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对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对象范文1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属地管理 ;计划免疫;接种及时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1-0003-03
计划免疫是控制与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手段[1]。目前黄石街计划免疫工作已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高接种率、低发病率的巩固阶段,用接种率、发病率等指标来评价计划免疫工作质量很难发现其中的薄弱环节,在评价机体接种后免疫效果的指标中,抗体滴度是最准确、最客观的指标之一,疫苗的全程及时接种是保证机体产生高抗体滴度的前提,及时接种率的提高,可使接种对象在短期内产生更持久的免疫能力,能更好地应对突发性传染性疾病的暴发流行[2]。
黄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0年6月开始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属地管理,该管理模式是通过分片区设置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室,组建由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公卫医师、健康教育管理师组成的社区责任医师团队定时下工作室开展工作,提供有关预防服务内容,包括:①通过与居委会沟通,及时掌握辖区内儿童计划免疫漏种情况、婴儿出生、儿童迁入、迁出等信息。②提供预防接种咨询,为适龄儿童制定详细的计划免疫时间安排表,预约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疫苗接种。③定期开展计划免疫、传染病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各类预防接种知识宣传单,播放疫苗预防相关疾病的宣传片,开辟计划免疫宣传栏。④发挥公共卫生联络员、社区楼长、片长、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主动搜索,并借助各界力量进行计划免疫知识宣传和适龄儿童计划免疫动员。
为了解黄石街实施属地管理(以下简称“管理”)前后儿童计划免疫及时接种率、儿童家长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分析影响儿童计划免疫及时接种的因素,探讨实施属地管理对辖区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和传染病控制的意义,为优化管理模式,促进儿童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于2009年12月(管理前1年)及2012年12月(管理后2年)对本地区0~3 岁儿童开展计划免疫相关情况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黄石街0~3岁户籍儿童和居住在黄石街满3个月的常住儿童及其家长。
1.2方法
(1)采用WHO推荐的用于估计接种率的按概率比例抽样方法(PPS抽样方法),从黄石街14个社区(村委)中随机抽取3个社区(居委),按0~1岁、1~2岁、2~3岁三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抽取40名常住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2)资料整理采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双录入,资料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
1.3调查内容
包括一般情况、0~3岁“六苗”接种情况、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及相关传染病的知识知晓情况、儿童未及时接种的原因等。
1.4 评价标准
及时接种的判断:按卫生部规定的免疫起始月龄和接种时间间隔开始接种,并在1个月内或完成最后1剂向后推迟1个月完成全程接种。即卡介苗在出生1个月内完成;乙肝疫苗首针在24 h内接种,其他两针在6个月内完成;脊灰疫苗三剂在出生后5个月内完成,百白破三针在出生后6个月内完成,含麻疹成分疫苗、乙脑初种在出生9个月内完成;乙脑、含麻疹成分疫苗、百白破疫苗加强在出生后24个月内完成为及时。
2 结果
2.1 “六苗”接种情况和及时接种情况
管理后,六苗全程接种率从管理前90.00%上升到97.50%,六苗及时接种率从84.76%上升到9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从各单苗看,“六苗”基础性免疫管理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加强免疫管理后全程接种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除卡介苗和乙肝外,其他疫苗管理前后“六苗”及时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不同年龄段儿童“六苗”及时接种情况
0~1岁、1~2岁年龄组管理后及时率比管理前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P < 0.05)。2~3岁年龄组管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儿童家长计划免疫、传染病知识和变化情况
儿童家长计划免疫、传染病知识总体知晓率管理后比管理前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
2.4 影响儿童疫苗及时接种的多因素分析
以2012年调查儿童六苗全程及时接种率为应变量,及时接种赋值为0,非及时接种赋值为1,在α = 0.1 检验水平下,对六苗全程及时接种率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相关知识知晓率、接种次数、接种间隔时间3 个变量对儿童六苗全程及时接种率有影响(P < 0.05)。将上述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采用向前逐步回归法引入自变量,建立非条件Logistic 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相关知识得分、接种间隔时间是影响儿童接种及时率的保护因素,说明提高相关知识知晓率、间隔时间不要太短能提高及时接种率,接种次数是危险因素,说明接种次数越多,接种及时率越低,见表4。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黄石街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两年后,0~3岁儿童疫苗全程接种率和及时率均有显著提高,这可能与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属地管理模式,医师团队加强与居委会沟通,发挥公共卫生联络员、社区楼长、片长、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借助各界力量主动搜索漏种儿童,对适龄儿童进行计划免疫的动员,及时提醒并预约家长到社区进行预防有关,管理后儿童家长计划免疫、传染病知识知晓率有大幅度提高,经Logistic 回归分析,家长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知晓率是影响儿童及时接种的因素,这与相关研究对预防接种知识了解越多,其接种率越高[3]是相符的,说明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属地管理模式能促进家长相关知识知晓率的提高,促进儿童计划免疫的及时接种,控制相应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值得广泛推广[4]。
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前后,卡介苗和乙肝的及时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部分医院尚未实行产科接种[1],少数婴儿出生时有接种禁忌证[5]等因素有关, 首针及时免疫是提供有效免疫保护的关键,能减少儿童暴露疾病的危险性[1],加强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管理,对保持较高乙肝疫苗接种率有指导意义[6],在今后社区卫生服务属地管理中,可通过加强居民健康教育,特别是对孕产妇宣教,动员孕产妇到正规医院进行分娩。
从年龄段看,0~1岁、1~2岁组儿童在实施社区卫生属地管理后六苗全程接种率、及时率均有所提高,而2~3岁组管理前后统计学无意义,可能黄石街社区卫生服务属地管理模式于2010年6月份开始实施,2~3岁组开始计划免疫接种正处于实施管理前半年以及刚开始实施管理初步探索阶段,故这类人群预防接种干预效果还未体现出来。
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儿童及时接种因素包括相关知识知晓程度、间隔时间、接种次数等因素,婴儿期家长普遍重视程度较高,但这时期接种最频繁,容易导致不及时接种,可通过实施一类疫苗优先接种、重点疾病优先接种原则;合理实施联合免疫;漏种疫苗较多时采用最小间隔等措施以减少疫苗漏种[1];随着儿童年龄增大,1岁开始接种频次减少,儿童家长接受预防接种的信息量减少,关注程度降低,主动性差[7],这段时期主要以重心在发挥多部门协作加强主动监测[8],搜索漏种儿童。预防接种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只有遵循政府负责、社会参与、部门配合的原则,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和宣教,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儿童的疫苗接种及时率[9,10]。
[参考文献]
[1] 林献丹,郑晓春,王志刚,等. 流动儿童疫苗接种及时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1):1371-1373.
[2] 王文军,王文军. 济东矿区儿童计划免疫及时接种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山东大学,2008.
[3] 张志兰,徐红,陶长余,等. 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5):825-827.
[4] 黎黎. 计划免疫工作中健康教育实施及效果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1,9(30):137.
[5] 林宝妮,方琼,曹丽,等. 2009~2011年福田区儿童免疫接种率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3):385-386.
[6] 宋文英.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新生儿首针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33(2):186-187 .
[7] 蔡碧,张迟,赵明江,等. 湖北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8):640-642.
[8] 侯飞,李海,刘洪钢,等. 包头市2010~2011年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结果[J].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11):4709.
[9] 陈跃燕. 探讨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对控制本地区传染病的意义[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1):2039-2040.
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对象范文2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选取吉林市龙潭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各抽取1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种模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取自然抽样的方法各抽取500名就诊患者和50名医务人员。
调查方法:采用研究者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调查抽取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对抽取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医生进行专题小组访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设备和业务用房面积进行现场考察;从统计报表、年度总结中查阅相关资料。
资料分析:问卷调查资料采用EXCEL2000建库,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为一般描述性统计和X2检验。另外,也对一些资料直接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
结 果
区域社区卫生服务的网络已经形成,举办的主体呈多元化,以国有卫生服务和企业卫生服务两种模式并存: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1个,企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9个,分占区域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42%和58%。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情况:19个企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达到标准,达标率为65.5%。5个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达到标准,达标率23.8%。企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情况明显好于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设备情况:企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设备、检测设备、中医诊疗设备达标率分别为51.7%,48.3%,51.7%,明显高于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设备达标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卫生人员状况:在执业医师、中级以上医师、中医师、全科医师、社区护士五项指标中,企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达标率分别为:100%,82.8%,51.7%,89.7%,55.2%,明显高于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的达标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得到了完善,但保健和康复工作开展的相对较比薄弱。
双向转诊情况:企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2005年的上转情况与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比较上转的比例偏低;而下转情况要高于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企业社区卫生服务相比,国有社区卫生服务下转比例偏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企业对社区卫生服务投入2005年比2004年增加了166%,国有社区卫生服务没有投入。药品收入是社区卫生服务收入的主要来源。有86.2 %的企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了医保。
群众对企业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率为80.6%,明显高于对国有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讨 论
社区卫生服务质量高低、是否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 最终应由社区居民做出评价。企业社区卫生服务以其宽敞的就医环境、齐全的诊疗设备、高素质的全科医生队伍,以及较为完善的“六位一体”功能,获得了群众较高的满意度,其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手段在城市居民中普及了基本的健康知识,这些都是大多数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现有条件下所不能达到的。
企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有其独特的物质基础。其业务用房、各种设备都明显好于国有医院。龙潭区企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用房均是由企业提供的,且无偿使用,29个企业社区服务机构有19个业务用房面积超过了150以上。
而且,拥有较充足的社区卫生人力资源。从业的执业医师比例、中级职称以上医师比例,特别是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的数量都明显高于国有社区卫生服务,使其具备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人才优势。
另外,企业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实行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于保证企业社区服务对象保持相对稳定,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合理的经济补偿机制以及社区人才培养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对象范文3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社区卫生服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确保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关键,是赢得居民信赖,深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理念所不可或缺的前提。
本文利用2007年全国重点联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基线调查材料,对厦门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阐述当前人力资源状况,发现问题及不足,为政府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2007年10~2008年1月,卫生部组织的全国重点联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基线调查中厦门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相关资料。调查对象主要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对象,以及所抽查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处方(用以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调查)。
结果
厦门市5个城区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覆盖率达95%。
厦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人员122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18人,占82.83%,医护比为1:0.4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科医师分别为89名和50名,中医师分别为56名和48名,每一服务中心平均有4.68名全科医生,2.95名中医师,5.58名防保医生和7.37名护士: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拥有有1.28名全科医生,1.23名中医师,0.47名防保医生和2.87名全科护士。
将厦门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卫生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中心占16.06%,站占18.18%;具有专科学历者,中心占26.85%,站占26.45%其中专及以下学历者,中心占57.09%,站占55.37%。以中专及以下学历者为主。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率为65.71%,社区卫生服务站为32.48%;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率分别为40.71%和22.32%。全科医生培训的覆盖率比全科护士培训的覆盖率高,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与全科护士的培训覆盖率还没有达到100%。
讨论
按2006年末城区人口109.24万计算,厦门市每万人口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人员11.25名,其中医生5.41名,护士2.31名,基本能够满足卫生部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标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的万人配置要求,但要实现卫生部提出的今后城镇居民70%的医疗服务都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承担的目标,显然还远远不够。
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对象范文4
为使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指导意见》和配套文件的主要精神,近日,国务院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卫生部副部长蒋作君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健康教育、传染病、慢性病防治、计划免疫、妇幼保健、老年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财政提供资金,免费向居民提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的基本医疗服务主要是“小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
社区卫生机构和一般大医院有如下几方面的不同:第一,社区卫生服务更强调它的公益性,当然大医院医疗服务也要体现公益性,但社区服务的公益性更加明显,除了基本医疗服务以外,更多的是公共卫生。大医院主要是为了看病,社区除了看小病以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搞预防、搞保健康复。
第二,社区提供主动性的服务。大医院的人员很少上门,社区卫生提倡主动,上门服务、搞家庭病床。
第三,社区卫生服务是为社区全体居民提供的服务,大医院主要是为病人提供服务。在社区,不但病人、亚健康人群是它的服务对象,健康人群也是它的服务对象,目的是使健康人不要变成亚健康人,使亚健康人不要变成病人,所以整个居民都是它的服务对象。
第四,体现综合性,除了医疗以外,社区卫生服务还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是多位一体的服务。
第五,连续,比如高血压,要建立健康档案,始终追踪。不像大医院,你去找他就给你看,你不去找,他也不找你。社区卫生服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你进行连续。
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对象范文5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卫生服务利用;农村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09)11-0012-02
患者满意度作为社区卫生服务评价体系需方层面的一个重要指标已经被广泛认可。患者满意度是指人们由于健康、疾病、等诸方面的要求而对医疗保健服务产生某种期望,基于这种期望,对所经历的医疗保健服务情况进行的评价。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主要包括服务的态度、技术、环境、费用、安全性等方面,此次研究对天津尤古庄社区的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从时效性、舒适性、文明性、技术性和经济性5个维度对满意度进行细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采用偶遇法随机调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服务的居民,未成年儿童和成年人因病不能回答者由家长或陪护者代为回答。
1.2 方法 采用《社区卫生诊断技术手册》中提供的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表,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对服务对象进行一对一访谈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来中心的目的、方式及所花费时间,对卫生服务的利用、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等。将满意度分为5个等级:很满意、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计算满意度时将很满意和较满意均记为满意,居民总满意度(%)=满意问题数/调查问题总数×100%;将满意度又具体细分为以下5个方面(时效性、舒适性、文明性、技术性、经济性)分别计算其满意度。所有资料采用Epidata 3.02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分析 参加此次满意度调查的居民共109人,其中男56人,女53人;年龄1~77岁,平均(40.8±20.4)岁,以40~59岁人数最多;95.4%的是农民;服务费用支付方式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几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的所有项目都有人群接受服务,但接受服务最多的项目是看病。
2.2 接受服务所需时间 2/3的人群步行30 min以内就可到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8.8%的调查对象接受服务花费的时间不超过30min,大部分人群(56.9%)看病无需等待,83.5%的人群感觉来中心接受服务方便。
2.3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居民平时利用最多的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6%)和社区卫生服务站(85.1%),接受最多的服务是看病(64.2%),只有1.0%的人群听过社区卫生机构的卫生知识讲座。进一步调查居民选择社区卫生机构的原因,“距离近”(71.2%)是主要原因,认为“质量好”(11.8%)和“价格低”(6.3%)的人群也占有一定比例。
2.4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评价情况 95.1%的调查对象对自己接受的服务总体认为满意,5个方面的满意度也较高,只是对舒适性方面感觉很满意的人群较少(34.9%),尤以对服务环境方面的很满意度最低(5.5%)。
2.5 相关政策知晓度 调查对象中只有1人(0.9%)知道如何查询卫生服务费用,并认为这种查询服务较方便;尚有99.1%的人不知道社区卫生机构有这项服务;被访者中有98.2%人的不知道当对服务不满意时如何投诉,仅有2人(1.8%)知道。
3 讨论与建议
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对象范文6
1.机构设置和编制核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的核定,要符合事业单位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以及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要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之以改扩建和新建,避免重复建设;要统筹考虑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保障城市居民享受到最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按其公益性质核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为财政补助事业编制。机构设置,要有利于方便群众就医;人员编制的核定,要符合精干、高效的要求,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最基本的工作需要。
二、机构设置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构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实行一体化管理。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范围。政府原则上按照街道办事处范围或3-10万居民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建社区,可由所在街道办事处范围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近增设社区卫生服务站。
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举办形式。要进一步加大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力度,同时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通过对现有一级、部分二级医院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等进行转型或改造设立,也可由综合性医院举办。街道办事处范围内的一级医院和街道卫生院,可按照本意见的标准,直接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较多、规模较大的二级医院,可按本意见的标准,选择符合条件的人员,在医院内组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人事、业务、财务的单独管理。社会力量举办的卫生医疗机构,符合资质条件和区域卫生规划的,也可以认定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社区卫生服务。街道办事处范围内没有上述医疗单位的,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政府应当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引进卫生资源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5.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举办形式。社区卫生服务站举办主体可多元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或由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举办,也可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根据国家有关标准,通过招标选择社会力量举办。
三、职能配置
6.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主要承担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对危急重病、疑难病症治疗等,应交由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承担。
7.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责:
社区预防:社区卫生诊断,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监测,预防接种,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预防,常见传染病防治,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健康档案管理,爱国卫生指导等。
社区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等。
社区医疗: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社区现场救护,慢性病筛查和重点慢性病病例管理,精神病患者管理,转诊服务等。
社区康复:残疾康复,疾病恢复期康复,家庭和社区康复训练指导等。
社区健康教育:卫生知识普及,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管理,重点人群与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宣传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等。
社区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咨询指导,发放避孕药具等。
8.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机构的职能调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应根据机构编制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意见,将适宜社区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交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际承担职能的情况,对其编制进行统筹考虑。
四、编制配备
9.核编范围。国家只核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再核定人员编制。
10.核编标准。原则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师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全科医师与护士的比例,目前按1∶1的标准配备。其他人员不超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总数的5%。具体某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可根据该中心所承担的职责任务、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因素核定。服务人口在5万居民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编标准可适当降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应结合现有基层卫生机构的转型和改造,首先从卫生机构现有人员编制中调剂解决,同时相应核销有关机构的编制。要充分利用退休医务人员资源。
五、机构编制管理
11.指导意见的实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卫生、财政、民政等部门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办法。各地在制定实施办法时,可根据本地经济和财政状况、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状况、交通状况、人口密度等,在本指导意见编制标准的基础上掌握适当的幅度。各地要根据国务院确定的工作目标,结合本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展情况,本着适应需要、从严掌握、逐步到位的原则,合理设置机构、核定和使用编制。
12.机构编制的审批程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标准,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数额提出审核意见,省、自治区、直辖市机构编制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核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
13.编制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定编不定人的办法,在核定的编制范围内,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开招聘所需人员,不得超编进人。受聘全科医师等卫生技术人员必须符合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资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