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材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校本课程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校本课程材料

小学校本课程材料范文1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化学化工;实践教学;工业仿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40-02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我国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专科学校通过合并、重组或独立升格的普通本科高校。如今,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要求这类应用型人才能够较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并且将理论转化为应用。即既可以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又具有应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普遍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灵活的实践运用能力。[1]

一、实践教学目前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3]。但是,通过广泛调研、走访兄弟院校及参加相关会议交流,在化学化工及材料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没有建立稳定的认识实习基地。一方面,企业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生产任务繁重,再加上学生人数众多,企业怕学生实习影响安全生产,不愿接受学生的实习;另一方面,学校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要考虑专业对口、技术水平高的大型企业,所以寻找稳定的实习单位较为困难。另外,没有稳定的实习基地,指导老师无法提前进行实习准备工作,大大影响实习的质量。

2.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弊端。传统实习模式是单纯的现场参观实习,这种模式虽然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但是参观实习虚多实少,学生只是单一的参观,不能动手操作,加上怕影响企业生产,大部分学生几乎就是走马观花,很难对实际的生产工艺、具体设备的结构和原理有较全面的了解,严重制约了认识实习质量的提高。

3.学校经费投入不足。由于近年来的不断扩招,使得学院的实习经费严重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只得压缩实习时间,实习质量难以保证,再加上学生的不断增多,教师资源和实习场所配置出现相对短缺,难以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只能在表面上大致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与工艺流程,无法接触到实际工程问题,更不能动手处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拓展实践教学途径,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二、改革思路及措施

近几年,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不断研究和探索,针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努力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三合一”实践教学新模式,即引入“双百工程”成果、引入工业仿真软件和企业现场实习相结合,优化传统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形成优势互补。

小学校本课程材料范文2

【关键词】 编写;儿童发展;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 22-0130-02

只要到一些学校调查就会发现,很多学校都响应了国家课程改革的号召,开发了自己的校本课程及教材。但有些学校是为了应付上面管理机构的要求,而不得不开设了一些校本课程,并开发了校本教材。这些校本教材的内容低劣,也没有考虑到学情,教材的呈现方式也缺乏科学性。这样的小学校本课程及教材存在形式主义,质量偏低,几乎没有什么价值,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促进儿童发展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的含义

促进儿童发展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即所编制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能够促进儿童的发展,培养儿童具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等品质的教材。具体而言,这种教材能有效地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自主性发展、差异性发展、全体性发展。全面和谐发展是指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是儿童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自主性发展是指儿童自己能够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发展;差异性发展是指关注每个儿童的差异,并使之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进行发展;全体性发展是指面向全体儿童的发展,而不只是片面、个别儿童的发展。

二、编写促进儿童发展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的动因

1.促进儿童发展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标之一。“为了每位儿童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业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可见,国家把促进儿童发展置于重要地位。因此,促进儿童发展,培养儿童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等品质是教育应有的责任和不懈追求的根本目标之一。

2.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很多,如遗传、环境与教育等。而且在教育中又有很多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如教师、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小学课程教材作为小学教育的主要载体,对于儿童在小学课程中应该“学什么”起到了主要决定作用。《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是小学国家教材的重要补充,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各学校应按照要求编制好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3.当前很多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没有有效促进儿童发展。第一,没有有效促进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一方面,传统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更多注重对儿童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没有有效注重对儿童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品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传统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没有重点关注儿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之间的有机整合,没有使课程目标走向多元化、融合化和均衡化。因此,传统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很难有效促进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二,没有有效促进儿童的自主性发展。传统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更多使儿童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与态度,没有使他们养成积极主动发展的品质。儿童对于自己的活动没有形成支配和自主的习惯和能力,还主要依靠外在他人的帮助才能获得发展。

第三,没有有效促进儿童的差异性发展。传统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没有充分尊重儿童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儿童的学习需要,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儿童撑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位儿童都能得到充分的差异性发展。

第四,没有有效促进儿童的全体性发展。传统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没有面向全体儿童,是针对少数儿童的片面、被动发展;没有使每个儿童都能获得发展,这样也扼杀了多数儿童的才能和特长。

三、编写促进儿童发展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的原则

1.在教材编写理念上,体现学习性。所编写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能激发儿童的兴趣,调动他们积极性,并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的教材。其基本特征在于:儿童方便学、儿童喜欢学、儿童学会学。这就是说,编写出来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是方便儿童学习,使儿童喜欢学习,有利于儿童学会学习。

(1)儿童方便学。所编写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能够使儿童容易看懂、理解、方便学习,而不是令他们学起来费劲、不易学习。如果教材由于内容繁琐、编排结构复杂等原因使教材呈现出不方便儿童学习的特点,这样教师教起来感觉费事,儿童学习起来也感觉比较麻烦,不利于儿童便捷学习,从而使儿童学起来很困难,很难被他们学好,也就不能有效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只有使教材有利于儿童方便学习时,他们才会有效学会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的习惯、乐于探究和热爱生活。编写者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使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变得方便儿童学习。

(2)儿童喜欢学。所编写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能够促使儿童喜欢学习,乐于学习,而不是看着就烦,不想学习甚至厌恶学习。这种教材由于具有趣味性和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等特点,能够调动儿童的学习动机,使儿童喜欢学习。编写者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使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变得使儿童喜欢学习。如某教材第1单元《认识你真好》的第1课《手拉手交朋友》中有这样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并配有儿歌“网小鱼”:“游啊游,游啊游,游到网边快快跑。跑不掉,被逮着,开开心心作介绍。”通过这样一个游戏,更容易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喜欢学习。

(3)儿童学会学。所编写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有助于儿童通过这门教材的学习,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怎样学习小学校本课程的方法。对于儿童而言,只学会知识还是不够的,而且还要学会学习。“‘学会学习’这种学习更多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只有儿童学会学习时,他们才能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这样他们可以运用已学会的方法去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因此,编制的教材除呈现让儿童要学习的知识外,还要能够编写或渗透如何学习的方法,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掌握如何学习的本领。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者也要通过各种方式直接编写或渗透学习方法,使编制的教材能够使儿童学会学习。

2.在教材内容选择上,体现儿童的生活性和活动性。《纲要》中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就小学儿童而言,他们身心发展的重要特点至少要表现为生活性与活动性两方面。一方面,儿童的生活性。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材内容尽量选用真实、具体、有针对性的事例,即生活化、情景化的内容材料,这样既增强了教材的说服力和启发性,还使儿童走进了自己真实的生活,努力认识和解决身边所出现的生活问题,养成应有的态度和能力,具有实效性。另一方面,儿童的活动性。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选择要突出活动性,应体现“活动型”课程的特质,要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科逻辑特点选择一些具有活动性的教材内容,从而有助于活动教和学的实现。尽量将活动的过程、方法、技能与知识融通,而不止于罗列知识、技能等。

3.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上,体现多样性与综合性。一方面要体现多样性。《纲要》中指出,“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可见,这就要求我们编写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也要具有多样性与生动性。这主要是由儿童的年龄及思维发展特点所致。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居多,他们更倾向于生动、有趣、形象性的图片及文字。另一方面要体现综合性。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组织也是综合的,要实现儿童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综合统一,实现校内教育内容和生活教育内容的综合统一。

4.在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体现科学性。《纲要》中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呈现和表达方式要丰富多彩,注重与学生心理、认识和行为的变化过程相一致。采用歌曲、故事、儿歌、诗歌、漫画、游戏、谜语等多种形式呈现内容。此外,教材内容的字体要适中,这样阅读起来十分舒适,有利于保护学生的眼睛。为了适应小学儿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书中要配有大量彩色插图,彩色插图所占面积要大于文字所占面积。语言也要儿童化,不能成人化。这样,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校本课程材料范文3

【关键词】校本课程;校园文化;学校特色;优质提升

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充实了学生的成长经历,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的拓展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有更烈的学习愿望和进取精神、更好的学习习惯、更优秀的人格品质,同时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理论和实践、品行、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有质的飞跃;可以改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推动教师的专业水平显著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形成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和教学特色,使校园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龙华小学以“追求特色教育,成就特色教师,开展特色活动,塑造特色学生”为指导思想,结合自身发展理念,确立了以劳动基地为依托,发展“绿色教育”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以劳动基地建设为基础,以“绿色教育”为主题,形成学校特色,达到以点带面全方位育人。我校的“绿色教育”校本课程将劳动基地作为平台,引领学生亲身实践,与其他学科整合,与校园活动相联系,把绿色基地、经典诵读、校园文化和其他学科课程进行更好的衔接整合,构建更完善的课程体系。

一、以校本课程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集布局、方向、目标、策略于一体的过程,是一个研发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断自省自查,不断吸收先进思想、抛弃落后观念。这样的过程实则是一个盘旋式上升的过程,使得教师的专业科研水平得到了十足的进步。

龙华小学了《校本课程实施意见》,激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之中。校本教材是课程的关键载体,我校编写了《与绿色植物同行》教材。学校采用自愿报名的形式,筛选出了一大批敢于担负责任并且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教师组成开发团队,主体是我校各个学科的精英骨干教师。在考查调研的基础上,课题组教师将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和探讨后,明确了教材由六个部分组成即:一年级:我与种子交朋友――认识种子;二年级:校园植物探秘――认识植物;三年级:果实累累――认识植物果实;四年级:我与植物共成长――观察植物的生长;五年级:绿色植物与环境;六年级:绿色植物与健康。并分成六个小组进行撰写。经过多次的编写、修改和完善,我校的校本课程《与绿色植物同行》编辑完成投入使用。

学校进行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为核心的培训,组织“与绿色植物同行”教学设计大赛。教师们全情投入,积极探讨,各展所长,发挥了无尽的创新精神。校本课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展与大力推广,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和课程意识的进步。在思维与思维的触碰过程中,教师的观念呈现出了根本意义上的变化,他们逐渐从对教材完全信任的“实施方”向课程的“决定方”转变。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审视、自我进步的需要,催生了教师开创性理念,构筑起了教师技能提高的平台。教师的合作意识增强了,沟通探讨的次数增多了,协作商讨更加频繁了,大家的教学水平在互帮互助中得到了质的飞跃。

二、以校本课程推进学生个性张扬

我校校本课程实践活动当作核心内容,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宗旨,根据年级特点确定各班的种植基地区域划分和种植计划,各年级的教学和德育活动紧密结合,按教学计划将植物种植于班级基地中,让学生能亲身经历植物的成长过程,通过艺术采风,记录植物最美瞬间等,把种植地基与经典诵读、习作创作等学生的学习实践真正的融合起来。

在校本课程中,孩子们可按照学校开展的活动项目,自主挑选喜欢的活动进行学习,如“种子画”和葫芦画的制作活动、快乐农场的种植活动、选用环保、废弃的材料亲手DIY的制作活动、“秀出环保宣言,争当绿色先锋”系列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领悟了团队合作的各项技能,增进了校园生活与社会之间密切关系,掌握了探索研究、整合资料的能力,使学生的责任心得到了增强了,个性得到了发展张扬。

三、以校本课程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推行绿色教育是校本课程的根本目标,它指导着学校一切活动,使得学校显性的教育优势和内在的人文底蕴得到了大力彰显。为了使绿色教育走的更远,更加完善,龙华小学校园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体现低碳、环保、节能思想,绿色教育形成学校特色文化。

我校学校建设随处都融合了环保、低碳的思想:实践基地一期工程完成了“绿色长廊”、“半亩荷塘”、“报恩泉”三个项目的建设,二期工程完成了面积400平方米的“空中教学植物园”,三期工程扩建基地、修建了环形排水系统,安排校本课程专用教室,里面设置了数字生物馆,发挥教育载体作用,四期工程修建环形排水系统。

我校在楼顶建设的占地400平方米、与“半亩荷塘”隔“绿色长廊”相望的“空中教学植物园”,利用“半亩荷塘”养鱼池定期抽出的水,蓄水池里的雨水和涮墩布的水,通过压力泵引上房顶对植物进行灌溉,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利用了养鱼水丰富的养料对植物施以自然肥料,一举双得。绿色、节水、环保理念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中、行动中。

总之,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开发校本课程,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发展,改进了教学理念,实现了学校教学水平提升,为进一步研究特色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开端,为学校今后平稳有序的前进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崔允t.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3]高慎英.《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小学校本课程材料范文4

各校在开学初,教务处、教研组、教师都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计划,本学期结束后,又都写出了相应的总结。在备课方面,教师都能认真备课。教师布置的学生作业有计划性、针对性和代表性,作业数量适中,在作业批改和评价上有创新。能积极认真对学生成绩进行质量分析,找差距、找原因,提出了今后在教育教学中的整改措施。各校领导听课节数、业务笔记字数都基本符合要求。较为突出的有三小、一小、四小学校。

不足:

1、有些学校制定的计划太笼统,不易操作。

2、备课方面,抄教案现象还是比较普遍。教师只注重备教材、备内容、备学生,但教法和学法体现不具体。

3、作业批语比较简单。

建议:

1、学校制定的计划要切合本校的实际,要具体系统化,便于操作。

2、加强教师的备课管理。每节课都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可操作的教学过程。

3、作业的批语要中肯,要有激励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要认真作好学生成绩的质量分析,根据学生试卷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缺漏的知识部分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二、教学研究管理方面

从课题研究制度的建立,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人数,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的积累来看,小学教师优于中学教师。比较好的学校三小、四小、一小、天和小学部、老奇台小学。从资料上看他们注重课题的过程研究,有详细的研究历程,有各个阶段的阶段资料等,而且平时的教研活动记载也注重研究的过程记载。校本课程开发做得相对比较好的是三小、四小、六小学校。

不足:

1、有三个单位的课题管理制度没有建立,还有十个单位没有成立课题鉴定组织。

2、校本课程开发大部分学校有的只是校本课程开发一个方案,缺少执行计划和编写好的可实施的课程纲要。

3、有些中学的教研活动记载不能反映出教学研究的过程,只是每一周的工作安排或者只是一个活动名称。文 章超 市

建议:

1、学校要把一些该有的制度、组织建立起来。

2、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要重实效,活动记载要记清楚活动形式和活动过程。

3、校本课程开发也要按要求做起来。

三、教师素质提高方面多数的学校都能按要求选派教师参加教研活动。但大多数的学校都没有记载。三小的记录详细完整。

1、校本培训:学校的校本培训活动都有培训方案、计划,但大多数学校过程性材料缺乏。三小的培训内容较为为充实。

2、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方面:学校都有培养计划、培养对象名单,但能体现培养成果的材料较少。

3、大多数学校开展了“课堂教学系列达标”活动,并做到了有计划、有安排。“课堂教学系列达标活动”,开展较好的学校有天和学校、三小、老奇台、吉布库。上半年还没有开展这项活动的学校有碧流河、三中。

四、工作业绩方面

优点:

1、大多学校教研组的档案,都能按要求装订,而且材料齐全。

2、部分学校教师都能积极上报论文,篇数较多,获奖率高。(老奇台、二小、一小、三小、西北湾等)

3、大多学校都能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县级或县级以上的学科教研活动。(老奇台、二中、西地、三小、一小、西北湾)

4、教师都能积极参加课题研讨会,认真上好研讨课。

不足:

1、部分学校教师上报论文较少。(四小、西地、吉布库、碧流河、东湾)

2、个别学校教研组档案材料较少,也没按要求装订。

3、部分教务主任没有上报论文。

4、个别校长对教师外出参加教研活动不重视。

建议:

小学校本课程材料范文5

具体说就是要抓住一个中心(新课程改革),突出两个重点(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规范三大行为(教学视导、区域教研、教育科研),协调四方力量(学校、培研中心、教育行政、上级教研部门)、破解五大难题(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规范、新课程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和课堂教学评价),全面提高质量。

二、工作措施:

1、要进一步明确教学工作责任。强化校长是学校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教学任何时候都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校长花大力气抓教学永远没有错的观念。学校校长要精确定位学校教学工作目标,精心设计校本教学管理规范,为教务主任开展教学工作创立良好人文环境,指导、支持教务主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为教学工作和课程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教育干事对本区域教学工作负有领导责任。

2、建校本培训基地,抓实校本师资培训工作。各学校要按照《兴山县2005--2008年校本培训工作实施意见》落实培训规划,并按各自的规划组织好培训工作。要充分发挥中心校的引领辐射作用,做好新教师培训、全员培训和相关的送培工作。要继续组织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新课程培训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结合校本教学研究的开展,掀起一个新的学习。培研中心要将培训阵地前移到区域和学校,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并照顾到学校的个性化需求。

3、各位校长和教育干事要高度重视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以及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今年六月下旬将举办一期“校长论坛”,中心话题就是“新课程与校本化”。要求所有中学校长,各乡镇中心小学校长,乡镇教育干事,人人参与,个个发言。

4、规范教学视导行为。要重新定位培研中心的工作的性质,强化服务,淡化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本年度要以求实效为主要目标,从视导模式改革做起,开展定单式服务与挂点式帮扶为主要方式的视导模式改革,促进工作方式转变。中心要向全县学校公布所有培研员的业务资料,包括研究学科、研究方向以及相关的个人资料,供学校选择,实现定单式服务。采用由服务对象确认为主要特点的管理办法,落实过程管理。上半年在部分乡镇和县直学校试点,总结经验,改进管理办法,逐步在全县推开。同时由培研员自主联系并申报挂点学校的教研组(非县直薄弱学科,可结合区域教研组安排),以挂点帮扶的办法开展工作,要求将挂点学校学科教学质量的进步与教育科研的进步作为培研员业绩考核的一个指标,加以考评。

5、规范区域教研行为,促进校本教学研究。我县区域教研组建设是宜昌市在全省课改工作会议上作为经验介绍的成功举措,要进一步落实。针对前段时间区域教研组工作随意性过大,流于形式的情况,要尽快出台《兴山县中小学区域教研活动规范》,抓区域教研的规范运作,区域教研组指导成员必须切实履行职责,做好每次活动的协调与业务指导工作,确保区域教研活动有效有序,从而促进校本教学研究的开展,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基础保证。本学年要继续开展先进教研组评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评选十佳教研组长和十佳教务主任,要进一步完善评选办法,以校本教学研究的开展情况作为考核的重点,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

6、抓课改骨干教师评选与教学大检查。本学期结合课改骨干教师评选的程序,在3--4月要开展一次教学大检查活动,检查组要确保到达所有校点,查看相关材料,听一定量的课,并与学校教师做较为深入的交流。检查的重点是课程计划落实情况、课堂教学情况、学生学业辅导情况、校本培训情况和教学管理情况。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弄清目前教学与管理的现状,为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寻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路,获取第一手材料。同时通过检查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在规范化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

7、发挥兴山教育学会的研究与协调作用。一是要继续办好“一刊一网”。要在办好《兴山课改通讯》,提高刊物采编质量和印刷质量的同时,提高向上级刊物推荐作品的命中率。要在办好“兴山教育信息网”的同时开办“兴山教育培研网”。以更丰富的内容吸引全县教师,学生参与网站建设。结合湖北省农村教育信息化试点县创建工作,各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要开通因特网,开辟起网上教学研究阵地。乡镇中心小学以下校点在开通KU波段后要加强资源利用研究,推广南阳小学的经验,走教育信息化之路。要以兴山教育培研网为县级平台,加强学科教学艺术交流,课程改革经验推介,并通过这一平台推出各校的校级名师。二是教育学会要在区域性教学研究中发挥作用,可以组织一定范围的教学研究沙龙,也可以组织不同形式的课题研究、教学比武、成果评选活动,以推动校本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三是以教育学会为龙头规范县内教育科研行为。进一步抓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课题的子课题立项,清理“六无”课题,按《兴山县教育科研管理办法》的要求抓实各课题的研究过程,力求取得阶段性成果。年内要组织一次全县教育科研优秀成果的评选展示和奖励活动。

8、以教学评价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推动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一是本年度以小学师生发展性评价和课堂教学评价为研究重点,组织部分学校作为试点校,以培研中心小学组为龙头,开展专题研究,力争有所突破。各乡镇要认真组织有关学校开展专题研究,拿出本乡镇的评价办法。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评价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有机环节,促进师生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大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各位校长要和教师一起做校本资源分析,设计校级规划,组织好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培研中心要组织不同层次的校本课程工作交流活动,召开专题研讨会,到课题试验学校开展调查研究,邀请省市专家视导,努力做好服务工作。

小学校本课程材料范文6

关键词:网络环境;校本课程;开发;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7―0021-03

随着人们认识与实践的不断进步,传统的课程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与需要。课程的多样化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国家统一制定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这种多样化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纷纷开发适合自身特点的校本课程,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环境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本文拟对网络环境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以期对校本课程开发有一定帮助。

一、校本课程开发和网络环境

随着人们认识与实践的进步,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革课程管理中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课程,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意味着校本课程从国家意志层面上得到了大力提倡。对于各级各类学校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近几年,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采用传统课程开发的模式多,依据校本课程特点进行模式创新的开发少。尤其是面对当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视频技术在教学媒体中的普遍使用,互联网、校园网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普遍建设,网络环境已成为当下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探讨和研究网络环境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校本课程自身的长远发展,更是将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引入校本课程开发领域的重要实践。

二、网络环境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1.网络环境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充足的备课信息与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资源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的开发必须有相应的资料信息作支撑。在传统的课程开发体系中,以纸质媒体为课程开发的依托占据了重要比例,但纸质媒体在灵活性、形象性和视觉效果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相反,在网络环境下开发校本课程则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如笔者在开发《大地湾历史文化研究》这个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利用央视科教频道曾今播出过的《大地湾之谜》视频资料的优势,把大地湾彩陶的制作过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面对彩陶时不再感觉到历史的隔阂,而且还可以利用现有条件根据视频材料介绍的方法现场制作彩陶。这样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了更有意义的学习环境,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障碍在网络平台中打通了、讲解了、消失了,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与传统资源相比,网络环境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资源优势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可以说,在当下及将来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没有网络环境参与的校本课程之路将越走越窄,相反,网络环境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势必会越来越紧密。

2.网络资源使校本课程有声有色,丰富多彩。资源共享、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计算机网络的显著特点,是其他任何媒体都没有的。相对于传统课程的枯燥严肃、教学手段单一而言,网络环境的参与使课程在图声并茂中展开,把以往抽象的想象转化为直观的图片和有声资料,使校本课程的实施在有声有色的环境下进行。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识主体作用的发挥,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让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在教师的引导下促使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同时探索某一主题或多个主题,通过有目标地选取信息、分析数据、图表资料,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使信息面更宽,让思维的碰撞更加激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学会了利用信息、处理信息,并获得了方法、技能知识。此外,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平台让班与班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跨越时间、地点的局限,通过网络将各自的研究成果、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将宝贵的资源共享,让他们体验网上学习所带来乐趣的同时,也获得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相比较传统媒体介质而言,网络环境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优势不言自明。

3.网络环境使校本课程开发不断延伸与拓展,实现了与时俱进。任何课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革。变革本身就是一种既固本守源,又推陈出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陈旧的、不符合时代要求和需要的东西自然会被淘汰,而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也需要及时进入到课程教学当中来,这样才更有利于课程本身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完善。

校本课程是一种区域性、地方性很强的课程,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不断开发,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开放的、连续的、动态的建设过程,是随着开发实施而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是一种师生共同建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的信息、理念、课程资源都需要不断融入到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去,而网络环境的存在使得这一过程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开发成本,从而获得了获益最大化。因此,在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就是一个使校本课程不断充实与完善、不断延伸与拓展的过程,在充实、完善、延伸、拓展中也体现了与时俱进。从这一意义上讲,校本课程的开发没有终点,始终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这一过程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者对更新教育理念的不断追求体现了课程的价值。如上所述,网络环境无疑会使这一过程。

4.网络环境让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环节更直观、更有效。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校为本进行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更需要“依靠学校主体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并不断反思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自我批评、自我改进、自我激励,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健康、顺利地进行”。为了准确把握校本课程所具有的价值和效果,为课程继续开发提供信息,并有效反馈信息,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易于操作、及时反馈、迅速评价的评价系统。而相对于传统课程评价的费事、费功、评价周期长且往往滞后而言,网络环境的存在使得校本课程在评价过程中方便、迅速了许多。例如,在传统模式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如果要设计一套评价量表对各个子项目进行评估的话,周期会非常长,而且在统计等方面都有诸多不便。而利用网络环境下Moodle平台则可以做到简单操作、及时评价、立即反馈等操作的即时处理。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设计及编制一些测验试题,包括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和简答题。题目分门别类储存于题库中,可以在课程中重复使用,还可以供其它课程使用。测验可以多次作答,每次作答都是自动打分,教师可以选择是否给予反馈信息或是否显示正确答案。题目和答案可以随机显示,以减少作弊的可能性,同时,题目还可以包含HTML和图片,可以从外部文件导入,可以分多次完成试答,每次的结果被自动累积。再如,在网络环境下利用Moodle平台设计作业模块也有很大的灵活性,作业模块可以指定作业的截止日期和最高分,学生可以上传作业到服务器――上传时间也会被记录下来。还可以允许迟交作业,但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迟交了多久。此外,教师还可以在一个表单内为整个班级的每份作业评分,并将反馈显示在每个学生的作业页面,且有E―mail通知。教师可以选择打分后是否可以重新提交作业,以便重新打分。由此反复循环,必定能大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校本课程是现代课程改革的需要与必然选择,网络环境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有诸多优势,校本课程开发与网络环境两者存在天然的契合关系。两者的紧密结合使校本课程的功能与作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拓展与延伸。把网络环境的诸多便利因素融入到校本课程开发中,对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和现代课程改革的步伐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而教师应该重视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杨玉柏.谈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9,(6).

[2]赵丽,范蔚.十年来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与展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