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三河古镇;民俗文化;深度开发
2017年3月,国务院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出,要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和全域旅游。“特色小镇”“全域旅游”等新名词不断见诸报端,旅游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发挥优势已成为各旅游地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三河古镇是环巢湖黄金旅游圈上的一处特色小镇,它有着千年的文化历史、小桥流水人家的氛围和徽风皖韵的建筑景观。2015年,三河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近两年也在进一步积极建设和完善,旅游发展势头正劲。但不可否认,三河古镇作为皖中地区的特色小镇,在旅游产品打造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对当地民俗文化的挖掘和展示不够深入,没有充分体现出该旅游品牌的差异化。
1.民俗文化旅游概念
“文化旅游”是近几年各地大力发展旅游业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在旅游项目的设计中融入历史和文化要素,可以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局面,提升游客体验的满意度,加强游客对当地旅游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而“民俗文化”则是文化旅游中最容易实现、也最能体现出地方特色的,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所在。游客可以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来体验风土人情,了解当地的历史生活风貌,满足自己“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感受旅游的趣味性和差异性。吴莹(2013)认为“民俗文化旅游是指游客以异地风俗为凭借,通过对异质文化的观察和参与达到审美享受的文化旅游活动”。民俗文化由节庆习俗、民间艺术、民族手工艺品、饮食习俗、社会习俗、婚丧习俗、宗教习俗、民族服饰和建筑等构成。
2.三河古镇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三河古镇位于合肥市肥西县境内,在巢湖西岸,古称“鹊渚,”素有“千年古镇,生态水乡,名人故里,美食天堂”的称誉,拥有古桥、古巷、古民居、古炮台等八古景观。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和白墙岱瓦的徽派建筑,能让漫步其中的人感受到浓厚的徽风皖韵。千年的水乡古镇,自春秋战国时开始,便已初具规模,这里商贾云集,百铺相连,欣欣向荣,曾被称为“小南京”“小上海”,是典型的鱼米之乡。生活的繁华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催生了很多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因此,三河也是合肥乃至皖中地区众多民俗文化的发祥地,拥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合肥的地方戏——庐剧,便发源于此,三河也因此享有“庐剧之乡”的称号。鹅毛扇、红灯笼、制杆秤等制作工艺一直传承至今,拥有400多年生产历史的油纸伞制作工艺还曾在“中国第八届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荣获设计和制作金奖。每逢传统节日,小镇的居民都会有独特的庆祝方式,春节期间会耍龙灯、闹旱船,端午节会赛龙舟,中秋节会玩火把,婚丧嫁娶,会抬花轿、请“良玩”,仍然保持着较为淳朴的民风民俗。
3.三河古镇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的问题
已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的古镇三河,虽总体发展较为成熟,但在民俗文化的挖掘和展示上仍不够深入,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
3.1对游客“参与度”重视不足
每逢传统节日,古镇会举办传统民俗文化节、传统水文化艺术节、传统美食节等三大节庆活动。春节至元宵期间,古镇会举办耍龙灯、闹旱船河蚌舞等活动。端午节时,镇上会举办龙舟比赛。这些节庆活动虽能够展示出当地的特色,但只能作为观赏性的“节目”和“景观”存在,游客并不能参与其中,无法深刻体验。王萍(2012)认为,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既要重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景观方面的展示,更要强调民俗文化在旅游服务中的体现和游乐项目中的设计。事实上,作为皖中地区较有特色的水乡古镇,要体现品牌的差异化,需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深度开发,在旅游项目的设计中要能充分调动游客的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让游客真正的在游乐项目中体验出特色。
3.2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够系统
三河的民俗文化资源较丰富,但就目前开发的情况而言,还不够系统。历史悠久的古镇,其过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既能展示时代的特点也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油纸伞、鹅毛扇都是三河知名的手工艺品,此外,能体现民俗文化的一些旅游项目和活动,大多在特定时间举行,比如,庐剧的演出通常在周末和节假日,河蚌舞等民俗表演只在过年期间,因此,平时来古镇的游客并不能感受到这些乡土气息浓厚的文化氛围。
3.3民俗文化的展示形式单一
再者,对民俗文化的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呈现的载体较少。比如,对庐剧的展示和推广,目前沿用传统的形式,由专业演员在舞台上唱戏表演。而文化应当是渗透在居民生活和生产中的,游客来古镇旅游,应当能从多种途径和载体感受到庐剧等民俗文化在居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对他们的影响。丰富民俗文化的展现形式和呈现载体,多层次的展示当地的民俗文化,能够帮助游客提高对当地旅游品牌的认知度。
4.三河古镇民俗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
针对三河古镇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4.1增加参与体验项目
对于传统的民俗表演节目,如庐剧、河蚌舞等,需要加强其大众娱乐性,来加强游客的参与感。但这不等于低俗化的恶搞,而是一种创新的传播和推广。比如,可以设置“文化大舞台”的交流场馆,游客在付费后可以穿上一些民俗节目的表演服饰进行拍照留念,并且由现场专业的工作人员教授一两个表演的唱段或走台身段。学习的过程也将全程拍摄下来,视频作为纪念将免费提供给游客。
4.2全面规划民俗旅游项目
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和有效整合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从空间维度上拓宽民俗文化展示的平台,从时间维度上增加民俗文化展示的机会。4.2.1建设民俗文化馆民俗文化馆是地方生产、生活和各种民俗活动的集中展示。建设民俗文化馆可以让游客更系统地了解古镇的一些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民俗文化馆中可以展出当地传统的生活用具、劳动用具,配上详细的图文解说或语音解说,让游客更全面细致地了解其制作过程与用途。同时,在馆内还可以设置制作区,对于历史悠久并传承下来的一些制作工艺,如油纸伞和油纸灯笼,可以让技艺精湛的师傅现场演示制作过程,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让师傅制作写有自己姓名的个性化工艺制品,作为旅游纪念品购买带回家。4.2.2设置民俗文化主题节闹旱船、河蚌舞、抬花轿等节目都是在特定节日才有的表演,为了让平时来玩的游客也能感受到当地节庆的氛围,可以把这些特色演出常态化、主题化,比如在十一黄金周期间开展“民俗文化节”,每年的文化节都可以设置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通过多组比赛、表演陈列等方式展开活动,甚至可以设置一些让游客参与其中的环节,在文化节开展前期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宣传,一方面吸引游客来玩,另一方面可以调动游客的积极性,加入到文化节活动中。
4.3重视旅游纪念品中民俗文化的展现
外出旅游,人们通常喜欢购买纪念品。旅游纪念品不仅是商品,更可以是地方民俗文化的载体。如,伞作为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生活用品,晴能遮阳雨能防淋,其市场需求非常广阔。作为纪念品的油纸伞可以进行进一步改良,加强其防水或防晒效果。此外,在伞面可以绘制能代表和体现三河古镇特色的一些建筑(如:鹊渚桥、小南河、望月阁)或民俗文化的缩影(如:鹅毛扇、木杆秤、闹旱船、庐剧表演)等。此外,像抱枕、毛绒玩具或者钥匙扣等卡通有趣的产品也是游客购买频率较高的旅游纪念品,对于传统的民俗节目(如庐剧),可以把一些经典曲目中的人物造型制造成大小不一的卡通玩偶,让游客感觉更加亲切可爱,也更符合现代游客的审美需求,更好地将地方特色融入旅游纪念品中。
参考文献:
[1]曲璐璐,程志刚.小城镇品牌形象塑造研究[J].四川建材,2016(12)
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民俗特色;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的大国,民族文化内涵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要在保护融合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当地特色文化旅游事业,探索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旨在弘扬民俗文化,促进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提高旅游效益。而如何利用开发民俗资源来发展旅游事业则关系到国家、地区旅游事业有无吸引力、有无民俗特色等问题,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开发利用民俗特色发展民俗特色旅游事业的重要性,但对民俗的开发与利用还缺少科学性、实践性与规划性。
一、民俗的概念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指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生产实践与社会生活中渐渐形成并且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内容,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俗、习俗等。
1、民俗的基本特征
(1)民俗具有集体性,民俗在生产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即民俗的集体性,民俗文化的产生与传承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语言、行为等。
(2)民俗具有类型性,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类型是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些民俗在形式或者内容上的大同小异也是造成民俗类型性的原因之一。
(3)民俗具有传承性,民俗文化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的延伸与发展。
(4)民俗的变异性与稳定性共存,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经济进步,民俗文化也会随之有着不同的变化与发展,虽然民俗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演变,但归根结底还是具有稳定性,根本不会改变。
2、民俗旅游的主旨
民俗旅游通常指人们离开常住地,到陌生的地域领略异域风情的行为,主要以欣赏游玩为主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现在的民俗旅游已经和自然风光、山水古迹融合到一起构成了具有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
二、民俗旅游的范围与价值
1、民俗旅游的范围
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无形文化资产,其价值呈现出了巨大的吸引力,民俗旅游将社会文化、自然文化、传统现代、观赏体会更好地结合起来,反映出民俗地域丰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民俗区域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民俗旅游”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文化性质的旅游,民俗旅游以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民俗活动等为旅游资源,其在形式上有突出的民族性,能在视觉上与心灵上满足游客的需求。
2、民俗旅游的价值
由于现在人们过度关注民俗旅游的形式,常导致民俗文化精神的丧失,源源不断出现一些大量的伪民俗,打破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和谐型,导致旅游地的民俗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民俗文化独有的特色被外来文化同化甚至渐渐消失。民俗旅游是建立在丰厚的民间文化的基础上,理论上讲应该是利于弘扬传承民间文化的,但是现在,在许多地方,民俗旅游的开发反倒使民间文化受到了侵害,致使民族文化只剩表面形式,手工艺品的艺术价值也逐渐被商业价值所取代。
还有许多学者专家认为中国当代文化巨变的显著特点在物质文明和社会生活习俗的两极化发展,也就是说,一边在物质生活方式上飞速超越符合国情的消费,或错误地效仿西方文化信仰等,一边在民族习俗等行为观念上不加以区分地全面追求古旧宗法礼俗等。
三、民俗旅游开发所面临的问题
民俗旅游虽然日渐成为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但我国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还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主要原因有:第一,开发深度不够,对民俗旅游产品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刻,虽然我国民俗旅游资源遍布全国各地,但是目前为止,没能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比比皆是。第二,具有丰富民俗文化资源的地区具有思想观念的局限性,这些地区的居民通常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外界接触较少,思想比较保守,不能充分意识到资源的可开发性。
四、如何进行民俗旅游的开发
1、丰富民俗旅游的内涵
社会上现有的旅游方式多以民俗陈列馆、民俗设施等为主导,例如满族风情民俗馆等都属于以静态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项目。这类文化陈列馆的优势在于可以向游客充分地展示当地民俗的文化价值,让游客大饱眼福,也可以有效地保护传统文化的完整性,避免人为破坏。但是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单纯只具备观赏性的旅游已经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所以,动静相结合的、让游客参与其中的游览方式则更受游客的追捧,这种动静结合的游览方式则更可以让游客身临其中,更好地感受当地的民俗风情,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满足与愉悦自身,大幅提升了民俗旅游的趣味性。
2、注重民俗文化与自然风景相结合
民俗本身还具有可移动性,民俗活动除了在当地开展活动吸引游客外,还可以转移到自然风景区,与其他旅游风景区进行交流,从而达到更好的经济效益,与自然风景相结合还可以利用民俗旅游拉动民间特色工艺。
3、进行原地浓缩、原生自然式改革
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范文3
【摘 要】文章从审美关系论、体验经济学等角度,结合民俗旅游的特点,阐述了体验型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基本概念、特征及理论基础,试图为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索一种合理的新模式。
【关键词】民俗旅游;体验型;开发模式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进入大发展时期。从审美关系论、体验经济学等理论角度来看,传统民俗旅游开发模式下旅游者主体地位重视不足的局限性正日益凸显。结合民俗旅游的特点,我们积极探索一种更加合理、有效的新模式——体验型民俗旅游开发模式。
一、体验型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理论基础
审美关系论下的旅游者主体地位:近代哲学家康德从美的特质出发,确立了审美的主体性,把人视为审美主体。在传统开发模式中,旅游者只是被动的参加者、了解者,其主体性严重失落。而在体验型民俗旅游开发模式下,将产生两方面的变革:其一,旅游者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成了整个民俗旅游产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创造者,从低层次的被动参观、了解变化为高层次主动体验、创造。其二,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观念和思路上的被动的、消极接受的旅游者地位的结束,开始了旅游者作为觉醒的、创造的、主动的审美主体的历史阶段。
“体验经济”语境下的民俗旅游产品开发:“体验经济”是一种开放互动式的现代消费形式,就是要“使消费者在其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美好、难忘的个性化体验经历。”体验一直是旅游业的关键所在。在体验经济语境下,民俗旅游开发要注重思考如何在民俗旅游业发展与旅游者审美需求满足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
二、现有开发模式及其不足
根据陈南江、吴月照的《论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当前,民俗旅游开发主要有5种基本模式:
(一)精华荟萃式: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进行展示,如深圳的“锦绣中华”等。这一模式在加工复制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甚至可能歪曲民俗文化;从旅游者角度看,缺乏可参与性。
(二)复旧再造式:对现已经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场景的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杭州和香港的宋城等。这种模式最的难点在于“再造”的逼真性。
(三)原生自然式:在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选择一个典型的、交通比较便利的村落,向旅游者展示村民的自然生产生活和村落的自然形态。这种模式存在利益分配问题。同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原生文化因素可能产生异变。
(四)浓缩改进式:展示当地民俗文化精华的景区。这种模式真迹经过改造必然产生变异,丧失了对有些游客的吸引力。
(五)短期表现式:包括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和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
总的来看,上述发展模式中,真正可以让旅游者参与体验的仅有原生自然式和短期表现式的民族节庆活动。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也进入大发展时期,传统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这种局限性必将日益凸显。因此,目前民俗旅游发展中,如何尊重旅游者在民俗旅游中的主体性地位,增强游客参与体验性就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体验型民俗旅游开发模式
当前,我国民俗旅游仍处于低水平的展示型阶段,尚未迈进真正意义上的民俗旅游大发展阶段。只有充分尊重旅游者主体地位,增强民俗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满足旅游者积极参与、深度体验民俗活动的需求,才能推动和促进民俗旅游业持续、高效发展。
(一)概念。体验型民俗旅游开发模式是一种注重凸显旅游者在民俗旅游中的主体性地位的开发模式,是一种民俗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直接参与、体验全过程的开放式旅游活动。它以旅游者为主体,以民俗旅游为内容,以各种活动为形式,以满足旅游者积极参与、深度体验民俗活动的需求为目标。民俗景观、民俗活动、各种有形和无形服务既是旅游者体验的对象,也是向旅游者提供体验的媒介,相关人文和社会资源则是这种体验的基础。
(二)特征。体验型民俗旅游开发模式以最大限度实现旅游者的独特而深度的体验为目标,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强调主体性。如在服装表演、山歌演唱等民俗活动中,旅游者作为接受主体,其参与程度对于这些民俗活动表现的美的再创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强调互动性。体验型民俗旅游开发改变了以往旅游者只是被动接受产品和服务的角色,通过策划各种旅游活动,形成旅游者与民俗风情的审美互动,旅游者与表演者、服务人员之间的协作与互动。
第三,强调综合性。体验型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并非一种完全独立的开发模式,它需要与现有的各种民俗开发模式相结合,通过各种形式和载体,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积极参与、深度体验民俗活动的需求
第四,强调特色性。要实现旅游者独特而深度的审美体验,就必须有强烈吸引力、高度参与性、鲜明特色性的民俗旅游产品。如在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渝东南可优先开发特色饮食、老街老寨、农民画、民歌、秧歌等旅游项目,建设独具民间艺术特色的民俗旅游区,提高苗族、土家族风情文化的观赏性和感染力,吸引游客参与娱乐。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体验型民俗旅游开发模式是一种积极适应体验经济的时代潮流,充分尊重旅游者主体地位,增强民俗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满足旅游者积极参与、深度体验民俗活动的需求的开发模式。它是以具有体验特性的民俗景观和民俗活动为基础,以最大限度实现旅游者的独特而深度的体验为目标,运用体验化的手段开发、设计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主体性、互动性、综合性和特色性。
参考文献
[1] 温纯如.康德美的特质与审美主体性论要[J].学术界, 1994(4):10-14.
[2] 徐勇明.雷星晖.叶婷婷.“后世博”的体验经济与服务创新初探——以上海为例[J].经济论坛,2011(3):99.
[3] 苏衍慧.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开发模式探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39-141.
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业发展;乡村旅游
随着旅游文化行业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业逐渐成为了都市白领最喜欢去的地方,乡村文化具有着独特的地质景观特色,同时也就成为了当前体验真实乡村的休闲与度假的一种新型的形式。乡村民族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当中由特定的社会群体不断地基奠而来的社会文化,这种文化成果是适应社会生活和生产当中的特殊模式,是所有群众文化当中的积淀、在此我们将乡村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行业的载体,打造独特的的旅游品质,能够对乡村旅游文化具有更高的发展意义。
一、塑造具有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
乡村文化是属于原生态文化的一种,也是现在民族民俗民风文化的根基,在乡村文化当中其包含了村落的规划以及历史遗留的古迹,同时还包括了各种专属于民族特色风格的舞蹈戏曲等,在乡村文化当中,民间文学和传统的舞蹈都属于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在对于我们开展乡村旅游文化的同时不仅仅要对于文化的恢复与保护,同时要保持好乡村原有的独特面貌,对乡村当中存在的传承性以及集体性的民族文化进行全面的展示[1]。
在我国乡村文化具有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内涵,通常都是表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当中,乡村文化是群众性的集体文化所产生的积淀,也是人类文化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乡村文化当中,生活在都市当中的白领人士往往都会选择去乡村旅游,因为乡村旅游对于这些常年生活在都市当中的人来说完全就是另一个天堂,乡村文化具有着城里所没有的风土人情,通过切身实地的旅游体验能够让游客自身感受到完全不同的民俗文化环境[2]。而这也是乡村旅游的魅力所在,乡村旅游能够给游客更加全新的文化体验,让生活在都市当中的人们体会到全新的民族文化体验,也可以让游客体会到原始的生态生活,真实的感受到了大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3]。
二、走进乡村切实感受乡村魅力
每一个地区都有它自己独特的文化,在乡村文化当中,我们可以从精神民俗以及制度民俗和物质民俗当中去感受,在乡村文化当中精神民俗指的就是乡村民俗在作为民俗文化乡村旅游行业的一种,也是能在间接的增加游客对于民俗文化的感知力度,在乡村旅游文化当中进而增加民俗文化自身的内容展示,能更直观的让到乡村当中游玩的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验到真正具有原始生态的生活习惯以及民族风俗习惯,能够更加真实的感受到乡村民俗的文化魅力和文化内涵,在乡村当中,也是存在着传统节日的,而且他们的传统节日相对于生活在都市当中我们的节日只多不少,比如独特的仪式、民间自创的歌舞、别具一格的乡村建筑等等这些都是属于乡村精神民俗的一种。而乡村制度民俗则是指在乡村民俗文化的旅游行业当中,让乡村文化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形式来展现,让来游玩的客人能实际的参与到其中去,亲身的体验到民俗文化的内涵,例如婚俗过程、节庆活动以及各种晚会活动等等,而物质民俗文化则是指让游客直接参与和体验到民俗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当中去,例如买文化周边的特产、乡村食品和歌舞表演等等。这样结合乡村的民俗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能够更好地塑造出具有独特乡村内涵的旅游文化。
三、乡村建设也不可忽视
在乡村旅游行业当中不仅仅要依靠乡村自身的自然景观供游客参观,还应当结合自身的民俗文化的特点,将向村民俗文化精华融入到对旅游行业的建设当中去,这样会是促进乡村文化,带动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挖掘乡村民俗文化的同时对乡村建设进行完善,使得乡村旅游能够健康的发展下去,这样乡村文化为因为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更好的传递出去,这也是对于乡村文化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四、打造独特的乡村文化传承
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了发展中国家,同时农业生产能力也在逐年的增加,很多都市生活的人群当中不少都是从乡村走出来的,人是都市的人,但是根确实乡村的根,这就表示着都市人当中大部分都和乡村游割舍不断的亲切关系,对于乡村有着独到的乡村情节。目前我国全面发展乡村旅游行业能够吸引都市人到来不仅仅是其自身拥有自然美丽的风景,同时吸引都市人的更多的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明度的文化,乡村旅游能够给都市人带来更加悠然自得的生活体验和人文气息。所以这就说明了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不仅仅自身要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同时还需要有传承文化的魅力和底蕴,这样才能将文化传承下去也能将旅游行业保持着昔日的风采。
五、保护乡村旅游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经济步伐加快的同时妈大自然和人类生活和环境当中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一方面要大力开展乡村旅游行业的改善,另一方面是需要对环境进行保护,但是不管怎么进行调节,二者都是会产生冲突的,在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当中也给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对于现阶段我国民俗文化的保护能够对人类起着预警的作用,能在开展乡村旅游文化的同时避免了人类的破坏,而乡村民俗文化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对人文环境的保护,在对于乡村旅游文化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关系[4]。对乡村旅游文化进行保护不仅仅是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所需,同时也是对现代文化物质遗产保护的需求。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支持,乡村当中所拥有的悠久历史早已经融入到了我国各个领域当中,是适应自然发展规律下的必要结果,也是注重乡村民俗文化的发展必要结果,是打造乡村旅游文化至关重要的思想理念[5]。这对我国实现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打造具有乡村气息的文化产品
乡村文化的手工制品自身带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同时手工制品也具有相当价值的意义自其中,其中也包括乡村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以及当地的民俗文化节庆活动。乡村文化手工制品经过传播与推广能够更好地将乡村文化以及乡村风情传递出去,这样既能保证了乡村特色的发展,还可以为乡村经济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同时将收获的资源在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循环往复,逐渐乡村文化将会彻底的走向都市,成为都市当中一到亮丽的风景线,手工制品还可以给乡村居民带来额外的收益,在对乡村传承和保护过程当中,我们不仅要做乡村的守护者还要做乡村受益者。同理乡村文化产品以及节庆活动也有相同的功能。在乡村的文化当中生长,在现有旅游行业的乡村的文化当中成长。
七、结论
乡村文化生态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确和自然生态是一样村子的,在早期,乡村文化一般很少会收到外界因素所影响,乡村与部落之间都是相对于比较封闭的状态,生态旅游和生态文化都比较平衡,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乡村文化的生态平衡被打破,越来越多的都市白领喜欢到乡村当中体验生活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态旅游方式,也是最受大家欢迎的旅游方式,虽说乡村旅游是一种时代的象征,但是我们在乡村旅游的过程当中要注意环境的保护以及对自然生态平衡的保护,争取在体验乡村文化的同时不去破坏乡村的生态环境,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能够更加持久的保持下去。
参考文献:
[1]费小琴.旅游文化视角下的高等旅游外语教学改革[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01:47-49.
[2]吴璇欧,魏红磊.产业融合视角下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研究――以张家口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81-83+92.
[3]吕群超,谢新丽,郑立文,谢新.文化视角下旅游节庆产品系统开发研究――以宁德太姥山文化旅游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03:283-285.
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范文5
一、天津民俗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现状
天津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北方最早、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拥有独特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通过对古文化街、杨柳青、五大道等旅游景点的调查发现,在本市,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存在的问题如下:
1、设计观念滞后,缺乏创新意识,审美价值偏低在天津古文化街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商店比比皆是,可真正能够突出天津地方特色的新型旅游纪念品非常少。木梳、手镯、项坠等传统纪念品附加值不高,绘画、根雕、玉器等文化纪念品曲高和寡。与北京、上海等同等类型城市相比,天津旅游发展缓慢,旅游纪念品形象不够鲜明,知名度和美誉度均呈低水平状态,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天津的历史文化品位。
2、制作简陋粗糙,工艺价值低“购”是“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一个重要环节。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上半年天津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中购物仅占18.2%,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天津旅游纪念品产业规模小,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工艺比较粗糙,特色不够鲜明,与市场不对接,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同时,在旅游纪念品策划、设计、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缺乏统一管理与指导,吸引力不足,缺乏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舶来品和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难以满足游客购物的需求。实际上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应该如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作品一样,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才是旅游的一个物证。
二、天津民俗文化与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关系
天津民间艺术异彩纷呈,且注重写实,表现手法细腻传神,其中以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魏记风筝和刘氏砖刻最为有名。民俗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旨趣、造型特点,它们基本上不受先锋艺术的左右,而往往以一种造型风格、色彩模式延续千百年,可以跨越时空、跨越政治,持久地保持其恒定的特色,然而,时代在发展,各种艺术形态也应随时代的更迭而变化,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发挥民俗艺术的持久魅力。旅游纪念品开发与民俗的关系,不是简单地为产品附着民俗的标签,当作提高自身身价的装饰,敷衍地“借鉴”传统。而是要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文化资源的承传和嬗变,抓住地域特征和民俗特色,在造型、构成、色彩、材料方面强化文化历史与文化现实事物双向同构。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纵深开发价值,从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视定位,从受众需求中探询方向,从现代精神中激活情感,从科学技术手段中丰富形式,才能生生不息、延绵不绝。
三、天津民俗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理念与要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本土文化,经过时代的堆积,它深深植根于整个产品受众的情感中。赋有文化的设计,更能使人感到一份亲切,产生思想的共鸣。因此,旅游纪念品设计在文化上的创造方面,应该能够直接体现产品的内容和意境。在不同的时期,民俗文化应该给予设计师不同的感悟。换句话讲,设计师要表现的绝对不是再现民俗,而是利用现代的手段、科技、加工工艺,或是特征性元素来表现民俗文化。对于传统元素与形态的保留从设计的手法上来讲是从语言与指示的目的出发的,而并非仅仅是外在的装饰。
1、民俗旅游纪念品开发应突出时代性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定位与创意要有针对性,价值取向要有时代特征,要体现那个时代科技的发展,这是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应引起设计师思考的问题。因为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吸引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刀耕火种生产力下的民俗艺术,也只有迎合和引导人们的审美情趣才能真正焕发青春。在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旅游纪念品要实现艺术的深加工与实用性相结合,就必须依赖于创意及设计的引领。例如,国外的旅游纪念品开发,会将一个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比较突出的例子是埃菲尔铁塔,会有各种衍生和变形,集科幻性、互动性于一体。其实天津民俗文化形象可供甄选的很多,比如杨柳青年画中的胖娃儿抱鱼,泥人张中栩栩如生的各色人物形象等。过去这种纪念品设计多停留在陈列摆放的境地,了无生趣的做法让旅游购物也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敷衍活动,而如今科技力量使很多原本静默的摆件,可以与人们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纪念品可以变身成U盘,集声、光、色于一体,也可以像“阿莱西设计”一样,结合家居用品,比如调料罐、牙签筒、红酒瓶起子等。但具有创造力的新形式的获得,应基于对大量传统形式的占有与熟识,这样才能保持新形式的片段与民俗文化之间的明确关联性。这个过程依赖于设计者个人的修养、经验与天赋。
2、民俗旅游纪念品开发应显示情趣性现代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使得都市人们缺乏情感交流,希望通过旅游这种休闲方式释放精神压力。我们发现一些设计大国如意大利、法国、英国,他们带进世博会的旅游纪念品不仅体现了本国文化和地域特色,还温和地传递了一种地球村的概念。让游客爱不释手的纪念品,其实都充满了一种幽默感,在会心一笑中被我们牢牢记住。情趣思维下的旅游纪念品设计,改变了以往“以物为主”的观点,成为“以活动为主”的情境观点,设计也由一个静态的过程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设计造型方面采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别出心裁的构思设计手法,将更多幽默、乐观的要素添加到旅游纪念品设计当中,强化对旅游购物者的吸引力。但设计的趣味性要被感知才能达到目的,所以这跟消费者的审美有关,而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消费者的审美情趣,他们会被自身的意识形态影响以至不能感觉到不同文化的情趣所在,这是文化的区域性和差异性在起作用。因此在趣味化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各类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以便能正确地表达设计的情趣所在。
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民俗旅游;旅游社区;社区参与
一、相关概念
民俗旅游,实际上就是“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人们暂时离开自己惯常居住的社会文化环境,到异地陌生的社会文化环境里,以观察、感受、参与、体验异文化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旅游活动,包括寻根访祖游、异国风情游、民族风情游、乡村风情游、古村古镇游、胡同老街游等以民俗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旅游活动。游客参加民俗旅游是为了体验不同的文化。文化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不断发展的结晶,它体现了一种异国、异地的文化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往往是唯一的。这种文化不可转移,只会呈现在它所缘起的特定区域,这个特定区域就是“旅游社区”。
旅游社区是指在民俗旅游景区这个较大的地理空间范围之内的人群活动区域相对独立、社会组织结构相对完整、拥有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传统的一个人口聚落群体[1]。它可能是一个古镇、一个村寨,也可能是一条老街、几座院落。旅游社区具有社区的基本要素:人口、地域、文化和生活。与旅游景点最大的不同是——这些社区里仍然有居民居住,仍然有居民在此生产生活,而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正是“民俗”的生动体现,游客希望看到的也正是他们独具文化特色的生产和生活。近年来我国蓬勃兴起的民俗旅游催生出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旅游社区,这些社区也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不但自身获得发展的机会,还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发展。
所谓社区参与,既是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介入社区发展的过程,也是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其过程,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发展之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发展之成果的分享[2]。
本文所指的社区参与民俗旅游发展是指在民俗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开发和参与主体,以在促进社区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保证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3]。
二、社区参与民俗旅游的必要性
(一)社区参与是实现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1997年在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联合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提出了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社区参与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做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保证旅游发展与当地环境、文化、社区协调发展,特别是要让社区参与到民俗旅游的全过程,要让社区居民认识到发展当地民俗旅游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同时,当社区居民看到游客对他们的民俗有很大兴趣时,会产生一种文化自豪感,对民俗旅游发展也会更加支持。对于切身利益的关注,使得社区参与到民俗旅游发展时会提出更可取的建议,着眼于环境、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实现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区参与民俗旅游发展可以带动经济发展。
旅游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服务业,相比于其他产业可以容纳更多的劳动力,且对劳动力的要求不高,因此发展旅游也成为了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旅游社区以自身的文化特色为资源加入到民俗旅游发展中,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是这些地区往往保存着富有吸引力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吸引众多游客。这些社区不仅可以用独特的民俗吸引游客,还可以通过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相关服务,比如开办社区旅馆、传统手工艺品商店等,既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活动内容和服务内容,改善旅游环境,也可以解决社区内成员的就业,带动整个社区经济增长。
(三)社区参与能够为民俗旅游提供更加浓郁的民俗氛围。
与传统旅游相比,民俗旅游更加注重对于社会文化的体验,而不是普通的观光和娱乐。对于一个民俗旅游社区来说,当地的居民就是当地传统民俗的创作人和继承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和节庆活动,将独特的民俗文化再现给游客,比如云南摩梭人的生活习俗“走婚”,新疆哈萨克族的娱乐活动“姑娘追”等等。这些文化习俗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引人入胜的文化感染力。由社区居民再现的民俗活动,向游客展示当地的文化习俗,让游客能够真实地体验当地民俗文化,将会超越传统的导游讲解或者图文描述,形成更加浓郁的文化氛围,提高民俗旅游的质量,推进民俗旅游的发展。
三、社区参与民俗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成员参与意识薄弱,缺少主人翁意识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人只懂得逆来顺受,而不会去表达真实想法。社区在参与民俗旅游也是一样,一些社区成员会认为旅游开发建设只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与自身无关,而不去关注社区民俗文化的发展。社区成员作为民俗的创作者,不仅不理解民俗旅游的真正内涵以及自己在民俗旅游中的地位,也没有参与民俗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将会从本源上影响民俗旅游发展。
(二)缺少保障与激励机制
目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还是一个新现象,发展不够全面,没有目前的法规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做出详细的说明。但是,在社区旅游中,只有完善的机制,才能保证社区真正能够参与到旅游的发展建设中,有了激励机制,也能调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
(三)文化冲击,阻碍民俗旅游发展
一些俄偏远的农村社区,居民长期不与外界沟通,保存着浓厚的传统习俗,对于外界文化不能理解。外界人的进入,会对他们的传统文化造成干扰,影响他们中一些人的情绪,产生不满或敌视看法。进而也会出现不愿意外人进入的现象,阻碍民俗旅游发展。
四、有效提高社区参与民俗旅游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