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红色旅游市场规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红色旅游市场规模范文1
今年,我市累计接待游客总数__*万人次,同比增加__*%,完成全年任务的__*%,落后时间进度__*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__*亿元,同比增长__*%,完成全年任务的__*%,落后时间进度要求__*个百分点。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__*万人次,同比下降__*%;旅游外汇__*万美元,同比下降__*%,接待国内旅游者__*万人次,同比增长__*%,国内旅游收入__*亿元,同比增长__*%。
二、我市旅游市场运行情况
(一)入境旅游市场日趋回暖,客源结构出现调整
进入二季度以后,我市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出现今年以来的首次增长,其后的5、6月份增幅日趋扩大,尽管上半年我市入境旅游人数总体上仍下降__*%,但是相对一季度__*%的降幅,海外旅游市场的回暖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从各海外旅游市场来看,港澳市场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分别为__*万人次,同比增长__*%,成为海外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外国入境市场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__*万人次,同比下降__*%,虽然同比仍然下降,但是降幅日趋收窄,6月当月已经出现正增长。由于各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不一,我市外国入境旅游市场格局出现调整,我市五大外国客源市场从20__年末的韩国、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日本转变为上半年的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日本。其中韩国下降了2位,泰国则成为我市最大的外国客源市场。而占我市海外旅游市场较大份额的台湾市场上半年仍然同比下降__*%,所占市场份额从去年__*%下降为__*%。
(二)传统入境市场规模减小,新兴入境市场增势良好
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地除香港、台湾外,外国客源市场有__*%的外国游客来自亚洲,其中我市的传统客源市场韩国、日本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较为显著,股市暴跌,经济下滑,企业投资缺乏信心,私人消费普遍缩减。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公务旅游还是个人旅游都将受到影响。金融危机对我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价格优势削弱:我国货币汇率金融危机以来有太大的变动,但由于危机国家货币贬值,相对的使人民币大幅度升值,间接导致我市旅游产品价格上升,客观上抑制了国外消费者的旅游需求。二是旅游购买权利受限制:金融危机促进危机区域的国家政府采取许多相关措施限制出境旅游,鼓励国内旅游,保护本国利益,控制资金外流。三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金融危机造成的货币贬值和失业人数的增加导致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总规模下降。而旅游产品非生活必需品,因此,旅游消费会被首先削减。
在入境旅游市场普遍受到影响的大环境下,与我省相邻的一些周边国家游客却出现了逆势增长的情况,如我市重点培育的新兴客源市场印度、缅甸和印尼,上半年来昆游客人数增幅分别达到了__*%、__*%和__*%。越南市场虽然增幅仅达到__*%,但是由于所占市场份额日趋扩大,而且越南游客以其在昆明停留2-3晚的行为特征成为对我市旅游经济贡献率较大的新兴市场。
(三)国内过夜旅游基本持平,一日游游客持续增长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出境旅游需求下滑短期内难以扭转,国内游、尤其是短途游受到空前关注,被业内视作突破困境、谋求发展的主力市场。我市接待国内过夜旅游者__*万人次,同比下降__*%,大体上与去年持平。而接待一日游游客达到__*万人次,同比则增长__*%。下半年,国内市场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将进一步凸现。国内旅游市场的人数和收入比重会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旅游市场特别是短程休闲市场成为增长亮点,我市国内旅游经济运行的大众市场特征将更加明显。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危机对旅游投资产生不利影响。
旅游业是资源和设施依托型产业,其中旅游设施建设直接与旅游投资相关,我市一些景区改造项目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资金未能按计划投入到位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项目建设的正常推进,对昆明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造成不利影响。
(二)市场竞争加剧,行业监管难度加大
金融危机造成的旅游需求减少,旅行社为争夺客源竞争会更加激烈。零负团费的治理整顿难度将会进一步加大。旅游饭店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企业的差旅预算下调可能直接反映到住宿花费的下降,,我市星级饭店的平均房价出现了下降,宾馆饭店行业价格保护体系面临挑战。
红色旅游市场规模范文2
关键词:电子商务;旅游业;旅行社区
一、 达州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一)、达州旅游资源现状
达州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素有“川东明珠”之美誉。全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国家AAA级旅游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赞为“西南奇胜”。
首先,达州自然旅游资源居多。万源八台山、花萼山,有“川东小峨眉”之称;宣汉百里峡,不是三峡胜似三峡;大竹五峰山是全国天然白夹竹面积最大的景区,相传为“天下竹林之根”。
其次,达州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历史文化古老人文资源悠久,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渠县汉阙和宣汉罗家坝遗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
达州市是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也很丰富,以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纪念馆、张爱萍故居为代表。民俗文化更是多姿多彩,渠县三汇彩亭,踩高跷、杂技、戏剧于一炉,堪称中华一绝;通川元九登高,宣汉薅草锣鼓,大竹唢呐、巴山民歌等蜚声巴蜀内外。
另外宗教胜地达县真佛山,群集佛教、儒教、道教”于一地。灯影牛肉、旧院黑鸡堪称达州独有。
达州拥有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无可复制的人文历史、巧夺天工的原产地特产,达州旅游业应该也日益受到关注。
(二)、达州旅游产业收入分析。
达州旅游产业总体发展趋势是好的,但是现状不容乐观。据通川区旅游部门统计,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比重高达20%以上。该区也因此先后被评为首批“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区”、“‘十一五’四川省旅游发展先进区”,犀牛山也成功申报为“四川省森林公园”。
综观2011年“端午节”假日旅游,据统计,“端午节”期间,全市接待游客26.3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169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9%和13%,数据表明旅游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再者,2011年以来,通川区紧紧围绕建设达州市中心旅游区的发展定位,上半年实现旅游收入4.17亿元。但是对于中国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贡献率较低,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0-2009年中国国内旅游收入情况看,2009年的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0184亿元,相对于2000年来说增长了7000多亿元。
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从1996年开始出现,建立时间虽短,但其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信息时代旅游交易的新模式。作为旅游电子商务的载体,在达州这一思想还未深入运用。
二、 达州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可行性分析
(一)、旅游业适合开展电子商务
现今社会是一个网络时代,旅游计划和决策越来越依赖互联网,旅游产品可以突破销售地域限制,互联网能够帮助监督服务品质,所以要开展网络旅游业是一个很好的商机[1]。但是要谨记,网络是虚拟的,它需要一个全面的系统来防止顾客和旅行社同时受骗。所以可以像驴友团体的扩大一样先开闸一小部分网络旅游业,然后再逐渐扩大[2]。
(二)、达州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情况分析
现阶段旅游电子商务网站模式,主要包括机票酒店预订网站、旅游搜索引擎、旅游线路预订网站、旅游社区等。在国内具有一定旅游资讯能力的网站已达8000多家,如综合门户网站有搜狐、网易、新浪网和新华网的旅游频道等;旅游中介服务类的网站有中青旅网、张家界旅游网、携程旅游网、华夏旅游网、四川旅游网等[3]。这些资源都是发展达州旅游电子商务可借用的平台。
目前,通过四川旅游政务网上能了解到达州旅游资源的建设情况,但达州地区性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即使现存的与达州旅游相关的网站都缺少与消费者的互动,吸引度低,极难体现其娱乐性和趣味性,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需要企业、政府及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
(三)、达州旅游电子商务的可应用情况分析
1、交通业。交通行业是旅游六大要素之一。首先,民航业较早就完善了全球预定系统,以全球预定系统为电子商务网的后台支撑。虽然达州的民航业规模较小,从达州出港直达的航班只有到达成都、广州、北京,其他城市都需要中转,但总的来说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有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的基础;其次,由于铁路系统建立了全国性的车票销售预定系统,达州铁路部开始具备长时间跨度和跨地区的票务处理能力。
2、景区景点。虽然达州旅游景区(点)的电子商务程度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是相去甚远。通过电子商务形式发展旅游市场需要具有一定条件,就市场条件来看,发达地区旅游景区(点)具备一定的市场规模,旅游景区(点)信息的传播比较容易扩大。达州旅游景区(点)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一般在人力资源和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等多方面都比较薄弱,达州的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产品进入市场的不多,但是各目的地的旅游资源也开始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只是缺少规范化和规模化。
3、旅游中介服务。根据达州火车网的相关数据显示,达州在线旅游服务的市场开发已经开始起步,虽然各达州旅行社的基本信息在网络上还不够详细,但达州的旅行社网点总共已有27个。但相比我国专业的旅游信息服务网站和旅游电子商务预订网之下,相去甚远。达州旅游电子商务的开办,需要在线机票预定、客房预定、在线支付和旅游线路预订等业务全面发展。
根据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突破了4亿关口,达到4.2亿。在未来,借助于网络获得旅游信息和服务、选择旅行目的地、制订旅行计划将成为一种趋势,旅游电子商务在其中蕴藏着无限的商机,达州可以好好把握这一机会。
红色旅游市场规模范文3
关键词:京沪高铁;山东旅游;旅游目的地
2011年6月底,京沪高铁正式通车,全程旅行时间将控制在6小时之内,,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联系更加紧密,高铁带来的旅行革命将会对旅客的旅行观念产生重要冲击,缔造新的旅游理念和业态,即“高铁旅游”。山东位于高铁中段,横贯德州、济南、泰安、济宁和枣庄五市并设6个站点,区位优势明显;同时,京沪高铁的通车也使山东面临两大旅游区――京津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潜在竞争。综上,高铁时代的山东旅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高铁旅游”的发展无疑对山东省旅游目的地的优化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铁引领旅游新时代
(一)市场需求的高端化――以“全面休闲、文化体验”为主体
高速铁路以商务旅客和旅游者为主,这部分旅客具有丰富的旅行经验,以体现个性、获得尊重、实现自我为普遍心理需求,热衷于高端化、时尚化、商务化的服务。因此,京沪铁路的开通将给山东中西部地区带来了大量高端商务旅客,使该区域的旅游市场结构发生明显变革,以观光休闲为主要目的的客源转变为休闲、度假、商务的市场主体;其次,市场结构的改变会引起旅游产品、服务、管理理念等一系列变革,如图1所示,高铁引致了山东旅游市场的高端化进程,酿造了山东旅游目的地的高端培育。
图 1 高铁时代下的旅游目的地模式
(二)时空观念的新导向――以“快旅慢游、方便快捷”为理念
1.追求以“快旅慢游”为时间特征的旅行理念
“快旅”时代将压缩交通时间,减少交通负面影响,引发旅游消费欲望。京沪高铁的建成使北京与上海的旅行时间压缩在五个小时之内,比以前减少了一半,形成了“小时经济圈”、“小时旅游圈”。业界一般把半径500公里以内、人均支出为800元以下、时间为2至3天的旅游项目成为短线游。京沪高铁形成的“小时旅游圈”使原来的长线游、多日游变成了短日游,甚至可以当日往返,为游客创造更多的游览时间,降低了高铁旅游者的“行游时间比”。
2.便利化、市场化的空间选择偏好
京沪高铁将对沿线地区旅游业的空间格局带来剧烈影响,降低游客对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感知距离。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旅行时间的降低,将吸引更多的中远程游客;随着山东对外交通通达性的提高,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客源市场规模将会大幅度提高,大量潜在客源将会变成现实需求,山东旅游业的发展与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同城化、区域化的趋势将会凸显。
二、“高铁旅游”与山东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的对比分析
(一)高铁旅游的“深度体验”和观光产品为主体之间的矛盾
高铁游客的空间距离被感知距离取代,将会有充足的时间对旅游城市的内涵展开全方位“消费式”游览。因此高铁旅游应准确定位为高端的休闲度假产品,以专项、会展、商务等深度产品吸引消费群体,提高产品的文化性、参与性,形成丰富的产品簇群。但山东城市旅游产品单一,缺乏整合,仍以观光为主,在丰度和品位上都不高,如表1所列。山东旅游应提前建立高端客源的产品对接体系,在区域板块旅游构建中形成以观光为辅,体验、休闲、娱乐为主的目的地产品格局,迎合京津和长三角地区游客的不同旅游偏好,提供功能多元化的服务,发展新型“度假仓”目的地模式。
表1 山东省高铁旅游产品发展对比表
目的地 旅游产品现状 高铁旅游产品设计
德州 A级景区20家,其中4A级4家,产品齐全,特色突出,知名度低,缺乏整合和配套设施 联合开发聊城、滨州等地区建设“鲁北旅游集散区”,重点发展休闲度假、工业旅游、乡村旅游、景观湿地和黄河口旅游产品。
济南 泰安 曲阜 仍以“山水圣人”旅游线为主打产品,线路产品长期以观光导向,体验性不足,内容单一,缺乏产品的深入和扩展 共同打造“中华文化核心区”,充分挖掘儒家文化、泰山文化和泉水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力争把山水圣人旅游区打造成高铁沿线最具竞争力的首选旅游目的地。
滕州枣庄 以“二日游”产品为主,以团队旅游为导向,自助产品缺乏,可选择性弱,缺乏高端产品 联合临沂、济宁等地打造“鲁南旅游集散区”,以观光度假、文化体验、红色旅游为主,形成“水路两栖,并行发展”的观光旅游带。
(二)高铁旅游的“快旅慢游”和可进入性和景区容时度较低之间的矛盾
“快旅慢游”是固定的旅游时间内,游客花费在旅途中的时间短,留在景区景点的时间长。目前,实现高铁的“快旅慢游”,是城市内部可进入性和景区容量的一个挑战,是山东旅游首要克服的难题,。以济南为例,高铁开通后,济南站将迎来2000万的客流,如何快速分流庞大客流,怎样为旅客提供一站式服务、让游客快捷的进入景区并保证一定的游览时间和景区合理容量,避免出现“高铁快、进城慢、旅游难”的新问题,都是旅游组织面临的重要难题,。
(三)高铁旅游的“高端游客”和结构失衡的旅游接待设施之间的矛盾
高铁时代,中高端游客对城市建设、公共管理、酒店、出租车和公交车服务、市民行为规范等都将有更细致的追求,对旅游服务和配套设施等产业要素也会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然而山东沿线旅游城市发育不足,旅游环境不佳,城市建设与旅游目的地建设滞后。以济南为例,济南现有三星级以上宾馆60家,可提供床位15000张,五星级只有3家,星级餐馆23家;而京沪高铁将为济南带来每年2000万的客流,是动车客流的六倍,现有接待规模在动车时代还能满足游客的需求;而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面对巨大的客流济南的住宿必定捉襟见肘。
(四)高铁旅游的“自助偏好”和团队旅游为导向的旅游产业模式之间的矛盾
根据相关统计,国内旅游市场80%以上的游客都是自助旅游者。而高铁旅游者的比例将会更高。但是山东沿线地区大部分旅行社采取以团队、观光为主的传统运营模式,例如济南198家旅行社中大约只有十家做地接业务,因而高铁游客的自助化旅游方式对传统旅行社的运营模式将产生重大冲击。一方面这种落后粗放的产业发展模式会阻碍沿线城市的发展,影响着目的地形象和高铁游客的满意度;另一方面也促其创新旅游商业模式,提高企业的专业化、集团化、网络化,不断创新旅游业态,增强沿线地区的整体竞争力。
(五)高铁旅游的“同城效应”和区域旅游块状分割之间的矛盾
“高铁时代”将缩小区域差距,以前那种因为交通因素造成区域旅游资源劣势的局面将大为改善,因而,高铁沿线地区的 “小时旅游圈”、“同城效应”更加明显。如图2所示,高铁通车前后济南“小时旅游圈”的变化,高铁时代济南旅游的吸引力(斜线区域)相比之前有了明显扩张。因此,为了尽可能吸引旅游者,沿线城市将会实行差异化发展,形成相对优势;另一方面,区域各景区之间又唇齿相依,不能离开区域旅游目的地品牌而独立生存。
三、全面认知、借鉴国内外高铁沿线区域旅游的发展经验
日本的新干线是世界第一条时速高达250公里的高速铁路,从20世纪60年代新干线诞生,至今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程,因而,日本铁路旅游的成熟发展模式对山东高铁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日本的旅游业已经与新干线融为一体,在旅游交通格局、市场开发、产品设计和产业发展等方面都积累了非常成熟的经验,如日本新干线的旅行模式――城市休闲向远郊区发展、休闲成为常态、沿线形成对流式或钟摆式的出行方式,等等,总结为下图3所示。
图3 日本新干线与旅游发展的耦合路径
武广高铁是国内第一个运营里程超过1000公里的高速铁路,它的通车把湖北省与珠三角相关地区纳入了“小时旅游圈”;而湖北省长期以来作为区域旅游的“末端”而非终端,与山东的“过境者”角色极为相似,因而湖北省高铁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山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高铁时代的到来使湖北省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旅游交通便捷、旅游客源市场广阔以及区域趣旅游核心地位增强。面对高铁的冲击,湖北省在产品、产业发展、市场营销、区域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如下图4所示,湖北旅游通过以下相关战略的改变,助推全省旅游业迎接高铁旅游时代的来临。
图4 湖北省应对高铁时代的战略调整
四、旅游目的地发展借助高铁全面升级的对策
(一)重新审视和定位旅游目的地
高速铁路在山东贯通,使山东旅游辐射半径扩大,缩短了人们的时空距离和感知距离。“居住在北京,消费在山东”成为现实。由此立足全国的视角,把山东大胆定位于上海和北京的城郊休闲中心,可以借鉴如齐河――京南花园,杭州――上海后花园等等,即重新对山东主体市场进行选择,把传统的山水圣人线扩充到山东高铁旅游线。因此,山东要扭转历史形成的旅游空间定位格局,赋予山东旅游新的定位――打造上海、北京等都市旅游圈的“城郊型”旅游目的地,迎接空间定位彻底性变革。其次,在“好客山东”品牌形象的统领下,山东省应进一步寻找山东旅游营销的切入点和引爆点,实施品牌延伸策略,树立高铁沿线山东板块统一的旅游形象,实现高铁旅游一体化和品牌化。
(二)全面升级旅游目的地产品体系
京沪高铁的建成在山东将首先形成一个T字形的快速交通网络,山东应抓住机遇,以打造“高铁旅游带”为突破口,努力挖掘沿线旅游资源,重点打造中华文化核心区、鲁南旅游集聚区、鲁北旅游集聚区“三区”旅游高地,建设复合型的旅游目的地。同时,山东高铁旅游带对于胶东半岛海滨度假产品和鲁中地区“风情逍遥游”的档次提升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紧密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构筑形象鲜明、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的海上旅游体系,打造山东半岛休闲度假连绵带。
(三)健全完善立体化、区域性的旅游目的地交通体系
山东要把京沪高铁沿线城市和青岛、潍坊、淄博的济青动车组进行有效衔接,链接东西两大旅游板块,并引导青烟威沿海地区由旅游服务的末端转变为终端,组成山东的“H”型高铁旅游网络,以“板块联合”的思路打造城市旅游目的地,改变旅游城市分散、独立的局面,实现山东旅游发展的“双轮驱动”。以构建“高铁旅游网络”为契机,着力打造山东省内首个“旅游黄金通道”,充分发挥节点城市和目的地城市客流吸纳与输出作用,大力提升旅游集散枢纽功能,形成独有的高铁临站旅游集散区;同时,把青岛空港由打造成一个区域性的机场,打造成一个为城市群服务主的航空港,辐射山东全省。
(四)大力培育建设“度假仓”式旅游目的地
高铁游客对城市内涵展开全方位“消费”游览,因而城市休闲旅游需求将大量增加,因此山东在高铁旅游板块构造中要提供功能多元化的服务,形成以观光为辅,体验、休闲、娱乐为主的目的地建设格局,发展新型的“度假仓”目的地模式。山东旅游应重点推广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模式,使景区、旅行社、旅游交通、娱乐场所、餐饮业等相互间“搭配合作”,形成“景区+旅行社”、“景区+旅行社+旅游交通+购物”、“景区+旅行社+旅游交通+娱乐场所+餐饮+购物”的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条,使得各方利益达到最大化,游客得到最大的旅游价值。
五、总结
京沪高铁促使山东跨入“高铁旅游”时代,而高铁旅游的标志就是“高接高”,即以高端游客为导向的高端旅游产品定位下的旅游模式,因此,高铁旅游给山东旅游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是产品、服务、设施的变化,即山东省沿线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提升,更是目的地发展观念和消费观念的更新换代;高铁旅游使区域旅游真正走向了同城化、一体化,京沪高铁把山东旅游区与京津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延伸成了一个巨大的黄金旅游通道,为山东旅游发展提供了巨大战略机遇和区位优势,有利于其在更广大区域的旅游合作和竞争中得到良性的发展,最终实现山东旅游目的地的华丽转变。
参考文献:
[1]刘付英.“快旅”时代旅游消费需求变化研究――以武广高铁鄂湘粤地区为例[J].学术论坛,2010(2):77~81.
[2]梁雪松,王河江,邱虹.旅游空间区位优势转换发展机遇的再探讨――基于“武广高铁”与“郑西高铁”视阙[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23(3):26~31.
[3]陈才. 新干线对日本旅游业的影响[N]. 中国旅游报,2010-3-4(8).
红色旅游市场规模范文4
一、加快社会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服务业的地位和重要性也日益增强。目前,大多数实物商品供过于求而服务性产品仍存在明显的供给不足,同时又面对扩大内需和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要求,社会产业因其具有发展前景广、市场见效快、产业带动强、就业吸纳多以及促进社会稳定的诸多比较优势,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看,社会产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2008年,我国GDP达到30万亿元,人均GDP达到3266.8美元,预计到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35万亿元,人均GDP将达到38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是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不仅用于居住、交通和文化娱乐等享受型消费的支出比例显著上升,享受型消费的内在结构也会发生较大变化,消费层次升级和多元化是这个时期的典型特征。因此,我国已进入加快社会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历史经验表明,当经济危机发生期间,社会用于生产领域的资金流动规模会大幅压缩,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会相应增加,长期积累的社会问题和工作、生活压力将在这一时期需要得到转移和释放,城乡居民对教育、文化娱乐等消费的需求会大幅攀升。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当前经济社会对于社会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其次,从拉动经济即期增长的能力看,社会产业的市场容量大,在拉动居民最终消费方面具有较高的贡献率。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家采取了稳定出口、扩大投资、刺激内需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出口受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比较明显,在外部需求整体萎缩、国际贸易环境恶化的情况下,短期内不会有太大改观;投资的拉动效果在短期内比较明显,但长期看依靠投资拉动经济不可持续,不仅财政压力会逐步加大,而且大规模的投资增量也会加大存量结构调整的难度;刺激消费的相关政策目前还主要停留在针对实物商品上,如促进农机等生产资料、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以及房屋等固定资产的销售,由于短期内居民收入不会出现大幅增加,生存性支出还居于居民消费支出的主体,居民进行大宗消费的预期改善需要一定时间,同时也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政策效果会更多地反映在需求的维持而不是扩大上。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应将扩大内需的着眼点同时放在扩大居民服务消费上,这必然要求加快社会产业的发展。2008年,娱乐教育文化、医疗保健、家政等社会产业在拉动城镇居民最终消费中的贡献率约为19.44%,仅次于食品(37.89%),高于交通和通讯(12.6%)、衣着(10.37%)、居住(10.19%)、家庭设备用品(5.78%)等方面;其对拉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贡献率也达到了15.31%。而同期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ECD)成员国家,教育、医疗保健、休闲文化以及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对拉动居民消费的贡献率平均在25%左右,美国、西班牙则超过30%。考虑到今后10年内,随着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健全和完善,公民用于公共教育和医疗的支出比重将会逐渐减少,按照可比口径测算,在我国向消费型社会整体过渡的条件下,未来社会产业大概还有6%-10%的发展空间。
第三,从产业带动效果来看,社会产业的“乘数效应”明显,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是社会产业可以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本支撑。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不仅需要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智以适应日益紧张的社会节奏,而这些都可以也需要通过发展社会产业来满足。二是社会产业发展本身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内容。社会产业多数具备能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产品周期持久的特性,特别适合我国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发展环境;社会产业受资源条件限制较少,产品延伸范围广,具有较长的产业链,且下游产业之间的关联性较小,相互干涉和波及较少,产业链的稳定性更高,更易于形成跨区域的产业集群;以教育、旅游、文化娱乐为代表的社会产业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已居于重要地位,并已成为很多国家服务出口的支柱产业。三是社会产业可以通过引导需求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任何产业的发展基础都是需求,但社会产业在服从需求的同时,更可以引导需求的发展方向,促进需求升级和多元化,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特别是相关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四是社会产业可以加速城乡统筹步伐,促进城乡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工业和生产业追求规模效应,具有在城市及周边地区集聚的产业特性,而社会产业则可以充分利用城乡各自的资源优势平衡布局,产业内部的联系和转化也很紧密,如文化与旅游之间,可以有效发挥城乡之间的比较优势。社会产业可以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促进国民收入向农村地区分配和转移的同时,还强化了城乡人群在行为模式和观念上的交流和融汇。
第四,从吸纳就业的能力来看,社会产业巨大的就业容量和对不同层次就业人员的适应性,使其在危机期间的作用尤其凸显。根据“佩第一克拉克定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197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1元,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70.5%、17-3%、12.2%;200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跃升至22698元,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39.6%、27.2%、33.2%,由第三产业分流的就业人数相当于第二产业分流人数的2倍。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各种高技术手段的运用,工业以及金融、保险、物流等生产业吸纳社会就业的能力逐渐降低,而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养老、家政等以社会消费为基础的社会产业由于其劳动密集的产业特性,必然替代成为未来吸纳就业的主力产业。特别是在危机发生时期,第二产业和生产业的产业规模会出现大幅萎缩,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会大量转出而不是转入,剩余劳动力必然向以社会产业为主的生活业转移。社会产业层次多,对不同素质就业人员的包容性强,可以吸纳更多的社会就业,大大缓解危机期间的就业压力。
此外,社会产业可以使人们在危机期间的
压力得到有效释放和缓解,对促进社会稳定、重振社会信心有积极作用。美国大萧条时期,人们通过以百老汇和好莱坞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寻求精神慰藉;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韩国大量失业人员通过网络游戏释放压力。
目前,虽然我国社会产业已具备一定的发展规模和基础,但从整体来看,仍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表现为服务供给总量不足,服务层次不够丰富,衍生产品少;结构调整速度无法适应需求增长速度,居民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缺乏有效引导和开发;产业链延伸长的优势发挥不足,产业的“乘数效应”未得到充分体现,产业的延伸作用有限,对相关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效应不明显,发展速度和总体水平低于工业和生产业。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一是发展理念的制约。由于我国整体上正处在向工业社会的过渡转型时期,同时现有的财税结构使工业和生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更为直接和显著,在各地还是普遍存在着重工业轻服务业、重生产业轻生活业的发展观念;社会产业自身的发展理念也存在限制,缺乏创新和突破,如目前旅游业还主要围绕景区等实体资源开展,围绕文化、休闲等资源的旅游产品开发还非常有限;社会产业还缺乏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忽视社会服务多层次消费结构共存的产业特点,往往把产业结构升级单纯化为低端消费向高端消费的替代性发展。
二是消费环境的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城乡、区域、群体发展极不均衡,收入差距较大。,作为社会消费主力的中等收入阶层发展不足。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保障层次和水平较低,居民在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负担较重,消费预期较差。带薪休假制度落实情况不佳,居民休闲时间缺乏保障。对新兴消费领域和中高端消费领域的政策性限制较多,如征收高额税负等。
三是体制机制的制约。社会服务的产业特性要求各产业主体按照市场化原则配置资源、参与竞争,但由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滞后,社会服务领域管办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还较为普遍,不少事业单位在参与社会服务市场活动的同时,还享受公共资源的倾斜支持,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受到抑制,特别表现在行业开放不足,社会资本参与少,投资主体单一,企业机制不活等方面。由于缺乏合理定位,政府有关部门在参与社会服务市场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缺位和越位的现象,行业表面上的自然垄断背后往往是行政垄断在发挥着主导作用。
四是产业政策的制约。缺乏整体的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呈现自然的无序性和盲目性;产业政策滞后,预见性不强,动态调整不足,往往要等业态已经成熟或出现较大问题后出台,促进效果比较有限;国家和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但政策落实情况不理想。以服务业用电为例,按照2008年3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2008]11号),各地区要结合销售电价调整,“于2008年底前基本实现商业用电价格与一般工业用电价格并轨”,而实际上,由于原有差价过大,截至今年上半年,只有15个省份政策落实到位,达到了文件要求。
五是产业自身的制约。由于处在产业发展初期,不少社会产业特别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健康护理等缺乏现代化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已有标准一般较为落后,不适合产业发展的新形态,或者是泛泛引入国外认证机构评价体系,不适应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社会服务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企业在服务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方面动力不足,原创产品、特色产品和衍生产品开发滞后,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对产业间关联梳理不够,产业链延伸不足,产业辐射范围和区域比较有限。
综上可见,加快社会产业发展能够直接通过积累人力资本、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促进消费,为经济发展作出直接贡献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未来发展中,要找准需求和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领域,着力突破体制机制约束,促其迅速成为新的增长点和支柱型产业。
二、应重点培育发展社会产业
综合考虑社会需求程度、市场成熟程度、就业吸纳能力、产业关联能力等因素,我们认为,旅游业、文化产业、职业教育与培训业、养老服务业、体育健身业和家政服务业等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具有很大潜力,应作为重点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发展。
(一)旅游业
旅游业是我国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之一。2003--2007年,旅游总收入连续5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8年,尽管连续遭遇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入境旅游萎缩,但国内旅游仍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旅游人数达到17.12亿人次,同比增长6-3%,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2.6%,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5.8%。今年以来,国内旅游逆势增长,一季度旅游人数同比增长9.4%,收入同比增长12.9%,已成为当前拉动服务消费的龙头产业之一。
旅游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与其关联的产业、行业超过110个,旅游对交通、住宿、餐饮、娱乐、会展、博览等产业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同时,旅游业的就业容量大、层次多、门槛低,直接或间接吸纳就业人员约6500万,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7.8%,且每年新增直接就业人员约50万人,对缓解当前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意义重大。
我国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旅游收入占GDP比重看,中等发达程度以上国家,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约10%左右;而2008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3.9%,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2.9%。从人均旅游支出来看,2003年美国每个公民平均每年花在国内旅游上的费用为1685美元,2002年法国每个公民平均每年花在国内旅游上的费用为831美元,两者都占到人均GDP比重的5%以上,而我国2008年人均旅游支出仅占人均GDP的2.3%。国际旅游学专家根据多年的统计材料指出,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300美元时,居民将产生国内旅游的动机;当一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旅游消费进入启动期,国内旅游日益兴旺;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旅游成为常态消费习惯,出境旅游不断兴旺。之后,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预测,到2015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届时,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出境旅游人数均达1亿人次,居民出游率超过2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6万亿元。如果参照世界中等以上发达国家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应该有1倍的增长空间。
当前旅游业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一是
旅游业软硬件水平尚待改善。景区道路与大交通的联接、景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高素质的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比较缺乏,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二是旅游产业政策还不完善,缺乏全国统一的旅游产业规划,产业发展零碎分散,无法形成整体优势和规模效应,对新型业态的关注和引导也还不够。三是旅游消费环境还有待提升,带薪休假制度尚未真正建立,抑制了不少国内游客的出游意愿。四是旅游资源管理体制造成行政垄断现象,为旅游资源跨区域整合和产品开发设置了相当大的行政阻力。五是旅游产品开发理念滞后,产品单一、缺乏特色、雷同问题严重,不能适应旅游消费结构升级和多元化的需要,也缺乏对消费群体的细分。
适应发展趋势和需求状况,近期可考虑重点突破的领域是:(1)大力推进节假日旅游。继续发挥好黄金周的旅游效应;充分发掘清明、端午、中秋节等中短假期以及重大纪念日、少数民族地区节日的旅游潜力;促进双休日的旅游消费,鼓励发展城区旅游和近郊旅游;切实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积极研究学生春假制度。(2)积极推进特色旅游。充分利用不同领域潜在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文博旅游、文化创意旅游、会展旅游、工业遗产旅游、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民俗旅游、海岛旅游、国防旅游、体育旅游、购物旅游、拓展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3)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培育大众的休闲观念,发展休闲度假旅游项目,积极规划发展融购物、娱乐、健身等于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在严格规划布局下适度发展大型主题公园。(4)积极研究和引导新型旅游业态,适时激活高端旅游消费。积极发展邮轮、房车等新型旅游业态,适度有序发展私人游艇、高尔夫等,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近期可考虑开通大连到三亚的沿海邮轮航线。(5)促进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开发。进一步细分旅游市场,针对儿童、青年、老人等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旅游项目和产品,特别是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旅游项目和产品;促进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结合,加强特色旅游概念和旅游产品的开发。
(二)文化产业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04-2008年,全国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在17%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7到8个百分点。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增速全面下滑,但文化产业逆势增长。数字出版业整体收入规模达到530亿元,比2006年增长149.13%,比2007年增长46.42%。电影国内票房总收入(不含农村市场)共计42.15亿元,同比增长26.69%。2009年第一季度近90天的放映周期里,观影人次就达6012万人,票房总收入达12.55亿元,同比增长47.6%。“五一”小长假的3天内,全国主要院线票房突破了6000万元。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同比增长51.9%,达54.7亿元;动漫游戏产业同比增长97%。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158.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6%;在跨境文化服务贸易方面,2008年实现文化服务进出口48.16亿美元,同比增长29.5%。
文化产业的产业链较长,对其他行业产生的影响较大。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2004年公布了韩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其值为1.13,明显高于制造业(1.06)和服务业(0.90),表明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有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许多城市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产业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据估算,到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可达到3%,“十二五”末达到5%,将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文化产业易与网络信息等新技术对接,具有较强的创新应变能力,具有典型的供给创造需求的特征。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对接,派生出网络游戏、网络视听、手机文化、网络出版、数字节目、三维动画等一系列新的业态,使产业发展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我国文化产业的社会需求旺盛、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文化娱乐用品支出人均354.8元,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人均381.3元,农村居民家庭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为人均3 14.5元,预计到2010年,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规模将达到9000亿元,人均文化消费占收入比重的5.59%,占人均总消费比重的7.71%。但要看到,我国文化消费市场的供需矛盾也十分突出,我国居民的实际文化消费还不到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的1/4,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战略性短缺”。按照国际标准计算,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40000亿元以上,而目前统计只有8000亿元,供需之间存在上万亿元以上的缺口。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投入不足。投资渠道不畅,对民营资本和外资开放不足;投资方式单一,缺乏现代化的融资手段和平台。二是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文化产业管理比较分散,在许多地区不同程度存在条块分割、多头执法。、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等问题,缺乏统一高效的产业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产业内部的联合联动尚未形成,尚未形成有实力的大集团。三是市场拓展能力不强。文化产品特色不够突出,本土原创精品不多,衍生产品开发不足,没有形成足够规模的产业链条。四是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适应发展趋势和需求状况,近期可考虑重点突破的领域是:(1)大力繁荣城乡文化演出市场。鼓励发展具有国际水准的原创经典剧目;大力发展以小剧场为载体的曲艺、戏剧等文化演出;在推进演出机构集团化的同时,规范发展个人工作室等小型民间演出机构;通过举办文化大集等形式促进农村地区文化演出市场发展。(2)大力扶持和发展电影业。加快电影院线建设,构建多层次的电影市场体系,针对不同层次市场提供不同类型产品。鼓励拍摄更多优秀电影作品,满足群众精神需求。(3)以原创动漫和网络游戏为中心,大力发展动漫游戏产业。转变产业发展理念,拓宽服务人群结构和范围,集中力量打造国民认可的经典动漫或游戏形象及作品,鼓励优秀动漫、游戏产品进行包括小说、影视、音乐、玩具、服装等在内的系列化开发。(4)加快发展以网络、手持终端等为载体的数字出版业,加强数字出版与传统图书出版业的结合,扩大数字出版物规模和范围。(5)大力发展数字电视,加快发展有线电视。整合资源,促进三网融合。(6)集中优势资源,合理布局,着力打造辐射力强的全国性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7)积极开拓海外文化市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国家软实力。
(三)职业教育与培训业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就业人群和严峻的就业压力,职业培训市场潜力无限。根据教育部数据,截至2008年底,我国共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11744所,在校学生共计1688.24万人,教职工总数97.34万人;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16万多所,教学班(点)超过61万
个,注册生数达5019万人,从业人员超过87万人。假定去除享受国家补贴的1500万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仅靠余下的5200多万学生每人每年支出1000元计算(含学费、实训费等),市场规模就有520多亿元。有报道称,我国每年有将近1亿人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未来5-10年我国的教育培训市场潜在需求可达到3000亿元。同时,也要看到,职业教育和培训业在经济危机爆发期间还会起到“蓄水池”的重要作用,不仅可以通过延缓就业减轻危机期间的就业压力,还可以通过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有效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更好地适应危机结束后结构升级和转型的需要。
目前,职业教育与培训业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定位不清。混淆与普通学历教育之间的界限,对文化教育和学历的关注超过技能,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教学单位和用人单位的联动机制尚未成熟。二是职业教育与培训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培训机构大多小而散,缺乏了解现代职业教育的专业管理和师资队伍,缺乏行业规范、标准,缺乏像北大青鸟、新东方英语等这样规模化和品牌化的培训机构。三是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有待提高。
适应发展趋势和需求状况,近期可考虑重点突破的领域是:(1)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试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让更多的初高中毕业生免费接受一定期限的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与职业教育学校合作开展定点培训。(2)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个人等以多种方式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鼓励具有品牌优势的民办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走集团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3)依托各类公立、民办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待业大学生等特殊群体的职业能力培训。(4)扶持发展创业培训、中小企业培训等特色培训产业。鼓励大学和培训机构对创业者开展创业培训,支持创业活动;对中小企业经营者进行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等方面的培训,促进企业规范发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5)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联动,新增劳动力必须经职业教育培训后方可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
(四)养老服务业
我国正在经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过程。截至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6亿,占总人口的12%8;未来10年,我国老年人口还将以年均4.3%左右的速度增长,老龄服务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养老服务是老龄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家政服务和护理服务为主要内容,按当前老年服务格局划分,包括居家老年服务、社区老年服务和机构老年服务三大类。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5632个,床位234.5万张,收养各类人员189.6万人。根据全国老龄办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2009年我国城市居家养老家政服务和护理服务的市场规模为1150亿元,2010年为1300亿元,2010-2020年每年增加约370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5000亿元。
养老服务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吸纳能力。通常专业化机构中2-3张床位就需要一名护理人员,居家养老服务中,就业人员与服务需求比例也在1:10。据此推算,以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基数,综合考虑居家老年服务、社区老年服务和机构老年服务的变化趋势,根据老年服务的需求预测,2009年我国老年服务的就业规模预计为470万人,到2020年老年服务的就业规模预计将达到1000万人(表1)。这将对专业护士、特别是普通护工有大量需求,适宜中职护理专业、“4050人员”和农村妇女就业。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服务资源不足。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数明显偏低,2007年65岁以上老人的千人床位数仅为22.4张,与发达国家50-70张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甚远,供给能力严重不足,如果考虑到仍有巨大潜在需求尚未得到释放的话,养老服务机构床位供不应求的局面将更为严峻(表2)。二是养老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现有养老服务机构的业务综合性不强,相关设备配置不全,服务范围比较狭窄,导致专业化水平不高,而且养老服务机构的规模效应不明显,员工综合素质偏低。三是服务保障水平比较低。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老年服务体系,但在实践中,三种养老模式的保障水平仍比较低,相互之间缺乏资源共享,严重影响到老年生活质量的实质性提高。四是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制约因素比较多。
适应发展趋势和需求状况,近期可考虑重点突破的领域是:(1)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积极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与社区养老服务的融合,充分利用社区已有的综合服务设施、残疾人康复设施等资源,设立社区老年人日托照料中心等,依托就近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公司、志愿者组织等向社区居民提供老年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心理咨询、护理康复、日间照料、紧急救援等社会化、个性化、专业化的老年服务。(2)加快发展机构养老服务,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依托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医疗机构及其他闲置公共设施,通过新建、改扩建和购置改造等方式,加快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发展各类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3)加强老年护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老龄护理专业培养能力,鼓励举办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专门职业学校,形成品牌;鼓励吸收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养老机构从业。
(五)体育健身产业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体育健身的需求与日俱增,我国体育健身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巨大影响力,体育健身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体育健身产业增加值、人均体育消费都显著增长。据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3.4亿人参加过体育锻炼,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28.2%。对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按照每人每年体育健身消费1000元计算,可以估算体育健身产业每年可创造的收入达上千亿元。有报道称,我国体育健身产业的总产值已达3000多亿元。
体育健身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带动了与体育健身相关的产业,如服装、鞋类、器械等体育用品行业,还促进旅游、建筑、通信、新闻出版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目前,全球约有65%的体育用品由我国制造,体育用品加工企业超过3000家。受惠于F1赛事,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短短6年就从落后乡镇发展成全国城镇十二强之一,镇上每3个家庭就拥有1辆汽车。
当前体育健身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体育
健身产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体育场馆的数量、结构和设备条件都比较差,特别是公共体育设施。二是体育的职业化水平不高,类似美国NBA规模化的赛事经济尚未形成。三是体育市场化程度不高。各种体育项目的市场化水平参差不齐,体育事业和产业之间缺乏清楚的定位,融资手段和资源配置方式呈现计划与市场的二元结构。四是大众体育健身活动缺乏引导。我国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开展很长时间,大众体育健身活动基础比较好,但还未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加以引导,健身活动还主要是自发、自练。五是体育健身产业规范化程度不高。
适应发展趋势和需求状况,近期可考虑重点突破的领域是:(1)积极发展和引导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加强县、市、区体育场馆和城市社区配套体育健身场馆等中小型群众体育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社区)开放,增加基层体育服务资源供给;加强对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的指导,引导居民正确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塑造居民良好的健身习惯和体育爱好,积极培育潜在的体育消费市场。(2)大力发展职业体育和赛事经济。活跃和规范已有的足球、篮球等联赛市场,努力提升联赛质量和水平;借鉴美国NBA等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以乒乓球、羽毛球、棋类等我国竞技水平比较好、群众基础雄厚的体育项目为基础,发展国际化的职业联赛,形成产业规模;同时,引入国际著名赛事,促进国内相关项目的发展,引导相关体育消费。
(六)家政服务业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家庭要求社会提供形式多样、质量满意的家政服务。它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从传统的保洁、理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到商品配送、电器维修、送餐上门、房屋维护等,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约70%的城市居民对家政服务有需求,家政服务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根据劳动保障部对沈阳、青岛、长沙、成都四个城市1600户居民的调查数据,需要提供家政服务的家庭占到40%,推及全国,家政服务提供的就业岗位至少在1500万个以上。根据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掌握的情况,目前全国家政服务员供不应求,缺口在1000万人以上。
发展家政服务业,既有助于改善人民生活,又有助于开发就业岗位以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据商务部、财政部、全国总工会三部门预计,今年全国待就业人数将超过4000万,其中约有60%为“4050”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家政服务业将是分流待就业人口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前我国家政服务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旧观念的影响仍不可忽视;家政服务员的素质亟待提高,权益保障问题急需解决;用人家庭的需求难以保证,许多家庭实际上已有条件聘用家政服务员,但由于目前家政服务市场选择余地小,难以找到合适人选;职业介绍不健全,影响家政服务发展;权益保障机制急待健全。
适应发展趋势和需求状况,近期可考虑重点突破的领域是:(1)促进家政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有效提升家政服务质量和水平。发挥行业协会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家政服务的行业标准和规范;鼓励家政服务企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加强从业人员培训,设计专业化的培训课程,由专任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和指导;开设家政服务企业和服务人员评定资格证书,逐步实现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2)积极拓展家政服务领域,提高家政服务层次,加强与养老服务等其他家庭服务业的相互结合与协作,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变化的要求。加快中高级保姆、育婴师、家庭教育、家庭护理和保健、家庭管家、家庭理财、涉外家政服务等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家政服务业发展。(3)依托新技术,创新家政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开展网上服务,发展网络化的家政服务模式。
三、加快社会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加快社会业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策为保障,而这有赖于深化对社会产业的系统性研究和现行政策的综合评估分析。我们认为,从发展方向上应着力推进服务功能化、门槛公平化、经营市场化、发展规范化、服务专业化、消费多样化这“六化”,在基本政策取向上建议如下:
(1)进一步提升社会产业的战略位置。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现阶段社会产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把加快社会产业发展放在一个更加突m的战略位置上,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资金引导力度,加强和改善产业基础设施条件,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把社会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政策之中。
(2)努力创造有利于社会产业发展的消费环境。影响居民服务消费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收入、时间和动机,改善消费环境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新闻宣传、专业人员指导等方式积极引导居民转变消费理念,发掘自身对服务消费结构升级转型的内在需求。二是加快推进国民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降低居民在公共服务环节的支出比重,有效改善公众消费预期。三是进一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倡导各级领导带头安排带薪休假,鼓励在机关和企业事单位普遍推行带薪休假制度,加强工会、劳动部门对带薪休假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四是制定鼓励服务消费的政策。进一步扩大城市公园、公共体育文化设施等服务资源的免费或优惠开放范围;政府补贴政策延伸到社会服务领域,将职业教育与培训等外部性较强的社会产业和养老等部分居民生活必需的服务消费纳入政府资金支持范围,促进市场和产业规模的形成;进一步理顺社会领域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强价格监管,合理确定价格水平;加强行业联动,统一消费策略,如在节假日开展景点、商场、餐饮、电影、演艺、民航、高速公路、铁路等多行业联合折让促销活动,带动多元消费;适当放宽对新兴消费领域和高端消费领域的限制性措施,如邮轮、私人游艇、房车等,有效释放高收入人群的消费需求。
(3)加快推进社会领域的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加快社会服务领域的政府职能转变。科学界定政府介入的范围和程度,强化政府在推动社会产业发展方面的服务职能和引导作用;理顺行业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形成有利于社会产业发展的部门协作机制。二是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大力推行社会服务领域的管办分开、政事分开,推进社会服务领域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社会化进程,确定其市场活动主体的身份,使之与其他社会服务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招投标机制,增强社会服务市场资源配置过程的透明、公开。三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产业的对内对外开放。除法律法规禁止或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外,鼓励国内外资本采取多种方式参与
社会产业发展,包括参与改制改组国有服务企事业单位,促进多元办社会产业的新格局形成。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四是改革社会产业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扩大政府购买相关服务范围,发放相应消费券,鼓励消费者自主选择,同时,积极扶持学生、低收入人群、老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社会消费,积极培育潜在的消费群体;设立相关产业的全国性产业引导基金和发展基金,鼓励有关机构提供更多适应群众需求的产品。
(4)强化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的引导作用。一是制定加快社会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行业专项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要求,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原则、路径和重点,促进产业发展的有序性和科学性。二是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根据社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动态调整和出台相关的财税、土地、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强对现有产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力度,建立社会产业发展的动态监测机制和发展评价机制,完善相关指标体系,及时跟踪和掌握社会产业的发展状态、有关政策落实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完善社会产业的统计体系;提高政策制定过程的开放程度,广泛听取包括社会服务企业在内的各方面意见。三是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立法工作,维护家政服务等产业的法律地位,规范和保护企业、员工和雇主的合法权益,有效预防风险发生。
(5)加强社会产业自身建设。一是推进产业组织形式的规模化,加强社会产业的组织形式创新,鼓励社会服务企业通过连锁经营、联合经营等方式跨区域发展,积极推动企业间的联营联动和跨产业发展,增强产业关联性,推动形成规模化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二是加强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建设,健全和完善行业资质标准、执业资格体系和服务质量体系,发展符合行业需要的人员培训机制,强化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提升行业品质和水平。三是鼓励企业不断加大对产品研发和创新的投入力度,突破固有的产品模式和发展理念,鼓励原创产品、特色产品和衍生产品的研发,不断丰富产品线,建立高、中、低相结合的多元化产品结构,加强对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需求引导。四是加快产业内部的服务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注释:
①此指服务业中可以按照产业化方式发展的社会事业。
②有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消费结构向享受型的过渡日趋明显,中高端消费比重加大,汽车消费会出现大幅增长,同时,居民旅行的距离也会增加,开始选择中距离的国际旅游,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等休闲领域的消费也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③今年前5个月,我国进出口额分别下降了28%和21.8%,实现全年进出口增长8%的目标面临严峻挑战。
④2008年,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9,比2007年增加了1.6,近年来首次反弹。
⑤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9》相关数据测算得出。
⑥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Olis数据库相关数据测算得出。
⑦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
⑧2007年,旅游服务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26.5%;在韩国,游戏业已经超过汽车成为其第三大支柱产业;日本作为世界上最大动漫制作和输出国,占据了全球动画市场的65%,欧洲80%的动画片由日本制作;美国的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1/5,视听产品是其第一大出口产业。
⑨如旅游业可以拉动汽车、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制造业的发展;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会带动体育健身器械制造、运动服装及用品制造等产业的发展;动漫游戏产业可以促进IT产业的发展。
⑩转引自李冠霖著:《第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第三产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特性》,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
(11)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12)国外的旅游产业早已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向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等现代特色旅游业态发展。如王室文化和博物馆文化是英国旅游业的最大看点。
(13)2004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7。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14)我国目前是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前三名分别为法国、美国、西班牙)、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15)2008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和出境旅游人数分别为5305万人次和4584万人次。
(16)目前约1.3次。
(17)张晓民等编:《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9年版)》,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8)文化部《“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初步思路》指出结构性缺口即为1万亿元。
(19)以音像业管理为例,其进口产品的内容审查、发行和市场管理、出版和复制分别由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个部门管理。
(20)日本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主要基础是动漫游戏市场覆盖的全民化,消费群体各年龄段都有,而且主要是以青年人为主,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本人就是超级动漫迷,很多欧美的著名人士都是动漫迷。我国动漫游戏产业的服务人群还主要定位在少年儿童,内容以教育为主,而不是娱教结合,市场基础比较脆弱,服务人群消费能力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