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的课程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的课程内容范文1
摘 要:针对目前盲学前校本课程稀缺的情况,制定开发盲学前形状与数概校本课程内容的方案,希望对盲学前数学方面的教学起到引领作用,是学前的盲生系统地理解数学知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为盲童以后顺利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形状与数概;校本课程;内容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目前,国内研究普通学前、幼儿园校本课程的比较多,盲学前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校本教材。只有连云港市高燕老师的关于语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这也是我参与的省级课题其中的一部分。连云港市特殊教育中心盲学前班在爱德基金会的支持下,于2010年开班,目前的学前班是一年制,所用的大多是参照普通学前班用的教材。有关形状与数概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制定,是针对目前盲学前校本课程稀缺的情况;制定开发盲学前形状与数概校本课程内容方案,希望对盲学前的数学方面的教学起到引领作用,是学前的盲生系统地理解数学知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为盲童以后顺利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图形的特征,能按名称指出图形,能正确说出形状的名称。
2.会口头数数,1~10,10~20,20以上,50以上。会将数与物体作出一一对应。
3.能熟练地听各种口令和信号做出左右转动作,会比较物体:包括大小比较、长短比较、高矮比较、宽窄比较。
三、课程内容
为了盲学前儿童掌握简单的数学知识,我把数学概念和游戏联系起来,关于形状与数概的校本内容分为:形状概念、数字概念和相对概念三个部分。
四、课程实施
1.适合学生:连云港市特殊教育中心盲学前班所有学生。
2.课时计划:以一个学年为一个教学周期,可以安排24~38课时,一节课时间约30分钟。
3.设备要求:各种图形、计数器等教具、学具及玩具。专用的幼夯疃场地。
4.校本教材:自编教材。
5.教学策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盲学前数学概念教学中,我们重视课堂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的变化,引导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学会思考、学会数学类问题。盲学前儿童学习数学概念的主要困难是缺乏对数学的感性认识。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帮他们建立起关于数学概念的感性认识。需要用肢体去触及,用耳朵听,用嘴去说,用手去触摸。再通过触摸学具、玩具来认识图形,在游戏中学会数数,在游戏中学会左右转……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正是因为眼睛看不到,所以手触摸感知却是比正常儿童强。记忆力也好,学起来也快。
五、课程评价
评价盲学前儿童对形状与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可在小组或个别活动时,出示相关材料有目的地对盲学前儿童进行测试和提问,记录他们的反应,并做出评价。
参考文献:
校本课程的课程内容范文2
一、校本体育课程开发根据季节和地域的特点设计内容
北方的夏天干燥、炎热,可以多开展一些益智类的活动,如象棋、围棋、跳棋、军棋等,还可以在室内做一些小游戏;南方的夏天比较湿润,多开展一些水上项目,如游泳、水球等。冬天的时候,北方有茫茫的大雪,可以开展一些冰雪项目,如滑雪、滑冰等;南方的冬天比较温和,多开展一些户外运动,除了足球以外,可以因地制宜的设置一些障碍开展越野、障碍跑,如用沙坑可以代替水池,海绵垫可以代替跨栏架,不但提高了安全系数,也增加了运动的趣味性。
二、校本体育课程开发根据民族习惯、地方特色设计内容
我们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和文化,我们可以从众多的习俗和文化中汲取养分,如汉族的秧歌、蒙古人的摔跤、苗族的爬花杆、基诺族的竹杆舞都可以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还可以把踏青、植树引入我们的课堂,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也教育了学生要爱护环境,热爱大自然。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根据校园特点和学生情况设计内容
各个学校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校园环境、校园面积、体育器材、学生人数、学生的家庭状况、教师情况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可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学校面积小、活动场所少,就可以把踢毽子、跳绳、跳皮筋、武术、掷沙包、垫上运动等,这些对场地要求不大,学生参与度高的体育项目引入课堂。农村丘陵学校可根据校园周边的地理环境,把骑自行车引入课堂。体育器材少的学校可以发动学生自制接力棒、武术棍、沙包等器材,还可结合学校特色开展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根据身体素质发展的需要设计内容
校本课程的课程内容范文3
关键词:生态教育;;化学校本课程;;课程设计;内容设计;教学策略
十余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功的探索,但基于生态教育观点设计特色校本课程的研究还不多。面对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在校本课程设计中有效融合生态教育理念,构建生态教育类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将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基于生态教育理念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课程设计研究是把生态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先进理念融入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努力使校本课程内容涵盖生活、环境、能源等生态领域,构建生态教育类系列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将有益于提升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1生态教育类校本课程理念设计
生态教育(Eco-Education)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其内涵尤为广博。生态教育是一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为宗旨的教育理念,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促进师生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生态教育的课程观强调“多元开放”的课程理念、“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和谐”的价值追求等。把生态意识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生态观的重要途径[1]。基于此,生态教育类校本课程设计理念将以“提高学生生态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适应时展的要求,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地区特色,体现生态教育理念的、充满活力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体系,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需的环境、能源、生态类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具有良好生态素养的公民奠定基础。
2生态教育类校本课程目标设计
生态教育类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宗旨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和掌握化学环境能源与生态类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激发学生欣赏化学,热爱化学的情感;选择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课程模式,使学生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1)知识与技能: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理解化学知识的基本原理;通过化学趣味实验项目,了解实验设计的过程和方法,掌握一定的实验设计技能;了解化学相关学科的科普知识,了解化学前沿科技动态。(2)过程与方法:经历生态教育实践调查过程,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形成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解释、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现象和化学问题的意识,学会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究化学对环境变化造成的影响,感受化学以及化学工业对环境的利弊,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操,正确看待化学与环境、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追求化学为人类服务的目标。
3生态教育类校本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是构成课程的要素之一,“选择怎样的课程内容”和“如何选择”是设计与实施生态教育类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核心问题。
3.1课程内容选择范围
为实现高中化学生态类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需遵循一定逻辑联系的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发展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学生与自我发展的关系。在生态教育理念指导下,“环境、生命、生活”3大主题领域的课程资源构成了生态教育类化学校本课程的内容范畴。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选择可以因地方、学校的差异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各具特色。
3.2课程内容结构设计
依据生态教育理念,将生态教育类化学校本课程内容划分为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环境教育3个学习领域,每个主题领域再分为3个科目,9个科目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出生态教育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3]。在内容选择上,重视化学与生命成长、生活以及环境的联系。每个科目围绕某一学习领域,整合学生经验和课程资源,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生态教育类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9个科目,具体设置如下:
3.3课程内容选择策略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发挥创造性而确定适合的内容。为便于内容选择和组织的操作性,整合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已有经验,提出以下3个内容选择策略:
3.3.1以学科知识为线索,保障内容科学性
校本课程的内容组织既要遵循广域性和适切性的特点,同时又必须有其内在的学科知识逻辑线索,贴近课程标准,正确把握学习要求,有利于学生顺利达到学习目标。校本课程根据内容素材的特点构建相对应的学科知识系统,充分发挥课程内容的科学导向性,为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学习提供科学的保障。经过调查了解,现行的很多学校校本课程内容广域性有余,而科学性尚有不足,这样的校本课程学习必然不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在知识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学校化学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要坚持以学科知识为主线,以保障课程内容的科学性。
3.3.2以个性发展为核心,提升内容发展性
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促进生态意识的形成,引导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是高中化学生态教育类校本课程的任务和目标之一。在化学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考虑大多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进而因校、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内容设计,从而在源头上有效避免了校本课程教育功能的滞后性;其次,课程内容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之外,还需充分整合课程资源,优化内容章节设计,进而突出课程内容循序渐进的逻辑性和发展性特点,由浅入深、由博而专,层层递进。由此可见,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是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内容设计的核心指向,同时也是有效提升课程内容可持续发展性的重要方面。
3.3.3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促进内容社会性
学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地方,学校课程的设计与设置理所当然的要同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选择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技术、化学学科造福社会发展等资源融入校本课程的内容设计,引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通过讨论、调查、实验等学习方式进一步理解化学知识,充分认识化学(科学)在社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科学)、技术和社会3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校本课程内容选择上,不仅要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发展性,更应力争体现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营造一种“课程源于社会生活,课程用于社会生活”的校本课程学习氛围。
4生态教育类校本课程环境设计
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优美、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尤其是生态教育类化学校本课程的实施对校园环境的要求更加严格,可以从学习环境、教室格局和师生关系3个方面对课程环境设计进行探讨。
4.1营造安静优美的学习环境
(1)要保证教室的环境卫生。(2)确保教室环境安静,教室内外禁止喧闹,老师要培养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3)教室的环境应该具有个性化,教室的布置应该由老师和学生一起亲自布置。(4)教室中的色调要协调。教室的色彩应该符合教学内容,教室最好用冷色调,化学实验室则应该用暖色调。(5)教室的布置应该简洁大方,不能摆设过多的物品,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4.2设计和谐开放的教室格局
教室里的课桌和教具布置,尤其是学生的座位编排,影响着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影响课堂的教学气氛,进而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态度造成相应的影响。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特点灵活地调整学生的座位编排,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对学生座位进行编排时,应该根据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量进行安排,不管是传统的座位编排还是开放的座位编排,都应该注意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课堂上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教学中来。
4.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石。在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中,教师应该充分扮演好学生生活中的引导者、激励者和合作者角色。从教师角度看,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学生角度看,要尊重教师的正确指导,接受教师的教育行为,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积极配合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研究。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将会使课堂的活力得以最大程度地显现;师生之间在没有专制、压力以及怀疑阻抗的情绪中交流和沟通,一起探讨,共同探究,畅所欲言,使校本课程的课堂呈现一种生态和谐之美。
5结语
校本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极富生命力的研究领域,其研究与实践始终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化,并在学校层面上充分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4-8]。以生态教育理念为指导,对高中化学校本课程设计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研究,提出设计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新视角。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探索之路永无止境,如何进一步提升校本课程内涵,强化校本课程特色,优化校本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助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将是教育工作者不懈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作者:蒋建伟 闫蒙钢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闫蒙钢.生态教育的探索之旅.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宁云,王伟群.化学教育,2009,30(6):19-21
[4]叶波,范蔚.课程与教学,2012(4):49
[5]胡君.化学教育,2015,36(1):6-9
[6]温利广.化学教育,2014,35(21):13-19
校本课程的课程内容范文4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都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将物质材料同自己的审美追求进行统一整合的结果。鉴于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陶瓷和民居两种艺术形式蕴含美的元素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第一,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源远流长,使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系统讲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同其他种类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区别。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所用的材料和技艺,对两者所表现的纹饰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学生通过对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观赏和考察,拓展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基于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差异,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
(1)两门古老的艺术——陶瓷和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类别。
(2)江西省的陶艺和民居文化——景德镇陶瓷与徽派民居的特点。
(3)金、木、水、火、土——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艺。
(4)美丽的纹饰(一)——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丽的纹饰(二)——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动物形象。
(6)美丽的纹饰(三)——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丽的纹饰(四)——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纹饰内容表现的异同。
(8)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学艺术。
(9)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书法艺术。
(10)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11)感受陶艺和雕刻艺术——陶艺浮雕的实践(可同美术实践课相结合)。
3.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作出价值判断的“论据的收集与提供”(钟启泉:《现代课程论》)。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学生受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课程内容的评价。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对美术欣赏课课程的特色建设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在角色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进行教学活动。结合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特点,教师的评价指标确定为:(1)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美术欣赏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3)教师对美术欣赏课内容相关的信息与支撑材料的搜集与掌握。(4)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组织和调控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1)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2)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对美术欣赏课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3)对美术欣赏课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4)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影响。
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评价:(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特色的体现。(2)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符合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的实际水平。(4)美术欣赏课课程适宜推广和普及。
四、影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引入课堂,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但学校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得到地方和学校的肯定与支持。2.教师素质的影响。对于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相关知识内容,各校美术教师掌握的信息有限,需要个人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学习。3.学校地理位置与实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直观感受,欣赏课中要有参观考察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对陶瓷制作流程以及作品的观赏和对民居建筑的考察欣赏,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艺术不同的美。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参观考察的环节上其便利性存在差异,部分乡镇学校、周边地区就可见到陶瓷工场或民居建筑,为美术欣赏课程的考察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反,对于地处市区的学校,考察环节使学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出本地区的特点,并对学校推动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面对江西省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张磊.关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4(3).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校本课程的课程内容范文5
关键词:中学美术;校本课程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符合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可以为培养综合素质人才添砖加瓦。建设初中美术校本课程,不只是针对内容,还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方法等方面。校本课程基于课程民主决策,追求适性课程、个性化课程开发[1]。美术校本课程应该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是为了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可以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整合教育资源。学生作为美术校本课程的体验者和受教者,是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主要参与者,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反映着校本课程建设的质量。
一、学生全面发展与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人们对教育品质的追求不再仅仅拘泥于学生分数的高低,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者致力于挖掘更丰富、更优质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设能够让学生良好发展的教学环境。中学美术校本课程的设置需要秉承这一理念。近年来,国内各地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成果颇丰,已经成为学校美术教育建设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方面。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美术教育。“美术课程应全面体现五方面的教育功能,即美感知能与表现教育、创造力教育、审美文化教育、社会与生活教育、人格成长教育。”[2]在教学中发挥这些教育的功能,教师需要有足够的教学专业素养,更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模式的调整。在教学内容上,从我国中小学美术教材的发展看,美术教材包括的美术门类越来越多,学生需要学习的美术技法、获得的美术知识更加丰富。但这些不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获得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对美术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技法和知识的传授,而是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塑造。2.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发展尚不完善,但在一些学校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思考如何建设美术校本课程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建设美术校本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从多方面对比美术校本课程和国家美术课程的区别以及各自的优势、不足,以达到互相补足、相互促进的目的。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内容应该更加丰富,弘扬本土文化,突出当地特色。良好的课程资源是建设美术校本课程的关键,对于建立学生对美术文化的认知有很大作用。相比物质生存环境和人际社会环境,美术教育与文化艺术环境的关系更为直接[3]。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设置应倾向于学科融合、综合实践等类型的课程。以美术知识和美术文化为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扩充学生的美术知识。学生通过美术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美术素养,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对美术学习的长远兴趣。
二、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架构
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首先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美术校本课程缺乏兴趣,课程实施将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在课程建设初期,教学应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建设者,扮演着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角色。教师需要统筹各方面的因素,如时间、地点、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等,这意味着教师仅仅准备一个简单的教案是不够的,而是需要长期的规划和科学的安排。当然,教师在许多方面也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现今美术课堂倡导的教学模式,这在美术校本课程中同样适用。从课程的研发、建设到教学活动的安排、实施,都需要美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综合考量。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在:教师是校本课程的设计师,需要把握校本课程的风格和核心价值,这又具体体现在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课时的安排以及教学形式的选择上。在这些方面,教师有相对自由的发挥空间。教师参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的核心方向,把握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以学生为主体,即学生是美术课堂的主角,是美术课程的体验者。美术校本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对校本课程的体验与感受,然后由学生的学习成果反馈课堂。学生的反馈,是评价校本课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对于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是很重要的,对于学生学习评价标准的制定同样重要。学生可以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将教师评价和生生互评相结合,这也是增强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体现。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应以学生的实践为主、教师的讲授为辅,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在创作上,教师在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不拘泥于单一形式的创作。在教学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这样的美术校本课程才会对学生今后的美术学习产生长久的积极影响。2.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内容。挖掘美术校本课程资源,是美术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向,而教师肩负着资源整合、优化的责任。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需要教师查阅各方面资料、考察地方文化等,在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组织适合学生学习的美术课程内容。课程资源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往往需要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主要体现在本土资源上,教师需要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的地方文化和地方特色,选取合适的课程内容。因时制宜体现在自然资源上,教师可以根据地域、气候、季节、土地、河流等自然现象安排学习内容。此外,教师还要注重挖掘社会资源,美术家及其工作室、博物馆、美术馆等都是可以借鉴和利用的宝贵资源。
三、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实施建议
1.创设校园环境,探索实践课堂。校本课程类似一个大型的综合实践课程,其实施是一个层层递进、不断丰富的过程。因此,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是值得教师关注的。这一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如何优化学生对课程的体验是一个关键问题。在打造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周围环境选择教学目标,运用教学成果反作用于校园环境,为打造优秀校园文化助力。教师通过组织课程实践活动丰富校本课程内容,能够取得更优质的教学成果,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体验创作的乐趣,在课后仍然置身于自己的创作中,进而使教学活动不仅停留在课堂中,而且表现在校园生活中,从而更大范围地发挥教育的作用。2.丰富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形成固定思维,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是一门课程发挥能量的催化剂。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制定,教师也可根据开展的校本课程的特性,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营造一个生动的课堂,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体现在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方面在校本课程中同样可以作为教学目标的考量对象。教学目标是连接教材、课堂、学生、教师的纽带,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授课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也是美术校本课程不容忽视的一方面。3.优化教学内容,关注学生反馈。校本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是其特征之一。教师编写课程教材、安排教学内容应遵循多样、高质的原则,挖掘适宜的教学内容,通过多方面地查阅、整合资料,找到优化资源的办法。教学相长,是学生最佳的教学反馈。学生的体验、成果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量化。观察学生的学习成果、问卷调查、实验,都是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和想法的途径。
四、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发展方向
1.传承优秀文化,发展美术教育。目前,美术校本课程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不仅要传承美术技法,而且要关注优秀的、经典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与手段,是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的集中体现[4]。相较于其他校本课程来说,美术校本课程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文化传承的特性。建设校本美术课程应把握好传承的目标和主体,寻找优秀的文化内容,丰富美术校本课程的内涵和意义。美术校本课程是美术教育发展的探索方法之一,美术校本课程的发展也可以反映美术教育的发展。因此,教师对于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不能停留在初期,应该努力发展,建设有深度、有高度的美术校本课程。2.创新校本模式,优化美术教学理念。创新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美术校本课程同样需要打破固有模式,找寻有新意且可行的建设方法和实施内容。教师要借鉴成功的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有实践的积累才能有创新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秉承步步为营的原则,有耐心、有恒心,不断寻求美术教育的突破。教学理念是教育实践的罗盘,美术教育的实践需要美术教育理论的指导。优秀的美术教育理念是教学实践的基础,教学理念也是从各个时期的教育发展中得来的。教师要秉承优秀的教育理念,集百家之长,优化教学模式,总结教学经验,为自己的教学实践所用。同样,教师还要加深学生对美术文化的感受和对美术教育的理解,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初中美术校本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教师要把握美术校本课程发展的特性,打造更优质的美术课程。学校美术教育注重美术与文化及社会的联系[5]。关注学生成长,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同时,只有重视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美术校本课程才可以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学校美术教育也才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5:47.
[2]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78.
[3]王大根.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39.
[4]潘洪建.学科类教师课程开发的知识之维[J].当代教师教育,2016(1):35-42,77.
校本课程的课程内容范文6
关键字:校本课程中学物理开发
校本课程是20世纪60、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兴起并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为决策主体进行开发。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各地中学物理教育的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广阔的前景。
一、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同时,物理学更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物理规律的发现和验证都要在实验和实践中进行,真正的物理是动手和动脑并重。中学物理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物理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物理教育来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从而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大力开发物理校本课程,挖掘它的教育资源是物理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科学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物理校本课程也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延伸和完善。
所以开发适应时展,同时又适应当地学生情况的开放式物理校本课程,一方面能够大力发展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爱好,拓宽学生所学物理知识的范围,可以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给学生架设一条从知识到生活的沟通桥梁,也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物理修养,充分发掘学生的物理潜能,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科技和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开发校本课程是提高中学物理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现有的中学物理教师,大多数受过正规严格的物理训练,精通物理理论和教育理论,极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的具备一定特长;如果不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就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流失,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为他们的才智提供用武之地,激发他们的成功感和价值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动力,促使他们进一步钻研课程理论。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往往采取合作和竞争的方式,因此开发者之间的凝聚力得以加强,能力得以验证,还可以带动青年教师的素质提高。可以说,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的目标
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目标必须基于对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深刻理解,对可能开发空间的明确把握,对物理教育资源的足够估计,对学生全面深入地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生活经验以及动手能力等基本情况。校本课程的目标应突出对实现国家课程目标的完善和补充,而不是课程目标的强化。所以,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应注重: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意识的培养;②刺激受教育者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③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营造轻松、活泼的优良教育与学习环境,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目标是:1.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2.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物理与科技的关系。3.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4.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5.同时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三、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和选取
物理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是课程开发的另一主要问题。它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课程实施的操作性依据。校本课程内容必然是要与学校、学生和教师的现实紧密相联,它必须是在教师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而且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在选择和设计教学素材时,要防止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不自觉地依据“知识的顺序”,使校本课程过多地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思维框架和传统经验。同时也要避免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教师的“个人作品”,成为教师本位课程开发,导致校本课程偏离目标。
按照物理新课程标准,一方面要求在“知识深度”方面要适当降低,而在“在知识广度”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拓宽,以体现“广、浅、精”这一当代学科基础课程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习并认识物理学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方法;重视渗透思想教育。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内容的选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与物理:生活是许多自然规律、社会知识的本源,而知识规律的作用就在于其来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进而改变生活。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这一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物理规律现象可以说处处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如:扁担的作用及力学原理,自行车中的摩擦/生活中的摩擦力,运动场上的物理学,洗衣机中的物理问题,冬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家电中的物理知识等。通过对生活中物理知识的了解,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到物理离我们很近,并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知识、发掘知识。
物理学史方面:通过对物理学史部分精彩内容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历程有所认识,从而对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架构以及成就、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向有所了解,培养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意识等等。寻找必修课本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科学家(如伽利略)和历史上重要的理论论战(如光的粒子说与波动说),并通过查阅资料,整合成几个物理学史的专题。如:中西方古代物理学简介,伽利略的力学贡献及科学方法,牛顿生平与主要成就,永动机史话,天文学的发展历程等。
小发明和小制作:发明制作是一种技术创造活动,凭借各种科学技术原理,开发出前所未有的事物和方法。青少年时期可塑性大,他们精力充沛,富于幻想,创造能力从少年儿童时期就表现出来了。发明制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本身就有一些小制作,限于课堂时间,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可以开发为物理校本课程内容。如:自制潜望镜,自制小喷泉,简易的海水淡化器,简易风力发电器等。
物理知识与科技前沿: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到高科技前沿,它的应用十分广泛。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认识物理知识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物理学的最新发展。前沿科技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的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教育,是适应科技竞争的需要,时代的需要。科技前沿如卫星发射与航天科技、低温超导、磁悬浮列车、光纤通讯、纳米技术、新能源开发、前一年国际国内的十大科技新进展以及与诺贝尔奖有关的材料等。
物理奥赛培训内容:为了满足部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内容也可以作为物理校本课程的内容。
还有如:小家电维修方面,航模制作,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物理学家的思维方式,物理学习方法,科普性物理知识等,可以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选编入中学物理校本课程。
总而言之,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和选取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挖掘资源,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区、共建单位等各方面在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积极作用,使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真正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社会。体现学校的特色。加强物理教研组内的合作,发挥物理教研组全体老师的力量,每个老师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的不同,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各具特色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加强与其它科目老师的合作,中学物理校本课程从一个学科切入,但所涉及的问题往往是多学科多门类的组合。加强和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如其他中学、教育机构、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发,并通过网络、教研活动等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实效。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和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
四、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的实施
学生选课:向学生宣传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让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视学生选课情况及场地限制,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课时安排:根据各年级的课时情况,每周安排一到两个课时不等。将校本课程纳入课时计划,保证师资和时间。实施过程中做到计划落实,人员落实,措施落实,要求实施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确保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有些课程的内容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如物理学史的精彩篇章、科普性物理知识、物理学家的思维方式等,有些课程的内容可以以活动课的形式进行,如家电维修、小制作等。
课程的管理机制: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具体领导组织、协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根据课改规划,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建立相关的课程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确保课程有序运行。
五、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的评价
建立规范的内部评价机制,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保证。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决策进行开发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的教学安排由学校根据情况自主进行。因此,校本课程需要更多地依靠学校教师进行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校本课程的良性运作。评价的目的在于诊断课程、修正课程及确认课程的开设价值,并根据形势的发展预测社会的需求,推动校本课程开发深入持久地进行。
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评价,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质量的保证。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课程建设的发展。
中学物理校本课程评价内容包括:①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分析评价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以便及时调整。②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还应重视课外活动中学生能力的体现,尤其是要关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水平的进步和提高。③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实施这一课程的态度,水平和绩效的考核评价。
中学物理校本课程评价主要采用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评,教师评价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