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产业发展规划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镇产业发展规划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镇产业发展规划方案

镇产业发展规划方案范文1

一、工作任务

根据市规划主管部门关于基层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要求和《市市区村镇体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我区中心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224个基层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工作原则

(一)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各镇(街道)统筹规划、统筹协调、统筹资源,区直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工作指导和技术把关,确保基层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

(二)公开透明,规范运作。开放规划设计市场,公开择优选定规划、测绘单位,降低规划编制成本,提高规划编制水平。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类型村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特色保护。

(四)群众参与,阳光规划。坚持阳光规划,公开展示村庄建设规划,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把群众意愿落实到规划中。

三、工作分工

(一)各镇(街道)负责制定辖区内农村住房建设与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组织协调有关村居按计划完成农村住房建设与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负责向规划编制单位提供相关基础资料,配合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单位的现场调研及规划方案的方案审查、征求意见及现场公示等工作。

(二)区住建委和规划直属四分局组织指导各镇(街道)进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三)区国土分局负责从基本农田保护、地质灾害预防及规划建设用地规模等方面进行审查,划定村庄建设用地范围等工作。

(四)区公安分局负责审查规划消防布局、消防设施配置等内容,负责认定村庄常驻人口数量等工作。

(五)区环保局负责审查环境保护、生态敏感区保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工作。

(六)区文广新局负责结合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重点审查文化设施建设、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七)区教育体育局负责结合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重点审查教育设施配套、中小学校布局等方面内容。

(八)区卫生局负责结合卫生事业发展规划,重点审查乡村卫生所(室)、镇卫生院等卫生资源配置方面的内容。

(九)区交通运输局负责结合交通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审查农村公路规划、交通基础设施配置等方面内容。

(十)区发改、建设、农业、水利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要求,负责从区域生产力布局、农村产业发展、村庄重点建设项目、村庄防洪减灾、水利设施管理维护、水域及其岸线的保护管理、村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等方面对规划进行审查。

四、工作安排

(一)主要内容。村庄建设规划包括村域和村庄两个层面的规划。村域层面应合理布局村庄建设用地、道路交通用地、产业发展用地等各类用地,积极引导村庄产业发展;村庄层面规划应确定村庄建设发展模式、规划区范围,村庄的规划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的各项建设用地布局以及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

(二)进度安排。年9月至10月。区农村住房与危房改造指挥部采取政府采购竞争性谈判方式,公开选定规划编制单位,并签订三方合同。为便于操作,将39个基层村划分为三个标段,每个标段分别择优选定一家规划编制单位。

年11月至12月。签订合同后,各镇(街道)衔接土地管理部门划定村庄建设用地范围,由公安部门认定村庄常驻户籍人口数量,按照《市城市规划区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审批规定》,以镇(街道)为单位到市规划局申请基层村村庄规划编制要求;规划编制单位开展现场调研,结合各镇(街道)和村委会的规划编制意向,编制完成基层村村庄建设规划方案

年1月前,按照《市城市规划区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审批规定》要求,完成基层村村庄建设规划方案技术审查、社会公示等阶段工作后,报市政府审批。

各镇(街道)参照以上进度安排,组织完成辖区内基层村建设规划编制及审批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道)要加强对基层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组织领导,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建立任务明确,安排合理,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

镇产业发展规划方案范文2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的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围绕我市服务业重点发展产业,着力培育发展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的服务业集聚区,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全市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承接国内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强力支撑平台,辐射带动全市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工作目的。

强化市服务业发展规划导向作用。把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作为落实我市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重点行业发展专项规划的抓手,以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论证为起点,促进市镇(区)服务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

强化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合力。通过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整合市镇(区)两级资源,统筹解决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编制与实施、政策制定与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公共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平台配套、龙头企业引进等重大问题,保障服务业集聚区成功建设和健康发展。

强化服务业集聚效应。通过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向社会传递我市服务业发展方向和区域布局,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我市服务业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发展,吸引国内外知名服务企业进驻我市,促进我市服务业进一步集聚发展。

强化服务业发展扶持资金引导作用。通过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集合市镇(区)两级服务业扶持资金,突出重点方向,加大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调动镇区在项目选择中的积极性,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三)工作原则。

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我市服务业发展重点,今后一段时期主要在金融商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旅游、物流商贸、服务外包等服务产业开展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工作。

错位发展的原则。强化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定位,严格规划实施,促进不同服务业集聚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强化政府服务,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建设发展成本,营造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企业参与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积极性,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发展。

市镇(区)联动的原则。签订市镇(区)共建协议,明确市的扶持政策和镇区的配套措施,以项目为依托,共同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发展。

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建立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定期检查和动态考评制度;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对共建服务业集聚区统一管理和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申请共建的条件

申请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以及特定类型服务业集聚区的选址原则,制定了服务业集聚区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设想,规划边界清晰,产业形态突出,发展目标明确。

(二)整合区内土地、物业等各类资源思路清晰,启动建设的各项基础条件成熟。

(三)区内产业集聚已达到一定规模,或有重大产业项目正在启动建设,产业基础扎实,未来市场空间和潜力大。

(四)有切实可行的集聚区三年建设方案(主要包括总体思路、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各年度工作安排、保障措施和重点项目计划等内容)。

(五)服务业集聚区所在镇区已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或镇区服务办),专职人员不少于3人。

三、申请及审批程序

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采取竞争性评审方式设立,具体分五个步骤进行:

(一)镇区提出申请。各镇区根据本地实际充分调研论证,认为达到申报条件要求的,于每年1月底前向市服务办提出申请。

申请材料包括:申请报告,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设想,未来三年的建设方案,规划选址和空间布局图,入驻企业名录和概况(或正在建设的重大项目情况),专门管理机构情况等。

(二)产生候选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市服务办对申请单位的材料审查合格后,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局、规划局、环保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调查论证,根据论证结果确定候选服务业集聚区,报送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评审。

(三)现场竞争性评审。市服务办于每年2月底前组织召开候选服务业集聚区评审会,有关镇区就申请共建的服务业集聚区进行现场演示、讲演、答辩和总结陈述。相关部门人员、专家等组成评审团,根据申报条件具备程度对候选服务业集聚区进行评分。具体评分标准另行制定。

(四)确定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市服务办将评审结果及年度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申请材料报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审批,由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最终确定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名单,并予公布。

(五)签订共建协议。经批准设立的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由市政府与相关镇区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共建的内容、期限和双方的支持政策。

已经市政府批准设立的*中心商务区、西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纳入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是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的领导机构,统筹协调有关重大问题;市服务办负责日常工作。各镇区具体负责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推进工作。

(二)完善工作机制。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根据实际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和镇区召开会议,研究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发展事宜。市有关部门要确定联络人员,建立支持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相关工作制度。

(三)整合政策资源。每年在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以支持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具体支持项目由镇区按照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有关规定选定,对纳入支持的项目,所在镇区应安排配套资金给予支持。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计划每年对各个市镇(区)共建的服务业集聚区配套支持300万元,期限为三年,按建设进度拨付。

市政府今后出台的服务业扶持政策,优先支持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内重点项目优先纳入市重点项目计划,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市政府设立的其他产业扶持资金也要加大对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的支持力度。对具备条件的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市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力争成为部省联手、省市联手共建项目。

(四)强化管理和服务。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的所在镇区要根据批复的三年建设方案细化制定年度建设计划,报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备案后组织实施,并按季度向市服务办提交集聚区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和扶持资金投入进度情况,于每年12月上旬提交次年度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计划。

建立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数据库,以集聚区名录、建设发展情况、入驻企业情况等为重要内容,进行动态监测、动态跟踪,指导动态发展。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要建设服务于集聚区内部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对外合作交流、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技术创新、投融资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镇产业发展规划方案范文3

为确保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成立区农委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任任组长,分管主任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副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产业化科,负责联系对接美好乡村建设日常事务。

二、工作思路

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略,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为根本要求,强化规划引领,抓好村级产业发展,注重生态优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村美”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三、目标任务

从2014年开始,每年重点培育建设24个左右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重点村,抓点示范,整合资源,综合治理。到2016年,全区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重点村达到40%以上,2020年达到80%以上。

四、实施内容

1、编制规划方案。以镇街为单位,编制《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结合规划,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每年筛选确定编写若干个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2、编制项目。以镇街为单位,对已被列为年度实施的产业发展重点村,编制示范村产业建设项目书。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整合涉农资金支持美好乡村建设的意见》,将所有能争取到的项目资金,向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倾斜。同时,建立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项目库,做到有的放矢,符合条件的项目及时申报,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美好乡村建设。

3、抓好生态经济建设。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八项农业生态经济工程(即自然生态保护工程、生物种子工程、畜牧业、渔业、农村环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绿色(有机)食品经济工程)。同时着力培育“一村一品”经济和主导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结合城乡一体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率和农村土地节约集约使用水平,推进农村节能工作,推广沼气利用技术,引导农村新建住宅采用节能新技术。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协同推进农村路网、农田水利设施配套、饮水安全等工程建设,以及建设农村环保设施,建立农村卫生保洁常态化管理机制,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连线成片整治;协同开展村庄绿化,村居绿化率达到40%以上。协同抓好农村饮用水安全配套、污水处理、道路硬化等工程的实施,打造具有特色的美好乡村风景。

5、抓好现代农业发展。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型美好乡村为核心,推进生产经营产业化、农业技术集成化、农业生产机械化、基础设施配套化、农业服务社会化。积极引导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由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利用方式由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6、抓好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继续实施“451”工程,围绕全区乡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聚落与建筑文化、乡村人文活动、民俗文化、乡村产品与工艺、乡村景观意境等,着力打造江南田园和山乡独有的“青山、绿水、梯田、人家”的乡村景观意境。加强统一规划,明确特色定位,加快形成以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观光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格局,建成一批“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为主题的特色农庄。

7、抓好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统筹培训机构、项目资金、师资力量,开展新型农民培训,让受训农民不仅仅只是种、养技术的提高,尤其是将年富力强的农村劳动力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之成为美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和领路人。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工作要求,健全工作机制,常抓不懈。

镇产业发展规划方案范文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旅游线路(景区)为目标,以促进乡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以政府引导、农民自主、市场运作为发展模式,以生态保护、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立足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区分特色、挖掘内涵、建设旅游小城镇、特色旅游村(街)、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农家乐(农家旅馆)等旅游精品。

二、工作目标

策应省委、省政府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部署,按照《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建设的若干意见》、《湖低碳农业与生态旅游规划》、《服务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在上述三条旅游线路中建成市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旅游特色村(镇)、星级以上农家旅馆、市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力争年将李村打造成3A景区,将笔都文港、古镇李渡打造成A级景区,年将万亩生态果园打造成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至年环湖生态旅游区打造1-2个4A级景区。

三、主要措施

(一)、成立领导机构。县政府决定成立以副县长为组长、有关乡镇和县直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村旅游线路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具体领导、统筹协调乡村旅游线路开发工作。

(二)、加强宣传促销与市场开发工作

1.开展“人游”乡村旅游活动。根据旅游市场需求,适时推出一日游、二日游线路。通过开展“人游”、“导游(记者)看”等乡村旅游活动,扩大乡村旅游的影响,提高乡村旅游线路的知名度,促进乡村旅游线路深度开发和景区(点)建设的升级完善。

2.召开旅游新闻会。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择机组织我县主要旅游景区点和所在地乡镇政府赴举行旅游新闻会,向广大市民宣传、推介乡村旅游。

3.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旅游画册、旅游网站等渠道和方式,扩大宣传范围、提高促销效果。

4.举办旅游节庆及推介活动,提升人气扩大名气。利用螃蟹节、艺术节、梨花节、中国(文港)毛笔文化节等旅游名片,将节庆活动与会展经济相结合,提高旅游线路(景区点)的知名度

5.积极推进重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进有实力,有旅游开发、营销经验的投资者进行旅游项目开发,带动景区建设和旅游线路开发。

(三)完善景区(点)设施

景区(点)设施完善要综合考虑景区自身建设和旅游线路开发的近期与长远目标,既要有利于促进景区(点)目前的生产经营、增强发展能力,也要为长远发展打基础,避免浪费时间和财物。当前,完善景区设施的重点,一是要完善游客接待中心;二是要完善本辖区内通往景区公路和景区内标识标牌设置;三是要完善旅游餐饮设施,提升形象和服务档次;四是要完善景区内游步道;五是统一游览线路景观的装饰(装修)风格。

(四)建立管理办法

按照《关于加强旅游产业统计工作的通知》(进府办字号)要求,加强旅游统计工作,制定旅游统计管理办法、旅游线路开发工作考核奖励办法。

(五)设立旅游产业发展资金

为支持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旅游线路开发和景区建设,调动乡镇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及旅游企业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积极性,决定设立“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同时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四、几点要求

1、上述三条旅游线路所含景区(点)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统筹安排本辖区内的旅游线路开发工作;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本辖区旅游线路开发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内容要包含设立与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实业开发有限公司(或旅行社)、设立游客接待中心、设计整修好游览线路、编写导游词(讲解词)、编印旅游手册、完善旅游标识标牌系统、搞好景区点及周边环境整治、提升服务质量、规划确定好旅游接待餐饮点及旅游购物点等;

2、旅游线路开发工作相关乡镇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沿途涉及的乡镇人民政府要有一盘棋思想、大力支持,并根据本地的资源特点,对接所涉及旅游线路开发工作。

镇产业发展规划方案范文5

关键词:核桃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云南是中国核桃的主产大省,产量、质量在全国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在云南省的果树种植中,核桃的种植面积范围最广,核桃是云南省的第一经济林果。

1.核桃的产业现状

巍山县庙街镇是泡核桃种群的原产地之一。截至2009年末,庙街镇共种植核桃0.2万hm2,其中盛果期树3.3hm2,初果期树34.8hm2,未挂果树2049hm2。根据州县两级的核桃产业发展规划,到2012年,全镇核桃产业已发展到4240hm2。

2.核桃产业发展的优势

2.1区位优势

庙街镇是巍山县的农业大镇,位于巍山坝子中部,东经100°05′~100°17′,北纬25°10′~25°16′之间,是云南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加工腹地。

2.2便捷的交通

庙街镇全镇土地面积236km2,东距弥渡县35km,南距巍山县城8km,北距大理市40km,关巍公路穿境而过。镇域呈长方形,东与弥渡县接壤,南与本县南诏镇相连,西与巍山县五印乡和马鞍山乡毗邻,北与巍山县大仓镇连接。四通八达的交通为庙街镇的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3自然条件与森林资源

庙街镇境内地势起伏,沟壑纵横,由北向南、由东向西倾斜,东西两山的22条水系对流汇入西河,最高海拔2804m,最低海拔1690m,东靠弥渡,西接五印、马鞍山乡、南连南诏镇,北邻大仓镇,关巍公路从坝中穿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在800~980mm,年蒸发量2220mm,年日照时数2210-2318.2h,有效积温4100~5900℃,年无霜期240~250d,成土母岩主要是紫色砂岩、砂岩和砾岩,土壤有5类10亚类。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铜、硫磺、石膏等。

庙街镇林业用地11965.8km2,其中商品林7220.1km2,达60.3%,公益林4319.7km2,达36.1%,宜林荒山荒地402.1km2,达3.4%,森林覆盖率53.5%,庙街镇林业用地面积1-2万hm2,占全镇面积的63%。植物资源丰富,海拔1700~1800m,主要有常绿、落叶阔叶林,如滇青冈栗、桉树、旱东瓜、桤木、核桃等;在海拔1880m以上山地主要分布常绿针叶林,如云南松、华山松。

3.庙街镇发展核桃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进行核桃种子繁殖的时候,大多数农民都采用泡核桃种子实生繁殖,导致后代变异大,劣多优少;在栽培苗木时品种混杂,良种化程度不高,导致后期结实晚,果实质差,产量低。(2)在育苗嫁接时,大多数农民采用传统方法,由于其技术含量比较低,造成核桃产量不断下降。(3)大多数农户只注重栽种的数量,而轻视管理,管理粗放,缺乏科学管理意识,很难见到一定的成效。(4)待核桃成熟后,有些农户不注意采用正确、合适的方法进行采摘和保存,导致产品质量下降。

4.发展对策

4.1组织做好协调,搞好资金的扶持工作

核桃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其成效较慢,对核桃产业的支持一定要加强,成立各级部门的组织机构,共同管理。齐抓不懈,保持产业不变。发展思路不变及各项鼓励、支持政策不变。在财政预算中,相关政府部门也要将核桃产业的扶持资金融合进去;另外,各项有利资源要合理有效的整合,资金的筹措要广开渠道,制定能够促进产业发展的各项激励政策,以使核桃产业能够快速、健康地持续发展下去。

4.2种苗的质量要严格把关

在进行种苗繁育管理时,要严格按照市场的准入制度,对于全县的核桃种苗,1年内要有2个不同的时间段进行整体的清查、抽查种苗的质量,在三证一签的种苗制度下,种苗的质量档案管理要强化,使全县的种苗质量有安全的保障。对于在种苗基地建设的主体要进一步明确,种苗的繁育、供应要统一进行,对于通过别的途径选购的种苗要坚决制止,而那些使农民受到损害的假苗和劣质的种苗要禁止调入。

本地区主要培育的泡核桃品种,要以其为主打产品,对于外地比较优质的核桃品种可以适当地引入,作为辅产品。

4.3改造低产的核桃树

针对庙街镇现有的劣质、低产的核桃,根据该镇核桃产业实施方案,可以在一定的时段内进行改造,使核桃品种不断优质化,从而使其产量、产值不断增强。

镇产业发展规划方案范文6

关键词 花生产业;优势;规划目标;保障措施;效益;山西汾阳

中图分类号 F31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305-01

花生是汾阳市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又一主导产业,产业优势日益明显,已初步形成了种植、加工、贸易一条龙的花生产业链,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区经济的快速发展[1-4]。为进一步推动花生产业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农民增收,特制定花生产业发展规划。

1 汾阳市花生产业概况

1.1 自然概况

汾阳市花生种植区域有冀村镇、肖家庄镇、演武镇、贾家庄镇等平川井灌壤土区,区域化种植初具规模,品种品质结构优化。该区域农民素有种植花生的习惯,并且所辖区域光照充足,区内土质为砂壤,土壤疏松,中性微偏碱,pH值适中,适合花生种植,所产花生颜色白、皮薄仁大、色泽好、商品性好,具备种植花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条件,是花生生产的优生区。

1.2 生产现状

2009年,汾阳市实施花生高产创建田806.67 hm2,总产量3 630 t,平均产量4 500 kg/hm2,按5元/kg计,收入2.25万元/hm2;2010年,种植花生1 013.33 hm2,总产量4 682 t,平均产量4 620 kg/hm2,按7元/kg计,收入3.23万元/hm2。2011年,种植花生2 333.33 hm2,总产量11 025 t,平均产量4 725 kg/hm2,按8元/kg计,收入3.78万元/hm2。

2 产业优势

2.1 规模种植

近年来,汾阳市花生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2年发展到3 333.33 hm2以上,冀村镇整乡推进集中连片种植1 333.33 hm2以上,尤其是东宋家庄村集中连片133.33 hm2以上,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

2.2 加工贸易

近年来,汾阳市涌现出一批花生剥壳加工、分级包装、批发销售的贸易经纪人。同时,还将花生皮加工压饼作饲料用,增加花生的附加值。目前,年加工能力已达6 000 t以上,采取有力措施帮助疏通和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花生仁主要销往青岛品品好粮油有限公司、山东鲁花集团等花生油大型品牌企业,形成了广购、远销、大流通、大商贸的花生米经营格局。产品在全国享有盛誉,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有力地推动了花生产业的发展。

2.3 技术支撑

汾阳市在花生生产中采取专家承包到村、技术人员承包到户、从种到收、一包到底的办法。从实施方案制定、技术路线选定和关键环节指导等各个方面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加之省市农业职能部门开展包村联县驻点调研帮扶活动,推进了产业化进程。种植户拥有多年的种植经验,已经熟练掌握了种植花生的技术,提供了实现花生高产创建目标的技术支撑。

3 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建设原则

3.1 指导思想

按照“政府支持、百姓受益”的原则,坚持立足资源、依靠科学,发挥优势,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技术攻关,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总量;通过高产示范片建设,辐射带动汾阳市优质花生种植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之路,使花生在汾阳市油料产业中和农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渐提高。

3.2 规划目标

2012年汾阳市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3 333.33 hm2以上,总产量达到1.5万t,到2015年形成面积稳定在5 333.33 hm2以上,实现总产量3.2万t,总产值3亿元的目标。

3.3 建设原则

一是统一领导,统筹规划。二是集中连片,规模开发。三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产品。四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打造名牌,形成优势产业。五是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举。

4 技术及管理机制

4.1 技术引进推广

在花生种植区域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资、新机具,普及推广下种、覆膜、覆土一次性机械作业、调控施肥、培土迎针、叶面喷肥、生物防治等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加工能力,增加附加值,为大面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撑。在生产中按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晋花7号、晋花4号、晋花3号等优良品种,优种率100%;集成推广节水灌溉、全程机械化、清棵蹲苗、培土迎针、叶面喷肥等关键栽培技术;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80%;全程机械作业100%。

4.2 管理机制

建立现代经营方式,明确经营主体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整地播种、统一测土施肥、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收获“五统一”模式。建立完整的生产管理记录,完善档案整理。

5 保障措施

为确保本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一是加强领导,市政府

(下转第309页)

(上接第305页)

要成立花生产业发展领导组,由市分管领导任组长,各涉农部门领导及相关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二是增加投入,市政府要设立花生产业发展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同时整合使用各类财政资金,将各部门农业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向花生产业倾斜。三是全方位搞好服务,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本单位本部门职能职责,为花生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农委负责方案的制定、具体工作措施落实及技术服务工作;财政局负责补贴和奖励资金的落实;水务局负责基地基础设施修复改善;林业局负责基地内农田林网建设;农机中心负责农业作业机械的配套与使用;农经中心负责土地依法流转,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指导;信用联社负责花生基地建设所需资金的金融服务;所涉各乡(镇、街道)、村负责宣传发动及面积落实和具体组织实施。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委员会。

6 预期效益

6.1 社会效益

本规划的实施,可大大调动农民积极性,推动花生无公害栽培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进一步扩大油料生产规模,提升油料产业集中度和产品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可大大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6.2 生态效益

通过有机肥、生物菌剂的应用,能减轻土壤中化肥和农药污染,培肥地力,保护和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6.3 经济效益

2012年全市3 333.33 hm2花生平均产量4 500 kg/hm2以上,收入3.6万元/hm2以上,总产量1.5万t以上,总产值1.2亿元,综合利用收入达4.5万元/hm2以上,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十二五”末,花生种植面积达到5 333.33 hm2以上,平均产量达到6 000 kg/hm2以上,收入达到4.5万元/hm2以上,综合利用收入达6万元/hm2左右,农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7 参考文献

[1] 于洪波,史普想,于树涛,等.阜新市花生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1(4):13-16.

[2] 董文召,汤丰收,张新友.河南省花生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2007(10):1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