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预防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常见疾病预防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常见疾病预防方法

常见疾病预防方法范文1

[关键词] 肉鸡 呼吸道疾病 发病原因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240-01

1 肉鸡常见呼吸道病的发病原因

1.1 饲养管理缺失导致肉鸡呼吸道疾病

在肉鸡饲养过程中,肉鸡出栏后,养殖人员没有进行及时的清扫和冲洗消毒,就会导致鸡舍内整体环境不佳,也会导致残留的病原体致使肉机出现呼吸道疾病。本地区在养殖过程中,病原性呼吸道疾病是主要原因,主要包括鸡毒支原体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另外,通过肉鸡口鼻粘液传染的传染性喉气管炎,也会将病毒释放到空气中,影响鸡群的健康。得病的肉鸡眼泪、口水以及粪便都含有很多的病原体,不仅会污染器具,也会对饮水、觅食等设备产生污染。

1.2 环境控制缺失导致肉鸡呼吸道疾病

主要是由于养殖人员没有全方位考虑气候变化,特别是在冬季和春季,由于昼夜的温差较大,肉鸡的呼吸道在受到冷热交替环境的影响后,会出现严重的应激反应,最终导致肉鸡发生呼吸道疾病。另外,由于鸡舍的设计结构和建设要求并不规范,且整体布局也存在诟病,鸡舍间距过于密集以及鸡舍内部粪便清理不及时等,都会影响整体鸡群的生活质量以及身体状况。在病鸡处理问题上,有的养殖场没有建立有效的处理措施,相应的消毒设施和装备也非常不健全,人员和车辆会随意走动,管理比较松散,都是肉鸡发生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原因。

1.3 饲养营养缺失导致肉鸡呼吸道疾病

在肉鸡饲养过程中,饲料的营养程度十分关键,若是饲料中蛋白质浓度和品质较差,则会导致肉鸡体内抗体存在严重不足,其自身的抗病能力也会随之下降,这就会导致肉鸡出现呼吸道疾病。另外,在肉鸡养殖过程中,饲料中一直缺乏维生素A也会导致肉鸡的抗病能力削弱。维生素A能有效的缓解肉鸡呼吸道粘膜受损问题,长期缺乏,则粘膜损伤无法得到有效修补,就会导致病原体入侵。维生素的缺乏也是肉鸡呼吸道出现炎症的主要原因,需要引起相关养殖人员的高度关注。除此之外,病毒管理缺失导致肉鸡呼吸道疾病,在肉鸡养殖过程中,若是出现病毒处理不当,则会出现严重的疾病侵染问题。病毒株会出现不断变异的问题,因此,肉鸡在感染呼吸道疾病后,会出现不同的疾病特征。其中,临床呼吸诊断疾病的过程中,对于呼吸道型,肾型等都有不同的规定。

1.4 疫苗防疫缺失导致肉鸡呼吸道疾病

在对病毒进行集中管控的过程中,疫苗的注射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特别是由于操作不当以及操作失误导致的呼吸道免疫反应,都会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还有部分疫苗主要是嗜呼吸道病毒,会根植在肉鸡的呼吸道上皮,这种疫苗问题较为严重,对于再次进行免疫会产生不良影响[1]。

2 肉鸡常见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措施

2.1 积极创设有效的生物安全管控体系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本地区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确保技术清扫鸡舍,保证内部冲洗以及消毒操作能有序进行,并且要保证有效阻断不良肉鸡留下的疾病隐患,充分对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器具进行集中管控和综合治理,从而提高整体养殖质量。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对肉舍进行消毒和冲洗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要穿戴整齐的工作服,减少外来病原进入到鸡舍的可能性。严禁外来人员随意走动,并对病鸡、死鸡进行集中的掩埋处理。

2.2 积极落实有效的药物防治体系

养殖人员要从根本上提高肉鸡的免疫能力和抗病水平,就要强化饲养管理项目,有效消除发病的诱因。第一,优化厂址的选择,由于大连是东北地区,需要养殖人员做好鸡舍内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工作,确保舍内卫生通风良好。第二,要对饲料进行集中管理,保证其营养均衡,既能保护肉鸡的肠胃,也能有效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第三,要制定科学化的免疫程序和工作流程,及时进行管控和项目处理,确保肉鸡的免疫机制能得到有效提高,相应的抗病能力也能增强。

2.3 积极建构有效的疫苗防疫体系

在对肉鸡进行集中管控和防疫疫苗注射过程中,要针对大连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和工作流程,在制定相关规定后,要集合实际需求和运行维度,提高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且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集中分析和综合处理。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对其M行免疫接种的过程中,时间主要集中在接种前3天到5天,肉鸡停止服用磺胺类、抗病菌类等药物[2]。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针对肉鸡常见呼吸道疾病建立更加有效的管控措施,就要在结合大连地区特征的基础上,建构完善的管控模型和饲养管理制度,践行相关要求和安全防疫措施,确保管理层级结构符合实际需求,在优化提高整体管理效果的同时,推进地区畜禽养殖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常见疾病预防方法范文2

关键词:乳腺癌;外科手术;并发症

乳腺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已跃居为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其治疗仍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由于操作技术、临床分期及患者体质等原因,术后仍可能存在诸多的并发症。我院自2009年8月~2013年8月共收治的416例乳腺癌,均实施手术治疗,现将患者术后情况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为均为女性,年龄为21~72岁,平均年龄为43.23岁,肿块位于外上象限118例,外下象限99例,内上象限71例,内下象限65例,中央区63例;左侧214例,右侧201例,双侧1例;临床分期:0期16例,Ⅰ期32例,Ⅱ期279例,Ⅲ期89例;病理类型:导管原位癌13例,小叶原位癌3例,浸润性导管癌388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佩吉特病3例,粘液癌5例,髓样癌1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手术方式:保留的乳腺癌切除术15例,单纯切除术13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381例,Ⅰ期重建7例,术后均采用双引流管引流及胸带加压包扎,引流时间5~20d,平均为8.1d。

2结果

按照谭明等提出的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判断标准[1],本组术后出血1例;皮下积液84例,其中腋窝52例,肋缘24例,胸骨旁3例,锁骨下5例;不同术式造成的积液:保留的乳腺癌切除术1例,单纯切除术 1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81例,Ⅰ期重建1例;皮瓣坏死及血供不良45例,其中Ⅰ度24例,Ⅱ度18例,Ⅲ度3例;上肢淋巴水肿33例,Ⅰ度21例,Ⅱ度12例,Ⅲ度0例。

3讨论

3.1术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 月经期患者凝血机能低下,新辅助化疗的患者化疗毒副反应的高峰期骨髓抑制,患者有内科合并症如高血压、血小板减少等,以及术中止血不彻底,尤其是胸大肌穿支止血不牢靠常可致术后出血。

3.2皮下积液的原因及防治 有文献报道皮下积液发生率可达20~28%[2]。其原因有①切口设计不当,导致皮瓣与胸壁贴合不全;②淋巴管漏,淋巴管管径较小,其管内的有形成分不如血管内多,使得淋巴管的标识性不强,容易遗漏封闭;③手术创伤大,术中止血不彻底,术后引流不通畅或包扎压迫不完全或过早拔除引流管;④术后患者患肢活动时间过早,活动幅度过大。因此术前应设计皮肤切口,避免皮瓣过多或过少;术中应彻底止血,牢靠封闭断裂的淋巴管,通畅引流,一般建议在肋缘及腋下各一根引流管,外接负压引流瓶,必要时可使用皮肤外固定纱布,尤其是腋窝;术后嘱咐患者限制患侧肩关节运动。一旦出现皮下积液,应积极处理,对于少量积液者,可抽吸后局部加压包扎。

3.3皮瓣坏死的原因及防治 据报道,皮瓣坏死发生率约10~39%[3],其根本原因是皮瓣缺血。①皮瓣设计不当,导致张力过大;②游离皮瓣时将皮肤与其下方的动静脉直接切断致使皮瓣血循环不良;③术中电刀和血管钳使用不当,破坏了皮缘下真皮层的毛细血网;④包扎过紧,发生局部坏死;⑤感染。因此术前需合理设计皮瓣,我院采用改良型Steward切口,减少了植皮的机会及皮瓣坏死的发生率。

3.4患肢淋巴水肿的原因及防治 有报道称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为10%~30%[4]。而淋巴水肿的程度与腋窝淋巴结清扫的范围直接相关,彻底清扫组发生率为36%,仅活检组发生率为6%[5],腋鞘剥除也可能是发生患侧上肢水肿的原因之一[6]。术后腋窝加压包扎过紧也可导致上肢肿胀。故术前应充分估计手术切除的范围和腋窝淋巴结清扫(axillary lymph nodes dissection, ALND)的程度,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在适用范围内能够准确地预测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状态,使SLNB阴性的患者免于ALND,从而大大减少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7]。术中ALND时如果发现淋巴结与腋鞘无明显粘连,可不剥除腋鞘。术后放松腋窝过紧的加压包扎、适当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及局部按摩可使患肢的紧绷感和轻度水肿得以恢复,改善微循环药物的使用,能使部分中度水肿患者情况有改善或消退,我院患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为7.9%,为轻度及中度,通过以上治疗后情况好转。对于重度的淋巴水肿患者,有学者采用血管化的淋巴移植后可获得较好的疗效[8]。

4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的治疗方案,恰当的切口设计,精细的手术操作,及时的术后处理可降低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谭明,刘力.乳腺癌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J].北方医学院学报,2006,23:9-111.

[2]杨永久,李瑞平.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5,14(4):311.

[3] Komorowski AL, Zanini V, RegoloL, et al. Necrotic complications after nipple -and areola-sparing mastectomy [J]World J Surg,2006,30:1410-1413

[4]Radina M E, Armer J M, Culbertson S D, et al. Post-breast cancer lmphedema:understanding women.s knowledg oftheir condinon[J]Oncol Nars Forum,2004,31:97-1041

[5]Clark B, Sitzia J, Harlow W. Incidence and risk of arm oedema following treatment for breast cancer:a three year followup study.QJM,2005,98:3432358

[6]李良,齐兆生,魏元明,等.乳腺癌根治术手术方式改良的体会(附398例报告)[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5,12:252-2531.

常见疾病预防方法范文3

关键词:铁路线路;病害原因;预防方法

Pick to: often keep railway line equipment complete and quality balance, reasonable maintenance lines, timely and effective analysi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quipment, is trains can safe, smooth and uninterrupted operation of the guarantee. This article discussed about this.

Key words: railway line; Disease causes; To prevent them

中图分类号:U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铁路线路设备是铁路运输业的基础设备。由于机车车辆的动力作用和自然条件对线路的影响,常年在大自然中的轨道、路基、道床随时会发生磨损、变形,给铁路线路造成诸多病害。从实际了解的情况看,重载铁路轨道结构破坏主要以线路爬行、钢轨及接头联接零件病害和曲线病害居多。那么,这些病害是如何形成的,又怎样进行合理整治呢?下面就结合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线路爬行的原因及预防 线路爬行是万病之源,形成爬行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有:钢轨在动荷载下的挠曲;列车运行的纵向力;钢轨温度变化;车轮在接头处撞击钢轨;列车制动等。当线路上防爬设备不足,扣件的扣压力及道床纵向阻力不够时就会加剧线路爬行。一般认为钢轨挠曲是线路爬行的主要原因,而其他的因素则促成和加剧了线路的爬行。那么,如何预防线路爬行呢? 1.增加线路纵向阻力。加强轨枕与道床间的防爬阻力,方法是保持道床的标准断面,做到轨枕底下道碴厚度够,轨枕盒内道碴丰满,轨枕两端碴肩够宽,加强捣固。整好长平,保持线路平顺,夯实道床。此外对脏污严重的道床一定要进行清筛,以防止因翻浆冒泥和线路爬底而降低线路纵向阻力。 2.保持扣件的应有扣压力。为了增加钢轨与夹板之间、钢轨与垫板之间、垫板与轨枕之间的阻力,应及时拧紧螺栓,拧紧扣件。对于失效的扣件应及时更换和整修。 3.及时整治接头病害。有病害的接头会加剧列车对钢轨的冲击力,加大钢轨爬行。对马鞍型磨耗接头、低接头、破损的钢轨头部都要及时进行整治。对于连续的大轨缝和成段轨缝不均的地段要进行整治。

二、钢轨及接头连接零件病害的成因及预防 造成钢轨及接头连接零件病害的原因主要有:(1)轧钢质量不好;(2)接头养护不良,加重车轮冲击。车轮行经钢轨接头处,因接头形成了折角,车轮从一根钢轨走上另一根钢轨时,有悬空跳过去的现象,发生了冲击,这个冲击力一部分使钢轨端部和夹板挠曲,一部分使钢轨顶面及夹板和连接零件发生磨耗。如有低接头和接头松软或轨缝过大,过车时接头处发生的折角就会增大,车轮对接头的冲击也越严重,结果造成钢轨、夹板和连接零件的严重磨损或折断;(3)在车轮冲击力作用下,端部顶面受到很大的压力,产生塑性变形。由于淬火与未淬火部分的硬度不同,形成马鞍型磨耗;(4)捣固不良和线路爬行。捣固不良的线路,列车通过时,钢轨上下反复挠曲,使钢轨内部组织连续发生拉张和压缩的反复应力,容易受到破坏。线路爬行,造成低接头、拉大轨缝或在接头附近发生小坑、三角坑,这样,就更容易造成钢轨、夹板及连接零件的磨损或折断;(5)曲线超高不正确,造成钢轨磨损;(6)线路上铺设的钢轨,轨底坡不合,钢轨顶面容易发生磨损;(7)换轨时设置轨缝过大和接头错牙,形成先天性的轨面不平顺;(8)垫板和扣件养护不良。垫板位置歪斜,常造成轨底压在垫板边棱上,轨底局部负担重压,造成破裂或折断。 预防钢轨及接头连接零件病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加强钢轨和夹板的养护工作。加强钢轨的检查,发现重伤钢轨和夹板,应及时更换;及时矫直硬弯钢轨;及时焊补轨面擦伤;经常注意拧紧扣件,整修防爬设备,锁定钢轨,防止爬行,不使轨缝拉大。 2.加强接头养护。加强接头捣固,保持道床丰满,并加以夯实。接头轨枕材质尽可能一致,间距符合规定,以保持支承条件一致;经常上紧夹板螺栓,保持接头坚固。由于列车的不断打击,会引起螺栓松弛,接头松动。其结果使接头不能作为一个整体来抵抗外力,个别零件可能因负担过重而损坏;及时清筛接头范围内的不洁道碴,以免结成硬壳,失去弹性,或引起翻浆冒泥,造成显著的不平顺;及时消灭轨面高低错牙,接头轨面及轨距线内侧错牙不得超过l mm;及时调整轨缝。大轨缝是造成接头病害的重要原因。因此,轨缝必须均匀,并符合规定要求,发现大轨缝应及时整正。 3.及时整修轨底坡,使之符合规定的标准。

三、 曲线钢轨病害的原因及预防 曲线钢轨磨耗的原因主要有:(1)钢轨的位置不正确。 由于钢轨位置不正确,使里外股钢轨受力不均匀和钢轨偏压,列车行走不平稳产生附压力打击钢轨而加速轨面磨耗;(2)养护不良造成钢轨磨耗。曲线不圆顺、方向不良,使列车通过时产生摇晃,这会加速钢轨磨耗。轨距超限,使车轮与钢轨的内接情况不好,增加行车阻力与摇晃,这也会加速钢轨磨耗。缓和曲线超高的递减距离不够,引起列车在缓和曲线运行时发生震动、摇晃和冲击,使钢轨加速磨耗;(3)钢轨本身质量不好,在列车运行时增加了磨耗。 预防曲线病害的方法主要有:

1.保持正矢不超限,定期调查现场正矢,细心计算,全面拨正。特别是要保持曲线头尾的圆顺。对于曲线“鹅头”、“支嘴”等病害要及时整治。

2.做好缓和曲线超高顺坡和正矢的递减。顺坡和递减时应等量进行,不要忽大忽小,缓和曲线头尾可适当增减3mm 的超高。

3.合理设置外轨的超高。超高过大会加剧外股钢轨的侧面磨耗和里股钢轨的垂直磨耗。相反,超高过小,对外股钢轨也不利。

4.加强养护。经常保持曲线状态良好,保持方向顺、轨面平、轨距水平不超限是减少列车的摇晃、减少车轮冲击力的有效措施。因此,应定期拨道,经常养护,预防病害的发生。

5.调整轨底坡,使钢轨踏面坡度符合车轮踏面。使车辆的重心落在钢轨中心线上,减少钢轨磨耗。

常见疾病预防方法范文4

[关键词]气管插管;并发症;护理

气管插管包括经口或经鼻插管,是抢救呼吸衰竭的一项重要措施,气管插管的建立,使正常呼吸道黏膜的加温、加湿、滤过及防御功能丧失,容易引起一些并发症,而规范的人工气道护理,则能降低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通气治疗效果,大大减少危重病人的死亡率。我科自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共收治气管插管病例3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3~89岁,均为气管插管,平均插管时间5.7天,因病情加重死亡6例,26例拔管转科,无并发症发生。

2 常见并发症

2.1 气道阻塞

湿化不足或吸痰不充分、呼吸机管道扭曲或异物坠入、误吸等均可引起气道阻塞,患者可表现为呼吸困难、紫绀、烦躁不安、休克。

2.2 气管导管脱落

气管插管固定不到位、或镇静药物使用效果不佳时病人自行拔管可导致气管导管脱落,表现为呼吸困难、缺氧、意识丧失等。

2.3 气道内壁受损

如气囊压力过高阻断局部黏膜的血液供应,可导致黏膜坏死、出血。

2.4 炎症

插管后可引起喉炎、喉水肿、声带麻痹、口腔溃疡、呼吸道炎症等。

3 预防及护理

3.1 妥善固定

插管期间必须妥善固定插管,防止移位和脱出,最好选用粘性较好的3M绸胶布和寸带固定,经口插管者固定时要用硬牙垫,以免管子弯折,正常成人气管导管的长度为22±2cm[1],护士应时常检查气管内导管上的标记,每班应测量、记录气管插管顶端与门齿的距离,并做好交班;亦可仔细听诊两肺呼吸音,看是否对称,过长外露的气管导管部分应被剪短,以减少死腔及减低气管插管对声带所造成的刺激及损伤[1]。注意给患者更换时,用手固定好气管导管,避免呼吸机管道牵拉脱落。对于烦躁患者,用约束带固定双手,根据医嘱适当用镇静剂,避免气管导管随运动而损伤气管和鼻腔黏膜,防止病人自行拔管,另外,将患者头部稍后仰,以减少气管导管对咽部的压迫。

3.2 吸痰

适时吸痰,过去常规1~2小时吸痰一次,实践证明过度频繁的刺激反而使分泌物增多,而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道不畅,血氧饱和度下降,所以适时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关键[2]。吸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吸痰应遵行无菌操作原则,动作轻柔;②吸痰前后给予吸氧,给予2min纯氧吸入;③吸痰时间一般不超过15秒/次,吸痰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④痰液粘稠在吸痰时和吸痰后从气道滴入湿化液2~3ml/次,以稀释痰液,吸痰同时应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防止误吸;⑤吸痰时注意吸引器接头与吸痰管衔紧,湿化液滴入时一定把针头取下,再行注入,以防止吸痰管及针头衔接不紧坠入气道,引起气道堵塞。本组病例中一例患者在吸痰过程中由于呛咳厉害吸痰管不慎掉入气道,经医生及时使用纤支镜取出,病人未发生气道阻塞。

3.3 气道湿化

吸痰不充分、湿化不足,是导致气道阻塞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给予科学、有效的湿化。应保证充足的液体入量,满足每日生理需要量2500~3000ml,使用呼吸机时,必须开启加温湿化器,蒸馏水温度32~37℃,一般不超过37℃,还可利用超声雾化吸入法给予湿化,脱机后常规给予持续气管内泵入湿化,抽取50ml湿化液,接静脉延长管,剪去接头,末端插入气管导管内5cm固定,用微量注射泵以5~12ml/h的速度持续气管内滴入,注入量为150~250ml/d,护士可根据患者痰液粘稠程度调整泵入量及速度。本组临床资料中,按痰液粘稠程度分度方法统计[3],Ⅱ度粘稠痰(中等粘稠痰)21例,Ⅲ度粘稠痰(重度粘稠痰)3例,其余8例为Ⅰ度稀痰,在护理过程中对Ⅱ~Ⅲ度粘稠痰给予及时有效的湿化和吸痰,无一例发生气道阻塞。

3.4 气管插管气囊充气适度

由于气囊的存在使气管插管固定在相对稳定的部位,使气管与气管壁之间密封无隙,可保证机械通气的效果,还可防止呕吐物、血液、分泌物流入肺内,应选用低压高容量气囊导管,气囊压力保证在18mmHg(25H2O)以下,以防止气管内壁受压坏死,每天至少应检查气囊压力一次,可用气囊测压装置测量,如无测压装置,在给予气囊冲气时,采用分次少量的方法,直到恰好听不到呼吸时从气囊周围漏气的声音为止,吸痰充分后可定期减少囊内气量。

3.5 加强口腔护理

保留气管插管的患者,每日应口腔护理至少三次,以减少细菌数,防止向下移行而发生感染,有条件每24h更换牙垫一次,并将气管插管位置从口腔一侧移至另一侧,减轻插管对口腔黏膜的受压,防止口腔溃疡,更换胶布、寸带后牢固固定,做口腔护理时,必须在气囊充气情况下进行,口腔护理液可根据口腔的PH选择。

3.6 做好心理护理

清醒患者气管插管后,因难于忍受不适和无法讲话,常导致急躁、恐惧等心理,可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烦躁不安、不配合治疗,甚至造成气管插管脱出或自行拔管等不良后果。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理解患者因插管所承受的痛苦与不适,要能够做到使患者意识到这种痛苦与不适是暂时的,经过医护人员的努力和自己良好的配合是能够顺利度过拔除气管导管,护理人员应教会病人简单的交流方式,采用写字、手势或点头、摇头等交流方式与医护人员、家属进行交流[4],消除恐惧,增加安全感和自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4 体会

气管插管的建立,容易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我科护理人员通过以上护理措施,预防及减少了气管插管病人的并发症,保证了病人的呼吸支持,进而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刘淑媛,陈永强.危重症护理专业规范化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77-124.

[2]巴图那森.人工气道的建立及管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3):51.

常见疾病预防方法范文5

[基础知识]

正常体温及相关影响因素

正常体温是人为划分的,口腔温度(舌下测量)136.3~37.2℃,直肠温度36.5~37.7℃,腋窝温度36.0~37.0℃。需要指出的是,有很多因素可使体温与正常体温范围有所偏离,但仍属于正常体温。

季节变化 炎夏与严冬的腋温,可分别偏高与偏低。

昼夜波动 正常人体温上午比下午低,夜间比白天低,清晨2:00-6:00时最低,午后14:00-18:00较高,在24h内呈周期性变化。

进餐前后 进餐后,一方面因热食可使口温升高,同时,食后体内代谢增高,产热增加,所以体温可暂时增高。

运动与情绪波动 剧烈的运动、情绪激动等,因体内产热剧增,体温也可暂时升高,甚至可达38℃。

年龄差异 年轻人体温一般偏高,老年人较低。这种差异可能与代谢率高低和活动多少有关。

性别 同年龄段、同体形的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

基础体温 各人不尽相同。尤其是基础体温偏低的人,如病前≤36.5℃,病后如达37.0~37.2℃时,也应认为是低热。

[异常体温与相关疾病]

高体温的热度、热型与相关疾病

热度与疾病 ①40.5℃:超高热,可见于乙型脑炎、脓毒败血症、伤寒(重症)、中暑及中枢性高热等。

注意 临床上不应以热度来衡量疾病的轻重,在某种意义上热度的高低反映了机体的防御应急能力。但热度过高可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体温>40.5℃时,往往提示患者病情严重,应积极采取措施,以避免高热对组织造成的损伤。

热型与疾病 发热有明显的热型特点,但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热型特点,其本质和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人认为,各种热型的发生取决于各器官组织内感受器的特点。因为各器官组织的感受器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发热反应的骤缓、高低和持续时间均小一致。

稽留热患者体温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升高至>39℃,然后停留在高热水平数天或数周,且在高热期间一天内体温波动≤1℃(见图1):稽留热应想到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羌虫病等极期,也见于A族链球菌性咽峡炎、蜂窝织炎以及斑疹伤寒等。

弛张热

体温高低不一,昼夜之间体温波动范围较大(常>1℃),但最低体温仍在正常水平以上(见图2),他张热应想到败血症、脓毒血症、怖脓肿、严重的肺结核等。

间歇热 体温突然上升后持续几小时又突然下降至正常,以后间隔数小时或1~2d又突然升高,持续几小时后又突然下降,如此反复发作(见图3)。间歇热应想到疟疾、局灶性化脓性感染、结核以及某些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等。

双峰热 高热曲线一天内有2次波动,部分患者发热几天后体温恢复正常,但1~3d后再次升高,形成双峰,称之为双峰热(见图4)。双峰热应想到粟粒型肺结核、恶性疟疾、黑热病、大肠杆菌败血症等。

不规则热 热型不规则、时高时低(见图5),并不显示上述几种热型。不规则热应想到流行性感冒、肺结核、渗出性胸膜炎、不典型疟疾、风湿热、恶性肿瘤或用药干扰(如退热剂、激素)使热型不规则。

颠倒热 早晨或上午发热,下午或傍晚退热,这与一般的发热规律相反,称为颠倒热。临床常见于持久性败血症、绿脓杆菌性肺炎,偶可见于肺结核患者。颠倒热也有的白天不发热而夜间发热,如丝虫病。

周期热 体温在数小时内上升至高峰,然后呈稽留热型,待数日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间歇一段时间后体温又再度上升。周期热应想到淋巴瘤、布氏杆菌病、回归热、脑膜炎等。

提示 笔者曾总结长程发热311例,从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感染性疾病依次表现为不规则热、弛张热、间歇热、稽留热。而风湿性疾病则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热和间歇热;肿瘤性疾病除表现不规则热,也有周期热。同时应注意,有些情况会影响热型曲线,比如不适当的治疗,如抗生素的滥用。假如一有发热,或只有轻微咽痛、咳嗽症状就用抗生素、退热药,或用激素等,就会掩盖典型的热型曲线,从而影响对疾病诊断。又如,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合并症、夹杂症,或二重感染的情况,也使我们看不出典型热型。

高体温相关疾病举例

疟疾 疟疾是疟原虫引起的,引起人类疟疾的原虫有4种:①间日疟原虫(引起间日疟,48h发作1次);②卵形疟原虫(引起间日疟,48h发作1次);③三日疟原虫(引起三日疟,72h发作1次);④恶性疟原虫(引起恶性疟,每48h发作1次或呈弛张热)。

当临床遇到高热者的热型图为每隔1d或2d有规律的曲线、发抖者应想到疟疾,尤其是蚊虫孳生的季节,或从热带(如非洲)来的患者更应注意是否患了疟疾,为明确诊断应化验血找疟原虫。

中暑 患者高热不退或伴有意识改变,结合病史,若患者在高温环境工作、散热不好、防暑措施不到位等,应想到中暑的发生。

淋巴瘤 发热病程长,周期性发热。这种患者由于体温有周期性升高和周期降至正常,易引起漏误诊。常常以为治疗有效,出现错误诊断。为明确诊断,应寻找肿大的淋巴结,做穿刺或切取做病理检查,并进一步对病理组织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

链接 局部温度升高可能的疾病

如盆腔或下腹部炎症性疾患(如阑尾炎、子宫内膜炎、膀胱炎、肛周脓肿等),其肛温高于正常;腋窝或其附近有急性炎症,其患侧腋温可高于健侧;脑膜中动脉出血的患者,有时其患侧腋温也可高于健侧。体温过低与相关疾病

体温过低程度判断:①轻度:32~35℃;②中度:30~32℃;③重度:

死亡交错:一般发热性疾病在临终前,无论是否解热,其脉率皆出现上升,因此出现脉搏曲线与体温曲线形成交叉现象,称为“死亡交错”。

体温(口温)

常见疾病预防方法范文6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髋部骨折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高龄患者体弱多病,并存疾病多,长期卧床会带来更多的并发症,而手术治疗能让患者早期下床,恢复功能,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但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手术风险大,易发生多种早期并发症,因而对围手术期治疗提出更高要求[1]。在骨科医生决定手术治疗后,如何更有效地加强多学科协作,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是围手术期治疗的难点。应根据年龄、基础疾病、骨质疏松程度及经济条件等来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本院对自2003年9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67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对围手术期处理的重视使手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7例,男 30例,女 37例,年龄70~92岁,平均79岁。左髋32例,右髋35例。股骨颈骨折20例,其中GardenⅠ型3例,Ⅱ型5例,Ⅲ型6例,Ⅳ型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47例。伴有并存疾病者59例(88.1%),其中伴有2种以上者25例(37.3%)。

主要并存疾病为:高血压病32例(47.8%),冠心病8例(11.9%),糖尿病11例(16.4%),慢性支气管肺炎7例(10.4%),老年性痴呆1例(1.5%),脑梗死8例(11.9%),

肝硬化伴腹水1例(1.5%),帕金森病2例(3%),肾功能不全2例(3%)。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迅速相应对症处理,常规行皮肤牵引。全面而细致的查体,监测患者血压、脉搏等一般情况。 完善各项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生化全套、心电图(必要时查24 h动态心电图)、胸片、双下肢血管彩超。对并存疾病请相关科室会诊、协助积极治疗。高血压者血压降至160 mm Hg/90 mm Hg以下,糖尿病者血糖控制在8 mmol/L以内。对老年患者伤前及伤后的健康状态、对手术的耐受性进行综合评定,以确定手术方案,术前等待时间不超过1周。

1.2.2 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5例,连续硬膜外麻醉62例。

1.2.3 手术方式 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术5例,切开复位空心钉固定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5例,人工股骨头(双动头)置换术8例,动力髋螺钉(DHS)固定39例,伽马钉固定3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4例,外固定支架固定1例。

2 结果

本组67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2 min。平均出血量300 ml(5~800 ml)。术中及术后输血

18例,平均400 ml。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为2 d。平均住院时间18.5 d。术后并发症:褥疮

1例,经换药后愈合;脑梗死2例;术后精神障碍2例;伤口脂肪液化2例,经换药后愈合;1例发生心力衰竭,经治疗后好转。肺部感染8例,1例死亡,死于肺部感染合并心肺功能衰竭。其余均在住院期间治愈。67例患者中62例获得了9~24个月随访,平均13个月。1例发生股骨头坏后期行人工关节置换术,3例发生内固定物松动,3例发生髋内翻畸形。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标准:优40例,良12例 ,可7例,差3例。总优良率83.9%。

3 讨论

本组病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部感染(占11.9%),其中1例合并心肺功能衰竭死亡。随着年龄增大,呼吸道粘膜与肺的弹性逐渐变小,咳嗽机能受到损害,同时纤毛功能减低、免疫抗体下降等造成局部防御机能低下。加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慢性呼吸系统功能不全是老年患者常见伴发疾病,其次,麻醉造成的呼吸和咳嗽反射的抑制,全麻时气管内插管对气管损伤,术后伤口疼痛,使呼吸运动受限等许多因素,可促成炎症的发生。Segmour等[2]报道肺部疾患占老年术后并发症40%,占术后可预防死亡的20%。因此术前摄胸片,评估肺功能,教会患者学会深呼吸,有效咳痰至关重要。术前已存在肺部感染者,应用足量抗生素治疗。本院在术后常规吸氧,早期翻身拍背、鼓励咳嗽、排痰,对痰液粘稠又不易咳出者予雾化吸入,是预防肺部感染简单有效的方法。本组病例中死亡的一例患者82岁,术前即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术后第7天发生严重肺部感染,咳嗽无力,大量痰液无法排出,最终导致心肺功能衰竭死亡。反思该病例,手术是否其最佳治疗方案,值得商榷。

深静脉血栓形成和由此引发的肺栓塞是髋部骨折老年人的重要术后并发症,而致死性的肺栓塞常常没有先兆,抢救成功率很低,极易引起医疗纠纷,更应引起重视。老年患者的高脂状态,外伤及手术后组织释放凝血致活酶等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卧床及下肢活动受限使下肢的血流缓慢等因素均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栓子脱落导致肺和脑血管的栓塞,其潜在的危险极大。抗凝药物治疗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有效方法。本院于术后24 h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低分子右旋糖酐可降低血小板的粘附性和凝聚力,改善血循环,改变纤维凝块的结构,提高血栓的易溶性,可有效地预防静脉血栓地形成。常规使用1周。术后次日即应用下肢静脉泵(其作用是对下肢静脉被动挤压促进血液回流,防止血液在深静脉内淤积形成血栓)能更好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引流管拔除后即使用CPM机被动活动下肢。同时予以粗纤维食物及易消化食物,防止便秘,以防止术前即有血栓患者用力大便时,栓子脱落。本组经采用积极预防措施,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但有2例发生脑梗死,和患者术前即存在轻微的脑梗死,术后补液量偏低,脑循环血量减少有关。

刘军等[3]认为导致患者死亡的严重并发症第一位是心脏事件。麻醉、手术及术后不适、体液重新分布都与术后心脏事件有关,体液重新分配对术后心脏事件影响尤为显著。术中失血及伤口暴露体液蒸发导致第三间隙液体进入血管,从而导致心脏负荷明显改变,术后盲目大剂量补液容易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肌缺血。本组即有一例因实习护士没重视输液速度,导致患者发生心力衰竭,虽经积极治疗患者好转,但延长了住院时间,加重了经济负担。术前常规查心电图(必要时查24 h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评估心功能,请内科会诊,协助调整用药,常规给予改善心肌血供、增强心肌营养的药物如参麦、FDP等,重点控制高血压、冠脉供血不足、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室性心律失常,确保术前心功能达Ⅲ级以上,血压控制在160 mm Hg/90 mm Hg以下。对高危患者,术中可请心内科医师全程监护。术后伤口疼痛及低氧血症,可加重高血压、心肌缺血,诱发心律失常,术毕应积极使用无呼吸抑制之镇痛泵予术后镇痛,并积极治疗原发心脏疾病。输液量出而入,宁少勿多,特别注意减慢输液速度。

老年人胃-粘膜屏障较脆弱,创伤手术后胃液分泌增加或饮食失调引起胃酸、胃蛋白酶增加,极易诱发消化道应激性溃疡,且老年人胃底、胃壁的血管硬化、弹性差,消化道应激性溃疡一旦发生很难控制。本院术后常规使用抗酸药物奥美拉唑3~5 d,并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予以支持疗法等,有效地预防了应激性溃疡地发生。

高龄髋部骨折绝大多数合并骨质疏松症,尤其是女性,不但骨密度低下,而且骨结构强度明显脆弱。术后容易发生内固定物失效,骨折畸形愈合,甚至髋内外翻畸形。因此术前及术后应用一些能提高骨密度、增加骨强度的药物。本院常规使用密盖息50 IU/d,1~3个月,并补充钙制剂,尽早功能锻炼,防止术后由于肢体废用导致骨质疏松的进一步加重。

长期卧床的高龄患者血循环差,皮肤的感觉功能呈衰退状态,皮肤薄而干燥,皮下脂肪少,耐磨性差,且常因患肢牵引、制动、固定而活动受限等因素导致褥疮发生[4]。应用气垫床可有效预防,还要勤翻身、按摩四肢特别是骨突部分如骶尾部、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足跟等处。

术后精神障碍可能与高龄、抑郁、术前电解质紊乱、手术和外伤刺激有关,应用镇静类药物对症处理,症状逐步缓解。术后及早拔除导尿管,鼓励患者多饮水,勤排尿可防止泌尿系感染。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否则可因菌群紊乱导致腹泻,甚至导致肺部灾难性的耐药菌感染。注意饮食清淡可口,营养合理搭配,必要时服缓泻药防止便秘。同时还要从精神上给予鼓励和安慰,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高龄髋部骨折的治疗具有挑战性。手术治疗可减少因长期卧床造成的并发症,降低致死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人多合并各种内科疾病,应行全面的围手术期评估,确定手术指征,开展多学科协作治疗。并发症防治应以预防为主,早期发现,早期有效治疗,并重视基础支持疗法。手术后注意观察病情,治疗骨折与合并症的同时,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陆晓生,彭昊.高龄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治疗.中国临床医学,2008,15(1):9294.

[2] 方秀统,张新,王博,等.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死亡分析.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7):44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