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汇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知识汇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知识汇编

高中语文知识汇编范文1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学生学法指导为突破,追求既有“山的沉稳”,又有“水的灵动”的普通高中语文教研,努力提高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水平,巩固并提升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在全省的地位,初步形成具有苏州区域特色的普通高中语文教育风气,不断扩大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研工作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工作思路

1.坚持“一个中心”

即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全省高中教学“减负”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地位愈加明显。

一方面,要争取、保证语文教学应有、足够的课时(如文科班课时);另一方面,要在既有课时基础上做文章,有效、优效、高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再一个方面,也要研究课堂45分钟如何向课外延伸。

在教师层面,要引导研究不同类别的课堂教学,如周一语文课如何对学生双休自学进行检测,高三课如何把新授课与复习课区别开来,作文课如何把作前指导、当堂作文、作后讲评、学生修改、二次讲评等贯穿起来,试卷讲评课如何体现知识梳理、错题整理,名著导读课如何体现讲练结合。

在教研组备课组层面,要引导重视三个层面的课堂教学,即常态课(随堂课、推门课),研究课(专题复习研究、一课三教等),展示课(名特教师、学科带头人展示)。

2.抓住“两条主线”

一条主线是阅读,一条主线是作文。两条腿走路,要走得均衡,缺一不可。

关于阅读教学。三个反对:反对“泛语文”,反对“伪讨论”,反对“去文体”。

三个主张:主张课前预习,主张课堂点拨,主张文本细读。三个提倡:提倡读写结合,提倡课外延展,提倡专题学习。

关于作文教学。抓住“对不对”和“好不好”开展训练,前者是审题,后者是立意、结构、内容、语言、文体等,循序渐进地解决“写什么像什么”“写什么有什么”“写什么亮什么”这三个问题。要重视作文批改和讲评方式的变革。基本分拿不到,一律重写。

3.加强“三项研究”

即研究学生,研究高考,研究教法和学法。

研究学生。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状态远大于方法,方法远大于苦干;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看有无存在漏洞,需要不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全;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看是否方法到位,事半功倍。在不同层次(指学习基础)的学校和班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分层教学,甚至是个别教学。

研究高考。要研究高考命题,《语文考试大纲》,《语文考试说明》,江苏、全国、上海、福建等地高考语文试卷,特别注意2011年大小阅读命题变化;要研究高考阅卷,如文言文翻译给分模式变化;作文阅卷五类卷变为六类卷,记叙类文章再次得到强调。

研究教法和学法。特别是高三复习课,如何激趣导入,如何讲述考点,如何分析例题,如何教授解题方法,如何做好当堂练习,如何当堂讲评总结,如何布置课外作业,一定要成竹在胸。

4.落实“四大机制”

(1)区域联动机制。以学科研究中心(设在苏州市第十中学)为基地,在全市范围内抽调骨干教师,分别组成2010届高一高二高三语文学科中心组,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资料汇编等活动。在此基础上,举办全市高中各个年段的教学研讨活动。全市高中语文教研员及重点学校高三备课组长外出学习并落实学习报告制度。对张家港和昆山两市进行教研考察,总结经验。市直属、高新区、工业园区、相城区高三教学研究共同体继续活动,高三原则上每月安排一次,高一高二原则上每学期安排两次活动。

(2)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等阵地,实现高中教学尤其是高三教学资源的共享。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以上传课例和课件为主;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高一高二群群号51770895,高三群群号69136369)共享空间以上传专题复习资料为主。此外,继续编印《苏州市普通高中作文指导材料》《苏州市高中语文悦读》等。

(3)过程管理机制。强调高中三年是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强调高三一轮、二轮复习是一个过程,避免复习无计划,见资料就用、逢题目就做、复习课就练、练过只讲答案的低效做法。

(4)信息反馈机制。做好数据汇总服务,帮助学校具体分析,落实到人,落实到学科专项;做好高考最新信息搜集和应对的服务。

三、本学期几项具体工作

1.暑期学生自学能力竞赛。9月13日-14日,高二高三,市区集中在苏大附中、苏州外国语学校。

2.高三备课组长会议(高三复习研讨会)。wWw.gWyoO

3.高一语文教学研讨会。

高中语文知识汇编范文2

关键词:高中Z文;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的学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营造情感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教学的氛围和意境对学生的语文兴趣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语文课本的内容,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将学生带入课文中所展现的那种艺术氛围中,这种感彩的感染就会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意境,体会到不同的语言的魅力。这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应该积极的根据语文课堂上涉及到的内容,积极的营造课堂氛围,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如学习《边城》一文,老师可以通过播放与课文同年代相类似的电影片段,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电影片段引导学生从语言情景进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主人公的内心情感。看完电影片段后,播放与课文相符的背景音乐,叫不同的学生分别朗诵一段,让学生感同身受文章主人公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就教学的背景进行详细的叙述,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一些思想和观念,这样有效的提高了其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重视人文教学,引导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突出其语文教学的细致,通常是将语文课文中字句拆开来讲解,一点一点的咀嚼分析,这就会导致整篇文章的分析缺少整体性效果。将整篇文章的意境破坏,并且不能及时的将信息表述。作为一门语言,语文的语法的学习很重要,但是同时其也应该重视其学生对文章的欣赏能力的培养。也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课文的意境,忽视了作者原有的思想的表达。所以,在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重视人文教学,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文化思想为基点,积极的开展人性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作者的感彩。若学习名家名篇,老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演讲或辩论等多种形式学习课文,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感受语文的乐趣,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互动设问教学,训练学生语文思维方式

新的课程改革显示,学生的学习应该从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为课堂的主导者出发。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积极的与学生展开互动,通过设计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培养的语文思维。互动的方式有很多种,提问就是最有效的方式,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有效的了解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在备课的环节应该准备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互动的过程不只是有提问的方式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小组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应该积极的准备,问题应没有限制性的答案,并且其应该是一个可以研究和深入的问题。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并且就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种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起到了促进作用。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也学会了分享。然后由小组的负责人对问题进行总结,在汇报给老师,老师对每个小组的问题进行审核,交流不同的小组中的问题的答案,分享给学生,提高学生对事物认识的不同角度的把握,互动设问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思考分析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效果和其提问的问题设计有很大的关系。问题的设计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一般都是由易到难。问题的难度应从其学习的效果出发,并且应该照顾到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难易结合,既能对基础性知识起到一定的巩固效果,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从其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把握情况出发,改进其教学效果。同时,设计的问题要有创造性和趣味性,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其次,选取回答问题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或不爱发言的学生要多提问,鼓励其多发言。

四、小结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其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其知识,理解课文,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教师就是其一个指路人,可以再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指正自己,让其向着科学的、积极的道路前进。学生的知识的获取是需要其提高自己额度能力,然后自己获得的。教师之间应就其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有效的分析,提高其学习的有效性,不断的提高其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洪英;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高中语文知识汇编范文3

一、倾心于无私奉献

德是从教之本,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人师表。”我组全体语文教师对事业忠诚,对学生负责,服从安排,勇挑重担,团结协作,努力做到树师表新形象,垂师德新风范。他们经常认真学习《师德规范读本》、《师德征文汇编》,明确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特别是以身边人为学习的楷模,敬而思齐。《师德征文汇编》中有一文《不辞长作育花人》,介绍钱国雷老师克服夫妻长期分居带来的种种困难,几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上的先进事迹。“*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华岩老师工作才6年,但班主任工作耐心细致,民主评议中学生满意率达100%。在他们的率先示范下,全体语文教师都化大量的精力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坚信学生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努力做到“促每一位学生成才,让每一个家庭放心”。

学校有很多父母离异、单亲或成绩差、行为习慣差的“问题学生”,对此,我语文教研组开展“一助一”活动,每位教师至少帮助一名学生,以谈心、家访、资助等方式给予他们关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

在学校开展的“扶贫帮困、关爱工程”活动中,全体语文组教师踊跃参加,为王奇、薛倩霞、诸国成同学捐款近三千元。我校语文教研组青年集体还被评为二00三年度武进区级“青年文明号”。

二、立足于常规贯彻

《*市中学学科教学常规》对于规范教学过程,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促进作用。教研组始终以落实教学常规为立足点,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学习教学常规,领会精神实质。在每学期开展的“学常规、领精神”活动中,教研组都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首先,要求教研组成员熟悉常规的具体内容,基本观点及目标要求;其次,在教研组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中学语文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初步确立了教学目标、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成绩考核与评定、论文撰写、业务进修、课题研究等九项一级指标,使常规要求具体化,教学工作规范化。教研组在期中、期末配合教导处对教师的各项常规工作进行检查,评出优秀教案等,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

2.积极“充电”,提高业务素质。

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先导。当前,初、高中语文教学在努力探究新课程改革模式,因此,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语文课程新标准》、《课堂教学论》等理论及有关教学经验文章,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转变教育教学思想。组织教师参加区级新课程培训,配合教科室对初一、初二年级进行新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新教师利用暑假、双休日进行岗位培训,走出去“取经学艺”,并及时总结学习心得,增强全体教师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于团结协作

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是教研组建设的灵魂。为此,语文组狠抓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的“实”。

教研组把具体工作细化到各年级备课组,要求备课组的老师共同做到:①备课扎实,不仅吃透教材,还要吃透学生,按学生的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②同一备课组统一进度,同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练习。至于教学方法,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③作业全收全批,提倡面批,尤其对成绩较差的学生。④备课组一周定时活动一次,共同备课,集体研究教材。同年级老师一周至少互相听一堂课,听后认真评议,共同探讨适宜的教法。

课堂教学效率取决于课堂45分钟教与学的质量。我们特别注重公开课教学的效果。每学期我组至少有10人进行公开课教学,其中包括老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开课后及时组织评议,大家本着学习提高的原则,谈感想,提建议,热烈发言,毫无保留,教研风气浓厚。每次公开课教学后,无论是开课者还是听课者,都感觉到收获很大。

近几年,语文组老师相继退休,教师队伍迅速年轻化。现在语文组四十岁以上的老师只有三人,能否顺利完成新老交替,能否培养好一代新教师,这是一个组织成败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采取具体措施来培养锻炼青年教师。

组织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举行拜师仪式,签订协议书,规定师徒之间每周互相听课1-2节,师傅对徒弟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要把关并听课、评课指导,徒弟要主动虚心请教,经常进行思想汇报,总结教学心得,上好一节汇报课。在“帮、带、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中,张同江、袁莉娜、边慧等几位新教师很快胜任高中教学,而且得到学生的爱戴。现在毕业班都有比较年轻的老师,各备课组长大多由年轻教师担任。

另外,支持青年教师外出业务进修。现在我组有2位老师在读南师大教育硕士研究生,4位老师曾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大部分老师本科函授结束。

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竞赛活动中展风采。

通过学习,“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我组青年教师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在“省前中杯”中学教师专业技能竞赛中(作文)潘少波、王桂香老师分获高中组一等奖、二等奖。在“校级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张同江、华岩、陈洁等五位老师的课都被评为优秀级,受到区教研室庄焕方主任的好评。

同时,我教研组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竞赛活动。

高二(5)班的钱华同学在“*市中小学生传统诗词比赛”中获三等奖。在校内03年9月-12月,围绕课题“生活化、创造性高中作文“开展征文活动,收到稿件70多篇,有的被《*晚报》录用;初一、初二年级举行”名言警句默写比赛;全校举行“钢笔字比赛”;04年4月配合政教处开展了“祖国明天更美好”读书征文和演讲比赛。高一年级结合教材,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和以“自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潘少波、王桂香等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李清照与辛弃疾的词风小较》、《口才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等研究成文。一系列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综合素质,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五、专注于教学研究

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还要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因此,我们语文组重视引导教师开展专题研究,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构建科学而实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在课题研究方面,全组成员参与省级课题《由“维持学习”走向“发现学习”的研究》。全组成员参与武进市级课题《课堂目标教学的实验和研究》,积极探索适合我校特点的课堂目标教学的具体模式,强调教学目标的导向、反馈和调节作用,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改进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还尽量做到目标要能够体现发展差异性,让学生的个性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差异的发展,鼓励学生多参与,建议老师少讲解一直是课题组成员的努力方向。我们根据“创设问题情境”原则,尽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多让学生发表见解,然后加以适当点拨,从而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组成员还积极参与武进区级课题《初中语文开设课外活动课的研究》,这项课题已结题,获武进区评估二等奖,另外,高中组课题《高中作文“生活化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和研究》2002年12月份向区教研室申报,并按计划分步实施。一方面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先进的作文教学理论,钱国雷、施孝丹、潘少波等老师开设作文公开课,探究新型作文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学习资源,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和积累的指导,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和思想底蕴。认真指导学生创作,在多篇学生习作在《*教育》上发表。

课题组就是这样生机勃勃又扎扎实实地开展科研活动的,在学校教研活动中真正起到了“龙头”作用。

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在语文教研组也蔚然成风。03-04学年各级论文评比中,有5人获一等奖,7人获二等奖,4人获三等奖,另有多篇发表于报刊。

七、着眼于素质教育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说:“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革,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应试型”人才转变的“素质型”人才的现代化教育观,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语文教研组积极倡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思想,具体做法是: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大胆利用投影、录音、录像等现代教学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在活动中创造,在活动中培养能力。

高中语文知识汇编范文4

【关键词】网络资源;学科整合;有效教学

我校作为福建省信息技术实验校,参与了福建省电化教育馆“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2008年笔者有幸担任申报立项的子课题《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组织研究工作,与我校课题组老师一道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于2010年3月完成了课题工作,在省电教馆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9月份顺利通过结题验收。回顾三年多来对课题的探索与实践历程,围绕如何能够使课题有序顺利开展,如何使整合的学科网络资源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如何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利用学科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兴趣,以及如何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网络资源不断丰富与完善,展开了积极地探索与实践。

一、网络资源共享,实现学科整合,促进有效教学

整合的网络学科资源,强化应用是首要目标。整合的网络资源能否应用于教育教学,能否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从而实现有效教学,是课题研究工作的目标之一。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课堂,网络资源中的影视媒介、新闻图片、教学视频等学科教学资源纷纷出现在语文等学科教学中,使传统教育教学的课堂变得日益丰富多彩。然而形形的网络资源良莠不齐,杂乱无章,使得原本可以变得精彩纷呈的教学活动受到极大地限制,不能真正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和作用。

通过探索和实践,广泛的收集网络资源,对学科网络资源进行系统的分类整理,建立学科资源网站,将各种教学实现资源的共享,为具体的学科教育教学提供各种相关的资源和信息,为教学工作服务,实现教学工作的便捷和高效。从而实现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中,能够真正减轻教师的负担。也通过有益的实践工作,确实改变教育科研天天喊,课堂教学依然是老生常谈,教学与科研两张皮的现象。

二、优化科研队伍,分工合作,确保科研项目展开

构建学科网络资源研究工作,涉及的学科面广,协调面更复杂,建立一支具有献身精神与业务精湛的科研队伍是课题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课题研究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要保证有序开展,首先应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而电教类课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课题研究成员必须既具备较高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又具有较高的学科专业素质,这就要求首先是科研队伍的优化整合。

在这类课题研究过程中,既要有信息技术专业方面的教师参与,更要有需要整合网络资源的相关学科教师热情参与。并且,在课题研究工作中,学科教师应该是“主角”,信息技术教师充当“助手”。我校开展《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之初,校领导与教研室非常重视,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与课题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制定规划,由技术教研组与语文教研组两组教师进行分工协作,通力合作,从而确保课题有序顺利地展开。

三、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其中课题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研究出一个高质量的课题,必然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型教师,这也是课题研究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课题研究工作是否有效的衡量指标。在研究“整合网络资源”类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专业成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是否真正得到提高;二是学科专业素养是否真正得到提升。

因此,在课题开始之初,对整合学科的相关教师要进行必要的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要注重自我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波斯纳指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专业成长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反思、总结,可以不断促进专业成长。笔者在所从事课题研究过程中,借助学校校园网络,为每个课题组成员开设博客空间,教师经常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与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困惑等进行反思,借助网络和同行、专家交流、切磋。通过课题研究,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并成长成知识型、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

四、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作为教育工作方针。整合的学科网络资源,能够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丰富多彩的网络课程资源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兴趣的激发和主动地学习,符合学习主体认知学习的规律;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人是学习的主体,倡导主动学习;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信息交换过程;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选择性的,学习的质量取决于效果。兴趣的激发和主动地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学科网络资源建设中,既要考虑所建设的资源是否有利于学科教师的教学,同时也要考虑建设的资源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形成学习动机是否有帮助。

五、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网络资源

课题通过结题验收,不应该是课题研究工作的结束,对于整合学科网络资源的工作,必须不断深入。只有这样,课题研究才不会只是当作完成一个“任务”而终结,不断整合的课程资源才能真正与时俱进地为教师教学服务,成为为教师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学的真正有效资源,一种让人感觉不可或缺的源源不断富于生命力的绿色资源!这样的课题研究才有价值,才有意义,才有永恒的活力。因此,必须建立一种长效机制,确保网络资源不断充实,不断更新,不断发展。

笔者在实践过程中,为了不断完善,将资源网站在全校大力推广,听取师生对网站的评价与需求。比如:在网站开通之初,为了防止别人轻易剽窃我们的成果,禁止了网页的直接复制,这让许多老师在资源的下载时感到很不方便。我们听取意见之后及时修改网页功能,觉得以一种更为开阔的胸怀会更有利于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让更多的师生在网站中受益,在互动交流中更有益于研究的深化。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几方面有效的探索和实践,整合学科网络资源,建立资源网站,搭建网络平台,有效地推进了学科整合,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也激活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更好地促进了有效性教学。课题研究的实践是有益和积极地,课题研究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宽广的门,等待我们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吴刚平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福建省“新理念、新资源、新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优联评优秀论文汇编》(第三、四届).福建省电化教育馆编

高中语文知识汇编范文5

【关键词】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53-02

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在高二年级设置了《论语》选读良好的初衷毋庸置疑,但是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并没有欣喜地从莘莘学子的言行举止中看到儒家所一贯推崇和仰慕的君子之风。也许我们的教学评价太过于功利,过于理想化,只是半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就想要学生即刻达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毕竟是不现实的。但是我想,即使我们不能收获太阳,采摘到几颗星星也未尝不可。

1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材本体与教学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选修”需正名。《论语》选读是以选修模块的方式呈现出来的,“选修”二字无疑使得这门功课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显得先天不足。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选修二字使该课程的重要性在师生心目中大打折扣。为更好地品读《论语》,也为更好地适应高考的新要求,该给《论语》一个应有的名分。

二是教学时间不足,教师用书功能有限。语文每周五节课,要在限定的时间内既教授完十篇课文(还有五课让学生自读,不知有多少学生会凝神屏气地读过呢,)还要进行练习测试和作文教学,这绝非易事。而且每一课又能包括若干毫无联系的语段,加上教材又能没有提供相应的言语环境和时代背景,这让教师很难拿捏,补充得多了,教时不够,不补充又惟恐遗漏了什么。教师手头仅有的《教学用书》也难堪大用,除了提供一些大而无当的参考答案外,无非就是罗列了教材未选入的其他《论语》选段和一些意义相对寥寥的学术论文,这对等米下锅的一线教师而言基本没有什么价值。

三是对教学资源的狭隘认知。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资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广义也应该涉及到教育政策等内容。然而在大多数学校里,对这些教学设施的提供存在着供求不平衡的现状。这也使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很难达到新课程“三维”目标中对过程与方法的要求。

1.2 《论语》选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照本宣科不得已而为之。众所周知,《论语》这门课绝大多数教师也只是当年曾经在大学课堂里聆听过自己老师的一些简略解读与零碎分析,可时过境迁,由于日常教学中使用频率不高,大多数内容已不甚熟悉,现在要真正教授这门课程,如果不借助相应的参考资料、工具书或文献汇编,要想在45分钟内天马行空、洋洋洒洒、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地宛若于丹教授那样给学生娓娓道来,恐怕没有几个人可以胜任,于是广大教师只有课前恶补,查找资料,请教同行,翻阅不同版本的《论语》译著,查证个别意义多歧的词句解释,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撰写详细的授课内容,由于半生不熟而诚惶诚恐,所以课堂上所讲的无外乎是备课本上课前精心准备过的东西,课堂教学沉闷,无奈与尴尬可想而知,能照本宣科地顺风顺水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至于课外的拓展与延伸又岂敢造次,谁也不想“对牛弹琴”抑或曲高和寡吧,特别是面对普通高中的学生。

二是“文”与“言”难以取舍。《论语》选读到底是让学生仅仅背诵一些经典的传世句段还是深入领会孔子学说的博大精深,到底是注重言语的教学还是紧扣人文主旨,这个问题应该说困扰着很多教师。由于学生的课本上有详尽的词句解释和翻译的内容,教师如果再煞有介事的老调重弹,学生肯定很反感,但是不“强调和重温”一下,很多学生根本是熟视无睹(特别是学习习惯不佳者),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到底是带领学生进一步熟悉与落实文言知识呢,还是着重从思想内容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和纵横延展?如果是前者绝对是出力不讨好,如果选择后者极有可能架空与玄虚起来,学生是云里雾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坚决反对过于详细的文言注解,因为这会最大限度地剥夺学生品味语言、联想想象、咬文嚼字的权利,导致学生思维退化,疏于表达,无形中会助长死记硬背的学风,可以说贻害无穷。这对提高文言文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极其不利的。况且苏教版《论语》选读中所提供的一些解释与翻译其本身的确切性值得探讨。

三是教学手段难以创新。由于学科资源的有限,因此有效的教学手段很难得到创新。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文化课程,我们如今所能采取地大多还是传统的讲述法(公开课另当别论)。《论语》言简意丰,旨趣遥深,要让学生开展有一定质量的高效讨论和对话,比较难操作,学生面对陌生的古圣先贤一般是除了仰慕、敬而远之之外,恐怕很难说出个子丑寅卯。再说文本中复杂的实词活用,令人困惑的虚词和句式,繁琐的人名字号,神秘的文化习俗,即使是专业教师也难以招架,更不用说学生了。

然而,作为新课程的首轮实践者,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裹足不前,尽管问题层出不穷,我们仍应殚精竭虑,迎难而上,引导学生进行儒家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转化,科学通俗地解读《论语》的文化内涵。以下我将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浅薄看法。

2 在高中《论语》选读教学中解决相关问题的有效应对措施

2.1 激发探究欲望,进行感性解读

《论语》中有不少具有生活场面特征的语录,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我有意地将课本上译文去掉,用多媒体将《论语》语录原文投映出来,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原生态地自读。这样,学生在解读时会碰到相当多的困难:有字词解读的困惑,有文言句式的不解,也有语录意图的揣摩……学生有了这些困难,自然就萌生了解读的渴求,产生了解读的原初动力。如《诲人不倦》一课中,有:子谓子贡曰:“女与回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这一章,学习这一章时,我将语录投映在多媒体上,让学生自读。结果,学生提出了下列问题:①“女与回孰愈”怎么解释?②“吾与女”中“与”译成“赞同”好呢,还是译成“和”好呢?③“闻一知十”说的是善思还是善迁?④如果将“吾与女”译成“我赞成你”的话,孔子是不是武断地说子贡不如颜回呢?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多边谈论,深层探究,不断丰富对语录的解读。同时教师提供说话的背景、言语的情境,引导学生模拟出说话者的语气、语调甚至表情、神态、动作,让学生读到一个具有真性情的、能爱能恨、有悲有喜、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

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使其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做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2 联系自身实际,进行理性解读

正像于丹教授所讲:“《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大地上生长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生长脱胎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既然是贴近我们的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从自己情感体验出发,对《论语》进行理性的解读。教师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最为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从身边的家庭、朋友说起。

学生对于自己的家庭、朋友再熟悉不过了,《论语》中关于此类话题不胜枚举。《周而不比》中关于如何择友有这样一章: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习这一章时,学生在“生疑”和“探境”的过程中,基本上能把握孔子教导弟子交友慎重的这种生命关怀,于是,我首先以平等的身份向学生讲述我自己的交友经历来具体地诠释这条语录,这一举动鼓励了学生,学生开始联系自己交友的经历,结果,大部分学生能从自己交友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具体地诠释朋友这一概念。这样,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共同创建一个和谐的课堂。

2.3 关注观点差异,进行广泛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典作品《论语》历经千年读者的解读,常读常新。那么对于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引导教读呢?我以为不妨做一做贪婪的“拿来主义者”,一是将学者专家的经典解读拿来,作为学生对照解读的借鉴材料,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读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二是对《论语》文本本身的拿来,当然不是全盘吸收,而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放开眼光,自己来拿,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并赋予时代与个人的因子,将《论语》这所“大宅子”改造成“新宅子”,即做具有独特的个人体验与感悟的个性化解读。

比如教学“知其不可而为之”时,可以抛出了一个问题:你对孔子的这一行为如何评价?它引起了怎样的联想?下面是课堂片段的实录:

生1:明知道是行不通的,为什么还要“呆呆往前冲”呢?这是无谓的浪费资源。从当前追求生活高质量与高效益的角度,我不同意孔老夫子的做法。

生2:如果说前面就是死胡同,你为什么不绕道而行?孔子真的很固执也很迂腐。

生3:我听于丹教授讲了一个故事:说日本有一位茶师根本一点武功都不懂,却以内心的勇敢战胜了武功高强的武士。看来,这世上没有“不可能”,只要你内心足够坚强。

生4:我想起了一句话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人需要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勇气,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人人都学长沮、桀溺,个个都隐居山林,那社会还谈何进步?

课堂的气氛异常热烈,处于思维的兴奋点上,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他们的表现大大超出课前预想。同时,学生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内涵有了各自的独特见解,此时我们不必把自己的观点见解强加于学生,只是以自己的名义说出属于自己的看法,这也符合孔子的“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的观点,这才是属于21世纪新课改要求的平等、民主的课堂。课后的反思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其实,很多时候,课堂上缺少的并不是学生的灵气与睿智,而是缺少老师的引导启发,缺少老师对学生“表达欲望”的调动,缺少老师给学生平等发言的机会。

2.4 选择内容精讲,进行有效解读

《论语》选读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难题就是有限的学习课时和学习内容过于繁杂之间存在的矛盾,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教师选择恰当的内容精讲。《论语》是一种训练学生阅读古代文学能力的优质教材。教师开展精讲,并不是意味着逐句逐字地进行解析,而是应当对高中生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收集与整合,并根据学生的困惑开展有针对性的点拨讲解,从而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积累。

一是要选定文化主题,做适合论述。要以课文中的选文为基础,精讲这一个主题所具有的文化意义。比如,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对此,教师应当进行精讲。首先是讲解“仁”之内涵。其次是要从不同的情境来论述“仁”。比如,在颜渊问仁中,孔子之表述着重在于礼,将礼作为外在规范以约束人的行为,从而实现人的内在崇高境界“仁”。英雄和圣人之间的区别是英雄重在征服别人,在圣人则是征服自己。孔子毕生所追求的最高人格境界是用外在之礼以征服人的内在欲望,从而实现“仁”。在仲弓问仁中,孔子主要着力于阐述对他人和对自己的关系行,表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要推己及人。在樊迟问仁中,孔子则通过具体的行为方式进行表述,也就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在子贡和孔子的交流中,孔子主要是从要“终身行之”的角度进行表述,人终生所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以自身为参照标准对待他人,这其实也是仁之境界。接下来,孔子表明了“仁”是一种能够真正实现的人生理想,并且要将在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身必须肩负的责任所在,从而做到死而后已。当仁和生命发生了冲突之时,孔子的选择就是杀身成仁。在讲解“仁”这一思想时候,孔子作为老师,对待弟子的提问做到了因人而异,这也是我们新世纪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

二是要精讲各文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并且把思想贯穿于实践行为。《论语》选读均以孔子思想之内涵为专题进行文章编选,各篇选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比如,关于“仁”的选文都是从《论语》二十篇当中选出来的,从各个不同侧面体现出“仁”的内涵和孔子毕生苦苦追求的理想。假如不综合起来进行理解,就难以真正领会到“仁”之内涵,同时又会让学生在既是“仁”,又是“克己复礼”,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中产生迷惑,从而难以感受到孔子伟大的精神力量。将这些选文相互联系起来,才能弄懂“仁”和“礼”之间的关系,“仁”的心理方式与行为实践方式、孔子所追求的方式。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到“仁”的内涵,从而传承和弘扬“仁”之精神。教师在讲述这些具有内在联系的文章时,要及时的相互联系,引起学生继续阅读的欲望,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仅是加深对《论语》的理解,还能在理解的同时深深把“仁”这一思想引入脑中,达到教师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不愧对于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神圣称谓。

三是要尽量选择容易被误读的选文开展精讲,言传身教教导学生。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尽管通俗易懂,但是常常会被误读为学习之后应当经常进行复习,这里的“学”和“习”就要进行精讲。《论语》当中的“学”主要指的是学问,但并不是指书本知识,而是指人格的修炼、道德的完善、做人的道理等;“习”也并不是一些人所认为的对书本知识进行温习,而是实践与践行之意。所以,可以解读为:当一个人明确了一种做人的道理之后,就要在实践当中不断地践行,运用切切实实的行动以成就良好的道德情操,这是一件非常让人快乐的事。教师在解读这些容易被误导的文段时,要严肃对待问题,千万不能交出一些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学生,要精益求精不能不求甚解,并且在教师自身精益求精的过程中,感染自己的学生,通过言传身教教导学生。

3 结语

综上所述,《论语》的魅力经久不衰,在《论语》选读教学上,如何真正做到让学生读后掩卷深思,思有所得,我想,语文教师应该会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应当说,关于评论《论语》的材料十分丰富,而《论语》选读教学手段也是多样化的,这对于促进《论语》选读课堂教学很有好处。我认为,既然教师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那么就应当结合学生实际,在以上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从而让学生通过《论语》选读教学能够真正学到为人处事的道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师,我们更应该做到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周红阳.《〈论语〉选读》,究竟要求学生读些什么?――关于《〈论语〉选读》教学的几点构想[J]. 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10).

[2] 张永飞. 谈《〈论语〉选读》的教学策略[J]. 中学语文,2009(7).

高中语文知识汇编范文6

程翔,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全国青语会会长,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首都师大兼职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在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及课堂教学艺术、教材建设、考试改革和课程改革等方面都取得过突出的成绩。对语文特级教师程翔的特别之处进行研究,会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大有裨益。

“特级教师”是1956年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具专业性的称号。特级教师的评定对象是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师范学校、盲聋哑学校、教师进修学校、职业中学、教学研究机构和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特级教师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特级教师多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对课程、教材、教法有熟练的技能并能够具体灵活地加以运用,对学生和所教学科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体悟,与广大教师有共同的语言和切身感受。由此可见,“特级教师”是教师职业的一种荣誉称号。

鉴于此,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剖析和研究语文特级教师程翔之“特”。

一、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上审视语文

“语文老师要浸泡在一种文化之中,要‘语文式’地栖居着,周围的生活都是文化,都是语文。”“语文就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给学生奠定一个文化的底子,汉语文教育就是从汉语言和汉字的角度为学生奠定汉文化的底子。汉文化是中国人的母乳。”[1]程翔既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试图从传统文化中演绎现代语文教育的前世今生。

高中语文练习中有短文《愚公谷》,出自《说苑・政理》,程翔发现提供的译文有误,就找来《说苑》的相关材料核实。“谁知,这竟然激发了我对《说苑》的浓厚兴趣。我了解到大陆学界对此书的研究‘简直就是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于是决定将此书全文注释、翻译,并加点评。”2009年9月,程翔近百万字的学术著作《说苑译注》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进入古典文献领域,对于中学教师和文献研究者来说可能都是一次“意外”,但是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来说,却是一次重要收获。语文在程翔这里,多了一个观察的视角,他是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上审视语文。

程翔说,新时代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向着学者型教师的方向迈进,语文教师的最终目标是“文化人”,而学者也是“文化人”的构成要素。

“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有自己语文教学的春水,语文教学的春水就是成为一个文化人,具备一个文化人的基本素养。”“我做《说苑译注》,前后5年多时间,读了很多古书,这是个学习的过程,是文化素养提升的过程。”

《说苑译注》是程翔的第七本专著,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意味着他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中国的语文教师应该对传统文化有广泛、深入的涉猎,对传统文化起到传播作用,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能不断地创新”,这是程翔心中理想的教师形象。当然,这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达到的,但应该有这个目标。“只有真正成为一个文化人,才能从原来的仰视传统转变为平视或俯视传统。朱熹有一首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斗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今日中流自在行。’为什么枉费推移力呢?因为你在仰视它,没有看清楚它的整体面貌。”

“对于国学,或者传统文化,我确实很钟爱。我觉得一个中国语文老师,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甚至研究。有了这样一个基础,你才有资格说是教母语的。对于传统文化,第一要了解它的基本内容,了解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第二要对传统文化精神有基本了解。”除了《说苑译注》之外,程翔还注译过《论语》等文学经典,“如果老师对这些经典有了了解,他本身就具有健康向上的精神底子,有独立人格、热爱自己的国家。有了这个,才可能去影响学生。”[2]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再去教语文,视野就不一样了。教苏轼的《赤壁赋》,一般的讲法是,就文本来教,疏通文字,交作背景,指出苏轼的豁达等。而程翔对课文的处理,则回归到了传统文化,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灵之路的角度来教。苏轼在皇帝身边,深得皇帝的欣赏,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出现人生的重大转折。怎样面对这种转折?程翔先讲起历史上著名文人在这种人生关头的选择。比如,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被贬之后,“大发牢骚”,写下《离骚》,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痛哭流涕”,岸上一曲琵琶,引来“江州司马青衫湿”。可以说,在苏轼之前,文人们面对仕途转折、人生落魄,往往在心灵上都化不开。程翔认为,“坡把儒、释、道三家打通了,冲破了封建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心灵枷锁真正走向了心灵的解放。”程翔自觉地继承着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并把它呈现给自己的学生。

二、基于学者精神做语文教育

“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学者的天职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教师和学者没有高下之分。教师要教育学生,培养下一代,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责任之重大,毋庸赘言。学者则担负着探索发现、繁荣学术、活跃思想的重任。能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那自然是奇才俊杰。”[3]在现实中,“应试教育掩盖了教育的本质,学生和老师的功利思想都很明显,老师显得很浮躁。”程翔说,“过去的中学老师不是这样的。比如朱自清,既是教师又是学者、作家,把三者结合得很好,在中学教书的时候,他已经在古代文学研究、散文写作方面很有影响了。鲁迅、叶圣陶、夏尊、俞平伯等也是这样,而今天的中学教师,能把这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人,几乎没有。”原来,程翔心里想的完全是一个几乎中断了的现代中学语文教师的传统。

朱自清这位“前辈”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程翔的语文教学,程翔也时刻以朱自清激励自己不断前行。程翔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泰安六中工作,第一堂语文课讲的就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他生动的朗读、细致的分析和恰当的引用,深受学生的喜欢,也使程翔在第一堂课就牢牢地站稳了讲台。1988年的秋季,程翔执教的第六个年头,山东省第二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在济宁市拉开帷幕,程翔参赛的课程便是《荷塘月色》。为了讲好这一课,他看遍了学校馆藏所有关于《荷塘月色》的资料,他曾写信向《朱自清研究资料汇编》的主编朱金顺先生、北京大学的季镇淮先生请教,两位先生都回了信。他还曾经打电话向华东师大的朱自清研究专家陈孝全先生请教。后来,他偶然在书摊上看到了陈孝全先生著的《朱自清传》,当时他身无分文,妻子说,离娘家近,去家里拿吧,程翔却留下手表抵押,然后去岳父家拿钱换回手表。那次比赛,程翔获得了综合一等奖和讲课单项的第一名。

朱自清对程翔的影响,不仅仅是“机缘巧合”,让程翔凭借讲授他的作品获了省里的大奖,让当代语文界对他刮目相看,奠定了一位地方语文教师走向全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同为语文教师,朱自清的某些思想和做法内化成了程翔的追求。在近代语文教学的精神谱系中,朱自清等人代表的语文教学传统,成为程翔自觉的追求。“一个中学教师如果对自己要求高的话,首先要做好中学教师工作,能把课教好,让学生喜欢他、爱戴他;其次,他能领导一方学校,使学校能够有正确的办学思想,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培育杰出人才,如果他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称他为教育家;再其次,他应该有学者的风采,具备学者的素养,有自己的学术阵地;最后,他要有一点儿文学创作,特别是对语文教师来说。”自1994年起,程翔的《语文教改探索集》《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播种爱心》《语文人生》《课堂阅读教学论》《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和《说苑译注》共7部专著相继问世。

三、重塑人格金身,升腾学生心中红日

(一)文化凝聚的“我的太阳”

程翔说:“我有一个观点,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心中的太阳。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如果能够拥有自己心中的太阳,他就会用之去照耀别人,在精神上、思想上、心灵上不依赖别人。”他认为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心中的太阳。教师心中首先要有太阳。”程翔对这个问题思考了许久。“这个太阳就是对传统文化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对于整个人类优秀文化的吸收和发扬。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奠定良好的精神底子,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和谐地发展。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师作为文化人的概念才能真正树立起来。”任何学科都要使学生身体健康、能力发展,但路径不一样。语文学科选择的就是母语的角度。

1.一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程翔在执教《最后的一课》时,告诉学生,“汉语也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汉语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外来文化有强大的包容力,非常值得我们骄傲。我们所使的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要敬畏我们的汉字。”

2.一定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为将来的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包括升学考试。

3.在情感、精神、心灵层面上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程翔认为语文教师如果在这三个方面做好了,他就完成了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任务。

(二)文化谱写的“我的太阳”

程翔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以人为本,他是在深刻地理解和领悟语文教学情感派的主要教育观点――“熏陶感染塑心灵”的基础上实践语文人格教育的。他认为语文教学是一项灵魂工程,语文教学应该以发展学生、丰富学生、塑造学生为中心来实施,这是语文教学进行人格教育的关键。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语文人格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地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实践的等多方面的文化成就,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能力和外显为行动能力,其核心是人格的发展。语文能力无非是吸收信息和输出信息的综合能力,培养这两种能力,最终是为了合理地构建起人完备的思维认知体系和健康人格。

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先决条件是理解学生,树立正确的师生观。程翔认为教师的平等观念是基础,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充分尊重学生富有创建性的言行,保护学生思维中闪现出来的智慧火花,这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以人为本,重视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崇尚价值理性是程翔的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精髓。

(三)文化塑造的“我的太阳”

对学生人格教育的关键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程翔围绕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选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寻求最佳的教学策略,从而探索出了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1.活用美育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格。程翔的课堂设计,更多的是按照美的规律组织教学,“求美”是程翔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他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以美涵盖语文课堂教学,讲究情感美、结构美、变化美、板书美和教态美。在以求美的课堂教学中,程翔认为最关键是语言美,语文教师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学语言是否具有成熟的美。程翔的教学语言呈现出准确、凝炼、生动及多姿的特征,他总是能够根据课堂特点灵活运用,从而富于变化,或热情奔放,一泻千里;或婉约清丽,恬美轻柔;或低回伤感,如泣如诉。

2.活用情感教学塑造学生的人格。程翔善于以真情实感的尽情挥洒来展示真实的自我,他从不掩饰他对语文课堂的醉心和痴迷,他把语文课堂当作流露真情实感的场所。他领着学生深入作品的境界,有时与学生开怀大笑;有时与学生扼腕感叹;有时与学生齐声恸哭。随着作品情感的发展变化,他的课堂语言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急越,时而柔缓。他的人格魅力最终上升到对祖国的热爱,他说:“我最痴情的还是‘祖国’二字,我把祖国看得高于一切。我从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作品中深刻体会到,只有热爱祖国才会有真正的人生价值。我曾在梦中为祖国的贫穷落后泪水纵横,浸透枕巾”。[4]

3.活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格。程翔在语文教学中致力于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启学生的思维闸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比较和思辨中求索,在启导和思考中获取,目的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他认为语文教师的使命是让学生聪明起来。程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他认为实施启发式教学应当以课堂提问为主线,让提问成为牵引课堂教学的线索。

4.借助文化熏陶涵养学生人格。程翔崇尚语文教学的价值理性,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人文精神的维度审视语文教学,密切语文教学和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呈现出“大课堂,小社会”的特色。程翔特别注重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文化价值,通过朗诵、揣摩、品味等方式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他善于通过将中学语文教材中上百个人物形象进行归类、比较、分析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从璀璨的人物星河中寻找民族精神的印记,将课文之美和教师之情融为一体来培养、构筑学生的精神底子。

程翔老师有两个口号:“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学问”。这两个口号道出了程翔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职业追求,那就是踏踏实实做学问,努力做一个学者型的语文教师,用情感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像程翔那样,保持一份“学者精神”,这样教育的文明之光才会照亮校园里千万颗可爱的心灵。

注释:

[1]程翔.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程翔.程翔与语文教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程翔.教师与学者[J].教育科学论坛,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