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的利弊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由贸易的利弊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由贸易的利弊分析

自由贸易的利弊分析范文1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各国加快了地区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日本一新加坡新时代经济合作伙伴协定(JSEPA)相继成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设稳步推进,本地区内各种自由贸易区谈判也不断涌现。本文以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建设为研究对象,考察东亚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状况,并探讨中国参与东亚贸易自由化的战略。

全文从分析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发展的背景与动因入手,简要回顾了AFTA、以FTA以及JSEPA的发展进程,并以WTO为参照对象,总结了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点,指出东亚自由贸易区发展兼具超越 WTO(WTOplus)和滞后 WTO(wTOminus)的特征。本文尝试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对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的成效进行评价,并以AFTA建设为例进行定性的分析评估。评估结果表明,AFTA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存在不少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考察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深入发展所面临的障碍及其发展前景,指出中日竞合是东亚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关键。因此,中日两国应尽早摒弃矛盾,争取实现两国间的“法德式和解”。而东亚各国均应立足于中长期利益,共同承担合作成本,推动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东亚乃至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中国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态度也于近年有了明显转变,并积极参与到东亚地区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中。但目前,中国不仅尚未制定明确的FTA战略,也十分缺少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实际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中国应当以“两岸四地”组建的中华自由贸易区为战略依托,以东亚为重点,积极参与地区自由贸易区建设,并以此推动国内经济改革及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关键词:东亚;自由贸易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全球贸易自由化共经历了三次浪潮。20世纪90年代末期,全球贸易自由化出现了加速发展的态势,并表现出不同于前三次浪潮的新特点,出现了第四次贸易自由化浪潮。在这次浪潮中,最突出的就是出现了大量的自由贸易区(FTAS)。据wTO统计,截至2005年9月,正式向其通报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共334个,仅2005年前9个月就新增27个,而在这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大部分都是以自由贸易区(FTA)的形式开展合作的。①正是由于自由贸易区的空前发展,当前的国际经济关系形成了两条轴线:一条是以WTO为代表的多边主义;另一条是以地区自由贸易区为代表的区域主义。东亚地区在建立自由贸易区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不但日本、韩国和中国等主要经济体没有同任何经济体建立自由贸易区,就连早在1992年就开始启动的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也仅仅限于根据“授权条款”形成了一种并不彻底的自由贸易安排。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才有所改变。2002年1月,日本和新加坡签署了“新时代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JSEPA)”,成立了日本与新加坡之间的FTA。中国与东盟之间也于2002年n月签署了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一揽子框架协议,正式确定了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此后,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迅速发展。日本积极推进与东盟、韩国之间的fta建设,日本民间机构还启动了与台湾的双边fta研究。韩国实际上是东亚地区最早倡议加强区域内制度性合作,并提出fta构想的国家之一,但目前,韩国在建立fta方面的实质进展已经落后于日本和中国,其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于2006年8月才签署。东南亚各国在建立fta方面表现十分活跃。一方面,东盟作为一个地区联盟与一些国家就建立fta问题进行研究和磋商;另一方面,东盟主要国家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政策,分别寻求与区域外其他国家建立双边fta。

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东盟10国与日本于2002年签署框架协议,决定就建立包括fta在内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问题进行磋商,同时鼓励东盟成员分别与日本就双边fta进行研究。目前,除新加坡与日本成立的jsepa己经正式生效之外,泰国与菲律宾正在与日本商讨建立双边fta。其中,日本一泰国自由贸易区有望于今年正式启动。①中国在这一时期也积极参与其中,在主动提出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之后,还主动提出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的利弊分析范文2

关键词美韩FTA 对外贸易 自由贸易区

一、 美韩签署FTA协定的简要回顾

2006年2月6日,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宣布美国将与韩国进行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他评论说:“这是美国15年内最有意义的FTA谈判,原因在于韩国经济的份量超过目前已与美国签署FTA的所有伙伴。”

2007年4月2日,经过近十个月的谈判,美国与韩国最终在韩国首都首尔签署了双边FTA。对韩国而言,这是其有史以来最大的FTA;对美国来讲,则是自1992年签署北美FTA以来规模最大的FTA,同时也是美国首次与亚洲主要经济体签署此类协定。美韩两国谈判代表对此评价很高,美方认为美韩FTA的达成将进一步巩固两国间的经济和战略伙伴关系,有助于消除双边贸易和投资壁垒,韩方认为,韩美FTA是一项互利的双赢协定。

美国是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韩国是美国的第七大贸易伙伴,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预测,韩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后,韩国对美国年出口将会增加35―46亿美元,美国企业在韩国的投资每年会增加39―96亿美元,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0.4万个,韩国年GDP有望增加29―135亿美元。又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估计,韩美自由贸易协定将会使两国2006年780亿美元的贸易额在今后3―5年内增加到1000亿美元。

二、美韩签署FTA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正面效应

(一)推动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尽管美韩FTA协定还要得到两国议会的批准,而这一前景不会一帆风顺,但协定的签署本身在亚洲地区具有标志意义。当前,中国和东盟10国的FTA谈判基本完成,双方都表示按期建立自由贸易区,在中国的带动下,日本、韩国都和东盟展开了谈判,亚洲地区双边FTA浪潮已经开始,而美韩的FTA协议对这股风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信美韩达成FTA协议后,韩国也将在不久的将来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协定,因为两国经济之间存在互补性,第一,韩国经过多年的经济增长和持续的高储蓄,资金相对比较充足,但韩国经过对劳动密集产业投资后,产业发展空间较少,所积累的资金需要寻找出路,而中国工业发展正以投资需求拉动为主,而且,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且投资收益率日益提高,因此中国成为韩国资金比较理想的投资场所;第二,中国现在的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从东亚国家进口原材料,加工后出口到美欧等国家,赚取的仅仅是加工费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尚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劳动力价格低廉,虽然这种优势会逐渐减少,但目前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还是很低。相反,韩国劳动力的短缺致使劳动力价格迅速上升,有关资料显示,韩国的薪资水平差不多是中国的8倍左右,因此韩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是增强韩国厂商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同时能够为缓解中国就业压力助一臂之力;第三,韩国具有较强的加工和生产技术,但在航天航空方面的技术相对较弱,高新技术的科研力量也缺乏,而中国有较强的科研力量,因此建立自由贸易协定会促进双方技术的进步。中韩建立自由贸易协定会进一步扩大两国的贸易规模,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各自的国家战略。

(二)有利于推进亚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正式启动,今年美韩又签署了FTA,那么日本在东北亚地区一体化事务上必将处于被动地位,这将刺激日本,迫使其积极参与地区一体化事务,在建立亚洲自由贸易区问题上,东亚几国存在分歧,但东亚地区存在的问题其实恰恰需要经济一体化这个工具来优化国家间关系。

当前,关于亚洲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有三个方案,分别是中国提出的东盟与日、中、韩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日本提出的东盟与日、中、韩、印、奥、新16国东亚经济合作协定构想,此外还有美国提出的亚太自由贸易区设想。对于亚洲而言,比较现实的一步是在东盟“10+3”的框架下实现贸易自由化。2007年4月日本与东盟已开始了第七轮自由贸易谈判,力争在2007年签署一项综合性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应当采取的政策是以积极姿态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各项协议和日程安排逐步落实,从而实现中国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从东亚合作发展的经历看,东亚各国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经济合作日益加强,相互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加上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影响,东亚各国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是大势所趋,亚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会使中国获得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三、 美韩签署FTA对中国对外贸易的负面效应

(一) 贸易转移效应。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

从图1可见,对韩国而言,组成关税同盟后出口增加,生产扩张,所以对韩国有利;对中国来说,因贸易转移而出口减少,所以中国的福利必然因贸易规模缩减而下降。随着协议的签署,韩国制造在出口上的竞争力势必会有所提高,同时中国商品也可能面临部分美国进口商“弃中投韩”的危机,据韩国贸易投资振兴公社对182名美国采购商进行的调查,在与韩国进行过贸易往来的采购商中69%表示将在协定签订后扩大从韩国的进口,在被调查的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采购商中36%表示其采购方向将由中国转向韩国或扩大从韩国的进口。中国与韩国出口到美国市场的部分商品重叠,所以由于韩国产品关税降低甚至取消,相应地提高其产品竞争力,这部分产品出口市场可能被韩国挤占。

(二)根据显示性比较优势比较中国和韩国的商品竞争状况。

显示性比较优势RCAij>1时说明i国第j种商品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且RCA值越大,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当RCAij

在美国市场中韩两国主要竞争在纺织、服装(LT1),加工工业产品(MT2),机械产品(MT3)和电子器件和电器产品(HT1)上,根据图表数据可知,韩国低技术产品(LT1)的比较优势低于中国。目前,美国对于外国纺织品征收13%左右的关税,这次双边FTA中美国对韩国的纺织品领域达成长期废除关税的协议。但一方面中国在纺织品、服装方面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中国主打的是棉纺织品,而韩国的优势在于高档的化纤制品,所以在纺织品和低档服装方面中国不会损失很大,但中高档服装将会与韩国在美国市场竞争很激烈。在中等技术和高等技术方面,韩国的竞争优势明显高于中国,而且根据这次协定的规定,美韩双方将取消85%的工业产品关税,其余15%的工业品关税将在3至15年内逐步取消,这将使中国中等、高等技术工业品在美国市场遭受韩国同类产品的威胁。

(三)贸易竞争度与出口结构分析。

由于中韩两国在美国市场商品有很高的重合度,所以有必要分析中韩两国在美国市场的出口竞争度。

1. 出口相似度指数。

ESIij={∑Min [ (Xki/Xi),(Xkj/Xj)]}, Xki表示i 国k产品出口至美国的额度,Xi表示i 国对美国的总出口额,Xki/Xi表示i 国k产品出口至美国的额度占该国对美国出口的比重。ESI指数越接近1,两国出口产品的竞争程度就越高。

两国在美国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力,从1998年0.53到2003年的0.58,说明两国的出口结构逐渐趋同,逐渐发展为激烈的竞争关系,这样的出口竞争对两国产业发展有积极的一面,但激烈竞争带来的贸易摩擦的深化会给中国带来消极的影响。

2. 中韩出口结构趋同。

从表3可以看出,2004年两国出口相似度超过50%。电子产品均为双方第一大出口产品,而中国的电子产品与韩国电子产品相比不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这次美国对韩国削减关税会进一步提高了韩国电子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两国排在前五位的出口产品中,均包括电子产品、机械类产品、化工产品,所以两国在同一产业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四)中美两国农产品在韩国市场的竞争力分析。

韩国属于农业资源匮乏型的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除大米、园艺作物和畜产品等少数几种农产品已经实现了自给外,韩国几乎已经变成一个纯粹的农产品进口国,在对韩出口国中美国居领先地位,90年代美国始终是韩国农产品进口的第一大供应商,此期间美国向韩国出售农产品约占韩国全部农产品进口总量的47%,近几年由于中国向韩国出口量增加而使美国的出口比例下降到不足30%(见表4)。

虽然我国的农产品向韩国出口增加,但我国的劳动力和机械替代较容易的农产品生产,不具有生产竞争优势,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机械拥有数量少,难以进行机械作业。中国农产品RCA自1978年以来几乎是逐年下降的,并且在1994年就失去了原来具有的比较优势,中国农业在1978―1990年具有次强比较优势,1991―1996年具有中等比较优势,1996年以后只具有较弱比较优势。

从总体上讲,我国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和棉花的生产成本水平较高。我国每公斤小麦生产成本是美国的1.2倍,每公斤玉米生产成本是美国1.1―1.2倍,大豆的生产成本大约是美国的1.2―1.3倍。我国蔬菜类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从1995年的0.988下降到2002年0.933,说明蔬菜国际竞争力正在减弱,同美国相比,我国蔬菜生产技术仍有差距,集中反映在单产水平不高,且美国蔬菜质量比我国高,所以不能否认物美廉价的美国农产品会逐步取代中国的农产品。而美国的农业实现了全面机械化,劳动生产率是世界上最高的。美国的农业部门中,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结构合理、专业化程度高。美国是世界上农业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科技手段最先进的国家。2001年美国政府对农产品进行的价格补贴占农场主纯收入的10―30%,2002年5月生效的新农业法决定在未来10年内给农民拨款1970亿美元,较此前实行的补贴增加了80%。

纳入自贸区协议的农产品按照关税削减方式共分为5类: 一、立即免关税产品:超过美对韩农产品出口额的一半,包括小麦、饲料玉米、大豆碎粒、动物皮革、棉花,以及大范围的高附加值农产品;二、两年关税实施期产品,包括:鳄梨、柠檬、李子干、葵花子; 三、五年关税实施期产品,包括:食物调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糖、甜玉米、沙拉酱及调制品、其他类饲料和草料(苜蓿类)、面包和糕点、柚子、干蘑菇。 四、关税配额产品:乳粉、食用乳清、乳酪、加工淀粉、大麦、爆米花、食用大豆。五、以下产品的市场准入有所扩大:牛肉和猪肉产品、梨、苹果、葡萄、柑橘。所以美韩双边FTA在农产品方面的协定一定会影响到中国农产品在韩国市场的竞争力。

四、 解决对策

(一)加快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韩国副总理权五奎表示“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将会是下一个重点,我们与全球最大的市场美国签订FTA后,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成了重要课题。可以说,韩美自贸协定是韩中自贸协定的事前准备工作。”中国总理4月中旬访问韩国时建议“尽早就中韩自贸区提出双赢方案“,这些表明两国都认为建立FTA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步骤来实现。例如:建立制度性贸易合作来促进贸易便利化,进行局部地区经济联合等。短期内中韩两国政府在制定各自的产业政策时,应相互磋商,降低双方重点产业的重合度,双方可以开展协议分工,在每个产业内部侧重发展不同的产品,以合作代替竞争,这样会避免激烈的竞争。

(二)加强与美国在经济领域的对话与合作。

韩美FTA对牵制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的中国做了战略性铺垫。我国对美国顺差超过千亿美元,连续多年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逆差国,由此不断引发经贸争端。这样加强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就至关重要了。今年4月17日美国前副国务卿、现任高盛集团负责全球事务副董事长的罗伯特・佐立克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中美需要新的上海公报》的文章。文章指出,《上海公报》拉开了界定中美战略关系的序幕,现在需要进入下一阶段,中美合作须加强。5月22―23日,第二届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中美在知识产权、航空开放,甚至美国企业最关心的金融服务业开放方面达成一些协议。双方通过对话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和交往,更加密切地协调各自职责范围内所涉及的中美经贸关系,妥善解决好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三)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目前还处于东亚经济“雁行模式”的中后部,也就是说中国产业在整个东亚产业结构链的中低端。一国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决定了它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中国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就应该积极推动与处于“雁行模式”前部的日本、韩国建立自由贸易关系,吸收他们的先进技术、管理模式等,从而提高中国的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以及在国际产业结构链中的位置。尽管我国对美存在高技术产品顺差,但改变不了我国处于国际分工低端的事实,中美之间仍属于垂直型分工,我国的加工贸易已成为半壁江山,我国从东亚进口原料经过加工出口到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链条中利润最低的制造环节,获取微薄利润,所以,我国应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对于农产品,应增加科技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提高单产,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适当进口饲料粮,降低饲料成本,同时用足用好WTO“绿箱补贴”和“黄箱补贴”政策,培育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总之,美韩签署FTA,对中国利弊兼而有之,我们要认真分析美韩FTA对中国工业品、农产品在美韩市场竞争力的影响,针对美韩FTA对中国对外贸易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对策,我国应充分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动中韩FTA及东亚地区的FTA发展。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何帆、 齐俊妍: 中韩出口产品的竞争程度分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4期。

裴成焕: 中韩贸易相关性及其影响,《技术经济》,2005年第11期。

张玉和:中韩贸易模式的变迁:从互补到竞争,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Korea International Trade Association ,2006.

刘春、 闫国庆、 陈丽静: 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4期。

自由贸易的利弊分析范文3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社会福利自由贸易最优关税

1引言

在国际贸易经济理论中,亚当·斯密、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分别通过国际分工、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解释了国家应该进行分工,分别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并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得到最大的利益。也就是说,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分别发展不同的产业,然后进行行业间的贸易,从而实现最大的利益。然而在实践中,有许多贸易都是发生在行业内的。例如英国出口汽车的同时也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工业化国家进口汽车。对于国家间为什么会发生行业内贸易,有学者认为行业内贸易能减少贸易自由化时的经济调整成本,此外在垄断的情况下,产业内贸易能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就一个国家而言,在非充分就业的条件下他不仅会发展自己的优势行业,同时他也会力图保护自己的劣势行业,从而使得不同的国家会发展相同行业并产生行业内贸易。如美国按照分工理论,应该放弃纺织行业,而发展自己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但现实中他却对自己的纺织行业进行保护,限制中国的纺织品进入美国。正是因为行业内贸易在现实中是广泛存在的,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布兰德(Brander)、布兰德和克鲁格曼(BranderandKrugman)、布兰德和斯宾塞(BranderandSpencer)、奈文和菲利普斯(NevenandPhlips)将价格歧视和市场分割的基本模型用于开放的经济世界中,发现即使只有一种完全相同的产品,国家间也会发生贸易。

在现实中,发生贸易的国家政府会处于保护本国企业和市场的目的通过关税调节本国企业及外国企业的利润,产生利润转移效应并同时影响本国的福利。本文通过一个相同产品的双寡头竞争市场模型,讨论政府的最佳贸易政策的选择及其影响。

2模型的基本假设和建立

有两个相似的国家,国家1和国家2,作为博弈方确定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的税率。为了讨论的方便,假设国家征收的是从量税。假设两个国家各有一个企业生产既内销又出口的相互竞争的商品我们称他们为企业1和企业2。两国的消费者分别在各自国内的市场上购买企业1或企业2的产品。用Qi记在国家i市场上的商品总量,则市场出清价格Pi为Qi的函数Pi=Pi(Qi)=a-Qi,i=1,2。企业i生产数量为hi的产品供内销,数量为ei的产品供出口,因此Qi=hi+ej,i,j=1,2。当i=1时,j=2;当i=2时,j=1。再设两企业的边际产生成本同为常数c,且无固定成本,则企业i的生产总成本为c(hi+ei)。当企业出口时,因为进口国征收的关税也计入成本,设国家j的关税为tj时,企业i的出口产品成本为(c+tj)ei,因此企业i的总成本为c(hi+ei)+tjei。以此假设构造一个两阶段都有同时选择的四方动态博弈。

此模型的第一阶段,先由两国政府同时制定关税税率t1和t2;然后企业1和企业2根据t1和t2同时决定各自的内销量和出口量(hi,ei)。

在此博弈中,企业关心的是它的利润:

πi=πi(ti,tj,hi,hj,ei,ej)

=Pihi+Pjei-c(hi+ei)-tjei

=[a-(hi+ej)]hi+[a-(ei+hj)]ei-c(hi+ei)-tjei

国家作为博弈方所关心的是社会总福利,包括消费者剩余,本国企业的利润和国家的关税收入三部分,

wi=wi(ti,tj,hi,hj,ei,ej)=■(hi+ej)2+πi+tiej

其中,i=1,2,■(hi+ej)2是国家i国内消费者剩余。

3需求成本无差异条件下的关税及社会福利

3.1非合作竞争时的最优关税及福利

下面用逆推归纳法来求解本博弈。先从第二阶段开始,假设两国已选择的关税分别为t1和t2,则如果(h1*,e1*,h2*,e2*)是在设定t1,t2情况下两企业之间的一个纳什均衡,那么(hi*,ei*)必须是满足下列最大值问题的解:

■πi(ti,tj,hi,hj*,ei,ej*)

由于πi可以分成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利润和国外市场的利润两部分之和,且国内市场的利润取决于hi和ej*,因此上述最大值问题就可以分解为下列两个最大值问题:

■{hi[a-(hi+ej*)-c]}(1)

■{ei[a-(ei+hj*)-c]-tjei}(2)

假设(1):ejhi*=■(a-ej*-c)(3)

假设(2):hj*ei*=■(a-hj*-c-tj)(4)

求出的hi*和ei*都满足各自的假设(1)和(2)

由于(3)和(4)对i=1,2都成立,联立方程(3)、(4)、(3)′、(4)′解得:

hi*=■(5)ei*=■(6)

i=1,2。这就是在设定ti,tj情况下两企业间的博弈纳什均衡。

结论1: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来,如果国家提高进口关税,可以使本国企业的国内产量提高而进口量下降。这说明国家能通过关税保护国内市场,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入。这是世界各国普遍设置关税并想提高本国关税的主要原因。

现在回到第一阶段两个国家间的博弈,两国同时做出关于t1和t2的决策。

对于国家i来说,它要选择ti*满足:■wi(ti,tj*)

将(5)(6)式的结果代入wi得到

wi(ti,tj)=■+■+■+■(7)

对i=1,2都成立,因此我们令上式对ti的一阶导数在t=ti*时为0,可得两联立方程组,解之得:ti*=■(i=1,2)

在本博弈中,关税t1=t2=■为两国的最优选择。将它代入(5)(6)式

hi*=■,ei*=■(i=1,2)

结论2:此结果说明,在两国自由博弈,即没有贸易协定的情况下,政府会制定t1=t2=■的关税税率以获得最大的社会福利;而企业则会内销hi=■外销ei=■的产品以获得最大的企业利润。

此时,企业利润πi=■(a-c)2,社会总福利为wi=■(a-c)2。

在此博弈中,企业和政府都通过最优反应策略最大化了自己的利益,但这是否是最优安排呢?下面分析一下自由贸易下的情况。

3.2两国自由贸易时的社会福利

在两国自由贸易时,即关税税率ti=0,此时由(5)(6)得hi*=■,ei*=■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利润为πi=■(a-c)2,社会福利为wi=■(a-c)2

与最优关税相比,在自由贸易时,企业的内销产量有所下降,外销产量有所上升,企业总产量上升。虽然自由贸易下企业利润有所下降,但是总的社会福利大幅度上升。这很好的解释了国家间为什么需要双边贸易谈判相互减免关税以增加两国的福利。但遗憾的是,这种自由贸易政策并非是纳什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两国政府都有提高关税而限制对方企业的进口以提高本国福利的动机。于是各国会变相地使用一些非关税壁垒如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和进口配额等来限制对方的进口,以提高本国的福利。

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是以对方国家同样实施自由贸易政策为前提条件的。因为单方面实施自由贸易只能提高对方国家的总福利而降低本国的总福利。这也是为什么国家间需要进行双边贸易谈判,相互承诺降低关税水平,而不会单边降低关税进行自由贸易。

双边贸易谈判的本质是双方对自由贸易产生的利益的分配的问题,双方都试图使对方多降低一些关税而自己少降低一些关税以在关税减让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因为根据(7)式:

■=■[-3ti+(a-c)]

当ti<■(a-c)时大于0,即ti<■(a-c)时wi(ti,tj)是ti的递增函数。

■=■[tj-(a-c)]

当tj<■(a-c)时大于0,即tj<■(a-c)时wi(ti,tj)是tj的递减函数。

因此在关税减让中,增加减让的越少,对方减让的越多,国家得到的福利也就越大。所以在双边贸易谈判中,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也就是很常见的事情了。

4讨论

政府在决定贸易或产业政策时要权衡利弊,在做出关税或补贴的水平时,要即考虑对本国企业的利润影响,又要考虑对本国消费者福利的影响。在不进行贸易合作时,国家关税水平的制定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若关税的制定偏离了最优关税税率,会降低本国的福利。然而,国家间通过谈判达成贸易关税协定,同时相互进行关税减免,能使双方国家都从贸易合作中得到更多的好处。这种关税减让的好处不论是在产业间还是在产业内都能实现。因此国际上的双边贸易合作比单边贸易保护更值得推广,这也是符合当前国家贸易实践的基本事实。但贸易合作并非是均衡状态,参加合作的企业都有在贸易制度的框架内寻求对本国产业进行保护以获取更多好处的动机。

参考文献

1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苑涛.西方产业内贸易理论评述[J].经济评论,2003(1)

自由贸易的利弊分析范文4

世界范围国际贸易政策演变一般分为5个阶段:

(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重商主义思想是当时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

(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自由贸易政策占主导地位,但是同一时期后起的德国和美国,则在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的保护贸易思想影响下,基于他们特定的对外竞争条件,主张运用贸易政策保护国内的幼稚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成为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催化剂。

(4)战后世界贸易自由化倾向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贸易自由化浪潮,但是战后的贸易自由化倾向与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自由主义有所不同,并不强调全面的贸易自由,而是一种有保留的贸易自由,它并不完全排斥贸易保护政策。

(5)关贸总协定(gatt)条件下新保护主义时期1973年的能源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高失业率,给发达国家经济以沉重的打击,使各国贸易政策开始脱离过去自由放任的思潮,转向以管理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引发了全球性的保护贸易浪潮。

从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演变的几个阶段不难看出,国家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保护性的。主要4点:一是在gatt前的各国贸易政策无多边贸易协议的束缚,各国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完全依据本国利益,这样极易产生贸易保护的做法;二是历史上尽管若干次保护贸易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相互交替,但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在时间上占主导地位;三是保护性是贯穿国际贸易政策历史演变的一条“红线”,即使历史上自由化占主导的时期也仍然有贸易保护的影子;四是20世纪50年代倡导自由贸易,并订立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以约束各国的保护措施,但贸易政策的保护本性没有因为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而改变。2002年3月,美国对钢铁启动201条款,对来自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中国的钢材进口征收关税最高达30%,就是典型的例子。

2对保护性贸易政策的理论解释

2.1国家间贸易得益分配不均,是产生保护贸易的主要渊源

徐建斌、尹翔硕在“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和自由贸易下南北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人们不得不反思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战略的有效性。并用扩展后的李嘉图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现象和南北收入差距的扩大做模型化分析,得出: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虽然确实对贸易双方都有好处,但贸易双方因自由贸易得到的好处是不均等的。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在与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中,发达国家得到的好处比发展中国家得到的好处要多。这样,发展中国家想追赶发达国家,实现本国复兴的愿望就很难实现。于是,国家之间在对贸易利益的争夺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保护贸易政策的实行[1]。而且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国家是一直极力鼓吹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之前也采取了高关税的保护政策。gatt对发展中国家的例外条款、普惠制(gsp)等一系列的纠正贸易利益分配不公的措施,充分说明了国家间贸易得益分配不均是产生保护贸易的主要渊源。但是,为什么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新贸易保护主义呢?

2.2国家内部各行业因自由贸易带来贸易利益的分配不公,是造成贸易保护的又一压力

为了解释这个现象,以美国的钢铁产业为例。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在自由贸易中其得到的利益应该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得到的贸易利益。那么为什么美国布什政府还要挥舞201条款的大棒,不惜引发一场世界性的钢铁大战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美国各行业在自由贸易体系中得到的利益不均等,甚至有些部门是负的利益。资料显示,由于在自由贸易下的国际钢铁供应商的竞争,1990~1999年,美国钢铁制造工业每年有大约5000人失去工作;1999~2001年,美国总共有18家钢铁公司破产,有23500多工人失业[2]。按照国际贸易的比较成本说和要素禀赋论,像美国之类资本量较多的国家,应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然后进行交换,以获取国际分工的好处。现在的问题出在美国出于国内政治和社会的考虑,既要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又要维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使这些产品的生产已经失去了比较优势,熊掌与鱼都要。毕竟美国的钢铁业曾经是他的支柱产业,并有60万的钢铁工人,将他们转变到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去就业,是需要时间、非常困难的。出于国内政治压力,布什政府权衡各方利弊,最终决定启用201条款提高关税。可见贸易利益对国内各行业的不同影响也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

2.3贸易政策国际协调不能改变贸易政策的保护性质

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促进了贸易政策的国际趋同化。自二战以来,双边贸易政策的协调,区域性的政策协调,尤其是致力于国际贸易体制的多边贸易政策的协调,使各国贸易政策趋于统一,体现了全球经济关系的秩序化,给各参加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无论是哪种协调,贸易政策的本质始终具有保护性,即贸易政策的目的——保护本国市场,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积累资本或资金,维护本国对外的经济、政治关系,没有根本改变。就拿wto这一多边贸易的最高成就来说,仍然改变不了各个国家贸易政策的保护本性。

(1)自由贸易是个谎言wto规则的制定,形式上是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回合(mtn)的协商产生,实质上依据国家贸易实力决定分量,由于历史原因和贸易实力,基本上是美国一手把持。贸易谈判(贸易自由化)只是攫取利益的手段,使国家利益最大化(贸易保护)才是贸易谈判的实质。

(2)wto的例外条款和规则,为国家的保护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和依据由于贸易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利己的,即在最大范围内保护本国利益,同时最大程度地攫取他国利益。因此,国家贸易政策的目的(在没有一个足够有约束力的国际组织的约束条件下),决定了这种例外条款和规则就会必然成为贸易保护的依据。

(3)在wto下仍有一些公开的高度保护的行业农业、纺织业,便是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公开的保护产业。但这些产业恰恰是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发达国家中相对比较劣势的产业。

3wto条件下国家贸易政策保护性的表现

3.1“公开型”的贸易保护

“公开型”的贸易保护,是指在关贸总协定和wto下的贸易,以及投资自由化的谈判过程中还未涉及的领域,或是还未完全展开和达成协议的谈判的领域,再加上谈判达成协议后还没有履行的承诺,以及协议中的一些规则的例外而引起的保护措施。还未涉及的领域,指某些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暂时把某些行业的自由化搁置起来不予谈判;还未完全展开和达成协议的谈判的领域,是指某些“敏感行业”,国家的比较优势相差悬殊,如果完全放开会导致本国产业的“严重损害”,故在多边谈判中暂时将这些行业的自由化程度放低、放慢;谈判后还没有履行的承诺,指根据承诺减让表现在还未兑现的部分;谈判达成的协议规则的例外,是指协议中一般都是作了自由化的规定的,但无论哪项协议,都是由一些规则和规则的例外拼凑起来的,这些规则的例外实际上就是承认这些方面的适当保护。这些保护都是公开的,这实际上也是国际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实力较量的结果。

一般认为,在wto下的多边贸易谈判中的“敏感行业”,是自由化较缓慢和最不彻底的行业。如农业、纺织业、服务贸易领域,一直是各主要发达国家“公开型”的贸易保护的领域。

在wto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开型”贸易保护的手段有两种:一是运用高关税限制进口;二是利用各种各样的非关税壁垒。国内的价格支持就是常见的公开型保护措施之一。国内支持的名目繁多,例如国内补贴、价格管理、出口补贴和绿箱(GREenbox)政策等等。

3.2“隐蔽型”的贸易保护

在wto框架下,除了“公开型”贸易保护外,还有十分重要的“隐蔽型”贸易保护。“隐蔽型”的贸易保护是与“公开型”的贸易保护相对应的,以“反倾销壁垒”为代表,还包括“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这类壁垒的特点是它们往往本着人类的共同利益的原则制定出来的,一般包括了“公平原则”、“保护生态和人类健康”等原则,这些原则本意确实是好的,但现实情况则是它往往会成为某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保护贸易政策的依据。事实上这种“隐蔽型”的贸易保护措施,现在已经成了发达国家保护国内产业的主要工具。

“隐蔽型”的贸易保护的手段包括两类:一是征收高额关税,如加征高额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二是禁止进口甚至就地销毁,这主要是不符合国家的检验检疫标准、环保标准等而采取的措施。

4构建中国符合wto规则的保护性贸易政策措施

4.1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贸易法律体系的必然性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国际分工处于不利的地位,贸易利益相对较小。无论是过去还是在现在的wto条件下,各国的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保护性的,不能幻想wto会真正无私地给中国一个稳定的、自由的贸易环境。wto下的保护更具进攻性、系统化、法律化,更加难以对付。

加入wto后的中国,首先,在保护国内市场方面应该好好地向发达国家学习,制定出中国的一套有利于中国利益的贸易法律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其次,对中国国内各产业来讲,加入wto对它们的影响也是各不相同的。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协调好各个阶级、阶层的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入世承诺,而忽视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协调,必将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而要协调入世对各行业带来的利益不对等也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律措施,在wto框架下采取适当保护措施,而且这也是各个国家普遍采取的对策。

4.2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贸易政策体系的可能性

首先,wto规则的例外给各个国家制定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提供了合法的依据。因此中国加入wto后,是有可能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保护贸易政策的。

其次,wto中的很多协议和规则并不十分严密,存在漏洞。这使得国家可以根据这些存在漏洞的协议制定本国的很容易成为保护措施的贸易法律,如反倾销协议的模糊性漏洞,就成为各个国家贸易保护的工具。中国也可以利用这些协议的不完善来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贸易法律法规。

第三,新型的贸易保护手段(如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标准、绿色壁垒、技术标准壁垒等),我们的技术水平差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利用技术手段,也可以利用别的优势建立起中国特有的壁垒。前些年中国肉鸡产业受到外国的极大冲击,当时就有人提出要对肉鸡的进口采取一些限制措施。例如,可以根据规定每只肉鸡的鸡毛渣平均不能多于500根,因为中国采用的是人工拔毛,剩下的鸡毛渣比美国等发达国家用机器拔毛后剩下的鸡毛渣要少,这样的规定对我们是有利的。

总之,wto不是一个贸易自由化的天堂,相反,它允许“合法”地保护,而且它使贸易保护更加系统化、法律化。

4.3按wto的原则和“例外”条款构造中国“隐蔽型、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体系

在wto条件下,关税手段和“传统”的非关税保护措施,是要受到限制并最终要取消的,于是各国纷纷转向“新型”(“隐蔽型”)的非关税壁垒。加入wto后的中国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按wto的原则和“例外”条款构造中国“隐蔽型、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体系。

(1)以加强和提高反倾销、反补贴的能力建设的核心在利用“新型”的非关税壁垒(ntb)作为保护措施方面,发达国家早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侧重点早已转向以反倾销为代表的“新型”的、隐蔽性强的ntb。根据中国加入wto法律文件,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和进口招标这3种传统ntb的大部分已在中国正式加入wto之日取消,剩余部分也将在2004或2005年1月1日取消。因此,在利用ntb方面应以加强反倾销能力建设为核心。从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对反倾销的规定,到199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再到最近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应该说,中国在反倾销立法方面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中国的反倾销队伍还有待加强。

反补贴也是比较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也成为各发达国家保护国内产业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1989~1993年期间发起的反补贴案数目占全球反补贴总数的比重高达93.2%。中国最近也颁布了《反补贴条例》,但是,至今中国的反补贴尚无实际操作经验,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2)积极稳妥地建立中国技术性壁垒体系一是制定和完善技术标准。虽然目前中国的整体科技实力还比较落后,但即使只能在个别领域制定出本国特有的、并且是国际领先的技术标准,也将极大地增强中国保护本国市场的能力。另外,wto允许各国根据本国特点(如地理条件、消费习惯等)制定与别国不同的技术标准,对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加以利用。二是制定和完善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sps)。虽然gatt中sps协议鼓励各缔约国将自己的sps措施同已有的国际标准或指导原则接轨,但它同时也存在漏洞。由于其技术上的复杂性,这是一种隐蔽性相当强的非关税壁垒。三是建构绿色贸易壁垒体系,又称环保壁垒。即以环境保护为理由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中国也完全可以利用iso14000来抬高国内市场的进入门槛。

需要指出的是,在wto条件下在必要时候适当地保护本国产业,任务是艰巨和复杂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说制定了几部法律或法规就可以有效保护了。它需要国家各个部门相互配合,不仅需要制定法律,也需要培养人才;不仅要制定保护性的对外贸易政策,更需要将它与国内产业政策结合起来考虑。

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deorganization,wto),以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增进世界各国经济交往和世界人民的福利为目标,通过削减和限制关税、非关税壁垒为手段,来创造一个世界范围内商品和服务自由流通的世界贸易环境。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实惠。中国加入wto后,正确认识wto这一多边贸易组织的性质,以及在其机制下当今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性质和动机,才能正确定位中国在加入wto后,应如何在宏观政策上制定出相应的既符合wto原则,又能充分反映中国利益的贸易政策,才能不被加入wto给我们在理想状态下的期望冲昏了头脑。

【参考文献】

自由贸易的利弊分析范文5

【关键词】粮食自给率;TPP;阻力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时至今日经济景气已经持续低迷了近20年有余,其间日本政府在应对经济持续低迷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效果微乎其微。为了带领日本经济走出低迷,2009年实现日本政权交替的日本代表菅直人,在日本首相竞选演说以及就职演说中分别提出了日本加入TPP的构想。此言论一出立刻在日本朝野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日本各界就日本是否应该加入TPP以及加入TPP的利弊进行了激烈的辩论。首先提出反对意见的就是日本农林水产行业,他们认为如果日本加入TPP的话,对日本农业将是毁灭性的打击;与此相反,据日本经济产业省估算,如果日本加入TPP的话,会给以出口贸易为主的日本GDP带来10.5兆日元的收入,也许会成为引领低迷的日本经济走出困境的最佳途径。尽管日本的经济界对日本加入TPP的前景作出了正面的展望,但是由于来自日本农林水产行业的强烈反对,导致日本在是否决意加入TPP方面举棋不定,踯躅不前。

一、TPP的定义与内容

所谓的TPP就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或者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的英文缩写,是2005年6月3日由新加坡、文莱、智利、新西兰4国共同签署,2006年5月28日正式生效的经济合作协定。该协定约定2006年1月1日取消加盟国之间所有关税的90%,到2015年以前将所有贸易关税削减为零,包含货物贸易、原产地规则、贸易救济措施、卫生植物检疫措施、贸易技术壁垒、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竞争政策,涵盖了自由贸易协定的所有主要项目的总括协定。协定生效以后,美国、澳大利亚先后表达了加入的意愿,于是该协定成员国决定于2010年3月召开扩大成员国谈判峰会,美国、澳大利亚、越南、秘鲁一同参加了加盟谈判,同年10月马来西亚也加入到了谈判的行列。至此,该协定的成员国已经达到9个国家。这之后还有日本、加拿大、哥伦比亚等国家也先后表达了加盟的意愿,因此这一协定的规模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二、日本国内有关加入TPP利弊观点的分析

TPP的现有成员国当中,除了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之外,其他6个国家都与日本缔结了FTA(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因此日本加入TPP实质上一般也就可以理解成是日美之间的FTA,只是TPP不承认例外品种的阶段性废除关税这点同FTA不同而已。日本各界普遍认为日本加入TPP的话,整体是可以提升日本的GDP,但是对日本的农林水产业领域确实很严峻的。有关加入TPP日本国内的“赞成派”和“反对派”之间都从各自的角度、立场对利弊加以了阐述,虽然双方都不否认贸易自由化的方向,但是由于经济、社会背景不同,双方的观点还是有很大的差异。“赞成派”的主张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技术进步和促进技术进步的全球化之间的相互结合,国内生产力的提高会减缓和消除产业空心化,从而确保就业。另外,境外直接投资虽然暂时地减少了就业机会,但是几年以后企业发展壮大同样会带来很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国民的收入。所以通过将资源从非竞争部门(农业等)向竞争部门(出口行业等)转移来促进经济增长。现在与其着力扩大内需,不如加入TPP,大力推进扩大海外市场。“反对派”的主张则认为,加入TPP会使以扩大出口目的的竞争不断地激化,由此会导致产品价格、工资的下降;出口的增加会导致日元进一步的升值;另一方面,同关税下降相对应,海外产品的进口也会随之增加,没有出口企业的地区和农业不仅会遭受打击,滞涨状况会进一步恶化。在出口占日本GDP的比率不到2成的情况下,现在需要的是通过扩大内需来填补需求不足。增加劳动分配率、提高生活型的公共投资(环境、医疗、健康方面),暂时性的提高关税等也是必需的。

至今为止每当提到贸易自由化的问题,有关农业领域的问题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这次也不例外。这次的问题主要是对种植谷物、奶酪畜牧业等的土地利用型农业、畜牧业,还有水稻等水田农业的影响;其次是设施利用型蔬菜和进口饲料依赖型畜牧的农业的冲击。“赞成派”认为加入TPP有推升GDP的效果,而且由于农业存在接近6成的第二种兼业农户,因此企业向海外转移、产业空心化对包含税收等的区域性社会的打击更大。他们建议对有干劲的农户、规模扩大的农户进行直接所得补偿;通过他们扩大品牌农产品的出口;促进大米以外的农作物的生产和向其他行业转换等。“赞成派”的主张不是维持阻碍自由贸易交涉的高关税,而是要向即使价格下降也可以使农户继续经营农业的直接所得补偿的政策转换。可是,关税下降,并且废除后,我们可以预想到能够继续经营农业的农户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另外,支付给农户的所得补偿所需资金也是不小的数目。有人指出即使只是大米一项就达到1兆7000亿日元,如果包含对其他农产品的补偿要达到2倍以上。这样庞大的财政负担是无法永远持续的。总会让人预想到会削减补偿额,因此令人担忧的是农户的不安和对农业的直接影响。但是,如果只限定一小部分农户的话,财政负担也会锐减。“反对派”表达了加入TPP对日本国内农业的打击、粮食自给率及农业多面机能的降低、地区性社会的崩溃等的担忧。也有人指出加入TPP的经济效果并不是那么大,可对日本农业的打击却很大,即使不管日本农林水产省估算的损失是否准确,弃耕土地的面积在不断的增大却是事实。由于日本国内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恶化,导致大米等农产品的总消费量也在迅速的减少。因此,“反对派”指出比起废除关税盲目求快的TPP,不如选择日本政府积极推进的设有例外措施的FTA更加现实。

综上所述,日本是否能够顺利的加入TPP,除了要与TPP成员国进行谈判之外,国内方面主要还是来自农业方面的阻力,而加入TPP对日本农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种植生产的减少、粮食自给率的降低、农业就职机会的丧失等方面。

三、日本粮食自给率的现状及影响加入TPP的原因

农业与其它行业不同,它所生产的产品是人类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因此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每个国家在进行贸易自由化的时候,都会尽可能的保护这个行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希望这个行业所生产的产品——粮食可以自给自足。在这方面日本也不例外,在WTO框架下或者与其他国家在签署FTA、EPA的时候,都为农业设置了例外品种,对粮食生产进行了充分的保护。那么作为经济大国的日本为什么会如此固执地坚守农业这个行业呢?甚至不惜牺牲其它行业的利益以及使用巨额的财政支出来保护农业生产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是粮食自给率只有40%,是名副其实的粮食进口大国,而且粮食供应上的不安定因素现在将来似乎都无法轻易地消除,围绕世界粮食生产的环境不容乐观。短期内,2010年秋季以后人们担心2006年下半年到2008年秋季的世界粮食危机是否还会再次袭来。伴随世界各地发生的异常天气现象而出现的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供应的不足及不稳定(澳大利亚)、粮食禁止出口(俄罗斯)、新兴经济国家等的旺盛的粮食需求、粮食市场投机资金的流入等因素导致粮食供需呈结构性不安定状态。

中长期也存在以下不安定因素:第一,以发展中国家为中心的人口不断增长和世界范围的粮食消费的高度化(肉食化)导致的脸是需求的增加。第二,以金砖四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的粮食需求的增大和供应结构的不稳定。第三,以地球温暖化、沙漠化、热带雨林的减少等的地球环境问题为背景的生产受限。第四,在缺少粮食供求调整机构中,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意图(粮食出口的限制、禁止、粮食战略物资化)和粮食金融商品化造成的供应不稳等。因此不能说没有陷入粮食危机的危险。

在此情况下日本筹备粮食的方法有自给、进口、储备三种。有关进口虽然谷物协定是有效的,但是不仅是限制、禁止粮食出口符合国际方面有关的法律的问题,也存在其它问题。第一,为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必须限制生产。第二,由于天气异常不得不进口粗劣的粮食。第三,即使国内粮食过剩也要担负进口的义务。第四,妨碍进口国、地区的多元化(战略性进口)。不受协定所束缚放开手脚来提高进口能力。

粮食储备是能够应对短期的不可预测的事态。作为一个简单的目测标准就是FAO(联合国粮食农业机构)给出的库存安全标准。谷物的在库率是消费率的17%~18%(大约2个月的消费量),大米是14%~15%。即使日本也要参考安全标准进行适当的粮食储备,西欧各国也同样进行粮食储备已备万全之策。日本的粮食供应基本方针还是自给自足。日本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平成11年法律第106号)中规定以增强国内农业生产为基础,恰当的搭配好粮食生产、进口以及储备之间的比例,基于此制定的粮食·农业·农村基本计划中到2020年自给率达到50%。另外农业生产活动还要创造出数兆日元的多种功能和价值。所以提高粮食自给率仍然是日本农业现在和将来的首要任务。

粮食的自给除了为国民提供稳定的粮食供给和维持多种功能外,也具有以下的作用。第一,不争夺应该供给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对减少饥饿人口间接地发挥了作用。第二,食物里程小,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做出了贡献。第三,粮食的进口也是水的进口,减少进口货不进口对出口国的水资源节约也有很大的贡献。日本的农业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世界的先进行列,而且每年都在进步,即便是近一年也有值得瞩目的新技术开发。可是,现实是不但规模扩大的速度很缓慢,而且从业人员(销售农户的从业人员)的大约60%都是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长此以往就会造成高水平的农业技术无人继承;农业生产、农田管理不充分;农田弃耕的面积会不断增大。

因此如何协调好农民、农田、农业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又能确保其持续稳定的发展就成了摆在日本农业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此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情况下,如果贸然地加入TPP,寄期望于通过扩大出口来确保粮食安全、提高粮食自给率,恐怕只是“水中月镜中花”罢了。仅凭日本财政补贴及有限的出口企业来支撑和提高日本粮食自给率,必然是无法长期持续的。所以,日本要想顺利的加入TPP,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尽快提高粮食自给率。只有在有限的期限内提高了粮食自给率;增强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日本的农民、农业、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入TPP的梦想才能得以实现。

参 考 文 献

[1]矢口芳生.2E2F危機下の日本農業の進路[J].農業経済研究.

2009(9)

[2]森田倫子.食料自給率問題―数値向上に向けた施策と課題[J].調査と情報―ISSUE BRIEF.2006(6)

[3]中田哲也.フード?マイレージーあなたの食が地球を変える

自由贸易的利弊分析范文6

关键词:对外贸易 顺差 收支平衡

一个国家能保持对外贸易顺差通常可以被认为,该国的出口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由此积累了相当的对外支付能力或对外债权。但持续、巨额的贸易顺差则可能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降低资金使用的收益率。贸易顺差本身就说明放弃了同期相应的进口,若未将顺差资金运用于对外直接投资、或引进国内所需的先进技术或人才,而只是表现为在国外银行的存款或购买外国债券,则其收益率往往不如进口国内所需的先进设备或短缺的原材料;加大本币汇率升值的压力,若不能有效地化解这一压力,而让本币升值,则可能对随后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有关企业要将其中大部分兑换成本币,以满足其继续经营的需要,而迫使货币管理当局通过外汇占款渠道增加本币投放。货币当局若不能以有效的手段对冲、收回这些本币,则将加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将承受对外谈判的巨大压力。顺差国的贸易伙伴、特别是逆差国,势必设置多种贸易障碍、甚至可能不惜牺牲其国内消费者利益,以贸易失衡为由,要求顺差国减少出口或增加从逆差国进口,使顺差国经济遭受巨大困难。

巨额顺差加大了国内经济受外来冲击的风险,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大陆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特别是贸易顺差令世人瞩目,并引发若干国际争议。鉴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大陆对外直接投资额还将少于吸收的外来直接投资,其顺差局面一时还不会改观,因此,本文仅就贸易顺差展开讨论。

我国贸易差额的基本分析

(一)我国贸易差额的发展概况

原本经济落后的国家,采取了符合其国情的经济发展方针策略,随着经济发展,其对外贸易往往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逆差后转为顺差。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曾如此。我国也不例外:上个世纪80年代,进出口贸易1年平衡,两年顺差,其余7年逆差。合计为42.9亿美元逆差。而从1990年起,情况就完全改变了,除1993年外,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抵消1993年的逆差121.2亿美元,1990-2005年,累计顺差达3977.5亿美元,其中2000-2005年累计顺差额为2291.7亿美元,2005年为1018.8亿美元,创历史记录。近年以来,有关部门多次提出平衡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但2006年上半年顺差仍达到615亿美元,超过2005年同期水平。

(二)我国贸易顺差剧增的主要原因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连续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并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2004年,外资企业在我国大陆加工贸易总顺差中所占比重分别为63.6%、67.9%、70.1%、74.1%和77.8%,同期,外资企业在进出口总顺差中所占比重依次为56.7%、62.2%、61.8%、73.6%和76.7%。正是在外资企业加工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推动下,2004年我国大陆的加工贸易顺差达1063亿美元,2005年攀升到1424.5亿美元;2006年上半年外资企业在我国大陆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更达58.47%;

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的生产和销售大幅度增加,替代了进口,如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向国会提交的对华贸易报告就指出:2003年美国公司在华分支机构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达340亿美元,而同期美国对中国出口仅290亿美元;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大量地从我国进口劳力密集型产品的同时,严格限制其具有先进技术的产品向我国出口,人为地扩大了贸易差额;

2005年顺差突然扩大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口(主要是设备进口)增速(17%)放慢,与出口增速(28%)拉开缺口;

外商投资企业伪报进出口额以转移资金。有学者运用比较法(即比较贸易伙伴贸易统计数据估算转移定价规模)对进出口伪报的研究结果认为,“仅2001年一年,中国大陆通过进出口伪报方式进行的变相资本流动,就高达662.27亿美元,相当于当年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3.0%。当然上述估算忽略了转口贸易、加工贸易的影响而并不十分精确,但足以说明进出口伪报规模之大已不可忽视。”“2002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预期逐渐兴起,进出口伪报的目的,日益从资本外逃转向资本内流,方式也从过去的高报进口低报出口,转向高报出口低报进口。”这样的变化虚扩了我国大陆外贸顺差。渣打银行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提出:“由于进出口企业虚报数据等原因,中国去年的贸易顺差远没有官方公布的1020亿美元那么多,估计实际上只有350亿美元,其余的670亿美元实际上是贸易中隐藏的非贸易资金流入。”

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以下几点也很突出:

对贸易差额观念和政策的滞后。我国曾长期外汇短缺,改革开放初期,把鼓励出口换汇、创汇作为政策的重点;将“外汇自求平衡”作为外商直接投资一项基本要求。应该肯定这些政策的历史必然性和正确性。但是,发展至今,我国外汇储备以至国际债权债务的情况已完全不同于当初。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05年《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2004年我国已有对外净资产1203亿美元,2005年,该项资产达到2875亿美元。尽管如此,在许多地方或部门,人们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当初,一些“经济学家”也鼓吹出口对国民经济有贡献,而进口则相反。体现在政策上,各级政府鼓励出口换汇、创汇的措施不少;鼓励进出口平衡安排和鼓励进口的措施,则相对不足。

经20多年发展,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且许多制造业出现产能过剩,以至于许多国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取代了进口品,而且在相关的国际市场上也占据了很大份额。这种转变是好事,但也使相关产品贸易由原先逆差转变为顺差。

骗取出口退税。虚报出口的动因,除了上述资本内流,以获取人民币升值好处外,还有骗取出口退税的好处。出口退税本是国际惯例,意在避免双重征税,以降低消费者负担。同时也降低出口商经营的成本,鼓励了出口。我国大陆的出口退税额从1985年的19.7亿元迅速增加到2004年的4200亿元,同期占出口额的比重从2.4%提高到8.6%。然而,并非所有的退税都有真实的出口。虚报出口,骗取退税案件时有发现和披露,就说明了这点。

我国内需不振影响进口增长。我国提出扩大内需以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方针已多年,但成效并不明显,主要标志之一是城乡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发展速度,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布数据,我国大陆城乡储蓄存款余额从2000年初的59321.83亿元增长到2006年6月底的154996.87亿元,短短五年半时间,增长了161.3%。高储蓄率的成因除了传统消费观念因素外,更多的是对收入增长的预期不佳,而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消费前景的担忧。在消费欲望不强的情况下,消费品进口的增长自然也就难以理想。

此外,还应看到,虽然我国贸易顺差较大,但真正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产品还很有限,许多产品出口靠低价竞销,效益并不理想。

实现贸易收支平衡的若干思路和建议

(一)切实转变观念

要辨证地认识顺差的利弊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正确、全面理解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意义,特别要从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国情和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出发,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善于利用国外资源,发展对外贸易。在制定和修订发展规划、政策和法律法规时,都应以实现贸易平衡为出发点,同时,加快统一中、外资企业税收制度。

(二)转变对外贸易发展的方式

积极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对外贸易,改变外资企业在我国外贸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局面;积极发展一般贸易和其他形式的贸易,改变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方式中占主要比重的局面;出口商品以数量增加为主转变为以品质提高为主;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改变靠外延发展为主的外贸发展思路。要明确:靠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为主发展对外贸易是不可能成为贸易强国的。

应考虑根据我国的产业政策和外贸商品的经营效益等情况,适时适度调整出口税率和出口退税率,进一步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进一步提高效益,进而促进实现贸易收支平衡。

应进一步加强引进先进技术工作,并着力在真正吸收和消化所引进的技术,为我所用,同时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实现由目前的贴牌、定牌加工为主向委托设计、生产,以至自有品牌生产、营销为主转变的贸易。

(三)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和建设

我们必须冷静对待贸易摩擦和外国施压,据理力争,从长远发展观点出发,处理争议。同时,我国已经与东盟国家达成自由贸易区的意向,并与新西兰、智利等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这些都应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以利于双方共同努力,实现贸易收支平衡。

(四)谨慎处理有关战略物资储备建设

我国已经是石油净进口国,且石油进口规模还将继续扩大。而近两年来,世界石油价格急剧上升,屡创新高。对此,有人提出大量进口石油,建立国家石油储备,既稳定保障国内石油供应,又降低国家外汇储备。对其他一些战略物资,也有类似建议。笔者认为,对此应十分谨慎,认真分析石油价格持续上扬的原因和趋势,考虑我国大量购进对价格的冲击。

此外还需要加强海关、外贸管理、外汇管理、银行、商品检验、运输管理等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验核进出口商申报的进出口贸易的真实性及其报价的可信性,以核实相关的统计数据,确认贸易差额的准确性。

同时应加强经济发展规划,严格防止重复建设,有效地缓解或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积极、稳妥地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着力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有效地扩大内需,降低国内高储蓄率。

平衡贸易收支的前景

目前我国政府已开始采用扩大内需、降低储蓄率、市场开放、汇率浮动以及扩大进口等组合政策措施来改进国际收支平衡。

笔者认为,由于上述造成贸易顺差的原因,都是长期存在、并在随后多年继续存在,2-3年内不可能全都扭转,实现贸易收支平衡需要多方面相当时间的综合努力。鉴此,笔者认为提出“适度顺差,综合平衡,中长期平衡”的方针比较合适。

所谓“适度”,是指在外贸一时还不能实现收支平衡的情况下,应努力将顺差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所谓“综合平衡”,是指不要求所有商品贸易和所有贸易方式都实现收支平衡,而允许在不同商品领域和贸易方式顺、逆差互见;所谓“中长期平衡”,是指从现在起,经过几年努力逐步实现贸易收支平衡,而且不硬性要求每年都实现平衡,只要逆差或顺差不超过一定限额,可以若干年为一个阶段,实现阶段平衡即可。

参考文献:

1.周小川.中国的贸易平衡和汇率有关问题[N].金融时报,2006

2.梅新育.多种暗箱成就外资暗流[N].国际商报,2006

3.翟志宏.外资加工贸易持续推高中国外贸顺差[N].国际商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