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季节性疾病预防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季节性疾病预防知识范文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对徐汇区13个街道的1 234家各类娱乐场所进行排摸,通过派出所、卫生监督所提供信息以及实地目测观察法相结合的方式,共确认234家高危娱乐场所(其中歌舞厅21家,美容美发店145家,足浴桑拿按摩店62家,其他6家)。随意选择其中的85家(其中歌舞厅6家、美容美发店55家、足浴按摩桑拿店22家、酒吧咖啡厅2家),调查了438名服务小姐。
1.2方法
通过面对面深入访谈的方式,完成《娱乐场所服务小姐艾滋病性病KABP调查问卷》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填写。问卷内容包括服务小姐的一般情况、性病相关知识、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及安全套使用、对干预工作的态度和保健需求等5个部分。
1.3统计分析
调查问卷信息通过Epidata软件录入,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接受调查的服务小姐年龄17~43岁,平均26岁;文化程度以大专学历以下为主,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占21.2%,初中文化程度占56.4%,高中学历占19.2%;未婚者占52.3%,已婚者占39.7%;94.5%为外省市户口;目前月收入最低500元,最高7 000元,平均1500元。
2.2性病相关知识
被调查的服务小姐中听说过性病的有378人,占86.3%;对常见性病病种知晓率及顺位依次为艾滋病(67.4%)、梅毒(58.7%)、淋病(50.9%)、尖锐湿疣(16.5%)、生殖器疱疹(11.9%)、非淋(8.2%),有21.2%的人表示不知道性病到底有哪些病种。有36.9%的调查对象知道如何预防性病,列举的主要方法有:用安全套、少、固定、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手、洗澡、洗屁股等,63.1%的调查对象尚不知道如何预防性病。
2.3艾滋病相关知识
被调查的服务小姐中,知道不能从外表判断HIV感染者的占69.9%;知道艾滋病不能治愈的占55.0%;有11.9%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有感染HIV危险,危险因素主要是:接待的客人和异性较多、和不同人发生性关系、不戴安全套等;而有269人(61.4%)因为没有身体不舒服、注意个人卫生、都戴安全套、固定、没有高危行为,所以认为自己没有感染HIV危险。
对于一些日常生活接触方式是否会传染艾滋病,调查对象的认知程度各不相同。其中对于握手、跳舞、同桌吃饭、坐同一板凳等接触方式,认为不会传播的访谈者均超过60.00%;认为一起游泳不会造成传播的比例为51.1%;而错误认为蚊虫叮咬会造成艾滋病传播的高达48.6%,知道不会传播的比例只有23.3%。
知道艾滋病可通过血液和母婴传播的分别占87.2%和75.6%;知道只同一个人“做”感染性病或艾滋病的风险会减少的占40.0%;知道与外表看上去很干净的客人“做”,仍可能染上性病/艾滋病的占59.4%。
2.4行为及安全套使用
在438名接受访谈的服务小姐中,明确承认提供商业的共159人,占36.6%。在159名服务小姐中,与客人发生的方式以阴道交为主,占53.9%;占1.4%;占17.0%。近1周,平均每人接客10人(最高50人);1周内平均每人与2名客人发生(最高30人);平均每次收费158元(最高2 000元,最低20元)。
过去1个月里,在与客人发生时每次都用安全套的比例只有24.5%,经常使用的占18.2%,1次也没有用过的占21.8%。在用安全套的目的中,怕脏的占28.0%,怕怀孕的占64.8%,怕得病的占61.8%,作为讨价还价条件的占3.2%。有44.3%的访谈对象表示最近1次“做”时使用了安全套;不用安全套的原因中客人要求不用的占21.0%;如果客人看上去非常干净,又愿意多给钱,愿意不用安全套的占10.7%。
2.5对干预的态度和需求
如果怀疑得性病,愿意到大医院检查的占66.0%,到性病门诊检查占12.8%,自己买药治疗的占7.8%。如果要咨询有关预防艾滋病的问题,选择去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比例分别为23.3%、39.3%和14.3%,有4.4%的访谈对象会首选私人诊所。所有的访谈对象中,以前曾做过艾滋病检测的只有34人,占7.8%;如果可以免费检查艾滋病但要登记姓名,表示愿意去检测的占54.8%。
3讨论
徐汇区高危娱乐场所的服务小姐以年轻未婚女性为主,外来人口占94.5%,文化程度较低。其中63.1%的调查对象不知道如何预防性病,61.4%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没有感染HIV危险。提示这一特殊人群普遍对性病艾滋病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防病意识,是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重点目标人群。
娱乐场所服务小姐对性病艾滋病虽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远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如知道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超过75.0%;知道主要日常接触方式不会传播艾滋病的超过60.0%;知道不能从外表判断HIV感染者的占69.9%。但是对非淋、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等性病病种的知晓率均低于20.0%;知道如何正确预防性病的仅为36.9%;认为艾滋病能治愈的达到45.0%;知道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仅占23.3%。提示在干预工作中,应首先对这类高危人群进行全面的艾滋病性病防治基础知识宣传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彻底地减少性病和艾滋病在人群中的传播。
60.0%以上的服务小姐不承认自己提供或对一些敏感问题如目前月收入水平、首次年龄等有所隐瞒或提供虚假信息,这不仅与干预工作人员在访谈调查中所使用的技巧和方法有关,更取决于娱乐场所业主和服务小姐对干预访谈工作的认识和配合程度。这需要我们今后不断地加强健康宣教,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方法以逐渐取得他们的理解和信任。
在承认有的小姐中,与客人发生时从来不用安全套的占21.8%,最近一次“做”时用套的仅占44.3%。如果客人看上去非常干净,又愿意多给钱,愿意不用安全套的占10.7%。表明强化服务小姐“100%使用安全套”理念,使她们在中能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是干预工作最重要的目标,这也与赵鹏飞[1]曾经做过的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相类似。
季节性疾病预防知识范文2
关键词 玉米;栽培现状;病虫害;防治对策;贵州毕节;七星关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3;S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145-02
玉米是毕节市七星关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达4.3万hm2,占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3.9%以上,近年来玉米良种推广和栽培技术的改进,总产量已高达20.6万t以上。由此可以看出,玉米产量在该区的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玉米生产过程中,由于受玉米病虫危害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玉米的增产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
1 玉米栽培现状
1.1 玉米良种现状
毕节市七星关区目前推广的玉米良种有3.47万hm2左右,占玉米播种量的80%,年需玉米良种1 041 t,就良种现状来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1.1 育种水平跟不上玉米生产发展的需求。截至目前,虽然先后育成了毕单、毕玉、贵毕系列和黔西4号等杂交良种,使玉米的选育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为该区玉米增产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在生产应用上,这些玉米杂交种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农业生产的需要,不能达到品种的更换步伐需求。同时,因为该区属于高海拔低纬度山区,海拔高差较大,立体农业气候明显,复杂多元的生态气候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玉米良种来满足生产的需要。
1.1.2 玉米杂交种的市场混乱。由于受市场利益的影响和经营者法制意识淡薄,玉米良种的交易市场存在违法经营,销售假冒、伪劣种子,坑害广大农业生产现象经常发生[1]。
1.1.3 亲本自交系严重退化。连续多年的繁殖,又缺乏严格的保纯措施和提纯手段,导致亲本种子在繁殖过程中由于病虫等新小种的侵袭及自交衰退等原因,造成自交系的综合性状退化、配合力下降、抗逆能力降低、适应性差等退化现象。
1.1.4 繁殖种子管理不严。在制种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授粉不良,去杂不彻底等,从而形成了由低纯度质量自交系组配下合格良种的纯度和良种优势不能突出表现,影响了玉米增产增收。
因此,在玉米良种的繁育和推广方面应该在加快新品种选育步伐的同时建立完善杂交玉米自交系的繁殖体系,从根本上保证玉米杂交种的纯度和产量,真正实现种子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管理法制化、经营集团化,确保玉米高产[2-3]。
1.2 玉米种植新技术
1.2.1 合理增加种植密度。在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时,要考虑与玉米的品种相适应,一般情况下,对耐密的紧凑型玉米品种可适当增加至6.30万~6.75万株/hm2,对大穗型品种可留苗4.8万~5.7万株/hm2,土壤肥力较好,排灌方便的高产田可适当增大种植密度。
1.2.2 推广直播及栽培机械化。加快推广玉米抢茬直播技术,推广免耕直播,及时足墒播种。提高玉米栽培的机械化水平,用投入最少的人力达到最好的增产效果。
1.2.3 改粗放型的施肥方式为科学的配方施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一般地块要做到氮、磷、钾等平衡施肥,根据产量指标和地理基础条件确定施肥量,注意增施磷、钾和微肥,氮肥应分期施用,即注意轻施苗肥,重施穗肥,补施花粒肥,特别是灌浆期必须施足磷、钾肥,从而确保增产增收[4]。
1.2.4 加强田间管理的力度。苗期注意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查缺窝断行影响增产,生长期注意及时除草中耕,确保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能被植株很好的吸收,后期注重及时采收,防止产量损失。另外,整个生长过程中防倒伏避免产量损失。
2 玉米病虫害防治对策
玉米病虫害在毕节市七星关区常年发生的危害面积达9 333.33 hm2次左右。玉米重大病虫有粘虫、玉米螟、小地老虎、大(小)斑病、纹枯病、丝黑穗病等。其中以粘虫、玉米螟、大(小)斑病发生面积大,危害损失重,应该针对不同靶标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2.1 小地老虎
俗称土蚕子,其幼虫白天潜伏在土壤中,夜间出来危害,尤其是3龄幼虫咬食玉米根部,造成缺窝断行,当幼虫达4龄以后,抗药性增强,防治难度增大,因此对小地老虎争取在3龄以前用有效方法防治,具体防治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黑光灯和糖醋液诱杀成虫减少产卵量,降低虫口基数;二是中耕除草,破坏产卵场所,降低虫口基数;三是在玉米出土时期,可用撒施毒土或毒饵诱杀的方法进行防治,对杀虫剂的选择可选用胃毒效果好的,在小地老虎1~3龄幼虫期,选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浇灌或地面喷施。饵料可选择小地老虎适口性好的,如用炒香的油菜粒等在黄昏时撒施在大田中,效果较好。
2.2 玉米螟
也称玉米钻心虫,主要是蛀食玉米茎秆和咬食玉米叶片等,造成倒伏,受害植株籽粒不饱满,青枯早衰,严重减产。对玉米螟的防治可采用以下措施:一是加大越冬防治力度,因其在玉米秆和穗轴内越冬,翌春化蛹,4月底开始危害,因此对上一年秸秆可采用烧毁、捣碎,不留在田间或周围的方法来降低越冬幼虫密度。二是在玉米心叶末期和穗期撒施颗粒剂防治。花叶株率达10%时,可用50%辛硫磷乳油0.25 kg拌细泥或煤渣100 kg撒施于玉米心内。穗期防治主要在卵孵化盛期,当虫穗率达10%或百穗花丝有虫50头时立即防治,颗粒剂主要撒施于雌穗顶端花丝基部、雌穗上叶腋、下1叶腋及雌穗叶腋。
2.3 粘虫
粘虫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玉米上危害最为严重,俗称五色虫、行军虫,属迁飞性害虫,具有间歇性暴发危害特点,以幼虫为害玉米,该虫取食寄主作物叶片成为缺刻,严重时可以吃光全田叶片,造成严重损失,甚至绝收。主要防治方法如下:一是黑光灯或糖醋液诱杀成虫。用1.5份红糖,2份食用醋,0.5份白酒,1份水加少许敌百虫或其他农药搅匀后,盛于盆内,置于距地面1 m左右的田间,500 m左右设1个点,每5 d更换1次药液,把毒死的成虫埋掉。二是小谷草把诱卵。用谷草捆成10 cm粗的草把,插300~375把/hm2,谷草下端与地面保持0.5 m的距离,诱集成虫产卵,在诱卵量大时,每5 d左右更换1次枯草把,并烧掉旧草把,以消灭虫卵,减少发生基数,降低防治压力,控制危害。三是药防。防治适期为低龄幼虫(3龄以前),在玉米有虫株率达20%时,选用40%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2 000倍液进行喷雾,交替轮换使用。
2.4 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小斑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防治措施:一是选择抗病品种;二是轮作或倒茬深翻清除病株残体,减少侵染源,同时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5];三是药防。主要采取挑治,抽穗前后病叶率达10%~20%时,选用50%多菌灵、70%甲基硫菌灵对水750~900 kg/hm2喷雾。
2.5 玉米丝黑穗病
俗称灰包,危害果穗造成全株无收,属于系统染病害,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防治措施:一是选择抗病品种;二是进行种子处理,用25%粉锈灵拌种;三是合理轮作,实行3年以上轮作;四是深耕、浅覆、防病原菌侵染;五是及时拔除病株烧毁,禁止将其作粪肥。
2.6 玉米纹枯病
主要在玉米抽穗期后侵害叶鞘,造成籽粒不饱满,产量降低等,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防治措施:一是选择抗病良种;二是清除田间病株,深翻土壤灭菌;三是合理密植,确保通风透光[6];四是发病初期可选用70%甲托1 500 g/hm2对水750~900 kg/hm2喷茎秆基部,防效较好。
3 参考文献
[1] 王显立,潘园元,吴学忠.贵州省毕节地区玉米杂交种的现状与对策[J].种子,2000(4):20.
[2] 杨远平,罗仕文,梁黔云,等.毕单18号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1):95-97.
[3] 田红琳,许明陆,杨华,等.重庆市玉米栽培现状与发展态势及对策[J].耕作与栽培,2012(4):55-56.
[4] 王福泽.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3(7):85.
季节性疾病预防知识范文3
国传统医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为世界所中仰慕,从上古至春秋战国时期到唐、宋、元、明、清,在近7000年的历史过程中不断进行发现、实践、探索、总结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内容极为丰富的有关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的预防保健理论和方法。其疾病个体化的预防观、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自然观和疾病随时空变化的辨证观以及疾病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等预防医学思想,无不折射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哲学智慧。研究其深邃的预防思想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当前特别是生活、工作方式日渐西化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呈井喷式和低龄化发展趋势的严峻形式下有现实的积极意义,同时对促进全民健身和重大慢性病的预防以及疾病的转归也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1.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
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大胆探索和艰辛实践的智慧结晶,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有显著的文化基因烙印,内容博大精深,方法丰富多彩。其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体对疾病个体化的预防观、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自然观和疾病随时空变化的辨证观以及疾病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的预防医学思想。
1.1疾病个体化的预防观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的体质、性别、年龄不同,先天禀赋不同,所生活的地域、季节、气候不同以及生存条件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种类、几率及愈后就会不同。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身体特征;同时认为疾病在早期会表现出特有的征兆,可以通过面色、脉象、身体状态、大小便等外象并经医生的“望、问、闻、切”进行观察、判断,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并有针对性地用食物、药食两用物质或药物对身体进行调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这种个体化的疾病预防观正是传统预防医学的独到和高明之处,值得肯定和推崇。它与现代预防疾病采取的“千人一方,万人同药”有极大的区别,虽然现代医学可通过体检来提早发现疾病,但只有当生化指标出现异常或临床征兆已经发生时才能发现,对主观表现出来的不舒服、不适应等亚健康症状,现代医学还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即使是有某些指标的异常如血糖的升高,现代医学仍缺乏个体化的预防措施。因此强调针对个体体质、地域、季节、气候、饮食习惯等情况的不同,具体分析,差别对待,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季节性、地域性和实用性。因为是个体化的,所以有十分理想的强身、保健和疾病预防的效果。现在在我国江南、江淮、闽南等地区在季节变换时,有请中医开膏方、吃膏方的传统,显然绝大多数是进行疾病预防、身体调理和日常保健而非治疗疾病。因此现代预防医学应充分吸收传统预防医学的个体化疾病预防的精华、特色和优势,既注重人群预防的研究,也应有针对性进行个体化的疾病预防研究,尤其是根据个体体质、地域特点、季节、性格和日常行为生活方式等有针对性地对疾病进行个体化预防,中西医结合以期达到更好地预防疾病的目的。
1.2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自然观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员,人体是一个和谐、有机和充满生机的整体,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神经、肌肉、激素水平乃至心理活动等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照应、相互影响的,并与自然季节的变化、生活起居、饮食等有密切关联。因此自然界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基于这样的认识,古人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出发,发现并总结了人体与自然相适应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具体适应自然变化的疾病预防法则;总结了四时变化对人的情志、气血、
脏腑、经络影响的关系;昼夜、晨昏变化,日月星辰变化,地理环境及温度、湿度、气压、气流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关系等。同时指出人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是一味听从自然变化而束手无策,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整自己,使自己更加适应环境。疾病预防的总原则就是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并总结出了许多经过实践和历史检验证明是正确的俗语,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郎中开药方”;“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春捂秋冻,一年无病”;“秋风凉,添衣裳。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等。《黄帝内经?邪客》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与,与日月相应也”就是这个道理。人在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时还积极地改造自然环境,如在气温极热或极冷时,人体的自然调节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就发明了空调,以改变室内环境,保证人体不因极端环境变化而对机体造成伤害。正如《道德经》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现代医学证明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如海的潮汐、月的圆缺等都会影响人体的情志和脏器功能,极热或极冷的时候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峰,也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预防疾病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并遵循自然规律来养护身体。例如春天万物生发,人的情绪应随自然一样心旷神怡,生机勃勃;这时稍晚睡觉,早点起来;提升精神状态,与自然和谐;在饮食上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如适当吃一些大枣、山药、刀豆、南瓜、扁豆、西红柿、核桃、栗子、鱼腥草、芹菜、菠菜和胡萝卜等对助升阳气有积极作用。若不尊重自然规律,不遵循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规律,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果本身有疾病则会使疾病加速发展。可见古人早就发现并观察到自然规律对人的影响,从而产生了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思想。
1.3疾病预防变化的辨证观
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事物不断发展变化”,这是一个根本规律,在疾病的预防上其显著的预防医学特征可归纳为“根本是‘象’,核心是‘变’”。所谓“象”是指像自然界那样,因为“疾病预防”的基础是遵循、效法和学习自然。而遵循自然法则的核心是“和”。“和”是指人、自然、社会、身体本身的大平衡与大和谐,所有的方法和手段只有达到“和”的状态,才达到“最佳健康”的境界;因为自然界是最和谐的。“象”的根本是取自然之象,自然之象的精妙是在“变”。“变”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和规律,例如一年四季的变化会使疾病预防方法“变”,不同年龄的“变”会使疾病预防手段“变”,四季的“变”会使补益的方式“变”,不同的疾病会使预防和治疗方法“变”,一天之内不同的时辰对疾病预防的要求也在“变”。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工作环境、生存状态、休闲娱乐方式与古人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多数中国人是营养过剩而非营养不足,上班族压力大,紧张度高,因此疾病预防的方法要“变”,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例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如果今天的人们遵循“与鸡俱兴”的作息时间,那么就会与社会脱节,显然必须要“变”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其实“变”就是发展,因此“疾病预防”的观念、方法和生活行为方式也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
1.4注重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
中国传统的疾病预防医学思想特别注重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的重要性。在疾病初起时,便能知道病邪之所在,及时进行治疗,控制病情,使之不发展到严重或危险的境地。还强调不但要治病,还要防病;不但要防病,必须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有应对之术。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脏腑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因此在预防和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治其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之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讲在治肝的同时,当先调补脾。这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于使脾正气充实,不受侵袭。如见肝之病,不知道实脾,惟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就可能使未病的脏器发生疾病,或治好肝病而脾病又来,达不到好的治疗效果。可见“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的疾病预防思想在今天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2.传统医学中的预防医学思想与促进全民健身
2.1传统中的预防医学思想与现代预防医学思想高度统一
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渊源于中国古人,但与现代医学科学发展有惊人的一致。首先,所有预防疾病的方法、活动都是围绕“健康长寿”进行的。其次,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防微杜渐治未病,在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的指导下去把握生命和健康,最后,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还特别重视社会心理因素,把人类、社会和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正确地认识人类的生命活动,积极地预防疾病,达到强身防病、益寿延年的目的。可以说传统医学中的预防医学思想是古为今用的典范。进人21世纪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益增多,人们对“未病先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不仅注重社会心理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还着眼于提高人们的心身健康。《黄帝内经》就指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著至教论劝》),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的主张不谋而合。传统预防医学思想重视社会、心理对人的影响,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方法,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处于更加协调的状态,因此对现代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的“形神共养,天人相应,顺应自然,协调阴阳,节欲保精,畅通经络,协调脏腑,饮食调养,谨慎起居,益气调息,和于术数,动静适宜”预防保健的基本原则已被现代医学科学证明。
2.2促进全民健身
季节性疾病预防知识范文4
关键词: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控制;特点;问题;提高管理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1
1 关于传染病的认识
1.1 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顾名思义就是指病原体能够通过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之间的接触而发生传播的疾病。现阶段,我国将传染病分为了三大类别,分别为甲型传染病、乙型传染病和丙型传染病,共三十九种。
1.2 传染病的特点
1.2.1 病原体的不同性:不同类型的传染病具有不同的特异的病原体,病原体即可能是微生物、又可能是寄生虫,他们又由不同的病毒、细菌、真菌和螺旋体等组成。
1.2.2 传播性:传播性是传染病有别于其他疾病的首要特点,它能够将其病原体通过接触、血液、飞沫、粪口等形式传染给他人或动物,使其患病。
1.2.3 季节性:部分传染病与季节有一定的关系,由于季节的不同会出现温度、湿度的变化,会给部分传染病病原体的传播带来途径,例如,流感。
1.2.4 传染后的免疫性:大部分传染病在治愈后,会在体内产生一种抗体,使传染病病原体产生不感受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免疫性。有的传染病一次治愈后,可以终身免疫,例如,水痘、麻疹等疾病。
2 医疗机构中对传染病预防存在的问题
2.1 传染病预防控制与管理投入资金不足
目前,我国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的投入与管理要落后于发达国家,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用于公共卫生事业的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约占总体医疗卫生费用的百分之十五,而大部分发达国家用于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占总卫生费用的百分之五十,由此可见由于投入资金的有限性,是我国传染病预防管理工作落后的主要客观因素之一。
2.2 传染病控制预防医疗机构不健全
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与现阶段的医疗体系没有有效的衔接,在信息的沟通和传递方面,无法实现畅通。由于我国医疗机构仍然存在只注重医疗,而轻预防的观念,使得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一直处于被动局面,一旦出现大面积、流行性传染病,例如SARS;会给国民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
2.3 缺乏一流的预防管理人才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市场价值的影响,许多医学人才都从事了医疗事业,而疾病预防和控制却很少有人问津,使得在此领域中的人才较为贫乏。人才配置结构的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这样的人才体系难以应对突发的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的发生。
2.4 传染病预防控制缺乏配套的法律支持
我国针对传染病预防控制与管理缺乏法律、法规以及制度的支撑,许多工作缺乏完善的程序性,导致可操作性较差。由于配套制度和法规的滞后性导致大量医疗卫生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2.5 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人员业务知识不足
由于对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部分医护人员对传染病预防控制责任心不强,对业务知识的更新较慢,导致技能水平的下降,出现疫情后难以迅速做出反应,影响控制的效果和速度。此外,部分传染病患者对传染病的传播性和危害性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病原体的迅速扩散,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
3 传染病预防控制的主要措施
3.1 加大对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投入
为了有效的推动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加大资金投入是十分重要的推动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逐渐加大对疾病防控事业的资金投入,在各个城市建立起相应的疾病防控中心,引进国外先进的传染病医疗设备,为传染病的研究提供很好的平台与支持。通过城市向周边县、镇、村发展,逐步形成疾病预防控制一体化。
3.2 转变观念大力宣教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要发展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首先要转变传统的“重医疗,清预防”的观念,使有关部门和社会大众逐步认识到疾病防控的重要性。宣传工作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首先要明确疾控工作的方针政策,通过传染病知识的普及与宣传,一方面可以提高疾控医疗机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使国民对传染病有正确的认识,掌握预防、控制传播的基础常识,更好的为医疗及国民健康服务,达到促进疾控事业发展的作用。
3.3 做好传染病疾控系统体系与医疗体系的对接
为了更好的推动传染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应当将其与医疗体系有效的对接,建立完整的体系结构,保证两个系统之间信息的共享,确保沟通和传递的畅通性,只有这样才能当出现突发性流行性传染病时,变得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3.4 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疾控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在医学高校中进一步开发疾控专业课程,从高等院校中培养新兴的疾控后备人才。另一方面,对目前传染病疾控预防工作人员,进行组织定期业务技能培训,学习现阶段国外先进的疾控技术,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同时加大对疾控人员的考核管理,实行“优者上,劣者下”的选人机制,使疾控人员自觉的重视本职工作。此外国家要加大对传染病疾控人才的待遇与奖励政策,防止出现人才的流失。
参考文献
季节性疾病预防知识范文5
【关键词】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急性低血压性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406-01
脑梗死是常见的急性脑血栓管急病,脑梗死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粘度升高,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血管内皮损伤及自由基损伤关系密切。骨科关节置换手术后脑 梗死的发生率较高,是患者手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对骨科大手术患者实施以有效的预防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发生静脉血栓栓 塞症的风险,减轻患者痛苦大量的医药费经济学研究证实降低医疗费用。[1]
1 一般资料:
1.1 20例患者,女13例,男7例,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69岁。 其中髋关节置换8例,膝关节置换12例。
方法: 根据大量临床分析和实践在对接受骨科大手术患者需要常规进行静脉血栓预防的基础上进行运用控制血压,使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10~130mmhg,舒张压 70~90mmhg,术后五天严密观察血压,对术后血压低于正常值时进行运用0.9%氯化钠配置重酒石酸间腔胺注射液38mg与盐酸多巴胺注射液80mg 治疗,从预防治疗后看,治疗疗效肯定,无一例患急性脑梗死。
讨论:急性脑梗死发病机理是脑的供血动脉因血液在血管内自凝(脑血栓形成)或脑外循环系统的血凝块进入脑动脉(脑栓塞)而堵塞其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受供血的 脑组织的中心区发生坏死,其坏死区周边的脑组织成为半暗区(半暗带)。[2]如果及时回复供血,侧半暗区缩小,神经功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恢复,否则半暗区转 为坏死区,神经功能缺损进一步扩大。
本组资料显示骨科关节置换术后再常规预防血栓的同时血压低运用重酒石酸间腔胺注射液与盐酸多巴胺注射液联用预防脑梗死,其疗效肯定,且耐受性良好,短期内使用毒副作用轻,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季节性疾病预防知识范文6
【关键字】乙肝;流行趋势;发病率;疫情
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能够损害肝脏的传染病,可进一步发展成为慢性肝病、肝硬化和肝癌等,是目前我国公共卫生问题中最为突出的一种流行病。某地区从1993年起就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已经呈现下降的趋势。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乙肝的流行规律,现对某地区2006―2012年的乙型肝炎疫情进行动态分析,掌握其流行特征和发病率变化趋势,为以后乙肝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1]。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乙型肝炎病例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相关数据以及往年的传染病漏报调查报告统计的数据来确定的。
1.2方法
1.2.1 抽样方法 主要采取整体抽样的办法,将某地区医疗机构上报的所有法定传染病患者作为该研究的调查对象。
1.2.2调查方法设计研究调查表格,其中包括乙型肝炎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所在地以及乙肝发病时间,最后将调查的结果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由于从2004年以后国家设有专门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所以能够保证该调查传染病疫情数据的连续性。此外。人口数据来自某地区的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
1.2.3 统计分析 对乙肝疫情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相关的数据通过Excel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流行趋势
2006年某地区共报告乙型肝炎251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1.52/10万 ,各年份的乙肝发病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一某地区2006-2012年乙肝发病情况(*10-5)
年份 人口数 发病数 发病率 定基比 环比
2012 469329 124 26.42 1
2011 473249 138 29.16 0.46 0.46
2010 489962 247 50.42 0.77 1.26
2009 499577 335 67.06 1.56 2.15
2008 501262 489 97.55 1.98 2.36
2007 511179 557 112.88 2.04 2.88
2006 534428 626 117.13 2.96 3.07
7年间,乙型肝炎发病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12年最低,为26.42/10万,2006最高,为117.13/10万。2006-2008年相对比较平稳,2009年有一定程度下降,其后3年也是继续保持下降。见图1
2.2年龄分布
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在各年龄段都有乙型肝炎病例的发生。15到35岁总共有病例1772,其中,15~、25~和35~岁组分别占15.18%、34.58%和20.67%;45岁以上总共有643例,占25.56%;15岁以下总计有101例。占4.01%。见表2。
表2 某地区2006-2012年乙肝发病年龄构成情况(*10-2)
年龄组 发病数 构成比
0~ 15 0.6
5~ 31 1.23
10~ 55 2.19
15~ 382 15.18
25~ 870 34.58
35~ 520 20.67
45~ 274 10.89
55~ 215 8.55
65~ 114 4.53
75~ 38 1.51
85~ 1 0.04
不详 1 0.04
合计 2516 100
2.3性别分布
男性病例1623,发病率为30.66/10万;女性838例,发病率为16.42/10万;男女性别比为1.94:1。统计学分析发现男性乙肝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的发病率(p
2.4职业分布
乙肝发病率居前三位的职业分别是工人526例、农民1169例和民工392例。它们各占总发病人数的20.91%、46.46%和15.58%。发病最少的为儿童。
2.5季节分布
历年各季节乙肝病例均有发生,但是无明显的季节性。见表3。
表3 某地区2006-2012年乙肝发病时间分布情况(*10-2)
发病 月 合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发病数 208 219 221 199 210 200 214 211 205 203 209 217 2516
构成比 8.27 8.7 8.78 7.91 8.35 7.95 8.51 8.39 8.15 8.07 8.31 8.62 100
3讨论
随着某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对健康的重视的程度也有所提高,平时在医疗就诊方面的意识增强,医疗机构在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能力也在逐步的提高,因此在对乙肝的治疗过程中很少出现漏报的现象,特别是在我国实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直报之后,关于乙肝疫情的数据报告数据相对来说是比较可靠和真实的[2]。
国家从1922年起,将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从而使得乙肝的发病情况得到控制,但是在整个人群中来说,乙型肝炎的发病率还是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由于乙型肝炎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健康,我国已经将乙肝列为3大传染性疾病之一。研究中,2006-2012年该地区的乙型肝炎发病率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但是在整个人群中乙肝的发病情况仍然发生。因此,对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仍然不容懈怠,防止乙肝发病率回升。
该地区的乙型肝炎发病具有发病率较高、病死率较低、无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农民、工人和民工、男性高于女性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地区乙型肝炎的分布特征整体上来说是一致的,无明显的差异。但是其流行特征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虽然乙肝发病主要集中在青壮年群体,但是它在每个年龄段都均有分布,;发病男女的性别比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在整个职业分布中,乙肝发病人群主要还是以农民为主,并且农民所占的比例也高于我国的其他地区。
预防乙型肝炎最主要的措施是注射乙肝疫苗,该地区在15年前就已经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到计划免疫中,从2002年起该地区就免费对新生儿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直到2012年接种率已经上升到99%以上。目前。乙型肝炎患者人群在整个人群中的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发病人群从青少年逐渐转变为15~35岁的青壮年人群,这可能跟目前将新生儿、小学生以及中学生作为乙肝疫苗接种的重点人群有一定的关系。另外,15岁以下的人群乙肝发病率明显下降,这表明该地区的乙肝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
调查研究还发现农民的发病率在整个人群中的发病率比较高,这与国内的一些其他的研究和报告的数据也是想类似的,这很可能与该人群的经济条件,卫生健康意识以及各种卫生习惯存在着联系。所以,现阶段我们要对乙型肝炎进行有效的控制就必须在落实乙型肝炎疫苗免疫规划相关工作,同时要加强农村乙型肝炎预防控制知识的教育,让人们了解乙型肝炎的相关预防措施和治疗办法。此外,国家也应该加大对农村乙肝预防和控制的投资力度,保障农村群众的生活健康,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3]。
【参考文献】
[1] 甘启英, 贺生,郑妍 成都市龙泉驿区 1998~ 2007 年乙型肝炎流行趋势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09, 36(9):1605-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