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辅导员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辅导员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范文1
一、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核心,除教学工作外,涉及到学生的有关工作,如评奖评优工作、困难资助工作、征兵入伍工作、党团建设工作、学生组织建设工作等都与辅导员息息相关。只要与学生有关,不管属不属于辅导员职责范围之内的工作,必然离不开辅导员。因此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加之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居多,在父母的庇护下,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生活上都极不成熟,做事易冲动,不考虑后果。一旦出现问题,第一责任人就是辅导员,这就大大增加了辅导员工作的责任,从而要求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确保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二)学习研究时间有限、提升空间受限。辅导员平日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工作当中,特别是从事“双肩挑”的辅导员,更要一头兼顾学生工作,一头兼顾行政工作,用于提升自己能力水平的学习研究时间少之又少。即使有部分时间研究理论,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效果并非十分理想。时间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辅导员个人的提升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严重影响个人积极性。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通过上述分析看以看到,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诸多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势必会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的顺利开展。因此,多措并举,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
(一)明确辅导员职业定位,理清工作职责。在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明确了辅导员职业定位,即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同时,高校管理者要切实采取措施,推动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道路迈进。此外,要理清工作职责,对于不属于辅导员职责范围的工作不能强加给辅导员,及时改变所有工作都推给辅导员的现状。
(二)完善高校辅导员选拔机制,合理分配工作量。要科学合理选拨人才,着重选聘从事思想政治等相关专业且具有辅导员工作经验的人才。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标准和要求,将优秀人才补充到辅导员队伍中。同时要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分工,严格按照1:200的比例配置辅导员,推动学生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逐渐减少辅导员工作量。
(三)加强辅导员理论和业务学习,优化激励机制。高校管理者要通过多种形式,如集中学习、培训、素质拓展实践等方式,为辅导员个人发展创造有利空间。鼓励辅导员积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深入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此外,要不断改进和优化现有激励机制,对于理论研究深入、工作业绩突出的辅导员,学校要给予奖励并广泛宣传,提高个人积极性。
辅导员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范文2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职业规划 专业化
高校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各类适用人才,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在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何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如何针对高校的特点,建设一支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已成为关系到人才培养和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环节。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低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性的不强和准入机制的缺乏使没有专业知识和事务经验的外行也可以进入,各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行事,工作方法五花八门必然使得辅导员感觉“不受重视”“没有地位”,职业认同感低、吸引力不强;困扰多年的政治待遇、物质待遇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大部分人聘期相对较短、地位的不稳固、将来发展方向不明确,使得辅导员队伍极不稳定。因此,有机会就转、有条件就“跳”的心态普遍存在。在部分高校较为集中的城市,笔者甚至听到过部分辅导员白天忙工作、晚上比待遇忙跳槽的故事。辅导员工作主要是靠事业心和责任感在起作用,相对稳定的队伍才能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不断提高工作的水平和层次。队伍的频繁流动,使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连续性不强,往往只能在低水平的阶段重复。
2. 专业化培训弱,师资队伍专业性还不强
由于资源有限,骨干培训涉及面小,培训专业化程度弱,学位进修名额稀缺,而实际需要培训、进修、提高的辅导员人数庞大,现有的培训、进修难以满足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另外,各高校虽然都建立了辅导员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制度,甚至还建立了“辅导员学习日”制度,但培训形式多以讲座、报告会、交流会为主,内容纷繁复杂,随意性大,不成体系,更谈不上专业化系统培训。培训中,缺乏既掌握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又熟悉辅导员实际工作过程,能把理论教育和经验传授、理论和实践、体会与感悟、基础和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辅导员工作有真实体验的专业师资队伍。
3. 大学辅导员职责过多
辅导员岗位职责的规范性直接影响着辅导员工作质量,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关键。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和各高校对辅导员岗位职责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规定,但长期以来,在工作的实际过程中,辅导员往往充当“政工人员”“行政干事”“教辅人员”“党政秘书”“团学干事”和“招生就业人员”“学生生活管理人员”来使用,辅导员普遍存在工作领域模糊不清、工作内容繁杂凌乱、工作职责事无巨细、工作时间无限延长、角色扮演越位错位、评估检查没完没了等问题,大大降低了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职责,使辅导员整天套在繁冗的事务之中,使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观上想做好,但客观上往往力不从心。因此,只有规范辅导员岗位职责,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专业化发展对策
1. 进一步完善高校辅导员选聘、管理、培养和发展的机制
完善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机制,就要贯彻“高进、明责、严管、精育、优出”的原则:首先,省教育厅要督促高等学校必须要像重视业务教师的选拔那样重视辅导员的选聘,并牵头建立高标准、严要求的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把真正优秀的人才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其次,要明确职责,强化考核,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制度。
2. 建立科学的辅导员评价方法
院校应在法律的指导下,充分运用“优胜劣汰”的方法,推进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而考核无疑是推动辅导员专业化的最有效措施。首先,要明确工作职责,确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构建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应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辅导员专业导向,体现辅导的专业性,应重点考核其工作的专业素质、能力、水平、效果等内容。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全面科学,既应考虑定量的因素,也应考虑定性的因素;既要考虑工作能力、工作效果、工作业绩也要考虑工作动机、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其次,要严格考核程序,健全民主监督机制。
3. 加强辅导员的专业技能提升与职业培训力度
高校应加大投入,提高辅导员专业学识水平,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专业学习上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应主动调整现有辅导员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打通高校辅导员学习深造道路;更为重要的是,高校应加强辅导员队伍培训基地建设,改变长期以来培训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口号多内容少、讲座报告多情景模拟少、会议多考察少等现象,积极搭建平台,让高校辅导员获得专业技术资格和辅导员必备的工作技能,进一步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4. 提高待遇,提升职业声望与社会认同
辅导员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范文3
1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11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程度不高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成为具有一定思想品德素养和未来发展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辅导员不仅要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然而,目前在招聘过程中,对学历的要求往往高于对专业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大量辅导员因缺乏职位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单纯靠经验办事,是很难胜任辅导员这一职位的。曾有调查显示,高校辅导员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一般较强,但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
12高校辅导员队伍缺乏稳定性
从职业稳定的角度来理解,有学者曾有过阐述,即从事这个行业时要将之视为终身事业来对待。然而,现在很多高校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工作不可能当作长期或终身职业来从事,而只是将其当作过渡性、阶段性的工作岗位。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年限上,专门就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规定的教育部号令也未给出明确的规定,有的省份对专职辅导员的工作年限进行了规定,例如带满一届学生方可转岗。因此,高校出现了一种现象: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队伍比较稳定且职业发展前景清晰,而辅导员队伍的显著特征则表现为流动性较强,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主要表现为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一方面,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认同感。当前高校重学术和科研、轻学生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与任课教师相比,辅导员地位比较低,尤其是学生工作的复杂性、工作价值的不受重视使得许多辅导员缺乏认同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辅导员的发展空间较小,待遇较低。辅导员在发展上不如教师和真正的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相比,教师有更多时间搞学术,可以为评定职称奠定基础。与行政管理人员相比,一般的辅导员在发展到了正科级待遇就无路可走了。此外,辅导员形式的多样也是导致高校辅导员流动性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大多数高校,除了有正式编制的辅导员外,还存在着一些合同制辅导员和学生兼职辅导员,这是不利于人事管理的。
13辅导员职责过于泛化
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在课堂上,还应在课下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管理。但是,目前中国许多高校对辅导员职责分工不细,过于泛化。凡是涉及学生的工作都是辅导员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班级管理、身心健康教育等各方面。另外,辅导员作为上传下达的中间分子,不仅接受学校学工系统、教务和后勤系统的领导,还受院系的领导。这种隶属部门的繁多和管理事务的复杂,导致了高校辅导员职责的泛化,这种现象长期下去,必将加大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导致其角色定位的模糊。
14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存在制度困境
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实现职业化,制度建设是关键。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以下制度困境。首先,在选聘制度方面,虽然目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要通过专业的笔试和面试,但是,通过关系进入学校的辅导员大有人在,而且合同制的存在也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其次,在培训制度方面,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在没有经过长期培训甚至是没有经过培训的情况下就直接上岗了。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还是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最后,在激励制度方面,部分高校奖励一些优秀的辅导员进行转岗。但是,转岗的本身就间接反映了高校辅导员地位较低。在这种制度下,许多人把辅导员作为一个通往学校大门的跳板,而不是真正喜欢辅导员这一岗位。
2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对策
21提升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
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地位极为重要。大学生属于知识分子,知识面较广并且已经有了对事物的判断和鉴别能力。要想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辅导员自身需要加强理论修养,辅导员不仅要了解国家的党政方针和政策,也要熟悉学校的相关制度。另外,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是高校辅导员应掌握的。这主要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和一些专业技能,如心理健康辅导能力、思想教育引导能力及组织表达能力等。只有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上去了,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水平才能提高。
22培养辅导员对其工作的认同感
第一,应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威望和地位。虽然提高辅导员的威望和地位不一定能带来其待遇的提高,但是这有利于培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高校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把真正热爱学生工作且优秀的人才吸收到这个队伍中,从而让辅导员用自身的优异成绩赢得他人的尊重。第二,完善辅导员的待遇。一方面,学校应在政治上给予那些优秀的辅导员以奖励,从专职辅导员中选拔党政干部;另一方面,在同等条件下,评定职称和优秀时要给予优秀辅导员以照顾。
23建立高校辅导员行业协会
建立高校辅导员行业协会是增强高校辅导员群体的职业归属感,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程度促进高校辅导员同行交流的重要举措,可以很好地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进程。高校辅导员协会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团结有志于从事辅导员工作热爱辅导员工作的高校辅导员,通过交流会议、学术论坛、QQ群等形式,促进高校辅导员间的工作交流和研究探讨,从而增强高校辅导员的凝聚力,强化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
24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当前形势下,要想实现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我们应对辅导员工作职责进行界定和细化,并采取相关措施使辅导员工作尽量避免烦琐。一方面,我们应协调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辅导员工作定为四个部分:思想政治辅导、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和社会化辅导。而为了更好地实现辅导员的职责界定,我们可进一步细化其职责,可分为思想政治辅导员、心理辅导员、学习辅导员和住宿辅导员等。而这种精细的分工对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再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辅导员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范文4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师德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49-02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践行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追求的职业道德境界。2014年教师节前夕,考察北京师范大学,用“四有”标准定义“好老师”,其中就要求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大学辅导员是高校教师中的一支特殊队伍,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和大学生日常管理的直接执行者,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职业道德是辅导员不可缺失的最本质的东西,职业要求其必须是德才兼备的教师,同时还应具有坚定信念,又具有与时俱进思想的职业素养。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一)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者
2006年国家教育部公布了第24号文《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其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求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新一代大学生生长在当下复杂的多元文化里,由于知识和阅历的不足,部分学生对正确的价值取向仍缺乏甄别能力,而辅导员在此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等,同时可以为他们的思想进步和品格培养营造良好的健康环境。
(二)高校辅导员是学生行为道德的示范者。高校辅导员拥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同时也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辅导员工作在一线,每天与学生在一起,其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典范,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注意外在形象、谈吐用词、精神面貌、为人处世等方面做好表率,为学生做好榜样,通过良好的内外形象在学生面前赢得尊重,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使学生潜移默化,从而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高校辅导员是学生专业学习的促进者。专业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高校辅导员要密切配合教学需要,开展相关学生管理工作,以教学为工作重心,做学生学习和学风建设的促进者。当前,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或缺乏目标,虚度大学美好时光。辅导员应该熟悉专业和学生特点,通过管理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督促或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培养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等,以促进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成为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
(四)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青年群体,心理上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与社会上青年不同,须面对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已频频出现问题,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且呈上升趋势,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的陪伴者,理应承担起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工作。辅导员应当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干预能力,积极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扰,并指导学生学会调节心理的方法和途径。
(五)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者。2014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人,大学生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谋得一份合适的工作,往往取决于就业竞争力,也就是综合素质。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很多大学生把重心放在专业知识上,据英格玛人力资本研发中心调研数据显示,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更看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单纯看大学生的专业能力。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决定了辅导员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辅导员要认真组织和开展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提供舞台,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尽早了解职业,为就业做好准备。
二、新时期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其工作过程中接触学生最多,与学生相处时间也最长,辅导员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辅导员的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辅导员岗位职责决定了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八个方面内容,主要是对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学习生活、奖惩助学、学业就业、成长成才、突发事件等进行教育管理和预防处理,职责内容覆盖面广,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由此可见,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辅导员的师德水平决定了辅导员对工作职责的落实和深入,而这些职责又涉及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势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辅导员工作特点决定了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作为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工作在学生管理的最前线,辅导员角色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校园文化不再单纯,新一代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熏陶较深,辅导员工作呈现出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复杂、方法更需智慧等特点,此时辅导员需要担当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者、行为道德的示范者、专业学习的促进者、心理健康守护者等多重角色。这给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带来的职业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对辅导员的师德提出了新的考验和要求,因此高校加强辅导员的师德建设势在必行。
(三)三者和谐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三者,指的是高校、辅导员和学生。一是高校自扩招以来,高校师生人数不断增加,但师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部分师生缺乏大爱精神,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辅导员的参与。二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强度大、责任重、付出多,但与之相对应的待遇、认同和地位却不对等,部分高校辅导员出现了职业信念不坚定,职业倦怠心理严重等想象。三是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给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带来了诸多影响,部分学生经受不起多元文化的冲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缺乏,价值观念扭曲等不良现象,而学生健康成长与辅导员密不可分。从以上分析可见,三者与辅导员师德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加强辅导员的师德建设对三者的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辅导员师德塑造路径
从高校辅导员职业特点和重要性可知,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既有职业道德的一般性,又有职业道德的特殊性,良好的辅导员职业道德需要高校和辅导员两者共同塑造。
(一)高校用“三心”为辅导员师德建设提供前提保障。具体如下:
1.真心。重视就是真心,高校要真正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从人文关怀、政策支持、职业发展等方面给予主动关心,做好辅导员的“后方”工作,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全身心投入岗位工作,这有利于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
2.用心。细节就是用心,高校要用心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尤其是在制度建设上,高校应从辅导员工作特点出发,设计和制定符合辅导员特殊性的有关政策和制度,这有利于监督辅导员落实岗位职责,同时促进辅导员良好师德形成。例如:辅导员工作职责规定、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辅导员职业发展管理办法等。
3.尽心。全力就是尽心,高校要全力促进辅导员师德建设。随着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不断出现新的挑战,辅导员工作也出现新的变化,而辅导员往往又被教师队伍边缘化,缺少学习提高和业务培训等机会,这时就需要学校为辅导员争取并提供切实有效的培训和再学习的机会,这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从而促进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
(二)辅导员用“三心”为自身师德建设打造良好根基。具体如下:
1.爱心。奉献就是爱心,高校辅导员要用爱心为学生筑造好一个“爱巢”。爱心是辅导员师德的核心,同时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也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为了一切的学生,辅导员要用爱心为每一位学生点亮前进的路灯,用爱心感化他们,用爱心赢得信任,怀着博爱之心与他们共成长。
2.责任心。热爱就是责任心,高校辅导员要用热爱耕耘好一份“责任田”。对工作的责任感是辅导员师德的基本要求,是辅导员开展一切工作的持久动力,同时是衡量辅导员工作的最基本的准则。“干一行,爱一行”,只有热爱这份工作,才能拥有一颗责任心,将所有热情投入工作,积极思考如何教育、管理学生,真心关爱学生,在指导学生成长成才中体验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
3.耐心。坚持就是耐心,高校辅导员要用耐心指导学生走好每一步“人生路”。凡事贵在坚持,对工作有耐心是对辅导员师德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素质之一。辅导员工作的烦琐性要求辅导员对待工作需要更多的耐心,因为耐心能够促使与学生交心,能够聆听学生的心声和诉求,能够解决学生的大小事务,最终得到学生信任和支持,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主要力量,其独特的角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位高校辅导员应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教育学生,用实际行动去履行一名高校辅导员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高校则坚持不懈地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为辅导员良好师德形成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殷清.大爱精神与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浅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3)
[2]陈雯.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5)
[3]曹砚辉,谭来兴.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初探[J].教育探索,2010(2)
[4]项青.论辅导员如何在工作中弘扬师德关爱学生[J].高校辅导员,2012(4)
辅导员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范文5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高校辅导员;人性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1674-9324(2012)10-0037-0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辅导员管理中实施人性化管理是加强和改进辅导员队伍建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1.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高校无论是在职称评审、进修学习、绩效工资和晋升提拔等方面,辅导员与专任教师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少人把选择辅导员工作作为职业生涯的跳板,工作几年后转到其他岗位,因而导致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2.岗位职责不明确、人员配备不足,工作量超负荷。规定中指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但是,随着高校每年的扩招数量不断增加,很多高校辅导员师生比远远低于1:200。相当一部分高校辅导员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外还承担了许多非本职的工作,不少辅导员已成为学生的“保姆”、学生宿舍管理员、党务秘书、教学秘书、行政秘书和团总支书记的“助手”,任课教师的“帮手”、学校职能部门的“勤务兵”[1]。从而使得辅导员工作繁忙,身心疲惫,严重影响了学生工作的质量。
3.辅导员队伍专业水平不高、自身综合素质偏低。目前,不少高校存在辅导员自身素质偏低的现象,如不少高校存在历史遗留问题:(1)由于单位定编定岗,人员分流,有的职工不具备辅导员条件,但从事了辅导员工作;(2)有的是因裙带关系进入高校做了辅导员工作;(3)近二年高校对辅导员的选聘条件虽然提高了,大部分高校辅导员要求本科或研究生学历,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学方面专业的“科班出身”辅导员仍占少数。由于学生管理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欠缺,再加上辅导员普遍出去学习、进修的机会很少,有时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需要。
4.培训与激励机制不健全。在以科研和教学为主线的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相对尴尬,他们工作任务繁重,凡是与学生相关的事务性工作都纳入他们的工作。且不少高校缺乏切实可行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对辅导员工作不够重视,只片面地强调辅导员发扬敬业、奉献精神,在待遇方面得不到重视,忽视了在管理过程中把人性化管理与激励机制相结合,这大大降低了辅导员工作热情和工作效能,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5.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辅导员工作动力不足。高校是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而大多数辅导员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的是从外单位转岗来做辅导员工作的,没有接受过正规大学教育。无认在哪一方面都处于劣势,由于工作繁忙,且代做了许多其他部门的工作,如帮助财务处催缴学费、帮助保卫处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等,大大增加了辅导员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使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造成工作动力不足。
二、人性化管理的内涵
人性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人性化管理的实质在于充分尊重和理解被管理者的人格个性和创造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创造出更大的工作业绩。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帮助人、培养人,给人更大的自主性和发展空间;目标是形成刚柔相济、高效和谐的管理局面[2]。
三、人性化管理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实施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教职工要求实行人性化管理的愿望越来越明显。在实施人性化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管理中心的转变,由“以工作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二是管理策略的转变,由管理人、控制人转向鼓励人、发展人;三是管理目标的转变,由单纯追求管理效率转向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人的最大价值[3]。
2.在管理过程中增强领导艺术。人性化管理要求管理者必须增加领导艺术,在管理实践中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领导者的权利影响力与非权利影响力的关系,二是关心人与关心工作的关系。
(1)处理好权利与非权利的关系,提升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成功的领导者,是因为他具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个人威信和百分之一的权力行使[3]。威信是领导者能力的招牌,魅力就是领导者手中的一根魔杖,领导干部在管理过程中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要以战略的眼光,着眼于未来,依靠自身的实力与才能,用自己较高的情商、智商和胆商赢得自己的魅力,从而征服下属。如果领导者过分强调个人需要高于一切,片面地要求下级绝对服从,只会产生不良效果。
(2)尊重辅导员人格,体现人文关怀。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工作不再仅仅是为了维持生存,而更重要的是对人性的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4]。因此,在辅导员管理中要体现人文关怀。领导者对辅导员要在言行上关怀、思想上关心,要用温和的言语、宽广的心胸对待每一位辅导员;对长期坚持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要慰问和感谢;对一些小孩儿年幼和怀孕的辅导员在工作上要给与适当的照顾,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对一些刚参加工作的辅导员要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在生活和工作上给予帮助,并勉励他们要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可请经验丰富的老辅导员对他们进行工作上的指导,提高业务水平,从而调动积极性,做出优异的业绩。
(3)倡导爱岗敬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要以学生为本,做大学的良师益友。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处处以身作则,加强自我修养,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优良的品行为学生树立榜样。一方面要谙熟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对学生要真心、细心和耐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树立起为人师表、清正廉洁的形象。通过辅导员的榜样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
四、树立激励理念,完善激励机制
1.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和要求。现在,不少高校要求辅导员既要和行政人员一样坐班,又要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但报酬又与行政人员差不多。为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要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和要求,一方面,减少辅导员职责范围之外的事务性工作量;另一方面,根据辅导工作的特点实施弹性工作模式。
2.奖励和报酬激励。正如哈佛大学教授康特所说“薪资报酬是一种权力,只有肯定才是一种礼物”。建立奖励和报酬机制,改善辅导员报酬结构,尽量使辅导员获得“合理的利益”。可把辅导员额外工作量折算成教学工作量给予补贴、优秀辅导员给与表彰和奖励,定期推荐优秀人员外出进修或学习,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
3.情感激励。情感激励要求高校管理者尊重辅导员的人格和个性,用“心”去关怀,用“心”去理解,用“心”去体贴,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对辅导员生活上关心,人格上尊重,情感上共鸣,不断加强相互间感情的联络与沟通。在工作中要多表杨和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和奖励,少惩罚,多发现每位辅导员工作中好的一面,发掘每位辅导员特有的长处,学会欣赏每位辅导员的优点,以实现“感情留人”,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提高工作绩效。
总之,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实施人性化管理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人性化管理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新理念,是一种民主式管理,提倡全员参与、公开透明;同时又是一种柔性管理和人际关系管理,具有亲和力、灵活性和弹性。人性化管理要求管理者尊重人、激励人,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他们能真正做到心情舒畅、心甘情愿地付出,最终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贲永青,张玉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3):54.
[2]魏伟华,吕慧华.浅谈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10):46~47.
辅导员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范文6
一、辅导员激励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岗位职责不够明晰,考核存在诸多困难
目前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对政治辅导员下达明确的岗位职责书,工作目标不够明确,把很多与学生有关但不属于辅导员职责范围的工作也交给辅导员去完成,使辅导员处于“上面百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状态。例如,某校的《政治辅导员工作职责》内容大致有:(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日常校纪校规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搞好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2)指导班集体建设工作,抓好学风、校风、校园文化建设。(3)进行学生德、智、体考评及奖罚鉴定,奖学金的评定。(4)协调、处理突发事件,调解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5)调查学生违纪事件,并提出处理意见。(6)指导学生干部队伍建设。(7)做好贫困生的调查统计工作,指导学生开展勤工助学工作。(8)指导毕业生就业、做好毕业文明离校教育及相关工作。(9)接待来访学生及家长,搜集、整理学生工作意见。(10)完成学生工作办公室相关的内务工作。(11)指导学生进行公寓、寝室文明建设。(12)完成上级组织及领导布置的相关工作任务。这些还只是根据常规工作来定位的,还有大量的临时任务、党务工作、政治任务等。辅导员面对如此繁杂的工作,深感责任重大,加上受一直以来“家长式”的学生管理思想影响,使得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理不清重点。“万金油”的角色性质使政治辅导员深感疲惫。而政治辅导员的首要任务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工作具有时间和地点上的不确定性,其劳动成果很难衡量,加上岗位职责和任务目标不够明晰,使得对辅导员进行有效考核比较困难。
2. 工作与待遇的反差影响着政治辅导员积极性的发挥
高校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大部分能从国家分配、单位分配和市场分配三方面获得收入。由于工作性质和相关的规定要求,政治辅导员一无科研项目,二不能从事第二职业,只能获得国家和单位的分配,使得没有职称的政工人员待遇低于同期毕业的教师。例如不少学校实行了与职称、职级配套的住房体制改革,这样就使得没有专业技术职称的辅导员住房问题往往得不到较好的解决。辅导员工作要求高、任务重,薪酬水平却相对较低,受重视程度相对不高,很容易导致辅导员心理失衡。另外,在从事的工作内容及强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由于所处的学科、院系不同,辅导员内部之间在工资福利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也影响了部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3. “出口”不畅,使辅导员成为“两头落空”的编外人员
一直以来,现行的各种体制很难应对辅导员的转岗、分流问题。从学术发展角度看,辅导员不可能像专业教师一样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教学、科学研究。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由于目前高校的很多领导职务都要求高职称、高学历、加上部分高校的辅导员管理体制和培养制度不够健全,政策不够完善,使辅导员在职务晋升上相对不利。另外,学校在各种资源的分配上往往会倾向于职称高、职位高的“强者”,辅导员很难获得科研项目、业务培训、进修深造、参加学术会议、出访考察的机会。这些使得辅导员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要难以被满足,进而导致部分辅导员人心思动,希望“另谋高就”,影响了整支队伍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教职工的晋升途径主要是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称。政治辅导员的最高行政级别是科级,特别优秀的可以升为二级院系的党总支书记(副处级),而副书记职位一二十年才有一个空缺,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有十分严格的硬指标:每年授课若干学时,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政治辅导员的本职是在课外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能用多少课时来计算。加之繁杂的大学生教育管理事务压身,使大部分政治辅导员无暇写作理论高深的学术论文。所以政治辅导员评职称时,课时量、论文数量总是不够。高校布置任务时把政治辅导员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而评职称时却拿学术标准来衡量,使辅导员的晋升问题总是陷入两难境地。
4. 奖励不够,惩罚性措施很少应用
奖励与惩罚是激励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尽管很多高校都已建立了辅导员奖励制度,但奖励项目较少,物质性含量不高,而且与辅导员的职务职称晋升关系不大,致使奖励对辅导员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较小。与此同时,高校对辅导员的惩罚性措施也很少应用。一方面是因为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缺乏科学有效的考量,难以对失职的辅导员进行适度的惩罚;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高校尚未出台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惩罚性措施。
二、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的几点建议
1. 明确岗位职责,推行目标责任制,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有效考核
激励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高校管理者对学生工作的发展态势和目标应有清晰的思路和理念,并依据社会发展规律、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工作目标。笔者认为,高校可以推行辅导员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工作任务,加强过程控制,使各项计划任务和工作指标得以落实,使辅导员既有目标又有压力,从而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例如:复旦大学对辅导员采取了“360度评估法”,使辅导员不但能一目了然看清自己工作的优势和不足,而且还可以判断出自己在辅导员队伍中所处的水平、层次,因而被辅导员称为确定工作努力方向的“指南针”。
笔者认为,政治辅导员工作职责范围应该围绕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重新予以明确:(1)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政治辅导员最重要的职责。主要是以“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国情和国防教育等,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2)管理职责。认真贯彻关于大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大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学风建设、评优评奖、困难补助、批评教育等日常管理工作,优化教学秩序,建设优良校风。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和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职能。(3)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环境。引导大学生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组织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科技文化活动,鼓励他们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才能,提高学的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全面发展。(4)开展心理辅导如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培训班、研讨会、讲座、展览、网上咨询等,使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应对挑战。(5)提供就业服务。包括开设就业讲座,提供择业及升学信息,帮助大学生计划事业、安排在职培训等,为大学生日后的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2. 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实现辅导员酬薪的相对公平
分配制度是组织奖酬资源与组织目标体系之间的通道,在激励机制中处于核心地位。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特别是确定合理的薪酬水平是提高辅导员薪酬满意度和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策略。对于与专业教师之间适当的薪酬水平差距,辅导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当前高校对专业教师的入职资格、科研与教学水平的要求高于辅导员。而辅导员的入职资格要求、工作复杂程度与高校机关一般行政人员工作量基本持平甚至略高于机关行政人员,所以,辅导员的整体薪酬水平也应与这一群体基本持平。
3. 不断完善辅导员的管理、培养和发展机制,拓宽辅导员的发展空间
管理心理学认为,管理者必须正确认识员工的各种需求,要在提高员工物质性报酬的影响力,从而满足员工情感上的需要、尊重上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上的需要。首先,要坚持“严管”原则,完善规范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多维评价机制,了解辅导员的工作常态;引入科学的量化考核机制,有效考量辅导员的工作绩效;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在提薪、晋级、评奖、评优等方面务求做到公正,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其次,要坚持“精育”原则,完善学习培养机制。要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学习培训体系;通过岗前培训,让新任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知识、岗位职责及其工作方法,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各项政策要求等;通过专题研讨以及脱产、半脱产的在职培训进修等形式的岗中培训和骨干培训,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要创造条件选送优秀辅导员参加国内国际交流、考察和知识培训。再次,要坚持“优出”原则,完善科学发展机制。高校要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推选优秀辅导员到学校管理岗位任职,选送辅导员到校外单位挂职锻炼,制定并坚持行政职务晋升制度,保持队伍的整体活力,使辅导员成为后备干部选拔和培养的重要来源;允许辅导员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鼓励辅导员攻读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以更好地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