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由贸易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由贸易政策范文1
中图分类号:F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157-03
引言
自由贸易区(FTA)是特定经济体之间的优惠安排,也是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融合过程。自由贸易区由于涉及国家少、见效快、区域内国家的经济联系相对较为紧密,易于形成较为合理的协作体系,使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迅速发展的势头。
随着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发展,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在中国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如何设计出合理、有效和宽严适度的原产地规则,是建立和完善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研究的焦点。文章首先探讨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然后讨论中国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的实施情况,进而评价自贸区原产地规则的成就与不足,最后给出中国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
中国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起步晚,进程快。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并正式启动了自贸区建设的进程,2004年1月1日,自贸区的先期成果――“早期收获计划”顺利实施,2007年1月,双方又签署了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中国―东盟自贸区于2010年1月1日年全面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目前建成的最大的自贸区。截至2010年5月,中国已与世界和区域经济组织间建立了九个自由贸易区,正在谈判的有五个自由贸易区,正在研究建立的有两个自由贸易区,涵盖了对外贸易总额的1/4。
二、中国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的判断标准
原产地规则在自由贸易区贸易协定中的作用,主要在于防止非缔约国产品进入区域市场时获得同等优惠待遇。虽然WT0和世界海关组织(WCO)在统一和协调非优惠原产地规则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各国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根据本国的需要,仍实行不同的判断标准。中国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的判断标准,可以分为“完全获得标准”和“非完全获得标准”。
(一)完全获得标准
完全获得标准的一般性要求是指产品在出口国完全获得或者生产。中国签署的自贸区关于这一标准的表述方式均为分类列举,大的类别一般都包括植物(或者农产品)及其制品、动物及其制品、矿物、水产品或者海产品、其他天然生成的物品、废旧物品或者回收物品等,但每一类均存在细微差别,这些细微差别背后的经济利益可能是巨大的。中国实施的非优惠原产地规则关于非完全获得的主要标准是实质性改变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条例》(以下简称“《原产地条例》”)和海关总署会同商务部、质检总局于2004年公布的《关于非优惠原产地规则中实质性改变标准的规定》,非优惠原产地规则实质性改变标准,以税则归类改变为基本标准,税则归类改变不能反映实质性改变的,以从价百分比、制造或者加工工序等为补充标准。
(二)非完全获得标准
非完全获得标准适用于在出口国完成部分或者主要加工、生产过程,或者完成主要增值部分的货物。根据《原产地条例》规定,中国的优惠原产地规则关于非完全获得或者生产的标准一般分为四类,即特定原产地标准、税则归类改变标准、区域价值成分标准和工序标准。
1.特定原产地标准。特定原产地标准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法律概念。中国早期签订的自贸协定将特定原产地标准与税则归类改变标准、区域价值成分标准、工序标准等标准并列,如中国―东盟自贸区原产地规则、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协定项下原产地规则、中国―智利自贸协定项下原产地规则、亚太自贸协定项下原产地规则等[7]。
在中国新签订的自贸协定中,特定原产地标准包括税则归类改变标准、区域价值成分标准和工序标准等内容,如中国―新西兰自贸协定项下原产地规则。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后一种特定原产地标准体系有可能成为今后优惠原产地规则项下原产地标准的主要模式,这也与WTO在规范非优惠原产地规则方面的努力是一致的。
2.税则归类改变标准。税则归类改变标准目前主要有章改变标准、四位级税号改变标准和六位级税号改变标准等几种形式。中国―智利原产地自贸协定项下原产地规则既规定了章改变标准,也规定了四位级税号改变标准。中国―新西兰自贸协定项下原产地规则规定的是六位级税号改变标准(即子目改变)。
3.区域价值成分标准。在中国―新西兰自贸协定签订之前,区域价值成分标准是各项自贸协定中适用的基本标准,也是优惠原产地规则中相对多变的标准,如中国―东盟自贸区原产地规则关于区域价值成分的要求是,原产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品的成分占其总价值的比例不少于40%;原产于非自由贸易区的材料、零件或者产物的总价值不超过所生产或者获得产品离岸价格的60%,并且最后生产工序在东盟国家境内完成。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协定关于区域价值成分的要求是原产成分的比例不低于40%;中国―智利自贸协定关于区域价值成分的要求是不少于50%。
4.加工工序标准。加工工序标准,是依据生产产品的加工工序而制定的。对于需要按此项标准确定原产地的那些产品,详尽地阐述了会改变其原产地的制造或加工工序,这些工序必须足以赋予产品某些本质特征。产品只有在一国经历了这样的工序才算取得该国的原产地资格。例如,规定“缝制地”为服装的原产地。加工工序标准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大多适用于纺织品等少数特定产品,可适用范围有限。
三、中国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的优惠准则
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原产地规则的优惠准则包括两种类型:一是非优惠原产地规则;二是优惠性原产地规则。
(一)非优惠原产地规则
中国于2005年1月实施的《原产地条例》是规范非优惠原产地规则的主要法律文件,根据该条例,出口货物原产地规则和进口货物原产地规则统一在一起,进出口货物实质性改变的确定标准,以税则归类改变为基本标准,税则归类改变不能反映实质性改变的,以从价百分比、制造或者加工工序等为补充标准。
(二)优惠性原产地规则
中国的优惠原产地规则是为了实施国别优惠(关税)政策而制定的原产地规则,其国内法体现为海关规章。中国的优惠性原产地规则除了包括与东盟已经签署双边FTA货物贸易协定之外,还包括了中国与智利等其他一些国家(地区)的双边FTA(EPA)。其中的原产地规则既有相近之处,也存在很多区别。
四、中国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中存在的问题
(一)进口货物的原产地规则过于宽松
中国进口货物的原产地规则最初是为了贯彻实施《关税条例》中两种税率运用的规定。根据该条例,对于经过多国加工、制造的进口货物,实行实质性加工作为判定进口货物原产国的主要依据,即“以最后一个对货物行经济上视为实质性加工的国家作为有关货物的原产国”,实质性加工则是指《海关进出口税则》中四位数税号的改变,或者加工增值部分所占产品总值的比例超过30%。在许多国家都倾向于实施较严的原产地,相对于国外不同用途适用不同原产地规则的做法,中国现有的原产地制度过于宽松,已经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原产地规则体系不健全
中国现行自贸区原产地规则主要包括海关总署1986年的《海关关于进口货物原产地的暂行规定》;国务院1992年制定的《出口货物原产地规则》以及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001年的《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及实施办法;海关总署2001年实施的原产地预确定制度;2002年《政府采购法》中第10条有关采购“本国货物”的规定。中国原产地规则体系中:一是缺乏敏感商品的原产地规则。由于原产地规则在贸易保护中的作用日益提高,较之于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对敏感性商品的原产地规则进行了单独的规定,中国对所有商品都适用一种原产地规则的做法,显然不能满足保护国内相关产业的需要。二是缺乏优惠原产地规则。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一些发达国家开始逐步取消对中国的普惠制待遇,如果中国能相应地给予发展水平落后于中国的国家普惠制待遇,将有益于加强中国与最不发达国家的合作。
(三)统计口径差异较大
中国的出口按照货物的最终目的国(地)进行统计。对于因配额、普惠制等原因要求出口商出具原产地证书的商品,进口国在统计时主要依据原产地证书,而对于不要求原产地证书的商品,进口国主要依据出口商商业发票或其他单证上对货物原产地的表述进行统计。由于中国大量的对外贸易通过加工贸易的形式完成,如果对原产地证书和出口商商业票据中关于原产地表述的管理过松,就容易造成外国统计的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于实际上原产于中国的出口。中国出口货物原产地管理中统计口径问题是造成贸易统计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推进中国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建设的对策建议
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贸易安排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原产地规则因自由贸易区(FTA)的增加变得越来越复杂, 制定合理的、适用于区域贸易安排的原产地规则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应着手准备相应的对策。
(一)扩大现有原产地规则的适用范围,制定协调统一的原产地规则
中国应按照WTO《原产地规则协议》的规定及借鉴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制定协调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货物原产地规则》,将其适用范围由单纯的“签证管理”及进口货物征税税率确定扩大到包括最惠国待遇的实施、反倾销、反补贴税及保障措施的实施、原产地标记的监管、歧视性的进口数量限制的实施、国别进口贸易的统计等在内的所有领域。
(二)实现原产地工作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转化
为充分利用原产地规则达到合理保护民族产业、引导外资投向的作用、实现原产地工作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方向转化,应对被动配额产品制定较严的原产地标准,以确保中国原本已十分有限的被动配额利益确为“中国出口货物”所得。另外,为配合中国预算支出管理制度的改革,还应借鉴国际通告做法,制定政府采购中的“国产货”原产地标准,以合理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文雯.区域贸易安排中的原产地规则研究[D].成都:西南政法大学,2009.
[2]海关总署.解读优惠原产地规则与非优惠规则差异[EB/OL].customs.省略/publish/portal0/tab419,2009-12-03.
[3]殷晓红,张晓芬.APEC原产地规则的确立[J].商业研究,2006,(2).
[4]王雪平.中国FTA原产地规则浅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
[5]马海.对自由贸易协定中原产地规则的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6,(7).
[6]孟国碧.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的现实困境及其改革[J].法学,2007,(8).
[7]赵晋平,方晋.区域贸易安排中原产地规则的国际比较[J].对外经贸实务,2008,(6).
自由贸易政策范文2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保税区;转型;战略
中图分类号:F7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099-02
1 国际经验的分析和借鉴
1.1 美国自由贸易区的经验借鉴
美国的自由贸易区在许多方面都堪称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典范。
在对外贸易区发展政策方面,美国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包括:(1)税收优惠政策。(2)货物流通管理政策优惠。如不对区内产品销售作内销比例的限制、不对原材料国内采购比例及本国就业人员的比例做出规定、不对货物在区内的储存时间做出限制等等。(3)加大对外贸易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
1.2 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
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自由贸易区,位于巴拿马运河大西洋岸入口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属于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东西南北货物集散中心,因而转口贸易是其主要业务。
在巴拿马,美元是其流通货币,贸易结算使用美元,投资者不用为货币的贬值和升值而担忧,这是其它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金融服务业发达,在巴拿马有100多家国际银行,世界各大有实力的银行在巴拿马均设有分行或代表机构。另外,巴拿马无外汇管制,利润汇入汇出自由,进口或转口自由、无配额限制、不缴进口税,贸易区管理方只征收管理费和摊位费,所得税仅为8.6%。与自由贸易区往来的国家也多, 而经济荣枯期不一使区内厂商可以取长补短, 维持业务稳定发展。
2 借鉴经验及向自由贸易区转型战略
2.1 国际成功范例对我国的启示
纵观世界自由贸易区的成功范例,对比我国保税区的具体发展现状,可以得出:第一,经济实力是很重要的外部环境,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能促进我国经济实力的壮大;第二,必须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健全的法规法制、配套的政策措施;第三,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区位条件、水陆交通设施以及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进行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独特的区位优势;第四,便利的基础设施是发展自由贸易区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离不开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的支撑。
2.2 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战略分析
就自由贸易区而言,投资环境包括优惠政策和基础环境两个方面。
下面来构造一个博弈论模型。
首先借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自由贸易区的优惠政策和基础环境与企业投资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
K=APαBβ
B和P分别代表基础环境的优劣程度和优惠政策的优惠程度;α和β分别表示由于优惠政策和基础环境在吸引企业投资量中相对重要性。令α+β=1,α和β分别表示由于优惠政策和基础环境的作用而吸引的企业投资量占企业总投资量的份额。参数A表示跨国公司投资量对东道国优惠政策和基础环境的依存度,反映了企业对自由贸易区投资环境的偏好自由贸易区的净收益函数可以表示为:
π(K,P)=R(K)-PK
K为企业的资本投入量,P为国家关于自由贸易区优惠政策的幅度,则PK为自由贸易区的引资总成本。
从而,自由贸易区与企业的动态博弈模型为:
Maxπ(K,P)=R(K)-PK
ST: K=APαBβ
P、K、A、B、α、β≥0
解这个博弈模型,分别得到自由贸易区和企业的反应函数:
P=R′(APαBβ)(1)
K=A[R′(K)]αBβ(2)
得到了这个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解:
P*=P*(A、α、β、B)
K*=K*(A、α、β、B)
①根据公式(1)(2),分别求P和K对B的偏导,可得:
P*B =AP*αβBβ-1R″(AP*αBβ)1-AαP*α-1BβR″(AP*αBβ)
K*B=AβBβ-1[R′(K*)]α1-AαBβ[R′(K*)]α-1R″(K*α)>0
由此可得,自由贸易区对企业的优惠程度与基础环境的优化程度呈反方向变化,企业的投入量与基础环境的优化程度呈正方向变化。这一结果表明,自由贸易区的优惠政策幅度与其基础环境的优化程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替代关系。
②根据公式(1)(2),分别求P和K对β的偏导,可得:
P*B =AP*αβBβlnBR″(AP*αBβ)1-AαP*α-1BβR″(AP*αBβ)
K*B=ABβlnB[R′(K*)]α1-AαBβ[R′(K*)]α-1R″(K*α)>0
当B>1时,lnB>0,则有:
P*B 0
以上博弈分析的结果表明,企业进入自由贸易区的投资决策是建立在综合的投资环境基础上的,优惠政策并不是惟一的决定因素。自由贸易区的持续发展,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环境的不断优化。
因此,改善基础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比提供优惠政策对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更具有战略意义。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政策体系,包括:①要统一制定完善的自由贸易区法律法规;②改变海关监管模式,提高海关效率,减化保税仓储手续和程序;③对各保税区重新进行功能定位,靠近优良港口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常定位于综合型,而不靠近优良港口、不处在国际贸易主航道上的,其功能通常定位于贸工型,依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④中央政策要实行“境内关外、四大自由”的自由贸易区政策:货物进出自由;企业经营自由;投资金融自由;人员进出自由。
(2)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立现代化的运输以及通讯等设施,方便物资、人员出入自由贸易区,保证电讯、信件的传递迅速、准确,为高新技术人员配套相应的生活设施,留住、吸引外来人才。
(3)发展离岸金融业务。
实践证明,发达的金融业对国际资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也是对国内外企业在保税区投资经营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对企业用汇采取严格限制,造成了企业外汇来源的单一,这必然给企业的合理用汇造成不便。在不对当前外汇管制的大环境带来很大冲击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利用区内企业自有外汇,开展离岸金融业务。
(4)选择试点逐步转型。
我国众多保税区不可能做到齐头并进,同时使其转型,只有通过试点逐步进行。在15个保税区中,有6个设在广东省,其中3个――深圳沙头、福田、盐田港均在深圳,经济成就均在前列,尤其是福田保税区有专用通道直接与香港相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具有更大的相似性。三个区连成一片,易于形成规模优势,这是其他保税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可以从深圳三个保税区开始,延伸到广州黄埔、珠海、汕头保税区,最终实现全国所有保税区的成功转型。
3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保税区已不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成为我国保税区发展的无可回避的任务。通过借鉴世界成功自由贸易区的经验,逐步实现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的顺利转型。
参考文献
自由贸易政策范文3
本文作者:刘江燕工作单位:中国石化湖北石油分公司
自由贸易是跟自由主义联系在一起的。根据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的要素是没有政府的干涉。资本和劳动力是经济发展中的两个基本要素。理论上,劳力和资本会从不利的市场环境流动到良好的空调市场。完全的自由贸易体制是保证资金和劳动力处于最有利的生产条件的前提。根据经典的自由贸易理论,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每一个国家都可以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条件更好的国家将比其他国家更富有。因此,减少对进出口限制的监管将更有利于自由贸易。自由贸易的政策是支持任何有利于自由市场的建设。例如,除去对进口产品的关税、降低出口产品的税收,以及任何可以扫清阻碍劳动生产力的立法。自由贸易的条约和变动对新西兰农业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新西兰是一个遵循自由市场法则的小型农业出口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完全对立于保护主义的立场,新西兰农业产业是自由贸易政策的最大受惠者之一。自1983年新西兰政府与澳大利亚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以来,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成为使新西兰农业产业产品和市场成功多样化的主要策略。例如,2005年与泰国建立了密切的经济伙伴关系,与智利、文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进行自由贸易协定,以及与南亚多个国家协商自由贸易条款。支持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政策并没有并没有使农业部门成为新西兰政府高额的农业补贴对象,恰恰相反,农业部门成为了新西兰最大的出口收入来源。新西兰95%的奶制品被出口到世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肉类和羊毛制品有望达到新西兰总出口量的20%。2007年的年度报告显示,世界贸易中大约30%的乳制品来自新西兰乳品行业,为国家每年带来将近630亿新西兰元的出口收入;而其出口的农产品价值约为15至16百万新西兰元。这些有利于农业自由贸易和市场的经济策略不仅对新西兰经济的复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对其农业部门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增长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表明,新西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取消农业补贴的决定是正确的,它促进了新西兰商业化养殖的迅速发展。取消农业补贴触发了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了资源利用的效率和产品的多样性。例如,在1983年和2005年期间,牛肉的平均重量增长了15%,羊肉增长了28%,羊羔肉增长了18%。自由贸易政策的支持者相信是自由贸易政策将新西兰农业指引向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2008年的经济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在世界各地活跃起来。新西兰先驱报报道指出了美国乳制产业针对新西兰乳制业的愤怒情绪。在经历过经济崩溃之后,美国农民更关注由国外竞争者带来的激烈竞争所造成的损失。这份报告指出,华盛顿宣布了“乳制业的出口激励计划”,正式成为“买美国货”的救市计划的一部分。这份计划旨在提高美国乳制业出口商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美国政府的出口补贴计划将新西兰农产业逼到了风险的边缘。新西兰先驱报报道,美国政府的这个计划不仅被新西兰大众媒体批评为“短视”,而且还向世界经济传达了一个错误的讯号。新西兰的一些学者,大众媒体和政客纷纷表示重提补贴出口的政策有损新西兰出口机制,并且向市场释放了错误的讯息。Snarr指出,用以保护国民商业利益的“临时”政策,往往会导致竞争市场的松懈。这次美国的临时贸易补贴政策,很有可能使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增长附带上一个长期的成本。Feenstra曾经讨论过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成本。他指出,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限制进入本土的进口日本车的数量,政府也因此为了弥补政策带来的经济损失,美国消费者不得不接受车辆的单价暴增14%的事实。从前面的案例来看,华盛顿政府补贴出口的政策的出台会扰乱世界农业市场的价格体系。而消费者(包括美国本土的和其他国家的消费者)将不得不为这种保护主义政策的后果买单。越是深入地研究“购买美国货”的政策,便越发怀疑这个所谓的救世方案实际上破坏了双边关系。新西兰和其他WTO成员国将不得不面对由保护主义政策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其实保护主义背后的理念涉及到一个维持正面交易平衡的假设。华盛顿政府一开始是打算利用刺激经济的策略来达到平衡政府的巨额贸易和预算赤字的目的。美国政府选择了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补救方案来恢复全球经济下降带来的损失。新西兰在面对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大衰退的时候也做出过同样的决定,设置了“购买新西兰货”的宣传活动。但是,与美国的“购买美国货”政策相反的是,新西兰的“购买新西兰货”策略成为降低政府经济控制的起跑信号灯。新西兰政府降低了进口产品的关税的举动,刺激了新西兰本土产品针对进口产品的竞争意识和宣传广告热潮。奥巴马政府选择了一个反方向的经济策略来复苏这场经济大衰退引起的损失。而事实早已证明,政府对市场干扰的减少,确实促进了新西兰经济的持续增长。当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和经济体制倾向于自由市场体制时,奥巴马政府却选择了保护主义政策,与全球经济复苏和贸易发展的大方向背道而驰。McGee曾经说过,保护主义绝对不是拯救全球经济衰退的良药。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贸易增长的下降和不断恶化的经济情况为经济保护主义政策的最前沿化提供了机会,例如,华盛顿政府公布的“购买美国货”条款。本文以新西兰农产业作为实例,讨论了有关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的益处与不足。根据本文的分析,很明显可以发现自由贸易条约及其变化对新西兰农业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力。从“支持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政策并没有使农业部门成为新西兰政府高额的农业补贴对象,反而使农业部门成为了新西兰最大的出口收入来源”,这一点,可以充分说明取消农业补贴以及推广自由贸易的市场机制让新西兰的农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美国政府的出口补贴计划却将新西兰的农业挤到了风险的边缘。只能说华盛顿政府这次的补贴出口的政策扰乱了世界农业市场的价格体系,并且破坏了国家的双边关系。对比新西兰政府与美国政府面对全球性经济危机时候的反应,新西兰政府选择了自由贸易市场策略,通过降低进口关税等策略刺激经济,然后通过“买新西兰货”宣传活动来刺激本土商品针对进口商品的竞争意识。美国政府则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通过限制进口商品数量,“买美国货”等策略来减少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的负面影响。然而当全球经济体制向着自由化市场制度迈进的大前提环境下,奥巴马政府的保护主义经济决策无疑是与全球经济贸易复苏的方向背道而驰。当全球经济正在衰退的当下,保护主义制度无疑不得不说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
自由贸易政策范文4
1、自贸区一般指自由贸易区。
2、自由贸易区是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国相互彻底取消商品贸易中的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商品在各成员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各成员国仍保持自己对来自非成员国进口商品的限制政策。有的自由贸易区只对部分商品实行自由贸易,如“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内的自由贸易商品只限于工业品,而不包括农产品。这种自由贸易区被称为“工业自由贸易区”。有的自由贸易区对全部商品实行自由贸易,如“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对区内所有的工农业产品的贸易往来都免除关税和数量限制。
(来源:文章屋网 )
自由贸易政策范文5
[关键词] 保税区自由贸易区转型可行性
我国保税区于1987年年底开始设立,至今共设立了15个保税区。经过多年发展,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连接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促进国际贸易、引进外资和技术、促进我国适应全球化潮流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保税区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我国保税区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面临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我们应当继续提高沿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几个具有国际水平的自由贸易区,作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尖兵。在改革发展中拟订目标模式为“境内关外,适当放开;物流主导,综合配套;区港结合,协调发展;统一领导,属地管理”,使我国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
根据我国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模式和设区指导思想,在转型试点阶段,我国拟在15个保税区中选择条件较好的保税区先行试点。本文来源于笔者主持的辽宁省社科联2006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课题“大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论证研究”,试图对大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进行论证分析。
一、大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战略意义
1.带动整个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
大连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地带,如果大连保税区开放转型,将使我国北部出现一个国际枢纽港,使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获得有利的支撑,甚至有可能出现加速度式的发展,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2.引领东北经济振兴
大连保税港区的开放为辽宁乃至东北的企业搭建了平台,将进一步提升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激发老工业基地的活力,加快东北振兴发展的步伐。就象当年设立深圳特区带动珠三角的发展,开发浦东新区促进长三角腾飞一样,大连保税港区的开放发展将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造,将引领东北经济振兴。
3.推进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从国际经验来看,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通常是与自由贸易区(保税区)的发展相辅相成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需要依托保税区提供良好的服务,保税区在国际航运服务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是大连保税区发展的宝贵机遇,国家政策上给予一定优惠,大窑湾保税港的批复更是为大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有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
在未来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较长的时间内,作为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贸易方式,加工贸易仍将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国际经验表明,加工贸易的发展对港口尤其对保税区制度有强烈的要求,全球营销时代加工贸易的发展需要一个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自由区域。大连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国际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向东北腹地延伸和辐射,也有利于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二、大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我国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模式和设区指导思想,先选择几个保税区作为转型自由贸易区的试点。选择试点考虑的指标体系应包括区位优势、现有条件、发展前景等几个方面。现根据这些指标体系,对大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进行论证。
1.区位优势
大连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是东北地区与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地区进行经济合作的理想区域,有利于大连港与日韩等港口之间的竞争。
大连港是东北腹地离世界最近的港口。2006年1月份~8月份,辽宁省对外进出口贸易总额是300.1亿美元,大连市完成了202亿美元,占辽宁全省的67%。就集装箱运输而言,大连港仍占整个东北地区货物总运量的70%以上,特别是外贸集装箱,大连港目前占整个东北地区94%的市场份额。这说明大连港口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2.腹地优势
大连作为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最重要的出海口,具有发展潜力极大的腹地优势。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四盟面积近110万平方公里,人口为1.1亿。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产地基础良好,科教优势明显,技术人才众多,基础条件完备。东北三省原油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二,木材提供量占全国一半,汽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汽车中的中型产量占全国二分之一;造船业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钢产量占全国八分之一。中央政府将在东北地区建设六大产业基地,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扩大开放战略的推进,东北地区的后发优势将更加突出。
3.港口基础优势
自由贸易区建设目标是区港一体化,大连保税区正是借助港口优势得以发展。大连港口接近国际海上运输主航道,深水资源等建港条件优越,是环渤海和辽东半岛沿岸港口通往世界的最近点。大连港功能完备,设施齐全,集疏条件优良,服务功能完善,是我国沿海集装箱、粮食、矿石、煤、钢铁、油品、汽车整车等货物运输的重要港口,大连港核心港区大窑湾港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建港条件位居全国首列,可建设51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
4.良好的经济基础
良好的经济基础是保税区晋身为自由贸易区的条件之一。大连保税区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产业链条相对完备的产业优势和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功能优势,大连保税区的进出口总额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5.政策优势
大连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为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推进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一步扩大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国家出台诸多鼓励政策。这些政策都是其他沿海港口地区不具有的,政策的逐步实施必将推进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东北地区经济振兴步伐。
6.物流枢纽优势
目前大连港承担着东北地区70%以上外贸海运货物和90%以上外贸集装箱运输。随着东北地区形成的巨大生产供给能力和逐步增加的消费需求,以及哈大铁路电气化改造和东北东部铁路建设,大连物流枢纽优势将更加明显。大连保税区作为东北地区惟一的保税区,凭借特殊的政策和功能优势,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现代国际物流的最佳运作区,对东北地区保税物流发展的牵动和龙头作用日趋凸显。
7.城市综合优势
大连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技术基础。目前,全市已建成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以光缆传输为主,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为辅的骨干传输网络,并拥有在数字口岸系统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大连口岸物流网。国际航运、商贸、金融、旅游和信息中心建设正在稳步进行中。
通过对大连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内外部条件及经济和社会效用作了科学严谨的论证,我认为大连基本具备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条件。大连保税区所在地有一个条件较好的深水港,腹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转口贸易量较大,进出口增长潜力大,物流服务也可扩展,大连保税区在发展方向上已正在向“自由贸易区”靠拢。
三、大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基础保证
1.“区港联动”试点拉开转型自由贸易区的序幕
“区港联动”是国际上发展自由贸易区的通行模式。2005年8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大连保税区与邻近的港口开展“区港联动”试点。2005年11月24日,大连保税物流园区率先通过了国务院联合验收组的验收,正式封关运行,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通过国家验收的区港联动试点。
大连保税物流园区位于国际深水良港――大窑湾集装箱码头岸线腹地,面积1.5平方公里。作为东北地区唯一区港联动试点区域,大连保税物流园区封关运作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截止到2006年11月24日,完成进出区业务2251票,货值1.25亿美元,货量4万吨,园区内物流企业已增至40余家。物流园区封关运作一年多,其所特有的政策与区位优势日益显现,业务量大幅上涨。进入物流园区内的企业可享受保税区除了生产加工外的优惠政策以及出口退税优惠,货物出园区视同进口,国内采购的货物进园区视同出口。
2.大连保税港建设推进了自由贸易区转型
保税港区是目前中国对外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它整合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优势、功能优势和区位优势,具有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功能。
2006年8月3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大连港建设大窑湾保税港区规划。这就意味着,在这一规划面积6.88平方公里的港区内,将享受到目前中国范围内层次最高的优惠政策,大连保税区在向自由贸易区发展的进程中又迈进了一步。
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总面积6.88平方公里,具备港口、物流、加工、展示四大功能。国务院批准后,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即开始投资建设,现正在全力推进,将于今年6月底前封关运作,其将成为包括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在内的中国三大保税港区中,第一个开始运作的港区。
按照国务院批复,大窑湾将按国际枢纽港、自由港及自由贸易区运作和管理,由海关按照“一线开放、二线管住、区内自由、入港退税”的监管原则,实行全域封闭化、信息化、集约化监管。建成后的大窑湾保税港区将真正实现区港一体化。
四、大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几点建议
1.大连争取首批自由贸易区试点
早在1992年,大连就获批建设1.92平方公里的保税区,这也是保税区管委会最初所辖的管理范围。2003年,为拓展规划空间,保税区启动填海5平方公里。2004年,紧邻大窑湾码头的保税物流园区开始实施“区港联动”试点。
大窑湾保税港区最大的优势便是运作多年、相对成熟的管理体制得以延续,后方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港口条件都已具备雏形。大连保税港的建立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大连保税区政策的优惠和发展态势证明大连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是可行的,所以应争取将大连纳入首批自由贸易区试点城市。
2.实现功能的不断创新
大连自由贸易区定位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自由贸易区。在大连保税区原来功能的基础上,还应不断实现功能的创新。重点开发强化保税区及区港联动区的转口贸易功能、保税业务功能,开发出口加工和制造功能与现代服务功能,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自由贸易区奠定基础。
3.争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
建议国家在目前给予大连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普惠政策的基础上,比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做法,同时考虑到自由贸易区政策的前瞻性和竞争性,在财税、扩大审批权限和扩大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大连相应的特殊政策。建议相关部门成立(或联合成立)机构加强对国际先进的自由贸易港区运作经验和运作模式的研究,并在大连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和运作过程中,始终给予密切关注和宏观指导,确保大连自由贸易区的稳健快速发展。
自由贸易政策范文6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 经济 政治 文化 动力
一、自由贸易区概述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简称FTA)又称为对外贸易区、自由区、工商业自由贸易区等,它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单独关税区通过签署协定,在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分阶段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服务和投资的市场准入条件,从而形成的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特定区域”。自由贸易区是WTO的一种例外,WTO允许自贸区成员相互给予更优惠的待遇,而不必给予其他成员。它既是超越WTO的深入开放,又是对WTO自由贸易体制的补充;它既遵循多边贸易体制的基本原则,又在协定伙伴国家之间提供更加自由的经贸空间,实现互利。目前,在全球多边贸易谈判进展如此艰难之际,WTO各成员国在多边、区域、双边的“多轨”策略选择中将更倾向于借助后者来推动前者,许多国家正在积极启动并推进区域或双边FTA谈判的行为表现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二、中国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动力
推动建立自由贸易区是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机制,因此它本质上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一部分,而这一对外政策的核心部分是对外经济政策,或者称经济外交。建构自由贸易区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经济外交的过程,在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双边的或多边的谈判、协调以促进和稳定国家间、地区间的和平与安全,同时,建构自由贸易区也是价值观等政治文化相互碰撞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因此它也有自己的文化目标。具体地说,中国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核心动力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是经济动力。发展本国经济、获取经济利益是世界国际关系中永恒的主题,任何国家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过程中都必然把经济收益放在首要地位,任何纷繁复杂的政治行为都以各种经济因素做支撑。推动建立FTA的发展更是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获取经济利益则是促进FTA不断发展的主要目的。全球化时代,经济因素已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合作的最重要基础。可以断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之间共同利益会越来越广泛,合作的潜力会越来越大,存在的是“双赢”和“共赢”的利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提高。
(二)其次是政治动力。自由贸易协定的缔结,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已经不只是为了单纯的经济目的,在具体运作中,新一轮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越来越多地被作为各国拓展外交的一种工具。当今时代,许多已经签订的FTA,不能完全用经济因素来解释,许多问题已经超越了纯粹的贸易领域和经济领域,很多国家都把推动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手段,各国政府热衷于自由贸易谈判也反映出了这种希望通过建立经济纽带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政治联系的目的,而FTA组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为缔约国提供经济政治安全的性质,与其他国家建立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可获得政治经济安全方面的保障,主要表现为防止贸易伙伴实行贸易保护或报复、防止在世界的贸易战中受损以及个别国家出现经济动荡甚至国家政治安全等方面,国家间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减少贸易伙伴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措施倾向的可能性,最大限度的减少本国对外贸易的不确定性风险,加强贸易交往和经济合作,奠定合作各方的相互信任和共同的政治意愿基础。
中国的自由贸易谈判关系到中国的安全战略,近年来,“中国”愈演愈烈。“中国”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及其国际关系具有广泛的负面影响,不仅美、日把中国作为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许多中小国家也把中国视为潜在的威胁,东盟一些国家由于历史和地缘的原因,至今还对中国存在着种种疑虑和担忧。在这样的形势下,消除“中国”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建立更加紧密的政治经济联系,扩大彼此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共同利益,增加相互信任和理解,中国可以更加主动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还可以参与制定更加合理的游戏规则,缔结的双边或者自由贸易协定越多,中国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就拥有更大的发言权,中国应借机争取更为合理公正的国际经济规则,积累经验,树立起中国国际主义的大国形象,为日后的贸易合作奠定更深的基础。
(三)最后是文化动力。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的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从当前的形势我们可以越来越清楚的看到,中国有自己的制度优势,比如说处于高度监管制度下的国有银行体系与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制度比完全放任的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明显的优越性。在这种情况下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国的制度优势就明显的表现出来。在自由贸易区建设问题上,一定会发生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碰撞,比如说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可能就在自贸区建立过程中发生激烈的摩擦,但是在任何文化中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成分,如平等互利,维护和平,而中华文化还有一个更显著的特点就是包容性,这种文化特性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与其他国家的冲突,从而与其他国家更加和谐的发展自由贸易区。中国在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上,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国际公认的外交理念,把经济外交建立在尊重他国合理的经济利益基础上,通过协调与合作,获得本国经济利益,使中国经济外交步入双赢的良性循环之过程。
三、结语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建立自由贸易区等措施,标志着中国外交思维和实践发生革命性的转变,从“置身事外”转向“作用其中”,在国际金融危机逐步蔓延、主要贸易伙伴经济不振的情况下,自贸伙伴有望成为我国新的出口市场和新的进口来源地,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政府应该继续推动建立自由贸易区,跟更多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危机。因此,中国要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深化国际经贸合作。
参考文献:
[1]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第345-351页
[2]Baldwin,Richard.A Domino Theory of Regionalism, Center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M].(London)Working paperNo.857,September1993
[3]宾建成.新一代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比较与借鉴[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5期
[4]陈岩.国际一体化经济学[M].商务出版社,2001年版
[5]赵晋平.中国FTA战略日渐清晰[J].望,200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