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商管理和工程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商管理和工程管理范文1
关键字:工程管理 承包商合同项目管理
Abstract: Contract management is a very complex system engineering proj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t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also includes the economy, laws, regulations, and so on, is a comprehensive and complex work. In this thesis, project management contractor, contract management-related issues were discussed.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contractor contract; projec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合同管理在建筑行业工程项目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了建筑业各专业技术还包括了经济、法律、法规等等,是一种全面、复杂的工作。要提高我国建筑行业中的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水平,就要求我们进行不断的研究探索并不断进行实践。
一、合同签订阶段
1.1 建立健全工程承包商的合同管理机制
要使合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律化,从根本上解决签订合同当事人主体不恰当、合同中存在文字漏洞、合同示范文本不规范等问题,首先就要从建立健全承包商合同管理机制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承包商通过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做到管理层次清楚、职责明确、程序规范,从而,能够有效的控制合同的纠纷问题。
1.2 使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标准示范文本
在合同的履行与管理中,工程的质量,工程的工期,工程的效益以及承包商管理水平的提高与一份全面的、科学的、合理的工程合同书面文本息息相关。因此,为了使承发包双方的行为更加规范,使建筑市场拥有良好的的经济秩序,我国相关的政府部门制定并颁发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为此,工程的承包商应积极使用国家规定的正规的施工合同示范文本, 而不应使用自制的不符合标准、不完善的施工合同,这样施工企业的基本权利便可得到应有的保障,尽量减少因合同不规范造成的争议或纠纷。另外,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的接轨、涉外工程项目不断增多,施工企业还应执行国际惯例,熟悉并掌握FIDIC 条款,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推动我国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与国际的接轨,促进国内建筑市场的不断规范与完善。
1.3 实行目标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签订以后,工程的建设者是项目部人员,因此,项目部各部门的管理人员都应该认真学习合同管理的相关知识,对建筑工程施工合同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和了解。项目经理、各部门的主管经理要向项目各部门的负责人进行合同交底,对合同的主要内容及存在的风险做出明确的解释和说明,并把合同的责任进行分解。合同交底以后,必须让有关工作人员了解合同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关规定,知道身为承包商的各项合同责任、所负责的工程范围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
1.4 增强法制观念
法律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在承包商与开发商签订合同时,承包商要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不能因市场竞争的激烈而过分迁就发包方,无形中使自身的管理风险加大,不利于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已于1999年10月1日起实施。《合同法》是调整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法律。建设工程合同是《合同法》中十五个列名合同之一,作为建筑市场主体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及各级管理人员都应认真学习和熟悉必要的合同法律知识,这样才能合法地参与到建筑市场经济活动中去。由《建筑法》的相关规定可知,建筑工程中涉及到的承发包单位应当依法订立书面合同,并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承发包单位应当全面履行合同中约定的义务,不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的,依法承担违约责任。
1.5 培养专业的合同管理人员
承包商工程合同管理关系到承包商自身的经济利益,因此培养专业的合同管理人员是承包商的当务之急。只有具备了专业的合同管理人员,才能从根本上对承包商自身的合同进行合理的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
二、合同履行阶段
2.1加强工程变更制度
在合同条件发生变化时,应尽早进行工程洽商并做好记录。搜集并进行整理洽商所关系到的各种文件,例如图纸、说明及各种规范和计划加之发包商的变更指令和要求,并且一定要对做变更的部分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凡是提及到有关工程项目的任务范围以及合同、标准范围等非常大的变更时必须计算变更对工程整体进度及费用的影响并及时通过双方谈判来签订正规的补充协议。
2.2 对合同实施情况的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会受到社会条件、自然条件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周期长、情况复杂,合同实施的条件在不断的变化,因此,承包商对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的控制要保证与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相符合,这就要求合同的实施要对工程进行全程的跟踪和监督,不断找到偏差部分并进行及时的调整,来确保实现合同目标。
2.3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
提高企业合同管理强度的核心工作是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合同管理人员应为高素质人才。这样的人员在录用程序中应始终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 把适合的人员放在合适的岗位上。第二一定要意识到在职培训的重要性。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企业就应该定期进行在职学习, 丰富相关专业性较强的知识,探讨分析当前市场与企业间的热点问题。第三经常派遣合同管理人员到相关高校学习深造。加大人员培养力度应该成为企业的主要项目之一, 并应建立培养相关人员进行深造和培训的专项资金, 定期选择一些工作积极和有发展前途的职员去有关院校学习, 主要学习一些与实际工作相关的最新前沿理论。
2.4 有效控制工程的目标
建筑工程合同确定了整个工程项目的总目标,将总目标分解后落实到项目各部门形成目标体系。分解后的目标是围绕总目标进行的,分解目标的实现及质量,直接关系到总目标的实现及质量。对建筑工程进行有效控制的主要内容不仅仅是传统的质量控制、安全控制、进度控制和成本控制,还包括控制整个项目总目标的合同控制。
2.5 合同履行情况应得到定期的监督和检查
对合同履行情况的检查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要看合同双方是否按照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行为;第二要看在双方履行合同的过程中是否有合同数量、工期、设计等方面的变更情况的存在,如果有相应的变更则应进行合同变更签证手续,以新的书面合同的形式来明确实际中合同的变更情况;第三要看在双方履约过程中是否有违约情况的存在,这是最主要的检查工作,合同双方中任何一方有违反合同约定的任何一项义务的行为,都会引起合同违约事实的发生。
2.6 加强合同索赔中的一切管理工作
变更索赔是工程合同实施过程中会经常出现的一种索赔。所以,建立与工程变更和索赔相关的管理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在合同的签订和履约过程中,合同条款必须经过合同管理人员的仔细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整理、分析资料要仔细认真,办理相关签证的确认时一定要及时,要求索赔时一定要找到有效依据,工程索赔的要点一定把握好,对于变更和索赔一定要在有效时间内尽早提出。
四、结束语
随着世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全球都关注着我国伴随经济快速增长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而出现的巨大市场。放眼未来,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国际市场的大好发展机遇,还有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张.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要点浅谈[J].科技资讯,2009,3(7):63.
[2] 姜玲.建筑企业如何加强合同管理[J].建筑经济,2004(3):104.
[3] 许奕生.浅谈建筑施工合同管理[J].建筑经济,2006(4):124.
工商管理和工程管理范文2
一、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它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
但对于中国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职业教育并非首选,他们更愿意选择普通高校就读,认为这会有更好的职业前景。不过,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并不乐观。一方面是大学生找工作难,一方面是企业招工难。中国政府近日提出,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消除职业教育矮人一等的偏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术人才,被认为不仅是为升级“中国制造”创造人力条件,也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并存的结构性就业难题。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中职生的现状
然而,目前大部分学生选择就读职业学校,并不是对其深远意义的认识,而是由于学习成绩较差,是被家长逼迫去上中职学校,这就造成他们在心理方面缺乏自信。文化基础薄弱,功底较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生们往往觉得低人一等,容易造成自暴自弃。可以说,缺乏自信、厌学,是中职生的普遍现象。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也有很明显的优势,那就是喜欢实际操作,喜欢动手。他们虽然厌学文化课、理论课,但对于实训课兴趣浓厚。而这一点恰恰又是中职学校学生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必备条件。如何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吸引学生,使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能够达到用工单位的要求,这是我们一线教师需要研究的内容。
三、如何让工商管理的课程更吸引学生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起学生学习该专业的欲望
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当一个人产生了自信心,就会不断地超越自己,会产生一种来源于内心深处的最强大力量。力量产生后,你就会产生一种很明显的毫无畏惧的感觉、一种“战无不胜”的感觉。就课堂教学而言,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调整师生关系,维护他们的自尊。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自信心程度,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第一步是上好关键的“开学第一课”。这里提到的其实就是“首因效应”,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对印象的形成影响很大。要让学生们建立自信心,就是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喜欢他,尊重他的,老师的态度要温和,时时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在维护他们的自尊,这样就能使学生活泼愉快,积极热情,自信心无形之中逐渐增强。
(2)大量运用赏识教育,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自信心,要学会“赏识教育”,以发散的眼光看学生。虽说中职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但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闪光点,作为老师一定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自己的学生,学会发现学生的亮点,哪怕是很微弱的一点亮光,然后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些亮点,不断地肯定他们,认可他们,你会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会越来越亮,并不断扩大,这样就能顺利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3)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情与管理专业的知识联系是很紧密的。比如,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因此,我应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创设适宜的情景,让学生去质疑,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该专业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发现学习该专业的现实意义。
2.利用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该专业的兴趣
中职学生强于普通高中学生的地方就是喜欢实际操作,喜欢动手,工商管理专业更强调学生具有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动手、动笔、动嘴等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运用他们的强项,结合本专业的要求,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活动的余地、表现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喜悦,来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该专业的兴趣。
3.利用丰富的实践活动,体验该专业知识的力量
工商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系统地学习有关理论知识,但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对理论的认识是否正确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巩固知识。通过课堂内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就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比如:在讲到《市场营销》课程中的“企业定价策略”后,我安排了一次活动: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给每组分派任务,要求学生到不同的商场去调查同一种商品的定价,每组把自己调查的情况,做成一份资料交上,并作评比;然后,各组根据自己情况,分别进一批商品,做出定价,然后进行销售,比一比,哪一组销售的多。最后再引导学生总结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该活动后,学生一致认为,有了理论知识指导后,自己对定价感到更灵活,认识更深刻。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不断的思索和改进。职业教育的前景是光明的,但作为肩负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一线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让我们来共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有效地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四、结语
建设高效率的大学英语课堂,就必须改掉以往那种刻板僵硬的程序化模式,要不断地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艺术创新。大学英语课堂要求师生共同步入审美境界,形成一个教与学、知识与能力、意志与情感和谐发展的教学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工商管理和工程管理范文3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集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Internet为核心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社会步入了全新的网络经济时代。在Internet的支持下,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作为新经济的标志也得以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应用方法也日趋成熟,并逐渐被认为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国际上一些著名企业如IBM、Dell、Wal-Mart、HP公司等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供应链管理作为对供应链中发生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要素,进行统一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战略,需要充分的相关企业和市场信息。但是,要获得供应链较为完备的信息,依靠人工环境其成本是高昂的。电子商务模式的出现可以为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和广阔的活动舞台。因此,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两大“利器”,在实践过程中有互相渗透,相互结合的趋势。
1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集成的必要性分析
1.1实施集成管理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集成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电子商务技术,通过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与供应商以及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根据有关资料统计,集成化管理的实施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10%;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订货-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5%~35%;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生产率增值提高10%以上,等等。这些数据说明,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发展,其中以“订货-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最为明显。因此,集成化管理模式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可以在集成化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形成企业集群,进一步增强其竞争能力。
1.2实施集成管理可有效地实现供求的良好结合,刺激消费需求
现代企业均把消费者奉为上帝,而消费者要求提供消费品的前置时间越短越好。为此,在电子商务技术的支持下,集成化管理通过生产企业内部、外部及流通企业的整体协作,大大缩短了产品的流通时间、加快了物流配送的速度,并将产品按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出来,快速送到消费者手中。它还能使物流服务功能系列化。它在传统的储存、运输、流通加工等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了市场调查和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配送、物流咨询、物流解决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的策略建议等增值服务。这种快速、高质量的服务,必然会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的声誉、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消费者群聚增。
1.3实施集成管理可降低社会库存
传统企业中库存积压较为严重,大多数消费品供过于求。究其原因,有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但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供应链缺乏有效管理有关。而实施集成化管理,可以对组成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加以优化,建立良好的相互关系,减少各个环节的信息延迟,消除信息扭曲现象,促进产品需求信息的快速流通,以减少盲目生产和社会库存量,避免库存浪费和减少资金占用。以此,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库存积压。
1.4实施集成化管理可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
集成化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减少供应商的个数且使企业伙伴减少订单流程的成本以及其循环时间。由于供应商能够借由网络方便地取得存货和采购信息,应用于采购管理的人员等都可以从这种低价值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具有更高价值的工作,从而用少量的人员增加流程数目。并且,由于可以借助网络对流通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因此,可以在采购过程中去除中间不必要的流通环节,精心计划流通路线,从而要有效地降低流通费用。
总之,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的结合,能使大量分散的企业连接成一个动态的、集成的、虚拟的、全球性的供应链网络,在更大范围内搜索有关的供应商和服务商,从而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
2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集成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企业经营机制的逐步转换,企业在企业组织与管理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并初步具备了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集成的能力。
2.1信息技术对集成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目前,条码、GIS、GPS、电子数据交换(EDI)等技术逐渐被国内企业所采用,一部分企业应用Internet/Intranet,建设了一些比较先进的企业网络系统,初步实现了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
根据中国物品编码中心(ANCC)的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已经有9万多家企业申请使用了商品条码。在产品包装、自动销售结算和物流运输等领域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采用条码表示的产品超过了100万种,应用条码及时进行自动扫描、结算与管理的各类商业超市、配送中心上万家,为电子商务和各种先进管理技术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还是GPS应用大国,至2000年底全国累计有近300个左右车辆跟踪网络,入网车辆为5~6万辆。预计在未来的几年之内每年能达到10万辆车以上的装车量,每年的相关产值有可能达到7~10亿元。
从目前发展看,虽然我国供应链管理支持信息技术的普及性与先进性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已经为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集成做好了理论与技术上的准备。
2.2集成的思想准备较为充分
在上海财经大学的一次调查中,59家企业中有3.4%的企业主管不重视供应链管理模型的战略实施;有23.7%的企业一般性的重视供应链管理;57.6%的主管比较重视;15.3%的主管非常重视。由此可看出,企业主管对供应链管理的作用是较为重视的。
可见,经过多年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推广,我国企业领导层和员工对高新技术的了解和利用高新技术发展企业的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为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集成进行了思想上的准备。
2.3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实施集成化电子供应链管理创造了条件
1997年以来,电子商务成了我国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5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网民数已达9400万人;上网计算机数已达4160万台;.COM下的域名数已达173649个,占总域名数的40.2%。电子商务技术和应用环境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B2B电子商务不仅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系以“主导企业”为中心变得更加紧密,而且供应链的整体动作也更为高效。
2.4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
近年来,我国的配送业、连锁业、零售业、仓储运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在我国发展势头很快,这将在供应链干线物流与末端物流间起实物与信息的衔接作用。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国电子商务技术正日趋成熟,供应链管理思想也逐步被各企业所认识。从目前的市场环境分析,实施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集成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3集成化电子供应链的体系结构
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结合,使得供应链的运作方式发生了改变。电子商务对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商流进行优化和整合,促进了企业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新产品的开发,改进流程效率,维持低库存零退货。由于有电子商务的介入,供应链的体系结构相应也发生了变化。
图1给出了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体系结构,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企业的供应链利用Internet技术实现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信息集成和信息协作,利用Internet上国际市场进行信息与资金流的交换。其中企业内部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交换是利用Intranet实现的,企业之间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交换是通过Internet利用电子数据交换方式实现的。在这些信息技术的全力支持下,要求其供应链上各成员围绕物流和资金流进行信息共享和经营协调,实现柔性的和稳定的供需关系。
图1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体系结构
4集成化电子供应链的特征
电子商务的兴起是一场由技术手段而引发的商业运作模式的革命,传统经济活动的生存基础、运作方式和管理机制发生了彻底改变。自然地,电子商务对供应链这一新的管理思想也将产生很大影响,使供应链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呈现出新的特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4.1企业价值链的虚拟化
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的生存空间由物理的市场地域转变为虚拟市场空间。虚拟市场空间的出现改变了消费者必须通过市场地域使用或享受产品和服务的状况,同时弱化了生产者必须通过市场地域获得资源、进行生产的限制。通过信息交互,各种生产、交易活动从依赖物理地域转变成为依靠市场虚拟空间进行。伴随这种转变,供应链中任何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物理价值链也虚拟化、信息化。企业可以凭借聚合、组织、选择、综合、等信息处理手段寻求新的价值创造点。这样一方面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生存空间,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与供应链中其他它成员发生合作和冲突的可能性,增强企业对供应链中合作伙伴的依赖性。
4.2市场的趋同性
在电子商务时代,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趋同性,即不同产品在功能方面联合统一的趋势。市场趋同性与电子商务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推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各个独立的行业中,不同工业之间的界限逐渐强化;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者与生产者、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在市场空间中的交互,这又反过来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市场趋同性促使生存于不同生产领域、不同生产环节的企业在各自的微战略环节上努力保持个体与企业群体的一致,这种努力使企业之间信息流与物流的交互变得更加频繁和复杂。
4.3产销关系的变化
在电子商务时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发生了彻底变化。在超越传统物理时空的电子时空下,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满足,进而发展出更加复杂多变的需求;同时由于各种生产资源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虚拟化,生产者在更大程度上具备了满足这种日益多变的需求的生产能力。结果使得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由生产者将产品“推”(Push)给消费者,逐步转变为消费者“拉动”(Pull)式。从供应链管理角度看,伴随生产资源虚拟化程度的提高和消费者拉动力的增强,供应链上物流和信息流的“动力源”从生产者转变到了消费者。
5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两大“利器”,在实践过程中有互相渗透,相互结合的趋势。电子商务使得企业间供应链的整合可以更有效的达成,使供应链上的各企业关注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并与其他它企业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从而达到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电子商务模式的引用对供应链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时应找到适合的系统结构和模式,而不能沿用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总之,我国企业引入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这对提高我国企业整体竞争力,应对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董千里.供应链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工商管理和工程管理范文4
关键词:造价管理、变更、洽商、审批、把控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一个工程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工程项目自身的性质特点、工程项目所处的环境情况、实际施工与设计图纸出现的不符和不一致、建设单位要求改变部分建筑功能或使用要求等不可预料情况的出现,都可能会直接引起工程发生施工方案、材料使用、施工工艺等方面的变更,进而涉及到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发生了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会直接影响工程的投资情况,具体也涉及到工程中各个相关主体的基本利益,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造价监理工程师对于施工阶段发生的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的把控是一个不可忽视、极其关键的工作。
作为一名专业的造价监理工程师,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接受一个工程项目的任务后,必须认识到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的把控这项关键性的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合同中约定的相关条款及造价监理工程师本身的职责要求,审批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每一项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在满足建设单位投资目标的前提下,兼顾到其他相关主体的利益。
因此在项目监理工作管理中,对于工程造价的管理,就是合理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而关键的一个阶段管理就是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因为在施工阶段涉及的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又会对工程的造价产生较大影响,所以必须重视施工阶段发生的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对于造价监理工程师,应该严格把控监理造价管理制度中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的审批制度。
关于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的审批制度,具体可以从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发生的主体、原因及程序,发生的条件与类型,发生的作用,造价监理工程师的审批程序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如下简要分析:
一、发生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的主体、原因及程序
1、凡是由于建设单位或设计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提出的作法变动、材料代换、纠正施工图中的失误或其它变更事项,均可以通过工程设计变更来解决。
建设单位或设计单位提出的工程设计变更,建设单位或设计单位以《工程联系单》形式通知监理单位的项目总监办,并经总监办以《变更意向通知单》形式通知施工单位组织实施,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提交的变更资料必须得到建设单位同意,由建设单位以《工程联系单》形式下发监理单位总监办,并经总监办以《变更意向通知单》形式通知施工单位组织实施,施工单位收到监理《变更意向通知单》后,应及时填报《设计变更申请表》,并按程序报送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
2、凡是由于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提出的作法变动、材料代换或因施工条件发生变动而引起的变更事项,均可以通过工程洽商予以解决,具体包括下述两种情况的变更:
(1)施工单位建议的变更。施工单位对建设单位提供的图纸、技术要求等,提出了可能降低合同价格、缩短工期或提高工程经济效益的合理化建议,均应以书面形式提交监理单位。合理化建议书的内容应包括建议工作的详细说明、进度计划和效益以及与其他工作的协调等,并附必要的设计文件。
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协商是否采纳施工单位提出的建议。建议被采纳并构成变更的,监理单位向施工单位发出工程变更指示。特别是施工单位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使建设单位获得工程造价降低、工期缩短、工程运行效益提高等实际利益,应按专用合同条款中的约定给予奖励。
(2)施工单位要求的变更。施工单位收到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发出的图纸和文件,经检查认为其中存在属于变更范围的情形,如提高工程质量标准、增加工作内容、改变工程的位置或尺寸等,可向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提出书面变更建议,变更建议应阐明要求变更的依据,并附必要的图纸和说明。
施工单位提出的工程设计变更由施工单位发出《工程变更联系单》申请变更,总监办初审同意后,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的相关负责人现场会审并签署意见,完成《工程变更申请会签单》,施工单位根据《工程变更申请会签单》填报《设计变更申请表》、《工程洽商记录》按程序报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收到施工单位的书面建议后,应共同协商,确认存在变更的,应在收到施工单位书面建议后的一定时间内作出变更指示。经协商研究后不同意作为变更的,应由监理单位书面答复施工单位。
变更设计在未经批准之前,不得施工。个别项目因施工程序或工程抢险等不可抗力因素不能停工等待时,仍需取得总监理工程师和建设单位代表认可后方能施工,且须尽快补办审批手续。
二、发生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的条件与类型
在施工过程中,若存在下列情形,可以按规定对原设计作出相应的变更。
(一)原设计存在如下问题,可以按规定对原设计进行修改。
1、设计文件中存在错、漏、碰、缺;
2、由于勘察设计资料不详尽,导致设计不准确甚至存在重大问题或隐患;
3、原设计与自然条件(地质、水文、地形等)不符,无法按图施工。
4、设计文件中的明显错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设计单位工程师均有义务提出完善意见和建议,并按程序履行报批手续。
(二)根据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提高工程建设成效的需要,在下述情况下,可以按规定对原设计进行修修改。
1、为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更好地保证工程质量,节省工程投资;
2、在不降低工程质量标准,不降低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能减少工程数量或降低工程成本或施工难度,加快施工进度的设计优化;
3、有利于确保工程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改善施工条件的设计调整或修改。
(三)因城市规划、文物保护、环境保护等的要求,经论证后可以按规定对局部工程设计进行变更。
(四)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建设工程主管部门对工程建设提出新的工程技术要求,如建设理念、建设规模、技术标准的改变,在按规定履行审查和批准程序后可对原设计进行变更。
三、发生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的作用
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是施工图纸的补充,与施工图纸具有同等重要作用。施工阶段,有效的设计变更文件是设计文件的补充和完善,是施工合同的组成部分,施工单位不得拒绝,由此增减的投资金额,按规定程序批准后,纳入合同中计量支付,由于施工单位过失引起的设计变更,应有施工单位承担相应的全部费用,并将追究施工单位的责任。
工程设计变更应当以提高技术标准、节约建设资金和节约资源、方便施工、利于营运为目标,符合国家有关建筑工程强制性标准和技术规范,符合建筑工程质量和使用功能要求,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工程设计变更前应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避免主观片面性和盲目性。
四、发生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造价监理工程师的审批程序和注意事项
1、工程项目的总监理工程师应授予专人处理工程设计变更及工程洽商,一般由造价监理工程师和专业监理工程师共同处理工程设计变更及工程洽商。在处理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时,造价监理工程师应当综合考虑进度、质量、投资和合同等情况,以防在某些环节上发生脱节。
2、在处理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时,造价监理工程师要严格按照《监理委托合同》中监理内容及职责的有关条款从事,不得出现越权行为。
3、造价监理工程师审批工程设计变更及洽商时,要坚持按规范、规程、工艺标准、验评标准审批,不得迁就施工单位失误造成变更或洽商。未经造价监理工程师签认的工程设计变更或洽商不计入已完工程量。
依据以上监理的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的审批制度,并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造价监理工程师审批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时,须从以下几个要点来注意把控:
第一、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单应有整齐的格式、属实的内容、有效的签字,并在及时的时间内提出,保证真实性。
每一项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单均应采用《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中要求的格式;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单不得随意涂改,必须符合整洁的要求;每个单位工程的洽商要按照办理的日期,统一编号,顺序排列,妥为保存、归档、管理;每一项工程设计变更图纸、资料和技术审定,包括已批准的设计变更报告单,均应纳入技术档案资料,并作为施工和竣工验收的依据。
每一项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单的内容应明确、具体、属实、齐全,工程图示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语言应准确、肯定、严谨,深度应满足施工和预算要求。无特殊情况不得后补,不允许出现造成既成事实后再办洽商的情况;
每一项工程设计变更图纸、变更工程数量均由设计单位根据要求进行审查和签字,建设单位根据需要负责组织审查。签署的资料应清晰可辨并为原件。每一项工程设计变更应有设计单位有效的签字;每一项工程洽商单应有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及其建设单位的四方有效签字;每一项工程洽商单应注明提出单位。
通过整齐的格式、属实的内容、有效的签字,及时的提出,来实现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单格式内容真实性的控制。
第二、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单应符合工程建设的相关规范、标准,不得随意违背,保证合法性。
工程建设行业的相关法律、规范、标准,是进行一项工程的最基本的依据与前提,参与工程建设的各个主体都必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
同样,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单,也必须依照工程建设行业的相关法律、规范、标准,不得随意提高或降低建设标准;不得随意影响主要结构功能或使用功能;不得随意增或减工程内容;不得随意超出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定的工程承包合同范围。
在实际工程建设管理中,造价监理工程师审批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时,若发生上述情况,也应预先取得建设单位同意后方能按照相关条款办理。实现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单合法性的控制。
第三、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单应在约定的时间内由造价监理工程师及时进行审批,保证时效性。
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一般发生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因此对于审批时间的把控至关重要,造价监理工程师若不注意时间的把控,反而会影响工程的进度控制,进而产生后续不可估计的损失。
造价监理工程师在收到相关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后,应及时安排时间、协同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批各项相关内容,与相关方协调沟通后,提出意见。必须保证在不影响工程建设进度的前提下,及时审批完成发生的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并追踪发生的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落实情况。
按照合同文件及有关规定,以下情况(不仅限于)不予办理工程设计变更:
1、因施工单位施工前未及时发现设计错、漏等而盲目施工造成返工或数量增加的;
2、因施工单位未按照规范、设计要求和监理指令实施造成的工程质量不合格而返工的;
3、因施工方法不正确、工序不合理或保障措施不到位导致工程返工或数量增加等;
4、缺乏安全、环保措施以及缺失相应设施导致费用增加的;
5、利用清单项目不平衡报价,为牟利而变更施工方案产生的工程费用增加;
6、虚假数量、串谋增加数量或改变填料、结构物形式等;
7、对施工图的理解不够,或对地质、地形、气候条件不熟悉导致方案改变、工程返工、数量增加;
8、施工单位未经同意在施工图和技术规范要求以外实施的工作量;
9、合同中虽未明确但按技术规范和施工工艺要求必须实施的辅助工作内容;
10、对能够预见的特殊事件未采取措施,或不可预见的特殊事件发生后未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或采取措施不力的;
11、按合同文件规定,应包含在保险中的自然灾害等风险因素造成的损失;
造价监理工程师通过及时审批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实现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时效性的控制。
第四、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单应保证在最大程度满足工程项目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最优的造价控制,保证最优价。
在实际工程中,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的发生,由于众多的、复杂的原因不可避免,但作为一名造价监理工程师,在发生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的情况下,有责任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共同协调,找到处理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亟待解决的工程问题的最有效解决方案,这个最有效方案必须考虑到可以满足工程建设的功能要求、可以不影响工程建设的整体进度、可以最理想的节约工程建设的投资。实现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单最优造价的控制。
第五、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单应及时与建设单位沟通协商,提早做好工程总投资造价的预防与控制,保证预先性。
一个工程项目,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总是要么引起投资增加、要么引起投资减少,作为一名造价监理工程师,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应经常与建设单位沟通协商,了解与熟悉工程项目的进展状况,对于已经发生的工程项目引起的工程造价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会造成工程总投资的工程项目做好预防与控制。实现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单有预防的控制。
总之,造价监理工程师从认真遵循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的监理工作制度,到严格把控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的监理审批程序,环环相扣,步步严谨,最终实现以最真实的内容、最合法的程序、最有效的时间、最优的造价、最有预防的控制,审批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把控好工程建设的整体投资造价,满足各方利益需求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F-1999-0201)[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2]车春鹂,杜春艳.《工程造价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杜红霞.《工程造价审核的重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6).
[4]陈建国,高显义.《工程计量与造价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工商管理和工程管理范文5
【关键词】工商管理;考核方式;改革
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实操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及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工商管理工作技能,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课程的设计上要求体现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核心课程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不但能比较完整地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框架,还要能把它们运用于实践中,课程教学中体现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
一、课程考核方式现状
1.考核内容上偏重于理论知识记忆,课程考核内容局限于教材、电子演示文稿、课堂笔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不够,导致上课记笔记、课后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
2.现行考核形式以闭卷形式居多,开卷考核少,笔试形式多,口试、答辩形式少;理论考核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核少。
3.现行考核成绩的构成以期末卷面成绩橹鳎平时成绩为辅,构成单一,以一卷定成绩。
4.现行考试时间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考试时间集中,也加重了学生考试的负担。
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原则
1.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要着眼于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2.把“注重考核学生实际能力”、“全面考核”、“过程考核”等理念贯彻到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中,发挥考核促进教法和学法改进的作用。
3.推行多种形式、多个阶段、多种类别、多种成绩评定方式的考核制度改革,强化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增加小论文、作业、课堂表现及课外专业书籍阅读等成绩在学业成绩评定中的比重。
4.考核成绩由主讲教师负责,严格考核过程控制,严格评分标准,确保教师在成绩评定中公平、公正。
5.参加考核方式改革试点的课程,应在考核结束后,组织本课程所有任课教师,进行考核分析及总结(特别是不同考核方式的对比分析以及收集的学生反馈意见),写出考核改革总结材料。
6.为确保考核方式改革试点课程的顺利实施,各任课教师要特别注意做好学生学习过程、到课率、平时作业、平时表现的相关记录,作为学生最终评定成绩的明确依据,并与最终成绩表一同形成成绩档案统一保存。
7.要及时组织教师和学生认真学习教学考核评价改革方案的精神,让老师改进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及时改进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习纪律。
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思考
1.每门考核方式改革试点课程应当由主讲团队制定考核方案,方案应包括考核范围、考核方式、命题要求、成绩评定标准、各类形式考核所占比例等等,任课教师在每门课程讲授前应向学生公布考核方案。每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方案,经教研室主任、教学院长审批后执行。
2.考核内容综合化,应以综合能力考核为核心,加强全面考核,把考核内容定位在对以往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上,即增加应用、创新知识的考核;减少单个知识技能的考核,增加知识能力体系的考核,在具体考核内容的设计上,授课教师应将考核内容延伸到课外知识上,不仅考核专业技能,还要考核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3.考核形式多样化,核心类课程可根据课程本身特点、性质,灵活运用开卷、闭卷、开闭卷结合、答辩、实践技能操作、撰写专题报告、提交作品、小论文以及多种方式结合等。考核形式要推行多个阶段(平时测试、作业测评、社会实践、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等)、多种类别(校内能力考核、社会等级考核等)的考核制度改革,强化学生课外学习。增加小论文、作业、课堂表现及参考阅读等成绩考核中的比重,提高专业基本能力与综合素质。
4.考核成绩合理化,改变考核成绩的构成,加大学习过程、到课率、平时作业、平时表现得分率,加大实训课成绩构成比例,适当体现阶段性考核成绩比例,降低期末成绩考核的占分比例。考试采取项目实训操作形式进行,项目实训要真正体现实用性。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方案设计。比如企业中经常用到的“产品促销方案”、“消费者消费行为调研设计”、“形象推广方案”、“渠道管理方案”、“价格设计方案”等,真正实现“任务导向――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成绩的评定上也可推行多种成绩评定方式(主考教师评定、考核组评定、学生参与评定)等。
5.考试过程全程化,将技能型、应用型课程从期末集中考核的方式改为将终结性考核和过程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减少期末统一集中考核的科目,既加强了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进学风,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勇刚,李宁,周广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8)
[2]罗映霞.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提高高职教育质量[J].职教论坛,2008(12):50-52
工商管理和工程管理范文6
【关键词】艺术专业;工商管理;整合性课程
一、非艺术院校艺术类专业开设工商管理课程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国内非艺术院校开设艺术类专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其范围涉及经贸、工业、农林、建筑等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然而这类专业的快速成长其内在素质却远跟不上其规模的膨胀。当前主要的问题有教育模式陈旧、专业理念与培养目标脱节、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实践、结构不合理并且设置随意性大、理论与实践脱节以及教学内容浅显、粗放、缺乏新意等问题,加之师资素质有待提高,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更谈不上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因此,如何使非艺术类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教学反映时代特点,满足经济文化产业发展对艺术人才的巨大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人才素质,已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1.艺术类和工商管理类课程相互割裂
艺术类课程关注艺术技能与技巧,工商管理课程注重管理理念与方法,两类没有融合。众所周知,工商管理理论博大精深,它的研究假设和研究主体往往建立在市场经济中营利性组织尤其是工业企业的基础之上。简言之,它的研究更多地是面向制造业等工业组织。而制造业的运行与运营与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运行和运营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文化产业下的经济性组织或营利性企业有相当大的行业特殊性和差异性。艺术类学生需要开设工商管理整合性课程,详细讲解文化产业下各艺术门类的具体市场主体的运行状态与规律。
2.学校的投入不足
艺术类开设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初衷和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有艺术素养又能在公司企业从事市场策划和商业推广的高等复合型人才。现在非艺术院校在这一块引起了重视,但是投入非常有限,教学设施和经费紧张,实验室和创新平台设备简陋。开设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计划体现了这一点,如学时非常有限,例如管理学通论2学分,市场营销学2学分,除此以外,几乎再没有此类工商管理课程。在极其有限的学时内,教师几乎只能将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简单原理讲授清楚,根本没有时间去延伸去拓展到具体的行业内的具体经济性组织的微观内部经营与管理,而事实上,学生真正需要在这一块有专门的导师来引导,而市场和用人单位也正需要专业技能强,一来就能用的毕业生。
3.缺乏对教师的激励,教师的重视和投入不足
应当说,学生对工商管理课程是很重视的,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的未来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以成为艺术大师为坐标的,他们更多的可能是走上艺术市场成为艺术品和消费者之间的中介和纽带。基于这样的专业定位,学生普遍要求教师的课程传授具备较强的针对性。但事实上,当前高校的普遍情况是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师生比越来越高,高校的重点越来越向科研倾斜,资源和激励措施更多地向学术研究流动,普遍的情况是教师上课不受重视,高校的指挥棒导向与上课不同的方向。学生的整合性课程几乎没有,艺术与管理相融合的课程学时、学分极其有限,教师没有动力也没有精力去更多地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去。笔者看到一份市场营销学试卷,考生是包括营销、管理、法学、中文、艺术设计、动画等大部分文科和艺术类专业,一份试卷十来个专业使用,没有任何差别对待,并且上面的内容没有一个字与法学、与中文、与艺术专业相关。比较简单的题目,学生们考起来却相当吃力,可以推断,平时的课堂教学效果一定是不好的,学生们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照本宣科,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点即可。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没有任何意义,对教师资源也是一种浪费。根本原因是没有政策激励。
4.校企合作没有落实,订单式生产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当前许多的校企合作都流于形式,没有达到推动学生进入企业半工半学的目标,订单式生产不仅与实习基地有关,更意味着学生毕业甚至实习开始就能直接上岗。实施“订单式”培养非常依赖“双师型”的教师,要求教师上了讲台能授课,到了一线能操作;既能传道、授业、解惑,又能解决生产难题、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双师型教师的不足,也制约了高校实践教学的成效。
二、以工作室为载体,建立灵活的教学机制,开设工商管理整合性课程
从根本上说,开设工商管理整合性课程,就是通过工作室这个载体,促进资源共享和创新交流,通过机制保障,推动师生参与校企项目和横向课题,打造多学科交叉教学和实践平台,推动文化创意企业的孵化。
(一)外部环境要素分析
1.文化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以及高速发展的总量
2.文化产业市场化、规范化发展的巨大需求
3.文化创意企业的急速增长与人才瓶颈
4.职业化的专业经纪人队伍的建设需要程。
5.高等院校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的迫切要求
6.整合资源,通过一体化合作,推动校企联动
(二)内在机制运行分析
1.非艺术类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办学特色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依据教育部的规定,“特色专业……应该是在专业建设的观念上有独特性,人才培养的手段上有新颖性,课程设置、知识和技能的结构上有科学性,产教结合架构上有独创性……”与普通文理科的教育方式相比,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各分支都应当特色鲜明,那么如何在落实这种特色,值得我们思考,课程整合是一个勇敢的尝试。举例来说,图画书的创作和出版,如果定位为给中小学生阅读的,以职业介绍和导航为主题的系列图画书,就涉及艺术设计、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多学科多门类课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必须首先进行文字创作,再根据文本和主题创作图画形式,最后装帧出版。大致流程如下:(1)选取职位,进行工作分析,产生职位说明书和工作流程规范;(2)根据职位说明书和工作流程表,扩展到职位所涉及的管理问题与案例,通过案例寻找管理原理与方法,然后形成解决文案;(3)根据文案确定绘画形式与风格;(4)最后形成图画书;(5)出版与发行。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涉及到前期市场调查、目标市场细分、战略定位,涉及到中期艺术创作与技巧,涉及到后期编辑、出版、推广和营销,甚至涉及物流管理。在完整的过程中涉及项目的经营管理,涉及工作室的战略与运营,涉及创作团队的创建与管理,涉及主创人员的激励和人力资源管理。
2.非艺术类院校艺术类专业目标与课程定位
艺术类专业现在开设的工商管理课程知识陈旧、专业性深度不足。没有专门就文化产业下各艺术门类的具体市场主体进行细分,并深入调查研究,得出针对性的研究。现在的课程设置应当说是滞后于实践的,好像什么都涉及了,什么都学到了,但都是皮毛,泛泛而谈,又似乎什么都没学到。客观地说,学到了几个基本概念和几个原理,但要应对具体实际情况解决问题,根本不可能。何况那几个概念和原理早就老掉了牙,根本不能跟上时代潮流,没有与时俱进。
另一方面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认知与学习需要却非常明确,要求开设工商管理整合性课程。广西艺术学院有一份调查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40%的受访学生认为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具备艺术与管理相结合的专业优势”;有29%的学生则认为是“具备营销策划管理实际操作能力”;还有18%的学生认为是“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另有12%认为是“艺术技能和鉴赏能力”。
3.细分就业市场需求,开拓课程设置新思路,拓展就业面
从近几年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往往没有明确的职业定向。在专业细分的条件下,许多毕业生却投身于专业的延伸行业或相关行业,甚至完全超越大艺术类的行业领域,从事与本专业学科完全无关的行业。专业归属于行业的对口弹性较大,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广泛性。以浙江传媒学院2009届毕业生就业(含创业)行业的分布为例:从事广告/市场/媒体/艺术的占28.4%,从事销售/客服/技术支持的占19.2%,从事生产/营运/采购/物流的占13.3%,其余的分布在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电子、服务业、会计/金融/银行/保险、生物/制药/医疗/护理、建筑/房地产、人事/行政、咨询/教育等诸多领域。
4.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强烈要求
在大学教育中,实现以课程教育为平台,构建学业规划与职业生涯指导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根据学业阶段的不同,分层次进行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布局。整合性课程正好可以介绍最新的职业生涯分析的工具与方法,帮助学生能尽快定位优势职向。如SWOT分析法、人格测试、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等,这些工具的使用,能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个性特性、职业发展评估等职业生涯的关键要素,从而确定“自己能做什么,职业要求什么,自己应该如何才能适应职业要求”。
5.整合性课程可以搭建教师资源共享的平台,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专业师资力量严重滞后于市场的需求,教师自身实践经验不足,课程讲授空洞,没有针对性。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学习国外的经验,加强师资的培训。其次,走出去,送教师进入公司企业实战。也可以派青年教师到一些专业成立比较早、教学水平比较高的院校进修。有必要引进“外脑”,实现中外合作。整合性课程以较小的成本,通过交流和共享,可以实现整体提升。
三、开设工商管理整合性课程的主要内容与措施
1.引入工作室制,使其成为课程的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我们可以借鉴中国美术学院“两段式与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投入,保障优良的教学设施和充足的经费,良好的工作条件,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和有竞争力的激励举措,灵活的结构机制,推动整合性课程做出实际成效。
2.在课程结构上,整合性的课程设置必须坚持将艺术学与管理学相融合,与艺术鉴赏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统计学、会计学等诸门学科相关课程相结合,将艺术策划、艺术传播、艺术营销等新型应用门类学科作为主要的教学研究内容,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结构和比例,加大实践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以案例调研、专业实习和媒体技术运用作为特色教学手段,从而构建以创新性、复合性为核心,有突出地域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3.在课程内容上,整合性课程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子产业进行主题细分,如出版、传媒、会展、艺术品拍卖、画廊、动漫等不同行业进行独特设计。把课程融会到实践中去,指派适当数量的专门的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到各种行业中的公司企业实习,通过实战性的实地观摩和比对,真正增强学生的组织策划、实际操作能力和市场认知能力,巩固理论学习的成果,并深化对之的理解。注意一定要尊重学生来源的多样性,考虑他们的实际水平,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整合性课程不仅涉及校内多学科,而且涉及校外与校内资源的整合,要积极推动产、学、研联姻,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开发、技术训练、信息交流、生产制作,重点放在大学、科研机构与文化创意企业合作上,引导人才进行科技创新、人文创意和创业,帮助文化创意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研发,帮助文化创意企业与跨国公司共建研发机构、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促进高校科技研发和成果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