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的区别

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的区别范文1

1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和就业状况。

电子商务实现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高效、协调运转,被看成是未来全球商务活动的主流,代表着未来商务发展的方向。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政府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战略选择,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作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巨大的国内市场对电子商务这一新兴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呈逐年递增趋势。

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高职教育利用其专业设置灵活、人才培养贴近市场的特点,早在1999年一批院校开始试办电子商务专业,到目前为止已设置电子商务专业的高职院校达700多所。我院是在2005开办电子商务专业的,累计毕业生约120名。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这些毕业生在进入人才市场时本应抢手,但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是70%。一方面是企业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另一方面每年大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无法就业,或是做着与自己专业不相干的工作。这种状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

1.2高职人才培养现存问题分析。

作为一名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和研究者,在平时的教学和与学生的交流中以及参阅相关资料,总结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上所存在的问题如下:

1.2.1培养方向模糊。

当前主要存在有三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电子商务就是简单的“电子化技术十商务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无侧重点,以为只要把商务知识和电子化技术简单地堆砌在一起就可以了,而未追求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学生在校短短的几年中什么都学,什么都会一点,但又什么都不精,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另一种思路是电子商务本质仍是商务,因此电子商务的教学应该就是商务知识的传授,把电子商务的教学等同于经济管理专业中传统商务的教学;还有一种就是高度重视各种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忽略了商务知识的教学,由此电子商务专业也就基本等同于信息技术专业。以上三种模式以第一种最为常见,因为这种模式对于学校来说最容易组织和实施:有现成的教材、现成的师资、现成的讲义,运作起来十分简便,需要变化的只是将信息技术专业和商务专业多个方面的资源揉合在一起就行了,很容易形成批量教育,但这种“万金油”式的人才是不能支撑中国电子商务未来的天空的。

1.2.2课程设置欠佳。

专业科目开得过于多,我们首先来看看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协作组确定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大纲的核心课程:除了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经济学、网络营销等,还要学习生产管理、企业管理、网页设计、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等诸多课程,每门课都蜻蜓点水的学一点,走马观花。从课程设计上来说,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横跨经济、管理、营销、技术四大领域。短短大学三年,能精通其中一域就已实为不易,即使有学生苦读三年,成绩优秀,虽各领域均有涉猎,却无特点,在笔者看来,充其量可称为通才,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

1.2.3缺乏技能训练。

目前高校电子商务教学的现状是:教师以说为主,学生以听为主,而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商务学科,无论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商务策划、项目实施都需要大量的动手训练。尽管近年高校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推出了电子商务实验室系统,供学生模拟练习,但是这些软件仍然脱离于实际的商业环境,甚至有不少软件已落后于现有的应用。学生的实都在虚拟环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另外,由于教师本身很少参与商务实际运作管理,课程的案例来源、实习指导、创业指导都受到了极大限制。

1.2.4毕业生就业方向模糊。

由于不能准确定位应聘的行业与职位,因此泛泛的简历不能吸引用人企业,电商应届毕业生往往失去面试的机会。另一方面,即使获得面试机会,由于不了解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对于企业提供的职位缺乏工作方法、经验和热情,使他们也很难应聘成功。

1.2.5供需双方的理解出现偏差。

尽管毕业生在简历中都标明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及学分成绩,但招聘企业很少在招聘岗位上明确写出“电子商务专业”这样的职位。可实际上,对很多企业来说,包括信息调查、市场策划、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网络计算机技术、财务、行政等在内的工作岗位都需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只不过这些企业没有在岗位描述中列出“电子商务”四个字罢了。由于毕业生不了解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当他们没有发现“电子商务”四个字时,便放弃了投递简历;即使投递,也作为专业不对口的无奈之选。这些毕业生并不具备将所学专业、课程与以上某个岗位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突显自己知识与优势的简历撰写能力和面谈能力。

纵观上述所列的原因,因为当前高职院校未能清晰地界定出所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而提出的培养目标相对宽泛,造成了当今就业率不高的现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充满了迷茫和疑惑,无法给自己定位,久而久之容易对这个专业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2正确理解电子商务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说法。

现在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的一个误区是:技术和商务想两头都占,一谈培养的人才,就是既掌握信息技术,又懂商务的复合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强调在博学的基础上,个人再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有一个重点的学习方向和研究领域。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做机房服务器管理、做网站建设,竞争不过计算机、通信类专业的学生;做管理,竞争不过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做营销,做不过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我们的竞争优势究竟在哪里呢?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做什么?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就来自于对电子商务行业的深刻认识。那么,如果偏向于管理或营销方向,就要时刻了解全球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动态,为公司管理和市场开拓提供更合理的建议;偏向于技术者,如果能充分了解电子商务的特性,了解互联网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则技术工作就会变得更具有营销性和亲切感,能从管理者的高度来从事技术工作,而这些,是计算机类、工商管理类、市场营销类等专门专业的学生所不具备的一种思想和理念。

故电子商务人才知识的复合型特征,决不意味着是一堆现有技术和商务知识的随意组合,而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在电子商务这种现代商务模式的基础上整合起来,充分认识到他们掌握的决不只是用于应用或修补的工具,而是一种新的现代商务活动方式。因此,电子商务专业应当理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商务组织、管理和业务方式及其特点,理解电子商务决不仅是商务手段和方式的更替,而是整个商务运作体系的变革,应该具有完整的电子商务观。

3电子商务人才需要打造的核心能力。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职业经理认证办公室研发中心主任郑培先生说:“我们学习电子商务,首先就要培养自己拥有电子商务感。”什么是电子商务感?简单的说,就是无论碰到什么事情都能想想如何用电子商务来帮助解决和实现问题,这就是电子商务感。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有时候更多的要扮演一种新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的角色。

从专业分工的角度看,电子商务应毫不犹豫以商务为主,技术层面的知识以理解为主,对技术感兴趣的实在应该去计算机、软件工程、软件开发等系部,而不是电子商务。如果大家对此形成共识,则这些网络公司对商务类岗位的要求,也就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几年学习期间应该精心打造的核心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首要的核心能力就是交流能力。

交流包括口头和书面,口头的能力主要指在进行电子商务营销和策划时与公司各个阶层的人或是客户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电子商务通过虚拟的网络为媒介来进行交流,文字是主要的表达方式,故书面的表达能力在电子商务中也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博客和论坛营销等都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底。

3.2理解技术与商务的关系。

技术是为商务服务的,通讯、网络、软件技术对商务有着重大的影响。电子商务学生应该熟悉电子商务技术的最新进展,同事具备足够的现代商务知识,对组织、商务流程、市场环境、消费者、竞争、商业信息等各方面要有独到的领悟。如果电子商务的学生没有独到的网络商务分析能力,就和传统商务的学生没有区别,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现在网络公司的一些创新商务模式,往往就是技术和商务结合的产物。故电子商务学生应经常关注这些问题,尝试策划和在实践中创新。

3.3较高的搜索、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电子商务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要比别的专业更高,要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判断形成自己的视角,从而对外界的变化能更快做出反应。否则,在这个领域很容易被淘汰。和会计比起来,5年后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没有人能预测,但会计不会有什么变化。

4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中央财经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系主任林政说:“我们认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架构应该是倒‘T’

字型,横杠代表’博学‘,是我们所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给学生一个有发展空间的专业知识平台;竖杠代表’专攻‘,这一方面要靠教师的引导,还要看学生的兴趣所在。有侧重管理的,还有偏重技术的,学生可通过高年级的选修课、就业后的再学习或考研,达到在专业领域纵深发展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把“竖杠”补齐呢?

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4.1如何定位。

马云说过,阿里巴巴是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因为中国的中小型企业是最普遍且最需要电子商务的。阿里巴巴因为准确的定位,已经成为全世界赫赫有名的B2B交易平台。中国拥有3亿网民,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市场,2006年中国中小型企业总数已达到3000万,中小型企业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那企业需要哪些电子商务人才呢?企业进行电子商务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平台,自己建网站或是使用门户型行业网站,或是将两者结合起来。故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中小型企业的需求重点培养网站策划和运营、网络广告策划和推广、网上贸易平台应用、网络营销等方面的人才。

4.2如何实施。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定位分为四种类型后,实施是关键。高职高专学制三年,真正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半的时间,第一年开设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如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安全。后一年半的时间就按照专业方向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小班教学和培养。

4.2.1定位在网络策划和运营方向。

企业进行电子商务不单是建个漂亮的网站当门面,而是需要整合网上网下的资源,把传统的营销和管理整合到网上,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加利润的效果。由于企业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一般的网站技术人员不能胜任,而这些则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优势。电子商务的学生要去做网站建设的工作,首先要把本专业的优势告诉企业,让企业知道计算机专业不能做的事情你们能做,而且这些事情对于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故定位在此方向的学生,在校期间应该重点打造策划运营方面的能力,从大二起开始实习,尝试去构思网站和运营网站,关注和参加电子商务大赛等比赛,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4.2.2定位在网络推广方向。

企业网站的点击率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关注程度,所以企业非常需要网络推广人员,网络推广员的主要工作就是要把企业的网站在网络上推广,通过有效的网络推广工具来提高企业网站的流量,从而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故定位在此方向的学生应该熟悉现在流行的网络推广工具,了解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有效性。同时熟悉各种网络广告的表现方式,如图片广告、横幅广告、文字广告、Flash广告、主动弹出和点击弹出广告等,尝试在网络中推广自己学校网站是一种比较好的实践方法。

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近年来,中国电子商务业界可谓风起云涌,从百度上市到雅虎中国与阿里巴巴的并购,从淘宝的热卖到百度有啊的横空出世,就连佛门清净之地少林寺也高调开网店,电子商务在中国一片红火。各普通高校纷纷设置了电子商务专业,目前在读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达数十万人,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极低的就业率,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约为20%,对承担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而言,重新定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当务之急。

1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和就业状况。

电子商务实现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高效、协调运转,被看成是未来全球商务活动的主流,代表着未来商务发展的方向。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政府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战略选择,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作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巨大的国内市场对电子商务这一新兴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呈逐年递增趋势。

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高职教育利用其专业设置灵活、人才培养贴近市场的特点,早在1999年一批院校开始试办电子商务专业,到目前为止已设置电子商务专业的高职院校达700多所。我院是在2005开办电子商务专业的,累计毕业生约120名。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这些毕业生在进入人才市场时本应抢手,但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是70%。一方面是企业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另一方面每年大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无法就业,或是做着与自己专业不相干的工作。这种状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

1.2高职人才培养现存问题分析。

作为一名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和研究者,在平时的教学和与学生的交流中以及参阅相关资料,总结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上所存在的问题如下:

1.2.1培养方向模糊。

当前主要存在有三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电子商务就是简单的“电子化技术十商务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无侧重点,以为只要把商务知识和电子化技术简单地堆砌在一起就可以了,而未追求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学生在校短短的几年中什么都学,什么都会一点,但又什么都不精,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另一种思路是电子商务本质仍是商务,因此电子商务的教学应该就是商务知识的传授,把电子商务的教学等同于经济管理专业中传统商务的教学;还有一种就是高度重视各种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忽略了商务知识的教学,由此电子商务专业也就基本等同于信息技术专业。以上三种模式以第一种最为常见,因为这种模式对于学校来说最容易组织和实施:有现成的教材、现成的师资、现成的讲义,运作起来十分简便,需要变化的只是将信息技术专业和商务专业多个方面的资源揉合在一起就行了,很容易形成批量教育,但这种“万金油”式的人才是不能支撑中国电子商务未来的天空的。

1.2.2课程设置欠佳。

专业科目开得过于多,我们首先来看看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协作组确定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大纲的核心课程:除了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经济学、网络营销等,还要学习生产管理、企业管理、网页设计、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等诸多课程,每门课都蜻蜓点水的学一点,走马观花。从课程设计上来说,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横跨经济、管理、营销、技术四大领域。短短大学三年,能精通其中一域就已实为不易,即使有学生苦读三年,成绩优秀,虽各领域均有涉猎,却无特点,在笔者看来,充其量可称为通才,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

1.2.3缺乏技能训练。

目前高校电子商务教学的现状是:教师以说为主,学生以听为主,而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商务学科,无论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商务策划、项目实施都需要大量的动手训练。尽管近年高校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推出了电子商务实验室系统,供学生模拟练习,但是这些软件仍然脱离于实际的商业环境,甚至有不少软件已落后于现有的应用。学生的实都在虚拟环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另外,由于教师本身很少参与商务实际运作管理,课程的案例来源、实习指导、创业指导都受到了极大限制。

1.2.4毕业生就业方向模糊。

由于不能准确定位应聘的行业与职位,因此泛泛的简历不能吸引用人企业,电商应届毕业生往往失去面试的机会。另一方面,即使获得面试机会,由于不了解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对于企业提供的职位缺乏工作方法、经验和热情,使他们也很难应聘成功。

1.2.5供需双方的理解出现偏差。

尽管毕业生在简历中都标明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及学分成绩,但招聘企业很少在招聘岗位上明确写出“电子商务专业”这样的职位。可实际上,对很多企业来说,包括信息调查、市场策划、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网络计算机技术、财务、行政等在内的工作岗位都需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只不过这些企业没有在岗位描述中列出“电子商务”四个字罢了。由于毕业生不了解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当他们没有发现“电子商务”四个字时,便放弃了投递简历;即使投递,也作为专业不对口的无奈之选。这些毕业生并不具备将所学专业、课程与以上某个岗位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突显自己知识与优势的简历撰写能力和面谈能力。

纵观上述所列的原因,因为当前高职院校未能清晰地界定出所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而提出的培养目标相对宽泛,造成了当今就业率不高的现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充满了迷茫和疑惑,无法给自己定位,久而久之容易对这个专业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2正确理解电子商务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说法。

现在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的一个误区是:技术和商务想两头都占,一谈培养的人才,就是既掌握信息技术,又懂商务的复合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强调在博学的基础上,个人再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有一个重点的学习方向和研究领域。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做机房服务器管理、做网站建设,竞争不过计算机、通信类专业的学生;做管理,竞争不过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做营销,做不过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我们的竞争优势究竟在哪里呢?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做什么?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就来自于对电子商务行业的深刻认识。那么,如果偏向于管理或营销方向,就要时刻了解全球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动态,为公司管理和市场开拓提供更合理的建议;偏向于技术者,如果能充分了解电子商务的特性,了解互联网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则技术工作就会变得更具有营销性和亲切感,能从管理者的高度来从事技术工作,而这些,是计算机类、工商管理类、市场营销类等专门专业的学生所不具备的一种思想和理念。

故电子商务人才知识的复合型特征,决不意味着是一堆现有技术和商务知识的随意组合,而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在电子商务这种现代商务模式的基础上整合起来,充分认识到他们掌握的决不只是用于应用或修补的工具,而是一种新的现代商务活动方式。因此,电子商务专业应当理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商务组织、管理和业务方式及其特点,理解电子商务决不仅是商务手段和方式的更替,而是整个商务运作体系的变革,应该具有完整的电子商务观。

3电子商务人才需要打造的核心能力。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职业经理认证办公室研发中心主任郑培先生说:“我们学习电子商务,首先就要培养自己拥有电子商务感。”什么是电子商务感?简单的说,就是无论碰到什么事情都能想想如何用电子商务来帮助解决和实现问题,这就是电子商务感。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有时候更多的要扮演一种新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的角色。

从专业分工的角度看,电子商务应毫不犹豫以商务为主,技术层面的知识以理解为主,对技术感兴趣的实在应该去计算机、软件工程、软件开发等系部,而不是电子商务。如果大家对此形成共识,则这些网络公司对商务类岗位的要求,也就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几年学习期间应该精心打造的核心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首要的核心能力就是交流能力。

交流包括口头和书面,口头的能力主要指在进行电子商务营销和策划时与公司各个阶层的人或是客户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电子商务通过虚拟的网络为媒介来进行交流,文字是主要的表达方式,故书面的表达能力在电子商务中也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博客和论坛营销等都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底。

3.2理解技术与商务的关系。

技术是为商务服务的,通讯、网络、软件技术对商务有着重大的影响。电子商务学生应该熟悉电子商务技术的最新进展,同事具备足够的现代商务知识,对组织、商务流程、市场环境、消费者、竞争、商业信息等各方面要有独到的领悟。如果电子商务的学生没有独到的网络商务分析能力,就和传统商务的学生没有区别,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现在网络公司的一些创新商务模式,往往就是技术和商务结合的产物。故电子商务学生应经常关注这些问题,尝试策划和在实践中创新。

3.3较高的搜索、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电子商务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要比别的专业更高,要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判断形成自己的视角,从而对外界的变化能更快做出反应。否则,在这个领域很容易被淘汰。和会计比起来,5年后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没有人能预测,但会计不会有什么变化。

4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中央财经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系主任林政说:“我们认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架构应该是倒‘T''''

字型,横杠代表’博学‘,是我们所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给学生一个有发展空间的专业知识平台;竖杠代表’专攻‘,这一方面要靠教师的引导,还要看学生的兴趣所在。有侧重管理的,还有偏重技术的,学生可通过高年级的选修课、就业后的再学习或考研,达到在专业领域纵深发展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把“竖杠”补齐呢?

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4.1如何定位。

马云说过,阿里巴巴是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因为中国的中小型企业是最普遍且最需要电子商务的。阿里巴巴因为准确的定位,已经成为全世界赫赫有名的B2B交易平台。中国拥有3亿网民,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市场,2006年中国中小型企业总数已达到3000万,中小型企业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那企业需要哪些电子商务人才呢?企业进行电子商务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平台,自己建网站或是使用门户型行业网站,或是将两者结合起来。故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中小型企业的需求重点培养网站策划和运营、网络广告策划和推广、网上贸易平台应用、网络营销等方面的人才。

4.2如何实施。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定位分为四种类型后,实施是关键。高职高专学制三年,真正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半的时间,第一年开设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如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安全。后一年半的时间就按照专业方向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小班教学和培养。

4.2.1定位在网络策划和运营方向。

企业进行电子商务不单是建个漂亮的网站当门面,而是需要整合网上网下的资源,把传统的营销和管理整合到网上,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加利润的效果。由于企业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一般的网站技术人员不能胜任,而这些则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优势。电子商务的学生要去做网站建设的工作,首先要把本专业的优势告诉企业,让企业知道计算机专业不能做的事情你们能做,而且这些事情对于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故定位在此方向的学生,在校期间应该重点打造策划运营方面的能力,从大二起开始实习,尝试去构思网站和运营网站,关注和参加电子商务大赛等比赛,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4.2.2定位在网络推广方向。

企业网站的点击率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关注程度,所以企业非常需要网络推广人员,网络推广员的主要工作就是要把企业的网站在网络上推广,通过有效的网络推广工具来提高企业网站的流量,从而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故定位在此方向的学生应该熟悉现在流行的网络推广工具,了解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有效性。同时熟悉各种网络广告的表现方式,如图片广告、横幅广告、文字广告、Flash广告、主动弹出和点击弹出广告等,尝试在网络中推广自己学校网站是一种比较好的实践方法。

4.2.3定位在网上贸易平台应用方向。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所以在中国开展电子商务的B2B模式是很有优势的,这几年来出现了许多B2B贸易平台,如阿里巴巴、慧聪网、环球资源网、中国制造网等等,中国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贸易平台供求信息,在线与客户洽谈生意和在线支付等,从而降低销售成本,也增加了销售量。因此,许多企业都要聘请一些从事电子商务贸易的人员,除了能用英语跟客户沟通之外,还要懂得网络贸易平台和相关网络工具的使用方法。如阿里巴巴、淘宝这样的贸易平台都会招聘一些客服人员的兼职,电子商务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做,既可以了解网络平台的交易流程和操作模式,又可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超级秘书网

4.2.4定位在网络营销方向。

网络营销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渠道,把商业信息传递给目标或潜在的客户。网络营销的方法主要有:搜索引擎营销,博客营销,论坛营销,网络广告,事件营销等。职业方向定位在此方向的学生除了需要熟悉常见的网络营销方法,还要关注互联网各个企业对各种营销方法的应用,如王老吉汶川5.12事件营销成败,淘宝店主乐此不疲的论坛和博客营销等。

另外,打造上述四种职业能力最直接可行的一种方法就是在C2C贸易平台上开个网店,以锻炼自己的实际策划运营推广以及营销能力为主,以盈利为辅。只有在实践的操作中,才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能为网上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当下,已经有很多大学生尝试用电子商务的方式实现个人的就业和创业。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此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该校有1200多人在淘宝上开网店,有钻石级卖家400余家。

5结束语。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涉及面很广的新兴行业,故其在发展之初存在着一些专业定位误区。随着电子商务发展步伐的加快,电子商务人才市场也越来越趋于细分。在充分认识电子商务人才特征与类型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抓住最新的就业契机,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机接轨,推动职业教育与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忧思录[J].电子商务世界,2005,(3)。

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的区别范文3

电子商务在我国快速发展, 二0一五年初公布的《第三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态统计讲演》显示:截至二0一四年一二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范围到达三.六一亿,较二0一三年底增添五九五三万人,增长率为一九.七%,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从四八.九%晋升至五五.七%;二0一四年九月一九日,马云旗下的阿里巴巴团体于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上市第1天阿里即登顶全世界最大IPO,使患上当今电商热延续升高。电子商务的发展,加速了社会对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材的需求,相应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材培育任务也在不断地加剧。

一 教学进程中发现的问题

华南理工广州学院是包含工、管、经、文的综合性大学,且以工、管见长。作为该校最具范围的2级学院,管理学院已经构成完全的专业体系,设置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共六个可授与管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电子商务概论课程除了了在华广管理学院开设外,还在学校的外国语、经济等学院开设。该课程的学时1般是三二或者四八学时(如下表一是三二学时的教学支配设置)。电子商务概论重点内容主要有:B二C电子商务模式、C二C电子商务模式、B二B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支付、物流等,通过对于先导课程电子商务概论的学习,使学生们对于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体系以及电子商务的基本框架有1个大致的了解。但在电子商务概论整个教学进程中,呈现了下列1些问题:

(一)电子商务概论教材有待进1步的更新以及完美。1方面,在市面上的电子商务概论教材1般理论性比较强,而面对于利用型电子商务人材的教学教材比较少。相似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1样性质的学校,这些学校培育的人材目标是利用型本科人材,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定义的利用型本科人材,就是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动手操作能力也比较强,能够学以至用。所以,电子商务概论教材亟需贴近利用型人材培育的目标。另外一方面,在章节设置方面,现在1般的电子商务概论教材内容比较陈腐,滞后于时期。对于于1些如O二O、团购等新的电子商务模式,现在的教材很少有专门的章节给予比较详细的论述。

表一 电子商务概论学时支配

(二)电子商务概论中1些相干专业名词比较抽象。比如“认证中心CA”,认证中心的主要作用是数字证书的颁发、查询、更新、归档、作废等,和确认交易网站及双方身份的机构。再比如支付交易中的“盲签名”:银行可以向商家提供消费者购买力的资金担保,而具体消费者购买了甚么,银行不知道,盲签名可以有效维护所签署动静的具体内容。还有1些如“2维码支付”等等,这些相似的专着名词概念,在教学进程中,只能尽可能的举例来讲明,但这些概念在现实电子商务流动中的真正具体运用,学生们基本没有接触到。

(三)教学以及考核方式还比较传统。电商的课时量无论是四八学时仍是三二学时,基本上仍是以任课老师讲课为主,然后辅以PPT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方式。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1样,学生基本在课室接受灌输的知识,而对于于电子商务这门与计算机以及商业相连接的热点学科,学生难切体会到电商的真实魅力。因而,学生对于电子商务概论教材中所说的,诸如“电子商务变革了传统商务和首创了商业模式新时期”等之说没有强烈的体会到。此外,在考试方面,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检查仍是传统的出题考试,并且题型仍是1些:选择、明解、判断、简答、案例分析等比较传统的题型,这些都没有很好地体现出电子商务学科的时期特征。

二 改良及建议

针对于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进程中呈现的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一)教材方面要反应出人材培育的目标。对于于1些利用型的的本科院校来讲,比较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育。笔者所在的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现在就在着手编订电子商务概论教材,并且里面将会引入大量最新现实糊口中的案例,把电子商务的1些概念具体化、本土化、实例化,例如:引入新闻“清远菜农尝到“互联网+” 甜头,滞销的耶菜销售罄”来论述C二C电子商务模式使卖家受益。清远与华广所在的花都很近,能让学生体会到电子商务能够创造商业机会以及价值。

(二)教师可以构建1些电子商务网站,让学生体会到电子商务离他们其实不遥远。鉴于此,笔者在网上申请购买了域名:gxc一二三,(如图一是后台管理界面)和虚拟主机空间,然后把代码上传至空间(代码也能够不需要自己编写,有相干网站可下载)构建了1个“微购物”的B二C型的电子商务网站,然后在教学进程中展现给学生看,学生们的踊跃性确切1下子就被调动起来,而且有些学生自己也依据笔者所教授的网上建站法子,构建起自己的电商网站了,这些提高了学生学习电子商务概论的踊跃性,增强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不

同专业的学生需要有不同的着重点。因为电子商务概论在笔者学校良多专业都开设了,然而各个专业着重点、和学科专业违景有所不同。因而,电子商务概论的章节讲解需要对于不同专业有所区别。比如:在华广的外语学院以及经济等学院开设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其中“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电子商务安全”等与计算机联络比较紧密的章节,可以简单地讲解1下,让这些专业的学生了解1下就能够,但对于于网络营销等章节,需要重点讲解。 图一 后台管理界面

(四)加大实践以及试验环节。尽管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理论性比较强,然而也需要加强上机试验课程的份量,学生可以通过上机试验课阅读1些电子商务网站的页面结构、布局、栏目等,而且可以应用上机课时,讲解1些简单的电子商务网页设计等知识。对于于利用型本科人材培育,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建设了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每一学期都带学生到企业去见习实习,这1点走在了同类学校前列。见习实习可使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电商企业的真实运作,这对于于丰厚学生的课外知知趣当有用。此外,学校还购买了相干的电子商务摹拟教学软件:博星电子商务教学软件。该软件能够使学生摹拟电子[!]商务运作,增强学生们对于电子商务的认知。

(五)完美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考试模式。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方式的扭转,需要考试方式的转变。二0一五年五月九日,笔者参加了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的“现代大学人材培育模式立异与教学环境建设”研讨会。佳宾学者在会上发言也强调,教学方式的扭转有赖于课程考试方式的转变。现在,浙江1些职业学校在电子商务课程考试方面进行了立异,比如老师在讲完1些基本电商理论以后,学生就到淘宝之类的网站上注册、开店、经营,最后的考查就是谁店铺的等级高,谁的最后分数就高。固然,作为本科院校完整采取这类考查方式是不妥帖的,但在电子商务课程考试环节中,应当加大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份量是毫无疑难的。因而,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考查应当在实践以及试验方面加大权重。

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研究

Abstract: E-business is a new business which appeared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But it is going into society, economy and life at an unbelievable speed. Human beings meet a fresh age-E-business age. But the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the bottleneck which limits the Chinese E-business has been an unsolved problem.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in China and how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to develop it are the research focuses of the article. If only we solve the problem effectively, the Chinese E-business will develop and be improved healthily.

Key words: E-business; logistics distribution; research

电子商务(E-business或E-commerce),是指利用IT技术对整个商务活动实现电子化的总称,是通过互联网实现企业、商户及消费者的网上购物、网上交易及在线电子支付的一种不同于传统商业运营的新型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是通过Internet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主要以EDI(电子数据交换)和Internet来实现的。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本质区别,就是它以数字化网络为基础进行商品、货币和服务交易,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电子商务打破了地域分离,缩短了信息流动时间,使生产和消费更为贴近,降低了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传输处理成本,是对传统贸易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其特点可以归纳为:高效性、方便性、集成性、可扩展性及协作性等。

1电子商务面临的物流配送问题

由于电子商务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与利润,各国政府,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电子商务投入极大的热情,从政策上、资金上予以帮助支持;国内外无数的企业,更是对电子商务倾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欲通过电子商务活动,来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但是,目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事实是,电子商务为大多数企业带来的不是滚滚的利润,而是沉重的亏损。

电子商务的任何一笔交易,都包含着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活动。其中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三者都要通过信息网络完成,而唯独物流,作为众流中最为特殊的一种,是实物的传递,不能通过信息网络完成,必须通过把实物位置转移到购物者手中,才算完成交易,因此,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证。同时物流成本过高,物流配送效率低下,配送服务质量差,严重影响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物流配送是完成电子商务完整交易过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实现整个交易过程的最终保证。可以说,没有真正意义的物流配送,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信息传送的保证,而物流配送是实物执行的保证。由于物流配送的发展与电子商务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目前困扰着我国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问题主要有:

1.1商品配送成本过高。电子商务公司的配送不仅面向批发商和零售商,还要直接面对大批的最终消费者,况且

电子商务不受时间、地域上的限制,配送中心规模小,发展不平衡,较难形成集中的有规模的配送流量,由此造成配送任务复杂而琐碎,成本居高不下。目前绝大多数电子商务公司和它的配送伙伴都直接让用户承担送货成本,有的商品配送费用甚至还高于商品的售价,使电子商务成为一种奢侈的消费方式而远离大众。

1.2商品仓储费用高。尽管电子商务免除了店面成本,但是商品的仓储费用仍然是一笔很大的开支。相比较电子商务其他方面的资金投入,商品仓储的费用支出显得有点无可奈何。这一方面,电子商务企业想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技术更新和市场开发上,而把商品仓储等传统业务交由其他公司去完成;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上仓储业的发展滞后,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从而使得电子商务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与物力去开拓本身并不内行的仓储业务,增加电子商务商品的成本。

1.3配送渠道不完善。现在电子商务企业对商品的配送渠道主要有:(1)自己建立配送网络,组建配送队伍,独立完成配送业务。但是建立一个社会化的配送网络投资相当巨大,如果每个公司都组织和管理自己的整个配送网络,不仅很困难,而且没有规模效应。如果企业规模不大,配送量过小,必然造成亏本。(2)电子商务企业与其他的配送公司签订配送协议,交给他人完成配送业务。如与邮局、铁道、航空签约,与民间的速递公司、发行公司、有自己的配送渠道的销售连锁企业签约,让这些专门的配送公司去处理配送问题。然而由于电子商务企业与这些独立的配送公司在信息沟通上、账务交易上、经营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形成配送操作系统与电子商务平台的脱节,出现配送不及时,给客户送错货,忘记送货或者无法送货等等让商家与客户皆不满意的现象。(3)采取网上购物,网下就近商店付款取货的形式。这种形式,增加了商店的店面成本,而且不能实现“送货到家”,由此降低了电子商务的服务质量和本质内涵,因而得不到推广。

2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问题成因分析

物流配送是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尽管网络安全问题、网上结算问题的很多情况成为“瓶颈”,但是实际上,现在的科学技术、管理和实践已经证实,这些问题构不成瓶颈,应该说,唯一的不可回避的是物流瓶颈。电子商务的物流瓶颈在我国现在的主要表现是,在线商流活动之后,没有一个有效的社会物流配送系统对实物的转移提供低成本的、适时的、适量的转移。配送成本过高、速度过慢是偶尔涉足电子商务的买方最为不满的问题,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适用于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基础尚不完善。由于观念、制度和经济上的种种制约,我国物流的发展非常缓慢,与社会、市场的需求差距较大。当前,道路的建设、配送中心的规划与管理、仓储设施的现代化配置、配送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物流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的优化等等问题亟待解决,而适用于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和配送管理手段更是落后,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2.2配送中心现代化程度低。首先,目前我国配送中心的应用程度仅限于日常业务管理,而对于物流中心许多重要决策问题,仍处于半人工化决策状态,适应具体操作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滞后。其次,机械化程度低,基本上是原来物流设施,无论是技术还是设备都比较落后,同国外以机电一体化、无纸化为特征的配送自动化、现代化仍有相当的差距。

转贴于

2.3对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重视程度不高。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其功能主要局限于信息的交流,电子商务与物流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还没有在社会上得到普遍的认识。因此,人们在重视电子商务的同时,却对面向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的重视程度不高,从而出现物流配送系统落后,不能与电子商务良好结合,限制电子商务快速、高效、便捷的优势的发挥。

2.4我国企业物流的电子化、集成化管理程度普遍较低。电子商务迎合了现代顾客多样化的需求,大量定制化(Mass Customization)生产将是电子商务企业从事的一项重要任务。电子商务企业只有通过电子化、集成化物流管理把供应链(Supply Chain)上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对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作出快速反应,保证电子商务物流通畅。目前,我国企业的集成化供应链管理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

2.5缺乏电子商务物流人才。这里一指缺乏从事物流理论研究与实务的专门人才;二指缺乏懂电子商务理论和实务的专门人才;三指缺乏既懂IT技术,又懂电子商务的网络经济人才;四指缺乏既懂电子商务,又懂现代物流的有创新思想的复合型人才。上述四类人才的短缺将直接影响我国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

3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问题解决途径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电子商务将不可避免地成为21世纪商务发展的主流,而作为保证电子商务运作的物流配送将迎来新的商机与挑战。加快发展适应于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缩短与发达国家物流业差距的一次机遇,具有良好的前景。因此,疏通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渠道,完善物流配送系统,提高物流配送服务质量,是目前国家和企业的当务之急。在发展我国的物流战略时,应针对我国物流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下途径解决中国现代物流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3.1深化改革物流和配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建立完善的合理的物流管理体制

物流与配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方面主要是指融资、产权转让、人才使用、市场准入或退出、社会保障等制度,而这些制度方面的改革目前还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企业在改善自身物流效率时,必然要涉及各种物流资源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市场之间的重新配置,由于上述制度改革尚未到位,企业根据经济合理原则对物流资源的再配置就会受到阻碍。因此,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实施创新战略,是当前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也是物流和配送发展的必要条件。物流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物流企业发展,首先要创新观念,借鉴国际先进物流管理思想;其次要创新组织,充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网络化物流新型组织,完善物流运作,提高管理的服务效益。

3.2开发和应用新的计算机软件,促进信息系统一体化

在电子商务时代,信息是物流企业的命脉,必须通过建立一体化的物流信息系统,做到持续、简便、无差错的数据移动,实时、自动地更新数据,提高物流全过程的可见性,为此,需要建立最具有兼容性的数据库,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基础,不仅要与企业运行的任何系统完全兼容,还要具有可扩充性以满足业务增长需要。

3.3构建物流信息平台

为实现供应的最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物流职能外包给第四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建立自己的基于互联网的虚拟供应链。第四方物流服务商利用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平台,汇集了众多仓储、运输、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等合作伙伴,并根据企业需要选择每一个环节的最合适的合作伙伴,通过互联网收集和传递物流信息,建立客户定制一体化的最优化的虚拟供应链。虚拟供应链兼具响应性,灵活性和可见性等特点。

3.4大力培养物流与配送方面的人才队伍

从国外物流和配送的发展经验看,企业要求物流和配送方面的从业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为此,国外物流和配送的教育和培训非常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和配送人才的教育培训系统:一是在许多大学和学院中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并广泛地为工商管理各专业的学生开设物流课程;二是部分商业院校设置了物流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和学位教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系统;三是在各国物流行业协会的领导和倡导下,全面开展了物流和配送的职业教育。相比较而言,我国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还比较落后,在高等学院中设物流专业和课程的仅有10所左右,仅占中国全部高等学院1%,研究生层次教育刚刚起步,博士生方面的教育远未开始,通过委托培训方式培训员工的企业也不多见。因此,强化物流技术与管理人员素质培训,建立优秀的物流人才队伍,对确保现代物流的顺利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发展物流与配送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只要我们提高认识,明确发展现代物流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努力营造良好的现代物流发展的宏观环境,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我国电子商务定会更健康地前进发展。

参考文献:

[1] 毕井泉. 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EB/OL]./chinawuliu.com.cn/lw/display.asp?id

=869&Flag=0.

[2] 李松庆. 我国物流发展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7):8-10.

[3] 祁明. 电子商务实用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地方政府 公共服务 满意度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顾客满意的含义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的概念来源于企业界的顾客满意研究,在此本文先介绍几种相关的概念。Cardozo1965年第一次将顾客满意度理论引入到营销学后,顾客满意问题在企业界受到很大的重视,国外的很多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对其它进行了不一样的阐述,可将其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类:(1) 累积型满意。累积型满意系顾客针对某产品或服务消费的全部经验而累积的整体评价,累积型满意可促进企业对顾客满意加强投资。 (2) 特定交易型满意。顾客满意限定于对某种特殊购买行为的后评价,亦即特定交易型满意可以针对某种特定产品或服务交易提供特定诊断信息。顾客满意是在特定环境下,对于使用产品所获得的价值程度的一种即时的情绪性反应。(3)认知评价满意。认知评价满意是顾客将实际从产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认知表现与事前对服务表现的期望做个比较的认知过程的评价。(4)感情性满意。认为满意的情感性定义为顾客主观觉得很好而随之产生满意感,反之亦然。

国内学者宋昊在她的硕士论文中提到,满意度是一种心理比较活动,当体验的服务水准和期望水准能一致时,参观者便感到满意;反之,负向的时候,参观者会感到不满意。也就是说满意度的是取决于参观者所预期服务的实现状况,"预期"和"实际"结果的一致程度,并整理出顾客满意度模型。(如图 1)

图1 顾客满意度模型

1.2 顾客容忍理论的含义

顾客容忍理论也可以称为ZOT。它是指顾客心理接受跨度,在这个接受跨度中顾客认为所接受的服务是可以接受的,并且顾客在容忍区内对服务质量变化的感知性不如在容忍区之外的情形。在1991年Berry、Zeithaml和Parasuraman发现了顾客对服务有两种不同层次的期望。第一个是为顾客渴望得到的服务水平,也就是简称理想的服务义。第二个是适当的服务。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来,ZOT的特点就是顾客的期望由一个点扩展到一个区域。

按照ZOT理论和它的特点,论文将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定义为,企业和公民在享用电子政务通过其门户网站提供的服务的过程中,对服务使用的全部经验累积的整体评价,是公众对事前理想服务的期望和适当服务的期望和事后满意、不满意和愉悦的相对差距程度的主观反映。由此可见,公众满意的程度,取决于公众接受某项产品或服务后的感知与公众在接受之前的期望相比较后的体验,比值越大,公众越满意,公众满意度越高。

该模型中公众的事前预期有两种期望水平,即理想服务和适当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有三种状态,即低于适当的服务、达到适当的服务和超出理想的服务:事后感知有三种状态:愉悦、满意、不满意。当输出状态是愉悦,说明公众满意度很高,表明电子政务提供的服务超出了公众的期望,此种情况下。公众会对电子政务门户网站表现出高度的信任和忠诚,甚至产生一些依赖。

2.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的含义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的定义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服务对象:公众是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顾客"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与公众已经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一方面政府应用让公众了解更多的政务工作,另一方面,公众有义务和责任参与政府的相关决策与管理工作。因此,电子政务的实施,要求公众从被管理的角色转变到"顾客"和"主人"的角色上来,而电子政务服务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提高满意度。

2.服务内容:公众感知的对象是政府提供的电子服务

政府为公众提供的电子服务包括以下内容: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电子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网络服务、公民信息服务、公民电子税务和电子证件服务等。

3.服务平台:政府为公众提供电子服务的平台是网络系统

一方面影响公众满意度的指标就要增加关于网络应用水平方面的指标,例如网络设计的艺术性、网络信息的安全性、网络运行的实用性等等。另一方面,公众满意度测评时信息的获取是来源于公众本身,这就需要对公众做问卷调查。传统政府在进行公众满意度测评时,主要是通过电话采访、实地调查、设立办等渠道来获取信息。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和与其密切相关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质量之间既有相互联系又有差别。企业界对于顾客满意度与服务质量之问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有相似处,但又不完全相同。Anderson等认为顾客满意与服务质量是有差异的,其差异如下; .

①顾客满意的发生必须先有消费经验,而服务质量不必;

②顾客满意是价值的函数,而价值是服务质量与价格的比值;

③服务质量仅与目前对服务的感知有关,而顾客满意还涉及过去所有的消费经验。

3.相关模型的概述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是指,将满意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评估中,通过测评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满意程度来评估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能力,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属于一个很新的领域。既然公共服务的效率、可靠性、便利性、关怀性及经济成本影响着公众满意度,那么在评价公众满意度时就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在借鉴美国ACIS的基础上,结合这些因素影响,构建我国电子政府公共服务部门评价公众满意度指标体系.

(一)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 的涵义及其模型

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CSI最早是应用于企业,用于测量顾客对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满意度。1989年在瑞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顾客满意度指数(CSI)后,美国、德国、加拿大、韩国、中国台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也先后建立了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

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以瑞典顾客满意度模型为原型建立起来的,以顾客为基础,一种新型的用来评价并改善绩效的测量体系。它是根据顾客对在美国本土购买、由美国国内企业提供或在美国市场上占有相当份额的国外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评价,通过建立的模型计算而获得的一个指数体系。ACSI 由密歇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美国质量协会(ASQC)和国家质量研究中心(NQRC)共同组织实施。该模型如图3所示:

在这个模型中有6个变量:感知质量、顾客期望、感知价值、顾客抱怨、顾客忠诚、顾客满意度。这6个变量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其中顾客满意度是目标变量,被置于模型结构中间。它是由顾客期望、感知质量、感知价值三个变量决定的。而顾客满意度产生后就因此产生了顾客忠诚或顾客抱怨。在这个结构模型中,顾客满意度的高低是通过顾客在事后的实际感知高低与事前的期望相比较得出的。

在美国从 2001 年开始就ACSI 方法应用到对联邦政府网站进行各种测评[48]。在该研究中,改变了传统通过点击率、浏览页数、访问者人数对联邦政府网站进行测评的方法,开始用顾客满意度对网站进行测评。该研究是运用统计的方法来预测顾客行为,通过计算得到网站的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从而反映网站的建设情况。该研究测评了 8 个联邦政府网站的顾客满意指数,并与不同的私人部门网站的顾客满意指数进行了比较,得出了联邦政府网站的顾客满意指数平均得分略高于私人部门网站的顾客满意指数。2004 年 3 月,美国了《电子政务满意度指数》的报告[49]。该报告对 44 个联邦网站的顾客满意程度进行不同的测评,得出了各自的顾客满意指数,研究结果表明联邦政府网站在为居民提供健康信息服务的网站和政府在线招募新员的网站等两个领域做得比较好。

目前,西方国家已将顾客满意度的测评应用到政府公共服务部门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政府管理的民主化、高效化,科学化、我国也借鉴西方政府绩效评估方法的成功经验,尝试从顾客满意度角度出发,构建我国电子政府公共服务的公众满意度模型来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目前,我国国内的顾客满意度指数主要是学习借鉴美国的ACSI。

参考文献:

[1]王燕,谷竣战:国外电子政务发展概况及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5).

[2]顾丽梅.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对我国公共服务改革之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2005,(1).

[3]蒋录全,吴瑞明,李峰,等.电子政务服务质量管理思路研究[J].情报科学,2006,(24).

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中国旅游研究; 旅游学科; 学科体系构建

2009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一文件标志着我国新一轮旅游发展拉开了序幕。与片面追求规模效益和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方式不同,新一轮的旅游发展更加注重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和科技兴旅,注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注重旅游业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相比之下,旅游理论研究则相对滞后,尤其是旅游基础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其中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旅游学”。旅游学作为旅游学科大厦的重要地基,目前发展还很不成熟,“旅游学”这一名词仅出现于《旅游学概论》之类的教科书中,还不如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和旅游管理学成熟,甚至不被主流学术圈所认同,因此,旅游要成“学”还有待于广大旅游学人的齐心努力。旅游学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取决于能否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一般认为,学科是一种学术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分类一般是依据研究对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研究目的和目标等五个方面来综合考量的,因此,旅游学的学科构建能否符合上述这些条件和要求,是旅游成“学”的前提,也是关系到旅游学学科地位的关键。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旅游学科主要是被列入“管理学”(学科门类)中“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旅游管理”(二级学科)。这种制度性的学科安排,人为地割裂了旅游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之间的亲缘关系,消解了旅游现象研究与管理学以外的人文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等之间的逻辑关系,缩窄了旅游学的概念范畴和研究领域。将旅游现象研究局限在工商(企业)管理的范围内,不仅大大削弱了旅游在宏观经济上的功能,也不利于社会效益的发挥。要改变目前旅游学科寄居于“工商管理”下的尴尬境地,就需要建构起符合学科规范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结构,具有本学科固有的研究对象、确定的研究范围、独特的研究命题和术语体系、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和“范式”、明确的研究目的和目标、脉络清晰的学科分支谱系等。目前对于旅游学的研究仍属于探索初创阶段,即库恩所说的“前范式”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坊间以“旅游学”为主题词或关键词的概论性教科书多达80余种(不计海外著作和教材),内容涉及:旅游学研究对象;旅游学;各学科与旅游;旅游、旅游活动、旅游行为;旅游史;旅游者;旅游需求;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业;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交通;饭店业;旅游商品;旅游娱乐;信息技术与旅游;旅游市场;旅游宣传、旅游营销;旅游区、旅游地;旅游影响;旅游组织;旅游发展趋势;旅游管理、法律、政策;旅游容量、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体验等(见图1)。

已有的这些教科书多以旅游业概论为主,对于旅游学的学科建设探讨不多,这倒并非作者的疏忽,而是客观地反映了这门学科的现状;即使是西方的主流旅游教材,也与此大同小异。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力求在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特点和范围等方面做些探索。

1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1.1研究对象

目前我国旅游学概论教科书中对于旅游学研究对象的较有代表性的表述有10多种(见表1),归纳来看,可分为矛盾说、关系-现象说、三要素说等三大类。

教材名作者表述

1旅游学概论董玉明、

王雷亭,2000旅游学是以世界范围为统一整体,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研究旅游活动和由这一活动所引起的多种关系与其矛盾运动规律的学科。

2旅游学概论张立明、

敖荣军,2003旅游学就是以各种旅游活动为背景,将旅游作为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研究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内在矛盾,解释这种矛盾运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是一门由多种学科理论和知识交叉的边缘性应用学科。

3旅游学概论何丽芳、贺湘辉,等,2006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旅游学的任务是要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和它所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

4新编旅游学概论陶汉军,2001旅游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由多种学科理论和知识交叉的边缘性应用科学;是以世界范围的旅游活动为背景,将旅游作为总和的社会现象,研究出游期望与旅游产品效用之间矛盾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5旅游学概论马勇、

周霄,2008旅游学是将旅游作为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以其所涉及的各项要素的有机整体为依托,以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在旅游运作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为核心对象,全面研究旅游本质属性、运行关系、内外条件、社会影响和发生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

6基础旅游学(第3版)谢彦君,2010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旅游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所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

7旅游学杨时进、

沈受君,1996旅游学是反映旅游活动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旅游活动的实践经验的综合概括,也是哲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在旅游领域中的一个发展。其研究对象是构成全部旅游活动的诸要素和关系及其运行中的规律性现象。

8旅游学刘伟、

朱玉槐,2001旅游学是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旅游的现象和各种关系的研究,也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9旅游学教程李冠瑶、

刘海鸿,2005旅游学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及其所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研究内容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关系及影响研究。

10旅游学原理申葆嘉,2011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运行规律、研究动态旅游现象的一门学科,系统地解释旅游现象各种关系和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11旅游学概论李肇荣、

曹华盛,2006旅游学以旅游现象为研究对象具体是旅游活动和旅游业,重点是旅游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及其相互关系。概括地说,旅游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业活动的产生、发展、结构及其相关联的各种矛盾运动规律的综合性边缘科学。

12旅游学基础王兆明,2007旅游学是以“旅游产生与发展、旅游主体、客体和旅游业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活动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为研究对象”。

13旅游学概论董观志,2007提出了三种旅游学概念:第一种是以旅游现象研究为基础的旅游学,第二种是以旅游系统研究为基础的旅游学,第三种是以旅游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旅游学。

14旅游学概论周武忠,2009旅游学是一门研究旅游系统一般规律的科学。旅游系统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活动;第二层次是以企(事)业为中心的旅游产业;第三层次是以行业管理为中心的旅游事业。

15旅游学概论(第6版)李天元,2009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旅游业以及双方活动对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

16旅游学邓观利,1994旅游学是以世界范围为统一整体,以旅游的社会经济条件为特点,研究旅游的产生、发展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注:表中所列“表述”摘自于各教材的最新版本,个别“表述”在文字上略有技术性改动。

(1) 矛盾说

持有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如董玉明、王雷亭(2000)认为:旅游学是以世界范围为统一整体,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研究旅游活动和由这一活动所引起的多种关系与其矛盾运动规律的学科;张立明、敖荣军(2003)认为:旅游学就是以各种旅游活动为背景,将旅游作为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研究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内在矛盾,解释这种矛盾运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何丽芳、贺湘辉等(2006)认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旅游学的任务是要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和它所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陶汉军(2006)认为:旅游学以世界范围的旅游活动为背景,将旅游作为总和的社会现象,研究出游期望与旅游产品效用之间矛盾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马勇、周霄(2008)认为:旅游学是将旅游作为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以其所涉及的各项要素的有机整体为依托,以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在旅游运作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为核心对象,全面研究旅游本质属性、运行关系、内外条件、社会影响和发生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谢彦君(2011)认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所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

(2) 关系-现象说

持有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和现象,如杨时进、沈受君(1996)认为:旅游学是反映旅游活动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旅游活动的实践经验的综合概括,也是哲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在旅游领域中的一个发展,其研究对象是构成全部旅游活动的诸要素和关系及其运行中的规律性现象;刘伟、朱玉槐(2001)认为:旅游学是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李冠瑶、刘海鸿(2005)认为:旅游学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及其所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研究内容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关系及影响研究;申葆嘉(2010)认为: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运行规律,研究动态旅游现象的一门学科,系统地解释旅游现象各种关系和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3) 三要素说

所谓“三要素”只是一个较为笼统的说法,不同的学者对于“三要素”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有的是指(旅游)主体、客体和媒体;也有的是指旅游者、企业和行业;也有的是指旅游者、旅游业和旅游地等。如李肇荣、曹华盛(2006)认为:旅游学以旅游现象为研究对象具体是旅游活动和旅游业,重点是旅游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及其相互关系。概括地说,旅游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业活动的产生、发展、结构及其相关联的各种矛盾运动规律的综合性边缘科学;王兆明等(2007)认为:旅游学是以“旅游产生与发展、旅游主体、客体和旅游业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活动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为研究对象”;董观志(2007)认为:有三种旅游学概念:第一种是以旅游现象研究为基础的旅游学,第二种是以旅游系统研究为基础的旅游学,第三种是以旅游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旅游学;周武忠等(2009)认为:旅游学是一门旅游系统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旅游系统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活动,第二层次是以企(事)业为中心的旅游产业,第三层次是以行业管理为中心的旅游事业;李天元(2009)认为: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旅游业以及双方活动对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邓观利(1994)认为,旅游学是以世界范围为统一整体,以旅游的社会经济条件为特点,研究旅游的产生、发展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显然,在上述这些旅游学研究对象的表述中,对于旅游的理解包含了旅游活动、旅游业、旅游现象等多层含义。

1.2学科性质

对于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定性因学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视角不同,认识也不同,主要有边缘学科、应用学科、社会学分支学科等多种理解。如陶汉军(2001)认为:旅游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由多种学科理论和知识交叉的边缘性应用科学;张华容等(2002)认为:旅游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社会学分支科学;张立明、敖荣军(2003)认为:旅游学是一门由多种学科理论和知识交叉的边缘性应用学科;王德刚等(2004)认为:旅游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安应民等(2007)认为:旅游学是一门由多种学科理论与知识交叉而形成的边缘性应用学科,也可以界定为跨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综合而形成的一个新兴学科;王洪滨、高苏(2010)认为:旅游学是旅游现象和其他学科(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地理学和旅游心理学等)中抽象出来的、理论化的、高度概括了的社会科学。

总之,多数学者认为,旅游学是属于社会科学领域里的边缘学科,具有跨学科、多学科交叉和综合性特点,但也有个别学者将其定位于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2旅游学科的归属与分类

目前,对于旅游学科在社会学科中的归属与分类,在旅游学术界内没有公认的一致意见。但在院校教学和科研工作实践上仍然可以找到一些与此相关的工作文件和参考标准。

2.1《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这个目录是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国务院学位办”)于2011年颁布的,是在1997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简称《专业目录》)和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旅游学科被归入管理学学科门类(代码12)中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见表2)。这个目录对于旅游学科的影响最大,涉及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职称评定、招生就业、学位授予等多个方面。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服务业,目前教育部正在酝酿将服务业从工商管理中分离出来,另设“服务业管理”一级学科,涵盖旅游、会展、文化产业、体育经济、电子商务等(见表3)。这一方案将旅游与文体休闲、商务会展、电子商务等二级学科整合在同一学科门类下,从行业的应用性看,似乎更为合理些。但也有学者担心,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文化中服务业的社会地位较低,将“服务业管理”作为一级学科,会对旅游学科高端人才培养以及招生、就业等造成不利影响。此外,“服务业管理”仍然只是突出旅游的经济和消费特性,没有包括旅游的文化属性。

2.2《学科分类与代码》

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是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联合起草、1992年首次、2009年第一次修订、主要应用于基于学科的信息分类。在这个国家标准中,旅游学科没有被归入管理学,而是分别置于经济学(二级学科:旅游经济学)和地球科学(三级学科:旅游地理学)项下(见表4)。

在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中,旅游地理学是2009版新增加的,但在其它一级学科或学科群下均未出现旅游学的分支学科,如心理学(190)下未列旅游心理学、社会学(840)下未列旅游社会学、民族学与文化学(850)下未列旅游民族学、旅游人类学或旅游文化学等。

2.3《中国图书分类法》(1999年版)

《中国图书分类法》原称《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目前国内图书馆使用最广泛的图书(文献)分类体系,简称《中图法》,初版于1975年,最新版是1999年修订的第4版。《中图法》是对各学科学术研究发表的成果进行分类,主要用于图书编目和检索。《中图法》的最新修订版距今已经有12年了。由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主要用于图书馆馆藏图书的编目,需要相对稳定,不宜频繁修订,因此无法反映当前学科发展的现状。尽管如此,鉴于《中图法》在出版业界、图书馆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这也可以视作是一种学科分类的参考方案。

《中国图书分类法》共有5个基本部类及下设的22个大类,但在《中图法》中没有“管理学”和“工商管理”类别,而是在“F经济学”大类下的“F2经济计划与管理”中列“F27企业经济”(其中“F270.7企业现代化管理”等);而旅游学科则归属于“F经济学”之下的“F5交通运输经济”的亚类“F59旅游经济”――可见,在《中国图书分类法》中,旅游学科的地位要高于工商管理(见表5)。

2.4《“复印报刊资料”分类指南》(第一版)

“复印报刊资料”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的,该中心目前编辑出版的“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期刊有118种,分为五个大类,在学术界颇具影响。其中经济、管理类的系列期刊有30种,包括有《旅游管理》、《企业管理研究》(但没有“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的前身是1982年创刊的《旅游经济》,2000年改为现名;出版方认为,《旅游管理》是属于“直接与人文社会科学有关学科相对应的学术类专题期刊”。从《“复印报刊资料”分类指南》(见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分类方案受《中国图书分类法》影响的痕迹较深,也是除旅游学教科书之外关于旅游学科分类中内容最为齐全、涉及范围最广的方案。尽管这一分类是基于图书情报和文献编目,但对于旅游学科建设仍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2.5旅游学的学科结构

由于目前旅游学仍处于初创期,属于库恩(Thoms S.Kuhn)所述的“前范式”阶段,因此对于旅游学的学科结构的研究也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学科内部结构的认识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点,其外延边界是不确定的,随着旅游学者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延伸。旅游学的分支学科大多数都是与其他学科交叉而产生的边缘学科,旅游学可以说是由这些边缘学科形成的各分支学科的集合。目前旅游学之所以不成熟,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正是因为这些分支学科中的大多数学科发展不成熟所致。

杜江、张凌云(2004)在查尔斯・格德纳等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改进的同心圆学科结构框架(见图2)。同心圆的最外圈层,是其他学科如经济学、地理学、信息技术等;第二圈层,是旅游学与相应的外层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分支学科如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电子商务等;第三圈层,就是最核心的部分――旅游学。

3关于旅游学学科地位的讨论

从表2至表6中可以看出,旅游学者对于旅游学的阐释并未得到科学研究和高等教学主管部门以及学术界主流的认可。在旅游学科体系中,只有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等少数几个分支学科被认同,且处于二、三级学科的地位。尤其是在国务院学位办的 《专业目录》中,自1997年就取消了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被置于“工商管理”(Business Administration)之下的二级学科。一般认为,工商管理是研究营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这意味着,旅游管理主要是研究旅游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而将旅游(或旅游管理)置于与文体产业、会展管理等“服务业管理”学科下,也只是扩大了产业范围而已,仍然没有超出经济属性。显然,这大大缩小了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漠视了旅游活动和现象所具有的社会性、文化性特点。事实上,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和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学科的学术地位不升反降,由多学科综合变为单学科专题,由宏观降到微观。由此可见,旅游学科要成为一门独立的、被学术界公认的学科,还有待广大旅游学者的共同努力。

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不同学科就是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一般认为,构成一门独立学科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1)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2)具有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3)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产生方式和研究范式,即方法论。因此,如果旅游要成“学”的话,必须要从纷杂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现象中寻找到其本质,界定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形成一套具有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并建立起由个别到一般、由经验到理论的研究范式。

我国的旅游学者一直在努力尝试建立旅游学和旅游学科体系,如:谢彦君对于体验是旅游本质和旅游学“硬核”的研究;申葆嘉以“假设-命题-结论”的规范研究来探究旅游运行规律;曹诗图等从哲学的视角来辨析,提出旅游的本质应是“体验”,即旅游者的异地身心自由体验;张凌云对于“非惯常环境”下的体验是旅游本质的研究等。张凌云认为:对于纷乱复杂的旅游现象可以借鉴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的一个核心方法――“现象学悬置”(也译为“悬搁”、“现象学还原”或“先验还原”),将旅游现象中那些无关紧要的要素“悬置”起来。

如前所述,旅游的多义性反映出的是旅游概念的多层结构。旅游首先是一种人的基本生理需要(或生理欲求,但这种欲望满足与否并不影响到人的生存和繁衍后代);其次,在这种需要支配下,可能付诸实施而产生的行为和活动;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财富的增加,当旅游活动的需求达到了一定规模后,就产生出一系列提供和丰富这种活动的产业和系统;最后,由于人的频繁交往而造成人地关系(人与环境)、人群关系(主人与客人)发生变异的现象。

在这个概念的多层结构中,最基础的和最核心的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或生理欲求),这是构建旅游定义的关键。

从第一层次看,旅游是人们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是人们对于惯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或熟悉的人地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异化体验,是对惯常生存状态和境遇的一种否定。这是旅游的本质和核心,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每个人的文化背景不同、社交圈不同,惯常活动范围不同,旅游动机和目的地的选择不尽相同。所谓“惯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或熟悉的人地关系和人际关系”在空间上并不限于居住区本地,与逗留时间也没有必然关系。

从第二层次看,旅游是由于人的这种与生俱来的需要和行为得到满足和释放时,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和现象的总和。简言之,我们将旅游看作是一种基于人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普适的人文现象。用深受现象学思潮影响的存在主义哲学来看,旅游也是一种“存在先于本质”。旅游作为一种人的自身基本需要,是与生俱来的,是先天的,并不受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对于现在学术界总结的旅游的种种性质和属性(例如经济性、文化性等)则是我们后天赋予的。旅游产生的历史要远先于旅游产业的存在。从人性的个体上看,我们可以推定,那时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和体验(尤其是观光旅游)与今天的旅游者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面对大自然的崇高和灿烂的文化艺术时,产生的审美和移情体验都是基本相同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只是使得旅游变得更加方便、更加廉价、更加舒适、更加大众化罢了。正如英国著名学者查尔斯.P.斯诺(Charles Percy Snow)在《两种文化》(Two Cultures)一书中分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和区别时,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科学文化的进步是谁都不会怀疑的,但人文文化的情况却并非如此,例如,很难说我们今天比莎士比亚时代的人更能理解莎士比亚。对于旅游也是如此。

总之,对于旅游本质的深入讨论和对于现有旅游定义(或概念)的解构和重构,或许能为我们建构旅游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学术研究框架提供一种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Burkart A J,Medlik S.Tourism:Past,Present and Future[M].Heinemann,London,1981.

[2]Charles R.Goeldner,J.R.Brent Ritchie.Tourism:Principles,Practices,Philosophies[M].12th Edit.,John Wiley & Sons,2011.

[3]Christopher Holloway J.Claire Humphreys and Rob Davidson,The Business of Tourism[M].8th Edit.Prentice Hall,2009.

[4]Dimitri Ioannides,Keith G.Debbage.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the Tourist Industry――A Supplyside Analysis[M].1998.

[5]Lloyd Hudman,Richard Jackson.Geography of Travel and Tourism[M].4th Edit.,Thomson,2003.

[6]Michael C.Hall,Stephen J.Page.The Geography of Tourism and Recreation――Environment,Place and Space(3rd Edit.)[M].Routledge,2006.

[7]Norma Polovitz Nickerson,Foundations of Tourism[M].Prentice Hall,1996.

[8]Stephen J.Page.Transport and Tourism――Global perspectives[M].2nd Edit.,Pearson,2005.

[9]William C.Gartner.Tourism Development――Principles,Processes,and Policies[M].John Wiley & Son,1996.

[10]安应民.旅游学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11]查尔斯・戈尔德耐,等.旅游业教程――旅游业原理、方法和实践(第8版)[M].贾秀海,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12]曹诗图,曹国新,邓苏.对旅游本质的哲学辨析[J].旅游科学,2011(1):8087.

[13]邓观利.旅游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14]董观志.旅游学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5]董玉明,王雷亭.旅游学概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16]杜江,张凌云.解构与重构:旅游学学科发展的新思维[J].旅游学刊,2004(3):1926.

[17]冯革群.德语国家休闲与旅游地理研究的回顾与进展[J].旅游学刊,2006(11):2430.

[18]何丽芳,贺湘辉,等.旅游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19]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0]李冠瑶.刘海鸿.旅游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1]李肇荣,曹华盛.旅游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2]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6版)[M].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23]铃木忠义.现代光论[M].东京:有阁,1984.

[24]刘伟,朱玉槐.旅游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

[25]马勇.周霄.旅游学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26]浅香幸雄,山村顺次,等.光地理学[M].东京:大明堂,1974.

[27]山村顺次,等.新光地理学[M].东京:大明堂,1995.

[28]申葆嘉.旅游学原理――旅游运行规律研究之系统陈述[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29]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30]陶汉军.新编旅游学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31]田中喜一.光事业论[M].观光事业研究会,1950.

[32]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33]王德刚.旅游学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34]王德刚.试论旅游学的学科性质[J].旅游学刊,1998(2):4749;63.

[35]王洪滨,高苏.旅游学概论(第2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36]王兆明.旅游学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7]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3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38]杨时进,沈受君.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6.

[39]张华容.现代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40]张立明,敖荣军.旅游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1]张凌云.非惯常环境:旅游核心概念的再研究[J].旅游学刊,2009(7):1217.

[42]张凌云.旅游学研究的新框架:对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和现象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8(10):1216.

[43]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4]周武忠.旅游学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A Study on the Status of Chinese Tourism Research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System of Tourism Discipline

ZHANG Lingyun

(Institute of Tourism,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With rich connotations, the polysemous word Tourism carries different meaning in different contexts. The phrase Tourism Studies is a phrase presenting only in course books like an introduction to Tourism Science. However from more than 80 course book of this kind published in China,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re has been no agreement neither on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s of tourism science nor on its nature, classification and attribution as well. Scholars abroad haven’t reached consensus about it either. This paper insists that the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studies and discipline building should start from studying the most basic, central and essential concep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