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范文1

关键词:森林害虫;生物防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252-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越加频繁。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作为一门以森林生态系统自然调控机理为理论、以害虫天敌增强与利用技术为手段的应用型课程,在当今不断融入分子生物学、仿生学和昆虫化学生态学等新知识的情况下,不仅拓展了该课程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促进了许多生物防治新技术的形成。因此,原有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必须建立与现论教学相匹配的实践教学方法和体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

一、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基本思路

原有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的实验内容以各章节为单元开设,每个实验有其独立内容,缺乏与整个理论体系的连贯性;野外实践以昆虫病原细菌、昆虫病原病毒、昆虫病原真菌、寄生性天敌昆虫和捕食性天敌昆虫各大类为材料,进行林间应用和效果观测,忽视了各有益生物之间、应用生物与林间原有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森林生态系统自然调节的作用。造成了学生对单一技能掌握比较扎实,而缺乏基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害虫生物控制的综合运用能力。鉴于上述原因,依据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的理论和实践体系,遵循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独立与综合、单一目标害虫防治与森林系统调控为结构的原则,本着由浅入深、分层次、分阶段的循序渐进方式,建立了以鉴别与诊断、昆虫病原微生物致病机理与毒力测定为主的验证性实验;以单一目标害虫防治与有益生物综合运用的害虫生物控制为内容的应用性试验;以防治理论研究与林间综合生物防治技术相结合的毕业实践体系。

二、协调实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是以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有益生物及其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产物控制害虫为核心内容,其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为昆虫病原微生物、害虫寄生性与捕食性天敌昆虫、生物代谢产物及其合成物。由于上述有益生物及其生物代谢产物具有生命或生物活性,以侵染昆虫特定虫态与破坏某些组织、调节寄主昆虫生长与代谢等途径导致害虫死亡,与以往使用的化学农药相比具有:(1)一定的专化性和特异性;(2)昆虫病原微生物的侵染、繁殖、致病和天敌昆虫对害虫的控制程度受寄主抗性、虫态和密度等因素制约;(3)林间应用效果常常受到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验内容上要进行精心选择,在实验、实践组合上要进行合理的设计。

(一)精心选择实验内容,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实验是认识和验证所学理论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参与实验过程和分析实验结果,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升具体技术的应用能力。昆虫病毒是许多重要害虫的病原微生物,常常因引起昆虫大面积流行病而有效控制害虫的危害,是生产昆虫病毒杀虫剂和防治森林害虫的优良微生物。但由于昆虫病毒具有寄主专一性,往往仅对原寄主昆虫具有致病性,而对其他种类的昆虫无致病性或极低的致病性。针对以往仅用原寄主昆虫的幼虫进行病毒毒力测定的方法,改用不同科、属昆虫的幼虫进行对比测定。在实验中以分月扇舟蛾颗粒体病毒为材料,以分月扇舟蛾幼虫、舞毒蛾幼虫和落叶松毛虫幼虫为寄主昆虫分别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该病毒对分月扇舟蛾幼虫的致死率达96%以上,而对其他2种害虫几乎无致病性。对比分析不同的实验结果,学生们充分认识到昆虫病毒只能防治原寄主害虫,因对其他昆虫无致病性而不能用于其防治。通过上述实验内容的选择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昆虫病毒致病机理的理解,也掌握了昆虫病毒杀虫剂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合理设计实验组合,培养学生应对实际生产的能力

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均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在森林害虫生物防治中利用的各种有益生物也不列外。只有在外界环境适宜的条件下,昆虫病原微生物才能正常增殖、侵染和引起寄主害虫疾病;天敌昆虫才能正常发育和有效控制害虫。为使学生了解昆虫病原微生物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气象因素不同,而影响到防治效果的好坏。为此,在苏芸金杆菌致病性实验中分别设计了5个不同温度梯度组合、紫外灯照射与非照射组合。实验结果表明,25℃~30℃之间和非紫外灯照射的组合对寄主昆虫的致病性最强、死亡率最高,而15℃和紫外灯照射2小时的组合死亡率最低。通过对比测定成功和失败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昆虫病原微生物杀虫剂应用时注意的问题,只有在适宜的温度区间和无强光照射的条件下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林间防治效果。

寄生性天敌昆虫是通过成虫产卵寄生和孵化的子代幼虫取食寄主的组织而消灭害虫的。因此,繁育出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的雌性成虫比例是决定防治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寄主营养、接种比例、环境温度等因素往往影响某些寄生蜂的雌雄比例。据此,在利用柞蚕卵人工繁殖松毛虫赤眼蜂的实验中设计了4个温度组合和3个不同接种比例组合,结果培养温度为25℃和母蜂与柞蚕卵比例为3:1的组合繁蜂效果最佳,其每卵出蜂数60左右,雌性比达90%以上,且成峰质量好。不同的实验设计和不同的培养条件下,繁育后得到的雌性比例和成峰质量差异显著,不仅证明了赤眼蜂雌性比受到环境因素调控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掌握了人工繁蜂的关键技术。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是一门以森林害虫生物调控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型课程,其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最终目标是使学生真正具备独立从事森林害虫生物防治研究的能力和提高应对实际生产防治的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并非是纸上谈兵和实验室演练可以达到的,必须让学生深入到科研工作中、融入到生产防治第一线,从科研中探索规律、提升能力,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增强素质。为此,课程组以所在国家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为科研平台,以本校拥有的原始林、次生林、人工林3个实验林场为实践基地,以教师主持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注重基础理论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与应用技术相结合,探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

三、结束语

作为一门以应用技术为主的课程,必须本着理论融入实践、服务实践、指导实践的原则,在教学中遵循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注重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年来,以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目标,通过对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实践教学内容及结构的优化,建立了以理论验证、理论与实践结合和综合运用性实验为单元的三级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在理论验证实验环节增加了不同结果对比性实验内容,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实验环节补充了温度变化和接种比例的多重组合。通过不同实验结果的对比与分析,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有益生物应用的关键技术,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发挥了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秦克铸.谈谈教学与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5,(7).

[2]潘利华,郑志,罗水忠,等.改革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技能[J].生物学杂志,2005,22(5):51-53.

[3]肖春玲,李晓红,尹彩萍,等.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的教改实践与思考[N].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5,26(1):35-36.

[4]肖仔君,陈惠音,朱定和,等.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食品科技,2005,(21)2:143-145.

[5]孙连荣.高校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1):4-5.

[6]喻子牛.微生物学教学研究与改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98-114.

[7]王兴菊.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综合素质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19(4):79-81.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范文2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实践性教学体系;优化策略

随着电气工程自动化相关技术在社会各行业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社会对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显著增加。在这一背景下,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并不断完善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关系到学生相关实践能力的掌握水平。本文针对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课程的特点,提出“三层次、六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对实践教学方式与内容进行改革,以期促进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背景分析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向社会输送的学生应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语言沟通能力等,能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须具备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如电子技术、电路理论、控制理论、电机拖动理论、计算机硬件、软件设计等;掌握本专业相关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标准,如能够独立完成对运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以及工业过程控制等相关实践内容的操作与应用。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科类专业,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作为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因此,结合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实践,构建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实践教学体系基本结构分析

为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综合发展,在高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实践教学中推行“三层次、六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以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为基础,以独立设计能力为中心,以创新研究能力为目标,展开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其中,实践教学共包括三层,分别为基本型实验、提高型实验以及研究创新型实验三部分。在基本型实验中,主要涉及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相关实验课程或单独设立的实验课程,有基本实验与选修实验两类;在提高型实验中,主要涉及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相关课程设计、实习以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研究创新型实验中,主要是根据学生兴趣选择实验中心的不同开放型、创新型实验室,由学生自主拟定研究课题,并建立基金项目或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一)基本型实验

基本型实验通常与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相关学科课堂理论教学同步进行,以培养学生实验基础技能为目标,实验内容包括基础原理以及理论验证两种类型。以“电力电子技术”基本型实验为例,为体现高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特色,坚持自制与外购相结合,对相关实验设备进行自主研制与生产,积极改进实验条件。实验基础平台由校企合作单位提供,实验挂箱则由高校自主研发。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能够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为本专业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大量课题支持。此外,在开发各类自制仪器的过程中,可以选择本专业的优秀学生参与其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资料收集、方案论证、电路设计以及调试安装等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提高型实验

提高型实验以基本型实验为基础,能够为学生提供层次较高的综合型实验内容。开展此类实验活动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根据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课程群类别设置综合设计型实验,实验内容包括专业实习型实验(如电力电子、电机学习实习实验,电机开放性实验,电机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实验等),综合设计实验(飞行控制实验、过程控制实验、导航测控实验等)。以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为例,本专业实验平台采取积木式结构,具有较好的响应性和可扩展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基本单元模块完成基础性实验内容,也可以在开放式实验平台中完成电路设计。提高型实验的开展注重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开关电源、电机学、自动控制、现代调速等多项课程专业知识的交叉,以促进相关专业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变为实验教学内容。

(三)研究创新型实验

此类实验以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在新能源发电、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为核心。通过构建创新型实验研究平台,可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环境支持。学生可以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申请创新型项目,或在教师科研课题中分解小项目,也可直接参与创新基金项目,以提升实验能力。以“航空航天应用”为例,多数高校建设了面向本专业学生的重点实验室和实验工程中心,实验室内主要由二次电能变换装置、配电系统、航空电源发电系统等平台构成,本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工程中心,开展有关电力电子功率变化、发电机等相关创新型知识的研究。

三、实践教学体系优势分析

“三层次、六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充分突显了行业特色。该教学体系以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相关岗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本行业标准规范。此外,通过真实性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实训平台,全面实施实践教学,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三层次、六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还具有大型工程的特点,该体系教学目标与“大工程”的概念相吻合,即强调根据学生培养阶段的不同,逐步渗透“工程概念”,以模拟的方式还原“工程师”的角色,以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该体系通过分散工程设计环节,借助专业性的训练环节将其贯穿起来,从而有效打破了课程界限,一方面能够使本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体系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构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树立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当前,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专业课程的进一步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也需进行相应调整。本文通过分析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提出构建“三层次、六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策略,并对该体系中的主要结构层次进行分析,探讨了应用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势,以期进一步完善该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姜锋.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实践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4,(12):192.

[2]陈志华.如何培养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中的水电复合型人才[J].电子世界,2012,(17):108-109.

[3]杨午.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进程中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实践及思考[J].电子测试,2015,(21):140-141.

[4]宋金莲,吴捷文.高职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之“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改革与探索[J].福建电脑,2014,(8):62-63.

[5]张俊权.关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7):223.

[6]汤菁.电力系统运行中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实践运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2):926.

[7]封孝辉,王长利.电气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考核体系的研究及应用[J].考试周刊,2012,(46):2-3.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范文3

Abstract: Through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teaching model of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in universities, the paper discusses some weak links of experiment and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and areas for improvement. On this basis, from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innovative ability, experimental model and experimental platform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etc.,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pecific improvement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in order to present the ideas and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university experiments and practice.

关键词: 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动物生产;专业课

Key words: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animal production; courses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73-02

0引言

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是新世纪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一环,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大多停留在单纯传授理论知识这一层面上。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问题尚未引起有关方面足够的、高度的重视。许多人把传授理论知识视为“看得见的硬任务”,而把培养实践能力看成是“摸不着的软任务”。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将不再是模式化的“学历教育工厂”,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满足多种学习知识的需求并具备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型、实践型和实用型的复合型人才。

基于目前现状,我们以“高等教育法”和第三次全教会精神为指导,结合农业院校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实际情况,深入探索在新的形势下,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的畜牧兽医学类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模式、运行机制和实施措施。

1实验与实践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成绩轻素质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纵观各个动物科技学院(系)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几十年来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虽然经过了不断的调整和改革,但总的框架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陈旧,缺乏反映现代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实验,不能充分调动同学们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和激发同学的求知欲望;

1.2 实验内容简单孤立,缺乏形态和机能、局部与整体、正常和异常有机统一的多学科、综合性实验,且各课程之间的实验内容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

1.3 绝大部分实验课属重复验证课程教学内容的项目,即验证性的实验,缺乏创新性的设计实验;

1.4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未能融入产、学、研相结合的真正内涵;

1.5 授课方式单一,传授式授课已不能满足现今素质教育的培养方案;

1.6 实验经费相对紧张,实验动物和实验材料仍显不足,使实验教学缺乏一定的实践性。

综上所述,我们现在陈旧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已不适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培养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畜牧兽医类创新人才的一道障碍,因此我们必须进行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

2实验与实践教学创新机制改革的思路、方法以及工作方案

总体思路和方法:依据现代农业生产对畜牧技术的需求,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改革教学内容为核心,培养实践技能为重点,强化队伍建设为根本,改善条件为基础,对传统的实验与实践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为目标,构建适应现代畜牧生产和疾病预防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验实践教学比重,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和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畜牧生产和疾病预防为导向,不断改革实验与实践教学内容,拓展综合提高型、研究创新型实验内容。加大投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提高实验教学的现代化水平。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和开放度。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2.1 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开展分层次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要体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性差异,可将实验教学内容分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将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动手能力、科研和创新能力作为实验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摆脱过去以理论知识为线索组织实验教学的旧模式。

2.2 虚实结合开展实验教学,发挥各种实验平台优势实验教学平台总体上可分为硬件实验、软件实验仿真实验和虚拟实验四大类,如果为学生创造综合实验平台,将硬件实验平台、软件实验平台、仿真实验平台和虚拟实验平台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不同平台的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训练机会,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3 灵活运用实验模式,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目前实验教学的组织方式,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中式教学为主,尚未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存在个体差异,笼统地对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采用相同的实验教学进度、相同的实验教学时数,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实验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得到不同方式的实验教学指导,要设置随课实验、独证实验、开放实验等多种实验模式,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2.4 改进实验教学管理机制,全方位提供制度保障目前我们所采取的实验教学管理方式是“课程式”的管理模式,与一般的理论课程的教学管理相类似,实验教学安排由教务处统筹安排实验教学,由设备科负责管理、采购、维护实验设备。为了充分利用实验设备和实验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成果,要改进实验教学管理机制,提供科研制度保障,创造各种实验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和实验开发中去。

2.5 完善评价体系,客观考核学生实践技能实验教学的评价应该从多角度去考核学生,如实验预习、实验态度、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完成的设计作品以致实验考试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与操作水平。采用灵活的实验教学机制,实验教学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形式、多方位的。

3实验与实践教学创新机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3.1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及实验课程的优化整合

为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为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我们在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中本着“向全校大学生开放、向所有的实验课开放、向科研工作开放、向社会开放”的基本原则,对实验室的体制进行优化整合并建立严格、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1.1 建立和完善“校、院两极管理,院为基础”的实验室管理体系。结合我校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的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办学方向,积极进行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把过去学科和课程组管理改为现在的学院统一管理。

3.1.2 积极构建高层次、高水平、高学历的实验技术队伍。为切实保证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从提高实验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入手,对全体实验技术人员实行重新聘任、竞争上岗,并制定严格的岗位责任考核制度,将其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以此极大地增强了实验技术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

3.1.3 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教材进行重新优化组合,使其更加符合实验教学的需要。为了配合学校实验教学的改革计划,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将原来在各门课程中开设的实验教学内容剥离出来,将相近课程的实验课整合成一门独立的课程,真正做到单独设课、单独考核。

3.1.4 对实验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积极探索和改革。首先由传授式实验向引导学生探索式实验转化。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使感性认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为此,尽力配有专门的精密仪器室、多媒体教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借助CAI系统,将优秀、典型的实验课程制作成多媒体教学片、课程网页在网络上对全体学生开放。

3.1.5 加大对实验和实习经费的投入力度。为保证畜牧兽医类专业在实践和实习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实验条件和所需的大量实验材料和实验动物,校、院应该加大对实验和实习两项经费的投入力度。

3.1.6 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水平。为积极改善学科的硬件设施,我们按照教育部实验室建设标准和条件进行集中、分批建设,并加大对资金、人力的投入力度,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保证校教学设备经费的投入。

3.2 增设专业综合性实践环节,及时调整校外实习基地,不断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我们在深入探索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完善和加强对学生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

畜牧兽医类专业生产实习是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接触生产实际、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敢于动手、善于动手,操作娴熟的实践操作能力。

3.2.1 将本科生导师制引入到学生管理之中为充分加强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发挥老师在学习、实践和生活中对同学的引导和指导作用,从大三开始,结合老师的科研项目,实行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学生可以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和课余闲暇时间到导师的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到老师的科研活动中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老师的科研工作密切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2.2 将本科四年中的第八学期集中进行毕业实习改为从第七学期开始,增加专业综合性实践环节。

3.2.3 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均为产、学、研结合紧密且在省内外知名度较高的企业或科研单位,不仅能够满足学生接触生产实际的需要,同时实习基地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与学校有密切的科研合作计划。

通过本专业实验与实践教学改革,我们构建起一套层次分明、立体互动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调整优化实验内容,大幅度提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比例,探索先进的实验教学方法,实行多学科综合的实习教学模式,强化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等措施,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实践教学绩效评价、考核与管理,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把我校畜牧兽医专业培育成为全省重点的有特色的专业。

参考文献:

[1]李鸣华,李欣.高校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实验室科学,2008,(3).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范文4

摘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以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和仿真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内容,根据需求导向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设计,提出实践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 :需求导向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一、前言

人力资源管理是蓬勃发展的新兴学科,但在我国高校专业建设中出现了实践教学薄弱的问题。本研究旨在突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瓶颈,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新思路,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的不足,铺设一条教与学、学与练、学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路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通过提供现实与仿真的实践平台,综合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合作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造就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研究成果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显著提高本科生就业率及能岗匹配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外学者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探索,但因为国情的不同,所提出的对策不一定适合我国高校。国内学者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赵红梅提出了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郑可和、吴元民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理念指导和实践探索;谷洪波、廖和平等人初步构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孙荣霞基于胜任力模型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张程薇提出了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若干建议。然而,上述研究均未通过实证分析明确企事业单位、高校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所提出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性不强。本研究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的调研结果为基础展开研究,采用系统分析法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设计,探索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新思路,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调查

笔者对国内企事业单位、高校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分别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调查结论表明,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都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必须掌握相关技能和理论知识才能在今后胜任工作岗位,因此必须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以弥补目前高校培养体系中的短板。调研结论反映出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相对落后,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使得教师忽视在实践教学上的投入,陈旧的教学理念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最大障碍;在课程开设上不能按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课程,导致缺乏实际操作指导;教材缺乏反映我国国情和企事业单位实务的案例,缺少学生参与环节的安排等问题;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效果欠佳,新的实践教学手段有待推广;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基础设施的配置有待改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差距排在前三位的是实践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对不同主体调研结论的对比分析结果印证了所提出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的正确性、合理性和迫切性,也为后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数据。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设计

结合实证研究反馈的信息,形成了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实践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为目标,以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和仿真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内容,来优化设计人力资源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1.修订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

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修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针对毕业生在实践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方面的短板,在实践教学中增加基础强化训练环节和能力拓展训练环节。同时,需要增补或修订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

2.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1)成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委员会。高校应与教育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委员会。充分利用学科建设委员会的资源,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通过走访知名大学的同行,了解和交流各高校人力资源专业实践教学经验。组织学生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并进行学术交流。

(2)构建科研支撑型实践教学平台。通过科研课题创造校企合作的空间,丰富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的案例讲解,指导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通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和校级科研和教研项目,锻炼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强化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通过建设金蝶人力资源实践教学实验室,为实验教学提供仿真的企业业务处理环境,让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就具备基本的实战经验,了解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细节流程和相关实用技术。同时,全面推进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中与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局面,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4)加强人力资源实习基地建设。为了保证学生实习的可行性和效果,有必要建设多个人力资源实习基地。例如,武汉理工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建设一批专业实习基地,包括中建三局第二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湖北三新书业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为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建设实践教学资源

(1)实行“三制一体”培养模式。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担任本科生的“成长导师”,以校内专业导师为纽带,形成校外成长导师-校内专业导师-学长制“三制一体”的培养模式,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理论、实践、沟通等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由校内导师出面,邀请担任校外成长导师的在职研究生为本科生作讲座,将工作实际经验带入校园,与学生展开对话交流,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职场需求信息。

(2)编写实战型系列教材。为了解决现有教材缺乏反映我国国情和企事业单位实务的案例、缺少学生参与环节的安排等问题,应出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战型系列教材。具体应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实训教程》、《工作分析与职位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人员测评与选拔》、《人员开发与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人力资源风险管理》、《职业生涯管理》、《人力资源法规》等教材,突出实战性、创新性、前沿性特点,不仅要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方面有新突破,还要归纳企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咨询或实践经验。

(3)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目前,高校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大多数是理论性课程。有必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验等实践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起到辐射和示范作用。

(4)开发实践教学课件及录像。为了更好地开展模拟教学和人才测评实验,应开发相应的实践教学课件,拍摄实践教学录像,直观地向师生展现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准备、实施过程组织和考核的全过程,通过师生的观摩、比较和分析,进一步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

4.改革仿真实践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改革。通过企业现场调研或横向课题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组织学生自编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形成案例库。

(2)情景模拟教学改革。优化人员招聘模拟教学方案、人才测评实验教学方案,开展人员招聘、培训与开发课程的情景模拟教学改革,包括情景设计、模拟方式、角色扮演实施和效果评估。

(3)实训和实习改革。实训主要包括两方面,基础强化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书面表达技能和调查研究的基本功;能力拓展训练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实习主要包括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配合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实习全过程的管理,改变以往走马观花或打杂式的实习方式。

(4)课程和毕业设计改革。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工作分析、绩效管理、人力资源法规等都应开设相应的课程设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培养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力。对现有毕业设计的模式进行改革,改“假题假做”为“真题真做”,增强学生系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语

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为目标,面向高校教师、学生、企事业单位三方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明确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借鉴英美等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学的先进经验,创立了需求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实战型系列教材的建设、仿真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中尤以科研支撑型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富有特色和可操作性。打造出校外成长导师-校内成长导师-学长制“三制一体”的培养模式以及“经理人讲座”等品牌教学项目。丰富和扩展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方法体系,改变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改变了缺乏人力资源管理实战型教材、实践创新手段和产学研结合平台的现状;突破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瓶颈,解决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铁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述评[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11(3):68-73

[2]赵红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79-81

[3]郑可和,吴元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1):102-105

[4]谷洪波,廖和平,张笑秋,周志强,王文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02-104

[5]孙荣霞.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9):188-191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范文5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课程体系优化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42-02

一、研究背景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辽宁省较早开设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之一,主要为航空企事业单位培养无线电、电子工程、信息工程应用方面的人才,90年代后,及时调整面向地方经济建设。本专业具有较强的航空航天行业背景,面向国防建设和辽宁省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几十年来为航空部门、地方等行业和部门培养了大批电子信息工程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9年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示范性专业,2010年被评为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本科特色专业。

但一直以来,与培养航空电子工程师后备人才所需条件、要求相比较[1],本专业还存在一些亟待改革和完善的地方,如专业教学内容体系的学科化倾向较重;行业背景特别是航空电子方向课程设置相对滞后;学生工程学习与工程实践所需实际环境条件不足;工程型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机制创新不足。

以上种种问题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上岗适应慢,动手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缺乏创新能力及敬业精神等问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航空电子产业的需求。本文针对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从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介绍本专业目前的教学改革成果,以期为卓越工程师这项计划的推进做出一份贡献。

二、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体系调整

航空电子涉及的面非常广,为了厚基础、宽口径[2],提高学生的就业点,本专业的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占了绝大部分,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后,可以在较宽的范围内择业,从事信息处理、传输、变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和电子设备与系统的研制开发与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与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到2009年,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在理论教学中的比例分别达到了42.5%和33.7%。2012年重修修订的课程计划中二者的比重达到了77.74%。

以“大工程观”为指导,整合、重组课程体系。[3]着力改变单纯以学科的系统性为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的观念,密切结合现代工程技术发展和企业需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为目标的设计课程体系。压缩课堂讲授学时,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企业学习留出更多时间和空间。减少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学时;精简课堂讲授内容,开阔学生的课外学习和思考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自还给学生。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设置思路如下:

(一)工程实践基础

1.电路分析与模拟电子线路的初步设计能力。2.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的初步设计能力。3.微处理器与DSP系统应用的初步设计能力。4.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的初步设计能力。

(二)电子信息工程方向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

1.掌握电子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的分析方法。2.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的分析方法。3.熟悉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如无线通信系统、光通信系统等。4.了解电子对抗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5.熟悉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6.熟悉航电系统信号检测与估计的理论与方法。7.了解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与方法。8.掌握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技术。9.了解航电系统的综合设计及实现方法。

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方面[4],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道德、人文关怀和社会伦理责任的教育,加强写作、表达与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学科基础课程建设方面,强化数学、物理、化学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同时拓宽学生在组织管理、工程经济学和财务等方面的知识面。

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适当加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建设,同时要特别强化面向工程实际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编制课程标准。同时,试点专业根据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通过模块化的教学安排,实现产学合作教育的国际化。

三、实践教学的多层面、阶梯式设置

(一)多层面创新实践平台搭建

结合工程实际,进一步完善“以实验与工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以设计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系统思考和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内实践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研究型、项目型学习和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帮助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

开设多种实验课程,计算机综合训练、工程训练、电子工艺实习、电子认识实习、电子设计应用软件训练、专业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做到8个学期实践环节不断线,在每个学期均有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2012年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已达44周。加大综合性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考核力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完成从选题、方案论证、理论设计、器件选择、实际制作、指标测试、结果分析、论文写作、市场调研等一系列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通过推进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构建一个模块化、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不仅满足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而且也强化对非电类工科专业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既要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又要体现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构建课内外教学互动的“结构化、多层次、开放式”实验教学课程体系。通过推进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优化验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融入趣味性实验,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验多元化和系统性。协调实验内容“虚(仿真)”、“实(动手)”的结合。

(二)校企合作新机制

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校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确保学生累计在企业学习一年时间的质量。各试点专业毕业设计环节与相关实习环节统筹安排。一部分实习实践环节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重要的实习利用整个学期。

本专业本科阶段实行“2.5+0.5(企)+0.5+0.5(企)”模式,强调与企业的联合培养。前5个学期为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实施阶段,第6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第一环节,第7学期为专业课实施阶段,第8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第二环节(含毕业设计)。其中,第6学期在企业实施8学分的课程,主要由企业教师承担,课程教学与实践内容着力发挥企业的技术和设施优势,其他时间为企业实习,目的主要是使学生体验企业实际环境和基本要求,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实习结束为每位学生出具一份职业素质评估报告,协助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有计划地建设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师资队伍。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有计划地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或研发项目,并与自己的教改教研项目相融合;兼职教师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首先对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课程及其教材进行改革和创新,最终实现由企业界全面参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工作。

(三)学科竞赛与教学相辅相成

专题社会实践、学科竞赛或科技实验项目等是教学的必要和有益补充[5],学院大力倡导此类“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进行了合理规划和有效实施。学院多次承办学校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大赛、电子鼠竞赛等学科竞赛,调动了广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并为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科技大赛打下坚实基础。还组织了电子设计创新协会,现有会员500余人,该协会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经验交流、比赛、讲座等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既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又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 参 考 文 献 ]

[1] ,訾芳,李华星. 通用航空工程师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J]. 航空工程进展, 2012, 3(4): 505-510.

[2] 邓丽曼, 王娜, 成舸. 宽口径厚基础按信息大类培养人才[J]. 中国大学教育, 2005, (1): 34-35.

[3] 林健. 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 31(1): 51-60.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范文6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109-01

初中化学总共有12个单元、36个课题的基本教学任务,除此之外还有总复习阶段的教学安排,课时少,时间紧,因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从优化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角度谈谈本人的一些体会。

一、分析现状,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

首先,要静心梳理学生现状,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将学生分类,具体到每一个学生。比如今年笔者带的班级,学生整体成绩较整齐,班级学风较好,具有较好的竞争和学习氛围。对这样的班级,应该关注学生能力层面的提升,提高学生对中考题型的适应程度,完成提优延伸层面的习题训练,重点关注从及格到优分的学生转化。其次,要细致盘算整个课时,比如今年从开学到中考共有37周,新课安排18周,期中、期末复习各1周,一轮复习4周,二轮复习2周,各种测试包括一模、二模、三模、试卷讲评1周。在通盘考虑这两件事情后,再开始着手制订比较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内容安排、课时安排、习题安排、测试安排等。

二、根据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1、以激发兴趣为基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化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官刺激;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抽象内容具体化。

2、以编制学案为载体,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复习课的教学设计,跟新授课相比,往往容易被忽视,但是一节高效的复习课,同样离不开课前精心的教学设计。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以学案为备课载体,从整本书的高度,对某个单元或者某个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纳、整合,将很多相对比较散的知识串在一起,构建学科知识网络,逐步形成对某个单元或者某个知识点的整体认知。“学案”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利用学案可以做到优化整合,化繁为简,强化知识点的落实。

3、以小组合作为形式,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小组合作改变了教师上课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局面,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经历了知识点的形成过程、结论的获取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使用化学知识、化学思维去解决问题。教师要能根据课堂的需要随时转换角色,充当好引导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始终通过设疑引发思考,以思考引发探究,以探究带动合作。

三、以个别辅导为抓手,提优补关差,关注心理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是以中等生为基准,针对大多数学生,这样势必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为了解决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梳理出重点人头,以个别辅导为抓手,提优补差,关注心理。对于优等生,我们主要引导他们在完成教师布置作业的同时,适当增加课外练习,进行学法指导,让他们自己寻找“食物”,训练他们自食其力的能力;对于学困生,我们主要引导他们把学习重心放在基础知识上,降低复习要求,只要求他们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实验、基本计算即可,减少作业,量力而行,逐步提高;同时我们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克服畏难情绪,激励学习热情。

四、研究课标,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

《课程标准》《中考指导说明》这两本书是中考命题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教师通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仔细对比《中考指导说明》的变化,包括考点要求、题型示例、配套练习的变化,可以从中更好地领会中考的要求、命题的思路;更好地把握试卷结构、试题的难度;更好地明确考试的范围以及每一个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哪个是识记、哪个是理解、哪个是运用,做到心中有数,己经明确不做要求或降低要求的内容不往高处拔,做到“不拓展、不超标”。笔者精心研究近三年陕西省的中考试题,弄清楚哪些是近几年的热点(必考点),哪些是近几年的重点(可能会考),哪些是近几年的冷点(还没有考过),有可能会在今年出现;同时收集整理各区的一模、二模试题,从中了解今年中考的走向,让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五、反思实践,不断地总结、改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