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范文1
[关键词] 民俗旅游 可持续发展 民俗
民俗旅游资源就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俗现象的总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俗旅游资源就是我国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民俗旅游资源的核心内容是民俗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民俗风情,是民俗旅游资源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因其受到不同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民族传统、科技水平等的作用,在生产和生活各个方而表现出来的特殊的民俗现象。民俗旅游良性发展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湖南少数民族民俗为例,分析民俗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湖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特点
1.民族风情丰富多彩,风格惟湘独有。湖南少数民族全省有51个民族,各族风情有别,部分土著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如湘西规模宏大,场面热闹的苗族节庆日等。湖南无独有的少数民族,却有颇多惟湘独有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如吉首苗家的“跳香”等,几乎都是国内闻所未闻、别开生面的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
2.历史源远流长。湖南少数民族除回、维、蒙、满为外来迁徙者外,苗、土家族、侗族、瑶族等都是土著少数民族,其生息繁衍史源远流长。湖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发祥地之一。川、鄂、湘、黔部分地方土家族主要来自湘西土著人与巴人、汉人组合而成,由于湖南境内少数民族活动历史悠久,因而风情旅游资源史也源远流长。永顺祖师殿是土家族年代最悠久的宗教活动场所,江永县千家峒是瑶族原始居住并发脉之地。
3.地域差异明显。表现在两个方面:(1)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全省约占85%的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在湘西、湘南、湘东一带的边远山区,以湘西自治州、通道、江华、城步等地为主。(2)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地区特色明显,武陵山、雪峰山以西以苗、土家族风情旅游资源占绝对优势,西晃山和天子大山以南侗族风情旅游资源占绝对优势,南岭地区瑶族风情旅游资源占绝对优势。这些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多分布于自然资源丰富但落后的山区。
二、湖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过度开发使民俗旅游资源破坏严重,结果造成许多民族文化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度的旅游开发,是以牺牲民族文化特征换取部分人的经济利益;脱离传统,民俗旅游出现舞台化、商品化。外来文化加速了旅游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异,导致当地的居民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发生转变,进而影响其行为习惯。旅游开发打破了原来的文化封闭氛围,加速了服饰、语言、建筑以及生活习俗等民族传统文化的变异,最后将导致某些传统民族文化特征被同化或消失;不少民族地区为了增加旅游的吸引力,缺乏认真研究,从形式上照抄照搬一些民俗活动,呈现在游客面前的民俗表演和旅游文化产品与该民族的原生文化相差很大,体现不出自身特色,缺乏新意、创意与个性吸引力。
三、湖南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
1.高品位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阻止“商业化,少庸俗化”。高品位开发是指旅游地在民俗资源开发上,要准确瞄准本地区的资源特色,结合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环境,把独特的风情民俗展现出来。因此,高品位开发利用民俗资源是可持续发展民俗旅游的关键。
2.采取相对封闭措施,防止被同化。对于旅游地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来说,极易遭到异地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导致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被削弱。相对封闭措施,保持民俗旅游民众办,这是抑制民俗同化的有效办法。这样保持以地方习俗为主要对象,当地群众参加经营的相对封闭性,既能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体现民俗旅游真正的民族味、朴实感、亲切感,又能造成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来刺激民俗旅游动机的产生,带来更多客源。
3.强调民族地区个人参与,维护居民利益。地方发展旅游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地方居民的生活质量。但在民俗旅游开发中,由于过分强调投资方的利益,导致民族地区居民的利益常常被忽略,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为此,建立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机制尤为必要。这样,既可防止民俗文化被庸俗化或商品化,又能造成当地文化、经济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来刺激旅客旅游动机的产生,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尊重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居民积极献言献策。其次,要充分照顾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维护其经济合法权益,并尽可能多地为社区居民创造旅游就业机会。最后,要为当地居民提供充足的公共设施和娱乐设施,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4.树立民俗旅游品牌意识。品牌就是一种能够持续给消费者带来利益的符号,是由一种保证性徽章创造的无形资产。加强品牌建设,实行品牌化经营,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随着国内旅游竞争的加剧,众多企业在民俗旅游开发中纷纷走上了品牌经营的道路。可以说,品牌化既给民俗旅游开发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又能有效防止后来者的刻意模仿。
参考文献:
[1]龙梅赞:湖南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28~29
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范文2
关键词:庐陵 民俗体育 传承人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152-02
1 庐陵民俗体育
庐陵民俗体育中,虽然有些受到保护,进行重新整理。这些受到保护的民俗体育,诠释了庐陵民俗文化的历史变迁,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庐陵民俗体育受到了很大关注,并采用一些现代科技手段,来进行传承和保护,但是庐陵的民俗体育传承仍然面临着很大困境,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
庐陵的民俗体育也属于庐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西省成立了井冈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这一研究所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力挖掘和整理,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努力对这些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一些民间民俗体育和艺术受到了很好保护,并且成立了庐陵民间体育文化艺术表演团。这些民间体育在这样的方式下,受到了很好保护。当然,有足够证据表明,仅仅依靠井冈山大学来对庐陵的民俗体育和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是不够的。当然还需要地方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配合。通过上下级的配合,对这些存在的民间体育活动进行客观描绘,整理出能够更好传承的文字资料,为今后的传承和深入研究提高理论依据。
2 发展困境
从目前庐陵的民俗体育发展来看,庐陵民俗体育的传承人面临着很大的发展困境。这些极大阻碍着庐陵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
2.1 后继乏人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首先追求自身的物质生活。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纷纷外出,农村人口已经大量减少,尤其是一些青壮年,在农村当中数量已经极少。另外一些年轻的学生外出读书、工作,很难再重新回到农村地区。另外,一些年富力强的艺人也在不断寻求外出发展的机会,留下来的人口越来越少。庐陵的整体情况也正是如此,由此就致使一些庐陵民俗体育项目严重缺乏学习和继承人。致使人员不齐,传承人的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甚至在一些较为严重的地区,已经出现一些民俗体育和文化的消失。这种现象在我国民俗民间艺术和体育中属于广泛存在的现象。例如:在庐陵地区,比较出名的万安股子灯。这种需要通过严格的学习,才能够掌握的技艺,不管是从台前表演还是幕后准备,都需要一定技艺。但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一传统的民俗技艺,已经逐渐失去了其原来的意义。即使有个别掌握这些技艺的传承人,也是年过花甲和古稀,无法再继续将其发扬。只能通过传承的方式,去将这些技艺延续下去,但是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状态[1]。
2.2 资金短缺
关于民俗体育的传承,另外一个现实的困境在于资金的短缺。目前,虽然国家财政部门每年都会给各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划拨一定的款项。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无论多大的蛋糕,分到每个人手中,也所剩无几。因此,仅仅依靠国家的财政支持是不够的。近年来,庐陵民俗体育也组织了少量的商业性演出,但是这些收益数量极少,往往只是杯水车薪。这些收益也远远不能满足艺人们的生存需要。因此,这些拥有着技艺的人们都纷纷转向其他行业,而不再致力于传播这些传统的民俗文化和体育。尤其是一些青年人更是如此,传承人在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时,就出现了“招不来、留不住、传不下”等问题。一般情况下,原先这些民俗技艺与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两部分资金来源:一是自己组织的收入;二是村民自发捐助。然而,现在这两项来源都在减少。随着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民间的运作,也变得非常困难。而原本这些民俗传承中需要的衣物、材料支持,也需要另外的资金进行购买,原先的已经不能够满足要求。因此,要想传承下去,得以生存和发展,弥补资金短缺是一项重要任务。资金的短缺,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最为明显的就是影响到传承人的收徒、授徒,两者的积极性都受到严重打击。
2.3 观念老化
在我国民间,一直以来流传着一句话:传男不传女。因此,很多传统的技艺,只传男,不传女,这是我国传统思想观念所决定的。如果遇到传授给女子,则会被认为是有伤风化。因此,在漫长历史演进过程中,就遗留下了这一陋习。除了这一问题之外,还有另一方面就是一些历史悠久的民俗体育项目,无法与时代接轨,还是保留了原先的一些方式和方法。虽然也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优点,但是却造成这些民俗体育在传承上有了很大困难。比如:很难走出家门到异地演出,很难获得推广宣传、展示交流等机会。一些固定的活动形式、活动时间和活动场所,限制了其继续传播的速度和途径。例如:庐陵有“打灯”的固定舞台,由于观念老化,一些传承人还要始终遵循传统的观念,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一民俗活动形式和民俗体育项目无法得到推广,更得不到广泛认可和喜爱[2]。
3 结语
总之,庐陵民俗体育作为艺术文化的瑰宝,备受关注,但是传承过程中面临困境。为了解决这些困境,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在学校安排此类课程,从小培养学生热爱民俗体育的习惯和热情,尤其是在一些高校,可以根地方特色,加入一些优秀的传统民俗体育项目,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教学,还能够达到传承文化的效果;对那些传承人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有利于传承人的留存和再生。二是国家方面,要进一步加大资金的支持,将资金直接划拨到地方各个保护和传承单位手中;传承人可以进行一些商业表演,自保运营;同时也可以积极向一些社会机构求助,加大资金的来源。三是要转变观念,尤其是那些老一辈的观念,要加以借鉴,也要适当改变,总体思想是为了民俗体育的更好发展。这些措施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庐陵地区民俗体育传承人所面临的困境,甚至是我国整体民俗体育的传承困境[3]。
参考文献
[1] 阮小娟,阮晓春.庐陵民俗体育传承人的现状发展[J].民族传统体育,2015(27):205-206,208.
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范文3
关键词:瑶族长鼓舞;地方高校;舞蹈教学
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中国的瑶族人口有260万,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西、湖南等多山区的省份。瑶族长鼓舞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民族舞蹈。瑶族长鼓舞作为一种地方文化资源,目前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也并未在高校舞蹈教育中进行有效的运用。为此,有必要围绕瑶族长鼓舞资源开发及其在地方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一定研究。
1 概述
1.1 瑶族长鼓舞简介
瑶族的长鼓舞诞生之初是瑶族人民在祭祀盘王时所跳的舞蹈。跳舞者手中拿着长鼓,身穿瑶族传统服装,肢体动作效仿砍伐树木、建造房屋、穿越山谷等,形象逼真,带有浓重的原始意味。长鼓舞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双人舞、群舞、单人舞等,可是当今我们见到的通常是群舞,双人舞与单人舞被囊括在群舞之中,和这种舞蹈的存在方式相关,其大多出现在公共场合,如祭奠、庆贺新生命的到来、庆贺农业的丰收等。还有部分地区会辅以锣笙、芦笙等,为长鼓舞增添不同韵味。总而言之,瑶族长鼓舞体现了瑶族群众的果敢、积极、坚韧、无所畏惧的性格。
1.2 瑶族长鼓舞对地方高校舞蹈教学的作用
瑶族长鼓舞对地方高校舞蹈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学生掌握民族舞蹈的个性特征与动作要领。使学生体验具有民族舞蹈个性特征的舞蹈动作,有利于其正确把握舞蹈的个性特征与动作要领。其均具有柔韧、淳朴、奔放、旷达的特征,方式众多,类型多样。
二是有利于学生体会民族舞蹈的内在意蕴和审美。瑶族长鼓舞的内在意蕴便是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有效融合。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宏伟的气势、绚丽的色调、夸张的动作等元素呈现出来的便是阳刚美;愉悦欢快的节奏、轻逸的舞姿,极尽协调的色调,极富曲线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的便是柔和美。
2 瑶族长鼓舞教育资源开发现状
我国各个地区的学校舞蹈教育均在全面开展教改工作。传统教学内容的滞后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的降低是促使高校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原因。以瑶族长鼓舞为例,随着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被各界所熟知,其在舞蹈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也逐渐被挖掘出来。地方高校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发瑶族长鼓舞资源,邀请瑶族长鼓舞艺人参与高校舞蹈类课程的改革,同时也是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目前,地方高校正在努力开发瑶族长鼓舞教育资源。刘小春等通过广泛地调研和走访瑶族长鼓舞源地及发展发展地,并与瑶族长鼓舞艺人进行访谈交流,最终编撰了我国首部关于瑶族长鼓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丛书――《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瑶族长鼓舞》。这部丛书对“瑶族长鼓舞”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与节庆民俗的关系、传承与保护、变迁与发展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这部丛书为瑶族长鼓舞在地方高校的舞蹈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
同时,也有地方高校从实践层面探索了瑶族长鼓舞作为教育资源在地方高校中的应用。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邀请北京舞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钟宁教授、汪云田老师详尽介绍了瑶族舞蹈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编排了瑶族舞蹈作品《敲起铜锣追男崽》,使学生们对民族舞蹈特别是瑶族舞蹈的历史及研究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地方高校而言,充分利用瑶族长鼓舞资源开展舞蹈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文将对瑶族长鼓舞资源在地方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述。
3 瑶族长鼓舞资源在地方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地方高校舞蹈教育课程改革刻不容缓,应当以着重凸显瑶族长鼓舞为特色的课程,把瑶族L鼓舞引入高校舞蹈教学中。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制定详细的瑶族长鼓舞教学计划
经过深入了解瑶族长鼓舞,对各个地区调研的资料加以汇总后,结合应用型人才培育目标,提出两套教学计划,且按部就班地进行。具体如下:
一是可以尝试开展“瑶族长鼓舞基础动作练习”,对经典的瑶族长鼓舞动作加以整编,选取典型的动作分步骤教给学生,使其领会这种舞蹈所独有的风格内涵,一学期大概教授3~5个民族舞蹈。在教给学生民族舞蹈经典动作组合以前,应当先讲解有关的理论知识,如此可以使学生更快速地掌握舞蹈动作,更科学地领悟舞蹈的内在意蕴,同时为之后的作品改编奠定基础。
二是可以尝试“成品舞蹈创排”,在学生学会该舞蹈的经典动作组合以后,让学生基于民族舞蹈要素编排成品。如此,能够使学生经过掌握瑶族长鼓舞成品舞,一方面提升表演水平,另一方面牢固掌握动作要领与特点。
3.2 将瑶族长鼓舞视为所有专业的公共课
个性化课程的开展不可拘泥于舞蹈专业的大学生,应当以学校所有学生为对象进行。在教学设计中,构建瑶族长鼓舞民俗舞蹈经典课程开放系统,创编部分容易学会的、蕴含民俗特点的动作,调动非舞蹈专业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切实体会到这种舞蹈的独特风采。瑶族长鼓舞教学一方面让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更为多样,另一方面有效推动了民俗文化的发展。
3.3 注重瑶族长鼓舞教学效果的展示
地方高校应注重每个学习周期后的瑶族长鼓舞教学效果的展示。可采用多种方式来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如表演一个舞蹈片段,使学生全面展现自己在一个学期中学到的知识,同时也有效宣传了瑶族长鼓舞,吸引更多的学生了解与学习这种舞蹈,使其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4 结语
地方高校必须深入地挖掘瑶族长鼓舞作为教育资源对舞蹈类教育的重要作用,并积极探索瑶族长鼓舞在地方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应用。通过在舞蹈类专业中开设瑶族长鼓舞相关课程,形成富有特色的舞蹈类课程体系,在传承和保护瑶族长鼓舞的同时,提升地方高校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 何永琳.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广西瑶族长鼓舞的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5(9):239.
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范文4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把握
罗雄岩撰写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提到:“所谓舞蹈的风格性,是指舞蹈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是一个舞蹈作品思想、形象形式特点的总和,也是该舞蹈区分于另外一种舞蹈的最显著的标志。”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的古国,同时也是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几乎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具艺术风格的舞蹈,这些舞蹈保存着大量的古代生活的形象特征,也积淀着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因素,成为了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所以从更深一层次的角度来说,我们今天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除了要掌握这门舞蹈艺术的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需要,这是每一个学习和从事艺术的人责任和义务。
在当前的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学生们在民族舞蹈的表演中,风格和情感的表现都是一样的,没有充分表现出该舞蹈的艺术特点,教师一遍遍的示范,学生一遍遍的模仿,最终只是学得了基本的动作,没有风格和情感可言。鉴于上述的教学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应当从“风格性”入手,运用民俗文化的学习、讨论和研究,对舞蹈动作进行剖析,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进行深入的体验,以启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欲望,更好地区别和掌握各民族和各地区不同的风格和韵律,从而赋予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以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风格性”的把握
1.重视和学习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可谓是民族民间舞蹈的母体,没有漫长的丰厚的民俗文化的发展,也就没有民族民间舞蹈的出现。以往的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一开始就是某种舞蹈的动作训练,学生们掌握了基本的动作要领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要知道舞蹈绝不仅仅是一门孤立的艺术,它的背后,有着与其相对应的舞蹈文化,包含着这个地区和民族的民族心态、民族审美、民族内涵等一切文化特征。我们要做的就是依靠这些文化产物,加深对于舞蹈的了解,展现出舞蹈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概。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的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的讲解,这种讲解也是有一定要求的。首先讲解一定要准确和精炼,一个民族和地区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所以讲解一定要有针对性,选择和舞蹈联系最为密切的方面,同时也要有适当的示范动作。当然示范动作时一定要和讲解的内容相切合的,能够对于讲解起到解释的作用,给同学们以直观的展示。其次要讲究教学的方法,不能沿用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而是要重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了明确的认识,继而再把这种认识带到动作中去,才能达到二者的融会贯通。
2.善于剖析典型动作的由来
如果说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代表,那么舞蹈中的典型动作,则是民族民间舞蹈的代表,也是最能体现这种舞蹈风格的主要特征之一。所以说,要想让学生真正把握住舞蹈的风格,就要着重分析这些典型动作的由来,这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所在。拿藏族的舞蹈来说,这藏族舞蹈有着“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率特点,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呢,这是和藏族的传统文化及、地域环境分不开的。藏族人民一直信奉藏传佛教,在经常性的朝拜中,要做出俯身、叩头等动作,所以藏族锅庄舞中,常有一些去俯身低头的前倾动作。同时,地处雪域高原,这里的冬天十分寒冷,所以穿戴的衣物十分厚重,特别是厚厚的长靴子,直接影响到了小腿的活动。全身上下,只有胯关节和膝关节相对灵活一些,所以就有了藏族舞蹈中的坐跨和松腰的基本体态。又如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的造型,因为傣族人民信奉小乘佛教,孔雀在小乘佛教中被视为灵物,三道弯就是模仿了孔雀在喝水时候的造型,以表现孔雀的飘逸和灵动。所以说,通过对一个典型动作的重点剖析,能够帮助同学们在本质上认识这种舞蹈,对于其风格的形成、发展和动作的来龙去脉等,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于其风格的掌握也就加深了一步。
3.积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民族民间舞蹈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由劳动人民创作,并由劳动人民表演的,田野村寨是民族民间舞蹈的最佳舞台。如果离开了这种原生态的环境,对于舞蹈风格性的把握来说,就成了一个难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着同学们去想象当时该舞蹈表演时的场面,为同学们更好的把握舞蹈的风格,提供一个重要的辅助条件。
首先是课堂舞台化,很多教师和同学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台下练习上很多遍,不如台上正式表演一遍,这是因为一上了舞台,身着表演服装,在灯光、音响的衬托下,演员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起来,从而更够更深刻的展示出舞蹈作品的风格和内涵。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将课堂趋于舞台化,尽力让同学们有一种舞台表演的感觉。比如可以穿上独具特色的民族服装,以加深对于舞蹈风格的理解。在一种热烈的气氛之下,对于舞蹈特有的体态、动率特征,掌握起来就会容易许多。
其次是课堂的生活化。民族民间舞蹈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模仿出该舞蹈表演时候的场景,让学生感受身处民间那种热闹的欢腾场面之中。如:在民间舞教学到尽兴时,学生可以喊一喊像藏族舞蹈的“拉索”,东北秧歌叫鼓时的“嘿嘿”声,这种能够提神、提劲的喊声,有助于抒发学生的感情,并把情绪推向。再如:在藏族民间舞教学过程中,舞蹈队型的编排可采用从右向左顺时针绕圈进行,动作以左方向为始,旋转以左转为主(这与宗教仪轨中“转经”的方向是一致的)。从而让学生感受藏族民间舞蹈蕴涵着的深层文化底蕴。
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范文5
现代教育形势下,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注重知识体系的教学,还应该结合当地的一些资源特点进行“因地制宜”式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全面的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本文主要针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因地制宜”的教学方式展开了讨论,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因地制宜 教学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以课堂上的书本教学为依托,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根据当地的一些资源进行教学,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充分的利用自身的一些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当地的资源,让学生对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家乡的历史文化进行了解,让学生在探索和实践当中获得新的感知,其实当地的各种自然资源环境或者人文历史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资源,只要将这种资源和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就能够在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地制宜”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将学习的内容和实践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1.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展语文教学
自然环境本身就是值得学生进行学习的资源,让学生从课堂上走出去,去真正的感受大自然的开阔,教师在语文教学当中不能让学生只局限在课堂教学当中,可以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去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探索,去创新,让学生得到更加丰富的知识,得到更好的锻炼。根据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感受到语文描写的魅力,比如:初中课文中的《爱莲说》中描写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如果光靠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讲解,学生很难将莲花的本质特点理解清楚,不能够感受到文章中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说如果当地刚好有荷花的话,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去到大自然中观察真正的荷花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有真实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与荷花来一次亲密的接触,让学生仔细观察荷花的形态,将真实的形态与文章中描述的内容相结合,以真实鲜活的形象来理解文章中的表达,通过对荷花的观察能够帮助学生让学生对荷花有更深的了解,进而能够在写作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素材,通过这样结合当地资源的真实体验,能够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结合家庭和社会的资源进行教学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在社会当中还有很多地方是需要学生去学习的,这是在课堂教学中无法进行模拟和教授的。社会为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要远比教科书详细,真实,生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够灵活的运用,比如:在学习《多一些宽容》这篇课文的学习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真实的去体验一下,让学生参与一些小的活动,感受下不同的人的不同态度,要从对方的角度多进行考虑,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忍让,才能够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人们之间的相处才会更加的友好,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生活中的真实状况,也为学生将来走进社会奠定一些人际交往的基础。另外还可以结合一些家庭环境教育学生孝敬父母,懂得感恩,在学习《背影》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感受文章中描述的那份深沉的父爱,然后布置一个“为父母洗一次脚”的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通过社会和家庭的一些影响,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这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形式下,去充分的锻炼学生的各种品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让学生的人格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全新的感知,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
3.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历史的发展造成为文化的积淀,各个地区都有自身不同的文化历史,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的利用当地具有的资源,可以利用当地的一些历史人物或者是民俗、戏曲、文物古迹和一些建筑等资源,开展具有历史特色的教学,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一些具有当地民俗特点的文章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充分的结合当地历史文化优势。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文《美丽的西双版纳》时,对于云贵地区的学生来说就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教师可以让学生真实的观看一下景色宜人的西双版纳,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要学生去感知,对文章描述的情景进行真实场景的再现,切实的感受到文章中描述的语言文字的形象程度,对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同时这样的一种形式能够让学生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弘扬了当地的民俗文化,让学生对于家乡的文化历史有了了解。还有如果当地一些古代遗址保留较为完整的,在学习古代建筑方面的文章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去真实的感受一下古人的居所,生动的了解一下到底是怎样的雕梁画柱,古典建筑具有哪些不用于现代建筑的地方,具有那些独特的美感,通过深入具体的观察能够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领悟到,在历史文化当中尽情的游览,感受历史文化带来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将语文知识学“活”,全面的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总 结】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的内容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并不是拘泥于课本上的文字教学的形式,教师要学会充分的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融入大自然当中去感受真实的自然美景,体会家庭和社会的丰富多彩,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活动,还可以将课堂内容延伸,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让学生感受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让语文教学生动形象,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是有趣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全面的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常新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22)
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范文6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受到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特性,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具有相对稳定性。地域文化包括方言文化、民俗文化、建筑特点、环境特点等。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博物馆是一个社会服务性机构,它以收藏保管、陈设展览、对外宣传教育、科研为主要职能。陈设展览是观众了解文物、历史的一种手段,现代博物馆展览形式设计上除满足知识的专业性权威性外,还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接受能力的差异,摒弃教科书式灌输的方法,做到互动、参与,寓教于乐等方式进行设计,做一个有趣的展览,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由于博物馆藏品数量与种类的限制,断代史陈列作为比较适合基层博物馆开展的陈列形式,具有投资少、特色鲜明、贴近地方历史等特点,是博物馆展示工作发展的一个方向。开封作为北宋的都城,选取北宋这一历史时期进行展示,同时结合开封古都的城市风貌,凸现了宋文化在开封市的传承与延续,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故此在确定研究对象时,将如何运用设计的手段,在科学合理的程序框架内,将地域文化与陈列相结合,创造精品陈列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开封博物馆及其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简介
1、开封博物馆概况
开封市博物馆位于八朝古都河南省开封市,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包公湖畔,是一座集陈列展览、文物收藏、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8万余件,尤以陶瓷器、铜器、书法、绘画、石刻为特色,并于2004年成立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中心,致力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掘、整理、保护、研究、传承及相关文创产品的开发应用。开封市博物馆新馆位于开封新区五大街与六大街之间的郑开大道北侧,众意湖东临,建筑面积54286㎡,共分为陈列区、公共服务区、藏品保管区、文物修复区、学术研究区、行政办公区、后勤设备区等七大功能区,设有贵宾室、会议室、青少年活动室、学术报告厅、4D影院等服务设施,是一座基础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博物馆。
2、东京梦华—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简介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王朝之一。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了著名的“陈桥兵变”,取代了后周政权,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北宋建国后,通过南征北战,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北宋时期社会经济非常发达,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其农业、手工业、采矿冶炼、漕运造船、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城市发展均创造了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新辉煌。特别是北宋时期的东京,城郭宏伟,“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经济繁荣,风光旖旎,物华天宝,不但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有“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开封作为北宋都城,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面积之大、人口之多、经济之繁荣、建筑之辉煌,不仅在当时的全国是首屈一指,就是在当时全世界也是最为繁华的贸易大都市。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是独一无二的。开封博物馆馆藏文物也十分丰富。其中,宋代开封府题名记碑、大晟钟、铜官印、崇宁通宝、各种窑口瓷器和其他文化典籍等珍贵文物,令人叹赏。在展示手段上开封博物馆力图突出了一个“新”字。首先,采用实景式陈列手段,将宋代的牌坊、拱柱、茶肆、瓷窑在展厅里复原,营造出梦回千年的感觉。另外,展览还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来辅助展览,“幻影成像”让宋代“清明上河”的历史情景活了起来,互动式虚拟翻书让游客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宋代知识,光电沙盘展现了宋代东京城的繁华胜景。这些新的陈展方式与宋文化主题的结合,增强了展览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使展览直观生动,雅俗共赏。
四、地域文化在断代史陈列中的表现方法
文化从广义上讲,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通常包括文字、语言、建筑、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一个地域的文化区别于其它地域,首先它自己要有独有的特点。这需要我们在总体设计阶段耐心、细致的寻找切入点。以开封博物馆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为例,主要突出了宋代的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与现代开封城摞城的奇观和国宝《清明上河图》相呼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地域文化的表现方法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它是融合在整个陈列的组织程序中的。在确定主题时,最佳的主题就是代表了本地区文化精髓的历史阶段;在设计阶段,需要认真参照大纲,突出地域文化的特点。如宋代开封城的建筑样式,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开封古城墙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故而在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中,复制出了北宋开封城的模型,反响非常好。在空间设计中,要考虑当时的建筑样式、装饰纹路等,尽量贴近历史,又能充分反映地域的特色;在色彩设计中,以红色为柱,斗拱采用蓝、白、绿三色,版面以黄色为背景色,充分反映了宋代建筑复杂华丽和当代开封人民生活丰富多彩的特点。由此我们总结融合地域文化与陈列中的方法为:在确定主题时,找到最能代表本地区文化的方面,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地将“特色”融入到陈列当中,使陈列富有历史的气息,能够使观众感受到浓浓的“乡情”。
五、科技的运用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光电及多媒体手段在如今的展览陈列中已经得到了非常普遍的运用。开封博物馆在该展中利用电子翻书、投影、电子浮雕图版、幻影成像、触摸屏、全息投影装置等科技手段让观众从展览中既能了解到开封悠久的历史,又能真切地感受到北宋的辉煌,身临其境,有梦回千年之感。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猛的时期,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场所,要充分重视“特色”陈列的作用。地方博物馆在资源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断代史陈列,是地方博物馆进一步发展的有益尝试。开封博物馆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是符合开封地域文化特色,反映北宋时开封文化的重要窗口,体现出了开封地域文化特色。该陈列的社会反响较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作者:吴岳 单位:开封市博物馆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地域文化与课程(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4.
[2]何晓明,曹流.中国文化概论.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10.
[3]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4]邹瑚莹,王路,祁斌.建筑设计指导丛书—博物馆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刘国余.设计管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2003.
[6]尹书倩,张虎,杨翼编著.展示设计.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8.
[7]尚慧芳,陈新业编著.展示光效设计.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8]冯节.展示设计.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