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如何评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如何评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如何评价

校本课程如何评价范文1

关键词:校本课程 开发 实效性 模式 氛围 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213-01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为落实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发挥教师的特点而自主确定的课程,如何让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具实效性,值得我们每一位实践者作深层次的思考,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几年来钻研的有关理论知识,以及借鉴先行兄弟学校的一些实践经验,包括本校尝试的点滴做法,加以整合,总结如下,与同行共商讨。

1 规划前景,整合资源,明确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有一个长远而具体的规划,要全面分析和利用校本开发的资源。我校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在筹备工作时,从“两个层次”的调查入手:首先调查家长学生,对现行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有什么建议;接着调查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你以为在实施国家与地方两级课程时,有无缺憾,是否需要开设其他课程更好地协调发展学生的能力。接着进行第二层次调查:这一次主要是了解家长、学生、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有哪些建议,有哪些集中的课程目标。通过调查了解到,他们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形成基本技能方面的意愿比较强烈。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又联系到本县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全国有名的将军县,并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发展,劳务输出——出国挣洋钱又成为部分人发家致富之路,因此本县又成了全国著名的劳务输出县之一。整合以上资源,我们就确定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结构:

(1)以行为训练为主要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

惯为目标的习惯养成类。

(2)以活动训练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特长技能为目标的技能培养类。

(3)以了解、调查为主要途径,丰富学生见闻、了解家乡为目标的开阔眼界类。

接下来,我们就明晰了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撰写校本课程开发方案,选用教师,学生填写选课志愿表,在这一过程中,作到细致安排,长远规划,自主选择,个别调配,教师能发挥特长,学生能够结合兴趣。

2 提高认识,强化培训,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帮助教师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建立现代的课程资源观。教师的主体性逐渐得到发挥,身体力行地投入到校本课程开发之中。结合本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撰写课程纲要,并通过完整的教历(项目说明、课前计划、调查教学描述、课后反思等)来引领教师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

3 创设氛围,多方互动,增强合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要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要调动家长、学生、社区等多方积极性,多方主体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保证校本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比如,在校本课程开发习惯养成类与技能培养类中,学生达到的效果如何,这需要家长、社会等各类评价主体的监督,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还要不断地去查找资料,丰富教学内容,这其中也需要与同事、社会中人接触,而不能闭门造车。

学校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者,有责任创设浓厚的课程开发氛围,保证“人人知道,人人关注”,作到“四常”:常督查,了解课程开发效果,及时给予指导与调整;常展示,要想提高课程开发的知名度,就要多搭建展示平台,让校本课程开发之花时时能绽放;常通报,信息通报,也是加强多方互动的一个关键,向外通报信息,提高课程开发的知晓率、关注率,进而提高课程开发的赞成率、参与率;常反馈,收集反馈信息,调整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提高有效性。为此,我们在校刊《星星雨》中开设“校本课程开发专栏”,以及印发“校本课程开发家校互动手册”,一月一填写一反馈,包括每学期两次的“校本课程开发展示周”活动,多渠道、多机会地关注校本课程,形成了“教师乐参与,学生比收益,家长齐关注”的校本课程开发氛围。

4 细化安排,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走上正常轨道后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犹如一珠幼苗,要想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还需要添加营养,注入外力。本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的成员为了更好地发挥管理职能,作了明确分工,形成三支队伍,一支队伍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管理,从教学内容的安排、课时的设置重点着手;一支队伍负责学生管理,从学生选课、上课的场地、安全保障等着手;一支队伍负责信息收集与外传,及时打开校本课程开发的窗口。分工之后,三支队伍各负其职,通力协作,并相继完善了各块的制度,如:《校本课程开发课程纲要制度》,《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安全保障制度》,《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开发信息交流制度》,《校本课程开发档案管理制度》,各项制度的完善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软件保障。

在加强管理时,我们坚持“过程突出经常,结果做到科学”, 并构建有效科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机制。为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我们从两方面综合评定:一是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完成目标情况,是否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是衡量开发效果重要依据;二是学生、家长的满意度,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收益者是学生,他们对效果是如何认定,如何评价的,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校本课程如何评价范文2

关键词:新课改、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在单一国家课程的背景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几乎没有选择受什么教育的权利,个性很难得到多大的发展。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课程改革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使学校能够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而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下,学生可以参照学校提供的校本课程清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利。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课程价值观是以人格完善和人的发展为目的,以满足学生的某种需求为前提。学生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追求。因此,校本课程的要建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完善课程为目的的评价体系。

一、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的学业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评价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成功,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让学生有明确的方向,有更有效的方法,从而获得不断的进步。校本课程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目标,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学业评价时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建构学生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1、评价重心由过去偏重知识的评价向注重学生全面素质评价转变

传统学科课程的评价方式过分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评价,而校本课程不是为了让学生识记已有的知识。因此基于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校本课程的学业评价需要实现以下转变:从注重习得能力的评价转向重学习能力的评价;从注重学习效果的评价转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从面向学生的过去的评价转向面向学生的现在和未来的评价;从注重认知领域的评价转向注重对认知领域和情意领域的综合评价。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科学的全程评价。

传统教育是以一个分数判优劣,一次考试论成败。而校本课程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非学生学习的结果。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校本课程提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程跟踪、全程评价。教师可以就学生课堂发言、质疑、参与课堂活动、作业完成情况、课外阅读、阅读笔记、参加学科课外活动等做详细记载进行评价,这样就可以避免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片面性,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

3、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全面显示评价结果。

校本课程应遵循全貌显示的原则: 一方面将跟踪记录归纳,与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汇总;另一方面改以往“成绩通知单”为教师以亲切、激励的语言充分肯定学生在知、情、意、能各方面的优点、特长及发展状况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既有定量评价又有定性评价,两者结合。

4、树立多元评价的理念,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育中评价主体单一,学生是评价客体,被动的接受老师的评价,教师以裁判的角色出现,给学生裁定高分与低分。因此在校本课程的评价中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不再由教师独揽,而由师生全员参与,再加上家庭参与,不仅可以使评价更公平、公正,而且让学生参与评价,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别人。

二、建立全方位的课程本身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评价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结,而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应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始终,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的课程评价体系

1、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

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应改变以往以教师作为为单一的主体,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主体要包括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学生、课程开发教师、其他教师同事等。校本课程是面向本学校的学生,由本校自己的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及学校特色开发的课程,因此,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应参与到课程本身的评价中。学生是校本课程教学最直接的感受者,他们最有权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课程,为了发现并弥补课程的不足,开课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以及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课程进行反思性评价。为了实现对课程本身客观性的评价,可以让同伴教师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可以通过教学观摩及课后的讨论与交流等形式进行评价。

2、课程评价对象多面化

“评价是一种划定、获取和提供叙述性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涉及研究对象的目标、设计、实施和影响的价值及优缺点,以便指导如何决策,满足教学效能核定的需要,并增加对研究对象的了解。”1校本课程的评价旨在改进和发展课程,正如斯塔弗尔比姆所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对象需包括:对校本课程开景的评价、校本课程目标定位的评价、校本课程方案可行性的评价、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自身的教育哲学开设的,为了避免校本课程开发的粗制滥造和盲目模仿,要加强对校本课程目标的评价。校本课程不是让教师去编教材,而是根据一定的开发方案进行课程编制和实施的过程,因此要对课程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准确的评价。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加强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以不断发展和完善校本课程,提高校本课程质量。

3、课程评价方式多样化

校本课程评价是一个对其自身开发的评价与质量监控的过程,那么校本课程评价的不应该仅仅是总结性的,更多的是一种形成性、发展性的课程评价。那校本课程的评价可以采取多种评价方法,如量表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面谈法等。多样的评价方法可以避免单一评价方法的片面性,实现对课程全面综合的评价。(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注解

① 引白冯生尧:《课程评价定义的批判分析》,《教育研究》1996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5

[2]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

[3] 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校本课程如何评价范文3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县域高中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和社区资源为基础,在尊重学生发展需求的前提下,由教师自主研发与实施的课程。它是学校落实课程赋权的一种行为,是体现学校办学目标、表达学校教育价值追求、提升学校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县域高中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力量。探索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管理和评价方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切入点。如何研发高中学段的校本课程?如何加强过程性管理?备课组和年级分权下各自承担什么职责?只有明晰课程管理的这一主线,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真实的校本行为,从而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一、校本课程研发

在分析学校发展情况、调研课程需求的基础上,学校针对教师课程能力制订有效的《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是研发校本课程的前提。校本课程形成过程是:依据学校的校本课程目标制订各领域的课程规划;各学科从教学实际来定位科目框架下的校本课程目标,从而选择有效的校本课程内容;通过校本课程教案的编写来保证校本课程规范执行,从而形成不同科目下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块。

(一)校本课程研发方式

目前校本课程研发方式主要有课程选用、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选用和改编是校本课程研发的最低层次,改编、整合和补充是依据学校需求选择性使用已有校本课程的过程。

有效拓展国家课程是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要形式,它是在学科框架下对基础型课程的有效拓展。研发校本课程必须基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通过拓宽课程范围为学生提供较多信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开发校本课程还必须基于教师能力制订可行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否则,不顾教师专业能力盲目开设课程,由此带来的过重教学负担会引发教师抵触心理,这将打乱日常教学秩序和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它会将校本课程实施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研发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类。

1.国家课程的延伸

国家课程的延伸是指在全面领会国家课程纲要、课程目标和教材要求基础上,改编、新编和拓编国家规定课程,挖掘课程的文化内涵,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拓展学科。它的特点是采取学科分层教学,实施学科联动,统整学习内容,革新并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增加选择性空间。这类课程是基于时代性、发展性和生活性的特点,选择最新的事件或政治、经济、科学和技术发展成就作为校本课程的主体内容。它解决了学科内容单一的问题,使课程走近学生生活。

2.个别化拓宽

为体现学校文化,发挥不同学科的特点,在不耗费教师过多时间也不影响学生常规学习的前提下,为少数学有特长的学生开设超越《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如奥数、竞赛辅导活动和各种创新设计等。这类课程是校本课程目标之外的课程,如果随意增加这类课程的课时数量,将会把学校教育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的主要形式是基于国家课程的有效拓展和创生性整合,校本课程的实施就必须依据国家课程的质量要求,并沿国家课程呈现的顺序来开发。因此,开发校本课程必须顾及学生的认知、技能与情感的发展水平,尊重学生发展兴趣和需求,从而使校本课程从研发到实施都能遵循国家课程的规范运作和质量要求。这应是目前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线。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推动教师将经验性知识自觉上升到课程意识,县域高中从而推动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校本课程研发模式

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上而下”的演绎模式,其基本过程为:确立学校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一进行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一领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形成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模式,其基本过程为:围绕本学科《课程标准》,教研组研制校本课程科目规划备课组基于科目规划研发《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议形成年级校本课程内容和规划课表备课组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年级进行过程性管理并组织学业评价。

校本课程研发管理的思路是:校内外专业力量学校课程委员会《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具体来讲:学校课程委员会审议学科框架下的校本课程规划年级以领域和学科管理审议《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备课组制定《校本课程纲要》并撰写校本课程教案。

年级负责校本课程的研发、实施和评价工作,即:年级备课组教师个体或团队《校本课程纲要》和教案。

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可分为三类:教师个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机构合作。现阶段主要倡导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专家联合开发这两种主体类型。基于上述管理框架,教师依据自身专业特长和发展兴趣,组建校本课程研发和实践联合体,承担备课组的校本课程任务,研读校本课程学科目标,撰写《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备课组进行合作性研究。形成一致认识后,备课组将《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年级进行审批。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审定并给出指导意见,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向学校课程委员会提交校本课程纲要和校本课程教案,待审议批复后编入《校本课程选修》中。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包括该模块开设的课时量、内容、评价方式、执教教师、上课地点和课程形式,这是保障校本课程实现选课走班的前提。

二、校本课程管理

为保障校本课程有效研发和规范运作,学校必须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其顺利运行。相关的管理制度有:校本课程审议制度、校本课程教学管理条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培训制度、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和评价方案等。承担不同管理职能的处室和年级只有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实践校本课程目标。

教务处是校本课程管理的行政机构,对“学校校本课程专业委员会”负责。教务处主要职责是严格执行《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检查年级实施情况,协同年级对课程、教师和教学成效进行评价。组织协调各教研组与年级组之间的关系,从而落实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年级、备课组、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与学生的职责如下。

(一)年级的职责

年级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订学年及学期校本课程教学进度计划、校本课程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和学生的校本课程选修管理等各项工作。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指导备课组以国家课程计划为校本课程研发主线,形成学期或学年的校本课程表。

第二,指导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在开学第一周发给学生,便于做好选课登记。

第三,年级对各学科预定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统排,依据各学科的资源状况、任课教师情况、学生选修的数量,对不同校本课程模块教学的实施,选择不同数额的班级作为选课走班的管理单元。同一年级某一学科校本课程时间安排必须相对集中,具体时间由各年级自行安排。

第四,年级对教师开展的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给予指导,联系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保证课程合力的有效形成。一门规范的校本课程必须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实施教案、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校本课程阶段性教学评价表、校本课程学分评价表和校本课程绩效评定等七种管理材料。

第五,调研学生选修校本课程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以便教师不断调整教学需求,同时为学校课程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备课组的职责

备课组是组织教师开发和申报校本课程的管理组织,是落实《学科校本课程规划》的具体单位。它的职责包括:制订校本课程目标,选编校本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时数等。它的职责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每学期开始,组织教师学习《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研究《学科课程标准》,依据国家课程的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发展基础制订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第二,邀请学科教研组和资深教师审议校本课程规划,分析讨论,确立校本课程主题单元。

第三,依据校本课程主题单元的要求,尊重备课组内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对任务进行分解,确立校本课程教学单元的主备和从备教师,并组织教师向年级申报校本课程。

第四,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介绍》,进行选课指导后形成《学科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

第五,备课组依据年级校本课程课表,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包括选修管理、学习量统计和学分认定。

第六,组织教师反思性研究本学期校本课程研发和实施的成效,向学校提交研究报告。组织教师参加阶段性的校本课程成果评比。

第七,每学月组织教师核对并填写《校本课程评价量规表》,统计校本课程研发工作量和实施工作量,并对校本课程实施绩效进行评定。

(三)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的职责

教师与具有相同发展意愿的同伴组成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是教师互助型组织的有效方式。他们是研发并执行校本课程的承担者,主要担负以下任务。

第一,依据《学校校本课程方案》和备课组内校本课程主题单元计划,承担校本课程不同模块的研发和教学实施任务。

第二,完成《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和相关教案的编写工作。

第三,待年级审批通过后,进一步丰富并规范研制《校本课程单元教学实施纲要》,撰写校本课程教案,编印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组织学生选课走班,通过实施《校本课程选修登记》,对选修学习过程进行规范记录。

第四,指导任教班级的学生对本学科拓展性的校本课程进行选择,对任教班级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并以班级为单位,组建选课后的学习管理小组。为加强学生对选修学习过程的自主管理,教师要制作选课花名册,汇总后报年级组,形成年级总的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以便于选修管理。

第五,加强对校本课程选修过程的管理,包括记录学习量、评价学习态度和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它主要有书面和实践活动等形式。

第六,参与年级校本课程阶段性的教学评价,完成校本课程学业评价。

(四)学生的职责

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填写选课志愿,确定学年或者学期内校本课程的选修表。校本课程每一选修模块结束后该教学班解体,学生自动进入下一模块选修的管理过程。

校本课程如何评价范文4

关键词:校本课程 开发 实施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管理”政策的贯彻落实,我国中小学普遍面临着正式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开展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校“中华神韵”校本课程正在积极开发与实施。以下是“中华神韵”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方案。

一、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需要

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我校“中华神韵”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在对学生学习兴趣和需要进行调查、了解和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与学生的广泛接触和深入了解中,我们发现:当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已经不再局限于获得知识,更多的是追求综合素养的提高和品德修养;已经不再局限于课本内的现有知识,更多的是关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课外读物,知识范围更加广阔;已经不再局限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更多的是主动探求、发现和创造。因此,我校在“中华神韵”校本课程开发中,内容的设置旨在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校本课程教学资料的选择、整理

切合本地、本校和学生实际的选编课程资源是成功开发“中华神韵”校本课程的主要环节。

课程内容的开设,我们采用的是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首先围绕“中华神韵”大主题拟定一些小主题,然后向各年级学生发放征求意见表。我们确定的主题包括:中国神话传说故事、中华礼仪民俗、传统诗词歌赋、中华建筑、中华名人等。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年龄与知识结构的特点,在每个年级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如针对学生年龄小的特点,一年级确定的课程内容是《中国神话传说故事》;针对二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我们开设的课程名称为《蒙学百句》;针对三年级学生开始崇拜有力量的英雄人物,我们开设的是《中华名人》;四年级学生开始关注自我,思维能力也开始由抽象思维转向逻辑思维,这时最需要的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针对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五年级名为《中华饮食》,六年级开设的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名录》。总之,我校校本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校本课程编写的特点,即基础性、阶段性和自主性。所编写的校本教材的内容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和多元的信息资源,不仅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需求,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校本课程的组织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是“中华神韵”校本课程开发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一)拟定校本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校本课程的意义,各个年级开设不同的校本课程重在指明学生学习的方向,精选适合学生的、具有我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内容,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体会人物情感,提高自身修养,使学生多接触古典文化,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教学目标的制定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众所周知,各校校本课程的课时是有限的。那么,校本课程如何实施教学呢?校本课程的课程情况要求课程的教学方式不能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刻性,而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体现知识学习的兴趣性,同时教师也要当好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角色。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开设一些课堂活动,如“故事大王”评比大赛,课堂讨论、演讲,我的亲身体验,自我才艺展示等形式,让学生主动亮出自己优势。

(三)校本课程的保障措施

1.成立校本课程组织

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是需要校长、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其主要通过领导小组――校本课程教研组――教师――学生的多方合作,共同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在这一过程中,领导小组要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建立定期督导检查制度,并确立专人教师负责此项工作,定期与教学工作检查一起对学校执行校本课程的具体情况进行检查。

2.加强师资培训,稳定教师团队

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各学校应组织教师学习课程理论、校本课程实施指南,领会课程精神,提高理论水平,同时组织实验教师分析成功案例,提高实践水平。只有保持实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有计划地实施教师的管理培训工作,才能更好地提高课程管理水平。

四、恰当的校本课程评价方式的选择

“中华神韵”校本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制定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必要的。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理念,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显得至关重要。具体而言,我校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评价。

(一)校本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依据特定的评价标准,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校本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十分有利于校本课程自身的完善。我校教师制定了“中华神韵”校本课程评价表,不同年级评价内容有所区别。在每学期期末时,教师对所教年级校本课程进行课程评价,进一步总结经验,确定改进措施。

(二)学生学习评价

国家课程因其教学三维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有统一的要求,一般比较适宜采用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即通过学科考试检测学习结果,最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是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学生的品德修养与文学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因而比较适合采用问卷调查和信息反馈的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减去因考试而带来的负面心理压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备课新思维[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校本课程如何评价范文5

关键词: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

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宗教艺术古迹代表。麦积山石窟开凿的时代相对较早、作品较多,保留了不同时代的艺术精品,在中国艺术历史上具有显著的价值。同时,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也成为艺术教育研究的重点。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将麦积山石窟艺术引入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当前一线教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一、麦积山石窟艺术与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内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结合当地特有的资源设计并开发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关注的重点。校本课程最早出现于欧美,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校本课程主要是将学校视为教育基地,根据目前实际教学要达到的教育目的,高效分析校内与校外的相关资源,将此作为基础,与学校实际状况有效结合开展具体课程教学。由此可知,通过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可以满足师生的个性化发展,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而且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麦积山石窟艺术引入校本课程中的价值和可行性分析麦积山石窟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将其文创设计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可行性。第一,麦积山石窟开窟时间相对较长,且开凿的规模较为庞大。麦积山石窟的产生能追溯至1600年前,其兴起于北魏文成帝时期,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开凿和扩建;在开凿的规模上,结合《玉堂闲话》的记载可知,其不仅有着较大的开凿规模,而且有着较高的开凿难度。通过长期的开凿,麦积山石窟留下了许多造像。第二,麦积山石窟造像的形式多样,泥塑闻名于世界。如果将敦煌莫高窟比作壁画馆,那么,麦积山石窟就是一个大型的雕塑馆。麦积山石窟中的雕塑主要是泥塑,系统化地呈现了我国泥塑艺术的整个发展与演变过程,现已成为我国当前十分著名的石窟群。第三,呈现出不同时期百姓的情感,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特色。第四,与秀丽的自然风光相结合。在《玉堂闲话麦积山》中,形象地说明了麦积山得名的缘由。因为麦积山的整体山体呈现为红色砂砾岩,且和山上的翠柏、苍松互相掩映,从而形成了独特且美丽的自然景观。基于麦积山石窟艺术的价值,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校本课程理念的深入,积极开发和挖掘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学校的大力支持。同时,麦积山作为家乡特有的文化资源宝库,将其融入校本课程,不仅丰富了校本课程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1]。

二、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的校本课程原则分析

为了进一步提升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的校本课程价值,有关人员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兴趣性原则。由于麦积山石窟艺术距离当前的时代比较久远,其文化背景相对丰富和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觉得枯燥和晦涩。因此,在依据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开发校本课程之初,相关教育部门和教师必须做好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兴趣等因素,积极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完成最终的课程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二是主体性原则。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知识的传承者。因此,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不同的学情、课程内容、课堂组织方式等,调整和讲解课程内容,最终达到校本课程的教育目的。三是融合性原则。在开发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时,必须将其作为课程资源,与课程教学视为完整的系统。同时,还应关注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最终从整个目标、内容、形式、过程等方面,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2]。

三、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的校本课程开发途径分析

为了更加全面、深刻地研究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笔者以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为立足点,详细研究其具体的开发路径。1.设置校本课程目标设置校本课程目标是开发校本课程的核心和关键。具体来说,在设定校本课程目标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确定,教师应在课程开发的初级阶段,借助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意见、期待水平,并以此为依据,设定与学生学习需求相适应的校本课程目标。另一方面,在设计校本课程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美术核心素养下的内容,不断形成表现性、生成性的目标。对于生成性目标而言,其通常指在具体教学当中逐渐生成的课程教学目标,而表现性目标通常指教师与学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更关注对学生理性的解放。这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相适应的。具体来说,将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融入校本课程,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可表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知识和能力:了解麦积山的历史,掌握麦积山的名人轶事,对麦积山具备的艺术成就做到举一反三。其次,过程和方法:通过分析和利用相关资源,培养学生勇于钻研、勤于思考的探索精神。最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在分析相关历史事件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相应的价值观;通过欣赏雕塑,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审美素养。2.选择课程资源精心选择课程资源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关键。具体来说,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形成课程的资源、完成课程的资源。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只有选出富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并对其进行转化,才能使其为课程服务。就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来说,其中涉及的资源较多,属于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在这种情况下,精心选择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性因素。基于泰勒总结的四种学习经验“发展学生思考技巧、获取信息、发展社会态度、发展兴趣”的特征,教师应选取具有知识性、能够发展学生思维的资源纳入校本课程,并将其进行组织和优化,使其系统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具体来说,笔者结合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将其划分为总论(麦积山石窟的历史沿革),异域、融合、思辨之美(北魏时期洞窟欣赏),含蓄、慈悲之美(西魏时期重点洞窟欣赏),清刚、劲健之美(北周时期重点洞窟欣赏),静穆、庄严之美(隋唐时期重点洞窟欣赏),世俗、人间之美(宋代重点洞窟欣赏)几个部分。结合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融合不同朝代的石窟造像、壁画作品等,显著提升了校本课程的价值。3.设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在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应紧紧围绕“因材施教、合作探究、师生与课程同步发展”的原则,精心设计校本课程方案。具体来说,在设计校本课程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灵活运用系统教学、专题讲座、实践活动等方式,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散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等。讲座主要是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促使学生对麦积山石窟文化形成整体的认识。如果条件允许,可将麦积山石窟文化艺术的相关研究人员邀请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实地体验主要是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带领学生到麦积山进行实地考察、体验,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下,获得更加深刻的感悟;还可以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外地朋友介绍麦积山石窟,使其更好地了解麦积山石窟艺术。以麦积山石窟艺术为主题设计一系列文创作品,内容包括石窟佛像动漫化造型、剪纸、文化用品以及服饰等,从弘扬和传承麦积山石窟文化角度出发,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文化。4.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也是开发麦积山石窟文化文创设计校本课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教师在构建校本课程评价时,应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对学生进行评价。坚持“发展性、个性化、多元化、连续性”的原则,分别从学生修习课时的要求、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书面考察成效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既定的校本课程教育目标。其次,对教师进行评价。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教师与其他的美术教师开展经验流,并在课堂的具体教学中,记录学生的实际状况及其在课堂上的反应,并切实结合学生的具体状况,调整与优化校本课程的相关教学方案。最后,对课程实施评价。麦积山石窟文化文创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教学目标、教育理念符合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要求,体现了美术核心素养的内容,对学生的审美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都有促进作用。

结语

在新课程理念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使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基于此,相关人员应结合麦积山石窟艺术的文化价值,遵循一定的校本课程开发原则,设置校本课程目标、选择课程资源、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等,不断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更好地落实和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顾念庭.基于麦积山石窟造像手法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9:8.

校本课程如何评价范文6

一、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价值

1.弄清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根据自己学校的硬件水平、师生的实际情况和各种社会资源等多种条件而进行。学校要主动在充分调研和专家指导的基础上,发挥集体的作用,不断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

怎样建立一整套合理有序的实施流程和公平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施校本课程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不同点便是其内容的开放性和效果的长期性,它不在于让学生记忆多少知识,而在于开启学生学习的兴趣之门,所以我们要着重研究校本课程的长期效应问题。

2.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价值意义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意义在于推动课程体系的完善,实现课程的根本宗旨。它完善了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理想课程”和“现实课程”的差异问题,有利于课程向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方向发展,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这样就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造就一支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大部分教师是初次接触校本课程工作,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所以,我校首先组成了以省科协、市消防大队、市交警总队、省航模协会等部门多位专家和校领导为主体的引领队伍,从理念和专业知识上对教师进行引领。

学校把相关学科的骨干教师动员起来,组成各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团队,在专家引领的基础上,明确各团队和个人的方向和任务,并印发校本课程开发编制方案,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规定各类校本课程的具体要求等。此外,学校还要求各位教师利用教研和业余时间,精心研究课程的实施办法、评价体制等细节问题,集思广益。

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制定《郑州八中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结合我校办学理念,开发实施了人际交往类课程、兴趣特长类课程、身心健康类课程、学科拓展类课程、体验探究类课程等,形成了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个性化和选择性的特征。

建设综合实践基地。为了给校本课程提供一个实施的平台,我校在郑州市郊区租用了近300亩地用作建设基地,现在配套有科普园地、果园、蔬菜大棚、鱼塘等农业实践区,拓展训练中心、定向越野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活动场地,并有心理健康、生命救护、交通安全等教育设施,小型的科技馆、天文馆、茶艺室、西点制作室、陶艺馆、沙艺室等兴趣教室。

编写和完善校本教材。经过专业的引导、严密的组织和科学的分工,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10本校本教材,包括语文《话剧》、生物《感受自然之变》《认识自然之魅》、地理《地理天地》、美术《艺术空间》、体育《快乐体验,超越自我》、音乐《舞动青春》、航模《航空航天模型》、交通安全《为成长护航》、消防安全《生命的诺亚方舟》,在校本课程中使用,现在正在修订第三稿。这些教材和实践基地紧密结合,为实施校本课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严格实施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学科拓展等课程在学校内实施,周一、周三、周四下午为指定年级校本课程实施时间,另外一部分课程在八中综合实践基地实施,学校统一安排车辆,安排食宿。必修课以班为单位上,选修课则按照所报名单在指定的活动区域上,由班主任、任课教师、政教处教师和实践基地教师共同负责。为了保证教学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我们制定有《郑州八中综合素质实践基地作息时间表》和《郑州八中综合素质实践教育基地管理制度》等规定。

认真落实评价机制。校本课程评价的内容要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研究方法、技能的应用和掌握、参加活动的成果、参与活动的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等情况;评价方法可以用观察法、面谈法、作品分析法、情景测验法、行为描述法、成长档案袋评价法、个案研究法等;评价方式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为了保证校本课程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制定了《郑州八中综合素质实践基地学生评价表》《学校课程学分制管理网络》,规定各门课程学分分值,分值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和综合素质成绩挂钩。

三、主要成果

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师生和家长的欢迎和好评。郑州市多所学校的教师都到郑州八中学习校本课程,到实践基地参加实践类校本课程学习。

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大自然的接触,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热爱生命的意识;拓展训练和体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实践中,学生学会了基本的交通、消防、急救等生活常识;在舞蹈、陶艺、剪纸等活动中,学生拥有了欣赏美与表现美的能力;在野炊、缝制衣服、烘焙食物等团队活动中,学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

2.提高了老师的素质

学校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认真努力,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不断提高,责任心和创造性都得到体现和强化,团队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3.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从综合实践基地投入使用和校本课程开设以来,我校的综合实践基地和校本课程模式已经成为郑州市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素质教育的一张名片,许多本地和外地的学校都来此参观学习,平均每年有万余人次,其中包括新加坡、日本等国外同行和学生。

4.为促进全市素质教育提供了平台

我校为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做出了应有的努力,也为郑州市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郑州市教育局将我校的校本课程及综合素质实践基地定为局属中学的定点实践基地,从2009年开始有计划地利用实践基地安排郑州市中小学生到我校基地进行实践。

四、推广与反思

1.长期的实践,使我校的校本课程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校本课程开发的可操作性。从我校的经验和成果上来看,开发适合自己的校本课程,只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与当地的资源相结合,在有一定专业水平人员的指导下,各地学校应该都能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平台建设的可行性。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平台,它可能是一个综合性的基地,也可能是几间小小的平房,其作用不是体现在投入资金的多少,而是体现在与校本课程内容结合的紧密性上。虽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能力建成一个功能齐全、运转良好的实践基地,但每个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需要,建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校本课程实施平台。

理念的可推广性。我们校本课程开发成果的作用不在于使其他学校模仿或赞叹,而在于传达一种理念,即学校完全可以通过挖掘自身的潜能,在理念上不断向素质教育靠拢,把自身的努力和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效果,从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个持续、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和环境的变化,校本课程要永远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主题,不断开发更新,推出一系列更新颖、更有价值的课程。

2.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

校本教材的地域性强,能够适应当地甚至是本校学生的客观需要,但多数并不宜大范围推广和使用,应以借鉴为主。

在倡导功能性课程和生态化课程的今天,我们还需要加大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尽可能给学生提供零假设的真实体验场景。

如何改革评价方式、形成科学系统的评价操作体系?我们想应该是不断朝着使评估内容更全面、评估方式更灵活的方向努力,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评估的项目和内容繁多、评价制度有漏洞等情况,这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合力探索,勇于在实施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