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病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范文1

关键词:法律;病历档案;管理;依法

长期以来,病历的管理与利用多停留在经验和习惯要求的层面上,其实病历作为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等资料的总和,它除了要受相关医疗卫生技术规范的约束,还应该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相关法规的调整,所以病历档案的管理与利用,它必须依法管理。

一、病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病历档案是一种特殊的档案,它既有档案的共同属性—原始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又有自己的专业特殊性:一是病历档案的完整性与连续性。以一个患者的治疗过程所形成的全部文字、数据及图像材料构成一个立卷单位。二是病历档案的直接责任者为若干医疗工作者。病历档案载体材料的记录、填制、分析、诊断和拍片化验均由医生完成,除此而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均无法成为病历材料的责任者。三是一个病人入院到出院即构成一件病历档案。四是病历档案产生和形成很快、数量大,是临床、教学、科研和医院管理不可缺少的资料,是医疗事故纠纷、法律诉讼中的法定证据,也是沟通协调医患关系、体现患者的知情权和医疗权的重要手段。依据病历档案,医师可迅速正确诊断与治疗患者,医院亦可据之申请医保给付、理清法律责任等。

二、病历档案的依法管理

病历档案的依法管理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病历形成过程中的依法管理和病历形成后的依法管理。

2.1病历形成过程中的依法管理。病历是病人接受医务入员病情询问、检查、诊断、治疗、护理以及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等诊疗过程的原始记录,能为医疗教学、科研和医疗管理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料,在某些涉及人身伤害、健康保险的刑事、民事案件审理及发生医疗纠纷时,病案还是一份具有法律效用的原始材料或作为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特别当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明确规定医疗纠纷的民事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后,病历更是医院或医务人员证明自己无过错的主要和重要的证据材料。

2.2病历形成后的依法管理。病历是医务人员对病人诊治过程的书面记载,因此,病历书写的主体必须是有关法规规定的人员。显然这里的医务人员指的是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并对病人实施诊治的人员,不是病人的经治医师或未参加病人检查、治疗的医务人员不得书写病历。病历的内容应该符合客观、真实、准确的要求,在临床医疗中许多医务人员也为病人书写了病历,但由于缺乏与病历相关的法律问题的知识导致形成的病历存在许许多多的法律缺陷,如医师“敷衍了事,未仔细询问病史,凭主观臆断编造病史或为使其诊断成立,故意歪曲事实”或“编造虚伪检查、操作”甚至“涂改编造抢救记录、修改有诊疗失误的病案”等等,这样的病历无论是作为医疗、教学、科研的原始资料还是作为诉讼的证据其价值和作用都大打折扣。卫生部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第三条中明确指出:“病历书写应当客观、真实、准确。”病历记录的客观、真实准确,表面上是对病历内容的要求,实质上是对医务人员的执业要求。这体现在《执业医师法》第二十三条、第三十七条的规定中:医师“不得隐匿、伪造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2病历形成后的依法管理。病历的书写应按规定时限完成并符合相关卫生法规、规章的要求医师每天要诊治许多病人,如若不是每次诊治后及时记录,则有可能造成记忆的遗漏或混淆,万一有医疗纠纷发生或诉讼发生再去补写,其真实性和可信度必将受到怀疑,因此,病历及时完成是保证病历公证性的前提。《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对各种情况下病历书写时限做了详细明确的规定,如规定:“住院志、入院记录应当于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24小时内出、入院记录应当于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完成;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应当在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应当在患者入院8小时内完成;死亡记录应在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完成”等等,这些对病历书写时限的具体规定是病历书写时必须遵守的。除时限问题外,《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还具体规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病历的涂改、修改的规定:“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当用双线划在错字上,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上级医务人员有审查修改下级医务人员书写的病历的责任。修改时,应当注明修改日期,修改人员签名,并保持原记录清楚、可辨,医嘱不得涂改,需要取消时,应当使用红色墨水标注‘取消’字样并签名,这些规定,解决了我国病历书写中长期存在的对于如何进行涂改的不统一、不规范的作法,明确了什么是病历的的合法涂改,为判断病历涂改的合法与否提供了标准。②体现在病历中有关知情同意的规定:“特殊检查治疗等医疗活动应当由患者本人签署同意书;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应当由其法定人签字;患者因病无法签字时,应当由其近亲属签字,没有近亲属的,由其关系人签字;为抢救患者,在法定人或近亲属、关系人无法及时签字的情况下,可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的负责人签字”、“因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不宜向患者说明情况的,应当将有关情况通知患者近亲属,由患者近亲属签署同意书,并及时记录。”这方面的规定与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相衔接、相一致。

三、法律知识缺乏造成医患纠纷

我国正逐步进入法制社会,依法行医是每个医务人员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每个医务人员应该认真学习《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传染病防治法》、《献血法》、《母婴保健法》等等,针对医务人员所立的各项法律、法规。用各种法律条例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与道德规范,提高自己遵法的自觉性,这样有利于保护自己和医院不受损失。例如,从对车祸肇事类病历的书写就可以反映出个别医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够,遇到车祸病人不分主次,一律诊断为“车祸”。是司机酒后驾车撞伤病人还是病人因意外,精神失常、故意滋事或其它原因撞车,应从病历记载中有所反映。应考虑病历记载对肇事双方负责,对医生本人负责,更应对医院负责。以便为交警,司法部门调查立案提供可靠的证据,并为当事的双方争得法律上的主动。

参考文献

[1]刘宁,孙素玲.关于病案书写中潜在性法律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1,21(3):45-46

[2]尚进.正确认识病人隐私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5(2):36-37

病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范文2

【关键词】护理安全;存在问题;对策和方法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自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简称《条例》)实施后,随着患者保护自己就医权的意识增强,对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护理安全更加重视。特别是《条例》对发生事故与纠纷时要求医院方举证的规定,客观上要求我们的护理人员必须增强护理安全意识,杜绝纠纷。笔者对《条例》实施以来我县发生的16例由护理产生的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案件进行分析如下:

1存在的问题

1.1相关法律知识缺乏6例案件系由于护理人员不知相关法律法规而违章操作,造成纠纷。如某个体诊所让未取得护士执业证的人员独立从事护理工作产生医疗性事故,而他们还以为只要是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就可进行临床护理工作。

1.2护理记录不完善4例案件系由于护理人员护理记录不详细或记录不真实,造成纠纷。如某医院护士执行临床医嘱后未签字,产生医疗事故后就其一点而败诉。

1.3缺乏证据保全意识3例案件由于护理人员证据保存不完整或证据灭失,造成纠纷。如某医院一份病历文书被盗,出现医患纠纷时,直接无法面对。

1.4职责范围不明确3例由于护理人员职责范围不明确,造成纠纷。如有一例应当是医生职责,而要求护士代替去做,造成纠纷。

上述各案件发生原因也有相互交错与重叠的,为便于分析只选取了每一案件的第一原因。

2对策和方法

2.1增加法律知识的学习每个医院的护理人员年龄层次均不一致,她们学习的时期也早迟不一。我国早期的护理教育几乎没有设置相关的法律课程,近年来有些改善,但课时还是较少,而西方如德国、美国等国家在护理基础教育中设有相关课程,走在我们前例,因此在医院要增加法律知识的学习,如学习:《医疗卫生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献血法》、《母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等,还对典型的医疗纠纷案例进行分析,开展模拟法庭,让护士在从事的护理工作中减少医院护理纠纷,维护患者利益的同时也自觉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2.2提高护理记录的书写能力同样我国的护理教学中有关护理记录的课时较少,书写护理记录的机会少,导致护士护理记录的基本功不扎实,这些都影响了护士对各项护理记录单的准确书写。一旦出现护理纠纷,作为重要物证的护理记录单就不能完全地反映患者就医期间的真实情况。因此在医院结合临床进行在职继续医学教育,让护士认识到护理记录作为病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可反映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情况,又可为日后医疗纠纷提供直接证据。更加要引起重视的是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不断增加以及举证责任倒置,我们还必须注意:有时即使在护理患者中没有失误,但由于护理记录缺陷,一旦发生纠纷我们也将承担本不该承担的责任。

2.3增强证据保全意识让护理人员认识到保管病历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让护理人员掌握各种文件、实物的保存方法及保存时间。如急救药品的保存管理方法、医疗废物的处置方法以及出现输液反应时,各种实物的封存和保存等等。在护理纠纷中有很多的证据是因为保存不当,而失去了证据能力。这主要是因为护理人员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忽视了证据保全意识,从而影响了在医疗纠纷及事故处理中证据的获取。

2.4明确职责护理人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明确哪些工作必须由自己完成,哪些必须有医嘱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让护生掌握一个原则:护士只能干护理工作,护理工作必须由护士干。另外,刚毕业还未取得护士执业证的实习生,不能独立从事护理工作,必须在执业护士的指导下方可从事护理工作,当然每项护理工作完成后自己也不能独立签字。

相信医院通过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的培养教育,将很大程度上会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适应新形势下的医疗环境,减少或杜绝医患纠纷,这必定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陈英,肖春泓.培养护生树立牢固无菌观念的方法.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7(4):108-119.

病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范文3

关键词:护理安全;安全隐患;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6-0173-02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医疗护理活动日趋复杂化,并且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日渐提高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稍不留意,就有可能引发患者的不满或投诉,导致护患纠纷,给护理工作带来困扰。因此,如何在日常繁琐的工作中及时查找隐患,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是护理工作中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医院应最大限度地消除护理不安全因素,这是现代优质护理工作首先应做到的。

1 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

1.1 护士自身的法律意识淡薄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护士在校缺乏相关法律知识学习,在职工作中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又不够重视,同时缺乏继续教育的机会。在日常工作中,护士只重视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如:不注重患者的床头交接班制度,不保护患者的隐私等。一旦有事,也不会注意证据的收集和管理,这些都将影响护士的执业安全。

1.2 护士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由于社会对护理工作的偏见及受到环境的影响,医院对护理工作的重视不够,投入较少,使护士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偏少,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导致护士应变能力差,护患之间沟通不良。另外由于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大多是年轻护士,资历浅,临床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不扎实,技术操作不娴熟,工作中理论不能联系实践,容易导致操作失误而发生护理差错。

1.3 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尤其是患者对护理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使护士超负荷从事繁重的工作。特别是夜间一人值班,使护理操作中许多环节质量无法控制,服务不到位,给患者带来不安全感。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质量管理体制是护理安全管理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2]。

1.4 护理记录不规范

临床护理记录包括体温单、医嘱单、入院评估单、危重护理记录单、护理交班报告等。这些记录是全面反映患者整个救治过程的主要依据,在法律上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但有些护理人员对护理记录的及时性、严肃性、全面性、客观性及准确性不够重视,应付了事,涂改较多,甚至凭主观经验随意书写,为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

1.5 患者的因素

患者由于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医院期望值过高,心里承受能力差,加上部分患者文化程度低,经济条件差,当出现治疗效果不明显或病情反复时,会不信任医护人员,表现出不合作,甚至拒绝治疗,导致患者人为的护理安全隐患。

2 加强安全管理的对策

护理人员必须认识到,护理安全防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要时刻注意防范护理差错的发生。在护理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查找原因,将护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2.1 重视法制教育,增强法律知识

护理人员必须学法、懂法、知法,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科内应每月组织一次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学习,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德规范》、《医院护理工作管理制度》等,让每个护士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加强责任感,维护患者和自己的权益。

2.2 教育培训,提高护士整体素质

护理人员要正确认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临床实践证明,护士的专业素质与护理差错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是维护安全护理最重要的基础。因此,管理者要千方百计为护士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并且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拓宽护士的知识面,不断了解国内外的新知识。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在护理工作中遇到难点、疑点时才会学会观察、分析和判断。如:由于医生开医嘱时手误,将氯化钙10mL写成氯化钾10mL静注,而护士因理论知识低,盲目执行医嘱,就会引起医护耦合性差错[3]。所以,每一位护士都必须熟练掌握“三基”知识,同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强化培训学习。另外,护士还要适当学习一些关于人文、心理、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以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2.3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一名护士具有多重角色,除了工作角色以外,可能既是女儿,又是妻子,还是母亲。而在护理人员少、工作任务重时,护士就会超负荷的工作,长此以往将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这也是构成医院不安全因素的重要方面[4]。因此,应重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护士长对排班模式可以进行尝试性改革,根据护士的实际情况采取弹性排班,动态安排人力资源,注重开发护士的潜能,以最少的人力投入提供最大的护理服务,从而节省人力、设备和时间。对工作负荷大的夜班,由1人改为2人,以减轻护士的身心压力,为护士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2.4 书写护理记录要规范

完整的病案资料是具有重要法律作用的文件。护理记录是对临床护理工作的一个连续性记录,是病史资料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认真仔细地书写护理记录、交班报告等,做到准确、及时、实事求是,不得丢失和随意篡改。

2.5 言行举止谨慎,保持和谐关系

护理人员在患者面前,要有良好的形象,举止文明,要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提高语言的艺术性。遇有患者出口不逊时,应宽容、忍让,避免与患者发生争执,随时进行换位思考。在工作中,护理人员应以同情、体贴、关心、尊重的态度与患者建立感情,给患者以希望,使患者感到可靠和信任,自愿接受和配合医疗护理工作。

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好安全质量教育是降低护理安全隐患,提高护理质量的前提。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同时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要运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为患者营造一个更安全、更能体现人文关怀的和谐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 现代护理管理学[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2] 阎成美. 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47.

病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范文4

摘    要:医院在开设门诊服务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门诊投诉事件。患者投诉的原因较多,通过开展有效的投诉管理,可及时了解医疗服务中存在的缺陷,并制定相应的改进对策,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打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医院要充分认识到投诉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服务质量,使医护人员能够拥有完善的沟通意识和服务意识,确保医院内部管理迈向科学化和精细化。关键词:投诉管理 门诊服务 质量 改进

门诊患者投诉的主要内容医院门诊每天要接待大量的患者,并为其提供医疗服务。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会对医疗服务具有不同的需求,除了要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与治疗外,还要使其拥有良好的就诊体验。患者十分看重与医生、医务人员的交流,以及其所提供的服务是否到位,就诊是否便捷等。一旦患者的内心期望与所接受的就医服务产生冲突,患者就会对医疗服务产生不满,并对其进行投诉。部分患者投诉的主要内容是医务人员的服务生硬,语言不够亲切,不能为患者正确耐心解释病情,未及时嘱咐注意事项,导致患者对医疗服务产生不满并投诉。一部分患者认为在排队时需要等候较长的时间,不能在第一时间享受到就诊服务,就诊秩序比较混乱。部分患者会对医院的空间、环境和布局产生不满,影响其就医感受。还有患者在投诉中指出,医务人员并未按照其岗位职责的要求进行规范操作,如使检验样本出现丢失的现象,还会有药物发放错误、漏发放等问题,部分医务人员在收取挂号费时出现错误,患者的病案出现遗失等。少部分患者和家属缺乏必要的医疗专业知识,不能正确认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对于疾病的发展理解程度有限,从而影响其对诊疗结果的满意度。另外还有少部分患者不理解医院的医疗制度,对报销和收费项目存有疑惑。医务人员未及时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或存在误诊误治的现象[2]。

医院开展门诊投诉管理的必要性根据调查数据显示[1],多数患者认为医院需要对现有的投诉进行有效管理,这对于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改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医院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管理水平,则要对现有的投诉管理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医院可通过投诉信息,获得有价值的资源,这对于医院服务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由于投诉通常是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不满意的直接表达,是反映患者满意度的直观资料。因此,医院相关工作人员对投诉进行管理,确保投诉的内容得到有效分析与利用,就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满足患者的诉求,使患者更加信赖医院,保障患者和医院的权益。此外,投诉的内容可及时反映出医院在服务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与管理漏洞,通过有效的管理后,可对现有的服务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继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医院重视患者的投诉,并通过实际行动进行改进,可确保患者更加信赖医院,有助于医院树立良好的口碑。

加强门诊投诉管理,改进医疗服务质量近年来,我国医疗改革正在不断深入,与医疗有关的法律法规也得到进一步完善,患者的就诊理念和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尤其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门诊是医院服务的重要窗口,其工作的时效性强,节奏快,涉及的环节多,每天需接待大量的患者。由于医患接触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很容易产生投诉纠纷。如果不能及时对投诉进行处理,就会影响医院的社会效益,不利于医院树立良好的形象。因此,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开展投诉管理,提高门诊的服务质量[2]。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医院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确保广大医务人员能够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在确保患者得到有效医治的同时,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了解患者的需求,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要提供诚信服务,为患者提供良好的门诊服务。由于患者在投诉过程中反映出部分医务人员的服务沟通意识比较差,不能详细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和病情,缺乏耐心的沟通和交流,使得患者感受到与医务人员交流存在比较严重的障碍。因此,必须对现有的服务理念进行改进。由于各大医院对于信息化诊疗方式越发重视,临床医生会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获取患者的生理指标。而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频率越来越低,部分医务人员对患者缺乏耐心。由于医务人员会将更多注意力放在疾病专业的诊断与治疗上,未考虑到患者的个人需求,缺乏人文关怀的理念,则导致患者产生被忽视的感觉,不利于打造和谐医患关系。医院要高度重视门诊投诉管理,引进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及时反馈医疗投诉的问题,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要建立完善的长效沟通机制,使患者和医务人员能够随时进行沟通,满足患者的需求,不断提高医院内部管理水平[3]。在投诉管理中融入PDCA理念:为了进一步提高门诊投诉管理的质量,可构建PDCA循环管理体系,根据PDCA循环的模式对投诉信息进行有效汇总和分析,并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整改,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院的门诊服务至关重要,部分患者对门诊环境不满意,认为现有的就诊流程存在不合理之处,如取药时间较长,排队和就诊的等候时间过长。要构建高效的就诊流程,对传统的门诊布局空间限制进行突破,积极改造传统的取药模式。患者进行缴费时,只需通过打印取药凭条的方式,就可缩短患者的取药等候时间。这种一站式取药模式,即可确保各项信息得到有效的同步管理,还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体验[4]。建立完善的就医环境:要合理对门诊的环境进行布局,为患者带来良好的心理感受,营造温馨而舒适的人性化就诊环境。部分辅助检查项目可能会由于无法集中在某个区域,导致就诊者需往返于多个楼层之间,不仅会增加就诊者的疲劳感,还会使其对医疗服务产生不满。由于门诊科室较多,可在门诊大厅设置专门的服务台和客服中心,为患者打造一站式服务模式。可设置便民门诊,使患者能够感受到温馨愉快的就医环境,使其对医院的服务更加信任。患者在门诊期间的相关诊疗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管理,计算机将门诊挂号、收费、排队叫号等系统进行整合,确保就诊流程得到有效改善,使患者的就诊时间缩短,方便患者随时进行检查、就诊和取药。完善电子叫号功能,确保候诊秩序更加完善,提高就诊服务质量和效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双休日与节假日门诊,为患者提供更多方便。建立多元化投诉沟通渠道:为了打造和谐的医患关系,要确保医务人员和患者得到有效沟通,并确保其贯穿整个医疗过程始终。要打造公开、透明、多元化的投诉渠道,确保医患双方积极进行互动和沟通。医院要对投诉渠道进行公示,使患者能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引导患者文明表达诉求。可采用第三方调解的方式,及时解决医疗纠纷。通常会由医疗纠纷人民解调会作为第三方机构,这一机构具有天然的中立性与公信力,其调解结果会通过司法确认的方式被医患双方所了解。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医疗服务自身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许多患者的医学知识有限,对治疗结果的期望值过高,不了解一般疾病的发展和自然转归,也不了解与之相关的并发症,很容易导致其对治疗结果的期望过大,这种与内心预期的反差,必然会产生投诉,使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质量产生怀疑。为了改变这一问题,医院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能够充分了解到各种医疗信息,对疾病的治愈率、误诊率和单病种费用等内容进行详细的宣传,使更多患者能够体谅医院,了解治疗的规律,不再对医疗服务产生怀疑。媒体要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缔造正面舆论导向,使医院与患者能够及时进行沟通。重视门诊核心力量的建设:医院要确保门诊始终拥有相对稳定的高年资医生队伍,在普通门诊中必须要有中级职称以上的医生出诊,保证出诊医生数量固定,对门诊医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考核。在日常门诊服务中,除了要为患者提供普通门诊服务之外,还要有专家门诊。患者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自由选择,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涉及疑难病例时,要及时由门诊专家进行会诊。设置特色门诊,如风湿病、皮肤病、口腔矫正修复等门诊,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要成立专门的会诊中心,组织专家及时就会诊意见进行讨论,明确诊断要求,提出针对性治疗意见。要成立专门的门诊质量考评小组,定期对医院的医疗质量、安全和感染等内容进行全面的考核与评价,并将考评结果及时进行通报,对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奖励。要明确每一名工作人员的职责,可采取首诊医生负责制,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更上一层楼。要对门诊病历书写制度进行改进,使诊疗过程更加完整。要对门诊各科室的上班时间进行合理安排,最大程度满足患者的就诊需求。加强巡视力度和应急问题的处理能力:医院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门诊巡视制度,并进一步落实。值班主任每天要对门诊各科室进行巡视,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情况,对医疗服务质量等内容进行巡查,加大监督力度,使广大医护人员能够为患者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及时化解矛盾,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感。要保证网络通信系统发挥出正常的功能,一旦遇到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要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最大程度降低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损失。工作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医院投诉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要对投诉事件的内容和原因进行仔细分析,了解患者的心理,充分做到以患者为本,通过公平公正的处理方式,满足患者的需求。

结语要结合医院门诊工作的特点,积极开展投诉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重视投诉信息,对其进行仔细分析,了解现阶段服务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充分做到以患者为本,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融入人性关怀理念,改善就医环境,为患者提供多元化投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使患者能够更加信任医疗服务。参考文献[1]李洪梅,王子姝.基于门诊投诉现状浅析医院管理和人文服务[J].重庆医学,2014,43(18):2384-2385.[2]周君,王燕森,陈富强.门诊投诉原因分析及管理措施[J].中国医院,2014,18(5):48-49.[3]盛素巧.做好门诊投诉管理,提升患者满意度[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5):261-262.[4]纪伟伟,王耀刚,王伟平,等.新媒体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9):77-78.

病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范文5

动物诊疗行业规范化管理,是新形势下兽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不断适应全社会畜禽饲养、伴侣动物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工作目标。通过动物诊疗机构规范化建设,规范动物诊疗行为,实现全市动物诊疗行业“机构合法、从业持证、诊疗规范、制度健全”的目标任务,提高诊疗水平,确保兽医公共卫生安全,使诊疗行业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用三年时间,努力达到全市动物诊疗机构持证率100%,规范化建设达标率80%,从事诊疗活动的兽医人员持证率100%,执业兽医师、执业助理兽医师注册备案率100%。

(二)基本原则。一是市场培育与规范提高并重,以规范提高为主。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动物诊疗范围发生变化,伴侣动物诊疗重要性日益增加,要针对各地具体情况,加强动物诊疗特别是宠物诊疗行业管理,坚持培育与规范提高并重,全面提高诊疗行业管理水平。二是全面与试点相结合,以试点分步实施为主。在规范全市动物诊疗许可管理的基础上,分步实施、分批试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推进规范化建设各项措施要求,做实试点,注重实效,达到规范有方向,管理有目标。三是外部管理与内在需求相统一,以引导内在需求为主。剖析动物诊疗行业发展历程,分析存在问题,制定动物诊疗行业规范化管理对策措施,广泛征求行业发展意见,从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力求管理措施有的放矢。将着力点放在引导、激发行业内在动力上,做到政府管理与行业发展的需求有机对接,实现管理与需求和谐统一。

二、工作要求

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总体考虑,全市动物诊疗行业管理分为诊疗许可管理和规范化建设两类。动物诊疗许可作为动物诊疗行业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规范化建设,实施分类、分级管理。

(一)严格诊疗许可管理要求。在市内开办动物诊疗机构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必须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并在规定的诊疗活动范围内开展动物诊疗活动。认真贯彻执行《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加强动物诊疗许可管理,严格许可审查程序和审查条件,严格规范动物诊疗机构名称。一是严格人员要求。动物诊疗机构具有取得执业兽医师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少于1名,其中从事动物颅腔、胸腔和腹腔手术的动物医院应具有3名以上执业兽医师,并在主管部门注册,从事诊疗活动的兽医人员和服务人员必须有健康证明材料。资格证书与健康证明悬挂于诊疗场所的明显位置。二是严格场所要求。动物诊疗机构必须具有符合规定的固定诊疗场所,其使用面积应与诊疗规模相适应。动物医院应达到100平方米以上,诊所(门诊部)应达到60平方米以上。诊疗、手术、输液、药房、化验、住院等功能区布局合理,使用方便,并与宠物美容等其它经营服务场所进行物理隔离。三是严格设施要求。具有与其诊疗规模相适应的诊断、手术、消毒、冷藏、常规化验、污水处理等设施设备,从事动物颅腔、胸腔和腹腔手术的动物医院还要具有手术台、X光机或B超等设备。四是严格制度要求。动物诊疗机构必须将省统一制定的诊疗服务、疫情报告、卫生消毒、兽医处方、药物和无害化处理等各项管理制度悬挂上墙。五是严格档案要求。使用规范的印有诊疗机构名称的处方笺、病历册,规范开具处方药、填写诊断书、出具有关证明文件等,各项记录规范齐全,并按要求专柜保存病案档案。鼓励有条件的动物医院使用电子档案。

(二)规范化建设要求。动物诊疗机构除必须达到上述诊疗许可管理的一般要求以外,还应在下列方面进行进一步规范提高。一是布局更加合理。规范化的动物诊疗机构布局要更加合理,各个功能区要明显分开,有相对独立的诊疗室、观察室、化验室、手术室、住院室、隔离室、处置室、消毒室、药品室、办公室等工作场所。二是技术要求更高。动物医院必须有3名以上经注册的执业兽医师固定坐诊,并配备3名以上经备案的执业助理兽医开展必要的辅助诊疗活动,能从事动物的各种诊治与手术,专业科室相对齐全。有计划地开展职业技术与技能培训,不断降低医疗事故率。三是用药更加规范。处方使用与管理规范。兽药的采购、使用、保存符合规定,建立兽药进出库和使用档案。严格按照国家兽药管理的规定使用兽药,不得使用假劣兽药和农业部规定禁止使用的药品及其他化合物。毒麻品的采购、保管、使用等应符合国家有关管理规定。四是规范病案管理。使用规范的印有机构名称的处方笺、病历,规范填写病历,病畜特征描述及诊断与病畜实际情况相一致,病历档案保存规范整齐,便于查找。五是仪器设备先进。动物医院应具有诊断台、保定器、开口器、开膣器、听诊器、体温计、输液架、B超机、X光机、手术器械、电冰箱、恒温箱、紫外消毒灯、喷雾消毒器、洗衣机、药品柜、器械柜、消毒灭菌密闭器械柜、高压灭菌设备、显微镜、血液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切片机、化验器具等仪器设备。对仪器设备定期进行保养、维修,使用与维修等记录完整。六是规范疫情报告和无害化处理。诊疗活动中发现疑似传染病例能严格执行重大动物疫病报告制度,不得擅自诊治。严格做好无害化处理和医疗废弃物处理工作,对解剖和病死动物必须用密闭的专用装尸袋封闭后送指定地点焚烧、消毒及无害化处理,对病死动物、解剖动物现场,要及时消毒清洗干净。医疗废弃物采用专用的废弃物消毒桶收集,专人保管,专人处理。七是提高服务水平。统一机构人员着装,并印有机构名称。着装整洁,挂牌上岗,服务热情,登记清楚,询问详细,诊断准确,用药合理,手术安全。做好后期跟踪服务,发生重大医疗事故或用药严重不良反应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报告。

(三)诊疗机构管理规范化要求。各地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大动物诊疗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宣传与贯彻工作力度,严格按照《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等法规规范动物诊疗机构的许可管理,规范审查发证行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建立日常监管机制,完善监管记录,对辖区内的动物诊疗机构每季度巡查一次以上,了解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诊疗活动开展情况,及时有效地化解和处理有关诊疗方面的投诉,强化监督执法和案件查处工作力度,严厉打击无证行医,坚决取缔黑诊所,确保辖区内不发生无证行医、超范围诊疗等现象。

三、年度安排

(一)试点启动阶段。年对全市动物诊疗机构现状进行调查摸底,包括机构名称、性质、地址、人员结构、持证、营业面积、诊疗范围、诊疗量、功能设置、仪器设备、制度等情况,各市于7月底前完成该项工作。根据调查摸底情况,在8月底前各地建立1-2个诊疗机构规范化建设示范点,通过现场会等形式进行示范,启动并有序引导规范化管理建设。省里将陆续出台各项管理制度,推动规范化建设的开展。在今年年底前,全市动物诊疗机构诊疗许可持证率达60%,规范化管理达标率达20%。

(二)全面推进阶段。2012年在今年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动物诊疗机构规范化建设,重点抓好诊疗机构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继续组织做好执业兽医考试及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培训,确保人员全部持证上岗,促进服务水平提高。推进动物诊疗机构从业兽医人员的职称评审工作,为建立动物诊疗高级专家库做好必要的准备。各地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按照规范化管理要求,对动物诊疗机构实行分类指导,逐步实现功能布局合理、仪器设备先进、药品采购与使用规范、诊断准确、诊治有效、档案完善。力争动物诊疗机构诊疗许可持证率达80%,规范化管理达标率达40%以上。

(三)完善提高阶段。2013年在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规范化管理的各项工作,加快培育高级临床兽医专家库,全面实行动物诊疗机构分级分类管理,委托省宠物诊疗行业协会进行评审并授牌。诊疗许可持证率达100%,规范化管理达标率达80%以上。各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建立健全日常监管制度和督查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不符合条件的动物诊疗场所采取整顿、规范、取缔等措施,逐步净化动物诊疗市场。

四、工作措施

各级兽医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动物诊疗机构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动物诊疗机构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领导,按照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有计划、分阶段开展各项工作。

(一)加强领导,广泛宣传。为加强全市动物诊疗规范化建设活动的领导,市农委将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建设工作。各地也要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组织、协调辖区内动物诊疗行业规范化建设工作,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具体实施。要明确工作要求,落实工作职责,制定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要广泛宣传建设活动的意义,让每一个诊疗机构认识到建设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照建设活动要求,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二)完善制度,强化培训。建立和完善诊疗服务制度、业务培训、人员管理、卫生消毒、疫情报告、无害化处理、兽医处方等制度,通过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与执行,有效推动建设活动的开展。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班,全面提高城市兽医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与服务水平。

病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范文6

[关键词]卫生统计;医院管理;作用;措施

医院卫生统计工作是医院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全面、准确的统计信息可以给领导提供重要的工作参考,是医院总结过去工作,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规划未来的重要参考,是发现问题和监督医院各项工作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为政府的宏观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1卫生统计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意义

1.1为医院管理提供提供重要参考数据

大数据背景下的医院管理离不开信息的支撑,医院领导者为了管理好医院需要大量的和准确的统计数据信息。完备的卫生统计能就医院的运营和运营中的问题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使领导者能够实时掌握医疗市场的最新发展形势,进而根据本院的运行状况作出英明的决策,为医院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和参考。

1.2卫生统计信息可以帮助医院从业者把握医疗市场

应用统计科学对医院进行医疗卫生统计,认真研究统计结果,就可以精准把握医疗市场。首先,通过详细医院历年来所接收的患者的来源,再同步分析医院所在地的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状况,可以正确对该医院在该地区进行定位,更有针对性地服务于病人;其次,可以按照该地区人群健康状况和就医行为的特征,将该地区的潜在的消费者,按照他们的需求、档次、消费能力等进行分类,从而发现潜在的消费市场,有针对性地制定该医院的服务途径和定位的市场;再次,应用统计技术及时跟踪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患患者群,详细分析他们各自的健康需求,拓展新的服务项目,使医院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卫生统计对医院管理工作的作用

医疗卫生统计工作可以为医院管理提供科学的、可靠的信息和参考依据,可以让医院确保满意的医疗质量、良好的财务状况和优良的医疗设备等,同时也让医院管理者具备高效的管理水平,使医院的各个部门都可以高效地运转。

2.1为医院管理提供重要参考数据

医疗卫生统计工作可以准确地提供有关医院的年度、季度和月度的各个时期的全部数据。为了保证医院的良好的运行和对医疗市场的动态掌握,医院管理者需要全方位的数据统计,医院统计信息是有关医院运行的各项指标的真实的反映,医院管理者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掌握医院各个科室的具体情况,就可以就医院以后的工作作出合理的决策。

2.2为医院成本核算提供全面的参考

准确的统计信息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医院的未来规划和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医院各种成本核算需要运用医院的统计信息资料,准确的统计信息可以为医院的成本核算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指导。比如医院医疗设备和耗材的采购必须依据现有的统计信息来合理安排。因此,必须保证医院的统计信息一定是真实有效的,才能保证依据该信息进行的成本核算是准确的,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该院的资源管理软件,可以及时统计出各科室部门设备及耗材的使用情况,可以精细到具体的每个患者,可以保证各科室设备的完备和耗材的充足,从而可以对医院进行高效的成本核算控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3为医院未来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医疗卫生统计信息反映了医院在各个时期和阶段的工作状况和医疗成果,科学、准确的卫生统计信息可以作为检查和考核医院管理者的管理行为的依据,同时也为管理者的管理决策提供及时的、准确的辅助信息参考,对提高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具有非常有价值的借鉴意义,可以帮助医院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应的改进措施。医院可以利用统计信息总结过去,抓好现在和规划未来,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健康服务,不断地提高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3做好卫生统计工作的几点措施

卫生统计信息对医院来说具有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可以为医院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源动力。做好此项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加强卫生统计工作的领导

卫生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管理者的重视。管理者要为统计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和人才保障。把卫生统计工作纳入日常议事日程安排,做好有关卫生统计工作的定期检查,监督统计人员落实好本单位的卫生统计工作。要重点抓好统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如: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统计报表等,要及时将这些统计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归档和存档。确保卫生统计数据的质量,确保统计数据准确无误。在卫生统计信息准确掌握的基础上,重视卫生统计数据的分析工作和统计预测工作的开展。重视统计数据的利用与开发,为教学、临床和科研等提供服务,使卫生统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卫生统计信息。

3.2强化培训,提高统计人员整体素质

卫生统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工作,要求统计人员不仅具备统计专业知识,还应具备相应的医学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统计人员不仅要统计信息,而且还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找出医院在某个阶段各科室的运行状况。统计工作的复杂性要求统计人员要不断学习来提高工作素养。管理者也应为统计人员的工作水平的提高创造更多的机会。提高统计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搞好统计培训。医院管理者一定要保障统计人员的培训学习时间,每年应至少不低于2次,由卫生局统牵头安排相关的业务人员进行授课,让各大医院的卫生部门的工作人员掌握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有关统计制度改革的新形势。培训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有关统计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接受培训的人员,除了专职的统计人员外,还应包括报表、人事、技术等方面的其他人员。另外,还应建立激励机制来鼓励医院统计人员积极参加市、县等统计部门举办的各类业务及岗位培训班,对于乡镇卫生院统计人员,应设立一个过渡期,让他们逐步过渡到持证上岗的工作状态,在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方面,应对统计人员制定倾斜政策。针对乡镇卫生院等卫生系统统计人员素质不高的情况,市、县卫生局可以安排统计专职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下乡现场业务指导或挂职锻炼。原则上,统计人员应从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中选拔。对业已从事统计工作的非统计专业的统计人员,应鼓励通过自学、培训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统计专业水平。对经学习、培训后仍不能胜任统计工作的,应安排他们转岗。同时,还应加强对医院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纵使业务水平很高,也很难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因此,应加强统计人员的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高度的工作责任感,才能确保卫生统计工作的质和量。

3.3健全统计制度

卫生统计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其准确性。医院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卫生统计规章制度,统计工作要严格按制度实施,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来保证统计数据的及时和准确。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考核体系,用完善的统计制度来保证统计卫生工作信息化的顺利开展。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家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也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投入到健康方面。人们健康方面更高的追求也给医院提出了更严才务要求,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卫生统计工作,卫生统计工作队医院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医院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卫生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统一协调医院个科室部门统计工作的开展,以期促进医院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秋月.刍议医疗卫生统计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6(11):20.

[2]刘忆悔.关于医院管理与卫生统计探讨[J].科学中国人,2016(5).

[3]范毅霞.卫生统计数据质量及其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作用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5(12):185-186.

[4]刘颖.医疗卫生统计在数字化医院建设中的重要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5(19):3037-3039.

[5]陈永刚.拓宽卫生统计职能,提升医院管理工作[J].统计与管理,2015(4):10.

[6]张永新.卫生统计与医院管理相关性[J].中国卫生产业,2015(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