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的职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商管理的职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商管理的职业

工商管理的职业范文1

 

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着力于专业特色化进程,成为工商管理专业面向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当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正处于改革发展之期,专业建设的特色化进程取得了诸多成果,但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专业教学滞后等问题,强调深化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化之路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本文立足于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展望,就如何深化专业特色化建设,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助力工商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1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所面临的困境

 

1.1目标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专业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在于依托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模糊,不利于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进程。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表现出“培养目标雷同”“目标定义模糊”“个性化元素缺乏”等问题,以至于专业人才培养与高校办学特色结合不紧密,办学的特色元素未能在专业培养中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多为地方院校,教育资源相对比较有限,这种不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会造成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人才培养难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与市场就业的对接性问题日益突出。

 

1.2课程体系不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专业不专”,专业共性驱动、特色弱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工商管理专业从本科层次,再到高职教育层次,专业教育兴起的同时,也面临着“共性趋同、特色弱化”的发展窘境。一方面,国内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照搬国外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培养层次的定位等方面,缺乏个性、特色,出现专业课程体系“专业不专” 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过于追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管、理、工”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有其专业建设的特色性,但美中不足的是弱化了培养质量的兼顾,复合型人才不复合,反而“管、理、工”样样不精的问题十分突出,特色教育反而成为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阻碍。

 

1.3专业教学滞后:专业课程内容滞后性显著,“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突出滞后性是当前构建特色化建设之路的重要问题。首先,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工商管理的诸多职能发生变化,这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发展中,要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很多地方高职院校在适应发展的过程中,专业调整发展的主动性不足,教材内容不仅比较陈旧,而且教材缺乏典型的本土化案例,教材内容与时俱进的优化与调整,所做的功课不足;其次,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高职工商管理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不仅导致教学僵化,无法实现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教学无法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兼顾,特色化的建设更是无从谈起,特色化的发展基础不牢、专业建设面临先天问题等。

 

2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之路

 

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社会基础面广泛,有着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强调高职院校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应着力于专业建设的特色化进程,既要认识改革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也要着力于“创新”驱动力,实现专业特色学科的建设工作。高职院校以地方院校为主,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推进,可从下图所示的四大方面着手。一是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下,形成更加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机制;二是优化与调整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的专业性;三是强化实践环节改革,突出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特点;四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特色化建设夯实基础,也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形成强有力的发展支撑。

 

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的“四力”模型

 

2.1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导向性,关键在于在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与办学理念的基础之上,量身打造符合地区教育发展需求,契合专业建设发展的目标体系。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发挥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审视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在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中,强化市场为导向,扎实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培养目标的制定,要突出培养的层次、方向,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方案。例如,地处武汉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就充分结合武汉大型企业、民营企业的集中优势,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中,结合民营企业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具有地方培养特色的人才目标机制。

 

2.2积极优化与调整课程体系,突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课程体系的优化与调整,是专业建设特色化之路的重要方面。课程体系的优化,关键在于紧扣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培养要契合市场需求,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而在不断地适应与调整中,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课程体系。首先,课程内容设置应与时俱进,紧扣社会发展进程,对核心课程进行优化与调整,强化公司治理等核心内容的建设;其次,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融入,通过复合型的课程开设,在人才培养、就业指导等方面,形成更加灵活的、开放的、务实的课程体系,突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

 

2.3强化实践环节改革,突出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特点实践教学环节是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特色化建设的重要领域。首先,高职院校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开展,并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丰富并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如强化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都是当前实践环节改革的有效之举;其次,优化与调整教学方法,构建开放式、多元化教学形态,依托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探究式教学法,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2.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化解建设夯实基础特色化建设的推进,离不开教师的有力支撑。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首先,高职院校要强化人才引进工作,通过引进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不断壮大现有教师队伍;其次,建立教育培训机制,强化对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满足当前的教育教学需求;最后,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教师教育教学创新,为专业特色化推进,夯实发展的基础。

 

3结论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是专业建设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在深化专业化建设的进程中,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只有教育教学基础不断夯实、院校自身优势不断兼顾,才能铺设好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之路。

工商管理的职业范文2

关键词:金融危机;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改革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人们才意识到,就算是华尔街的企业精英,若无足够的危机管理意识,也无法很好的挽回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而在我国当前的工商管理教育中,基本都是针对发展已经相对成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进行研究,而没有对企业创建初期所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对策进行学习,更没有对企业面临破产清算时如何尽量减少企业经济损失的应对措施进行探索。这就体现出了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内容的确实,容易使学生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不知所措,难以力挽狂澜,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为此,我们应该积极改革工商管理教育模式,从创业教育、危机教育、实践教学等层面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

1、当前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教育内容的缺失

在对目前我国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教学课程的内容基本都是围绕企业经营战略制定以及企业内部行为管理这两个方面开展,却很少有涉及到创业初期的管理内容,如注册、登记、报税等事宜;也没有针对企业濒临破产时所做的危机管理教学内容,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来讲是极为不利的。因为所有的事物都是在不断产生和灭亡中得到发展,企业自然也不例外。而现有的工商管理教育却将企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割裂开来,只研究企业运营阶段的管理,而没有对企业创业阶段与破产阶段的管理进行研究。这种教育模式下的企业管理者在面临金融危机时,完全不懂得应该如何应对。而当企业倒闭后,只能加盟其他公司,或自主创业。而在此情况下加盟其他公司势必要面临更激烈的竞争,而想自主创业,又没有接受到相关的教育和培训。这样就会使其陷入两难困境,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很大不便。

除此之外,当前的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商管理教育内容中,还存在一种缺失现象就是企业管理之间的联系都被阻断。也就是说,目前的教育内容是将企业各个管理活动一一分解开来,如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等,这固然可以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某一个管理环节,但是却使其成为了孤立课程。也就是说,学生仅仅只学会了企业管理的某一个环节,却不知道这个环节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管理环节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在处理企业管理事务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各项职能管理无法共同发挥作用,企业管理水平自然也很难得到提高。企业一旦出现金融危机,不能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的各个职能管理只能会加快企业破产的速度。

2、金融危机下工商管理教育的改革措施

作为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本身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就比高等院校学生略差一些。若在工商管理学习中只是紧跟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自然很难提高其所具备的竞争力。基于此,笔者认为,应该在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教育方面进行一定的改革,从金融危机的角度来培养学生对危机的应对能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2.1引进大学创业教育

一是关于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创业理念和创业家精神,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创业企业管理等。考虑到大学创业教育应当尽早进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依次开设相关的创业课程。对于创业实践类课程组织编制指导手册,指导学生处理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与此同时,辅之以创业管理案例,分析创业企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二是创业教育培训,可运用仿真计算机平台,通过应用软件模拟创业过程中的创业者测评、创业项目论证、创业过程管理、创业风险管理等,尤其是全面模拟真实企业的创业运营管理过程,让学生在虚拟商业社会中完成企业从构思、规划、注册、创建、运营、管理等所有决策,将所学转化为实际动手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三是创业教育实践。在前期学习和培训的基础上,通过组建创业专家支持团队,评估大学生有潜力的创业项目,并尽可能提供智力帮助,孵化创业项目。

2.2引进企业危机管理

面对不确定的内外部环境,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总是面临各种各样的危机和风险,特别是此次金融危机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如何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承担和转移风险等,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为此,在工商管理教育中,一是要强化企业风险意识,引导大学生居安思危,随时分析和判断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现和评价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内外部风险因子;二是学习和运用风险管理相关知识和手段,合理分解或化解风险,防患于未然;三是学习掌握与破产清算相关的知识,在企业经营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争取企业相关利益者的最大收益,直至化“危”为“机”,为企业寻找新的出路。

2.3整合课内外实践教学

一是加大课堂教学实践力度。在传授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案例讨论、情景仿真、角色扮演、视频教学等手段,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真实的商业环境。根据工商管理教育实践指向的特点,加大课内实践教学力度。建议可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开展实践,一方面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二是积极开拓第二课堂。目前各个学校设有相应的学生社团,他们在培养学生或者独立形式,或者以团队形式开展管理工作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学习。他们会带着问题思考研究,直至找到满意答案。三是社会实践。如果说第二课堂还多数局限于校内的话,则社会实践则更多地将课堂延展到了社会。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其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有了更深更真切的体验,能更好地理解学校传授的知识和理念,这无疑有助于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反过来,它又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第二课堂实践,便于今后更好地与社会对接,大大缩短进入社会的磨合期。

3、结语

总之,在当前的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教育中,我们必须要积极引进危机教育和创新教育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培训教育,使学生掌握更多企业管理技能,以更好的应对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提高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的职业范文3

一、工商管理硕士专业认证概述

(一)工商管理硕士

MBA是“工商管理硕士”的英文缩写(MasterofBusinessAdministration),迄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多数国家工商管理教育的主要形式。MBA教育以其职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成为职业经理人和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相比于传统型的学术类研究生的培养,MBA在培养目的、学习模式、考核方法上存在较大的区别。归纳起来具有以下特点:①MBA教育把培养职业经理人和专业的管理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MBA教育呈现出很强的职业性特征。②MBA教学内容是对于管理领域的系统方法和技能的学问,更多体现为方式方法的学习。③MBA是一种实践性教育,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相比于其他教育形式,更注重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④MBA教育属于教育服务产品的一种,它所提供的是为消费者改善和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受教育者价值增值的非实务形态产品。通过以上对MBA教育特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MBA教育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实用性高级管理人才的教育服务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研究生教育。

(二)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认证的组成部分。它是指认证机构对专业性教育单位以及专业性的教育项目实施的专门性认证,一般由专门的职业学会或独立的认证机构同该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一起进行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①从专业认证机构来看。专业认证的团体和机构一般是由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这些组织通常是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独立的第三方组织,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②专业认证的对象一般是指高校所开设的教育项目。但不是包含所有教育的专业,而是对于某种特定的专业教育范畴进行的专业性教育评价活动。而本文主要针对MBA教育项目的专业认证制度作为研究对象。③作为一个评估的过程是对专业教育质量的一种控制,主要的目的在于保证未来的专业从业人员获得质量可靠、满足某一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教育,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专业认证应提高教育的透明度,完善高等教育的信息披露机制,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

二、工商管理硕士专业认证的功能

(一)规范和推进器的功能

对于“规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方面:①对于公众普遍认可的标准应用,可以使MBA培养院校和MBA项目保持良好的社会声誉。②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学校MBA项目的评价,帮助学校获得更多地社会资源。③有利于学生的选择。④帮助学校之间的专业或学分互认。

对于“推进器”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标准的设定为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等相关人员提供追求的目标和推动力;二是帮助MBA培养学校不断改进发展战略,提高MBA教育质量。

(二)人和缓冲器的功能

由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MBA培养院校所处的地位不同,二者对于MBA教育管理担负着不同的功能,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具有颁发办学资格和学生的学位授予权,并提供学生的助学贷款和科研基金,学校负责生源的组织和教学工作。MBA培养院校需要政府的资源支持,但又必须保证MBA教育的自治权利,由于双方目标不一致,难免产生冲突和矛盾。但是认证机构的产生会在政府和学校之间架设一道防火墙,让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政府的管理控制权之间增加一条缓冲带。

MBA教育项目的发展主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完全听任市场左右MBA教育的发展,极有可能损害MBA教育的质量。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在维护MBA市场特征和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找到一种千预市场、调节供求关系,能促进我国MBA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手段,而认证中介组织则成为政府主管部门对MBA培养院校有效管理的平台。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BurtonR.Clark)等人对中介机构的研究认为,有助于理解认证机构“缓冲器”的功能。他指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可以主要由学术权威进行协调,不管协调的好坏,而不是通过国家官僚的命令或市场型的相互作用。这种学术权威的协调可以通过‘缓冲组织7来实现”。

(三)发言人和守门人的功能

作为一个与市场高度相关的教育项目,MBA专业认证对于社会来说,实际上扮演着发言人和守门人的角色,通过对MBA培养项目市场准入标准的设计和认证,使社会大众相信,通过认证的MBA培养院校才能达到MBA的基本质量要求。市场有相当多的“野鸡大学”、“文凭工厂”而损害了整个MBA教育的声誉,通过MBA的专业认证可以有效地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从保护教育消费者,以及利益相关群体的角度来看,MBA专业认证更像一个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信息员。全部的认证过程可以看作是收集、整理和公布MBA教育质量信息的过程,促成社会对高校MBA培养质量的了解和理解。认证采用同行专家实地考察的方式,使得认证所提供的信息具有明显的专家色彩,因而具有权威性。

三、工商管理硕士专业认证的运行主体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其实质就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因此,MBA教育作为一个服务性的教育项目,在市场中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成为我国MBA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是有中国特色MBA专业认证机制的关键。

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等学校具有国家授予的办学自主权、高校是依法办学的实体组织、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MBA教育项目也不例外,这是教育本身的规律和MBA培养院校的任务所决定的。MBA教育工作的任务就在于学校要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企业管理人才。因此,MBA培养院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强调学校应当成为办学的主体,但是在我国,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是在政府的宏观管理下进行的,政府加强对MBA教育的宏观管理,是我国MBA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这里的关键是要通过立法,正确划分政府、社会和学校三者之间的权力与义务,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MBA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MBA专业认证的运行主体是由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组成。MBA培养院校的自主办学,自主负责MBA质量体系是MBA专业认证的基础,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政府发挥着MBA教育的宏观指导功能,肩负着完善法律法规、培育教育中介机构的职责,社会负有监督的作用,只有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明晰三者的职能定位,才能建立较为完善的MBA认证运行机制。

四、工商管理硕士专业认证的外部运行机制

(一)转化政府角色,转变政府职能

MBA教育认证的主体是由社会、政府和学校共同组成,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认清MBA的教育规律,从我国MBA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出发,对MBA专业认证以及MBA的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宏观的指导和调控。以规避由于市场失灵而带来的质量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认证的功能,达到提高我国MBA教育整体质量水平的目的。所以,在面对MBA教育的规范管理时,政府应转化角色,转变职能,强调服务功能,制订有效地政策法规,净化MBA教育的市场环境,培养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并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

(二)完善法律法规,规范MBA认证机制

完善的法规是保障MBA专业认证机制得以正常运行的前提,同时为MBA教育质量控制和市场机制的介入设置了必要的准入条件。笔者认为,要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规进行完善和修订,增加相关教育认证的名文,应对各个认证主体在认证活动中的责权等相互关系作出明确地规定,具体的内容应该包含认证机构的设立、认证人员的审核、认证经营以及认证的监管,使我国专业认证有法可依。

(三)保障各利益主体的参与权,培育中介机构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MBA发展历史,我国MBA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MBA教育机构、生源市场以及教育服务等还不成熟。当前,我国MBA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状况是一致的,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作为MBA教育半官方协会,也仅仅存在二十余年的历史,对于MBA教育的指导和管理一直由教育部主管部门和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协商决定,也就是说我国MBA教育的市场发育状况,尚不能支持完全市场化的MBA评估认证的中介组织。建立非官方、非营利的专业性认证中介机构是实现专业认证的基础,其以特有的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成为协调专业教育各利益相关者的纽带。因此,为保障我国MBA教育专业认证的公证性、客观性和权威性,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应建立在政府引导下,结合专业特色,以行业发展为依据,以同行评价为主体的官方认可的专业认证机构。

(四)引导理性价值取向,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MBA教育拥有广泛的利益相关者,所有相关者的参与对于保障MBA认证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鉴于MBA是我国第一个硕士项目,对于我国今后的专业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应以此为契机,正确引导MBA教育的利益相关群体和社会公众对于MBA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及其价值取向的理解。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围绕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主线,以培养专业教育评估市场为中心,对专业认证制度进行正面的宣传。另一方面,要向社会公众展现专业认证的优势和成果,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公众对教育多元化价值的认同,提供社会各界特别是MBA相关群体对于MBA认证的热情。

(五)发挥专业认证作用,逐步完善认证体系

我国专业认证的研究和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专业认证的认识尚有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专业认证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对专业认证价值取向的认同,政府关于专业认证的宏观管理,专业认证人员的培养和专业绩效评估等。为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MBA教育认证体系的建设,应鼓励开展专业性的认证研究,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专业认证的经验,广泛吸引社会公众的参与,提高MBA培养院校对于MBA教育认证研究的积极性。

对专业认证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应结合中国MBA教育实践,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MBA认证体系,特别是要发挥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使之成为教育认证的指导主体。

五、工商管理硕士专业认证的内部运行机制

(一)依靠政府为主

政府是管理教育的主体,政府的权威是强大的。其表现是:①政府千预教育合法,而其他团体千预教育则需要政府的授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认证机构要想开展活动,也就自然要经过政府的授权;②认证是一种法定的政府宏观管理MBA教育的手段,要想使用这种手段就必须纳入政府管理的渠道。

(二)依靠市场为辅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认证机构仅仅依靠政府又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如果一切听命于政府,这种组织就难有独立性,与其说它是一种中介组织,不如说它是挂着事业单位招牌的政府职能组织,是一种“翻牌公司”而已,这就失去了建立中介组织的意义。此外,完全依靠政府无异于增设了一个部门,使政府的财政包袱越背越重,也加大了组织改革的难度,因此,工商管理硕士专业认证机构就需要通过市场与社会和学校进行广泛的联系,通过为他们提供优质的评估服务来获得生存的基础。但由于目前认证市场还不发达,完全依靠市场风险太大,故这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

(三)依靠专家为本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认证机构要赢得MBA培养院校的信任,其认证的权威性至关重要。传统高校的文化精英地位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使得高校MBA项目对外部的评估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认证机构的业务不精,或由外行来评价,高校完全有可能也有能力让认证机构处于尴尬境地,从而降低认证机构的威信,影响认证机构今后的业务。因此,认证机构除了自身要有一定的权威以外,还需要建立一种广泛的专家网络,从而使每一次现场认证都是令人叹服的、质量都是过硬的。这是MBA认证机构得以正常运行的根本。

(四)尊重学校自评

认证的自评是MBA项目进行内部质量保障的一种手段,认证机构对学校MBA项目的认证不是最终目的。认证是为了保障和提高MBA教育质量,这才是根本。教育质量保障是学校自己的事情,国际经验证明,只有高校自己具有了质量保障的意识和行为,认证才是有意义的。因此,认证与其说是一种外部质量保障,不如说是通过外部的力量促进MBA培养院校进行自我质量保障。因此,工商管理硕士专业认证机构不是高校MBA项目的“裁判”,不能对学校说三道四,而只能是帮助学校诊断问题、促使其建立更为健全的MBA质量保障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MBA认证机构应尊重学校的自评,专家组进入学校之前应广泛听取学校的意见。

(五)依法独立经营

依法是指认证机构要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与政府规定的框架内运行。这种运行应当是独立的,而能独立运行的前提是有一个结构合理的组织,决策、执行、咨询、监督四个系统要相互支持、和谐一致。

工商管理的职业范文4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技能导向 课程体系

我院自1986年开设企业管理专业,随着社会经济形势发展,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上多次改革,现在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围绕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实施提供支撑和服务,积极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全面深化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长期以来,受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制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跟不上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步伐。笔者通过走访企业、召开历届校友访谈会、电话访谈等方式对我国企业常用的管理工作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构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思路,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一线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就是要以技能为导向,以职业岗位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所以说,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抓住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本质,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以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课程领域的一次彻底变革。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现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存在的弊端

(一)现行课程体系显现出“专才教育”模式的特点

据调查,我国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一般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满足某一个岗位的专门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专、过窄,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而且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在教育模式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院03年和04年级教学计划偏重项目管理,05年和06年教学计划偏重质量管理,其结果是学生就业面太窄,导致同学在校学到知识用不上,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需要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只能是边干边学,这既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与现代经济发展状况的差距较大

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原来注重引进一些国外经济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课程,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比较典型的课程有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现代物流学等。这些课程的设置现在已不适应我院发展需要和工学结合的精神。诚然,我们要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有益的理论和经验,但是中国与外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差距,用传统的经济理论已很难解释中国当前的经济现象,用一种固定的管理模式更难套用中国的客观实际。

(三)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培养从事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一线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其教育必须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突出能力培养,重视实践教学”。然而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并非如此, 不同程度地存在“关门办学”的倾向。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流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上述诸多问题是工商管理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并暴露出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需要一大批能够应付日益复杂、国际化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从事中小企业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

一线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工商管理专业,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关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做法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对学生的实践性、应用性要求高,原有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太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忽视实践环节。课程显得既枯燥无味,又空洞乏力,导致学生虽满腹经纶,却只能纸上谈兵,动手实践能力较差,不利于学生在学习时具备综合运用能力。因此,以技能为导向构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提高学生技能,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社会培养型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设置既要考虑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立足于未来,要有利于受教育者将来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在课程结构上,打破过去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的模式,建立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结构。由于管理类课程的理论教学要与实践结合才能发展,才有意义,因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育必须解决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实际操作脱钩的矛盾,未来的工商管理教育必须改进教育模式,增加技能型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在实际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具体表现在要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为此,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已建立了ERP实训室、企业运营管理决策实训室、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为实践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在市场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建立几个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发展企业与专业的良性互动关系。目前已与浙江兴合集团特产公司、农资公司、下沙经济开发区康师傅集团鼎新工厂、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工学结合关系,这既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公司和商界的运作,从而不断通过实践来充实教学,又可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另外本专业获得国家质量认证培训中心“内审员职业”培训考试基地资格,为学生职业技能提供有利环境,强化了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2.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内容

配合课程体系的改革,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课程内容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课程内容改革的一个总体原则是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以就业为目标的课程设置,首先要求做到宽基础:“宽基础”就是所设置的课程不是针对本专业,而是针对同类职业岗位和职业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言的,教学内容不仅满足当前本职业岗位对企业管理从业者的要求,还要重视其前瞻性,即未来本职业岗位对管理从业者的要求。课程设置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继续学习打基础,着眼于专业技术训练,着眼于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活模块:“活模块”是指为适应管理类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和技能,以企业管理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技能考证专项训练为导向,通过综合化,冲破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充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把工商企业管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指向职业能力的提高。最后是人本位:“人本位”是指以完善学生个体人格,提高学生个体素质为目标的课程内容结构模式。它注重文理学科的渗透,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它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致力于完善学生的人格。

3.课程体系改革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创新

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在知识领域,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要提高创造性技能的比重,弄清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更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课程实训、校内模拟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要改变以往按教师的思路完成的传统模式,选择创造性思维的设计课程,让学生在实习和教学实践中获得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熟悉行业的从业者应具备的工作和学习态度,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教师应创造学习环境,遵循高职高专的特殊教学规律,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实行以技能为导向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针对不同课程,任课教师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人力资源管理重点采用情景模拟式教学、管理学基础重点采取互动式教学方、生产与运作管理重点采用“问题――自主探究解决”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通过案例讨论、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案例角色模拟、案例课堂演讲、案例辩论等,提高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设置改革初显成效

世界各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经验以及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都表明,高职院校采用“专才教育”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为了适应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该把培养基础知识够用、具有职业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为此,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实际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为人处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专业围绕 “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既有企业管理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管理技能、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又有某个具体职业特定知识和技能,为此我们围绕通用管理能力开设《管理学基础》《管理沟通》这二门课,在学生掌握通用管理能力前提下,根据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需要开设营销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同时打破课程体系,开设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课,包括职业素质拓展训练、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客户关系管理模拟实训、企业管理综合实训、内审员职业资格培训等,教学内容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明显提高。特别是通过开设《企业管理综合实训》课程,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创业策划大赛,将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系统或某些管理业务简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经营情景进行决策,以整合管理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上达到:学会进行市场调查、信息收集、市场预测及市场分析;学会在企业不同部门、岗位之间的工作协调能力与沟通技巧;亲身感受创业的艰辛、现实环境中竞争的残酷性和科学有效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客观的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懂得今后理性的去选择职业和岗位,这些课程不但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出了很高要求,更要求他们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

以上就是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尝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培养我国高技能、应用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作出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程春梅,杨守丽,张凤新.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刍议 [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1).

[2]向汉江.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4,(12).

[3]戴玉英,陈增良,沈清,高越明.护理专业构建以实践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

[4]张必涛,肖旭.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

[5]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省略/zhiye/070302/11453467.html.

工商管理的职业范文5

CDIO模式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反思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认识

1.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反思

实践性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独立于理论教学之外的一个教学环节。作为高职学生,除了要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实践操作能力,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学模式。

虽然这些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提升,但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1)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与职业工作实践割裂。在高职教学计划安排一定比例实践教学时数,设置了一些独立的实训课程,这些实训多采取软件仿真手段管理业务,在所开设的实训课程里缺少职业工作的真实任务和完整的工作过程。由于缺少按照职业工作任务或业务流程开发的实训项目和相应的实训手段,导致教学与职业割裂。加上在实际操中进行一些实训往往比较简单、零散,致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不能够形成对于企业管理的整体性的认识,缺乏综合运用的能力。

(2)先理论后实践,学习与应用训练割裂。目前高职的实训内容还多限于理论的探讨,由于受教学时间限制,上述实践模式中实践内容各种环节孤立的存在着,很多课程学完半年后,才进行课程设计,前面所学的理论、方法忘了很多,导致实践训练虚化,不能够把知识理论迅速转为真正的实践能力,这对于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是十分不利的。

2.对CDIO教育模式的认识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是“做中学”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特别是构思与设计两个环节,对于学生主动完成任务和做成事的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教育实质是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来学习,使学生养成的职业素养。借鉴CDIO教学理念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设计,遵循知识技能学习认知规律,按照“识岗――学岗――用岗――顶岗”构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在参与中学习”,由转变认知模式到转变态度,再到改善行为,“练中学,学后用”,保持培训后“长期保存效果”。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设计的构思

CDIO理念是充分利用大学学科齐全、学习资源丰富条件,以尽可能接近工作实际,以实际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CDIO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在理论知识,个人素质和发展能力、协作能力的大系统适应与调控能力4个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管理类专业的实践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其目的在于克服管理学科体系结构化内容的学习,而有利于与工作过程相关内容的学习。

工商管理专业有别于工程专业,在运用CDIO教育模式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应顺应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按照“识岗、学岗、用岗、顶岗”模式顺序来构建,即“认识企业――识别岗位――学习各岗位技能――整合岗位能力――实践检验”把岗位职业能力贯穿整个管理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从管理岗位业务和岗位技能两个维度出发,将学习内容按岗位划分学习项目和任务,以“岗位―任务―流程”设计职业能力训练体系与内容。在此框架下按照“技能点―岗位线―企业面”构建实践教学,需围绕某一典型工作任务或项目设计,设计具体“典型的工作任务”(如企业招聘任务书、招聘信息等)单一的技能训练,再将一个个单一技能整合为招聘工作,然后将多个岗位任务(如采购、生产、销售、核算等)一个个岗位的技能,按企业运作过程设计实战型实践教学,以模拟加实战方法整合岗位核心能力,训练学生岗位综合能力。例如,以真实产品为载体,利用校内生产加工中心实训基地,企业运营模拟实训,把单项技能和岗位核心技能整合起来,此外,还需训练学生团队合作、协调、决策等职业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的融合,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CDIO教育模式设计实践教学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方法,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为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融“教、学、做”四位一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施FMS教学组织模式,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协调下,在自己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从做中悟出相关原理,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整体设计

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校期间尽早接触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建立管理意识,尽早地地接触企业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建立起牢固的企业管理概念,这是CDIO教学模式中实现工作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在大学期间创造条件尽早使学生实现从科学思维意识向管理思维意识的思想转变;在培养方案中尽可能多设置管理能力训练的课程教学环节,是当前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结合多年实训教学经验,按照CDIO教学模式,逐步探索形成了涵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分层次、多模块、相对独立、相互衔接的“递进多层次实训教学体系”。该体系是按照“认岗――学岗――用岗――顶岗”学习规律设计,从工商企业管理职业岗位分析入手,提炼出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专项能力以及综合能力要素,根据这些能力要素来确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然后,据此设计实践的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课程体系,达到提高学生用岗、顶岗位能力的效果。

1.“识岗”阶段

新生进校后要了解专业方向和对应岗位,学习管理岗位的基本技能,该阶段的实训以校内企业现场场景、产品装配、管理岗位模拟室和校外合作基地参观,让学生认识企业和岗位,通过认识实习使得学生了解企业运作系统。进入大一后期对学生进行职业倾向测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和职业倾向,通过企业认识实习和沙盘模拟认识企业运作过程、企业管理岗位、管理者基本能力了解。特别是“沙盘对抗模拟实实训”、“企业经营仿真决策实训”模拟真实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系统地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整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团队组建、采购、生产、广告到销售决策等都由学生共同完成,在模拟中学生感知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及技能要求,明确下一阶段学习的方向和模块的选择。

2.“学岗”阶段

进入大二后,学生开始学习专业课程,这个阶段实训重点是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和岗位核心能力。根据用人单位和学生就业岗位调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会计出纳、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四个方向。围绕四个岗位方向,以“工作任务―业务流程”为载体系统化设计单项技能训练项目,如生产模块中企业进销存技能点、生产计划与控制技能点等单项技能训练学做练,一般在理论讲授中穿插,每个模块的各门课程学完后在通过2周综合性实训整合各个单项技能,让学生掌握该岗位核心能力。

3.“用岗”阶段

大二期末和大三期初是校内实训主要阶段,该阶段学生已经学完专业核心课程,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并能进一步提升专业岗位能力。为此,我们设计以真实产品为载体,学生进行产品生产和经营管理整合岗位技能,以“职业人”的身份进生产、经营,根据学生就业行业,设置两个方向的综合实训项目,形成“全真+仿真”的教学模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企业运营模拟实训是利用校内加工中心(内雕机、外雕机、手工生产线)的企业运营实战,即从市场调研、产品的决策、产品设计、原材采购、生产加工、销售、财务核算完成6周的生产经营;工商模拟市场是通过市场调查,选择经营产品、进货、销售、核算体会零售业运营过程的管理。在“用岗”阶段把专业所学课程打通,讲“学岗”阶段零散的知识、单项岗位技能融合贯通。

4.“顶岗”阶段

进入大三后半阶段主要是学生自主创业、校内山科生产运营中心和校外企业中顶岗实践,该实践环节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学生顶岗的质量保证体系。在教师指导下部分学生自主创业,一类是网上开店,一类是实体店铺。大部分学生到企业工作,部分没找到工作岗位学生安排在学校校企合作实训中心工作。学生在此阶段主要以员工的角色学习,教师主要任务帮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指导学生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四、结论

通过运用CDIO教学模式构建,按照“四岗”(即识岗、学岗、用岗、顶岗)认知规律,构建了“技能点―岗位线―企业面”的“仿真+全真”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可以整体性解决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岗位能力培养,较好地实现 “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钟金明,李苑玲.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初探.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12):67-69

[2]吴奇志,姚建文.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实施研究――以生产运营管理课程为例.中国校外教育,2009,(3):119.

[3]刁爱梅.工商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室建设探讨.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12):46-47.

工商管理的职业范文6

关键词:公司治理;商业道德;澳大利亚;商业准则

公司治理是公司指挥和控制的过程,鼓励遵照公司手则(如公司治理指南内所定的) 根据合约拥有的投资技术(和在公司治理资金)在经济方面出现许多分离拥有权和控制权的情况。因而公司治理的结构往往发生多方利益的博弈局面。

一、公司治理与商业道德概述

(一)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简单地说就是为了在公司事务上做出决定的规则和方法。它提供可以设定公司宗旨的结构,并且获得监测那些宗旨如何表现的手段。由于利益相关者影响从现代组织的控制中分离,为了代表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减少代办费用和信息非对称性而实施了公司管治控制制度。公司治理用来监测结果是否与计划符合;并且为了维护或修改组织活动鼓励充分地通知整个组织。

公司治理是指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主要包括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的关系,这些利益关系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业绩。而公司治理讨论的基本问题就是让管理者在发挥资产用途的同时,承担起对资产提供者的责任,利用公司治理的结构和机制,明确不同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权力、责任和影响。[1]

在Shleifer and Vishny的观点中,公司治理是使融资供给方(投资者)保证自身投资收益的方式。由于问题,外部投资者会担心自己的利益会由于经理的败德行为而受到侵占。经理如何能够采用一种机制得到外部投资者的融资?又或者说,如何能够保证给予外部投资者应有的投资收益?现有公司治理的模式就给予外部投资者一些权利:一种是给予外部投资者强有力的法律保护;另一种是所有权集中,也就是形成大投资者(大股东)。

(二) 商业道德

商业道德,(又称为企业伦理),是企业经营本身的伦理。不仅企业,凡是与经营有关的组织都包含有伦理问题。只要由人组成的集合体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在本质上始终都存在着伦理问题。一个有道德的企业应当重视人性,不与社会发生冲突与摩擦,积极采取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商业道德可分为对内和对外两部分,对内主要是和雇员的劳资伦理,和股东成员的经营伦理,而对外是客户伦理,服务行业即是与消费者之间的伦理道德,社会公益的伦理,即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不仅提升企业形象也是谋求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配合政府发展维持社会经济平衡。

二、沃尔沃斯有限公司的现状

沃尔沃斯有限公司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食品零售商,核心商业模式为连锁超市。沃尔沃斯为扩大规划,采用信息技术,商业和办公管理。为了丰富职员的经验,沃尔沃斯正在完善更多的零售交易计划和继续追求这些规划,不仅是与其他零售商,而是与全世界范围内的其他服务机构合作。沃尔沃斯公司在澳大利亚的私人雇员人数名次排为第二位,具有125000位员工。沃尔沃斯在业务中雇用了超过45000位年轻的职员。大约是20岁以下人数的三分之一。沃尔沃斯对他们良好的工作生活的开端绝对负责。所有的人力资源行为都采取招新人、培训和提高,使每个人都具有更好的售货经验。基于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的原则,沃尔沃斯的公司治理报告反映出,沃尔沃斯总体上具有明确的企业管治,但仍存在一些缺陷有待于完善。

(一)构建董事会结构

(1)独立董事。沃尔沃斯强调,大部分的董事应为非执行董事,应被视为独立的个体。对此,沃尔沃斯指出,其所有的公司董事均为独立人士,除了首席执行官和财务总监。[2]沃尔沃斯明确地规定了独立董事应与本公司没有物质关系。根据沃尔沃斯的2013年年度报告,其中物质关系给出了清晰的定义。[2]因为董事的独立性显著地影响董事会,所以沃尔沃斯提出,如果董事认为他们有或可能有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冲突时,为保障股东利益,董事应主动将冲突告知董事会,使其知晓。

(2)提名委员会。沃尔沃斯的提名委员会具备可靠的资质来履行其职责。根据沃尔沃斯2013年的年报,它强调其提名委员会完全由独立董事组成[2]。此外,提名委员会的章程公示于沃尔沃斯的公司网站。但是,董事会成员的选择过程没有在其公司治理的报告中披露,这可能会使公众怀疑沃尔沃斯的选拔和任用程序存在一些问题。

(二) 促进道德和负责任的决策

(1)行为守则。沃尔沃斯密切关注员工的行为准则,确保它可以有效地引导员工的行为操守。沃尔沃斯每两年更新修订一次操守准则,使它符合当下最新的形势情况,从而督促员工在与利益相关方进行交流互动时,如客户、供应商和竞争对手,保持应有的诚信和公正。[2]另外,沃尔沃斯在全公司范围进行了一些活动和方案,来促进提高个人对揭示不道德行为的责任感。

(2)多样性。沃尔沃斯非常关注公司员工的性别多样性,认为对提高企业的业绩有一定影响。沃尔沃斯的2013年年报显示,女性员工占据沃尔沃斯员工数量的一半以上。此外,女性拥有的高级行政职位占28.3%,相比2004年的16.7%,有了较大提升。[2]相对应地,沃尔沃斯越来越懂得关心顾客的感受。近几年,沃尔沃斯开展了丰富的调查,以了解客户的真实想法,以及它应该如何调整来适应顾客的喜好。沃尔沃斯使用这些收集来的可靠信息为公司的决策提供正确的方向――与客户需求相一致。[3]因此,沃尔沃斯的销售量不断增加,这也提高了股东获得的利益。

三、沃尔沃斯公司治理应采取的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沃尔沃斯有限公司在构建董事会和道德决策方面表现良好,但其董事会成员的选拔任用机制,没有明确披露,这方面应有所加强。企业能否履行对环境,经济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以及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程度大小都与企业的董事会所做的决策息息相关。借此,ASX Principle 2:Structure the board to add value(构建董事会结构)对公司治理提出了六个推荐及建议,如下[4]:

Recommendation 2.1:A majority of the board should be independent directors.(董事会的大部分成员应该是独立董事);Recommendation 2.2:The chair should be an independent director.(董事会主席应该是独立董事);Recommendation 2.3:The roles of chair and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should not be exercised by the same individual.(董事会主席不能同时担任企业执行总裁的职位);Recommendation 2.4:The board should establish a nomination committee.(董事会应该建立一个任命委员会);Recommendation 2.5:Companies should disclose the process for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board, its committees and individual directors.(公司应该披露对于董事会,其委员会及董事的评估过程);Recommendation 2.6:Companies should provide the information indicated in the Guide toreporting on Principle 2.(公司应该在在涉及有关第二条准则的报告中提供指南的相关信息)

ASX Principle 2的主旨是期望公司通过对董事会的成员数量,董事的职责以及其他相关事项约束和有效组织使得董事会最大限度履行其职责,发挥最大监管执行效果。在我看来,董事会的独立性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很大的重要性。

在ASX Principle 2中,首先强调的是董事会中对董事的要求和约束。董事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Recommendation 2.1:A majority of the board should be independentdirectors(企业董事会的大部分董事应该是独立董事)。该建议明确提出了独立董事的定义:独立董事是指不处于公司管理层,与公司日常经营无关且无法被外界影响其决策的董事。独立董事的确立是为了保证董事会能够进行“独立决策”。

在Recommendation 2.2中明确规定了董事会主席(董事长)应该是独立董事。独立董事会主席有助于更有效地协调董事会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的包括合作及矛盾的相关关系。Recommendation 2.3是对董事会主席选举过程中的进一步约束,明确指出公司董事会主席不应该同时担任首席执行官的管理职位,这是董事会与管理层两者之间独立性进一步的阐释与规定。

企业董事会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董事,董事会主席的独立性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有着紧密联系。对于生产型企业而言,能源供应直接影响产品生产过程,如果董事会成员以及董事会主席(董事长)与能源供应商有着利益关系,为了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董事会选择传统能源,而选择污染空气,进而破坏生态环境而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5]Recommendation2.3中董事会主席与企业首席执行官不能使同一个人的规定就确保了董事会不会为了个人的利益而牺牲全部股东的利益,而能做出维护完成利益相关者即股东的合法利益。因此,为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沃尔沃斯应继续努力追求高质量的公司治理,并使董事选拔机制透明化。

参考文献:

[1] 席酉民,赵增耀.公司治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Woolworths Limited annual report 2013.

[3] Woolworths Limited strategy & objectives 2013.

[4] ASX Corporate Governance Council,Corporate Governance

Principles and Recommendations with 2010 Amendments,

2007.

[5] ASX Corporate Governance Council,Corporate Gover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