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困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无偿献血困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无偿献血困境范文1

义务献血不仅是个纯粹的道德问题,人们出于救死扶伤、帮助他人的精神,捐献出一管热血,其实本质上是慈善。血荒的困境跟目前中国慈善事业的困境是一样的,都是一颗爱心,却因制度而变冷。缺少透明和对知情杈等权利的保障,导致类似慈善事业止步不前。

献血确实需要无偿,这是社会救济体系的一种表现,更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准。可问题的关键在于,无偿献血之后,高价用血让大多数献血者寒了心。《献血法》规定,无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需要输血时,可免费使用其献出血液量3倍的血液。但现实是,受血者必须先缴纳各种费用,然后再凭借有关手续办理费用减免,而我国各机构的办事效率一直不敢恭维。面对繁琐和缺少可操作性的过程,一些人放弃,一些人疲惫奔波,这还怎么鼓励献血者再次伸出自己的手臂?

对于高价用血,血站的解释是需要大量的检测费用和保管费用,而这些成本一直没有公开。再说,公众献血都可以免费,检测和保管为何就不能一起免费?一些地方血液中心更是在血荒的时候,公然宣称没有献血证的患者,一律不提供手术用血。这本意或许是想推广无偿献血,但这种要挟式的推广,带来的只能是更大层面的抵制。

目前的制度,也没有保障献血者的知情权。作为无偿捐献者,他们有权知道,自己所献的血流向何方。这和慈善捐赠者有权知道善款的去向和用途乃至使用细节,是一样的道理。而且,只有过程和结果的具象化,才能激发更多人的爱心。

当前的献血人群中,大部分是大学生和农民工。济南血站曾公布过一组数据,当地献血人群中,52%是大学生,20%是打工者,公务员仅占2%。所以,一到寒暑假,各地就开始闹血荒。这说明,现在先献血再免费用血的激励制度,对有公费医疗的人群没有实质性吸引力。而作为一项国家政策,如果不能吸引这一大批人,那就需要思考政策上是否出现了偏差。

我们不妨来看看无偿献血做得比较完善的国家。约旦政府,早在1975年就在首都安曼建了座中央血库,任何人只要急需血液,都可以从这里得到,但在康复后,必须来献血,或由亲属代之献血。在德国,为保证血液供应安全,先对献血者实行多项严格的免费体检,这些检测结果都会寄给献血者,而只有在得知检测结果合格后,被封存的血才会进入血库使用。在美国,采血时会进行身份验证、体检、了解病史等,并在网络中建有一套不适合献血人员名单,防止其他采血点从这些人身上采血,引起血液感染。

无偿献血困境范文2

140张汇款单和200封信。100元、200元、300元不等的汇款全额,郭明义的抽屉里锁着三样东西:53本献血证。伯伯、叔叔、大哥等来信中的各种称谓,都向我诉说着郭明义无私的爱。那是五一”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郭明义收到一封感谢信,信中说:祖孙生活困难时,您伸出了援助之手,您的爱心举动不但在生活上帮助了本文来自小草我更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郭明义心中清楚,每接到这样的一封信,就意味着又一个贫困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爱心。十多年就像他写的一首诗那样:党啊,人生是普通的但普通却不平凡。亲爱的母亲,身体里,流淌的您的血液,要为您的事业而沸腾,为您的目标而奋斗,为您的利益而献身!这崇高的承诺,要用一生去实践,用热血去浇铸,用生命去创造…

20年如一日,就是郭明义!一位普通的鞍钢齐大山铁矿采场公路的管理员。用他诚挚且高贵的爱心架起了一条希望之路,先后无偿献血四十多次,捐资助学8万多元,让140多名贫困家庭的孩子实现了上学梦想。全身大约有6200毫升血液,然而截至目前,郭明义已经累计无偿献血达6万毫升,相当于他身体全部血量的10倍!自2005年起,开始捐献血小板,每月一次,义举从未间断。感召下,更多人参与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这支队伍现已壮大到3000多人。多年来,郭明义执着的向身边的每一个人传递着爱心,鼓励动员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到公益事业的热潮中来。

140张汇款单和200封信。100元、200元、300元不等的汇款全额,郭明义的抽屉里锁着三样东西:53本献血证。伯伯、叔叔、大哥等来信中的各种称谓,都向我诉说着郭明义无私的爱。那是五一”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郭明义收到一封感谢信,信中说:祖孙生活困难时,您伸出了援助之手,您的爱心举动不但在生活上帮助了本文来自小草我更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郭明义心中清楚,每接到这样的一封信,就意味着又一个贫困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爱心。十多年来,从未停止过奉献的脚步,而他一家三口却多年来一直居住在一间仅为40平米的简陋单室,水泥地上放着一张双人床和一张单人床,屋内连一件像样的家具也没有….

世界上最令人景仰的一是头顶灿烂的星空,前人康德说过。另一个则是内心的道德文明准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江水奔流,带走几多冬夏春秋;带不去的那些伟人,光照千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忍受着“最下极矣的腐刑,毅然、决然的选择“苟生”那时的需要何等的修养、怎样的气度,方能完成那一本沉重的大书—史记》然而,品德修养战胜了嘲讽、鄙视、战胜了人亦超越了自己。忍耐”忠诚”坚强”而又“不屈”只有高尚的人才拥有这样的品质,谁又能说这些品质不是来源于内心极高的道德文明修养?英雄,不是因为武力而称雄的人,而是因为心灵而伟大的人。正是有着这样的道德情操,郭明义才能二十年如一日,始终做到为周围人分担困苦,摆脱困境。现在极力提倡素质教育,而社会上有些人缺乏的正是一种道德文明的基本素质。古之成大事者,无一不是德才兼备之人,而古往今来,谁又能以小肚鸡肠、犯贱作乱之心成就一番人人赞誉的事业呢?

勿要太多的急功近利,身为矿业青年。而是要脚踏实地做一些我应做的事、可做的事、能做的事。工作上,应时刻与矿山同行,矿山赋予我智慧和力量,就应回报给矿山自己的敬业爱岗。敬业,把我工作当成一种精神享受的人生体验,表现在工作中就是勤奋和主动,节俭和意志,自信和创新;生活上,要时常给自己醒脑,为自己的心灵成有一片净土,怀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给周围处于困境的人许以力所能及的关怀和本文来自小草帮助。君子养心莫善于诚,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筑在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就让我做一个敬业爱岗,高素质高品行的员工吧,把工作当成一种享受,把奉献当成一种使命,让我矿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让我社会洋溢爱心,充满希望!来,从未停止过奉献的脚步。

无偿献血困境范文3

1998年3月31日,江海志愿者服务站成立。服务站由共青团南通市委、江海晚报社和东洋之花化妆品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创建,既整合了共青团的组织优势、报社的宣传优势,又发挥了企业的物质优势。在南通,人们亲切地称江海志愿服务站称为“雷锋之家“,江海志愿者们更被赞为“看得见的莫文隋”,“不走的活雷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服务站成立以来,江海志愿者由最初的34人发展到如今的136000余人,人数占市区总人口的16.1%。上至82岁的耄耋老人,下及7岁的总角孩童,通城老老少少争相加入志愿者队伍。他们发挥各自特长,有的为孤寡老人洗衣做饭,有的为市民修理家电,有的提供法律咨询……大街小巷都留下了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也见证了他们无私付出的点滴。

14年过去,第一批的江海志愿者们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他们过得怎样?带着这些疑惑,在江海志愿者服务站站长徐尔铸的帮助下,我们踏上了寻访第一批江海志愿者的征途。

随着志愿者人数的不断增多,提供各种服务项目的人应有尽有,最早的一批志愿者中很多人已经不再冲锋在第一线了,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志愿者那颗慈善之心,并将这颗心化为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殷红芬和孙晔就是这其中的代表。

成为“江海志愿者第一人”,殷红芬说这仅仅是个巧合。1998年,从事律师工作不久的她,看到了《江海晚报》上一则招募江海志愿者的信息,招募的对象中有“能够提供法律咨询的人员”,没多想她就报了名。当时,她只想着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帮助有需要的人。作为首批“十佳江海志愿者”的殷红芬,曾以志愿者身份义务提供法律服务1100人次。她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那些需要法律援助的弱势群体。

现在的殷红芬,家庭美满,她的丈夫是南通市农业职业学院的老师,女儿已是一名大三学生了,一家人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受她的影响,女儿早就有了支教的想法,这让她感到很欣慰。几年前,殷红芬同人合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事业上也有一番成就。如今的她不仅做着专职律师的工作,还要配合管理事务所的日常事务,因而比较忙绿。近年来,志愿者队伍里的法律人才逐渐增多了,需要她提供法律援助的对象也越来越少了。但是只要是江海志愿者服务站介绍过去的援助对象,她都会义不容辞提供免费的法律帮助。

其实这些年来,法律援助已经成为了殷红芬工作中的一部分。忙事务所的工作之余,她还在南通市局的法律援助中心,和其他二十名经验丰富的律师轮流值班,为援助者解决难题。曾经有名白血病患者,因为治病花去积蓄,家里比较困难,老婆向他提出了离婚,离婚就涉及到财产、债务的分割问题以及孩子的抚养问题,他请不起律师,但是因为是离婚案件又不符合法律援助中心规定的援助对象。但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殷红芬还是为他提供了免费的服务。她的办公室经常有人找上门来,只要是条件确实困难的,她二话不说,立即帮其免费办理。殷红芬说这些都是她应该做的,帮助别人她很快乐。

而现任江苏银行南通分行办公室主任的孙晔,同样也逐渐退出了江海志愿者服务的主阵地。1998年4月,加入江海志愿者队伍以来,孙晔先后被授予“首批十佳江海志愿者”、“全国百名优青年”等多个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孙晔默默的付出:他曾化名“法雨”捐助了30多名贫困学生;他是轰动一时的“日捐三毛钱”的首倡者;他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和朋友一起组建了一个国学班,并免费提供家里的车库用作办学的场所……

如今的孙晔,参习佛学很多年,对世事看得也很通透,慈善之心早已化作他内心的一种本能。他说,从前他主要是在物质方面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现在,他发现精神方面处于困境的人也同样需要得到关怀和帮助。近几年他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并且用佛理精髓去感染身边那些内心浮躁的人。他正尝试着用这种内心的关照,来让他们获得内心的平静。

也有那么一批江海志愿者,他们如今仍然坚守在志愿服务的岗位上。14年过去,他们谱写的奉献之歌仍在继续,并且歌声愈发嘹亮。牙医张利民、理发师薛均是这批人中的典型。

我们和张利民约在他的牙科诊所见,远远地就见到他的那辆标志性的摩托车,车后座装着大大的铁皮箱。这车可不是普通的交通工具,它是张利民设立的江海志愿者流动口腔科。从1999年12月起,他和他的流动口腔科穿梭在南通的城里城外,为无数病患解除了牙病痛苦。

这已经是张利民的第四辆车了,在大铁皮箱上,他总会贴上自己的姓名和电话号码,方便有需要帮助的人联系他。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铁皮箱虽然简陋,但麻药、医疗器械等工具一样不少。无论寒冬还是酷暑,无论城区还是农村,只要病人一个电话,他便跨上车立刻上门服务。

张利民的朋友常常笑称他为“不务正业”的医生。14年来,他经常出诊,大多却为义诊。在自己的诊所里,对家境贫寒的患者,他只收取治病的医药成本费,有时甚至分文不收。每年的学雷锋日、助残日、爱牙日等特别日子,张利民总是积极参加广场活动、社区服务,为市民免费进行牙科检查。平日里,他还深入社区、学校、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等地方,宣传口腔保健知识,为有需要的病人免费治疗。

作为一名劳模,张利民深知各级劳模的辛苦,他们在投入工作的时候,常常忽视了自我。张利民和南通市总工会取得联系,开展“向劳模献爱心活动”,公开承诺:在他的诊所全国劳模、特困劳模医药费全免,省、市级劳模对折收费。先后已有近百位劳模得到他的精心医治。

走进张利民的诊所,一眼能看到右手边柜子上摆满了各项荣誉证书:首届十佳江海志愿者,南通市“五一”劳动奖章,南通市第24次文明新风典型,南通市慈善形象大使等。就像他的名字那样,张利民,总是在做对人民有利的事。

工作之余,张利民爱打乒乓球,是南通市业余乒乓球界的高手。他积极参加各类乒乓球比赛,战绩斐然。他还组织下岗、退休职工,社区老人等人开展乒乓球赛,在活动中大家既结识了朋友,又锻炼了身体。不少人在他的影响下,爱上了球桌,远离了牌桌,养成了更为健康的生活习惯。

数十年如一日地奉献爱心,张利民放弃了许多节假日的休息时间,也牺牲了不少与家人共享天伦的机会。他清楚地记得有一回给程惠兰老人义诊,一连打了四、五个电话,兜兜转转了好久他才找到老人的家。老人患有脑部肿瘤,当时刚刚经过二次手术,身体虚弱,他加倍小心地帮她诊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等到给老人看完病,天早已黑了。张利民赶紧告辞去接放学的儿子,看到儿子孤单一人在风中瑟瑟发抖时,他心酸极了。如今聊起,张利民仍旧是一脸愧疚的表情。他特别感谢这些年家人对他的理解与支持,他告诉我们他是第14号江海志愿者,他的妻子是第15号。

张利民说,每每在帮助别人时,他的心里总是暖暖的,感到快乐和踏实。那种快乐,来自受助人发自肺腑的一声感谢,来自节日里受助人发来的一句温馨的短信祝福。经年累月地助人,他也收获了许多感动:帮助盲人明盼,他为明盼和残疾人明宝泉之间的兄弟情谊而感动;帮助久病卧床的范春辉,他记住了他们的夫妻情深、患难与共;帮助年事已高的徐兰姑娘,他被和睦的婆媳关系打动……

如今,江海志愿者的队伍日益壮大,元老级别的张利民很是欣慰。他时刻关注着这支队伍的步步发展,也常常反思着服务中出现的问题。他认为,江海志愿者队伍既要保持理发、修理等传统性的项目,更应该提高服务项目的科技含量,这样才能为大众提供更广泛、更优质的服务。

张利民时刻铭记自己是江海志愿者的一份子,他为这个群体自豪,也让这个群体为他骄傲。

如今的薛均仍然在干着理发的老本行,他的理发店只有七八平方米,面积不大,设备简单,生意却很红火。洗头、理发、刮脸、掏耳……他不紧不慢,认真地为每一位客人服务,偶尔和客人拉两句家常。客人理完发,他总是要叮嘱他慢点起身。理发的客人们坐上椅子总是一脸的安逸满足,他们微微闭着双眼,舒适放松的姿态好似坐在自家沙发上一般。小店门口,两位等待理发的客人安静地坐着,习惯地翻阅手边的报纸,不催也不问。薛均说,他们都是熟识的老客,理多久、怎么理他们都一清二楚。

店里的客人见我们采访薛均,都不约而同地夸赞他。和兴花苑的张先生说:“这里价格实诚,服务周到,薛师傅理发理得仔细,我现在都来这边理。”湾子头新寓的左先生接着说:“薛师傅啊,他是我们南通人的模范,技术好!服务好!人品好!” 说话间,一名中年男子将车停在了店门口,探着身子朝店里发问:“薛师傅,理发要等吗?”薛均喊道:“还要等两个人嘞。”“你这儿理得好,我明天得空再来啊。”中年男子边说边踏上了车,扬长而去。

理发店进门方向,挂着一面大镜子。镜子左上角贴着一张价格表,表上特别标明“低保户、特困户、残疾人、盲人凭证减收1.00元”。薛均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近几年来,每年约有300人享受到优惠一元的服务。理发店的镜面上总是写着电话号码及地址,那是薛均标注的需要上门服务的服务对象,多是孤寡老人和残疾人。他总是随叫随到,登门为这批人提供服务。

薛均记得, 1999年的某一天,路过市民广场的他被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景象吸引了。广场上有人在维修家电,有人在检查身体,有人在理头发……“真是活雷锋啊!”“真的是不收费的。”赞叹声不绝于耳。后来他才知道那是江海志愿者首次举办的广场服务活动。薛均想到,自己也会理发的手艺,不也可以为他人服务吗?当年4月,薛均成为江海志愿者中的一员。

自加入江海志愿者队伍以来,薛均义务为他人服务近700小时,先后9次参加“三下乡“慰问活动,义务理发对象超过1600人。他还是南通市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者,到目前为止,他无偿献血92次,累计献血57400毫升。2011年5月13日,薛均到南通市红十字会登记,他愿意身后捐献出自己的眼角膜,让生命和爱心延续。这一连串熠熠闪光的数字和事迹,是时间的沉淀,更是爱心的积累。面对我们的惊叹,薛均只是淡淡地一句:“这没什么。”

薛均的家境并不宽裕,一家人如今住在郭里园新村的廉租公房里。他生活简朴,午饭常常是一碗面条就打发了。然而,每有灾害发生,他都慷慨地将自己省吃俭用的钱捐出。 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2008年雪灾、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甘肃泥石流灾害……南通市民政局慈善会都有他第一时间捐款的记载。

南通市十佳江海志愿者,江苏省无偿献血奉献奖,南通市优秀志愿者、最有爱心市民……乐于奉献的薛均获得了众多荣誉。他把奖状、证书小心翼翼地收在盒子里,从不夸耀,从不张扬。

对薛均来说,做好事早已成为一种习惯。只要是有困难的人,他尽力帮助;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他决不推辞。小区里的生活垃圾堆积如山,他就动员邻居一起清除;窖井铁盖被偷走,他生怕路人跌入窖井洞,便想方设法搬来水泥板盖住;理发店不远处的路上有酒瓶碎片,他担心给过往行人、车辆带去不便,顾不上做生意立刻清扫……薛均的理发店隔壁是公共厕所,有一回听到老人埋怨灯泡坏掉很不方便,他便主动揽下了换灯泡的活儿,十多年来,他义务更换坏灯泡160余次。

最让薛均高兴的是,一部分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在他的影响下也开始行善事。一次,他关门歇业去参加江海志愿者的公益活动,回来的时候遇到一位熟悉的客人。客人兴奋地告诉他:“薛师傅啊,今天我没理成头发,倒做成了一件好事。今天我在超市帮别人提米来着,向你学习啊!”薛均憨笑着回答:“好事儿,好事儿。”我们采访快结束的时候,一位盲人许师傅来到店里理发,我们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不让薛均到他家为他理发,他摆了摆手,说:“我从家里走过来没问题,薛师傅的时间要空出来为更多人服务。”多么朴实的话语啊,像许师傅这样,多走几步路不也是在为他人提供便利吗?

这就是薛均,总是于最细微处着眼,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次又一次地感动你我。

在当年的第一批志愿者中,也有一批人我们已经无从联系。他们中有些人已经搬离了南通,有些人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最让大家记得的是田建凤。

1999年,田建凤以一个绝症患者的身份加入江海志愿者,那时的她已经身患左耳盯聆腺癌四年,期间做过无数次手术,在与病魔作顽强抗争的同时,她想到了自己的人生,她知道自己余下的日子没有多少了,但她不愿意就这样离开,想留下些什么,想用自己垂危的生命之光散发一些余温。

加入江海志愿者之后,田建凤经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开导一些自暴自弃的癌症患者,有个癌友说:“当时医生诊断我只能活半年,田建凤来开导我之后,我已经活了一年多了。” 许多癌友在她的影响下加入江海志愿者。当时,有个一个叫徐晓叶的小儿麻痹症患者,在手术的时候发生医疗事故,整条腿都被锯掉了,心情十分低落。江海志愿者总部派出田建凤去做她的工作,田建凤问徐晓叶:“女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徐晓叶被田建凤问愣住了,田建凤说:“女人最重要的是脸蛋,你看我半个脸都没了,还好好地活着,你也不能自暴自弃啊!”徐晓叶很受鼓舞,此后田建凤经常去找她聊天,还教她裁剪衣服。

田建凤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帮助各类特殊群体。她激励癌症患者、残疾青年鼓起生活的勇气,她帮助、教育失足青少年重新做人,她还捐款给西部孩子并鼓励他们勤奋学习。她作为一名下岗职工,一名绝症患者,其实是最需要社会援助的,但她却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放弃治疗,把医药费捐献给西部的两名失学儿童。她说:“钱也许能延长我一点生命,却更可能改变那些孩子的一生。”

2003年春天,田建凤的病情出现恶化,在去世前她郑重立下遗嘱:在逝世后,她将把遗体无偿捐赠给南通医学院,为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作出最后的贡献。在她最后的日子里,社会各界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2003年5月26日,田建凤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参加田建凤遗体捐赠和告别仪式的有南通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团市委、市广电局、江海志愿者服务站等30家单位及社会各界群众。“爱心车队”的8位司机开着出租车赶到市殡仪馆,为田建凤送行,场面非常感人。

无偿献血困境范文4

关键词:医学生;生命教育;职业道德

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他倡导实施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和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对终极信仰的追求以及关爱情怀[1]。

1高职医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生担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职责与治病救人的重大使命。开展生命教育,可以培育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医学事业的敬业精神;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从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有利于未来医患矛盾的消解[2]。所以,针对医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不仅符合其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要求,而且也是由其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大学时代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职医学生已经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我将来可以做什么?”等体现生命意义及个人价值的问题。市场经济环境下,个人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多样化,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难免渗入高校校园,若生命教育缺失,则会导致大学生无法应对就业困难、财富困扰、地位困惑、人情困境等难题,对生活、生命失去信心,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出现问题[3]。如今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缺少社会经验和职业岗位体验,对生命真谛的认识比较片面,考虑问题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强,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学习和生活遇到挫折时,缺乏解决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部分学生困惑、迷茫、悲观,甚至自暴自弃,放弃生命[4]。高职医学生是未来的“白衣天使”,是人类生命健康的守护者。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医务工作者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高职医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充分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开展生命教育,能帮助其从生命科学和生命伦理道德角度去思考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增强职业责任感,积极维护患者的生命权与健康权。

2高职医学生生命教育实施对策

实施生命教育是一个多渠道并举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类教育资源的密切配合[5]。

2.1卫生职业院校应重视生命教育

卫生职业院校应将生命教育纳入新生开学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实习生岗前培训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命观,提高学生关爱生命、救护生命的能力。

2.2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能力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是可贵的,但也是脆弱的。调查显示,有26%的被调查大学生曾有过自杀想法[6]。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不全面,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7]。学校应招聘有医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专职教师及心理咨询师,建立以学生为主体、辅导员为主导、专职教师为辅助的教育管理体系,结合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学业、人际关系、恋爱情感、医患关系等问题,开展思想教育,增强其生命意识。

2.3体验式生命教育

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选择适当时机融入生命教育,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尊严与职业价值。应坚持简单、易行、可操作原则,遵循间接体验(角色体验)—直接体验—反思体验—体验内化的方式。间接体验即角色体验,包括自我角色体验和他人角色体验。如在高职助产专业“自然分娩铺无菌巾”实训课上,让一名学生扮演产妇,体验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及心理变化,感受产妇及其家属的不易,并将这种同情之情渗透到临床护理行为中;让另一名学生扮演助产士,认识该角色所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并按角色规范要求行事。直接体验,在校高职二年级医学生可通过观看医学录像了解临床实际救治过程,还可以去医院临床见习,感受生命给众人带来的喜悦和医务工作者为之付出的努力。高职三年级学生通过医院实习实际参与临床工作全过程,学习正确的诊疗操作技术,培养规范诊疗操作理念,体会正确诊疗技术操作对治病救人、挽回生命的重要性。反思体验即对体验中的心理感受、活动过程及行为效果等进行深层次思考,促进自我认知与评价。体验内化则是反思体验的深化和提升。上述4种体验方式构成了体验式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

2.4在社会活动中探索多样化的生命教育教学形式

成立医疗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开展测量血压、血糖、视力等体检活动,关爱智障和聋哑儿童,积极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宣传无偿献血,走进敬老院、孤儿院、福利院等,将生命教育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念,培养其关爱生命意识,使其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升华生命教育效果。

2.5在医学法律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

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患者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医疗纠纷案例也逐年增多。开展医学法律教育,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等医疗法规,有利于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理性地对待生命,树立生命无价意识,自觉维护患者及自身安全。

2.6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研究

目前,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很多,但是专门针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却很少,针对医学生生命教育实践的研究更少。卫生职业院校应坚持课题先行指导的原则,大力开展医学生生命教育相关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高职院校教师积极参与生命教育研究,促进生命教育深入发展,尽早制定出适合高职医学生的生命教育方案。

生命教育的实施需要院校、家庭密切配合,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生命教育应始终强调生命的珍贵、对生命的敬畏,让学生的生命情感在专业学习、操作实践过程中感悟、体验和升华,激发学生热爱医学事业的职业精神,提高其从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作者:李秋玲 翁开枝 单位: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

参考文献:

[1]胡少芬,刘晓英,桑美丽,等.高等医学院校护理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现状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3,28(20):88-89.

[2]杜晓平.深化医科类大学生生命教育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9):72-73.

[3]张卓伟,曹小清,郝晓娟.护理本科生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护理研究,2013(12):4209-4210.

[4]陈玲,孙丽芳,华危持.护理专业学生生命教育的调查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6):95-97.

[5]唐丽静.探析高校护理专业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意义及有效途径[J].护理研究,2014(3):769-770.

无偿献血困境范文5

众人拾柴 溪汇成河 慈善募捐结硕果

2004年与2005年,连续两年由市慈善总会起草的“滨城慈爱月”活动方案,均以政府文件形式下发给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全市开展了“百万市民一元捐”、“千家企业万元捐”、“万人上街一日捐”等主题募捐活动,大力宣传“多一点节俭,少一点奢华,献一点爱心”的慈善理念,形成一股“人人宣传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热潮。

2004年11月,市慈善总会向社会公布了企业自愿认捐的冠名基金:220万元的“西太平洋・爱心助学基金”、200万元的“大商集团・慈善医疗基金”、160万元的“陈玉松・蓓蕾生命救援基金”、111.8万元的“周泊霖・孤儿寄养关爱基金”、100万元的“大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社区公共服务社基金”、100万元的“友谊集团・智障儿童康复基金”、30万元的“都兴平・和平爱心车”、10万元的“宋志平・盲聋儿童功能训练援助基金”、10万元的“大连市温州商会・光彩小学基金”等。此后,市慈善总会又与市妇联各出资100万元,联合设立了200万元的“特困母亲救助基金”。2005年,企业家们继续以慷慨的捐赠履行着他们的社会责任,全年共募集款物合计7957万元。

慈爱之河还涌向省内外乃至国际受灾地区。印度洋海啸后,总会迅速设立四级捐赠接收网络,仅一个月就接收捐款419.8万元,并及时汇缴中华慈善总会。在阜新市矿难、牡丹江市沙兰镇水灾后,总会立即组织人员开展迅速有序的募捐工作,接收市烟草公司30万元、金玛集团款物8万元,并其他物资转送兄弟省市。

总会在社会化募捐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以“陈玉松・蓓蕾生命救援基金”为试点,通过精心设计,使之成为一种“互助成长型”的基金。“蓓蕾生命互助救援项目”于2005年3月启动,是对贫困家庭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尿毒症等五种重大疾病的18岁以下儿童进行救助的项目。为使基金增长,总会引入了保险模式,群众自愿定向定额捐款,每份100元,捐款人可指定患有五种大病的优先救助权享有人。这种新机制目前已使该基金增长了20万元,促成了救助对象、捐助人、企业等多方共赢的局面。

慈爱之心 古道热肠编织慈善救助网

社会各界的慷慨解囊为救助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打造品牌救助项目也是广集慈善资源最具说服力的资本。2004年末,在“慈善温暖进万家”的滚滚热潮中,市慈善总会策划组织了一系列活动:为老人、孤儿送温暖,给“城市美容师”送关爱,让“微笑列车”驶进大连,助贫困孩子不再辍学,帮盲聋儿奏响爱心交响曲……温暖了弱势群体的心,燃起了贫困家庭的希望。

市政府把扶贫济困的募捐任务下放后,总会承担起2005年元旦春节救济金的发放工作,并慈善总会本身投入的1000万元,共发放善款3397万元,使全市98636户、166354名低保人员受助。倡议发起的“慈善年夜饭”活动一经推出就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从农历腊月二十七开始,围坐在大连市几十家酒店餐桌前的5000多名困难群众,享受了充满爱意与温暖的年饭。对那些不便外出就餐的困难群众,义工们还把饺子等年饭送到他们家里。

“蓓蕾生命互助救援项目”被大连市政府列为2005年为民办的19件实事之一,在社会上引起关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秦大钊就是这个项目的第一位手术受益者。看到儿子康复痊愈,深受感动的秦大钊父亲不但为这个项目献了一份爱心,而且还报名做起了义工,尽自己所能地回报社会。至今,该项目已投入善款156万元,使64名重症患儿获得救助。

2005年6月,总会与大连日报社共同发起了“爱心成就梦想”大型慈善助学活动,举行了“自强学子报告会”、“慈善架起桥梁 爱心托起希望”主题夏令营。大连西太平洋石化有限公司在2004年捐款220万元设立了“爱心助学基金”后,2005年又为贫困学子捐款230万元。为了用好每一分善款,“爱心助学驿站”项目组的义工们自费调查、落实,走遍了100多个乡镇街道,行程8000多公里,相当于沿着我国海岸线走了一半多。最终确定了133名考入大学的贫困学生,每人发给2000―4000元的奖学金;同年10月,又为全市公办高中的1839名在校贫困生发放助学金183.9万元。这么大面积的捐资助学在全国教育界传为佳话。

让全国瞩目的另一项救助是“万达・农民工援助项目”,于2005年7月由大连万达集团出资500万元设立。总会还成立了农民工援助分会,落实农民工权益,使他们在大病救助、子女就学、法律维权等方面获得了与大连市民同等的待遇。在《大连――我们共有的家园》关爱农民工大型义演晚会上,5000多名农民工无不欢呼雀跃。50台电视机、100台洗衣机送给全市各工地的农民工;200个保温桶、1万个水杯、2000公斤绿豆,在炎炎夏日里为他们送去了缕缕清凉;月饼、猪肉、水果又在节日里如期送到,为他们送去了片片真情;放映露天电影、送慰问演出,更为他们单调的业余生活送去了阵阵欢笑。

在第十七届大连国际服装节上,总会出资租摊位,首次组织弱势群体参展服装博览会。这些精巧的手工艺品一经亮相就引起了轰动,累计签订合同价值134万多元。这种由慈善组织搭台,弱势群体参与的方式,也在国内开创了“授人以渔”的救助先河。

此外,市慈善总会实施的“周泊霖・孤儿寄养关爱项目”使大连市的孤儿寄养标准在政府发放寄养费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了400元,一跃排在全国第三名,首期已有44名孤儿走进城市寄养家庭;“特困母亲救助项目”发放救助金25.05万元、项目循环资金44万元,总计69.05万元,帮助300多名特困母亲及其家庭走出困境;“大商集团・助学和医疗救助项目”资助大连大学200名贫困学生共计60万元,同时,对300多名社会病残群体和不幸个人进行了救助……而正是这些善举织就了一张慈善救助网,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了慈善机构进行社会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慈善挚爱 无私奉献 大连义工风景线

慈善项目资金的救助力度固然很大,但若切实得以实施,必须有一支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大连就有这样一支慈善义工队伍。自2002年3月5日成立以来,至今已有注册义工8700多人,有义工93400多人次参与各种项目活动9986次,累计奉献时间29万多小时,折合3.6万多个标准工作日,无偿献血50000多毫升,为26300多名不幸个人提供了帮助。义工们以“自愿无偿”为前提,以“我心有你、助人悦己”为格言,以“不仅崇尚成功的事业,更要追求有价值的人生”为目标,为社会奉献着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技能,推进了慈善事业的平民化进程。义工队伍已经成为文明城市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

总会非常重视义工队伍的建设,既抓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又抓激励机制。现已形成了市有分会、区有义工队、街道有义工站、社区有项目组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网络;同时,又制定了义务工作立项、纪实、考核、年检、星级义工评选等多项制度,印发了“义工手册”、“义务工作者社会工作指南”等教材,对义工进行“迎新”基本理念培训、项目专业化培训和年度全员培训;此外,还为一星级以上义工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险,设置了专项工作经费,为队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义工们已在实践中形成了稳定的长者义工和流动的学生义工相结合的长期服务模式,以及一个纵横交错两个层面的服务网络体系。

一个层面是横向覆盖多个弱势群体领域的社会服务项目。“做三无老人好儿女项目”使全市“三无老人”门前不再冷清;“爱心爸爸项目”使市福利院的孤儿和弃婴克服了成长中的缺陷,让每一个孤儿都拥有了父爱;“爱心智力援助项目”使全市四所智障学校的孩子有了带他们参加户外活动和教他们做手工的义工大哥哥、大姐姐;“视听关爱项目”义工们组织盲聋学生走向郊野、走进公园、商场、博物馆,使他们有了户外踏青和采樱桃、摘苹果的机会,更全面地接触了社会;大连市每开放一个免费公园,义工就跟进一支环保队,使市民的环保意识得到提升;每年5月1日至10月7日的旅游旺季,大连火车站前始终活动着一支佩戴义工胸章的“义务向导员”队伍,热情地为外地人服务,他们是我们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的一张名片。

另一个层面是纵向深入社区的个别关爱项目。随着各街道义工站的建立,义务工作真正融入到了社区。在街道义工站里,分管民政的街道副主任和民政助理分别担任名誉站长和副站长,为我们的义工站保驾护航,义工站也积极协助街道开展工作,使街道领导有了好帮手。义工站建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通过入户访问,把需要帮助的对象全部筛选出来,由各义工小组主动认帮,长期帮扶。在“贫困家庭学生功课辅导项目”中,由教师、在校大学生及高中生义工组成的功课辅导员为贫困家庭学生或集体辅导,或一对一单独辅导,受到了社区贫困家庭的普遍欢迎。

在庆祝大连市被评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的“文明的感动”电视直播晚会上,让全体市民最为感动的人物是市慈善总会的两名义工,那就是87岁高龄的老义工张贞慧和12岁的小义工宋徽中。当手捧鲜花的老义工张贞慧被她资助的学生搀出,人们震撼于她“把自己捐了个干净”,震撼于她至今仍安然地在义工队伍里忙碌着,享受着清贫中的富有;当大屏幕上播出宋徽中冒着酷暑、为救同学在街头拉琴筹款的情景时,这位12岁小义工的义举感动得市领导和观众们流下了热泪。另外,大连市评选出的十大公益女杰中有4名义工,在政府机关评选出的11位新时代女性、感动大连的十大女性中,均有获得荣誉的慈善义工。

义工精神已在举手投足、街谈巷议、口耳相闻中悄然融入市民心里,影响着城市的公民意识,“有困难找义工,有时间做义工”已成为大连人生活的一部分,大连已形成了以义工服务为亮点的慈善文化氛围。

无偿献血困境范文6

关键词:医学生 医德教育 校园文化 对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236-02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医德教育是为了使医学生具备良好的医德素养,对医学生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医德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教育,使医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医学生内在的医德信念、医德品质和医德行为,培养医学生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医务工作者[1]。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人员,担负着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重任,正因为关乎健康和生命,因而对他们加强医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探索我院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医德教育的实效性,探索医德教育如何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与活动中,通过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促进医学生医德教育,实现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对接,2010年3月,广西教育厅2009年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医学生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组设计了《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对接的问卷调查》,现将有关调查内容分析报告如下所述。

1 现状与分析

本文依据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对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对接的问卷调查,就大学中最受欢迎的组织,当前校园文化活动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或问题,你对医院的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就医环境和行业作风的总体评价,您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有必要凸显医德培育的作用吗?校园文化建设是否能起到培育医德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发出的问卷共576份,回收问卷572份,有效问卷56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8.61%。被调查者为大一药学、检验、护理专业的学生。下面是本次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1.1 关于大学中最受欢迎的组织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的组织中受欢迎的程度依次是学生会占34.33%,志愿者协会占27.64%,学生社团17.08%,艺术团占18.31%,广播电台占2.64%。医德教育通过学校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特色的、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起到重要的医德教化作用。

1.2 关于当前校园文化活动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或问题(多选题)

调查结果如表1显示,首先,“宣传组织不到位,人气不旺”所占比例最高,达68.31%。其次,“活动虎头蛇尾,实际成效不大”,所占比例达58.63%。这调查结果给我们启示,医德教育要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必须选择有教育性的、有艺术性的、有趣味性的、有广度性的、有创新性的。教育性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首要目的,艺术性是校园文化活动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趣味性是加大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的重要方面,广度性是扩大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创新性是增强校园文化活动活力的重要源泉。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医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只有把医德教育与智育、美育等结合起来,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生动有趣的情境之中,才能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才能收到更好的实效。

1.3 关于对医院的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就医环境和行业作风的总体评价

医德医风状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良好的医疗质量、医务人员和蔼的服务态度、优美的就医环境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有41.37%的学生不满意当前的医疗卫生行业之风。医德医风建设,除了要加强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之外,更要对医学生从学校起培养,对他们进行医德伦理教育,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

1.4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是否有必要与医德教育对接

医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这是医务人员治病救人最重要的两样东西。调查结果显示,有91.02%的同学赞同校园文化建设有必要与医德教育对接。

1.5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与活动是否能起到培育医德的作用

医德培养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课堂上的教学,课外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是重要的辅助方式,调查结果显示,有77.46%的同学相信校园文化建设与活动能起到培育医德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方式形式进行,同学参与各类活动,受到感染与熏陶,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但必定能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2 结论及对策探讨

2.1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实现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对接

(1)校园文化活动要有广度性[2],以扩大医德教育的影响力。通过校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同学最喜闻乐见的。丰富的校园实践活动,是养成高尚人格的最好方法。以学生会、学生社团、志愿者协会等组织为依托,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医学伦理学》学习小组专题讨论会,提高医德认知水平。如通过志愿者协会组织同学为社会无偿献血,培养医学生无私的奉献精神等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加大策划宣传力度,吸引大多数同学参与,调动大多数同学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这样教育的影响面才会宽泛。

(2)校园文化活动要有创新性,以增强医德教育的活力源泉。医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课堂的理论教育为主渠道,校园文化活动彰显医德教育的作用微弱。为了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增强医德教育的活力源泉,校园文化活动要有创新性。创新不是凭空臆造,不是移花接木,而是别出心裁,独辟蹊径,不墨守成规,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医德教育不再仅限于课堂,而是搬到了美丽多彩的校园舞台,医德素养的涵育,犹如春风夏雨,浸润心田。创新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必定广受同学的接纳欢迎。

(3)校园文化活动要有教育性,以增强医德教育的实效。医学院校培养的人才是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己任的,教育性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首要目标。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写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可见学校的教育培养有重要的熏陶作用。为此,校园文化的开展,可以突出“医”的特色,在内容上围绕“医”字做文章,将医学专业学习与医德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达到由校园文化来深化医德教育的作用,增强医德教育的实效性。

2.2 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实现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对接

(1)校园物质文化构建与医德培养的对接。校园物质文化,是指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布局以及校园建筑、雕塑、绿化等方面形成的环境文化[3]。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治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为此,第一,要绿化美化校园环境以育化学生医德心灵。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可以涵育人、培养人。第二,物象命名和标牌路引等要浸润医德意蕴。

(2)校园制度文化构建与医德培养的对接。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规章制度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第一,要完善校园管理规章制度,以建设文明有序、和谐运行校园。第二,规章制度在执行上,要凸显医德教育为主。教育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制度由外在的管制变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逐渐养成按道德涵养自己的行为。

(3)校园行为文化构建与医德培养的对接。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生活、工作之中所贡献的、有价值的,促进文明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校园行为文化,是在校园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中发生和进行的人际交往而产生的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群体及社团活动等,其优良与品位对学生的成才和道德人格的养成是有重要意义。校园行为文化活动,通过教学生明礼仪,懂沟通技巧,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文化习惯。医学院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要充分体现出理解人、关爱人、尊重人等人文情怀,使校园文化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实现其引导激励和塑造人的目的。

(4)校园精神文化构建与医德培养的对接。校园精神文化,是反映学校的特点,反映其价值取向、伦理观念、理想人格培养、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4]。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医学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特别强调他们要有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正如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言:“医生治病救人的东西有两样:一是医术,一是医德。”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应该特别注重陶冶学生的高尚医德,胸怀仁者爱人的情怀。

医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对医学生进行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系统的医德影响,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品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医学院校的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医务人才,在校期间就必须全面、系统地了解医德知识,学习医德知识,培养良好的医德素养。本次调查研究,正是试图为医学生的医德培养寻找有效的途径。本次研究表明,把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对接起来,是医德教育有效的途径,可以使医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医德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健康价值,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牢记在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中,始终把人的健康利益放在第一位。本次调查研究结果,为我们在以后的医德教育过程中,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方式贯穿于医德教学过程,增添了信心。

参考文献

[1] 张杨乐.高校医学生医德教育困境及应对策略[D].苏州大学,2008.

[2] 张金凤,张永利,胡文华.论校园文化在医德教育中的价值[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9(6):905-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