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级中学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级中学教育

高级中学教育范文1

[论文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学 教学目标 创新

[论文摘要] 笔者通过梳理目前我国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为确立和实施凸现高职特色、科学性、可操作性、发展性、评价性相结合的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提供参考和依据,以指导高级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不十分明确,反映在现行体育教学目标上,要求比较笼统,缺乏层次感,量化因素较弱,教学中随意性较大,随意取舍教材,放弃教学内容,降低考核标准。体育教学目标逐渐失去了对体育教学实践本应该具有的指导作用。通过梳理目前我国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为确立和实施凸现高职特色、科学性、可操作性、发展性、评价性相结合的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提供参考和依据,以指导高级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现实的脱节

第一,现有的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更多地考虑理论上的完美,内容的齐全,而没有考虑到现实的可能性;第二,教学目标制定的大而全,用词模糊,缺少可操作性和实现的可能性;第三,教学目标宽泛、笼统,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有些目标在选择时缺乏直接的指向或充分的教学论的理论依据,形成了实践中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选择的多难困境。

2.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多功能特点的弱化

过于注重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所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忽视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致使学生难以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过于注重社会价值,忽视个体价值,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中过分凸现科学性,没有体现出人文性。

3.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概念混乱

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任务概念仍然界定不清,容易引起教学实践上的不知所措。各学段教学目标界定模糊,目前的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几乎涵盖了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的各个方面,从内容到形式上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无明显差异,缺乏递进性和发展性。没有体现出高级中学体育的特点和优势。教学目标特色不鲜明,没有体现出现代中等教育的要求、时展和社会的需要。

4.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

不少教师习惯于用一些描述过程或表达某种终极理想的词语来表述教学目标,而缺少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或目标达成度的描述。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教学目标被虚置,使人无法判断教学目标是否最终达成,从而影响对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检查与评定。所以,对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性重视不够,往往以达标率和运动成绩等显性指标作为评价的标准,从而放弃了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而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等本质目标内容,导致教学目标的嬗变。

二、我国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创新

1.坚持以体育课程学科特性的目标作为主线

在未来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中,应坚持将体育课程的学科特性——身体练习作为主线,将符合体育课程学科特性的目标作为主目标,而其它只能是派生目标。坚持此目标意义在于,防止为刻意追求目标的“多元化”,而致使体育教学失去可操作性和现实的可能性,同时也以此为依据,确定多元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之间的主次关系。国内学者韩桂凤、张红对此很赞同,提出“身体发展(增强学生体质)这一根本目标是体育学科独有的功能,其他学科是无法取代的”。

2.重视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平衡

由于科学主义教育思想是教育发展中的主流,认知论成为我国体育教学的主要理论依据,科学性在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长期占主导地位,所以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过多地关注生物学意义上的体质和技术的传授,而忽视体育教学中人的情感、价值观和意义。研究表明,显性体育课程在实现运动技能目标和身体健康目标这两个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而实体性和非实体性的学校体育文化、学校体育精神等隐性体育课程影响学生情意、道德、人格等因素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能够更好地完善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也更加有利于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中社会适应的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都是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特性,它们各有其价值,但又各有其局限性,都会造成人与社会发展的失衡,所以要重视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平衡。

3.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1世纪中等教育的方向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生存”,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的主要趋势。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应注重学生体育能力和其它能力的培养(如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创新能力等),在重视单项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强调综合性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发展前景,培养他们在各种工作和专业上尽可能多的能力以及终身的能力,以满足社会的多种需要。

4.强调“态度(兴趣)”“习惯”“经验”

过去往往把“兴趣”的培养作为促进“三基”掌握的手段,将来,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将成为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之一,并应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往在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中不太重视“习惯”这一项,而“习惯”对于人的一生极其重要,养成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等于形成了一种好的生活方式,可以受益终生。同时,也不能忽视经验对于一个人的发展的重要性,确立“经验”在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中的位置。

5.突出体育教学价值

高级中学体育在心理、社会、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价值功能。现代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必须符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要突出体育教学价值,要有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形成,同时要准确定位各地方的社会需求。

三、结语

今后,我国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将进一步体系化、层次化、具体化和行为化,并使之更具科学性、人文性、可操作性、发展性、评价性,从整体上最能反映当前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和高级中学体育的特点、优势,为我国高级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为素质教育的推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高级中学教育范文2

(一)师资情况

目前鹤壁市7所中学的体育教师41.2%来自于篮球专业;9.3%来自于足球专业;7.3%来自于羽毛球专业;4.3%来自于排球专业;5.6%来自于武术专业(主要是以太极拳为主);5.6%来自于健美操专业;18.9%来自于体育教育专业,其它的则大都是来自于田径专业。

(二)教学环境情况

目前鹤壁市7所高中几乎都拥有两块以上的操场,部分学校甚至还拥有4块操场。塑胶田径场占了62.1%,煤渣田径场占了37.9%。其中,6.9%的跑道是250米;31%的跑道是300米;62.1%的跑道则为400米。67.2%的学校拥有至少一个室内体育馆。除此之外,7所高中平均拥有3.2个篮球场、3.3个足球场、1.4个排球场、1.8个羽毛球场、1.9个乒乓球场。部分学校是将操场与田径场、足球场套用,或者是将篮球场与羽毛球、排球场进行套用,由此既节约了用地空间。与《河南省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备基本标准》和《河南省高级中学体育装备标准》比较,在硬件设施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体育课开展情况

大部分学校仅仅通过室外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但却很少开设一些理论课,来丰富学生的运动知识,培养其积极、健康的运动心理与情感思想等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既造成了鹤壁市高级中学体育教育课程体系的缺陷,无法系统、科学地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造成学生体育知识的匮乏。不仅鹤壁市高级中学面临的问题,其它诸多学校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

(四)体育课内容情况

从教学内容来说,一方面由于各个班级每周只有2节体育课,一个学期大致40个课时左右,时间有限,无法进行深入、系统的课程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大多采用传统的以班为单位的集体式的体育课教学活动,学生的运动技能良莠不齐;对特定项目的兴趣也呈现出较大差异,目前体育课程主要是以传授基础性、常识性的知识和技能为主。比如篮球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运球、传球、步伐、规则等等;足球课中的教学内容包括传球、带球、点球、规则等等;而羽毛球与乒乓球的教学内容则主要是以发球、对打以及相关规则为主。

(五)体育课组织形式

目前鹤壁市7所高级中学,67.2%的学校仍然是以行政班的方式来组织体育课堂,也即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式教学活动。很难顾及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运动需求情况等等,几乎无法实现预期的体育教学目标。

(六)学校领导对于体育课的看法

一方面是上级部门对于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硬件设施的考核;另一方面则面临着高考的压力、资金的匮乏以及沉重的文化课学习任务等等,既要兴建部分硬件实施和开设相关课程,应付上级检查;同时在体育课规划、管理与监督方面又显得力不从心,由此导致当前高中体育课“有名无实”的发展现状。

二、面临问题

(一)领导不够重视,教师培训不足

鹤壁市7所高级中学的领导普遍存在着对于体育课重视不够的现象。大部分人表现出来的是“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认为提升文化课教学质量才是升学之道,因此,不仅在职称评定与外出培训方面,偏向于文化课教师,或是缺少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监督与考核等等,从而造成体育教师的懈怠心理。

目前鹤壁市7所高中的体育教师,26.7%的人在最近三年没有参加任何培训或者是进修活动;33.8%的人仅参加过一次外出培训活动;26.7%的人参加过2至3次培训或进修活动;参加过4次以上培训或进修活动的老师仅仅占12.8%。这反映出鹤壁市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师缺乏对外沟通和交流活动,可能带来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匮乏等方面的后果。

(二)体育课时间短,内容散乱

鹤壁市几乎所有的高中都能够保证高一的学生每周有2节体育课,一个学期40个课时左右;77.3%的高中为高二的学生开设2节体育课,同样为40个课时;而高三班级则很少开设体育课。比如篮球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运球、传球、步伐、规则等等;足球课中的教学内容包括传球、带球、点球、规则等等;而羽毛球与乒乓球的教学内容则主要是以发球、对打以及相关规则为主。目前鹤壁市高级中学体育课主要是以传授基础性、常识性的知识和技能为主。篮球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运球、传球、步伐、规则等等;足球课中的教学内容包括传球、带球、点球、规则等等;而羽毛球与乒乓球的教学内容则主要是以发球、对打以及相关规则为主。

三、建议

(一)教育部门应加强对高级中学的指导与考核,激发学校对于体育课教学的重视,完善的体育教学计划和实施方式。

(二)在校内建构系统的体育教学监督与考核机制,提升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于课的重视程度。

(三)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背景、体育课结构有一个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四)各所学校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项目教学法的思想、理念和模式,设计出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项目教学法实施方式。

高级中学教育范文3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完善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在我国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的大背景下,现在高中教育逐步改变学生上课时间多活动时间少,学习内容单一的状况,为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增添许多新鲜轻松内容,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便是这一目标的一种体现。高中作为学生走入大学或者走向社会的关键转折期,对其教育和引导有着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的教学既要满足其以后发展所需基本知识,还要考虑其与高考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是老师和学校所应该重视的。

这一时期的信息技术教育,在发达地区是一种对原有信技课程的延续或者调整,在相对偏远地区却是学生们初次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如何有力地实现学生内部及地区间的均衡是学校教师和教育部门不能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

其现实意义体现为在为学生们提供专业信息技术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也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为他们枯燥的高中学习增添轻松的乐符也为他们单调的生活增添乐趣,丰富他们的高中生活。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现状

在我国,高中是学生时代最为关键和最为艰辛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发展决定着学生今后的命运。而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

1.课程内容存在缺陷

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门类的教育有所区别,加之其发展时间较短,体系设置和课程内容设置存有一定的缺陷。由于受高中教学模式的影响,信息技术教学形式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相似,这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而言过于呆板且不符合该课程的特点。

2.学校和教师缺乏重视

从学校和教师角度讲,由于高考内容不涉及或者很少涉及该部分知识,故在课程设计上课时偏少或者被其他科目占用的情况较多。这对于该门课程的系统推进是十分不利的。

3.学生基础差异较大

由于高中学生的地域范围扩大,学生的中小学教育背景、生

活环境和家庭条件的差异使得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和对先进通讯工具的接触程度不同,从而导致其在课程接受程度上的差异。针对这种状况,了解学生掌握程度,有区别的课程设置成为一种有益的解决途径。

4.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缺乏学习主动性

高中生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升学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同学的竞争也来自家庭和学校给予自己的期待。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孩子把时间用在了考试科目的学习和复习上,对于考试内容之外的东西很少花时间去了解和接受。对于信息技术课很多时候会成为他们放松娱乐的一门课,由于不作为考试内容,学习没有压力且缺乏主动性。

三、改进高中信息教育教学的有效措施

信息技术课程虽很少作为考试科目,但是高中会考及某些地方高考中会有所涉及,并且该课程的开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针对高中信息教育教学现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予以完善。

1.明确教育教学目标,完善信息技术教学体系

高中课程的设置出了满足高考的要求外更要注重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上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其活泼更具实践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明确该课程设置目标,并以该目标为指导调整完善本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

2.根据学生状况,制订有区别的教学计划

“因材施教”是古人所倡导的教育方式,放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针对高中生信息技术掌握水平,通过调查研究将学生分类,根据他们的自身状况制订初、中、高三个等级的教学计划,满足每个学生对该课程的需求,同时调动学生参与该课程的积极性。

3.加强学生教育,使其重视该门课程的学习

学生的兴趣需要发掘和引导,在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正确的引导教育。在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过程中,应该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并通过兴趣小组等方式吸引他们参与其中。

4.从学校和教师方面讲,应该转变思维,重视该门课程的教育教学

学校重视带来的是课程设计和人才引进方面的直接转变,这种转变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讲则是长远的效果。引进具备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教学教育方向的教师,带给学生的是专业知识和兴趣的拓展。同时,教师思维的转变,是课堂气氛的活跃和授课内容的转变,这样一种转变,直接带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知识接受的主动性,最直接的带动该门课程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汪锦.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初探[J].内江科技,2007(7).

[2]吕张号.课改形势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探究[J].科技信息,2007(34).

[3]莫坚.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分组合作学习[J].管理学家,2010(9).

[4]刘峰.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反思[J].信息与电脑,2011(5).

高级中学教育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问题;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教学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概述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美国医学教育中发展而来。后来被其他领域所采用,如商业教育、建筑教育、法律教育等。现在,很多的院校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或教学改革,包括教育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等以及一些高级中学,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有研究结果表明:PBL能促进学生对新问题的概念迁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随着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基于问题的学习也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并逐渐在学校教学中得到应用。

PBL与传统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它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强调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学生必须要有对他们自己学习任务的责任性,学习者要全身心投入于问题中;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真实性任务和问题,PBL中的问题情景必须是结构不良的、能够自由探索的,是现实世界中有一定价值的;第三,鼓励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必须能够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第四,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鼓励争论以及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等。与“做中学”及发现学习相比,PBL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认为学习应该是广泛学科或主题的整合,强调社会流合作的作用,强调支持与引导等。

1.什么是“问题”

“问题”是心理学中的一个特定意义的概念。纽威尔和西蒙认为问题是一种情境,它具有三个主要组成状态:当前状态、目标状态和从当前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所需要的一系列操作。对于问题的定义非常之多,主要的观点有:问题是事故;是议题;是要解决的难题;是一种情境。

采用纽威尔和西蒙的观点,基于问题的学习中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一种情境,它的作用在于做好背景知识铺垫,激发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提供研究范围,诱发研究动机,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得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在这种情境中,学习者会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也就是说,这个情境是与学习者密切相关的,但是学习者的现有知识还不能解决问题,需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2.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指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一个弱构问题的解决进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分组和协作,在教师的帮助下,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通过多种形式获取信息,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案,并以作品展示的方式对问题解决和学习成果进行表达。

基于问题的

学习教学法的实际应用步骤

1.步骤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许多中高职计算机老师可能和我有过同样的体验,虽然学生对于计算机课比较感兴趣,但是想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是非常困难,有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认为教师反复讲解的操作实在无聊。有些老师说,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需要把自己装扮成演员而不是老师。其实,我们不必每天演戏,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情境。让生活走进课堂,就犹如给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情境,呈现情境的方式可以多姿多彩,例如讲一个故事,放一段录像,听一曲音乐,观察一组调查数据,浏览一个网站,等等。如果情境比较复杂,可以与学生们一起分析问题的情境,如,这是一组什么数据?哪位同学可以描述一下这种现象?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这个问题情境的个人体会,例如,学生可以以“我看见过……”,“我感觉……”等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问题情境的理解。

同时,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背后的实质是什么?如何促进或消除这种现象?等等。

2.步骤二:界定问题、分析问题、组织分工

进一步仔细分析问题情境,我们可以与临近的同学讨论自己对情节和情形的理解,分析情境背后的问题实质,例如,电脑死机是硬件原因、软件原因、病毒入侵、操作不当还是其他的原因。界定自己要研究的问题,例如某个同学认为是硬件的原因,那么他可能继续研究:哪些硬件的原因会引起电脑的死机?硬件引起电脑死机会出现什么现象?有什么解决方法吗?等等。

我们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小组,让小组成员进一步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以列表的形式记录小组成员关于问题的意见,同时可以进一步讨论对于需要解决的问题已经知道了哪些信息?还需要搜集哪些信息?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取这些信息?通过什么方式获取这些信息?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等。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明确需要做的事情和确定研究计划后,进行小组成员分工。

3.步骤三:探究、解决问题

高级中学教育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 困惑 人文素养 工具性 人文性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开宗明义地指出:“英语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英语学科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除此之外,高中英语教学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但是,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却面临着巨大的困惑。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学中面临的困惑

1.大部分老师和学生不重视。特别是普通高中,学生水平较差,平时就是搞清楚课本的一些内容已是花去大半课堂时间。稍微讲一些人文知识或布置一些小组作业都被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有学生就问过我:“老师,我承认你上课讲的很多知识我们都没听过,都很有用,我们这样上课也很开心,但是你讲的这些还有叫我们做的一些作业考试都不考啊,那学来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多划划重点,讲讲题。”很多老师也认为给学生讲这些还不如分析分析语法,做多点题来的实惠,甚至学校本身也就是看考试成绩,对这方面的教育比较忽视,因而人文精神的培养迟迟看不到曙光。

2.人文素养的培养呼唤新的考核形式。那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归根到底就是考核标准的问题。虽然《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高度褒扬了人本主义,也体现出高中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但是事实从检验学习的考试形式看来,却没有和这种理念接轨。无论什么学生到头来都是考一种题目,没有哪个教育部门专门为每个学生设计一份符合他特性的考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机制使学生很难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还是沉浸在背语言点、记单词、做考题的苦差事中。为什么现在还存在为语言而语言忽视人文精神的英语教育?就是在于高中英语新课标理念和评价脱离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从最根本的高考开始对现有的英语考试题型来一次变革:增试口语,内容以必修模块各个单元的主题为基础,设置情景英语的考核;阅读题应该出能考出学生真正阅读技能的题目,形式应该有问答题、归纳演绎或其他形式而不只是多项选择;减少语言知识点方面的考核,更多的设计二些有关文化背景的或是开放性的题型。

二、对待上述困惑的对策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是培养人,是把学生从一个自然的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即具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整的人。这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推脱的任务。如果新课标所提出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三个方面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真正地体现在评价体系中,如果它还是和现实遥不可及的话,那它就永远只是一纸空文。怎么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把人文素养的培养贯彻到新课程中去,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高考、社会对人才的期待、课改、公开课等对当下的英语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中学英语教学成了高考的工具,也成了评优选先、晋升职称的工具。这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英语教学的本质,使之处于尴尬的境地。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笔者认为,目前高中英语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政策导向突显英语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高考实际上是现在高中教学的指挥棒,英语也不例外。因为一个学生的前途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高考成绩决定的,是否拿到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学校、家长、社会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高中英语教学也不得不围绕高考打转。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改变评价标准,如出台合理的高校招生政策,降低英语的分数比例,或只将它作为参考分数。这样,就可以给英语腾出足够的时间来增加阅读量。高考试题也应向“增大阅读量、降低理解度”的方向倾斜,“应该大大增加各种文体的阅读数量,但是阅读理解的试题却不必太难”。使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提升能力,陶冶情操。唯独如此,才能实现英语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2.加强英语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英语的本质是用语言文字对人类的生活和生活环境进行诗性的审视、表达和交流;诗性是英语的特性,它有别于自然科学的理性和数学的抽象性,也有别于社会科学的人文性,故任何文学作品最终可归结到人的情感之上。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对作品的情感进行体验,让学生在与作者、人物形象等的对话交流中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达到心灵的碰撞,最终使学生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发,从而达到培养健全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心灵得到真正的洗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含义。

3.英语课应加强价值思想的呼唤与培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确实得到了提高,但经济的发展却带来了它必然的负面影响----价值思想的淡化乃至缺失。这也影响了当代的中学生,他们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很快,但他们却在逐步摈弃着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思想。要唤回他们的价值思想追求,英语课就应承担起它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达到传承优秀文化,开拓创新,去寻找以至唤回游离于心灵荒原的价值取向。

高级中学教育范文6

响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初中体育教学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 初中体育 ; 学习兴趣;教学效果;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老师认为体育没有什么可学的。课堂教学缺少新鲜感,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导致学生感到体育枯燥无味,没有兴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转变思想观念

旧的体育教学观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只会跟着教师后面进行模仿练习。整个课堂只有教师统一口令的“军事化”教学,学生缺乏提出自我目标和追求新目标的动力机制,过多的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强度大,密度高的练习下,缺乏自主学习时空没有质疑和解决问题的余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教师首先应当转变旧的教学指导思想,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只有转变了旧的教学观念,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兴趣。学到体育的技能技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成功的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体育教育更是如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目前的体育教学基本上是老师在向学生灌输知识、传授技巧,只注重了技术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感受,缺乏与学生的思想沟通。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的合作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教师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公平地对待学生,尊重其人格,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和谐愉悦氛围中进行的教与学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融洽,学生就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影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教师良好的形象、得体的举止、较高的涵养,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文明庄重的举止、亲切热情幽默的话语,会使学生产生愉悦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不自觉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本学生。如果教师脸上表情相当严肃,那么学生会有一种畏惧心理;教师应该多一些微笑,上课时对学生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其去除心理顾虑,进一步促进了师生关系健康和谐的发展,学生的胆量也会逐渐变大,对体育课越来越感兴趣。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优势、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以往的体育课教学由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已经对这种教学模式感到乏味,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就截然不同,多媒体教学生动地展示了动作技法,画面的变换、声音的叠加、动画的处理远远超出了体育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利用多媒体课件把连续的动作以定格的形式或像放映机一样把动作放慢放映,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每个技术环节的动作都看得清楚,学生不仅学得快,而且能准确的掌握动作要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达到 “寓教于乐”的目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较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优化了课堂的结构,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经历,个体差异是鲜而易见的,他们在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学习,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达成等方面都不能搞一刀切,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科学构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程目标的统领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体育需求来组织教学。并对学生实施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多给学生表扬和鼓励,委婉的指出学生的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对体育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按其特长进行指导,使他们在每次课后都觉得有所收获。对体育能力差的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于经过努力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和自豪感。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体验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在充分体验体育学习乐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活动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成功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对学生运动兴趣的产生和保持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与学生要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采用多样化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应国良.电视媒体与现代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2(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