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由贸易账户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由贸易账户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离岸金融;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国际化
一、引言
为了顺应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2013年7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成立。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的重点。服务贸易型离岸金融业务可以先行先试,符合条件的中外资银行可以在区内从事离岸金融业务。
离岸金融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发展趋势,对金融市场的一种创新。它是向非居民投资者提供境外货币借贷与投资、国际贸易转账结算、外汇贵金属买卖、再保险服务、债券交易等金融服务的一种金融市场。离岸市场金融管理体制和税收制度不受业务开展国或货币发行国限制,高度自由。其主要特点是信息比较充分,交易成本低,借贷利率市场化,资金进出自由顺畅。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缩小了各国金融市场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内金融资源的低成本高速度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金融国际化、一体化和自由化。
二、上海自由贸易区发展离岸金融的意义
连平教授曾经指出,在上海自由贸易区,就是离岸金融中心的做法。那么为何上海要搞自贸区建设要大力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
1、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有利于推动资本的国际化流动和优化配置。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离岸金融市场,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内地提供了一条合法渠道,国际资本可以离岸金融市场为跳板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庞大的国际化发展的企业需要大量资金,迫切要求母国银行能够提供及时、便捷的境外金融服务,包括境外融资、贸易结算、集团财务管理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网络还十分有限,我国商业银行向这些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既可以降低这些企业的成本,又可以使我国商业银行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
2、有利于稳步推进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
中国的金融体制需要进行渐进式改革,逐步实现金融自由化,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最终形成利率市场化、浮动汇率制、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流出入基本无限制的金融体系,使金融发挥高效的资源配置功能。在资本项目的完全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离岸金融产品创新以及国际金融准则的对接都可以在离岸金融市场上进行尝试和探索。发展离岸金融市场,也是中国满足发达国家的要求,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的表现。同时也为中国银行业提供一个缓冲期,中国银行业可以在缓冲器期内增加国际金融服务经验,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为最终开放金融市场奠定基础。
三、关于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创新的思考
上海自贸区在金融领域的创新主要集中于放宽准入与公平竞争、资本和金融账户可兑换,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以及监管的转型等方面。
上海自贸区的一个创新点是允许在自贸区内实行公平竞争,即所有金融机构在机构注册和业务上与国有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取消对国有银行的优惠政策。
对于资本和金融账户可兑换,连平教授曾经说过,自贸区是和国际接轨的贸易、和国际接轨的投资,国际资金进来了,首先要没有限制,进来的美元、欧元,要能换成人民币及其他货币。资本项下可兑换要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是国际自由贸易区的通行做法,否则企业不会过来。我觉得这种说法更加通俗易懂。
与之相关联的就是汇率改革。这方面要和国际市场接轨,汇率就要实现自由化。其中,美元和人民币会受到两个市场的影响,即香港市场和中国内地外汇交易中心。因为美元对人民币有交易的地方一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另一个是香港地区,香港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是有差价的,那么受哪个市场的影响多一些,这就要由市场供需决定了。在上海自贸区建设中,汇率市场化应尽可能快地改革到位,不要一点点放松管制,以避免给国际热钱更多时间,加大汇率升值压力和资产泡沫。
同时,外汇管理和外债管理都需要用与国际接轨的制度,如果还用境内的外汇管理条例去管自贸区,肯定是做不成。外债管理也是如此,比如对区内的银行资金的管理,就不能从区外境内去吸收存款,其来源一是吸收区内的存款,二是从国际市场上借钱,比如说从美国市场去拆借资金都可以。
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对利率市场化的贡献也是值得肯定的。区内人民币利率水平无论是贷款利率还是存款利率,都应该放开。这里和香港市场之间应该是没有严格管制的。也就是说,这里的利率价格应由供求关系、金融机构自由定价。
与汇率价格一样,自贸区的利率市场化以后,人民币利率价格也将会形成自己的一个价格,不同于非常低廉的香港,也不会同于境内市场,其价格可能介于两者之间。
还有在金融管理方面,在区内的金融管理,是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来进行,比如说不一定搞存款准备金制度。区内银行也不需要区外境内的总行或上一级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它的流动性靠区内机构解决。缺的话从国际市场拆入,不能从境内市场拆入。其实从国际市场拆入资金成本很低,这样,也能保证在区内的贷款利率相对而言较低。这应该是一个变化的趋势。
实际上,自贸区的建设又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区域内经营的人民币其实就是离岸货币,现在人民币在香港和伦敦都是离岸货币,如果上海做起来的话,人民币在国际上发挥它的功能就会有进一步的基础。比如说贸易支付结算功能,在自贸区里面会有很多中资企业,为了规避汇率风险,更多的人愿意用人民币;另外,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也会发展,我们国家现在鼓励用人民币对外投资,那么将来自贸区设立的企业,只要备案,就可以进行对外投资,那么大量的中资企业,将有很大的动力用人民币进行境外投资;同时,人民币作为一种交易货币也会有所发展,因为在这里面金融是自由化,会有很多衍生产品出现,人民币作为一种交易货币其业务机会也会迅速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上海自贸区的离岸金融创新的举措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需要做的是快中求稳,不能操之过急。上海自贸区在发展初期,金融改革政策估计会相对谨慎,各方面阻力也可能比较大。希望其能够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真正成为中国经济金融改革的开路先锋。(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武剑.《中国(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展望》[J].新金融,2013第29期.
自由贸易账户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汇率协调;货币融合
自从蒙代尔(Mundell)1961年发表了《最优货币区》一文后,国际货币合作与协调便一直成为经济学界的热点话题,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成功和欧元的启动为亚洲货币合作带来了相应的示范效应。东亚金融危机让东亚国家和地区意识到进行区域汇率合作是东亚货币的出路,是实现自己利益的必要手段。货币合作又必需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来承载,纵观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在自由贸易区建设初期除了强调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之外,还强调各成员国之间的汇率协调,维护区域汇率的稳定,以此来推动区域性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进程;在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高级阶段,则会趋向货币一体化(欧元)或强势货币逐步替代弱势货币,由此来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境自由流动,从而促使自由贸易区向真正的经济货币联盟升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初期也必须要加强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家之间的汇率协调,因为稳定的汇率机制可以降低国际贸易成本和跨国投资的风险,促进自由贸易区内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也使自由贸易区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东盟主要国家汇率安排的取向与构建东盟货币区的前景
对于外贸依存度很高的东盟主要国家而言,汇率制度是一个两难选择:一是由单一主要货币钉住汇率制转向货币篮子钉住制。在实行货币篮子钉住制时,不仅应充分考虑贸易伙伴的重要性,同时要慎重地选择货币篮子的组成,在此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动态地调整钉住货币的权数、拓宽货币篮子的组成。二是根据克鲁格曼的汇率目标区管理模型,制定各国汇率波动的区间。事实上,汇率波动的区间安排是界于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间的一种中间型汇率制度,在一定意义上集中了两种极端性汇率制度安排的优点,不仅有助于实施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纪律,而且在资本流动性较强的国际金融环境中也提供了抵抗冲击的灵活性。鉴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东盟主要国家目前正实施一种较为灵活的汇率安排,即实行一种不公开的钉住货币篮子制度,其好处是货币当局可以避免根据事先公布的安排和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动而被动地进行频繁的调整,同时可以避免在固定汇率制下本币贬值给其他国家实行报复性措施以口实的情形。选择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安排有利于货币当局依据未经公布的一篮子货币调整汇率,利用主要货币汇率的波动来掩饰本币的有效贬值。
东盟的经济体大部分为小型开放的经济体,往往倾向于选择固定比率制度。因为在这些经济体内,汇率变动不大,可能伴随着对实际竞争力的明显效应。而且,在开放经济体内,由于总的价格指数会比相对封闭的经济体更为波动。经常的汇率调整降低了货币的流动性。作为这个标准的推论,经济体的规模越小,它就可能更为开放,因此,东盟国家更倾向于加入货币区。在东盟十国中,经济实力主要以原来的东盟五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为主,它们在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率等方面比较接近,正在加快建立经济一体化进程,各国存在较强的政治意愿,并存在较为成熟的合作机制。所以东盟核心国家在很多方面符合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将来可以实现较高层次的货币同盟。至于东盟四个新成员,它们与核心成员差距较大,经济发展落后,政治上强调和不干预内政。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们不具备实行统一货币的条件。应当看到,东盟如能实现货币一体化,将有助于东南亚各国的金融市场的稳定,有助于经济复苏,对区域经济和中国的经济也无疑将起到正面影响。
二、国际社会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反应及评述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称人民币汇率不钉住单一美元。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各国反应及外电评论不尽相同。时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对中国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规定表示欢迎。日本内阁厅长官佃田博之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国际化的第一步,也是人民币国际货币的第一步。马来西亚央行即日宣布,允许林吉特汇率实行管理浮动,决定即时生效,林吉特汇率将由经济基本面决定。韩国央行表示,如果美元对韩国的汇率过度下降,该国央行将采取强有力措施稳定外汇市场。而新加坡则称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不仅可能成为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一个重要暗示,而且可能对全球的货币安排产生显著的长期影响。从总体上看,亚洲没有完全可兑换的货币。除日元以外,亚洲大多数规模较大经济体的货币(人民币、韩元、新台币、泰珠等)在资本账户内都不可完全兑换。这就意味着亚洲国家之间的大量贸易和其他金融交易的定价、开发票和结算都是以美元来进行的。货币不可兑换的另一个派生物是美元已经成为亚洲各个国家保护其与亚洲其他国家出口竞争的参考基准点,结果亚洲事实上成为美元区的一部分。随着亚洲国家中央银行实行相对干预的政策,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已经被减弱甚至被消除。随着中国放松人民币与美元的联系,并继续开放其资本账户,我们应该开始考虑亚洲国家货币开始表现得更像一个脱离美元区的货币联盟,而不再是作为一体化的障碍。鉴于以上论述,亚洲作为一个整体与美元脱离联系的步伐将非常缓慢。这一速度取决于亚洲希望且能够多快地它们的货币完全可兑换。考虑到亚洲金融体系发展的不完善状况,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
与众多表示赞同的意见不同,麦金农在2005年7月29日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的“货币战”指出,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措施对中国经济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具体存在以下五个问题:(1)中国货币当局在放弃了过去的货币政策对象(即“锚”)之后,没有相应响应一个新“锚”,从而使自己的货币政策运作变得不明确起来。(2)中国经济将可能出现通货紧缩,因为人民币升值会引起出口的经济增长减速。(3)在大量“热钱”进入中国的同时,国内货币市场将面临“零利率流动性陷阱”,货币当局将发现在新形势下难有作为。(4)人民币升值不仅会影响出口,而且也会影响进口,尤其是通过影响国内投资和国内经济增长而引起进口需求的减少,从而升值对中间贸易平衡的最终效应变得不确定(即不能断定人民币升值将使中国贸易顺差缩小甚至转为逆差)。(5)如果中国贸易平衡格局不因人民币升值而出现显著改变,来自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只会有增无减。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汇率协调与人民币区域化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初期的汇率协调
汇率协调机制的建立,一方面可以降低与各国货币兑换有关的交易成本和远期抛补成本,同时间接地减少外贸企业内部关注地区内货币兑换和汇率风险的人员及信息成本;另一方面也会减少区域内未来汇率不确定的风险,从而降低决策成本,使价格体系成为进行正确经济决策的更好的向导。因此,稳定的汇率必然会大大促进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即产生所谓的“贸易及投资创造效应”。Frankel、Schmukler、Serven(2000)提出了“依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取决于其经济、政治等对外依赖关系,因而应使其货币与某一关键国家的货币(锚货币)挂钩,以稳定经济发展,至于采用何种货币作为锚,取决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政治关系等。在这一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名义锚”理论风行一时,主张对汇率确定一个目标,以此来加强中央银行的货币稳定计划。因此,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汇率协调、合作初期的原则应是:一是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和稳定性;二是建立自贸区最优货币区的时效性和效益性;三是自贸区货币合作的权力制衡性。可以在建立统一目标系统框架后,分阶段、多层次,高速度推进。
中国向货币篮制度过渡,然后与东盟国家采用共同的货币篮,这在技术上说并不困难。因此,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想的一揽子目标区爬行钉住方案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参与方相互间的均衡汇率以及波动的大致幅度,同时明确机制参加方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2)自贸区内实行钉住美元、欧元和日元的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制度。至于这几种货币在自贸区各国货币篮中的权重,考虑到货币合作的特点和降低实施货币合作的难度,各国在初始阶段可以根据各国的贸易方向和政策偏好有所侧重,不要追求“一刀切”。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期后,将“锚定货币”的权重由各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己的对外贸易比重自行选择的权重过渡到根据整个后贸易整体对外贸易的比重来确定的权重。(3)区内各个国家宣布一个钉住一揽子货币的中心平价水平,并自行确定平价浮动的范围,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共同确定波动幅度。(4)每个国家或地区依然可以保持原有的名义汇率制度。比如印度尼西亚保持爬行钉住汇率制度,这将大大降低各成员国制度转换成本、减少货币合作的阻力,从而迅速推进货币合作的进程。(5)实行“可调整钉住汇率制”,允许各成员国根据本国经济基本面的变化和汇率失调程度的判断,调整中心平价水平或者是平价波动范围;或者制定某种调整的规则,根据规则来做出自动调整,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固定汇率制或者钉住汇率制下因汇率僵化而诱发的投资冲击。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自贸区汇率机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6)建立一个类似欧洲短期融资安排的融资机制以帮助成员国家对抗货币投机,防范投机冲击、稳定外汇市场,保护汇率制度,或者就此建立自贸区货币基金。
(二)人民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区域化
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趋向成熟以后,着眼亚洲统一货币建设,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要确定机制化的“货币锚”,即以人民币和日元共同组成双锚,这是由日本现有的经济、科技、金融等综合实力和我国经济规模、发展前景及其市场潜力等因素所必然决定的。在此基础上,以这个货币锚为核心构建成特殊的双层框架:一方面日元和人民币与美元挂钩,保持相互的汇率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其他参与方货币不直接与美元挂钩,而与日元和人民币挂钩,随日元和人民币对美元的上下浮动而波动。这个框架基本可达使参与方面货币的汇率波幅不大,且对美元汇率有调控的联合浮动,为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对东盟特别具有吸引力。据预测,中国未来20年的经济增长率年均为7.2%。东盟货币区与人民币货币区的融合,除了经济发展上的需要外,还有地利、人口、地缘上的优势。据统计,东盟地区有50多万华人,形成一张覆盖东南亚的“华人经济网络”,这对两大货币区的融合将发挥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这个“华人经济网络”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湄公河黄金水道的开发,中国一东盟陆路交通的贯通,将把中国与东盟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市场——至少是地理意义上的,到2010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时,就将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市场。但如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定位仅仅是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而没有较高层次的货币合作和各成员国宏观经济政策统一协调,就如同建在流沙上的大厦,随时都有被中断和倒塌的可能。
自由贸易账户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自由贸易园区 发展阶段 经验借鉴
自由贸易园区的相关理论
所谓自由贸易园区,即指在一国境内设立的特殊区域,能够推行优惠税收政策以及海关监管政策,相对于其他区域而言在金融、贸易、服务等多个领域享有更大的自由。自由贸易园区从最初理念的提出到当前的兴盛阶段,“境内关外”的监管模式最为突出。另外,自由贸易区一般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园内各项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二是沿海或沿边地区,一般位于港口周围;三是园内具有相应的财税激励制度,且多数企业将出口作为主要业务;四是园内拥有高效和便利的制度环境。建立自由贸易园区将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能够有效地提高本国的产业竞争力,为吸引外商投资加注筹码;二是使本国出口贸易加速增长的同时出口贸易更加多样化;三是能够提升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四是政府收入以及本国外汇储备均增加;五是可以切实解决一国的就业问题,对国内其他地区的对外开放政策制定以及区域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全球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阶段
初步形成阶段。在古希腊时代,泰尔、迦太基两个港口被当时的腓尼基人划定为独立区,对于外来运货船只进行贸易保护,使其免受各种监管与外来阻力,自由港区的雏形在这一阶段初步建立。13世纪20年代,法国将其位于南部的马赛港的部分区域规划出特定范围,允许区外货物在免税政策下进出这一特定范围。14世纪60年代,德意志将其北部的几个自由市区加以联合,建立了自由贸易联盟,称为“汉萨同盟”。到了16世纪40年代后期,意大利建立了雷格亨自由港区,成为全球首个得以正式命名的自由港区。由此,在西欧的许多国家开始逐渐掀起建立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园区的风潮。
逐步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殖民地附属国已经独立,于是民族经济的发展要求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划定特定区域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廉价的劳动力以及提供各种各样的优惠条件来吸引外商的合作与投资,由此,自由贸易园区又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呈现在历史舞台,即“出口加工区”。中国台湾在1966年建立了高雄出口加工区,成为了全球首个正式命名为“出口加工区”的自由贸易园区。在此阶段异军突起的出口加工区,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腾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蓬勃发展阶段。自由贸易园区在20世纪60年代后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更加重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对外经贸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从而一些具有产业竞争力的国家的产业转移速度也随之加快,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也在不断的提升,各国自由贸易园区构建的形式和发展态势也更加多样化和综合化。自由经济区、免税区、保税区以及企业园区等多种形式的自由贸易园区在出口加工区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球大多数的自由贸易园区的功能都在逐步完善,对于进出口贸易、产品加工以及仓储、金融服务等都进行了政策制定,大大增强了自由贸易园区的抗风险能力并使其运行效率得以提升。
根据亚洲主要国家(包括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以及中国等)成立自由贸易园区的基本情况,园区基本定位在国际物流中心或基地,其中中国台湾定位在亚太海运转运中心,日本则定位在其南方国际交流据点,园区形式主要包括自由贸易园区、自由贸易港以及保税港区等。自由贸易园区的主要功能集中在转口、贸易、仓储、物流、包装、加工、制造、展览等,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主要利用民营机构对自由贸易园区进行管理,而其他国家则主要是由中央或地方政府进行管理和运营。在相关法律方面,新加坡设立了专门的自由贸易园区法,韩国也设立了关税自由区专门法、东北亚商贸中心国家实现方案,中国香港地区则采用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进出口条例、进出口等级规例、应课税品条例,台湾地区也有自由贸易港区设置管理条例,日本则运用冲绳振兴特别措置法,只有中国目前对自由贸易园区的管理尚无立法,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保税港区管理暂行办法》。在自由贸易园区的优惠政策方面多数国家采取税赋优惠政策,韩国采取的是租税减免及投资奖励措施,日本除税赋优惠政策以外还包括辅助金制度、低利融资等,中国在税赋优惠之外还包含了外汇自由等优惠政策。
我国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及其意义
党的十报告中已明确提出“形成能够引领国际经济一体化合作和具有竞争力的全面开放区域,努力培育可以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的最新战略要求,因此,我国一些具备开放条件的特殊区域以扩大对外开放,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区域合作新基地等为目标,开始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园区的构建。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经在27个省市开发建立了共110个特殊区域,其中涵盖了12个保税区、5个保税物流中心、46个出口加工区、31个综合保税区、14个保税港区和2个跨境工业区。2013年9月27日,国务院印发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为我国自由贸易园区的建设注入了强心针。我国经济在对外开放与政府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和成熟的共同作用下,特殊经济区域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上海自由贸易园区自2013年3月总理进行调研后仅仅半年的时间,于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这样的推行力度和成立速度让外界都始料未及。上海自由贸易园区进入实质运行阶段,标志着中国已经开始了“再开放”的新篇章。根据方案,自贸园区将在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文化以及社会服务六大服务领域扩大开放,其成立的直接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先行先试的方法,在取得成功、获取经验以后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予以复制和推广。另外,我国之所以快速推行自由贸易园区的建设,还有其更重要的意义:
第一,中国在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崛起已经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国际环境的不稳定因素,经济全球化已经被区域一体化模式所取代。一些国家和经济体将经济战略转向进行局部范围内的自贸区谈判,比如以美国为代表的TPP谈判以及TTIP谈判等,日本和韩国两个东北亚地区的成员国分别于2011年11月和2013年9月宣布加入TPP谈判,而中国却并没有参与。所以,中国需要加快上海自由贸易园区的建设来削弱其他经济体之间的贸易谈判给自身带来的巨大压力,同时,将其作为最直接的推动力,避免在跨国自贸区谈判中处于孤立。
第二,十报告中提出“调结构、稳增长”的政策方针,目前,中国经济的调整和转型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期,而对服务业的升级乃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中之重。在前3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主要通过产品进出口贸易来分享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红利,而以上海自由贸易园区成立为契机,中国的“再开放”阶段必然要转向以服务贸易为主,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带动中国贸易的升级。
第三,伴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和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改革也面临着各种外界因素的阻碍和挑战。在此时,大力推行上海自由贸易园区的成立,可以通过“再开放”来倒逼国内改革红利的释放,从而推动深层次的改革,维持中国各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自由贸易园区发展模式
欧洲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模式。欧洲是自由贸易园区的发源地,目前,欧洲共有74个自由贸易园区,共分为两种类型,其中,第一类包含56个自由贸易园区,其类型是用栅栏或围墙隔离出的一块特殊地域,对于园区内的货物的监管和检查等工作则由海关负责;第二类包含18个自由贸易园区,不同于第一种类型的是,在第二类园区内海关实际监管的是管理者的存货账户,即所有报关过的货物才可享有园区内的各种优惠政策。
本文以欧洲最早建立的香农自由贸易园区的运作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香农自由贸易区的整体发展模式可以看作是一种“政府主导”型发展。在其早期建立时,主要凭借地理优势、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税收优惠减免政策等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之后,香农地区政府对区内基础设施进行进一步优化建设,引入高薪产业、航空航天服务业以及其他服务性企业,从而促进产业集聚,使香农自由贸易园区成为欧洲市场引进外资企业进驻的重要门户。截至2011年,园区内销售额已经超过了30亿欧元,出口贸易额达90%以上。
香农自由贸易园区的优惠政策以及便利措施为招商引资以及自身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其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税收减免、抵免以及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例如园区内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2.5%,而美国高达40%,中国也有25%。另外,全区内关于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还有对园区内的超支研发费用给予25%的税收抵免等等,包括对考察合格项目提供的研发补助、培训补助等。香农自由贸易园区的便利化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运用电子数据系统处理所有通知、决议等海关信息,同时,相关成员国也应建立同样的系统,目的是为了监管标准的统一,且各相关部门可以同时处理各项信息,为经营者也提供了信息应用和处理的便利;二是对除减免进口税的货物以及非共同体货物以外的其他入境货物可以免除进入园区内的报关手续;三是建立授权的经营者制度,使得在欧盟境内符合相关条件的经营者可以在此项制度下享有更大程度的便利条件。这项制度对于欧盟境内其他自由贸易园区在监管力度以及各项功能等方面较低的自由化程度而言,使得香农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模式以及成功经验更为成熟。
美国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模式。美国作为全球设立自由贸易园区最多且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其自由贸易园区被称为“对外贸易区”,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以进出口贸易为主,简单加工和装备制造为辅的商贸结合发展模式。所有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商品都可以进入园区内进行各项国际贸易活动。美国目前共有171个对外贸易区,主要分为主区和分区两类,主区所涵盖的区域具有多种用途,而分区所涵盖的是一些具有特殊用途的区域。
美国的“对外贸易区”采用的是以企业管理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其税收优惠政策具有多样性,包括关税减免、税率转换、区对区转移关税延迟等等。例如关税减免政策主要是指进口货物或欲出口货物存放在园区内,可免除一定的从价税;税率转换即指使用者能够选择在区内制造的原料、进口零部件以及最终产品中较低的税率,经过委员会的许可,将其作为进入美国境内所缴税率。在美国对外贸易区内所享受的便利化措施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便利的直接通关程序使得园区内成员可以在货物抵达之前向当地海关提出通报和申请,这样便可在免除申报的情况下直接运往区内,有效提高了物流支配调度效率;二是境内货物进入园区时免除报关等手续;三是电子化申报系统的建立,使得区内的企业可以使用该系统来完成相应的报关程序;四是周报关制度的建立,使得园区内使用者对进出口货物可以采用集中申报,从而减少相关成本。
美国对外贸易区以其独特的企业化管理模式以及境内关外的监管方式,加之有效的优惠条件和便利化措施,在近几十年来数量不断增加。同时,美国的对外贸易区的一部分经营和日常管理权限相对放松,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
国际发展模式对中国自由贸易园区建设的启示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融入世界经济环境、实现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建立以沿海经济带、腹地经济区为中心的区域一体化合作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仅在2009年,国务院批复的区域规划已经达到11项,可见对区域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实现区域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通过前文对欧洲香农自由贸易园区以及美国对外贸易区相关发展模式、税收优惠以及便利措施等经验的介绍,对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园区建设而言,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参考香农自由贸易园区的经验,建构以政府为主导,面向企业的园区管理模式。即由政府或政府控股的企业机构统一管理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制定针对园区内企业的便利条件,比如审批流程简化、维护园区设施以及减少日常监管等。尽量在宏观层面上对园区内的发展进行把控,避免重复管理,使企业发展更加自由化。
发挥原有产业优势的同时促进产业集聚与升级。我国一些沿海经济带和腹地经济区都拥有其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比如辽宁沿海经济带的装备制造业以及物流产业就具有其固有的优势等等。我国上海自由贸易园区的建设,就是在上海原有的金融经济领域优势的基础之上,大力促进服务领域的产业集聚与升级。对于以后自由贸易园区的建设中,我国应在保留固有优势的基础上,在更多领域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比如航空航天、航运及配套服务、高新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生物制药等等。同时,应推动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在园区内的合作与共同经营,为整体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创造便利条件和优越的环境。
对于税收优惠条件的合理性要有效把控。我国自由贸易园区在税收优惠方面的政策可以借鉴美国对外贸易区的经验,将税收优惠政策多样化,从而使不同的企业可以针对适合自身的优惠条件进行投资和其他贸易合作活动。在优惠政策制定中,首先要做到的是对相关进口费用的减免,其次针对特定产业类型,设计多样化的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税率,积极倡导在园区内搭建完整的产业结构。最后,为保证可持续发展,应对园区内企业的培训、研发等各项支出采取一定的补助政策,以保证园区内企业的竞争优势。
增加便利措施,加强信息化管理水平。结合欧洲和美国对于自由贸易园区建设中相关便利措施的制定,我国在自由贸易园区建立的过程当中,应在减少通常的监管条件基础上,在货物报关手续等方面应进一步削减。同时,对电子化平台的搭建和完善是实现园区内共享资源、便利服务、提高运营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建立一定的考核制度,对于长期以来诚信度较高的园区内的企业,海关可以为其提供更为便利的通关服务,同时,在将来自由贸易园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搭建统一的电子化平台,增加国内各个自由贸易园区海关的联系,为优质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转移提供便利,从而提高整体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自由贸易账户的特点范文4
以更进一步的开放来倒逼更进一步的改革是上海自贸区要承载的“国家任务”。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可能也最为艰难的就是法律的突破与政府的转型。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上海自贸区),并不是简单指在某个城市划出一块土地建立起的类似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的实行特殊经贸政策的园区,而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者地区通过签订协定,在WTO最惠国待遇基础之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实现贸易和投资的深度自由化。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可称为是中国的二次入世,WTO是中国对外开放迈出的前半步,当下的自贸区则迈出了后半步。
自贸区将推进哪些开放?
从宏观战略意义上来讲,上海自贸区是建立在三个宏观背景上:首先是外生动力:即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发展呈现出不同于以往30年的新趋势。表现为两个层面:第一,新一轮贸易的自由化侧重于服务贸易和跨境投资并重。第二,在商品贸易层面,陈旧的WTO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将日益边缘化,而具有更高标准的新自由贸易协定、以及更具立竿见影效果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将引领全球贸易新规则。其次是内生动力:这也是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出口贸易有了飞速的发展,在国际需求疲弱及劳动力成本升高导致产业转移下,严重依赖出口的道路难以为继,货物贸易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已经走到一个拐点阶段,且国内市场经济效率仍较低,需在服务贸易领域开辟新的篇章。最后是倒逼机制,加快推动各方凝聚改革共识。
(一)中国入世所带动的开放领域
从新千年初中国入世所带来的开放领域来看,加入WTO后,中国全面兑现承诺,严格履行各行业开放时间表,金融、电信、农业、零售、家电和汽车等行业先后对外开放。中国对外开放至此从区域性的推进转变为全国性的开放,具体细节如下:
对外商品贸易领域的开放。中国入世的谈判结果是在2005年逐个且一个不留地把数量限制、进口许可证取消。承诺用三年的时间将现行的外贸审批制过渡到外贸登记制。比如,中国同意取消汽车和汽车零件进口的全部配额,同时美国在中国入世后也立即取消中国纺织品出口美国的配额限制。
批发业务开放。在2001年1月前,中国允许外资在合资企业占大多数股权,届时,取消地域或数量限制; 2002年1月以前,允许外资拥有控股权。允许在所有省会城市、重庆及宁波成立合资企业。2003年以前,取消企业股权及形式限制;
零售业务开放。在入世后,合资企业允许在5个经济特区,以及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郑州、武汉成立;在北京及上海,允许设立4家合资零售企业,在其他地方,可最多成立2家合资企业;北京的2家合资企业可在市内开设分店;在2003年1月前,取消所有地域、数量、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2万平方米以上的百货商店、分店在30家以上的连锁店,仍允许外资持有50%以下股权的合资企业经营。
旅游业开放。旅行社在入世3年内允许外资在合资旅行社中占有多数股权,6年内允许外国设立独资旅行社,并取消地域限制和对成立分支机构的限制;饭店业入世后,外资可以占有合资酒店的多数股权,4年内准入不再受限制,且可由外资独资。
银行业开放。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取消外资银行在中国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在加入WTO后,立即取消在下列城市的限制,即上海、深圳、天津、大连;在加入WTO1年内,取消在广州、青岛、南京、武汉的限制;在加入WTO2年内,取消在济南、福州、成都、重庆的限制;加入WTO3年内,取消在北京、珠海、厦门、昆明的限制;在加入WTO4年内,取消在西安、沈阳、宁波、汕头的限制,加入WTO5年内,取消全部的地域限制,外资银行到时候可以遍地开花。第二,取消外资银行在中国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客户限制,在加入WTO2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对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即人民币的批发业务放开;在加入WTO5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对中国居民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即人民币的零售业务放开。
(二)自贸区可能成为对外开放的新突破口
虽然中国加入WTO 后开始认真履行开放承诺,但在一些领域保留了很多限制措施:如在商品贸易领域,对农业的保护主义倾向还相当严重;在服务贸易领域更为突出,市场准入限制较为苛刻;在境内外投资的资本账户的管制上则更为严格。
上海自贸区如果要力图成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标杆,这需要在贸易、投资和金融领域有更深层次的开放,具体有如下三点:
一是贸易的便利化开放。提高出入境便利程度和物流效率是自贸区的基本功能。目前中国海关所实行的特殊监管区仍是“境内关内”政策,而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区则实行“境内关外”政策,即放开一线(国境线),管住二线(与非自由贸易区的连接线),在区内免除海关通常监管。未来在自贸区内,将按照“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高效管住,区内自由流动”的要求,改变现行的一线进境货物“先申报、后入区”的海关监管模式,允许企业“先入区,再申报”,最大限度地提升一线进出境便利程度和物流效率。
此外,自贸区还将为拓展新型贸易业务提供便利,特别是在具有提升空间较大的服务贸易方面。比如在文化贸易方面,针对进口文化产品的拍卖业务,进入自贸区内可以不纳税,出去再完税,拍不出去还可以不完税。此外,还有商贸服务。预计在自贸区内将研究开展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跨境电子外汇支付试点,适应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和进口消费品快速增长的需要。
二是投资的自由化开放。投资的自由化旨在赋予上海自贸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大脑”功能。目前,中国能吸引大量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入住,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市场非常大。但就营商环境而言,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一线城市,离新加坡等亚太竞争对手仍然有相当的距离。地方政府应该摆脱以优惠政策来招商引资的思维,改为提供高效透明的行政服务。现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不利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挥应有的功能。
中国服务业贸易在国内和全球经济中所扮演的比重较小,与经济大国的地位并不相符。2012年服务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为10.8%,较2011年增长0.5个百分点。全球横向比较来看,中国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比还相对较小,不仅低于外贸环境类似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更是低于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而欧美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占比均在20%左右,中国还有很大增长空间。从世界各地区服务贸易占比情况来看,欧盟27国占据了全球近40%的服务进出口份额,而美国更是以12.1%的份额居于首位,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还不到美国的一半,只占到了5.6%。
从区域贸易角度来看,2012年,香港、欧盟、美国、东盟和日本为中国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中国与上述国家(地区)实现的服务进出口额超过3100亿美元,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近三分之二。
香港继续为大陆最大服务出口目的地、进口来源地和顺差来源地,大陆对香港服务进出口额达1345.5亿美元,同比增长19.9%,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8.6%(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大陆对香港出口871.2亿美元,自香港进口474.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8%和22%;实现服务贸易顺差396.9亿美元。);中欧服务进出口总额达607.4亿美元,同比增长7.6%,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12.9%,比上年略有缩减(其中,我对欧出口216亿美元,增长5.5%;自欧进口391.4亿美元,增长8.7%。中欧服务贸易逆差175.5亿美元,同比扩大20亿美元。);中美双边服务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我对美服务贸易逆差规模进一步扩大,中美服务进出口总额为41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2%,增幅回落11.8个百分点(其中,我对美出口122.8亿美元,同比增长8.4%;自美进口292.3亿美元,同比增长9.5%。中美服务贸易逆差规模继续扩大,由上年的153.7亿美元增至169.5亿美元,同比增长10.3%。)。
从服务业贸易进出口结构来看,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达897亿美元,同比增长1.6倍。逆差主要集中于旅游、运输服务、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领域,逆差额分别为519.5亿美元、469.5亿美元、172.7亿美元、167.1亿美元。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建筑服务实现较大数额顺差,顺差额分别为134.3亿美元、106.1亿美元和86.3亿美元。如果长期来看,从1997年到2012年,旅游行业由顺差转为逆差,运输服务业逆差扩大较为显著,而由逆差转为顺差的行业包括: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咨询服务,其他商业服务顺差有所扩大。
从服务出口结构来看,运输服务和旅游占比长期来看持续减少,2012年二者占服务出口比重分别为20.4%和26.3%,而建筑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宣传服务的占比则在不断提升,到2012年,高附加值服务的占比已达到近三分之一,而1997年这一比例仅为5%。
从服务进口结构来看,传统服务所占比例仍然较高,2012年旅游服务进口占比环比回升5.8个百分点至36.4%,运输服务占比依然高于30%;而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在服务进口中的占比在上升,2012年分别达到了7.1%和6.3%。
概括起来,目前中国服务贸易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服务贸易竞争力不足,出口能力偏弱,同时大量进口,常年处于逆差当中;二是服务贸易较为低端,出口多属于旅游服务、软件外包、金融支付服务等较为传统的领域,同时大量进口高端服务,如专业咨询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三是推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多是和生产结合在一起的服务,而国际竞争趋势是由生产包含服务转向生产与服务的分化(如IBM由制造转为智能化方案设计及软件开发),制约了中国服务出口的竞争力。
自贸区建立对未来服务业发展所带来的契机:目前,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方案拟定金融、贸易、航运等领域的政策开放,并寻求管理、税收、法规等方面的创新,不仅是对货物贸易的支持,更是对服务贸易的促进,自贸区内企业将从原来的加工型为主拓宽到一般性企业、服务类企业的进入,同时兼顾了传统服务贸易领域以及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将对港口、物流、贸易、地产、金融等行业构成利好。
自贸区涉及三港三区28平方公里,将有效带动长三角地区出口加工、贸易、服务产业的发展,将对港口、物流行业形成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上海自贸区关于航运发展将延续此前国务院“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政策,即大力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航运经纪、航运咨询、船舶技术等各类航运服务机构,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延伸发展现代物流等关联产业,不断完善航运服务功能。
其次,自贸区或将能够真正成为跨国企业的亚太总部。事实上,上海已经吸引着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超过400家,但是这些总部绝大多数是行政性质的,缺少有实际价值的资金运作,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负面清单的管理,有意义的放权将大大提高企业的投资自由度。
再次,自贸区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方面起到“桥头堡”的作用。通过便利资本“走出去”等金融政策,鼓励企业将海外并购主体落户自贸区,预计自贸区将集聚一批服务跨国并购的金融机构和咨询服务机构,辅佐企业走出去。
此外,预计将吸引国人境外购物回自贸区消费。据统计,中国的旅游人口在境外消费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有数百亿美元的奢侈品消费,今后随着自贸区免税店的建立,将会吸引消费回流。
自由贸易账户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金融市场;改革;深化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56-02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于2013年9月正式成立,作为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其对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广阔而深远。本文将浅谈上海自贸区的基本政策,中国金融市场的基本状况,以及上海自贸区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意义。
一、上海自贸区的意义和作用
1.成立上海自贸区的目的。上海自贸区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而第一批入驻的企业与金融机构也获得牌照。首批入驻的36家机构中,金融机构占到11家,除中农工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外,还有招商银行、浦发和上海银行等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包括花旗等,还有交银金融租赁公司。如此大量的金融机构入驻昭示着此次以金融改革为导向的上海自贸区正式拉开大幕。
上海自贸区的主要特点:第一,国际贸易政策优惠。在自贸区注册的企业可享受多种政策优惠,如国际贸易、放宽税收、外汇使用等,这极大地方便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调拨,也势必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在自贸区注册营业。第二,金融市场改革力度大。上海自贸区不同于其他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简称FTZ,传统自贸区仅指商业服务等贸易项目,而中国上海自贸区侧重于金融市场改革,并且是新一轮政府职能定位的改革试点。在期货保税交割、扩大保税船舶登记、融资租赁等试点、研究建立离岸特点的国际账户等多项特点的先行试点,其中最引人关注也是难度最大的便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逐段实现在上海自贸区企业法人可自由兑换人民币,个人则可以在试点效果良好后再开放;也有人称可能会分步骤推进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2.成立上海自贸区的意义。上海自贸区的成立更多的是一种国家战略,是一种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意义非凡。上海自贸区侧重金融改革是以制度创新为基点,提升国际贸易和金融的竞争力,顺应全球经济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实行金融市场改革开放战略的重大举措。
一方面,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在金融市场改革的道路上是一项重大变革。人民币自由兑换,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将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使人民币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清算货币,这意味着将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上海自贸区肩负着开放市场的使命,提升中国对外开放水平,为中国更多地参与到全球化战略,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金融制度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二、上海自贸区同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关系
1.中国金融市场现状。中国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依赖中不断成长,金融主体日趋丰富,金融市场不断同世界接轨,金融同业间的经验与范围逐步融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电子商务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宝”的出现可以说是金融市场一种新兴的主体,刺激商业银行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思考经营方式,挽留和争取客户群。消费者们已经可以自由选择各项金融产品,金融创新成为日后发展的主题。但是,总体上来讲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金融各项监管依然较为严格,市场竞争没有完全放开,几大金融主体依然把握着市场的主流,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的竞争中依然处于绝对优势。未来,金融市场的改革应该更加大胆,放开竞争,让更多的金融创新理念得以实现。金融市场作为一个“市场”要具备市场的特点才能深入发展,而市场的重要特点就是“自由”对于金融这一特殊行业而言就更需要自由。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依然较难突破几家独大的现状,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也是如此,几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率先入驻,当然,大型商业银行市场经营丰富,业务种类健全,有利于自贸区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展开,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讲,笔者认为,应该更多地吸引外资银行加入,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上海自贸区吸引了很多外资企业入驻,这些外资企业合作的银行大多是外资银行,如果吸引更多的外资银行势必对国际业务迅速开展更加有力。其二,在国际业务方面中国商业银行可以说是落后的,通过上海自贸区可以更多地和外资银行进行学习,拓展国际业务的视野,提升国际竞争力。
2.上海自贸区对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的意义。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金融业逐渐成为一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要份额。1980―2008年间,世界金融行业总额从30.8万亿美元增长到近65万亿美元。1980―2006年间,全球贸易总额中金融业的占比从15.7%上升到27.7%增长的速度之快是其他行业望尘莫及的。在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依据相关要求,中国需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规模,向着多功能、多层次发展。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证券期货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形成的多元化主体的发展,意味着中国金融市场已基本完善。同时,人民银行的市场主导地位不断巩固,货币政策的预见性、有效性、科学性不断提高,能够基本实现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与变化趋势进行适当、适时地调整货币政策,运用各项宏观调控的手段调整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2008年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些措施有效地应对了经济和金融问题,使中国金融市场更加完善。与此同时,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促进作用,即中国金融业的变革,对人们生活方式也产生巨大的影响。截至2013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145.33万亿元人民币,金融业对人们的理财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的柜面经营方式逐渐被网银、手机银行取代,资金逐渐从传统的储蓄存款转向其他各种投资方式,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理财购买、资金划拨、金融投资等活动。
综上,中国金融市场已经搭建完成,市场主体也十分丰富,但是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依然相对落后,主要问题是与国际贸易组织合作少,金融市场成熟程度低,市场环境相对封闭等。上海自贸区的成立,依托上海国际贸易大都市的优势,加之此次自贸区注重金融市场改革,各项政策有利于金融机构大展拳脚,金融机构应利用好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契机,更多地参与国际合作,改变自身经营发展方式,加速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
自上海自贸区挂牌以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清算所、上海黄金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以及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等新建金融市场交易平台不断涌现。
3.上海自贸区对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借鉴意义。上海自贸区作为区域性的开放区,很多金融改革政策其实并不适用于全国统一的监管模式,个人认为,中国可以借鉴国外先进金融中心的监管方式,结合自贸区特点搭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制度。以迪拜为例,2004年9月迪拜政府成立了迪拜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监管主体是迪拜金融服务局,简称DFSA。DFSA的主要职责是在迪拜国际金融中心内进行金融机构执照的授予及其金融活动的持续性监管。DFSA的监管范围十分广泛,包括银行、证券、信托服务、保险、基金、期货、资产管理、伊斯兰金融、证券交易所等不同属性的金融机构,甚至包括国际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所。同时,DFSA还负责涉及反洗钱、反恐融资和金融从业人员的监管。在监管理念方面,DFSA的定位是立足于风险控制,这样可以有效地促使金融机构履行合规义务,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监管负担。DFSA以其独立高效的特点闻名世界。至今为止,DFSA吸引了900余家企业入驻,其中金融机构占比45%DFSA将金融产业打造成仅次于旅游业的重点开放产业。
中国目前的金融分业监管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不适合上海自贸区的。如果能够在自贸区推行特色的混业监管模式,对中国金融市场改革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虽然中国整体的金融市场尚不适合混业经营,但是在自贸区这种模式会更加有效。中国大可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区域内的综合金融服务局,借鉴DFSA模式,实行混业监管,降低区内企业的监管负担,提升金融业运行效率,从而从政策上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入驻,发挥自贸区应有的招商引资作用。但是,在中国这种模式受到多方阻碍,最大的阻碍在于立法方面,所以需要从法律层面确定金融监管局的地位,并赋予其职责和权利,使其有利于自贸区的发展和建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上海自贸区建立相对独立的金融服务局也是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契机。目前,中国金融业在无形之中已经向混业经营逼近,不仅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不断融合,而且第三方小额支付企业也加入其中,利用其客户资源优势,迅速占领市场,从金融市场中分一杯羹,并快速向各个领域渗透。目前来看,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出现不能搞“一刀切”性的禁止,因为他们的存在是金融市场自由发展的产物,有利于广大消费者。另外,其存在和发展也证明了目前的监管机制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迅速扩张,对中国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监管模式需要发生重要转变,从规则性向风险控制型监管转变,而是风险控制型监管也是国际主流的监管模式;其二,应该逐转变为混业监管模式,对金融市场上各类投资主体进行一致性的监管,更加适应中国金融市场现状,同时使金融监管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马玉荣,王艺璇.上海自贸区:来历和去向[J].中国经济报告,2013,(10).
[2]宋恩荣.上海自贸区―落实的困难及对香港的影响[J].中国经济报告,2013,(11).
[3]贾甫.上海自贸区―中国金融改革的支点[J].新财经,2013,(10).
[4]青云.上海自贸区的基础与发展方向[J].国企,2013,(9).
[5]上海自贸区的使命和未来前景[J].国际融资,2013,(10).
[6]吴思.上海自贸区的挑战[J].中国经济报告,2013,(9).
[7]丁吉林.深化金融市场改革的契机已经到来[J].中国货币,2013,(11).
[8]武剑.中国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展望[J].新金融,2013,(11).
自由贸易账户的特点范文6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被认为我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试验区内,对投资项目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清单外的不需要政府审批,实行企业登记备案制。这使市场经济规律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政府的职能将更多地体现在对企业运行的监管上。要求政府对投资活动从重审批、轻监管,转变到轻审批、重监管的思路上来。
一、监管比审批难度大得多
其实,政府部门以前并不是完全“轻监管”,很大程度上是“管不了”或“乱管理”。比如,政府在审批一家企业时,事前严格,但事中和事后常常因众多企业日常经营资料不全或不及时,缺乏及时有效的管理。另外,现代经济中行业联动的现象日益明显,传统思路界定企业属性较难,比如,电子商务的兴起,使传统的零售业与物流业、金融结算等结合在一起,企业向政府审请经营许可时,无论是对新兴行业定性后审批还是让企业分别到各有关政府部门去一一审批,费时费力,大大降低了办事效率。同时还会出现少数政府官员用权力在审批过程中进行寻租活动,滋生腐败的现象。
从管理的角度看,监管确实要比审批难得多。相对于一次性的对静态资料审批,监管则是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动态资料进行检测与管理,它涉及到更多的随时间而变化的大量资料。比如,人民币资本账户可自由兑换中的金融风险的防范、区内和区外资金、利率和汇率的甄别都需要有良好的制度设计和实时监控。
二、自贸试验区应该有更好的贸易便利化制度
各国政府都会对贸易活动进行监管,这种监管的效率与有关贸易便利化的制度设计密切相关。
贸易便利化的构成要素包括快速便捷的进出口商品通关条件;拥有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拥有能与各种贸易结算方式对接的金融服务条件;数量庞大且人才济济的专业服务业的配套支撑。目前我国在推进贸易便利化的过程中,主要将注意力聚焦在提高通关效率上,还尚未将另外三项要素纳入视线之中,在推进一国贸易便利化进程中,只有完善这四大要素,才能够开创出国际贸易中心城市一流的贸易便利化环境和条件。
有人把上海自由贸易区的特点归结为“境内关外”、“一线放开,二线守住”。但是“一线放开”不是放任不管,海关及国家有关部门仍要对进口物保持必要的监管。政府应该做的只是在符合国家利益的条件下使监管更加简便合理有效,即贸易更便利化而已。
三、建立电子数据交换平台是高效率政府监管的技术基础
高效率的政府监管离不开高水平的信息化。我国不少政府机关与企业机构之间“信息孤岛”现象较严重,如果建立一个透明、有效、共享的信息平台,就能极大提高工作效率。高效率的信息平台为对于各种贸易方式,都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
发达国家在物流方面的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在信息化方面的优势。
新加坡的贸易网络系统(TNS):1989年开始实施,该系统将进出口贸易货物运输信息与各有关部门信息系统相连接,基本形成24小时服务,且电子化、自动化、全面化、高效化、人性化以及手续便利化,极大提高了通关效率。
因此,各大企业更愿意把新加坡作为货运的中转站,新加坡航运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荷兰鹿特丹港的中央计算机系统(TAGITTA): 荷兰鹿特丹港地处莱茵河三角洲,莱茵河流域和西欧很大一部分地区是其经济腹地,但是其实世界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之一,且其吞吐量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该港依托先天的区位优势,建立中央计算机系统形成高度信息化管理,使得鹿特丹港高效率:不仅相关进出口货物电子资料国际间共享,而且除了关税信息外,货物风险分析是该系统的主要功能,系统把进口货物的资料的风险用四种颜色灯来显示:橘色(清查比对货物与相关文件),红色(实体抽查检验货物),绿色(人工审查文件与清关),白色(立即放行)。
荷兰高效的物流系统与其颇具特色的保税仓库系统分不开的。荷兰把保税仓库分为B型(用于国际货物实体盘查,常在海关附近)、C型(所有者不是货物所有者,执照获得需海关实地考察勘验)、D型(保税仓库的货物完税价值取决于该货物进储仓库时显示的价值,而其他仓库的货物的完税则取决于该货物运出仓库时的价值,最为快捷)和E型(无固定地址,只需每月向海关申报,可在荷兰境内自由运送货物)四种类型,其中只有维持高标准仓储记录与完备管理信息系统,并得到海关信任的大公司才能取的D类保税仓库的执照。
对保税仓库严密监管控制机制,减少海关的实体核查工作,避免了海关过多干预,使得荷兰成为世界上物流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