进心的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顾及不上,而那些本来就觉得体育成绩稍差并不影响升学的学生,会乘机溜走。那么多的学生同时在各个场地活动,具体少了哪些学生,教师很难统计。这种课很难说会有什么好质量。

校本课程是一个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丰富体验。课程不仅是一种过程,一种结果,而且还是一种意识。这要求我们要从课程的本质上来开发、研究与实施校本课程。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校本课程实施的流程:1.选课。教务处在学期开学前一周,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方案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为便于统筹安排,每位学生可选报两个专项。教务处对学生的志愿表进行统计汇总。2.排课。教务处制订各年级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并将校本课程的开设排入总课表,开学前下发到每个班级。每个年级的校本课程每周安排一(两)课时,一学期按18周安排。在公布课表的同时,要公布授课教师、学习地点。3.上课。教师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体育校本内容的教学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要建立临时班级、组,加强考勤和考核。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根据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4.考核。每一专项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务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对学生的考核可采用测试、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成绩折算成学分,纳入学生学期成绩考核之中。另外,还对学生在具体选班时定出两个规定:一是体育锻炼达标不合格者或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必须到基础班,得到上课教师认定合格后方可参加校本班;二是校本班的学生,若在定期身体素质抽查中,不合格的则必须回到基础班去,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积极配合教师完成作业。因此,有些学生还在课外进行自我锻炼,并时常向教师汇报自己的进展。学生由往日的“要我做”“要我锻炼”变成“我要做”“我要锻炼”的行动,表明体育校本课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学生打破了班级的界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地选项、选班,由专职教师授课,其关键是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篮球校本课程方案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校本课程建设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地处朝外大街,是一所具有82年历史的国家公立学校,也是北京市14所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之一。2001年以来,学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文件精神,确立了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形成有陈经纶中学特色的、有示范意义的课程体系,开发校本课程,力图做到既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又能造就出一大批专家型教师,把学校建设成研究型学校。

三年来,在推进示范校建设过程中,陈经纶中学结合学校具体实际,认真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精神,深化改革,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加大教育创新力度,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把宝贵的科学精神和丰富的人文关怀和谐地统一起来,制订了《陈经纶中学课程改革方案》,初步探索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设计

校本课程建设和管理是本次国家课程改革的一大创新,它赋予了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极大的责任和一定的自主权。

学校针对原来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俗称“三板块”课程)在逻辑上可能出现的交叉混乱和在教学实践中(如在教学的组织、实施、评估上)常常出现的操作随意甚至选修课、活动课流于形式等现象,将全部课程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和校本课程两类课程。

基础性课程即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况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课程。

学校把校本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自主权交给教师,为教师营造自主、创新的环境;甚至有些课程还利用社会资源(如利用大学资源、外交使领馆区和CBD资源),实行课程招标。同时,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得到发展。

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组织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1)学生与自然的关系;(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3)学生与文化的关系;(4)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同时,学校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重点,强调兼顾以解决学科问题为研究主题的学科问题研究性课程和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逻辑主线的社会问题研究性课程两方面内容。

二、校本课程的具体开发

学校根据现有的条件,制订了《课程改革方案》,在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制订了《校本课程实施指南》,共开发了以下七大类课程。(七大类校本课程的划分,并不严格,相互之间有交叉。)将这些不同类型的课程细化成“课程菜单”,并对各类课程的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和组织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对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一)学科学习拓展性课程

内容选择: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

内容要求:强化学科知识拓展,特别是学法指导,可以有学科竞赛,也可以有补缺补差。

课程实施和组织的形式: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各基础学科备课组。

(二)科技发明探索类课程(以实验研究为主题)

内容选择:航模、无线电、电脑网络、软件制作、天文地理观测、环保、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等。

内容要求:引进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当今科技发展前沿,又贴近现实生活,能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的兴趣。

课程实施和组织的形式:学生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部分课程通过选拔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理科组和计算机组。

(三)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

内容选择:摄影摄像、园林设计、植物栽培、交际礼仪、时装设计、家政服务、应用医学、公共资源使用(如利用图书馆资源)、市场知识、营销模拟等等。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课程招标、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教导处负责,全校教职工。

(四)体育技能类课程

内容选择:游泳,武术,体操,田径,球类,棋类等等。

课程实施和组织的形式:学生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部分课程通过选拔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体育组。

(五)报告、讲座类课程

1.与学科教学相关的讲座。

2.教授(或名师)论学、与博士对话、面对名人、与高考状元交流等等。

3.心理导向课:以心理咨询、价值取向、职业取向辅导等为主题。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课程招标,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教师或部门:教导处,德育处,团委负责组织,授课教师和班主任。

(六)艺术类课程

内容选择:文学,电影,电视欣赏,中西方美术欣赏,歌舞,乐器,雕刻,书法,绘画等。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课程招标,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音体美组为主,其他各学科组。

转贴于 (七)活动类课程

内容选择: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主题的各种扩展知识、发展能力、兴趣、特长的学生社团活动,各种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学生演讲、辩论、文学创作、二外选修、影视制作、采访主持、现代企业参观、主题旅游、到社区开展有意义的活动等等)。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德育处、团委及各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指导教师。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管理

(一)建立完善的组织是有效开展活动的基本保证。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和领导工作,制定《管理办法》;教导处和教科研室负责落实具体计划和管理工作。

(二)教科研室和教导处设计问卷,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学生课程需求汇总发放给教师,供教师参考。教师在学期开学前,准备好一两门拓展性课程专题,填写《课目教学申请表》和《课程说明书》,然后上交到教导处;教导处将教师上交的申请表汇总成《课目表(课程菜单)》和《课程说明书》并下发给学生,供学生选择;学生据此填写参加课程的《申请表》并上报教导处,教导处根据学生的选择人数(一般一个班不少于20人,方能开课)制定《课程安排表》,安排教学。

(三)校本课程每门课(或专题)一期一般安排七八个学时。每学期可以安排两期,个别系统性强的专题,可以申请两期连接。

(四)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1)每周三第七、八两节课作为全校性集中教师指导、授课时间;课程的开设打乱班级,学生自由选课;(2)周五第七节课并延长半个课时(计15个课时),以便教师为学生周末开展研究性学习或其他活动预先做指导;(3)周二、周四第八节课是教师专题活动时间,学生根据教师前面指导的内容,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自主进行主题活动。

(五)校本课程建设的要求:全校所有教师应该具备“上好一门基础课,开设一两门校本课程”的能力。每位教师要切实做好校本课程的选题、开课工作,每个学期每门课(或课题)分课时教案不能少于8个;每个学期每位教师教授该类课程应不少于8个学时。

(六)校本课程的评价:强调以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主,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的潜能自主选择学习。实行学分制管理,每门课可获得一两个学分,要求每个学生高三毕业时要至少完成15个学分,才能予以毕业。高中一、二年级学生每学期至少选学两门拓展性课程,学期末交论文、报告、实物,进行成果展示,并将考核成绩记入学生学习档案。

教师授课评价主要以学生的满意程度、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状况和学习过程指导状况为依据。

(七)学校在进行课程改革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建设了一支校本课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立相应的校本保障机制。

建立了老、中、青年教师相结合的校本培训机构;明确老、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目标;确定老、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原则。细化老、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包括师德、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知识、教科研等。在校本培训中,我校因地制宜,探索实用、有效、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总之,通过系统、有效的校本培训,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参与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进行奠定了基础。

四、校本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2001年10月至今,学校已经开设4轮,共开发出七大类型118门校本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保学生学有所得,许多教师能够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改革精神和学校课程改革方案要求,在承载着基础性课程艰巨的教学任务和巨大的高考、会考压力的同时,认真查资料、做实验、联系社会实践、设计教案……披星戴月,废寝忘食,为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现在,能开一门拓展课的教师有91人,申报开设两门以上校本课程的教师有41人次。学校每期高中一、二年级都各能开设四十多门的课程,构成了学校课程文化的风景线。值得一提的是,在学校鼓励下,不少行政人员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也开设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丰富了学校的课程。

在前两轮开设的校本课程基础上,学校总结经验,开始了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建设工作。目前,已经结集出版了由语文、外语、化学、政史地、现代信息技术、体育组开发的一套六本校本课程教材。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课程专题,如:“数学知识能力扩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生物实验技术”“日常英语口语与休闲英语”“生活中的物理”“摄影与欣赏”“FIASH多媒体制作”“无线通讯—业余电台”“网络设计”“音像制作”“古代小说欣赏”“近代世界名人简析”“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等等。这些课程,学科范围广、内容丰富,对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学校在充分挖潜的基础上,还利用社区、家长等方面的课程资源构建校本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学校延聘外教,与大学长期合作(如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了法、日、韩、德、俄和西班牙语等语种的外语课程。学校还与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市科协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些科研院所的部分实验室、实验基地可以向学校学生开放;学校聘请专家给予学生进行指导,并且还有部分学生参与到国家级课题研究中去。

陈经纶中学是“北京市科技示范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在坚持开展多样化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拓展和培养,学校还聘请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究课。

学校尽力为学生创设学习、探索、实践、展示的机会。如:开展科技(包括理、化、生)、计算机、无线电测向、业余电台等多种研究性学习竞赛活动;成立了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跆拳道、散打、游泳、田径、棋类等多个自主管理的学生体育俱乐部;还有志愿者服务、学生干部拓展训练、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和学生杂志社、广播站、记者站、金属乐队、动漫社、艺术团等各种学生社团,以及“发现之旅”影展、十佳歌手赛、现代舞大赛等特长展示活动。

学校的校本课程已成为基础性课程的有益补充,一些项目由课内向课外、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参加“公共信息资源检索”校本课程的学生,参观了北京师范大学现代化的大型图书馆,并学习了图书管理与图书分类知识。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走出校门搞市场调查,他们将“通货紧缩”这一经济学名词与市场调查实况相联系,加深了对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和进一步扩大内需的认识。

许多学生通过参加“数学解题方法”“新概念英语同步拓展”等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解题技巧,数学和外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高一的学生将拓展性课程与科技活动相结合,写出了关于雨水收集的小论文,在市级科技小论文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一些学生结合数学课,对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北京市民的环保意识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写出了相关论文。物理组教师重视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开设了一些学生喜欢参与的拓展课,学生在市、区级物理竞赛中获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在化学组教师的指导下,高二学生在全国、市、区级无线电测向竞赛活动和市、区级化学竞赛中,都获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近一两年来,学生的学习成果获得了四十多项国家级、市、区级奖励。

五、校本课程建设中坚持的原则

(一)实效性原则。一般来说,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不强调每门课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得。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建设既强调内容丰富多样,有较大的普适性,更注重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篮球校本课程方案范文3

一、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基本情况

1.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情况不好

在所调查的44所学校当中,有43.18%的学校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其中重点中学6所占调查总数的75%;完全中学6所占调查总数的37.5%;初级中学7所占调查总数的35%。表现出重点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况好于完全中学学校,完全中学学校好于初级中学学校的状况。这说明,体育师资、场地器材条件、经费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展。但是从调查过程的实际访谈中得知,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教学检查而仓促准备实施的,且在实施过程中脱离学校实际、缺乏科学的评估、严密的设计和科学的论证,如此一来,校本课程开发或开设成了“一次性工程”,形同虚设,不少校本开发纯属短期行为。

2.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及呈现形式单一

在对19所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学校所开发的项目调查中,所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项目共15类项目,其出现频率分别为健美操9次;武术(操)6次;游戏4次;高跷竞速2次;毽球5次;篮球4次;三人板鞋4次;抛绣球2次;器械拓展训练类2次;跳绳3次;田径3次;形体2次;乒乓球2次;竹竿舞2次;打陀螺1次;珍珠球2次;羽毛球1次;理论课类1次。由以上调查可见,大部分体育校本课程项目集中在了健美操、游戏、武术(操)等项目上,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项目范围比较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体育新兴项目及体育理论内容课程较少,课程大多数是以体育大课间的形式出现。另外在实际调查的访谈中还了解到,各学校所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基本上都没有向上级部门上报,而且对课程本身的评价还停留在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评价,仅有两所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评价是通过学校课程领导小组来实施的。

形成以上原因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由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学校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而开发健美操、武术操校本课程则有利于课间操的实施;二是由于开发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和新兴体育项目为校本课程所需度人力,物力,时间相对较多,因此各个学校都在回避这样的校本课程开发;三是开发新兴体育项目、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和体育理论课程需要教师有更多的理论准备和前期的工作准备。

3.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学校选择开发项目依据与实现形式不合理

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逐步改变了过去《体育教学大纲》统得过死的局面,以目标统领内容,只确立了一个内容结构框架,确定了不同学习领域、不同层次的基本目标,至于具体采用什么内容、什么方式和步骤去实现这些目标,各地、各校有充分的开发空间,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校本教材,因此,如何选择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各个学校体育教师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开设体育校本课程学校中,以学校体育特色为依据的有10项;以教师特长为依据的有9项;以学生体育需求为依据的有8项,而综合考虑的仅仅有4项。

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来源和活动方式,可以把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校本课程,即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是新开发的,没有依赖现有的课程材料,是较高层次的校本课程开发;另一类是隐性校本课程,即从现有课程材料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并稍加改进,如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等。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现形式的调查结果显示:出现最多的是选用已有课程和拓展已有课程作为本校的体育校本课程,而能够体现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补充课程和新编课程则排到了第4和第3的位置,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广大体育教师在课程开发能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教师缺乏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第二,教师平时的教学工作量过大,很少再能抽出时间来搞校本课程开发。广西少数民族及民族体育项目众多,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广西特殊地理及人文环境的体育校本课程。

4.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体仅以教师为主

在所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当中,有14项是由学校的部分教师开发的;占开设体育校本课程学校的73.68%;分别有7项是由个别教师或全体教师开发的,占开设学校的36.84%;由学生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则仅有两项;而由课程专家、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为零项。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由全体教师开发的全新的校本课程被称为“高级的校本课程”,它是集中着教师集体的智慧、经验和能力,体现了最新的学术动态和课程发展理论。由学生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是学生体育需求、兴趣爱好的积极表现,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课程的学习。而由课程专家、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开发的校本课程则体现着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良好互动,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打好基础。因此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应该加强全体教师的合作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协调各方面力量,使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相关学习、培训及后勤保障情况

1.体育教师参加课程改革学习、培训较少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132人的调查中,有47人从来没有参加过关于体育校本课程的学习或培训,占调查教师的35.61%;仅参加过一次学习或培训的教师38人,占调查教师的28.79%;参加过两次学习或培训的教师19人,占调查教师的14.39%;而参加过三次或三次以上学习或培训的教师只有28人,只占调查教师的21.21%。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广西体育教师新课程标准学习或培训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存在着培训内容安排与参训人员的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例如:学习或培训内容过于笼统,针对性不强。因此,在教师学习与培训方面应通过职前师范教育和在职教师进修,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使学习与培训工作灵活多变,增强适应性。

2.教学设施不能满足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教研室建设滞后

在对学校现有教学场地、器材设施能否满足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需要的调查结果中,仅有12人选择能够满足,占调查人数的9.09%;有52人认为不能满足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占调查教师人数的39.39%。体育场地器材影响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一个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直接决定着这个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因此对体育校本课程进行足够的投入是保证课程开发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吸引教师积极参与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学校经济状况的制约,体育场地、器材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及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

学校教学任务完成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室的工作。调查显示有9所学校已经成立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教研组且取得一定成效,仅占调查学校的20.45%;有17所学校还没有将教研组建设列入计划,占调查学校的38.64%。说明广西中学体育校本教研组建设情况不尽如人意,各学校应该加紧成立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组织机构,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体育教学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进行。

3.开发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对开发主体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

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仅有15.79%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有充足的经费投入;而没有经费的学校则占31.58%;在对待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奖惩这一问题上,仅有2所学校有奖励措施,仅占调查学校的10.53%。因此学校应该在有限的经费投入上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力度,同时对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从而进一步调动开发主体的积极性。

4.体育校本课程与其他学校缺乏交流

在调查的19所学校中,与其他学校经常交流的只有3所,仅占15.79;与其他学校偶尔交流的9所,占47.37%;没有交流的7所,占36.84%。

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开放的、民主的决策过程,旨在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它以学校为本,但并不把目光局限于本校,拒绝与外部的对话合作,而是要超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以本校教师为主体,但并不是教师孤立的个人行为,它更需要借助外部力量联合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决不是学校自我封闭、学校和地方间相互割据,它需要与不同学校、不同的机构、不同的群体进行沟通、启发激励、交流分享与竞争合作,需要吸纳不同的智慧,倾听多种声音与诉求,借鉴不同的经验以及方法策略来创造性地生成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方案与策略。同时要善于发挥条件较好学校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既可以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取长补短;又能优化课程资源配置,提高现有校本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以加快薄弱校本课程建设的步伐,进一步挖掘、激活学校课程开发的潜力,丰富、扩充校本课程的内涵,增强校本课程的活力。

5.时间、场地设备资源及具体做法成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主要困难

校本课程尽管有国家课程不可代替的优点,但也存在不可否认的弱点,再加之我国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晚,而且缺乏充分的规划与组织,使得我们至今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还十分薄弱。尤其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教师,已习惯于利用已有成果,对于自己去选择课程内容,并进行课程设计已不太适应,尤其是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每周近20学时的体育课,再加上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及课余运动训练等,几乎再难以抽出时间去精选、改编、创新体育教材。实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所遇到的困难的调查中,体育教师认为在课程开发中遇到的最突出的困难就是工作量大,教师的时间和能力不够,有89.66%的教师选择了次选项;其次是体育场地设备资源不足,有81.03%的教师选择;第三是整体规划不足,具体做法模糊,有75.86%的教师选择。

三、结论与建议

1.广西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整体情况不太理想,所开发的校本课程项目不均衡且比较单一,体育新兴项目校本课程较少,尤其是广西少数民族特色项目的校本课程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建立以高校、广西体育教研中心及其各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为主体的校本课程开发机构,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指导和服务。

2.学校领导对体育的支持力度不大、经费投入不够、场地器材不足制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工作量较大,教师的时间,能力不够、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不足、整体规划不足,具体做法模糊成为影响已实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的主要因素,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教研室及校本课程开发机制不完善。改变学校领导观念,加强资金投入。学校要在保证基本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基础上,投入校本课程开发专项资金,实施相应的奖励措施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3.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近几年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接受与体育教学相关的培训较少,难以适应课程结构改革的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与学校教研制度。加强对在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突出目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难点,把教师能力欠缺的方面作为培训核心内容。同时应该提倡一种自下而上的“实践——评估——开发——反思——改进”的课程开发模式。

4.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比较单一,课程开发内容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需求。因为课程开发主体基本上均为教师,而作为课程具体实施对象的学生基本没有参与课程的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也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之中,鼓励其他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

[2]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3] 李秋初,李艳萍.体育校本课程的价值目标.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4] 阎智力,商伟.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科学2004(5).

篮球校本课程方案范文4

湖南省株洲市九方中学始建于1956年8月,原为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厂子弟中学。学校于2001年被湖南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重点中学,是株洲市最早挂牌的3所省重点中学之一,2004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湖南省示范性高级中学。2006年4月, 按照《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的意见》文件的要求,学校整体由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移交给株洲市人民政府管理。2007年,学校被明确为正县级事业单位,隶属株洲市教育局管理。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1200人,教职工126人,专任教师10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达54人,1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目前有湖南省特级教师4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骨干教师13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近五年内二本一次性上线率位居株洲市市区前三名,每年都被评为株洲市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

一、形成了“以人为本,理念提升”的办学思想

(1)形成了让每位师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办学理念。此理念的核心内容一方面是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尽可能提供给每位学生适合和需要的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与潜能的开掘、提升,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独立、自主、和谐发展,最终促进学生有个性、有特长、可持续地发展。此理念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是给教师提供发展的舞台。学校、教师、学生是一个学习、发展的共同体。

(2)秉承了“励志、求实、创新、报国”的校训。以“成人+成才,品德与学业并重;通才+专才,素养与特长兼备”为育人目标,以“质量至上,精益管理”为核心管理理念,形成了“爱国、勤学、尊师、守纪”的校风,养成了“主动、细致、多思、勤练”的学风,积极推进新课程体系下的素质教育,全方位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二、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1)严格按照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落实了国家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开课(见《课程设置及学分配置表》)。

(2)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学校对学生的评

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纸笔测试。过程性评价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出勤、作业上交情况等。各学生得分直接输进“株洲市九方中学数字化校园综合管理平台”(我校的局域网),作为本模块的平时成绩记入学生管理档案。模块结束,进行模块检测,参考学生的分组评价得分,最终鉴定学生能否取得本模块的学分。

三、创新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与研制、开发制度

(1)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为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实现学校育人目标,我校将创新教育、德育系列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程等课程列为所有学生必选课程,按行政班级授课和管理;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特长,保证艺体特长生和学科奥赛尖子的发展,学校将各类学科奥赛、音体美等艺体特长专业培训课程等列为定向选修课程,按教学班授课和管理;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我校将其他各类校本课程、专题讲座等列为自由选修课程,按教学班进行管理。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研设经验在湖南省高中校长论坛上进行了交流。

(2)实行课程超市型选修制。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为了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学校在现有的教育资源条件下和学校学术委员会的领导下,组织全校教师精心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注重实用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内容广泛,题材多样,近年来,我校已开发了80余门校本课程,每学期推出近30门校本课程,同时还不断开发研究性学习课题,并将这些校本课程目录和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内容简介放在学校醒目的位置进行张贴,供学生选择,我们的这一做法被行内专家誉为“九方中学校内课程超市”,以此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倾向和发展需求。

(3)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校制定了《株洲市九方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通过制定研究性学习手册、举行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会、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成果交流与答辩的结题报告会等方式开展各类活动,最后由校学术委员会成员对成果进行点评并评奖(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三类),对特别优秀的成果推荐参加湖南省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比活动。

四、构建了“快乐德育、阳光体育、人文智育”的课程体系

1.快乐德育,让每一位孩子快乐成长

(1)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在快乐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根据新课程要求与株洲市教育局相关的工作要求,学校逐步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体系。在地点的选择上,建立两到三个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在内容的安排上,逐步形成相对固定的格局:高一以国防教育与军训实践、红色之旅革命传统教育、现代企业文化教育为主,高二以风景名胜游及社会调查为主,高三以压力缓解训练为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国防意识、纪律意识等大大增强。利用我校已有的校企联合的优势,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走近并了解现代企业发展。培养学生树立报效社会的远大理想,从现实出发,增强学生对于我国风景名胜及工农业生产状况的了解,真正地实现通过这一窗口让学生走近社会、了解社会,并从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职业理想,使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进一步增强高中阶段的学习动机。

(2)通过“博卡拉”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管理意识。为了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我校成立了“校长知心桥”协会,通过定期座谈、校长信箱等方式,加强学校领导与学生的沟通,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进一步突出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每年五一期间组织部分班团干部进行了博卡拉训练,以训练培养学生在组织策划、团队合作、纪律服从、超越自我等方面的能力,强化了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提高了他们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

(3)通过心理健康辅导,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灵氧吧”,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实际,让学生正视自我的身心发展现状,学会合理调节心理状态,不断寻求心理平衡,学会在不危害社会、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学会在遇到心理困扰、心理障碍时主动寻求帮助。对个别症状较为严重的学生做好心理咨询与行为矫治,做好力所能及的心理危机干预,及时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4)通过阳光青年的评选,提供快乐成长的平台。学校每年举行一次阳光青年的评选,要求学生在德智体方面都有充分发展,并有一定的才艺展示,通过阳光青年评选的平台,给很多学生的才艺展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阳光教育,让每一位学生茁壮成长

(1)从常规课间操到大课间的变化。为了进一步规范课间操的管理,我校建立了“大课间”的方案,精心组织了学生早操、课间操、眼操等,以保证学生身体健康。早操实行跑操制度,主要由寄宿生组成,学生按班级进行跑操;课间操进行中学生武术健身操――功夫青春。

(2)在体育节中培养阳光体育的基础。学校每年秋季举行一期体育节,包括校运会、篮球赛、排球赛、体育之星的评比等一系列活动。①学校的校运会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个人比赛,另一部分是团体比赛。在团体比赛中尤其是在群众性的齐头并进、夹球跳接力、运球上篮接力、列车接力等活动中培育了一大批具有阳光体育的栏目。②“晨曦杯排球赛”和“旭日杯篮球赛”让爱好篮球和排球的学生绽放“阳光”的笑容。学校每年举行一届晨曦杯排球赛和一届旭日杯篮球赛,通过排球赛和篮球赛这种团体运动,既有个人体育的精彩展示,也有团队团结向上的合力展示,不仅促使学生热爱体育,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体质。

3.人文智育,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

(1) 建立“流动书吧”、报刊亭、“师生书吧”。为了改善师生学习的人文环境,学校建立了“师生书吧”――博雅轩(下图),供教师和学生学习。在教学楼每层的中间建立了“流动书吧”,设有三台可以上网查阅资料的电脑,每个“流动书吧”有国内外专著80本左右。在教学楼的大厅中有报刊亭,供广大师生学习。

(2)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培养人文精神。为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学校建立了国学社、文学社、志愿者社、日语社、街舞社、心理社、排球社、动漫社、书法社等学生社团。尤其是国学社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株洲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通过“读报”“唱歌”培育人文精神。学校规定了每周二中午为读报时间,周三中午为全校唱歌时间。每周三下午6:30开始,进行全校的新闻周刊节目。通过读报时间让学生们了解国内外的时事政治、最新的社会热点问题。学校精选了10首歌曲作为学生必唱歌曲,在中午唱歌时间进行,唱歌时间的歌曲包括了必唱和选唱歌曲。必唱歌曲是全班进行的,而选唱歌曲则是个人秀。新闻周刊节目往往是学生看得最回味的,学校团委每周从网络下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周刊节目,每班的电教委员提前从团委拷贝,并定时播放。通过上述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全球视野和人文精神,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小事,关注民生。为培养综合型人才做好准备。

(4)构建班级“合作学习型组织”建设。为了促进班级文化的建设,学校建立了班级合作学习型组织。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特点、与同学的关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组。从学习上可以按总分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每个组由三个层次的学生构成(同组异质),不同的组情况基本相同(异组同质)。

五、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开发学校课程资源

(1)全面推进学生学习型组织建设。学校积极探索学生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学习型组织在学校全面建立。学生学习型组织通常由6~8人组成,采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的原则编组。学生学习型组织不仅仅只是在课堂教学上的合作学习小组,它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所有方面。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不仅大大减轻了教师在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量,更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团队生活中学会自我管理。

(2)推行“三主、一案、五环节”的教学模式,全力构建高效课堂。学校课堂教学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力构建高效课堂。学校从2009年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全面推行 “三主、一案、五环节” 教学模式。“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一案”即导学案,以导学案为支撑和载体;“五环节”即上课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升华、训练反馈五个环节,每一节课都通过学案方式告知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环节要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质疑、总结提升、迁移拓展,并注意方法点拨和思维扩展,使课堂教学真正达到有效甚至高效。

篮球校本课程方案范文5

近几年来,我们以我国最重要的六个传统节日为依托,开展了“欢乐闹元宵”“清明寄哀思”“浓情话端午”“团员享中秋”“感恩献重阳”和“祈福迎新春”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以触动学生心灵的体验教育为载体,让学生们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理解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进而使学生认同中国文化、热爱中华民族,并以实际行动来继承和发扬悠久的民族文化。

在分析每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时,我们引领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挖掘节日的由来、各地风俗、传说故事、节日庆典、特色食品等几方面的内容,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访问、调查、实地考察、上网搜集资料、亲手制作等方式进行调查,汇集资料,通过分工与合作提取有效信息,为活动的进一步开展积累素材。

我们本着“同社区”和“同兴趣”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活动内容给学生分组,4-5人一组,分别开展活动。比如,元宵节时,我们共设计了10个活动小组,即:“上元节”小组、“闹元宵”小组、“元宵诗”小组、“团圆年”小组、“猜灯谜”小组、“赏花灯”小组、“做花灯”小组、“话元宵”小组、“颂饺子”小组和“包饺子”小组。学生利用假期,以小组为单位,在社区内调查、走访、收集相关的资料。从邻居门上的对联、节日期间门口悬挂的灯笼,到汤圆与元宵的不同做法、各家饺子的馅料及包法等,展开了全面调查。这样的方式拓展了活动的空间、丰富了活动的内涵,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参与合作、收集整理信息等能力。

我们充分挖掘家庭、社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参与体验提供空间。我们学校有8名少数民族教师,有来自10个少数民族的223名学生,我们充分发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优势,通过整合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优势互补,逐步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形成,进而打造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如中秋节校本课程的社会实践中,在学生家长的帮助下,学生们邀请月饼磨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亲自来学校教打月饼。我们还聘请了顺义区著名的民间剪纸艺人、北京大红灯笼厂的非遗传承人为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指导学校的社团活动。

篮球校本课程方案范文6

关键词:初中社团;推进;活动;学习兴趣

一、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此次校本课程的内容是根据我校初中生的性格特点、年龄分布而设置的四大模块,每一模块都有切实的针对性,旨在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人文艺术学习模块

所谓人文艺术,就是通过对艺术的欣赏、人文的学习而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最终能够成熟地与人相处。这一模块的设置最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提升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观。这一模块的社团具体包括:美术社团、手工制作社团、书法社团、舞蹈社团、阅读社团等等。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同时,通过实地操作提高自身表现美的能力。

(二)科学类以及创新类模块

顾名思义,这一模块的设置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观以及激发学生的创新欲,这一模块的社团主要包括:魔方社、电脑社、数独社、模型社等等。学生参与这一模块的社团,能够更加科学理智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情商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还能够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创新自己的思维,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体育健身类模块

对于好动的男生而言,体育健身类模块的社团必不可少,主要包括:篮球社、足球社、田径社等等。通过健康的健身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保证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对待学习。

(四)体验类模块

体验类模块社团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主体发展,帮助学生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主要包括:风筝社团、乒乓球社团等等。

二、社团活动的具体实施措施

在对学校的社团进行了具体的分类之后,就要对社团活动进行的具体的实施方案。

(一)以“教师团队”作为社团活动的出发点。

将教师进行科学分组,保证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任务的角度选择一个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组织选择的社团的活动的组织与参加。“实践是认知的教师”,只有教师亲自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才能够保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策划,弥补校本课程中的不足。对此,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切实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校园社团活动。

(二)以“学生为本”作为社团选择的宗旨。

学生是社团活动的主体,因此,学生对社团的选择应该由他们自行选择,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切勿做过多的参与。在此,我们要打破传统的班级设置,而是将班级打乱,任由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社团加入。所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学生学生真正喜欢该社团的活动,才能够实现本次校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当然,每一个社团都要设置学生比较熟悉的一至两位教师作为社团的指导者,以保证社团实施的井然有序。

三)对社团的时间、地点进行科学设置。

初中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如果不对他们进行社团活动时间、地点的严格控制,将无法保证社团活动的有序进行。因此,我们要根据初中课程设置的时间特点,科学的安排社团进行的时间。将七年级与八年级的学生进行分流,但是大体的时间可以安排在下午的四点左右,持续时间可以设置为四十五分钟。每一次的社团活动,都要拟定一个活动主题,并且实时将这些主题活动的效果进行反馈,以促进下一次活动进行的进步性。

(四)对社团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价

一个社团的成熟以及活动开展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的评价,因此,我们要根据活动过程中的真实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此外,为了促进每一个社团的进步,我们要适当评选出部分优秀社团,奖励该社团所需的部分物资,帮助其更好的发展。除了对整个社团进行评价之外,还要对社团中的成员进行科学的评价。

三、社团活动的实施困惑

通过社团活动的观摩以及交流,我们发现在本校社团活动的开展中,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我们在开展社团活动时,活动的主题不够新颖,活动的形式不具有创新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首先,我们要根据不同模块的社团分类,组织更具有针对性的社团,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规范社会活动的组织与操作,促使社团更加专业、高效。其次,我们要逐渐转变教师在社团活动中的身份,从一个组织者转变为一个参与者,将活动的组织、策划交还于学生,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社团活动的探究,得出了当前我校社团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并且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解决困惑的两点建议,希望通过这些建议,能够提高我校社团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潘秀山,李朝晖,穆娜.维稳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