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自身的局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开发自身的局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开发自身的局限

校本课程开发自身的局限范文1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地域文化;探究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它强调学校针对学生和学校实际,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我校就如何依托家乡地域文化,校本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空间中自主实践、自主发展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了探索。

一、依托地域文化,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家乡慈溪,地处东南海滨,得名始于东汉董黯“子孝母慈”的典故,有着悠久深厚的慈孝文化;慈溪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特产丰富。地域文化丰富的家乡慈溪,值得我们去探究,去弘扬,去开展丰富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为此,我们以学生需求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原则,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适合学生深入了解慈溪传统文化,传承慈溪精神的主题内容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并实施。

1.《走近家乡名人》,促进学生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慈溪,名人辈出:有东汉隐士严子陵;南宋名儒黄东发;初唐书家虞世南;辛亥先烈马宗汉;教育前驱杨贤江;爱国侨商吴锦堂;申江巨子虞洽卿;一代画师陈之佛;铁骨丹心林汉达;园艺巨擘吴耕民;中科院院士路甬祥……

“一曲慈孝水,哺育千秋人。”作为“慈孝文化”发源地之一的慈溪,“慈孝”是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于是,我们从董黯的故事入手,延伸至慈溪名人,编制了适合三四年级学生开展的《走近家乡名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让学生以“走近家乡名人”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2.《编艺》,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获得亲身体验、增强综合处理能力为目标。要尽可能提供趣味性较强的活动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慈溪有着丰富的特产,杨梅、蜜梨、三北藕丝糖、各种工艺

品……都享誉海内外。特别是慈溪长河的工艺草帽闻名海内外,有着“草帽之乡”的美称。

我校结合劳动与技术课中的编织教材,以家乡特产为载体,巧妙地应用慈溪长河的草编艺术,进行有效地整合和拓展,编写了适合五六年级学生开展的《编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编织技巧进行动手实践活动,利用多种材料来编织慈溪的名优水果以及各种日用工艺品。学生兴趣盎然,用自己的巧手和编织技巧,编出了栩栩如生的工艺品来。另一方面,我们也让学生开展以“走进草帽之乡”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指导学法,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我们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充分考虑到了体验这一点,活动中,我们更是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亲身实践。

1.创设情境,诱发自主探究的欲望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孩子能量的调动者,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首要条件。为此,我们在走近家乡名人的主题活动中,用茜宛公园标志性雕塑“董黯汲水”为话题,通过视频展开深藏在这座雕塑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家乡“慈溪”名称的由来。然后,出示家乡名人画像和名人雕塑相片,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纷纷产生了探究的欲望,自然而然地有了“主动走近名人,了解名人的故事,探寻名人足迹”的愿望。

而在《编艺》的活动开展初,教师自己动手编织了许多有特色、栩栩如生的杨梅、葡萄、黄花梨等编织品。当学生观赏着这些编织品时,心中早已有了动手实践的强烈愿望,借此,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编织方法的探究,学生变得主动、自觉。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情景创设,激发了学生乐于学习的内在动力,激起了学生一种强烈的愿望,一种喜悦的学习心态,让活动的开展更是如鱼得水、一帆风顺。

2.确立研究课题,引导学生亲身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探究来获得直接经验,要给学生多一点亲身体验,多一点实地调查,多一点动手动脑的机会。为此,我们在“走进家乡名人”的主题引领下,五、六年级各个班级纷纷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名人为研究课题,并成立以名人姓氏命名的中队,如:慈孝董黯中队,杨贤江中队,虞世南中队……各中队围绕自己选择的名人,提出研究的问题,通过筛选、归类、提升,确定小组活动的课题。教师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引领学生选择研究课题和活动小组,并指导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自主探究,收集、整理家乡名人的各种资料,编制名人小故事,编制手抄报。

在《编艺》校本课程的实施中,不是单纯地开展编织技巧的学习,而是组织学生开展编艺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对“草帽之乡”的实地调查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了从“原材料种植、采集、选择、加工”到“草帽加工工艺、编织技巧”“草帽生产的历史”“草帽种类,畅销渠道”“草帽的经济效益”等一系列草编生产经营过程的实践探索。

三、搭建成果展示平台,落实评价机制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愿望。”综合实践活动注重活动的过程,注重活动中学生的亲身体验、实践和感悟,让学生把活动中探究的成果展示出来,让大家共同评价,在互相评价中学会欣赏,学会反思,体验成果收获的快乐,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因此,每当一个主题活动的探究实践结束后,教师就搭建平台,为学生提供研究成果展示的机会。

活动成果展示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静态的成果展示如活动照片展、手抄报展、作品展等,动态的成果展示如演讲会、小品、故事会、报告会等。

我们在“走近家乡名人”活动中,就让学生讲一讲名人故事,演一演名人成长的小事件,写一写学习名人的感想,学一学名人的行为。学生通过“走近家乡名人”研究方案的制订、查阅资料、实地采访、资料整理、成果展示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探寻到了名人的成长足迹,了解了名人的成长事迹。研究性学习活动传承与发扬了家乡名人精神,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

而在“编艺”中我们注重让学生来讲一讲编织的方法,秀一秀制作的过程,展一展自己动手编织的编织品。学生在展示中充分地享受到了活动的成就感。

家乡丰富的地域文化,为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体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合理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在让学生了解家乡,弘扬地域传统文化的同时,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研究探索,科学地、规范地完善校本课程,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优势,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校本课程开发自身的局限范文2

“童玩”,让儿童作为教与学的主角,关注于成长的快乐与体验,关注于校园生活的全面参与,变化而又平易,自然不加雕琢,使教育和被教育色调统一,更加切近灵魂。玩的直接内涵是学,有趣地学,巧妙地学,聪明地学。

童玩,就是倡导保护好奇心,不断激发兴趣,鼓励尝试,逐步让儿童沉浸其中,乐此不疲,颐养性情,是一种学习的理想状态。谓之“童玩”,无非是说其是童心的、质朴的,甚至是原始的;是开放的、丰富的,甚至是彻底敞开的。

蕴涵童玩精神的课程,我称之为童玩课程。

一、 童玩课程的基本版块

“童玩”课程致力于促进学习样态的转变,重点突出四种能力(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四种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公民素养、科学素养和审美素养)。以此为目标的校本课程体系含学科拓展、社团活动、主题活动和特需活动等版块,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

“学科拓展(必修)”主要以现有学科为基点,对学习材料进行“拼盘式”整合和“主题性”延伸。通过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授课时间,组合教学对象,改进教学策略,使教学丰富有趣,更适合学生。

“主题活动(必修)”是凸显养成教育的致力于覆盖学生生活空间的活动课程。学校围绕办学特色,将公民素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的提升融合于丰富的活动中,因地制宜开发六大主题活动课程。学校按年级由低到高依次为“玩游戏、玩童话、玩农艺、玩器乐、玩表演、玩三球与单车”六大主题制定课程纲要,分步实施。

“社团活动(选修)”以学校少年宫为平台,动态优化课程门类,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发现、发展每一个孩子的智慧潜能,实现“全面发展加个性化成长,让每个孩子享受幸福的童年”。

“特需活动(选修)”将课程进行私人定制、团体定制,惠及有特别需求的学生。

二、 童玩课程的独特优势

童玩课程设计以开放性、游戏性、多样性、综合性、实践性为基本元素,目标上淡化技能训练,过程中注重情感体验,呵护兴趣培养,不断树立自信,引领儿童在“玩”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从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快乐,使儿童感受到教育者对他们的关怀,涵养核心素养,“玩中养志”。

该课程一改传统的校本课程面貌,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融通性――关注于课程的“无缝对接”

童玩课程的融通交叉,既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又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跨界思维。融通性,使得学校、家庭、社区之间,使得儿童、生活、学习之间有了互相连接的筋脉,使得课程有了自主造血功能,活力无限。

时空融通 在活动空间上,童玩课程不仅仅停留在班级和校园,还走向了家庭、社区、社会。它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区资源,并关注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做到了活动空间的融通;在活动时间安排上,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40分钟,而是根据课程需要可长可短,有的甚至长达一周或者一个月。

学科融通 课程的跨学科整合已成为共识。以某一学科为龙头进行活动拓展和延伸,融汇其他学科优势,达成知识互通,是融通活动的主要样态之一。另外“消弥性”主题活动致力于某一类核心素养的重点熏陶,如校外“研学活动”是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全学科参与,更是淡化了学科界限。

学段融通 部分课程的实施(如社团活动课程),以个人兴趣为主,不受年级和班级限制,自由走班,自由选课,实现了跨学段融通。

2.普适性――倾心于儿童的“课程关怀”

童玩课程的设计思想致力于从整体到具体都营造一种浓浓的儿童文化,蹲下来看孩子,引导儿童在课程体验中享受最美好的课程关怀。

课材普适 童玩课程的四大版块,既有课程纲要,又有配套教材,为师生们的实施和推进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但课程关怀不仅限于此,它更注重将开发的自归还给师生,旨在用最有效的方式,达成以玩促学的目标。

学材普适 童玩学材,将儿童融入学习材料之中,使得材料中的儿童与教室中的儿童通过文本形成对话,儿童能在学材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材料中的儿童能与教室中的儿童牵手互动,形成“伙伴”,破解了“教与学”的隔阂,一起面对并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和烦恼,体验成长中的欢乐和幸福。

3.特需性――致力于课程的“私人定制”

儿童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他们都有对世界的惊奇和探究、对事理的因果联系的推理和思考,对自身、他人、社会的困惑和解惑。童玩课程在乎校园中每一类、每一个儿童的需求,尊重差异,理解差异,特别关注校园里那一部分不太快乐的儿童,以课程的柔软和温存,给孩子以家园般的“安全感”,充分舒展孩子们的情智触角,使之得以全面感知和提升。

性别特需 学校为男孩和女孩量身定做一套会说话的特别手册,它集生活指导、养成教育、个性成长为一体。孩子自从踏入小学的大门便人手一套。

男生手册以天蓝色为主,女生手册以粉红色为主色调,封面上有男、女生们各自喜爱的人物形象,扉页上写有各自创作的个性诗篇和独特的身份说明。手册的特需性不仅仅是外表上,内涵上更是凸显了性别风采。与此同时,该手册从生理特征出发,给男生、女生展现了特别的关怀和温暖。

学力特需 在校园学习的“跑道”上,有飞跃在前的奔跑者,也有蹒跚在后的跟随者。有比较,就会有差异,学力不足的儿童更需要有人去助力,去推进。计算跟不上怎么办?作文写不好怎么办?课堂上没听懂,怎么办?不要着急,“助学团”来帮你!“趣味计算”、“作文妙招”,全是小班化课程,更有教师一对一辅导,让你听得进,记得牢,学无负担。停一停,更精彩,学力特需成为孩子们的学科辅导加油站。

心理特需 “专注力训练部落”为多动的小朋友量身定做;“佳片有约”让辅导老师和儿童一边欣赏节目一边谈心聊天……可以自约时间、自选老师、自定地点,只要你乐意求助,没有谁能阻挡你的快乐。

关注特需 打篮球忘了带球,怎么办?学校有“诚信篮球”,球场边放置一筐篮球,节假日也不加锁,随时玩,随时取,玩毕自觉放回;身体胖被别人讥笑,怎么办?学校有小胖墩俱乐部,告诉你如何注意饮食,如何选取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如何快乐地面对。

三、 童玩课程的操作要略

“童玩”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里面,教师的意义也藏在这些“五花八门”的事情里面。

1.童话校园陶冶童玩

校园是流动的教科书,是敞开的大课堂。校园在孩子们发现的眼睛里,处处流光溢彩,处处充满惊奇。一幅画,一朵花,一块石,一簇草,一个小树牌,一行小提示,小小景观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因为面向全体同学征名,面向全体同学征集手稿,便也融进了孩子们的生活,进而浸入儿童的生命成长。那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便在每一天的成长中融入了儿童的灵性,有着别具一格的丰厚意蕴。它向学生们所传递的是一套全学科的活教材,是一种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是一种严于律己的道德要求,是一种雅言谨行的行为准则。

2.童趣课堂丰厚童玩

“以学定教,灵动扎实”是课堂的特色目标。玩为起点,激发兴趣,做种研学,培养智趣是课堂的一种理想追求。一课三议、同课异构、复盘评课……教务处可组织多层面的教学研究活动。把握学情,注重课前及课外的延伸,趣化教学,优化课堂,使得课堂教学充满童真童趣。

拼音教学课堂上,教师呈现出小农庄硕果累累的丝瓜图片,小朋友自然而然地编出了“像个丝瓜,S、S、S”的拼音口诀;音乐课堂,博学多才的音乐教师用方言示范地方民歌,载歌载舞,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数学课上,老师拿出自家儿子的足球,轻轻地将其中的空气放掉,问:同学们,足球的体积变了,表面积减少了么?生活中的情景再现,一步步将儿童的思维引向纵深……童趣的课堂,融入实践,紧贴生活,亲近儿童,丰厚了孩子的知识,架设了课程融通交汇的桥梁。

3.童心教师引领童玩

爱玩之心人皆有之,关于“玩”,人天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向往和追求。拥有一份健康,拥有一种爱好,生活就会变得多姿多彩。为丰富教师生活,增强教师体质,同时也为打造“一专多能、一岗双责”的教师队伍,教师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选课程,学校也可聘请社会上的行业专家名流作为导师到校辅导,高水平的辅导保证了教师社团活动的高质量,让老师们真正能够做到“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至少拥有一桶水,更要拥有长流水”。只有教师会“玩”了,才会更好地教学生去“玩”。

4.弹性管理张扬童玩

课程内容弹性化。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家长需求和学生发展情况,将课程内容进行灵活调整,弹性设置。比如,体育学科的“男生、女生课”――可将同一年级两个班进行同一时间平行排课。授课时,两个班学生按性别重新组合,一位老师执教男生班,学习武术;另一位老师执教女生班,学习芭蕾。在达成同样强身健体的目标的同时,不同的教学内容满足了男孩、女孩们不同的成长需要,男生更加勇毅健硕,女生更加端庄秀丽,使得个性化育人功能逐渐显现。

授课时间弹性化。学生在校时间是个恒数,在这恒定的时间里,要确保课程革新的实效,那么上课时间必定要有灵活的再造。学校可通过调研问卷,获悉学生、家长、教师对课程学习时间的需求,进行“长短课”互补。

“2+2+W”外语课――在低年级外语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持久不够、遗忘过快的现象。鉴于此,学校可将常规课程设置的“每周的三节外语课”革新为“2+2+W”模式:即每周2节40分钟的常规课+2节15分钟短课+1节10分钟微型课。在学生学习英语课时间总和不变的情况下,这样长短累计,算起来有五次外语课,每天一节,保证学生每天都有接触外语的机会。这样,持续在语境中潜移默化,学习效果不断“增值”。

5.多元评价激活童玩

在“童玩课程”理念下,要既关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态度,也关注活动的评价和育人功能。在努力为每个儿童设计课程的同时,积极探索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科核心素养在童玩课程中可培养、可塑造、可持续。

就拿考试来说吧,因为有了“童玩”因子,其也成了孩子们期待的检验学习力的“七彩童玩嘉年华”:

百变闯关――走廊里,气球装饰而成的拱门下,孩子们鱼贯出入,一年级教室俨然成了游乐场。认读拼音,书写词语,看图说话,数字计算,空间图形,拼读英语单词,唱演英语歌曲,林林总总,学科评价化身为一个个有趣的闯关游戏。“拼写乐园”、“妙语世界”、“购物小达人”、“图形新天地”、“Happy land”、“Show time”分列其中,以亲切的姿态检测了学生的学科能力。没有数字考分,取而代之的是笑脸般的过关印章,契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

一战到底――六年级同学在行将毕业之际,学校为他们量身制作了“一战到底擂台赛”。“赛诗会”中,同学们吟哦讽诵,口吐珠玑,诗词文赋,嘤嘤成韵;“争鸣坛”上,五人小组围拢而坐,针对抽取的话题百家争鸣,大家既是主讲,也是听众,思维震荡,催生头脑风暴。“巧手做”“速算王”“连连看”等轮番上演……掌声、笑声、欢呼声,声声入耳;你赛,我赛,大家赛,赛赛共赢。活动留下了难忘的快乐记忆,也给予了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战到底”的力量。

身体力行――重视体育素养的培养和检测,在常规体育项目达标测试基础上增添体育游戏和实践。一年级采取“1+X”活动形式,“无敌小球星”即拍篮球为必修,单双脚跳房子、转呼啦圈、编花篮(合作跳跃转圈)三选其一。六年级开展“行”校外徒步远征活动。

另外,音乐学科的“拷贝不走样”“你听什么敲响了”“葫芦丝演奏家”,美术学科的“妙妙屋”“你画我猜”等项目,都可为考查和展示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提供平台。

因为有了儿童的视角,所以贴心;因为有了游戏的精神,所以好玩。“七彩童玩嘉年华”考察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还考察了学生的交往和实践,考察了学生的适应力、思考力、学习力,使得孩子们不再怕“考”,而是乐考盼考,会考能考,善考好考。

“学校应如同一片森林,学生应犹如猴子一般在其间自由跳跃,任意摘吃各种营养丰富的坚果”,林语堂先生的话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抓好学校校本课程建构,以此为支点,开释潜能,启迪智慧,创设一片葳蕤“森林”,撬动学校的整体发展,是我们应该致力追求的目标。

“童玩课程”让儿童站在学校中央,寓学于乐,以玩促学,润泽童心,玩中养智,必将开拓出一片课程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