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范文1

关键词:科普教育;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特色社团

面对国家基础教育领域中学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探求学校科普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课题。我们将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分为两大系列,即“学科教育系列”和“创新教育系列”,在“创新教育系列”中主要以“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育人功能的课程体系。本文依据课程构成的四大要素,结合本校实施科普教育的实践,就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开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以期能对学校创新教育发挥指导性作用。

一、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目标

(一)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的首要目标就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概念和科学精神四个方面。学校通过科普宣传、科技讲座、科普培训、科普实践等途径构建科普教育基础环境,在全校营造科普教育氛围,让科普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从而推动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阶段虽然不可能培养出科学家,但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对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多向性、求异性等的有效提升,学校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科技实践活动,科技项目研究等特色活动课程强化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高。

(三)建构“教、学、做”一体化的创新教育模式。课程目标必须在实现教育主体发展的同时完善学校创新教育模式,我们认为,只有“教、学、做”相统一才符合认知发展规律,才能具备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功能。学校通过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实践基地、创客空间、网络信息平台等教育资源,形成做中教、教中学、做中学、学中教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创新教育模式。

二、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结构

我们依据学校和地方实际,根据课程论,综合考虑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特征的基础上确定我校“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结构”(如下图)。

以上课程结构图中,依据各层次教育目标设置6门特色课程,三类不同层次的课程采取递进式的逻辑化顺序,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

三、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纲要

我们将“课程纲要”分为“一般项目”和“具体方案”两个部分来论述。

(一)关于“一般项目”。“一般项目”就是简要说明开课的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授课对象等。在此不一一展开阐述,仅就“教学材料”作两点说明,其一,教学材料主要指教学所依据或选择的教材,即校本教材。现阶段校本教材的来源主要有自行开发的校本教材,或者从现成的科普读物、教育书籍中选择的教材,或者通过摘编、改编的教材。其二,随着课程设置的不同所使用的校本教材不同,如我校的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就是根据课程结构中的三类课程选择和采用由三个板块构建的系列化的校本教材。

(二)关于“具体方案”。“具体方案”应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其中“课程目标”有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如前所述的课程目标即为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的整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即为课程实施的具体目标,一般采用国家课程目标设置标准,即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内容”是对教学内容的概括与提炼,并以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而成的教学实施计划文本。以我校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纲要为例,课程内容包括三大板块,以表格形式简述如下:

另外,“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将择专章予以论述,本文不再赘述。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范文2

关键词:校本课程 研究开发 成果探讨 建议

一、导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问题陈述

2010年秋季,甘肃省全面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按照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修两部分组成,选修分为选修I和选修II。其中必修和选修I为国家课程,选修II为学校课程,至少6学分。学校课程也称校本课程,是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求利用当地和学校课程资源,以学校为主导,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师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由学校或学校与外部教育科研等单位合作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英语校本课程是以英语为载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特长为目的,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使学生热爱英语学科,并形成良好英语素质的一门课程。英语校本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英语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建一个五彩滨纷的英语学习平台。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各省教育部门对校本课程研发和开设都做了统一规定,但只是最基本的原则要求,无法照顾到各类学校、各个学科的特殊性。因此,本校本课程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的转化,发挥学校办学特色。

(1)本课题实验的理论意义:随着新课程的推广与实施,英语校本课程的研发在全国各普通高中已经广泛开展了起来,但研究的大部分成果来自中东部发达省市,本课题实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本地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空白,进一步拓宽英语校本课程的研究领域,从而为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形成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内容开放的三级课程体系进行理论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2)本课题实验的方法论启示:目前我省各普通高中的英语校本课程开发都处在论证、探索、开发阶段,本校本课程教学要求教师采用提问式、谈话式、讨论式、表演等教学方法,通过该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不断增强教师的课改意识,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我省高中英语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领域和教学模式,进而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更多的方法论支持。

(三)相关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综述

随着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推广,针对普通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项研究也随之成为新课程研究的亮点之一。来自华东师大一附中的黄光炜以本校实践经验为基础,从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和问题、文化视域下的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影响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及要把握好的几点原则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化视域下的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在实证研究方面,我国一些条件较好的中学在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很多学校还编辑出版发行了自己的校本课程。例如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刘少文老师所开设的校本课程《感受英国》,依据其本人在英国学习期间所走访的20多个城镇和拍摄的图片,引导学生多方位、全面而具体地了解英语背景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进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家乡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浙江湖州二中英语组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走遍美国》、《走马观花看英伦》则以特写镜头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美国和英国的人文、地理名胜古迹,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二、研究过程

(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课题主要围绕课题“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一游遍英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组根据主持人王振强老师在英国留学期间所参观的英伦三岛各个名城及周边名胜古迹为线索,选编介绍这些城市概况及名胜古迹的文章,结合其本人在英国所撰写的留学札记和所拍摄的5000多张精美图片,向学生全面展示英国的人文地貌、名胜古迹,帮助他们更加直观的了解英国,强化他们的跨文化意识,进而为深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下坚实的文化背景基础。

校本课程《游遍英伦》(Travels around the UK)课时规划:本课程设计为1个学分,用时18课时,每周2课时,9周时间完成,1周时间复习考查。本课程总共由18个章节组成,分别为:联合王国简介、英格兰、伦敦及其名胜古迹、温莎宫和伊顿公学、古城巴斯和布里斯托尔、索斯伯里平原上的古巨石阵、布莱顿和朴茨茅斯、莎士比亚的故乡――艾汶河畔的斯特拉特福、牛津、剑桥、坎特伯雷和多佛尔、伯明翰和诺丁汉、曼彻斯特和利物浦、英格兰北方明珠――约克、苏格兰、爱丁堡和格拉斯哥、威尔士及其首都卡迪夫、北爱尔兰及其首都贝尔法斯特。每一章由读前、阅读中、读后三部分组成,“读前”主要设计2道思考题,鼓励学生开动思维机器,通过头脑风暴等方法收集相关背景知识;“阅读中”主要精选介绍相关城市的文章两篇,配备精美图片若干张,向学生全面展示相关城市和景点的信息;“读后”部分每篇文章设计练习题5道,用于检测、巩固、加深学生对于所读文章的理解。

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多采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讨论结束后小组推荐代表向全班展示;教师适时点拨,合理评价。课程评价主要通过检查、课后作业等手段重点评价其学习的过程。具体包括:①出勤情况(10%)。②课堂表现(如发言、讨论和主题演讲等)(20%)。③平时测试成绩(20%)。④终结性考试(50%)。

(二)课题的研究步骤和经过

第一阶段(2010.6―2011.6)课题论证和申报阶段

首先由课题负责人牵头,全体成员集体行动,通过图书馆查阅、网络查询、购买相关资料等途径搜集校本课程相关资料,初步设计并提出校本课程纲要。与此同时,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科学性、可行性论证,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框架,并据此制定出校本课程研发实施方案,选编、印制校本课程初稿,并邀请市教科所教研员对初稿进行审定。其次,按照中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研究2010-2013年资助金项目的相关要求填写课题立项申请书,申报课题审批立项,2011年5月课题被正式确定为中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并在《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上公布。第三,按照实施方案的规划,课题组编制问卷调查,发放、收集、积累问卷分析结果,为课题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2011.8―2013.6)实施阶段

本阶段课题组首先组织撰写开题报告,并召开了隆重的课题开题会,会上课题负责人宣读了实施方案,并提出严格的规范和要求。随后校本课程《游遍英伦》被统一纳入3所实验学校课程体系,进入学校整体课程表,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开始开设,每周2课时,每学段共计18课时,1个学分。通过1年的开设,课题组广泛征求参研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归纳总结相关建议,并依据相关建议修改完善校本教材,颁布、出台实施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案、学分考核办法以及教学指导建议。同时课题组开始收集、整理反馈信息,各学校之间交流研究材料,撰写完成了课题实验中期成果报告,2012年7月课题组顺利通过了中期验收。

2013年8月开始,课题研究进入第二轮实施阶段,本阶段主要在第一轮校本课程试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规范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对过程性评价、终结考试、学分认定等环节提出更加详细的规则,确保本校本课程符合新课程实验的要求。同时,课题组多次召开各个参研学校教师联席会议,收集本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探讨有效的解决途径,并进行了精品课程展示,使每一位参演教师都对于本课题研究有了更多的思考,也有了更加丰富的收获。

第三阶段(2013.6―2013.8)归纳总结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顺利完成之后,课题组再次编制研究效果调查问卷,检验两年来校本研究的效果,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同时采用跟踪调查、访谈记录、整理分析个案资料等方法,收集、筛选和审核各项研究资料,积极组织论文投稿,交流推广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成果,分析统计数据,撰写课题实验总报告,编辑出版校本课程《游遍英伦》。2013年8月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了鉴定,鉴定小组对课题结题材料进行了认真的评定,一致同意课题结题。

三、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本课题研究从开题到结题,已经3年有余,我们认为:“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一游遍英伦”的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实现了研究的目的,成效显著。

1.参研教师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教学理论水平显著提升

作为国家新课程三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前很多教师对校本课程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各参研学校通过专家引领,细化教师培训,通过实施校本课程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随着教师英语教学理论的提升,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力也获得了提高,教学行为得到了改变。如今,各参研学校教师在课堂上更多扮演的是学生英语水平提升的对话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成为反思型教师,成为英语个性教学风格的铸造者,各校英语课堂教学面貌正以全新的姿态出现。

2.通过课题实验,各校教师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通过三年多的课题研究,从搜集整理各种资料到课堂教学的贯彻实施、问卷调查材料的统计分析、结题材料的撰写等,使得各参研学校的英语教师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每位教师在讲授校本教材中研究,在研究中改进校本教学,边教边研,走教学与科研相结之路,不但取得了优异的英语教学业绩,而且在校本教学研究上成果颇丰。参研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和自己的研究探索撰写出多篇教学论文,并有8篇论文正式发表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其中《英语课堂教学巧用音视频资料》一文还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1.7)。课题组所开发编辑的校本教材《游遍英伦》在2012年白银市中小学优秀校本教材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3.构建了校本课程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本课程严格贯彻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课堂上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每节课先由各个小组讨论学习,集体研究解决各节的重难点,借助提前做好的幻灯片由一位代表向全班进行展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的模式进行,选修校本课程《游遍英伦》的学生们学会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方式,上课时不再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动脑,积极思维,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获取知识,大家争先恐后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学习结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对英国的了解得到进一步深入,家长对实验的效果非常满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随着对英国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知识的增加,很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兴趣的也得到了正迁移,这一点在问卷调查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而通过前、中、后测等得到的数据对比分析,课题组发现各实验班学生的英语平均分比对比班有显著的提高,差距最大的达到10分之多,3所实验学校的英语高考成绩也都有了新的突破。

四、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反思以及今后的工作重点

由于受教学理念、授课时间、课时设置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课题实验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待高效使用

通过问卷调查,很多学生反映要求增加视频资料和更多的音乐、图片等,以此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趣味性,而受课时量约束,再加上下载相关视频介绍资料并不容易,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在今后的课程准备阶段付出更多的努力。

2.缺少人文方面的内容

受课程开设时间和体系约束,本校本课程内容多涉及英国的历史、地理、建筑等,缺少人文方面的内容,例如英国历史上的名人传记,普通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习俗、美食等,需要增加这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英国风情。

3.学分认定需要进一步规范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范文3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9—0054—01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受到学校、地域、文化及经济环境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地方性。笔者以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念,体会生物技术实践的乐趣,认识STS与生活的关系,利用学校现有的物质、生物课程等可利用的资源条件,进行了以“走进豆氏家族”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 选定“走进豆氏家族”为校本课程主题的目的

各类豆子及豆制品富含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等营养要素,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百姓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家常菜。豆类中的黄豆因富含蛋白质,成为人们首选的植物蛋白。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挖掘校本课程资源的新课程教育理念蔚然成风,笔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团队合作,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设计并实施了基于项目学习的“走进豆氏家族”课题。

二、“走进豆氏家族”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

(一)根据学情、校情选定课程资源

在现实教育背景下,多数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动手能力不强,学习自主性较差。因此,所选择的课程内容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设法让学生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二)开发的课程内容及应用的课程资源

第一章:豆子的营养。包括认豆识豆,说出各种豆子名称及其营养价值;吃豆吃出健康,培育学生懂得饮食的科学、多样化;挖掘金城兰州特有的以豆为原料的饮食特色,热爱乡土情缘。提供《我眼中的豆子》学生演示文稿评价量规、《口语表达得分指南》、图书馆内生物类图书及报刊、生物实验室等资源。

第二章:豆制品制作。涉及学做豆制品,品尝豆制品,确定制作课题,设计方案,研讨可行性、操作性,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需要《豆制品制作申报表》《豆制品制作评价量表》《项目小组计划》《小组讨论评价量规》、视频资源、豆制品所需的试剂和原料等资源。

第三章:传承饮食文化。设计宣传展板、设计家庭餐桌豆类饮食餐谱、开展研究性自选课题。用《学生作品集评价量规》《研究性学习指导》手册等资源。

三、“走进豆氏家族”校本课程内容的实施

(一)课程实施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以“走进豆氏家族”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活动形式的选择、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应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开放性原则

课程内容的实施应该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将校本课堂置身于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让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学习、调研和探究。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敢于提出自己的思想和看法。

3.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强是本门课程的一大特点,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以发展。

(二)课程实施典型案例及成果

[课程内容] 兰州地方特色小吃——灰豆子、甜醅子的制作及长期保鲜方法的探究

[实施过程]

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灰豆子、甜醅子的起源,制作原料和方法。

2.各小组在课外开展灰豆子、甜醅子制作,记录、拍摄实验过程,注意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交流品尝甜醅子、灰豆子,根据制作评价表打分,用PPT展示实验过程和制作体会。

4.鼓励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从模仿科学家的实验开始,进行诸如“甜醅子的保鲜方法探究”、“金城特色饮食灰豆子的品牌提升”等课题研究。

[课程成果]

学生围绕主题开展活动,课外从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参与实践制作,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更重要的是学生进一步懂得了如何与人交往与合作,提高了交际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走进豆氏家族”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反思

1.有效的学习支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效的学习支架能为学生深入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促使学生主动而有效地学习。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范文4

关键词:校本课程;实施与研究;分层次教学

笔者认为,校本课程最大的特点与要求就是“双贴近”,即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贴近企业的用人需求。“双贴近”既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

一、开发依据

职业教育鲜明的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深刻分析当今职业教育的现状。

1.理论依据

贯彻“管用、够用、好用”的原则,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能适应企业的需求,有较强的职业技能,这就要求课程是“管用”的,同时,基于中职生本身的素质水平,编写的校本课程一定要足够简明精练,给学生减少学习的压力,无用或者用处不大的知识技能大可省去,够用即可。为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教材的内容,也为了教师更方便授课与互动,教材要足够好用,使学生都能在尽量轻松的环境下掌握技能。

2.实践依据

校本课程开发的源头活水是既往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不断反思改进。同时,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进一步修正课程内容和方向,吐故纳新,及时增加一些必要的新内容。

二、设计思路

1.以就业为导向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学习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这是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就业导向的实质是不但使学生掌握娴熟的技能,让学生好就业,而且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以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2.以技能培养为本位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要注重更新课程内容,开展经常性的企业调研和学情反馈,不断地对课程内容进行修改或补充,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使课程的内容始终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让学生了解行业一线的最新情况,使课程内容符合新的岗位需求。再者,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充分听取专家教师和专业人士的意见,特别是向用人单位了解、调查各种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进而形成能反映该专业特征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

3.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

职业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担负着发展学生人格的使命。在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教会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通过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完善其个人品格,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实施方法及评价

对于Flash校本课程的实施应不拘一格,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其评价也应是综合性的,不拘泥于某一方面。

1.分层次教学

学生的认知规律一般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分层次教学遵循了这个规律。Flash是一个较为宏大的软件,界面也较为复杂,容易使初学者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在实际授课中进行分层次教学,把最常用的先进行学习,而不是地毯式的挨个学习。“钢笔”工具学习难度大,可以暂时不讲(放到后面再讲),用“勾线法”替代来实现曲线效果。学生先学习这个简单的曲线画法,如果需要更为专业的,那就等熟悉这个软件后再学习“钢笔”工具,而这时已经没有畏惧感了。

2.行动导向式教学

教师通过展示精心准备的动画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

分析探讨实现的方法。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简单明了地介绍

相关知识,然后提出要求和任务,让学生为实现动画进行有意识的

学习,进而得到技术的提高与艺术素养的提升。同时,带领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动画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双贴近”首先要求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教师在进行简单明了的知识技能讲解后,学生需要独立完成项目实践。教师进行巡视指导但并不代替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确实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给学生以思路,进而引导学生完成项目。教师的工作是为学生独立学习提供辅助和咨询作用。这种教学方法较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其变成学习真正的主人。

4.开放的立体式教学

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可以随时登录网站进行自主学习,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把课上与课下有机地结合起来。微信、微博的兴起,使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不局限于课堂。课堂学习与课外交流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给学生提供了宽松的课程学习环境,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就业能力。

5.综合性的评价方案

评价方案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除了技能考核之外,还要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自学能力、艺术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六方面。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的发展,考核中还设置了“自由创作”的加分项。要求每个学生在学期结束时上交一份独立设计创作的Flash作品,可以是订单作品、

比赛作品、个人兴趣创作等。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范文5

一、以民族文化为基点

中国民族众多,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灿烂绚丽,各民族都拥有独特的歌唱、舞蹈、乐器、说唱或戏曲等艺术形式。通过歌声和舞姿我们能够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用民族音乐学和音乐地理学的知识来分析,我们甚至能够得出音乐本体中的音高、节奏、旋律走向与地理地貌、语调发音之间的联系。通常,我们在聆听蒙古长调时,很容易在脑海中浮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阔草原景象,自然也就会想到马背民族的游牧文化。这说明,蒙古族音乐不但用旋律吸引了我们,还蕴含着文化属性,成为了蒙古族文化的声音代言。此类例子还有很多,毋庸赘述。但从中可以看出,音乐之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民族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要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基点,充分研究民族文化的特点,民族风情、语言文字、地理地貌、宗教信仰。课程内容中要有简要的民族文化概况,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使其更容易理解“唱歌、起舞、作乐”的意图。

二、以音乐本体为主要内容

提及音乐本体无外乎歌唱、舞蹈、乐器、说唱、戏曲,进言之无外乎节奏、音高、强弱、音色。研究民族音乐学校课程开发,不要脱离音乐本体,不能成为民族知识常识课程,要以音乐本体为中心,跳进跳出,局内局外。笔者提供了几个原则共大家参考:

(一)地域原则中的民族音乐

依民族校所处地域的民族音乐为主体进行开发。例如:蒙古族地区的蒙古音乐,宁夏地区的回族音乐,新疆地区的维族音乐。河北省内的承德地区的满族音乐、蒙古族音乐,孟村地区的回族音乐等。其他散居地的民族学校可依据学生民族构成,选择适合的音乐内容进行开发。

(二) 综合原则中的传统音乐

民族学校的音乐校本课程不应局限于少数民族音乐。以少数民族音乐为主,其他传统音乐加以补充达到内容上的全面和综合。这种原则更适合于散居地的民族学校,在依据民族学校特色的前提下,综合所在地的传统音乐。例如石家庄地区的民族学校可以加入一些井陉拉花、山歌、丝弦的教学内容。保定地区还可以加入吹歌、音乐会、地方戏曲音乐内容。

(三)器乐原则

音乐校本课程中应有器乐部分。让学生掌握一件少数民族乐器的演奏能力。学习演奏乐器的过程是理解音乐、分析乐谱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音乐律制、记谱方法、乐器构造、制作方法也会有一定的了解,加了民族音乐的理解。

音乐本体的课程开发,要求民族学校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者不但要有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储备,近年来学术界有关民族音乐文化理论研究著述颇丰,有桑德诺瓦(和云峰)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还有杜亚雄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伍国栋的《白族音乐志》等,除此之外,还要利用民族音乐学中的田野调查法,深入民族地区去调研采风,得到最新的录音录像资料,分析整理,选取有用的素材加入到校本课程当中去。

三、以符合学生特点为步骤

《学记》有云:“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意思是要求教育者在实施中要循序渐进,不能超越学习次第顺序。音乐教育同样适用这一原则。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音乐校本课程更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前期要调查研究学生的接受能力、音乐基础、审美倾向,整合之后,得出各学段学生的特点,接受能力,设置合理的校本学习目标。前期注重兴趣的培养,中期以音乐内容简单为主,后期重视经典作品的学习。例如:在乐器演奏部分,分成以演奏姿势、乐器构造、技巧、乐谱、律制、独奏曲、合奏、即兴创编等顺序依次进行。歌唱部分,旋律简单、适中、复杂以及合适的音域范围顺序进行。舞蹈动作亦是如此。这就要求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者具有创编能力,注重前中后期的分配,适时创编一些练习曲、民族风格小唱、民族风舞蹈动作等。不同学校学情不同,不同学段学情不同,不能以一贯的眼光来对待,要适时改变开发策略,调整开发方式和方法。

在课程实施阶段,开发者要做好记录和反馈,及时反思课堂实践和得失,注意收集整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微调整。将课程开发视为是动态工作,抛弃一劳永逸的观念。

四、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以民族团结进步为归宿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范文6

【摘 要】文章从百幅经典名画的概念界定、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目标与内容、阶段性成果、反思五个方面探讨了《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的建设问题,旨在发展学生的美术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百幅经典名画;校本教材;研究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41-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可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美术课程体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据此,我们根据本校现实状况开展了《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一、百幅经典名画的概念界定

百幅经典名画是根据“三个基于”的选画原则,即基于在绘画史上具有转折性地位的名画,基于地方本土文化的名家名画,基于适应学校校本需求的名画,精选出中外从古到今的一百幅经典名画。入选的名画必须是在绘画史上具有教育意义、堪称典范、又广为人知的作品,入选作品必须在绘画表现的技术层面、组织构思的历史人文层面等能给学生带来启示。在具体的鉴赏学习中,通过对同一画家作品的延伸与拓宽,对同一主题、风格的其它同时期作品的知识链接,学生不仅仅是知道一百幅名画,而是系统地了解绘画作品的风格体系和绘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二、《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

1.坚持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的原则。新课标把“关注文化与生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提出了“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的教学建议,并在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出了“鼓励美术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和“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要求。

2.坚持以现有教材为主,校本教材为辅的原则。现行苏教版美术教材是江苏省根据新课标编撰的地方课程,它既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又结合了本地区的实际,所以是美术教学的基本教材。“百幅经典名画”的校本课程必须与苏教版的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进行拓展性学习,使美术课程真正体现以国家、地方课程为主,校本课程为辅的三级管理理念。

3.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学校实施“自主—创造型”管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以“培养新时期的绅士、淑女”为目标,致力于打造一种适合少年儿童发展的高品质的教育。从艺术层面上来看,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渊博、谈吐高雅、有爱心、尊重人格的人。开发“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4.坚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参与学校综合性美术创造活动中去,如美术节活动等,使他们能把美术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结合展示师生在美术活动中形成的成果,美化校园环境,促进校园高雅文化氛围的建设。

三、《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制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及能力发展的课程总目标及各学段的阶段性目标。根据选定的百幅名画,合理安排它们在各年级的学习比重,进而确定具体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名画的技能技法知识学习,如构图、色彩、形状等;名画的历史人文背景学习,包括创作背景、画家生平、作品寓意等。同时,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策略的研究,包括编撰教科书、教师用书与学生的练习册,开发网络学习平台,探究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和多元化评价体系。

四、《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1.百幅经典名画的选择。确定中西方名画分别占60%和40%的比例,在60幅中国名画中,以清朝末年为界,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大板块,古代选30幅、近现代选30幅;在40幅外国名画中,以19世纪为界,也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大板块,也各选20幅作品。

2.校本课程的总目标。通过《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3.校本课程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教学目标:通过观摩、讨论的方式,欣赏中外表现儿童题材的绘画作品,并用简短的话表达感受。教学内容:(中国古代5幅、中国现代5幅、外国5幅,内容略。)

第二学段(3~4年级)教学目标: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绘画作品,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与认识。教学内容:(中国古代8幅、中国现代8幅、外国8幅,内容略。)

第三学段(5~6年级)教学目标: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欣赏中外优秀绘画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画家信息,并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绘画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通过口头描述或写作等多种方式表达对绘画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能说出六幅以上经典绘画作品及其画家。教学内容:(中国古代10幅、中国现代8幅、外国10幅,内容略。)

第四学段(7~9年级)教学目标:①尝试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美术欣赏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②利用互联网、辞书或美术专业书籍等了解中外著名画家的作品及流派,知道中国美术史中5位以上的代表性画家及其作品,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③描述和分析绘画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并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教学内容:(中国古代15幅、中国现代15幅、外国20幅,内容略。)

4.教师参考用书的构架。遵循教材编写的导向性、典型性和启示性三原则,确定教师参考用书的构架,分作品赏析、知识链接两部分,完成了作品赏析的文字编写工作。邀请西画和国画类的相关教育专家,对初选的百幅经典名画的作者、代表作、文字评述进行审定,使文本更科学、严谨。通过网络平台和高清杂志等渠道,广泛收集百幅名画的高清图片资料,为教科书、教师用书、练习册、辅助材料的编写奠定基础。

5.实施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

(1)课程推进。课题组成员在各级各类公开课教学中,探索实践名画欣赏的教学方法,如《“星夜”赏析》、《中国古代人物画赏析——步辇图》、《山水画赏析》、《耕牛·战马》等。

(2)活动渗透。结合学校相关活动渗透名画学习,营造人文氛围,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如:名画临摹、名画改画创作、纸贴画、扇面画、柱子装饰、名画纸拎袋设计,美术节活动等,并与学校环境布置结合,如以高清仿真的名画图片对“星辰城市学校少年宫”作环境布置、初中教学楼楼面布置;用学生作品布置展厅、风雨操场用学生画的柱子画装饰;此外,还把教学楼橱窗作为名画宣传阵地,利用2013年学校台历来展示学生作品等。

(3)网络支撑。协同信息处开发了课题网络资源建设库和美术节专题博客平台,直观、快捷地向全校师生、家长传递美术节活动信息,实时呈现学生的活动成果,并为学生评价作品、交流心得提供平台。

五、《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反思

(1)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教师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提升了专业素养和教育科研水平,在校本课程教学实践中提高了教学法水平,多名课题组成员在学校的论文比赛和星辰杯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通过每年的美术节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了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学生学会了倾听和协作,体会了合作的快乐,发展了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名画改画创作、名画纸袋设计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美术课堂中如何有效渗透名画赏析,校本教材与现行教材如何自然衔接融合,如何编写学生用书,如何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并撰写成论文成果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