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校本课程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校本课程方案范文1
关键词 药物化学 应用型本科 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①。应用型人才要求有完整清晰的思路和扎实的实验技能,即具有较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因而,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必须在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中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要求是与药学科研生产紧密衔接。
随着现代药学的快速发展,要求对于药物分子的结构、性质、作用机制、靶点及构效关系更加明确,更加重视对于化学药物合成方法、结构改造的实践应用。在药物生产及新药研发的实际工作中,对药学高等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教学培养方向。
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化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和相互渗透学科,同时对于药物合成生产实践,新药的研发创制等学生就业岗位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应用性。以往的药物化学教学模式停留在基本理论知识和固定的几个教学实验上,缺乏与实际工作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也很少与药学其它专业课程相联系;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实践技能和综合运用相关课程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较差。此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针对于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体系的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可以解决上述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若干问题。以药物化学这一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为突破口,带动整个学科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填补药学专业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范课程教学体系的空白。
1 教学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面向应用领域的药学专业知识人才培养,应根据目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现有的教学条件对教学策略作出相应的调整,采用灵活机智的教学形式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药物化学的教学改革也更应注重细节方面,尤其是在思路、技能和知识体系的完善上,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则是对整个教学效果最好的评价和检验;最终形成包括理论、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等在内的完善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体系。
2 教学体系建设思路与方案
2.1 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中应以生产实践问题相应的理论知识切入点;包括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调整;培养完善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水平深度、广度和各学科知识间的综合能力为主要指标量化评价标准。具体方案包括:
(1)选择具有代表性药品研发和生产企业各5家,进行实际问题调查,归纳总结常见问题的种类,形成调研报告。可以利用学生业余和假期时间,采用对企业进行社会调查的形式,完成社会调查报告。(2)根据调查结果,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重新编排。采用教研室集体讨论和备课的形式。(3)把上述备课成果应用于理论课教学实践,并逐渐进行完善。以教学效果和学生解决问题思路的完善程度来评价,可在考试中设立若干实际应用问题来进行检验。(4)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水平深度、广度和各学科知识间的综合能力为主要指标建立量化评价标准。
2.2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改革重点在于模拟生产实际中的常见问题;创设开放性课题;提高学生实验技能。以学生解决开放性实验课题的实验技能为主要指标量化评价标准。具体方案包括:
(1)设立若干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并能应用到目前常用实验技能的实验课题。以开放性课题的形式,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对方案进行指导和完善。(2)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对实验操作技能进行随时指导和强化,使学生从实验设计到实施的整体能力得到全面提高。(3)以学生解决开放性实验课题的实验技能为主要指标量化评价标准。
2.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践基层单位;选择生产科研单位急需解决的典型课题。以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要量化评价标准。具体方案包括:
(1)与企业进行合作,企业提出急需解决的生产科研课题,作为大学生实训项目课题。(2)学生利用假期或实习阶段的时间深入基层单位,具体进行设计和实施,最终完成实训课题。(3)整个过程以学生和企业为主,教师负责指导和完成最终的教学效果评价。以企业的满意程度和课题成果的应用性作为评价标准。(4)以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要指标量化评价标准。
3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形成
小学校本课程方案范文2
一、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规划,绘制校本课程发展蓝图
校本课程开发规划是学校为实现未来校本课程目标所作的设想和安排,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纲领和蓝图。中小学校长应遵循预见性原则、统筹性原则、重点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民主性原则,从开设校本课程的基本依据、开设校本课程目的和意义、校本课程的总目标、校本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的保障措施等方面引导学校领导成员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发展目标,规划校本课程设置,并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发展方案,指引校本课程发展方向。
二、促进成员之间交流,组建校本课程开发团队
中小学校长在这方面需要校长充分发挥组织职能的作用,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群策群力、智慧分享,需要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的配合和支持,需要课程专家为学校把脉问诊。首先要建立多方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支持体系,有意识地打破教师“单兵作战”的局面,整合校内一切可以利用的校本课程开发力量。其次要广泛动员和发掘社会力量,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吸纳有识之士,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组建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另外还要鼓励、支持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成员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有利于教师合作精神的发展,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降低校本课程开发成本。
三、提升教师课程理论素养,增强开发校本课程能力
中小学校长应着力制定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明确校本课程开发中各类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针对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不同需求,规划、组织各种形式的专业发展活动;给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协调好校内、外课程资源,鼓励、支持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定期评估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的落实情况,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把好校本课程内容关,引导教师开发校本课程
把握校本课程开发内容,首先要规范《校本课程纲要》的基本格式和内容,让教师明确撰写《校本课程纲要》的基本要求。其次要组织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对教师申报的《课程纲要》进行审定,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审定的主要内容有:《课程纲要》与学校办学理念是否一致;《课程纲要》与学校校本课程规划精神是否一致;《课程纲要》对目标的陈述、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是否规范和可行;中小学校长要做好校本课程实施前的评价、校本课程的试验、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等组织、指导工作;不断引导教师以新观念、新角色审视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演绎成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诠释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五、“诊断”校本课程课堂教学,提升校本课程质量
课堂教学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活动,是学校实施教育哲学的基本途径。校本课程是直接针对学生的个性而开发、实施的,本质上是人本化和主体化的课程,它彰显个性、差异性、多元相融性、动态性等待性。这就要求校本课程的实施特别强调个性化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关注体验性教学,提倡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鼓励在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教学。通常采用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主学习和主题探究等策略。更应该倡议并支持教师实施发现法、探究法教学,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随时“诊断”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质量,及时发现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帮助教师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措施引导和矫正,引领教师有效实施校本课程。
小学校本课程方案范文3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实行的课程开发模式是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因此,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成为许多学校教育科研的重点。在我国校本课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些学校的校本课程的设置总体上是以本校的实际情况为主,以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为参照物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本文就以陕西眉县明德小学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一、校本课程的相关概念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探讨、设计或与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①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学校结合本校的传统以及学校发展的多样性需要,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规划合理的课程结构,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课程。②校本课程的开发最主要是基于本校实际情况。具体体现在基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上。
二、明德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本文就以陕西眉县明德小学为例进行说明。该校的校本课程是以经典诵读计划为主要内容进行课程的开设的。让我们看看明德小学是怎样成功将经典诵读计划作为该校校本课程的。明德小学的校本课程总体上是以该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为载体而进行。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诵读计划。例如,一、二年级主要是《三字经》和古诗20首。三、四年级以《三字经》、《弟子规》和古诗40首为主。而五、六年级则以《三字经》 、《弟子规》、《论语》 《大学》和古诗词40首为主。选择以经典诵读计划为主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基于两个原因。其一,该校的教师队伍以年纪较大的教师为主。这部分教师大多对经典诵读的开发较为重视且对其较为感兴趣。他们积极参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上。真正做到了教师是开发校本课程主体的局面。其次,该校的地理位置位于陕西关中平原,拥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基于此,该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弘扬传统文化,诵读经典篇章为主。
与此同时,该校校本课程时间的设置方面同样是与众不同的。明德小学校本课程在课程时间设置上不是按照传统的课程开设时间而定的。而是利用一切合适的时间,实施其校本课程。例如,早晨升旗后开始五分钟的诵读;每节课预备铃响后两分钟,大家一边念一边等其他小朋友进教室,帮助安静教室气氛,从而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中午的十五分钟用于诵读;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灵活安排,充分利用时间;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在时间上灵活安排,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让学生多接触经典诗文,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使古诗文诵背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这种时间的安排是由于明德小学作为一所全日制的寄宿小学在课程时间安排上有别于非寄宿学校的时将设置。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明德小学不拘泥于将校本课程开设成为一门传统的课程。而是灵活的开设相关的诵读课程。
明德小学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措施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该校采取学生集体背与单独背、老师教读与讲故事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小型而灵活多样的诵读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如:采用比赛的形式看看五分钟的时间内谁背的多;比比看谁最先背下一条;规定任务,谁先背下谁就可以先出去玩。这一方法最好用,因为它能更好地激励孩子背诵的热情。同时,该校建立了学生的诵读档案,积累了大量实验的一系列过程性资料如:学生诵读情况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家长意见征询、班级活动的方案、记录照片、及时总结好的做法等等。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全日制的寄宿学校,在与家长沟通方面,明德小学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着重面向家长进行校本课程相关的宣传,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更多支持,多向家询意见和建议,形成校内校外的合力,促进诵读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明德小学在实施诵读经典计划中的过程中,校园的经典氛围也越来越浓厚,走廊上可见"步从容,立端正、宽转弯,勿触棱",食堂里可见"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就连厕所里也出现经典的语句。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让你不得不学经典,对经典也不得不爱。
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诵读经典篇章必将会遇到许多生涩和不理解的地方。因此,明德小学的诵读计划也曾一度遇到很多困难。例如,每天中午读经典时,很多孩子读得无精打采,集体读时声音还可以,可是仔细观察,也就是几个会背的孩子,每天声音响亮地不厌其烦地读一遍又一遍,而多数孩子虽然看着书,但心思都不在经典篇章上。还有的干脆就没带书,在东张西望,无所是事。面对此种情况,明德小学的教师和校领导们积极寻找解决措施。为了激发同学们对于诵读经典的兴趣,很多老师开始利用更多的时间给同学们讲解所背诵经典的"背后故事",以此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这种方法在一段时间内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渐渐的,该种解决措施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诸如,这种讲解会占用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孩子们就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背诵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孩子就堆积了许多的篇章没有背诵。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接受能力较强的孩子们就不太注意老师讲故事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明德小学的教师和校领导们又尝试了其他的方法。例如,将每天要求同学们背诵的经典篇章写到黑板的一角。让同学们反复的记忆,并作相关的解说。那些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们可以作为"小老师"给自己的伙伴们讲解,大家共同背诵。利用这种方法,同学们渐渐的对经典诵读有了更进一步的兴趣。正是这样的方法,使明德小学的经典诵读计划一步步推进,并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经典文化的校园氛围。
三、对明德小学校本课程成功经验的反思
以上几个方面就是明德小学在经典诵读过程中所拥有的宝贵经验。我想这也是其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经验。对于校本课程开发效果的评价,就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声音。学生作为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其对于校本课程的兴趣和意见在很多程度上是评价课程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③在对明德小学校本课程进行调研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向部分学生作了简单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于该校的校本课程持肯定态度。同时,学生们反映通过经典诵读计划,使他们增添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这就体现了"校本课程以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发展为主旨。"④也就是以学生为本的具体体现。明德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之处是值得很多学校学习的。关键之处在于,如何更好的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我看来,好的校本课程一定是具有本校特色的。因此,切实依据本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进行开发,就一定会开设出优秀的校本课程。
注释:
①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 .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②骆玲芳, 崔允漷.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小学校本课程方案范文4
各校在开学初,教务处、教研组、教师都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计划,本学期结束后,又都写出了相应的总结。在备课方面,教师都能认真备课。教师布置的学生作业有计划性、针对性和代表性,作业数量适中,在作业批改和评价上有创新。能积极认真对学生成绩进行质量分析,找差距、找原因,提出了今后在教育教学中的整改措施。各校领导听课节数、业务笔记字数都基本符合要求。较为突出的有三小、一小、四小学校。
不足:
1、有些学校制定的计划太笼统,不易操作。
2、备课方面,抄教案现象还是比较普遍。教师只注重备教材、备内容、备学生,但教法和学法体现不具体。
3、作业批语比较简单。
建议:
1、学校制定的计划要切合本校的实际,要具体系统化,便于操作。
2、加强教师的备课管理。每节课都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可操作的教学过程。
3、作业的批语要中肯,要有激励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要认真作好学生成绩的质量分析,根据学生试卷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缺漏的知识部分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二、教学研究管理方面
从课题研究制度的建立,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人数,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的积累来看,小学教师优于中学教师。比较好的学校三小、四小、一小、天和小学部、老奇台小学。从资料上看他们注重课题的过程研究,有详细的研究历程,有各个阶段的阶段资料等,而且平时的教研活动记载也注重研究的过程记载。校本课程开发做得相对比较好的是三小、四小、六小学校。
不足:
1、有三个单位的课题管理制度没有建立,还有十个单位没有成立课题鉴定组织。
2、校本课程开发大部分学校有的只是校本课程开发一个方案,缺少执行计划和编写好的可实施的课程纲要。
3、有些中学的教研活动记载不能反映出教学研究的过程,只是每一周的工作安排或者只是一个活动名称。文章超市
建议:
1、学校要把一些该有的制度、组织建立起来。
2、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要重实效,活动记载要记清楚活动形式和活动过程。
3、校本课程开发也要按要求做起来。
三、教师素质提高方面多数的学校都能按要求选派教师参加教研活动。但大多数的学校都没有记载。三小的记录详细完整。
1、校本培训:学校的校本培训活动都有培训方案、计划,但大多数学校过程性材料缺乏。三小的培训内容较为为充实。
2、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方面:学校都有培养计划、培养对象名单,但能体现培养成果的材料较少。
3、大多数学校开展了“课堂教学系列达标”活动,并做到了有计划、有安排。“课堂教学系列达标活动”,开展较好的学校有天和学校、三小、老奇台、吉布库。上半年还没有开展这项活动的学校有碧流河、三中。
四、工作业绩方面
优点:
1、大多学校教研组的档案,都能按要求装订,而且材料齐全。
2、部分学校教师都能积极上报论文,篇数较多,获奖率高。
3、大多学校都能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县级或县级以上的学科教研活动。
4、教师都能积极参加课题研讨会,认真上好研讨课。
不足:
1、部分学校教师上报论文较少。
2、个别学校教研组档案材料较少,也没按要求装订。
3、部分教务主任没有上报论文。
4、个别校长对教师外出参加教研活动不重视。
建议:
小学校本课程方案范文5
【关键词】校本课程;小学;整体规划;实践摸索;反思完善。
[Abstract] the elementary school 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curriculum develops, should by the school collective power primarily, have to practice while consummates. Builds between one kind of school mutually to exchange the study, mutually supervises the advance the good atmosphere is the region whole advancement effective policing method. The establishment appraisal feedback mechanism can unceasingly move towards for the 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curriculum maturely provides the system safeguard.
[Key word]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curriculum; Elementary school; Whole plan; The practice tried to find out; Reconsidering consummation.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是体现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发挥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建设中的主动积极性,展示学校办学特色,实现教师学生个性化教学追求的一门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实施,对提升学校办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认识,我区从2002年秋季开始,在全面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同时,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当作课改实验的一项重要任务,展开了全面尝试探索实践。
1总结已有经验,研究区情实际,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体思路
在2002年以前,我区个别学校在创建学校办学特色,开展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中,已经初步进行了课程教材的开发编写尝试,如城区10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在2001年就开发编写出一册教材。还有城区40校的“消防教育”活动,也是开展多年,且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计划安排和教学设计。由此,我们在决定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之后,马上就组织教研室精干力量,联系有关学校人员,进行调研讨论,总结已有经验,研究我区学校、教师实际,最后形成三点基本认识:①我区所属全部为小学,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中师毕业,个人设计课程体系,开发编写教学纲要、教材能力不够。同时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学校在设施、经费、教学资源、人力资源等的全方位支持,因此学校集体力量应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②开发校本课程对于我区广大学校、教师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这项工作只能是一个边摸索、边总结、边完善的过程。③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会有许多问题和困难,为保证学校开发研究工作能够坚持下去,需要全区性的有效管理指导。在此基础上,最后我们确定全区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为:学校整体规划为主,教师个人开发为辅,先计划,后实施,先课时内容安排,后具体教学活动设计。而后,我们制定了《大同市城区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案》,决定区教研室组织学识水平比较高的教研员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指导组,各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组和开发组,并拟定每学年全区召开一次校本课程开发汇报交流会。这些,为我区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制定出了明确的整体工作规划和步骤安排。
2集中培训,安排任务,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前的思想认识准备
之后,我们随之组织召开了校本课程开发培训会,各校选派分管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培训。会上,我们讲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开发过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式。还给大家介绍了城区10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开发的初步经验,让大家明白我们完全有能力进行课程教材开发工作,从而克服畏难情绪。会议另外安排了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任务:①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组带领开发组成员,按照全区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思路步骤,认真研究学生需要,研究学校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实际,研究本地及学校附近社区资源情况,集体讨论,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教学计划;②学校根据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具体分配任务给任课教师设计课时教学内容;③组织任课教师互相交流讨论教学设计,最后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组成员集体确定形成教案;④学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课程教案,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学校可编印教学用书。经过培训及任务安排,各校领导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认识,由此使我区学校形成了领导高度重视,参与教师干劲十足的良好校本课程开发氛围。
3汇报交流,个别指导,做好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方法研究与工作督促
为了交流经验,互相借鉴,共同提高,也为了能够督促各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我区每学年举行一次校本课程开发汇报交流研讨会。会上,要求各学校汇报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进展情况,提出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大家共同讨论,总结经验,肯定成绩,寻找不足,研究解决办法。通过汇报交流活动,工作开展好的学校,其成果得到展示,工作开展较差的学校,其差距也被暴露。这样,在大家互相学习借鉴的同时,也起到了互相监督,鞭策后进的作用。通过汇报交流活动,大家对校本课程开发中各种问题的认识得到不断深化,不断明确。
比如在开始阶段,相当一部分学校认为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乡土特色为主,以本地风土人情为主,经过反复实践讨论,大家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如果仅仅局限在一个领域,不仅反映不出学校特色,更限制了教师课程开发的多样化个性特长,限制了学生课程学习的多样化个性发展。因此,在明确了这一认识之后,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视野越来越开阔,现在我区各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不仅有风土人情教育,文化历史教育,有环境教育,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也有食品卫生教育,生活常识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消防教育,还有学科教学的延伸补充内容,如书法教育,诗文赏读教育,学习方法教育等等,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学校特色越来越鲜明。在教案设计和教材编写方面,开始大多数学校采用选用选编方式,形式以文字叙述为主,经过不断摸索,大家牢牢把握为学生服务,着眼于学生发展这个中心,从学生的需要着想,不断改进校本课程教材的呈现方式,目前各学校所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教材更加适应小学生的心理水平,图文并茂,卡通画、漫画、拼音,形象生动,好读易认,其中有好几所学校的校本课程教材也完全是自己独立开发编写出来的,如城区10校的《健康成长》系列教材,城区30校的认识学校、认识周围环境《校本课程教材》,城区32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城区38校的《交通安全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疾病预防知识》、《饮食保健知识》、《养成教育》、《自理能力》教材,城区40校的《消防教育综合实践》教材。校本课程教学方式也灵活多样,既有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如城区14校的《科技》,城区18校的《饮食与健康》,城区25校的《古诗文赏读》,城区43校的《口语交际》;也有以学生调查为主的,如城区1校的《街道历史》,城区7校的《名人名街名店》;也有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如城区40校的《消防教育综合实践》,城区41校的《航模》,《种植》。各学校在校本课程教学方面,能够注重使学生动脑动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主动发展的空间。
几年来,在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不断交流讨论,不断反思中,使我区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能够始终沿着一个比较正确的轨道前进,不断成熟,不断完善。平时,教研室人员还随时与学校沟通联系,进行个别指导和个案研究讨论,这些都有效保证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良性发展。
4检查评价,展示表彰,做好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及经验的认定推广
为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科学性、严肃性,我们也按规定结合课改工作制定了《大同市城区校本课程评审制度》,成立了大同市城区校本课程评审委员会。但考虑到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开创摸索特点,特别是起步阶段,应以鼓励大胆探索为主,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审议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不进行预先立项审批,只作结果认定评价。在这种工作思路指导下,我们每学期结合校本课程开发汇报交流研讨会,推选出几所工作比较好的学校在会上作重点发言,给大家介绍经验,展示成果,以示表彰。两年来,先后做过经验介绍和成果展示的学校有城区10校、38校、39校、25校、24校、7校、45校、14校、18校等。另外,我区教研室每年集中组织一次课改工作检查,其中也包括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情况检查,对此,我区教研室人员通过看教案、听课、访问学生等,了解各学校校本课程实际教学情况,及对学生发展需要的适应情况。每年年终,召开全区教学工作总结表彰会,在此期间,我们对学校上报的校本课程开发成果进行集中审议评价,并结合了解到的日常教学工作情况,给予认定总结,对于开发成果有价值,平时教学比较好的学校,在大会表彰,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同时,我们积极推选优秀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参加省、市评选,其中城区10校、38校的校本课程获得2003年大同市课改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等这些,都极大地鼓励激发了学校、教师投身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工作的积极性。2005年底统计,我区各学校共开发校本课程100多种。
5研究新情况,制定新策略,使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不断前进
小学校本课程方案范文6
论文摘要: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推动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普遍不强,其原因主要有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制度的制约以及校长自身的素养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策略主要有:一是刷新观念——增强校长的课程领导意识;二是优化制度——改善校长的课程领导行为;三是创新实践——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
校长课程领导力作为校长领导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校长课程领导意识、课程领导知识、课程领导能力、课程领导作为的统一体,也是推动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拟就校长课程领导力不足的问题及原因作一剖析,并提出若干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有效策略。
一、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不足
1.课程领导意识淡薄。一些校长主观上认为,学校头等重要的工作是保障学校平安无“事”,或亮出领导认可的“特色”,很少关注国家课程的执行与落实,很少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有一些校长错误地认为学校课程由专门科室、一线教师具体落实,校长无需“插上一足”。这都反映了校长课程责任意识、领导意识的淡薄。
2.课程领导知识欠缺。许多中、小学校长缺乏课程方面的基本理论素养,其课程领导力更是捉襟见肘[1]。同时,校长培训中,与课程领导相关的内容比较少,进一步造成校长知识结构中的这块“短板”。
3.课程领导作为失当。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校长往往以事务繁忙为借口,渐渐远离了教学,远离了课堂,只忙于指挥,不善于指导。还有一些校长把课程领导当作可做可不做的“小事”。
4.课程领导能力不足。笔者调查发现,校长课程领导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缺乏执行力上。例如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有些校长对政策理解不透,把握不准,导致执行时失真、失当、失误;有些校长则完全按上级的“指令”办事,缺乏必要的课程落实能力,校本课程创新开发能力尤为欠缺。
二、校长课程领导力不足的原因剖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
有校长感慨:“新课改提倡校长走进课堂,其实有些勉为其难!现实的客观环境不容我们静下心来钻研教学。学校每年必须参与或接待的各种评估、考核、考察、会议等,对校长、对学校来说已成为一种负担。”
K.D.Peterson曾在研究中发现,小学校长花在课程问题上的平均时间不足7%[2]。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李朝辉、马云鹏二位学者作出了如下解释:一是从社会角度看,校长被定位为行政领导,导致校长往往忽视自己在课程领导上应担当的专业角色。二是学校面临许多现实的困境,如人力、物力、财力的匿乏,学校内部管理与外部沟通的矛盾等,使校长难以厘清自己的角色与任务。三是社会、学校、家长对校长的要求过高,使得校长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应付日常事务而不能问及课程领导。
2.教育制度的制约
在传统的课程管理体制下,校长是无所谓真正的课程领导的:校长无需作出什么改变,其工作主要是执行上级颁布的课程政策、课程方案。
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无论是什么话题的访谈,也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小学,“应试”是出现频率较多的词语。由于应试教育的现状,校长们也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课程领导力。
3.校长自身的原因
课程领导是一项专业工作。校长要扮演好课程领导者的角色,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专业素养,对课程有系统的思考,整体的把握。但是,当前一些校长旧有的课程管理思想根深蒂固;有些校长知识狭窄,课程视野狭隘,无法超越传统去思考和行动;还有一些校长课程能力不足,面对复杂的、难以确定的未知领域,往往力不从心、束手无策。总之,校长自身的专业素养不高,成了校长课程领导难以达成的重要原因。
笔者还发现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校长们的心理极其复杂,既有对未来的憧憬,又存在着对现实的焦虑与不安。有些校长认为改革存在一定的风险,与其进行不能预测结果的改革还不如维持现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长课程领导的提升和发挥。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策略
1.刷新观念——增强校长的课程领导意识
(1)课程观:促进课程品质的提升
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是课程实施的真正主体。校长必须把握课程的发展性、开放性,坚持动态式、生成性的课程观,鼓励师生在教育情景中通过探讨、反思等方式对课程知识进行理解和把握,并以自己的主观经验削减课程的预设品性,把已有的书本知识与自己的情感体验等结合起来,使课程与师生的教学情景产生积极互动,使课程的价值更加丰富化[3]。
(2)教师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传统的课程管理模式认为,教师是没有智慧和能力进行课程决策和开发的,他们只是既定课程的忠实实施者。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作为课程实践的最直接参与者,作为拥有相当智慧和创意的群体,应该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实施者,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4]。在本真意义上,教师即课程。校长要充分相信教师的实践智慧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变课程管理为课程领导,也才能使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3)学生观: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
课程领导的最终理念是:一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考虑学生能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5]。因此,课程无论在设计还是在实施过程中,都应以学生为本,努力构建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学校课程。首先,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了解学生的愿望和需求,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其次,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智能水平相当,还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乃至全面发展,是校长课程领导理念的重要内容。
2.优化制度——改善校长的课程领导行为
(1)建立民主、合作、交流的课程领导机制
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施后,学校课程管理既要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以及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又要协调、优化和整合三类课程。因此,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是课程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学校课程管理模式首先要求学校课程管理信息沟通顺畅,校长要努力建立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机制;其次,要求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建立有利于全体教师主动参与的机制;最后,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课程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
(2)建立有利于学校课程领导的评价体系
学校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为此,必须改革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课程实施评价,努力构建新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第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的评价,以进一步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第二,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唯一指标的做法,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第三,建立并不断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的目的是调控实施质量和把握发展方向,因此,要认真分析课程执行的情况以及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时调整课程规划,改进教学管理,形成不断完善课程的机制。
3.创新实践——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
(1)规划学校发展愿景
学校发展愿景是学校师生对本校发展的共同愿望和前景设想。学校发展愿景的规划需要校长在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整合教师、家长、学生的观点,经过反复讨论、真诚沟通而达成共识。一般将学校发展愿景规划设计为长远发展规划和短期实施方案,通过教代会制定X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学校发展愿景应成为一面旗帜,通过这面旗帜去团结人、激励人、引领人、成就人。学校课程设置其实是实现学校发展愿景的具体步骤。
(2)推动校本课程实施
校本课程是最能体现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容之一。学校必须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组织,包括:①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成员由学校各处室主要负责人及教研组长组成,其职责是负责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与协调。②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成员主要由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以及聘请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其职责是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咨询,以保证校本教材的学术性。③校本课程研究小组。成员包括校长、教师、学生等,其职责是让师生发出自己的声音,直接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工作。
(3)变革学校文化组织
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就催生了学校文化的变革。新课程需要学校文化的支撑,同时也创造着学校文化。“不同学校文化会对事情有不同的判断、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行为选择。如果说学校文化似暮鼓晨钟,天天撞击在学校成员的心中,那么学校课程领导者就要做那个充满激情、持之以恒的敲钟人。”特别是当前要解决新课程所面临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就必须重建学校文化。学校不仅要追求升学率,更要注重和谐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也要造就教师;教师不只是从事教学,更要进行研究;学生不只是接受知识、服从于教育,还要受到尊重,享受幸福感。学校的目标定位正确了,新型文化创生了,校长课程领导也会一帆风顺,新课程改革就能一路风景。
参考文献:
[1]余进利.校长课程领导:角色、困境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4(6).
[2]许占权,孙颖.课程领导及其实践意义分析[J].教学与课程研究.2006(11).
[3]靳玉乐,赵永勤.校本课程发展背景下的课程领导:理念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