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双语课程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双语课程管理办法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282-02
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资格的高校独立学院,无论从理论视角,还是从实践视角而言,其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应用型人才;无论从师资或是从生源状况来看,独立学院与普通高等学校一样,具有实施双语教学的优质土壤。在全国掀起的这股双语教学浪潮中,三本独立学院也在逐渐引入双语教学。但是因为独立学院学生普遍英语应用能力不强,特别是听、说水平较差,所以双语课程要求应与其他普通高校有所区别,在强调双语课堂英语教授比例的同时,更应考虑到同学们的接受能力,适当地加大对课程内容的翻译内容,以循序渐进地方式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应用能力与增强专业知识功底。因此,独立学院的双语课程教学目标与评价体系应体现其特点与实用性。
一、独立学院双语课程教学目标
1.渐进式培养同学们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是语言能力,即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有语法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第二是运用语言有效地交流思想的能力,指在预先未知的真实(不是课堂上模拟的)情景中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填补信息沟,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的能力;第三是社会语言能力,要求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要有所了解,懂得何时、何地、何种场合对谁该用什么方式和态度说什么话,要求得体地使用语言达到交流的目的。独立学院的同学的英语基础较弱,一般只能完成机械的句型操练,掌握一般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技能,具有一定的语法能力和遣词造句的能力,但在双语课堂中往往表现为听不懂、读不快、张不开口、写不出。针对这种情况,独立学院的双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应首先是提高同学们的英语运用交际能力,可以用英语做一般的交流与沟通!
2.重点培养专业阅读能力。在一般的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在独立学院的双语课程中应侧重培养与专业有关的阅读能力。吸收语言和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靠听和读。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它有助于扩大专业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了解专业领域的最近研究状况。因此,在独立学院的双语教学中应尽可能加强听读训练,特别要增加泛读训练,也就是说独立学院的双语教师应在课程内容以外,指导学生进行大量与专业有关的课外阅读。这是迅速提高独立学院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与专业知识水平的捷径。泛读的材料来源主要是与专业有关的英语新闻、杂文以及各类论文。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在英语基础较差的独立学院的双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以下的阅读技能:(1)能使用各类词典、语法等工具书独立的阅读;(2)阅读专业词汇不超过30%的文段(包括图表和常见标志),能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把握文段的中心思想和主要事实;(3)能够把握所读材料的主要逻辑线索,时间和空间的顺序;(4)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5)能根据已知的事实推断出文段未直接写出的意思。
3.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双语专业自学能力。独立学院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是指学习与专业有关的知识和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和直接使用外语从事科研的能力,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外语水平及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在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对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并在未来的研究与就业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独立学院双语课程中教学效果的评估
根据独立学院的双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可将教学效果的评估建立一个较为详细的指标,以此来衡量双语教师在专业课程中的教学效果。但是因为独立学院的同学的英语基础与专业差异,我们建议在教学效果的评估中尽量采用动态评估方式,也就是说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分别评估,对同学们的英语与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提高做出较为全面的了解。针对同学们对该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我们可以得到较为清晰的认识。
同时,独立学院教学监管机构对于双语教师本身能力的测评也将提高和促进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可根据表2为双语课程教师评分,但值得注意的是因为独立学院双语课程的独特性,我们并不特别强调双语教师在课堂中使用英语的比例,同时我们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调整。评价等级中的1表示得5分,2表示可得4分,依次类推。该评价表总分为50分,45分即为优秀,40分为良好,30分为及格。
参考文献:
[1]Dochy F.Etc.E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a meta-analysis[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3,(13).
[2]James Rhem.Problem-Based Learning:An Introduction [EB/OL].http://省略/html/pi/9812/pbl_1.htm.
[3]米大丽,方厂云,等.“双语教学”效果评价及探索[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6):155-156.
[4]苏秦,杨鹏,张陵.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34-35.
双语课程管理办法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 教学改革 特色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079-02
本文基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数年来藏汉双语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总结分析了建设发展中的不足和改革经验,提出解决之道和发展思路,同时也为同类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一 源于学院教学改革的需要
根据学院教学改革的要求和发展需要,为了确立独具特色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找准专业技能教学与双语模式创新的结合点,全面落实国家关于高校民族教育的发展方针政策,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掌握计算机实用技术,把学生培养成精通民汉双语、熟练掌握计算机实用技术、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计算机科学系在四年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藏文信息处理)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勇于改革,推陈出新,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之路。
二 教学改革中遇到的两个主要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选择了以汉语为主、藏语为辅的课堂教学语言,选择了以实用技术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课程设置结构,选择这种模式的原因主要有:
1.计算机民语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我系现有专业教师30人,其中可以应用藏汉双语教学的教师4人,这4人都是硕士,其中副高职称2人、中级1人、初级1人。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这4位双语教师都能潜心教学和科研,尽心尽力,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成功的计算机藏汉双语教学模式,这些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我系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但这仍无法满足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纯藏语教学需要,也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个专业教学内容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现状。绝大多数专业课程的教学仍是以汉语为主,能实现双语教学的课程只有6门。
2.教材和教辅资料严重匮乏
在高校用藏语教授计算机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专业术语等的翻译没有形成全国统一标准,仅处于起步阶段,教材和各种教辅资料严重不足,如果在课堂上只用藏语教学,因为没有提供教材,现阶段是无法实现的。
3.藏语软件实验环境建设滞后
在学院的大力扶持下,我系购置了方正藏文书版系统30套,丰富了藏文教学软件,我们还搜集了各种藏文输入法,但教学需要的计算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数目庞杂,且更新速度快,无法实现所有软件藏文化。所有的努力只是杯水车薪,软件环境也无法保障藏语课堂主要用语的教学模式。
4.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结构的弊端
纵观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蒸蒸日上。但受我国传统的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习惯的影响,计算机专业也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如出一辙,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没有因地制宜地设置课程,脱离实际需要,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为地方输送实用型人才的作用。我校是一所刚刚升本的民族高校,教学建设必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我们认为本专业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能在藏区工作和为藏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实用人才。如果我们的课程结构缺乏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联系,宽口径的人才培养与专业特长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准,专业课程设置仅围绕着学科方向进行,没有从地方经济社会实际需求的角度来审视,就难以满足为民族地区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三 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落实学院教学改革精神,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能力培养的中心地位,我系加强了实用软件类课程教学学时数和实践教学内容、实训内容的改革,同时也加大了藏汉双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力度。我们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找到适应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藏汉双语教学的中心点,力求在改革中完成高校民族教育赋予我们的重任。
完全依赖民族语言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偏重理论教学的专业课程结构也不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所以本专业的建设必须走出一条特色鲜明、切实可行的建设之路。为此,在这四年的专业建设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做出较大调整
我们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观念,本专业包括课程设置在内的所有教学改革都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必须立足现实,把实现学生毕业后能快速上岗作为培养目标。为了体现能力培养的中心地位,我们加强了对实用软件类课程的教学要求,调整了教学计划,增加了应用软件类课程的教学学时数,专业课程结构做出了重大改革。
第一,课程结构做出较大调整。针对目前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形势及学生生源现状,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对传统的课程结构和设计进行了改革,注重加强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应用型课程的课时量,整个课程结构与传统计算机应用专业相比,可谓是大胆创新,这也更符合我校教学改革的精神。我们只保留了少数的主干课程,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的课时压缩较大,同时我们又增加了《计算机工具软件》《平面图形处理》《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非线性编辑技术》《ACCESS数据库》《方正书版(藏文版)》和《网页设计》等课程的课时量,还增加了《基础藏语》《应用文写作》等语言课程,另外还设计了《局域网组网》《音视频处理》等实训课。砍掉了《微机原理》《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离散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高等物理》等偏重理论的课程,保留下来的如《数据结构》和《操作系统》等传统课程有的缩减了课时,有的安排到专业选修课程中,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幅度较大。
第二,教学环节注重操作技能培训,淡化理论知识灌输。本专业课程分为通识课、专业课和职业课三类,其中通识课和职业课是严格执行学院统一的教学计划,专业课又分为基础课、发展课和方向课三个层次。专业课程总课时量是1000课时,其中实用软件类课程占600课时,是专业课课时量的60%。
2.以汉语为主、民语为辅的课堂教学用语
第一,学生状况分析:我系的双语学生总体上可以分成两类,“藏加汉”和“汉加藏”;第二,师资力量分析;第三,课堂教学用语的选择。
四 保障措施
1.建立定期研讨专业建设的机制
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专业建设的研讨工作是专业建设工作能长期有效、持续发展的保障。专业建设研究是对整个专业的建设进行科学分析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设计和尝试改革的过程,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进行专业建设的研讨,研讨内容为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堂教学、教材处理、教材开发、精品课程建设、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全员听评课、援教顶岗实习等。
2.落实学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和教学管理行为
为了加强本科教学管理,提升办学水平,学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教学工作规范和建设实施管理办法,对本科教学各主要环节和建设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标准,我们在执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细化、量化教学工作,结合我系办学特色实际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学质量评估与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材管理和学籍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在落实上要狠下工夫,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顺利实施。
3.完善教学质量控制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要进一步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和实施。通过教学质量监控的运行,我们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把结果分别反馈给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并对整改意见的落实进行动态监控,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4.健全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是检验和评价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我们要突破原来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方法,强调多层面、多角度的考核方式,形成由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体系。对专业课程主要从考勤、作业、实验、作品设计的成绩和期末考查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对援教顶岗、支教实习主要从校内实习前试讲成绩、教案成绩、实习学校评定成绩三部分组成,每种评价侧重不同、权重不同,组成了全方位考评学生的评价体系。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允许学生用藏汉双语创作,鼓励开发藏文软件和藏文网站,提供优秀作品展示平台。
参考文献
[1]张尧学.关于创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4(10)
[2]黄维通、许忠信、朱小梅等.中外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比较[J].计算机教育,2005(5)
[3]吴成茂、刘尘尘、柳刚.加强计算机专业建设提高本专业学生就业能力[J].科技信息,2006(4)
[4]雷景生、康耀红、钟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整合[J].海南大学学报,2005(12)
[5]骆斌、张大良、邵栋.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05(1)
[6]潘洪军.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构建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5(4)
双语课程管理办法范文3
一、国际化
世界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会计的国际化。它要求各高校更新会计观念和会计专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要求培养能够通晓国际会计惯例、有熟练专业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外向型”、“高素质”成了时代的要求。
1.国内“留学”。这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一种形式,四年都在国内学习。国内大学与外国教育机构共同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引进国外教材,采用双语教学。培养学生成为掌握会计理论、方法与技能,了解国际会计发展新动向,熟悉与国际会计有关的专业知识和国际会计准则,有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英语交流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跨国公司和涉外经济部门的会计业务及管理工作的开拓型、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型专门人才。
上海财经大学先后与英国的南安普敦大学,美国的韦伯斯特大学等多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开设有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银行与国际金融、数量经济、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其中会计学专业分ACCA、CGA、美国会计三个专门方向。中外合作本科教育项目近半数课程配备双语师资力量,授课教师绝大部分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60%以上具有国外学习背景;外语听说课程全部由外籍教师授课。同时,学校还聘任了大量的外籍教师为学生讲授专业课程,目前三分之一以上的专业课程都由外籍教师授课。
2.留学直通车。2003年3月1日,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4年6月2日,教育部公布的相关实施办法规定:中国教育机构可以采取与相应层次和类别的外国教育机构共同制定教育教学计划,颁发中国学历、学位证书或者外国学历、学位证书,在中国境外实施部分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是首批与国外大学开办合作教育项目的院校之一,它的会计学专业与英国贝德福德大学合作开办。国内学习1~2年,国外学习2年,毕业时,国家统招生可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学士学位和外方合作大学学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共同举办“会计学——国际会计中澳班”。采用“3+1”的教学方式,先在国内学习三年,然后赴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再学习一年。第三学年学习由科廷科技大学和该校教师共同授课的4门课程,使用科廷科技大学的教材、英文教学和考试。第四学年,在科廷科技大学学习8门课程。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将获得科廷科技大学的学士学位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学士学位。
3.双语教学。教育部2001年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为推动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很多大学制定了具体管理办法。双语教学,是指在教材使用、课堂讲授、期末考试等教学环节同时使用英语和汉语并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教学活动。会计学专业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通晓国际会计审计准则和现代公司理财方法,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强,能熟练运用英语从事会计事务和财务管理,成为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专业人才。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双语教学实验班部分专业课程使用国际通用的英语原版教材,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国内会计基本理论和实务技能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国际会计审计准则,使其具备适应会计国际化环境的执业能力。该校会计学专业(双语班)开设了会计学导论、初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学、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8门双语课程,共504学时34学分。
4.语言+专业。近年来,我国的外语类大学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探索出“语言+专业”的办学模式。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外语学院等都创办了会计学专业。它们的共同点是培养掌握会计方法与理论,掌握中外会计、审计实务,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能用英语作为工作环境交流工具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北京外国语大学会计专业英语必修课有精读、听力、口语、泛读4门,共864学时48学分。还可以修英语双学位课程,内容包括英美文化与社会概况、语音、经贸英语、英美文学简介、时事英语、英语写作、英汉笔译、英汉口译、英语阅读与评论、论文写作,共576学时32学分。
二、专门化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分设十一个学科门类,管理学门类下设5个二级类,会计学是工商管理二级类的18种专业之一,代码110203。于是,各校把原来的国际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都改为会计学。但开放的会计市场需要高质量、有特色的人才。于是,有些大学走特色之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为适应会计职业化的要求,开办了会计学的若干专门化方向。
1.会计学(CPA方向)。CPA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中坚力量。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维护,需要强有力的CPA队伍。1994年,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认定全国首批七所试点院校可招收CPA专业方向学生。迄今已有二十多所院校,如中央财经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湖南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
CPA课程基本上采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统编教材,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概论、审计实务、会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审计等。培养掌握CPA执业理论、方法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诚信品德和熟练的会计与审计技能,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综合文化素质强的CPA执业人才。
2.会计学(CGA方向)。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成立于1908年,是经加拿大国会批准可以在加拿大执业的会计团体。1993年,为了帮助和促进会计行业在中加两国的发展,培养下一代会计师,希望他们能够达到国际标准以促进全球会计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了增加和提高协会会员的数量和质量,CGA应中国政府之邀,在加拿大国家发展署的资助下进入中国。
目前,我国已有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中华女子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等与CGA建立了合作关系。它们引进CGA部分原版英文教程,开设会计学(CGA方向)本科专业。CGA课程共18门,培训课程共14门,涉及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管理和IT等领域。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校的课程考试,成绩达到65分以上,即可获得CGA相应课程的豁免,无需参加全球考(TX1除外)。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成绩合格,可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同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PACE级和TX1的培训和全球统考,最终获得CGA资格。
3.会计学(ACCA方向)。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成立于1904年,是目前世界上领先的专业会计师团体,也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全球性专业会计师组织,目前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9.6万名学员和11.5万名会员。ACCA的宗旨是为那些愿意在财会、金融和管理领域一展宏图的能人志士,在其职业生涯的全程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机会。20世纪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的迅速发展,ACCA开始致力于发展中国事务。
目前,ACCA在我国大陆已经拥有1.7万名会员和学员。ACCA分别在上海、北京和广州设立了办事处,在全国主要城市设有20多个考点、30多个培训中心。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审计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江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开设了会计学(ACCA方向)本科专业。
4.会计学(国际会计方向)。一些大学部分引进国外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为跨国公司、涉外企业、外经贸企业、金融机构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理论、管理理论和会计理论、会计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英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熟悉国际经济与贸易知识的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
2002年,江西财经大学创办国际学院本科教学试验班。设有会计学(国际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金融学(国际金融)三个专业。国际学院在教学上有以下几个特色: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引进英文原版教材,主要专业课程用英语授课。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听到外籍教师、专家的讲课与讲座。
此外,会计学专门化方向还有上海财经大学的会计学(美国会计方向)、东华大学的会计学(涉外会计方向)、浙江财经学院的会计学(网络会计方向)等。
三、通识化
为了维护教育公平,教育行政部门禁止中小学举办各种形式的实验班。大学却大不一样,各种实验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中山大学的逸仙班、武汉大学的实验班等。这些实验班强调宽基础、多口径的通识教育,
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学生根据培养方案,学习基础课程,
三、四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较为广博宽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较高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适应性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种实验班有一部分学生会选择会计学专业,可以认为是会计学专业一种新的培养方式。
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于2001年启动的以老校长的名字命名的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计划,2007年9月升级为元培学院。实验班努力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办学方针,具体内容包括:①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按文理两类招生入学后,主要学习通识教育选修课和学科大类平台课。②自主选择课程和专业。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自由选择通识教育课和平台课,一般在第二学期末,提出专业意向申请,第三学期期末确定最终的专业方向,之后在有关院系选课,修学各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专业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③学分制。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在3~6年内完成学业。④导师制。学校从各院系聘请34位资深教授作为导师,对学生进行选课、选专业、学习内容及方法、研究方向等指导。⑤学生在高年级进入专业后仍保持原有行政班级,统一由元培学院管理。
双语课程管理办法范文4
2011年3月,新疆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历史、思想政治、中文、维吾尔语、数学、物理等10个专业、107名各族学生由笔者带队,到和田地区策勒县进行了八个月的实习支教。在支教过程中,笔者通过实地走访、座谈、听课、上课、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和田地区农村少数民族教育教学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
一、策勒县农村少数民族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
策勒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73所,在校学生总数18442名,教职工总数1921名,专职教师1687名。其中,维吾尔族教师1601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94.90%,汉族教师81人,占4.80%,其他民族5人,占0.30%。几年来,策勒县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双语班已达217个,在校生6804名。
(一)“两免一补”全面实施,“四化”基本得以实现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对教育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对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的加大,使得策勒县校园、校舍面貌焕然一新;现代教学设施及办公设备基本配备齐全。截止2011年,全县建成县级花园学校69所,绿色学校72所,中小学基本达到绿化、硬化、美化、净化的“四化”要求。“两免一补”全面实施,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二)建章立制,推进教学制度管理
策勒县教育部门在力争自治区、国家财政投入的同时,以抓教学质量为中心开展工作。先后出台了《教师管理制度》《双语教师培训管理制度》《教学工作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农村少数民族教师队伍建设,明确教师工作的各项内容和要求,强化教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选派学校领导、教学骨干至疆内外进修学习,努力提升学校领导的管理水平及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引进考核机制,实施教学目标管理
策勒县教育局将全县高考情况、疆外高中班、疆内初中班三项升学指标与教育局教学分管领导、教研室、双语办等教学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捆绑。每人有联系学校,实行包干负责制,纳入绩效考核,与包干学校同奖同罚。学校再将升学指标分解到班级、教师。学校领导、教师上上下下,人人有指标,个个有任务,目的是奖勤罚懒,避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如城乡结合部的县三小,小学疆内初中班升学考试,多年为零,实行包干奖励的第一年,就有7名学生过线,教师、校长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奖励。2011年,该校又有23名学生过线,全校上下倍受鼓舞。
(四)积极推进双语教学,营造双语学习氛围
策勒县积极响应自治区的号召,努力营造汉语学习的氛围,大力支持教师开展双语教学,提升农村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策勒县教育局出台了《双语教师培训管理制度》,明确参加双语培训教师的任务和要求,实行一年一考,不断巩固和提高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水平。借助每年一届的“双语口语大赛”等活动,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学汉语、用汉语。通过各种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才艺,激发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对涌现出的优秀“双语宝贝”“双语儿童”“双语少年”及其父母、教师,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隆重的表彰和奖励,县委书记、县长上台颁奖,电视台转播,目的是在农村营造上上下下学汉语、用汉语的社会氛围。
二、策勒县少数民族农牧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务性工作多,影响工作效率
在调研过程中,上至教育局领导、学校领导,下至普通教师,大家感受最多的就是各个级别、各种形式的会议、检查太过频繁。领导干部陷于文山会海之中,难以静下心来,走进学校、深入课堂。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研讨都要给检查让路,部分老师加班加点赶制检查材料。
(二)教研员角色定位不明确,工作成效有待提高
策勒县教育局在编制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为主干学科配备了9名少数民族教研员,但由于农村学校点多面广,加之事务性工作太多,教研员忙碌于看记录、听汇报,检查教学各环节,缺少听课与交流。
(三)教研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校明确规定教研活动要有计划、有安排,县城部分学校也能够按学科定期开展教师间相互听课、评课活动,如县一小、二小等。但也有部分学校教研活动没有明确的时间、内容和主题,领导、教师间的听课变成了老生常谈、应付差事,甚至于弄虚作假。不少乡村学校的教研活动变成了读报纸杂志、抄教案、听听课。一线教师普遍反映学校的教研活动没有吸收力,多是纸上谈兵,隔靴搔痒,缺少针对性、实效性。
(四)汉语教学要求与师资水平不匹配
汉语教学作为双语教学的抓手,其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成败。策勒县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地,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一是有限的几个汉族教师多由甘肃、陕西、四川农村招聘而来,汉语教学过程中无法使用维吾尔语向学生解释和说明。二是乡村维吾尔族汉语教师,汉语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维吾尔族教师在汉语教研活动中,交流表达存在明显障碍,不习惯也不能流利地用汉语交流表达。三是对汉语教学关注、研究不够,对汉语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认识不到位,教学方法、评价手段呆板、机械。
(五)双语教学推进过快,加重师生负担
策勒县在实施汉语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地区的要求,曾一度将数学、物理、化学、科学、信息技术等理科课程换成全国统编的人教版教材,汉语换成人教版语文教材,由于缺少对实际情况的调研,这一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加重了教师以及学生的负担。经过反思和调研,策勒县依据实际,在汉语环境相对较好的县城学校实施多门课程双语教学。乡村学校除使用专门为农牧区编写的汉语教材外,全部使用民文教材,鼓励民族教师在数学、物理、化学、科学、信息技术等理科课程教学中使用民、汉两种语言授课。
(六)目标不明确,影响培训效果
近年来,随着自治区双语教育投入的加大,地区级、省级、国家级培训规格不断提高,培训形式不断增多,存在的问题也就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汉语水平达不到规定的等级要求,无法适应汉语学习。二是培训专业与任教学科不对口,造成学习困难、学无所用。三是一些教师由于个人原因,不愿长时间外出学习。
(七)教师尚未充分使用远程教育网等教育资源
农村远程教育网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无限量的文字、图片、视频教育资源,同时还为教师在线学习、交流、答疑、办公等提供了技术支持。特别是新疆农村远程教育网,考虑到少数民族农牧区语言的实际情况,及时提供大量的民、汉教育教学资料。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教师查找资料、收集资料、交流分享意识淡薄,信息闭塞,观念落后,满足于现有的课本、教学参考、作业。
(八)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难以形成合力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策勒县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得到较好的落实,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牧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两免一补”、学前双语免费教育更是深入人心,小学、初中的入学率得到根本保障。但由于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导致家庭教育较为滞后。在家庭中难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只靠学校教育难以形成合力。
三、策勒县少数民族农牧区教育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策勒县教育教学呈现出来的问题和现象有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我们应从具体问题入手,落实制度建设,推进新疆少数民族农牧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关注一线教师生存状态
策勒县中小学办学条件及教师待遇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学校进行合并或撤销,合理布局、集中办学,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农村教师住房、交通、职称等实际问题。国家、自治区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对农村艰苦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艰苦地区给予倾斜,关注少数民族农牧区教师的生存状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吸收疆内外的优秀大学生到新疆少数民族农牧区工作。
(二)通过开展教研活动,切实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农村教研工作的重点是规范教师日常教学环节,通过对课堂教学进行观摩、分析、交流、研讨,使教师在备课、上课、评课过程中,磨练教学基本功,提升对教育教学理论认识的水平。教研活动是教师业务学习和理论学习的重要形式和载体。教师间的相互听课、教师读书报告会、基本功训练展示、名师观摩、学习汇报、擂台赛、小课题研究等都是农村学校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学校教研活动不能流于形式,变成教师的负担,一定要重视活动的内容和质量,通过教研活动能够真正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三)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标准是什么,一直是新疆少数民族农牧区教育的难题。不同地区、不同学段应该有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和标准。双语教学模式首先取决于当地的语言环境、语言条件,其次要考虑师资条件,再次要考虑当地中小学生的汉语水平。应该注重实效,努力营造轻松、和谐、富有趣味的教学情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应给学生创设尽可能多的汉语学习氛围,引导他们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课外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使用汉语进行表达和交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多种模式并存,城乡区别对待仍然是新疆少数民族农牧区双语教学的基本思路。
(四)开掘资源,拓宽视野,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
电脑、网络已全部进入县城中小学教师办公室,电视、录像机也进入每间教室。乡级中小学全部配置了网络宽带、计算机房、电视节目接收设备。同时,包括村级学校在内的所有学校、幼儿园全部配备了民、汉两种语言的教育教学光盘,涉及了理论讲座、学科辅导、教学案例、名师课堂等众多内容。现代教育要求教师终身学习,计算机以及远程教育技术是教师学习提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师要学习应用远程教育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与时俱进,做新时期的学习型教师。
(五)家校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应积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交流,最大程度地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如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明确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协助学校开展工作;积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监督和督促孩子及时完成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双语课程管理办法范文5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建设目标;引领带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214-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要求日益凸显,特别是随着外企大规模的进入中国市场,急需要一大批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基础技术型人才。而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在我国各类高等职业院校中,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形成了一批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江苏省获批的15所院校之一,其中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为我校5个示范骨干建设专业之一。借助此次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机遇,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与荷兰泽兰德(HZ)大学Delta Academy合作开设了“综合水资源管理技术”专业,以合作项目的形式开展了一系列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工作。
一、建立明确的国际人才培养建设目标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作为国家骨干示范专业建设项目,专业既有适应中国经济以及环保产业高速发展的行业优势,又有学院地处国家级化工产业基地的区域优势和行业优势;《综合水资源管理技术》系我院引进荷兰HZ大学Delta Academy先进的教学计划、教材等教学资源而开设的一个中外合作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必要的环境污染物监测治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熟练使用英语,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交流组织协调能力,在环境保护技术应用以及国际环境保护合作、交流等岗位的复合型、技能型国际化人才。中荷合作班学生在完成国内三年学习并取得专科毕业证的基础上,可申请去泽兰德大学(HZ)继续攻读本科学士学位。依据学院和专业建设方案,本合作项目拟定如下建设目标。
1.引进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及其管理机制。以国际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为指南,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以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法为手段,以培养适应我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技能型环保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规范科学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及其管理机制。
2.优化合作项目设置,创建优势项目品牌。在前期合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荷兰HZ大学的交流与合作,优化综合水资源管理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强化双方优势资源的互补,将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综合水资源管理)合作项目办成国内一流的中外合作办学优势品牌项目。
3.抓合作契机,建设高水平双语教师队伍。以学院和专业发展为抓手,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和海外直通车项目的优势和契机,选派骨干教师赴海外进行职业教育理念、双语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的进修与培养,建设一支适应我院中外合作办学需要的高水平基础英语教师队伍和专业教师队伍,形成核心教学力量,大力培养和提升中外合作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完全达到出国学习的英语水平要求,创立我院中外合作办学的英语教学品牌,并辐射全院的英语教学。
4.大力引进和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发展我院的国际交流合作品牌。紧密结合我院中外合作办学实际和需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课程、原版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籍以及教育管理办法,大力推进中英文双语教学和全英语教学,积极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办法,促进我院的教育国际化进程,打造学院的国际交流合作品牌;以合作为手段,创建中外合作专业精品课程和英语授课精品课程。
二、形成鲜明的国际人才培养特色
1.高水平的专业知名度。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教、学、做一体化”多功能实训基地,基地设施完善,技术一流,是一个集生产、教学与科研与一身国家级专业实训基地。(荷兰HZ大学(http://hz.nl/HZ/EN/)的荷兰名称是:HOGESCHOOLZEELAND,是荷兰政府创办,并且由荷兰教育与科学部直接拨款和管理的应用科技大学,该校是荷兰教育部注册的国际性国立综合性大学,连续多年荣获全荷兰学用结合型(高职)大学前十名。该大学的理念是:未来HZ大学的学生将会活跃在世界各个领域。综合水资源专业(Integrated water management)隶属于HZ大学Delta Academy),专业不仅具有荷兰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和水资源管理技术的专业优势,而且由于该校所处河流、沼泽、半咸水、盐水等不同类型水资源混杂的区域,为专业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HZ大学的综合水资源管理专业已在为荷兰名列前茅(详见:http:///2010/school/2010-06-06-97.shtml)。
2.高水平的国内教师队伍和外籍专家教师队伍。本合作项目拥有一支企业实践经验丰富、双语教学能力强的国内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的外籍专家教师队伍,国内教师队伍已有6人赴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游学、进修,50%的中方专业课程进行了双语教学,6门引进的专业核心课程由HZ大学精心选派的专业主讲外籍教师和专家全英语授课,其中部分外籍教师为HZ大学从荷兰国内著名高校、国际跨过公司以及政府所聘请,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英语应用能力与专业知识及技能同步提高。
3.畅通的交流途径和合作方式。在学生出境、出国交流方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努力为合作专业学生提供畅通的出国、出境交流学习的机会,并制定了相关激励措施和政策:首先,每年选派优秀的专业学生到HZ大学进行1~2月的交流学习,并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其次,学院不定期邀请荷兰、美国、加拿大等国外高校的学生、老师到校,与专业学生进行交流;此外,学院与台湾大仁科技大学、龙华科技大学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学院不仅定期邀请大仁大学的环保专家来学院进行访问、讲座外,每年还选派优秀学生去台湾大仁科技大学进行一学期的游学访问。同时台湾、荷兰高校的环境类学生来校游学也给我院学生提供了拓宽国际视野的渠道。近3年来,每年学院安排50名教师到海外、境外交流访问。
三、示范性高职院校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引领带动作用
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其本在建设,意在示范,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骨干高等职业院校或专业,引领和带动其他相关职业院校和专业提高自身发展水平,以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向前发展。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通过以中外合作项目的形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逐步完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综合水资源管理)中外合作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化视野和适应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同时不断引进吸收HZ大学先进的实践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育教学资源,如Practice、Project以及Field work等,并进一步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以及考核评价制度。通过这些合作项目的建设,该专业整体实力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升。2009和2010年,在教育部高职高专环保气象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全国首届环境监测技能大赛上,该专业代表队连续两届获得团体一等奖,并获得个人单项一等奖13人次。2009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0721班相继荣获江苏省先进班集体和全国先进班集体的光荣称号。环境专业社团“寸草环保协会”先后获得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颁发的优秀奖;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团省委等单位评为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以及暑期“三下乡”调查报告一等奖。所有的这些成果和荣誉的获得,使得该专业在全院成为了标杆专业,形成极大的引领带动作用,其他相关专业由此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开展相应地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总之,高职教育在我国办学实力不断增强,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最有条件也最有能力开展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探索,由此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以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孔韬,陈汉平.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院,2011,27(1):6-9.
[2]刘伟.示范性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树立及策略[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11-14.
双语课程管理办法范文6
【关键词】外专 聘请 管理 效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国际人才竞争日益加剧,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人才以应对全球化挑战,已成为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部门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为培养出更高质量的、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的国际型综合人才,高校的国际化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而外国专家(以下简称外专)的引进工作是高校国际化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外专的引进,有利于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促进人才的培养和相关学科的建设,提高校园的国际化氛围,提高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引智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然而,高校在扩大聘请规模的同时,在外专的聘请和管理中还存在着聘请效益不高等一些问题。本文就外专聘请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提高聘请效益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1 高校外专聘请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目前各大高校外专聘请与管理的现状,在广东省的22所高校中作了问卷调查及访谈。问卷就外专的聘请目的、招聘渠道、管理体系、外专教学管理等方面作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外专的聘请和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1 外专聘请的目的与目标比较局限
根据问卷调查,22所高校招聘来的外专主要是安排语言或专业课教学,部分外专参与一些科研工作。只有2所高校有邀请外专参与相关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的工作;有3所高校通过外专与国外的大学建立起联系。由于很多外专都有比较深厚的专业背景,获得博士学位,有的在国外高校或公司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是某些专业领域的专家。如果仅仅安排其教授语言或一两门专业课,这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很多外专完全可以参与到学校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中去,把国外大学先进的模式和方法引入国内的高校。
1.2 招聘外专的渠道相对不足
在所调查的22所高校中,86%的高校主要的招聘渠道都是接受外专自荐,少部分是通过中介机构或其它合作机构推荐。对于自荐的外专,若其未在中国其它学校任教,学校很难掌握外专的背景,仅仅通过面试也很难了解外专的性格、责任心、生活方面的一些情况,因此,这样聘来的外专风险较大。外专招聘过来后,只有1/3的高校有较详细的岗前培训。因此,时有合同纠纷发生或有的外专因教学质量不合格而被解聘。有的外专是第一次来华教学,对中国学生的特点不太了解。即使是在曾经在中国教过学的外专,由于不同学校的学生水平或专业的不同,也必需经过岗前培训,事先了解该校学生的特点,才能因材施教,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各大高校所聘请的外专水平都参差不齐。如何拓展招聘渠道招聘到更多优秀的外专是各大高校目前都在思考的问题。
1.3 外专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在调查的22所高校中,外专的管理体系大都是由主管校领导、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和各学院外事秘书组成的三层管理体系,但有的学校各学院并没有专职的外事秘书,由人事秘书或其它老师兼任,并没有太多的精力放在外专的管理上,导致有时对外专的服务不够迅速和到位。
有的学校各学院都安排了专职的外事秘书,但外语沟通和交流能力不强,影响工作的效率,且外事秘书对高校引进外专的相关政策和规定、相关涉外法律法规及外交礼仪不太熟悉,缺乏对异国文化历史背景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遇中外文化发生冲突时,不知如何妥善处理,容易使外专产生误会,影响外专工作的积极性。
1.4 对外专的教学管理力度不够
为提高外专的教学质量,帮助他们改进教学,定期对外专的教学作出评估,把一些专业的意见反馈给外专是非常必要的。对于评估的频率,一学期应至少安排两次。第一次评估后,外专就能初步知道自己这段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如何,收集到的建议可帮助其在下一阶段改进教学方案与方法。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评估,通过评估结果外专就能知道自己作了改进以后的效果如何,是否还需做进一步改进。因此,一学期最好做两次以上的评估,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外专的教学。但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只有1/3的学校对语言类外专进行了教学评估,2/3的学校对专业类外专进行了教学评估,只有不到1/3的学校对所有外专的教学都进行了评估。对于评估的频率,一年一次和一学期一次的学校都占45%,一学期两次的学校只占10%。
每位外专应该配备一名合作老师,以协助其教学并解决教学上遇到的一些问题。但根据问卷调查,22所高校中只有约10%的高校做到了为每位外专配备合作老师,约20%的高校没有为外专配备合作老师,其它高校只是为部分外专配备了合作老师。
2 提高外专聘请与管理工作效益的具体策略
2.1 新的形势下,制定好外专聘请与管理的新目标
(1)在各学校对国际化日益重视的今天,外专聘请的目的和目标必须赋予更多国际化内容。通过扩大外专引进的规模,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氛围;通过外专的英文授课,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沟通能力的学生;通过外专与国外高校的关系,充分发挥外专的桥梁作用,引进更多优秀的外专来校教学或合作科研,或与国外大学建立起合作交流的关系,互相派出老师和学生,这样不仅从整体上促进了国内高校的国际化,也使老师和学生有更多和国外大学交流的机会。
(2)各学院在根据自身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发展的需要认真制定聘请计划和目标的同时,也必需把提高外专的聘请效益作为一项目标,充分发挥外专资源,物尽其用。如语言类外专可以安排其在课后给全校的学生做一些关于如何学习外语或关于文化方面的讲座。很多语言类外专也都有其它的专业背景,在各专业领域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也可安排其做讲座,介绍其专业领域内的一些知识和发展动态,这样使更大范围的学生受益。我校从去年开始已组织所有博士生公共英语课的外专给全校的博士生开设系列讲座,每周五晚上都有不同主题的外专讲座,并规定每位博士生必须至少参加三个讲座,讲座后要写听后感。这样,学生不仅能获得更多专业领域或英语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听力水平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又如目前很多高校的部分课程都实行了双语教学或全英教学,但由于找不到合适的老师,这些课程只占很小一部分。我们可以在学校挑选一些英语基础较好的而又有意进行双语教学的老师,让外专来对他们的口语等进行培训,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使他们有能力胜任双语教学或全英教学。
2.2 拓展外专聘请渠道,争取聘到更多更优秀的外专
发挥各方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利用各种方式,努力拓宽聘请外专的渠道。
(1)积极开拓官方渠道。一是通过我驻外使领馆教育处、驻华大使馆或领事馆推荐人选;二是通过中国政府有关部门与国外政府部门或组织签定协议,聘请由政府部门推荐的符合条件的外专;三是通过各省成立的正规引智中介机构推荐人选[1]。对于第二种官方渠道,加入了中美富布赖特项目的学校可积极申报来华专家子项目,争取从美国高校派来的高水平学者。
(2)尽可能寻找更多更可靠的非官方渠道。一是通过有校际交流关系的大学推荐合适人选;二是通过海外校友或国际间的民间友好组织推荐人选;三是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的功能,通过互连网向世界发送招聘启事,扩大选聘范围;四是充分利用学校中方教职员工或外专推荐合适人选。
2.3 做好外专聘任工作
做好外专的聘任工作是提高外专聘请效益的首要工作。首先我们必须对外专的资质和背景做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和审查。按照《高等学校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和外籍教师的规定》中的条款“聘请对象为一般语言外籍教师者,应有本科以上学历,受过语言教学的专门训练并具有一定的语言教学经验。”[2]严格审查外专的背景。若外专在国内其它高校工作过,一定要打电话向对方相关的管理人员咨询情况,了解该外专在校的工作表现、生活管理情况,并了解其性格及综合素质等各方面情况。在面试时,应仔细考察外专的教学能力和方法,根据学院的教学需求确定是否合适,避免盲目聘请。在聘任外专时,尽可能聘任通过官方渠道或可靠的非官方渠道获得的外专资源。若需要聘用自荐的外专时,在资料审查和面试的过程中,我们就必须更小心谨慎。
2.4 做好外专的岗前培训工作
在外专到校后,我们必须对其进行详细的岗前培训,使其对中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学校的规章制度、合同条款有充分的了解,避免其因不清楚而触犯法律或某些规定,避免合同纠纷。其次,还应向其介绍学院的教学情况、课程安排、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让其能够更快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对于在校生活方面的一些信息,如交通信息、地图、购物点等,乃至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等,也应尽可能详细地告诉外专,帮助其更快地熟悉周围的环境,融入到新的生活中,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2.5 完善外专的管理体系
(1)外专的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较强的工作,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学校应建立起主管校领导、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或人事处、教务处或研究生院、各学院外事秘书组成的三层管理体系。主管校领导为主要负责人,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人事处负责聘任与行政管理工作,教务处、研究生院负责具体教学管理,各学院外事秘书负责与外专联系,做好后勤等各项服务。通过这种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协调配合的管理方法,对外专在行政、教学、后勤等各方面做好高效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2)要对外专进行有效的管理和高效的服务,还必须培养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严谨、人员精干的外事工作人员。外事工作人员首先必须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高度的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敏感性,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其次,外事工作人员必须熟悉学校对外专的管理办法,并严格遵照管理办法进行外专的管理;为给外专提供更高效的服务,外事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有很强的外语交际能力,而且要尽可能多了解国际交往的礼仪和国外的文化习俗,避免和外专产生误会;外事工作人员还必须有很强的涉外保密意识,处理好保密和对外友好的关系,并树立“外事无小事”的意识,培养强烈的责任感,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将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
2.6 做好外专教学管理工作
(1)对外专的教学评估是促进其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学校应制定详尽完善的外专教学评估系统,包括学生评估、外专自评、专家组评估。学生可从自身的角度,根据自己想学到的东西,来对外专的教学提出一些建议,而专家组的专家们往往都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了解学生的特点,他们更能从老师的角度,根据多年的经验给出更专业的建议。这些建议都将有利于外专改进他们的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评估的次数,应做到一学期两次以上,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外专改进教学,并检查改进的效果如何。
(2)合作老师在外专的教学上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合作老师可经常一对一地跟外专沟通,帮助其解决教学上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建议。如他可以帮助外专更深入了解学校情况、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水平、教学环境和教材情况等;可随堂听课,在课堂上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同时对外专的教学进行监督,在对外专的教学进行评估时,合作老师可以给出更多的建议;合作老师也充当了学院管理部门与外专之间的桥梁作用,外专在生活上有任何困难,合作老师也可适当帮忙解决;向外专反馈教学评估的结果,并可与外专交流教学经验;合作老师还可学习外专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外专来校开设的一些课程,讲授的是某领域内比较前沿的知识,对于合作老师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应该努力掌握,并做到外专走后,可以代替外专来开设这门课程。这样使外专的聘请效益能一直延续下去。
(3)各学院的老师平时应与外专在教学上多进行交流。学院与教学相关的讨论会议,也应邀请外专参加,让外专更了解学院的教学和学生的情况,加强外专与学院老师之间的沟通,互相学习教学经验,把彼此好的方法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4)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外专的聘请效益,还可邀请外专参与课后的一些英语活动,如参加英语城、英语沙龙等,或邀请其参加学校英文演讲、戏剧比赛的评委,或参与学校英文报纸的编辑或审稿工作。对于这些课后的活动,外专大部分都很乐意参加。外专的参与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自己也能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就感和乐趣。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人才竞争日益加剧,国家提出了人才强国的战略,引智工作的重要性也更为突出。做好引智工作,不仅仅是扩大外专的聘请规模,更重要的是提高外专的聘请效益,使引智工作真正能促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真正实现人才强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