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范文1

【关 键 词】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创新思维

【作者简介】 刘丽君,江苏省江阴市天华艺术学校教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大成智慧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实践”(批准号:B-b/2011/02/088)的成果之一。

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小学生思维活跃,常有不囿于常理的思维光芒闪现,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最佳智能的结构,增强创新意识。为此,江苏省江阴市天华艺术学校开展《大成智慧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实践》的课题研究活动,语文组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基础,编写了校本课程《语文智慧策略的训练》,主要有五个方面:自学指导,策略感悟;自学检测,策略尝试;分析总结,策略反思;当堂训练,策略应用;拓展提高,策略迁移,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心中探求新知的欲望。导入新知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把课堂教学要点置于醒目位置,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愿望,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求知。

如在教《活用优美语句》时,笔者设计:“同学们,我们以前已经学过好多古诗,其中有好多诗句都是意境很美的,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说话、作文中用一下它们呢?(生摇头)其实呀,用了这些诗句可以令我们的文笔生辉呢!(生疑)下面,老师就来用上一句。听好了,昨天晚上我在电视里看见张柏芝了,她在做洗发水广告,当我看到她那乌黑亮丽的头发在飘洒的一刹那,我就想起了‘不知黑丝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怎么样,我这个诗句用得还恰当吧!”感悟这些优美诗句后,同学们的思维火花顿时被点燃了,兴致高昂,争着抢着也要说几句,到后来的应用和迁移时简直水到渠成,学生说出了许多妙趣横生的诗句引用。如一位学生说:“我班的××同学夏天头上长了疱,只能把头发剃了,过了暑假他来校报到,我发现他的头发又长得很浓密了,于是调侃他说,你这头发可真是‘野火烧不尽,夏风吹又生’啊!”有的学生说:“九月份香山上的枫叶红得似火,我可以说‘不知红叶谁裁出,九月秋风似剪刀!’”还有的说:“我看到有人在河里洗衣服,当他把一件白衣服洒入水中时,多像‘白毛浮绿水’啊!”“中秋节,在外打工的哥哥打来电话说想家,我理解他的心情,因为他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整堂课学生兴趣高涨,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展开了丰富新奇而又入情入理的想象,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鼓励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开启创造性思维之门的钥匙。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鼓励学生质疑,由此唤起他们思维的能动性,从而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在分析课文“主题突出重点明”时,第二部分的策略尝试是要求学生从提供的事例中选出符合“我们的班级是个团结友爱、温暖的集体”这一主题的例子。当时学生很快就选出了能体现“主题明确”的事例,笔者也认为这些答案合情合理。可是就在笔者想把教学内容往下过渡时,一位平时总有不同见解的小男生站了起来,大声地问我:“老师,为什么第2、3个事例就不能选,我可以说后来他们这两对同学经过班里其他同学的帮助,成为了大家的朋友,这样不也符合主题吗?老师,你说人有不犯错误的时候吗?不是你说只要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吗?”顿时,笔者被这位学生一连串的问题问得哑口无言。本想告诉他,这两个例子确实不符合立意,因为事例中并没有下文,可是又一想,这样既会使他的自尊心受损,更会打击他的积极性,更何况这个答案反映了他内心善良的一面。于是,我肯定了他的答案,并要求大家就这位学生提出的下文把这两个事例写具体,内容必须与“团结友爱、温暖”相符合,那位小男孩笑眯眯地坐了下去,我从他的眼里看到了发自内心的喜悦。

这位小男孩是我班最爱问“为什么”的,也最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因此被其他同学称为“小博士”。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同学也学会了质疑。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在“疑”中产生兴趣,达到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采用合作互动,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

传统教学把重点放在教“懂”、教“好”上,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不能促进全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根据环节的需要设计形式多样的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如自结对子、对垒等。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范文2

在校本课程资源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包括的范围是最广泛的。正所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有语文,处处有语文。学校特色、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那么,高中学校该怎样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

一、立足本地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的源泉。本地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对家乡自然和人文的观察了解活动充满着情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使他们不仅体验到生活的经验,而且获得美感经验。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本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来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大有可为的。

本文作者所在的林甸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县内有静态储量达1810亿立方米的特大型地热资源。林甸县依托地热作为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正在着力建设“国际温泉名城”。在温泉城建设的带动下,林甸县形成了以丰富的人文知识、高雅的人文精神为主体的一系列人文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积累丰富的表象。在实际教学中,作者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在课程中有意地融入温泉文化等本土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了解认识温泉城内涵,使他们关注家乡的变化,激发并日益增强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牢固树立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坚定志向,进而养精神,从而有效地提升语文素养。比如,作者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本校参与编写的县域温泉城教材《求索中的林甸》的基础上,进入林甸县人民政府官网,详细了解林甸县地热温泉的发现、开发、利用情况以及围绕其所出现的一系列发展变化,让他们充分领略家乡的优美景致,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理解建设温泉之城的战略意义和长远目标,从内心深处激发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怀。由此,作者借助县域资源这一载体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了语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汲取到丰富的语文营养,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依托本校优势,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语文营养,都是一部活的课本。因此,巧用本校资源,让学校历史、学校文化、学校生活都成为课程资源。只要教师能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本校的特色资源,就一定能丰富学生的视野,给语文课带来丰富多彩的素材。

作者所在的林甸一中,建校历史长达60余年,有着悠久的办学传统,丰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林甸地域文化和林甸独特精神的特殊载体。在教学中,作者巧妙利用本校的历史现状,实现了校本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作者指导学生到林甸一中图书馆、档案室,查找林甸一中的历史档案资料,翻阅《母校,在霞光中飞翔》等资料图书,搜集学校的历史和现实照片,借鉴《晴空一鹤排云上》《飞翔,奋起鸿鹄九天的翅膀》《金秋盛典——庆祝林甸一中建校五十五周年纪实》等专题片,认真研读本校开发的校本教材《高中生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使学生全面、真切、清晰、直观地了解母校辉煌的历史、可喜的现实和光辉的未来,准确把握母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特色优势和发展方向,受到一次深刻的校园教育,培养他们热爱林甸一中的情愫,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养成了能力,从而实现了有效的语文教育。

三、结合各项活动,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阵地。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有效提高语文效率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导向,应将学生的课程资源角色纳入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视野中来,挖掘学生资源,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兴趣爱好都是一种资源。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范文3

关键词:中学语文;校本课程;反思

开发校本课程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计划,有利于专业的发展。同时,还能激活和丰富语文课堂,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个性的广阔空间。语文校本课程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使学生热爱语文学科,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的一门课程。它的开发为高中语文课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在前进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不少学校对于开发语文校本课程不够重视,流于形式。很多学校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但实际上很多学校只是流于形式,重视不够。不少学校领导干脆照搬其他学校的模式,制订的目标和内容并不是建立在对本校学生个性需求与本地资源特色的评估上,而是远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没有将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导致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一方面,有些教师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语文学科领域的学术性;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顾及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术性太强。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科目供不应求,而一些对学生要求较高的科目却无人问津。开发校本课程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门面,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在他们看来,和开发校本课程比起来,高考和竞赛要重要得多。

第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课程意识薄弱,知识技能准备不足。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主体是广大语文教师,但是多数语文教师更适应以前的角色,即被动地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遵从学科专家编写的教材及教学要求,甘愿当一个“教书匠”。竞赛辅导和高考的压力使多数语文教师从来不想、也不愿意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就意味着要加重工作负担,从中又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他们甚至认为课程开发是国家或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与学校无关。即使与学校有关,也是极少数权威教师的工作职责,与普通教师无关。同时,长期以来,教师只有教学的观念,而没有课程的观念,在教育理论方面,也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既没有从事过开发课程的活动,也很少参加相应的培训。因此,绝大部分语文教师都缺少开发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素养。

第三,保障机制尚待改进。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目前,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高中语文教师的数量少、负担重,学校的硬件不足,学校的场地有限,投入的资金有限,教学资源短缺,负责开发课程的教师一方面面临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及升学压力,另一方面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政策扶持,时间、经费、资源准备严重不足,校本课程的开发在重重现实困难面前举步维艰。

以上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所开发的语文校本课程的质量,进而影响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笔者通过参与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认为要取得预期的目的,就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学校要高度重视,以创新管理体制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校领导要树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列入学校重点工作,在内部机制上进行创新,围绕新课程,制定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突出研究主体,挖掘研究潜力,提供支持条件,建立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心。学校可以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对老师进行精神及物质奖励,也可以跟教师的职称评定挂钩,逐步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部需要。教研的各项活动要有专人负责,时间地点要有保障,教研内容和主题要切合实际。学校和教育行政等部门应注意减轻承担开发校本课程教师过重的负担,给予其更多的人文关怀,以创新管理体制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为其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时间和精力上的保障,积极进行资料建设,尽可能地提供经费支持,努力创造与各层次专家、校际间交流对话的机会。

第二,加强校本教研培训,打造出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学校领导要紧紧抓住学校发展的契机,组织教师认真分析学校发展的优势、存在的不足,使全体教师达成“校荣我荣,学校与教师共同发展”的共识。同时,学校还要丰富校本教研的形式,以校本培训配合校本教研,使负责开发校本课程的每一位教师都按照自身的条件与兴趣在某些方面做出更为深入的研究,实现由单纯的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同时,努力营造

[1] [2] 

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打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校本教研环境,切实为教师搭建充分发挥作用的平台,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让持有不同学术观点的教师畅所欲言,相互激励,破除学科界限,建立真正的学习型组织。

第三,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校本语文课程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多渠道地开设校本课程。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设置相应的活动课程,努力构建一种切实有效的“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环境。同时,在开发语文校本课程中,应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能更好地发挥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改革以及学校特色建设中的作用,使校本课程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与学生共同成长。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始终具有本校特色,从而满足学生发展的各种需要。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范文4

近年来,随着培智学校教育对象智障程度由轻度向中、重度的转变,一方面,国家教委于1992年颁布的全日制弱智学校(班)试用教材,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都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许多智障儿童的家长对于培智教育的特点和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存在许多家庭教育误区,家庭教育不能更好地与学校教育接轨。因此,培智学校的课程及教学模式亟须改变。

培智教育是一种建立于生活之上、为了生活的教育。目前,我们的教学还是拘泥于课本,拘泥于课堂,学生的学习脱离现实生活。要想使我们教育的学生最终回归主流,走向社会,就需要我们的教学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建立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的:“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 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生活需求和身心发展需要。

2002年,我校参与了国家级课题“内地与香港语文校本课程的编写及教学试验”,这一活动推动了我校校本课程的改革。新课程改革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生活需求为中心。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以每一位学生的语言发展为阶梯,以不同程度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生活需求为中心,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生活化的教育主题编写教材内容。我们尝试选择了“各行各业”“小心用火”“常用的物品”“我们的学校”等主题编入我校语文校本课程。通过近十年的改革试验,给了我们如下的启示。

一、科学评估,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儿童语言发展阶梯”把儿童的语言发展能力分为“聆听、表达、阅读、写作、符号理解”五个范畴,并且以语言结构(单词、双词、三词和三词以上阶段)进行纵向发展,把儿童的语龄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横向发展,形成系统的发展体系。我们在使用语言发展阶梯对学生进行评估时结合了当地的语言习惯进行了修改,使得评估的结果更加接近学生的实际能力。在评估的基础上,我们准确地找到了每一位学生所处的语言发展阶段和相应的语言能力,以此为基线,来确立涵盖五个范畴的纵向和横向的语言发展目标。

此外,每一个小教学阶段结束后,我们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修改、设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发展目标。科学的评估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线,尤其是每一位学生的语言发展都一目了然,为教学目标的确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实用性,以学生的生活需求为中心

在进行语文课程改革时我们所选择的课题都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如“我们爱学校”“健康过冬”“厨具的认识”“过年”等。在“健康过冬”这一课题中,针对学生体质差、冬天易患感冒等实际情况设计了“认识感冒”“健康过冬天”“冬爷爷”“锻炼”等几个子课题,帮助学生认识感冒的症状,了解一些有关感冒的保健常识,懂得科学调节饮食,加强户外锻炼,合理添加衣物,健康地渡过冬天。由于学习的知识浅显易懂,又为学生提供了生活指导,因而他们的学习兴致很高。有的孩子学习课文后能马上联系实际生活,为生病的爷爷奶奶提供保健建议,并悉心照料老人,赢得了家长对我们课程改革的肯定和支持。

三、新课程改革向生活延伸,积极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推动我们合理选用身边的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结合传统节日习俗和当地民俗,拓展社会实践,组织设计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课程。

我们编写设计的教学活动和作业训练中的大部分图片都来源于网上搜集和情景拍摄,我们利用摄像机的回放功能把许多生活情景在课堂上再现。如在“各行各业”这一教学活动中,储蓄、上医院等情景的演示都采用了这一方法。生活中的药品盒、食品包装盒等都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就连超市的宣传报也被我们充分利用起来。教学资源的丰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语文教学进一步走进了学生的生活。

在每周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带领学生走入社会,去公园郊游,去超市购物,去银行为乘车卡充值,去医院了解就医程序,与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联欢,等等。我们的课堂也自然地延伸到了社会上,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了学校周边的环境,了解了交通规则,发展了学生购物、就医、与人沟通等社会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体验社会、学会生存,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四、新课程改革教法灵活,教学策略丰富,因材施教,发掘出不同程度学生学习的最大潜能

1.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构筑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体系

教师在编写教学活动建议时,应力求多样化。如将故事、谜语、儿歌串联的主题教学法、形象直观的演示法、寓教于乐的游戏法、操作性强的实验法、提供模拟的情景法、强化记忆的巩固练习法等各种教法优势互补,充分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第二课堂,开展智障学生的康复和社会实践活动,把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向社会开放,构筑以学生语言发展为基线,以科学发展规律为依据,以学生生活为主线的全新的生活语文教学体系。

2.由易到难的作业设计,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要

在作业设计中,我们融合了听、说、读、写、符号理解五方面内容,将练习的难度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进行编排,便于教师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练习。

如“我会听”“我来说”“我会读”“我会写”“情景再现”“走进生活”等主题活动,练习难度层层递进,适用于各层次学生。例如,围绕“待客”这一主题,“我来说”这一活动由易到难的阶段练习设计是这样的:阶段一:学会根据客人的身份给予相应的称呼;阶段二:学习待客语言如“阿姨,您请喝茶”等;阶段三:根据待客情景,主动沟通问候,周到地招待客人。引导学生配合情景表演,通过练习,由简单的待客进入到生活中的角色扮演,从而掌握周到主动的待客之道。这种练习设计既给予基础活动以补 充,又向更高阶段的活动发展,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各取所需,真正体现出由基础活动、现阶段活动向更高阶段活动发展的趋势。结合课堂上分组教学模式和个别化教学模式的选择及多元教学策略的运用,帮助每一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实现最大学习潜能的激发。

3.在学课程内容中设立“亲子园地”,让生活语文的教学真正步入生活

我们在课程改革中注重了家长的参与,使家长的生活指导活动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亲子园地”的设立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我们在每一个教学主题后都配有同步的家长活动指引,在“指引”中对家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家长正确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了解教学主题的相关知识,了解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以及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延续作用,家庭学校互动,共同帮助孩子成长。

经历了近十年的生活化语文课改试验,笔者执教的两届实验班学生的生活用语能力和沟通能力普遍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其中,有两名学生顺利转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一名学生毕业后进入技校专修糕点制作,还有一名学生毕业后凭借她出色的沟通能力帮助自己和同学找到了工作。实践证明,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走生活化培智语文教改之路能为智障孩子架起成功步入社会的桥梁。我们将继续努力,将生活语文的课改之路进一步深化,在特教这块沃土上洒下更多的爱,帮助每一位智障孩子成功踏入社会。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范文5

【关键词】网络;大学语文;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通过科学评估本校学生的需求,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编制出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1]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开发,本质上属于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课程设计中被广为运用,且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我国因为起步较晚,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还处于“小整合”形态的初级阶段。为了满足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多样化选择需求,我们结成校际联合研发课题组,有幸获得陕西省教育厅的立项支持,试图通过基于网络技术的课程研制来创立网络化课程文化,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以提高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多样性和适应性。基于网络的大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便是陕西省教育厅立项课题的子课题之一,本文即是这一子课题的研究成果。

一、基于网络的大学语文课程形态及发展趋势

(一)“小整合”形态及其引发的新问题

1.课程实施层面的“小整合”形态

所谓“小整合”,是指网络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因其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它必然是以学科、问题、知识或资源为中心,而不是像一些论者所认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其课程形态大致可归结为三类:[2]一是借助网络技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加以校本化处理,在实施层面进行网络化教学;二是将原有的校本课程和网络资源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网络特征的新型校本课程,譬如利用唐诗研究网开设唐诗鉴赏课;三是借助局域网和专题学习软件进行专项学习或训练,譬如名家名著导读、写作训练等。“小整合”形态的基本特点是停留于课程实施层面,将网络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点缀,甚或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已。

2.“小整合”引发诸多新问题

因其未将网络技术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课程体系中,“小整合”导致教学实践中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这里仅从课程资源中的生命资源角度,对“小整合”的消极面及其引发的新问题简要归纳如下。

从教师角度来说,其特长的发挥和基本功历练有可能受到压抑。网络技术辅助教学相比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是巨大的进步,然而因其先天具有“以学科、问题、知识或资源为中心”的消极面,需要教师既有对教学内容的驾驭能力又有很好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教师倘若单纯为了追求时尚而装点门面、哗众取宠,就有可能只顾忙着播放事先制作好的网络化课件,使课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工具”喧宾夺主,既不能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其掌握知识的情况,又缺少恰当的板书、适时的讲解,更谈不上生动言语之诱导、形象神态之感染。课堂教学活动原本是千变万化的,通常会有预料不到的情况发生,需要教师随机把握、灵活应对,并由此显示出教师的教育艺术和调控能力,进而收获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教师一旦变成放映员,其教育艺术和专业特长的发挥便会受到严重压抑,长此以往甚至影响其教学基本功的历练,一旦遇到机器故障等特殊情况,教学活动则难以为继,教学目标更是难以实现。

从学生角度来说,其想象力、创造力及个性化发展也都有可能受到制约。课堂教学一旦变成教师点鼠标、学生看屏幕的“人机对话”,就等于丧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众所周知,文本阅读的过程是通过感悟、体验而再造形象的过程,尤以再造形象为关键,借此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及素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受其原有知识经验所决定,客观上具有差异性,对于内涵复杂而丰富的文本的解读,必然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把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语言艺术制作成简单的视频、图像,在使人一目了然的同时,也淡化了“披文入情”的情感体验,抹杀了语言艺术的想象空间;而写作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倘若从头到尾只见机器不见人,听着音箱里的声音、看着屏幕上的图像,其想象力、创造力及个性化发展便会受到制约。

(二)“大整合”形态代表了网络化课程建设的趋势

1.网络技术和课程全方位整合的“大整合”形态

网络技术和课程全方位整合的“大整合”形态,就是将网络技术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课程体系中,使网络技术与课程的内容、结构、资源及实施等融为一体,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这是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高级形态,就课程资源的组合方式而言,目前主要有两大类型:[2]一是专题式组合,就是以专题内容为主、下设相应的功能窗口。例如:阅读校本“古典文学”课程分为“唐诗”、“宋词”等专题,网络信息资源也相应设置这样的专题,每一专题之下再设置诸如“图书阅览”“论点选粹”之类的“相关链接”,以及“教师教案”“学生论坛”等,使教师教有所评、学生学有所依;二是分级式呈现,就是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呈现可以无限分级的优势,有机地组织起校本课程的信息网。譬如第一级窗口为大学语文校本课程,第二级窗口为各门校本课程如“阅读与鉴赏”、“网络文学批评”等,下设第三级专题窗口,如“鲁迅小说品鉴”、“跟帖:一种独特的批评文体”等。专题之下再设置“作家生平”、“代表作品”、“专家评论”、“教师观点”、“学生论文”等。“大整合”形态是课程学习资源库的呈现,就是先建立校本课程网络资源库,再依托网络资源库建设成套的校本课程。

2.“大整合”何以能代表校本课程建设的未来趋势

大语课程具有深刻的审美移情性、全面的基础性和广泛的社会应用性。[2]因此,大语教学必须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必须拓宽课程学习渠道和知识运用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从而养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因此,只有通过校本课程建设形成开放性课程体系,才能沟通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与其他学科之间、乃至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加弹性,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因而必须树立和坚持“大整合”理念。[3]“大整合”所具有的因需设课、对教师要求更高、与学校资源融合而生等特点,使其成为比较理想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代表了校本课程建设的主流。

首先,“大整合”既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的,又是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具体课程和专题的,故能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其课程设计从学生兴趣爱好和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其课程内容重视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其课程结构注重加强与学生课外生活相结合,其课程实施能让学生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其课程资源让学生在阅读时既可迅速浏览海量信息又可于精读中解决学习困难,让学生在写作中既可瞬间获取大量素材又可通过自由发表体验到写作的乐趣。

其次,“大整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水平和信息素养。只有当教师具备了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并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走在学科发展前沿和网络技术运用的前列,才能真正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才能在奠定学生大学语文基本功的同时提高其运用网络技术手段搜索、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才能从课程建设的高度寻求校本课程开发的生长点,为学生提供日益丰富的课程内容。

再次,“大整合”必须是和学校硬件设施如校园网、实验室、图书馆等方面的情况相适应的。只有当校园网所提供的课程资源无限丰富,它才能超越工具和媒介层次,为学生提供任由选择的课程内容。也只有当实验室、图书馆等在网络平台上链接为一个整体,网络所具有的任意链接和无限共享性等特点才能在课程实施中得以体现,与网络相匹配的多媒体终端、教学课件才能更好地延伸出情境创设、教学过程记录、教学成果展示以及专题学习等多种新功能。

二、网络化课程开发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未来的大语课程能否如网络游戏般使青少年迷恋

经调查发现,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普遍性存在着,极少有人以学为乐。优等生往往表现为比一般的学生更刻苦,更懂得自律。尽管我国教育部为了缩小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的质量差异已付出了很多努力,然而由于名校更容易争取到优质生源,教育部的诸多努力要真正奏效,想来旷日持久。如今,人们借助网络,只需一个月时间就能上完美国哈佛大学等名校的顶尖教授所教的基础课程,而且几乎是同步的[4]。正所谓强者恒强。这样就使得学生的择校行为、名校情结日益加重,其负担便随之加重,以学为乐自然是难以实现。人们对教育的思考可以有不同的层次。我们身为教师,坚信基于网络的校本课程开发应能达到寓教于乐的境界,使学生不再以学为苦。众所周知,网络游戏风靡全球,曾使无数青少年沉溺其中而难以自拔,同时也让社会各界人士为了下一代能够戒除或预防网瘾而大伤脑筋。层出不穷、花样迭出的网络游戏,从最初的设计到功能的实现,大可以“嫁接”到课程开发上来,经过吸其精华弃之糟粕的扬弃之后,未来的大学语文学习能否如网络游戏一样使青少年学生迷恋?事实上,早期的游戏机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学习机,只是其助学功能未能像游戏功能一样受人青睐,为什么?怎么办?

(二)怎样避免网络信息无限丰富的负面影响

网络在提供极为丰富的大学语文学习材料的同时,也会使学生感到目不暇接、精力分散,这从负面上说是有消极影响的。学生若不具备一定的接受能力、反应能力、自控能力,学习效果便要大打折扣。另外,多样化的大学语文教学课件,在研制时往往倾向于将大量资料融入同一个课件中,要避免学生尚未看清楚重要的内容、或是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就过幕,抑或是避免课堂教学流于大量的资料传递,这些当然都是容易做到的。然而,该怎样避免让学生对海量信息望而生畏、走马观花或是心生厌倦?

(三)如何构建理论与社会实践并重的课程结构

这里所谓“通过实践培养能力”,是说大语课程建设理应重视实践型校本课程的开发,即教学内容以调查、采访、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等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的校本课程。合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以参与社会活动为部分教学内容,很值得提倡。例如:让学生到生活中接触活生生的语言材料,丰富自己的语文学习资源库;到群众中收集民间故事、民间谚语和民间歌谣等。尤其要引导学生在参加校内外文艺活动、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学语文课程,培养与读写能力密切相关的观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整合信息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甚至可以将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纳入网络化大语课程目标体系之中。问题在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校本课程,应该如何构建理论与社会实践并重的课程结构?这是很需要人们认真研究的。

参考文献:

[1]鲁艳.校本课程:概念必须正确理解[J].教育发展研究,1999(12).

[2]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荣生.语文课程标准所预示的范型转换[J].教育研究,2003(2).

[4]赵小敏.新词汇[J].读者,20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度立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通识课程辅助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BY98)。

作者简介: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范文6

[关键词]网络;大学语文;校本课程

一、基于网络的大学语文课程形态及发展趋势

1、“小整合”形态及其引发的新问题 ;

从学生角度来说,其想象力、创造力及个性化发展也都有可能受到制约。课堂教学一旦变成教师点鼠标、学生看屏幕的“人机对话”,就等于丧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众所周知,文本阅读的过程是通过感悟、体验而再造形象的过程,尤以再造形象为关键,借此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及素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受其原有知识经验所决定,客观上具有差异性,对于内涵复杂而丰富的文本的解读,必然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把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语言艺术制作成简单的视频、图像,在使人一目了然的同时,也淡化了“披文入情”的情感体验,抹杀了语言艺术的想象空间;而写作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倘若从头到尾只见机器不见人,听着音箱里的声音、看着屏幕上的图像,其想象力、创造力及个性化发展便会受到制约。

2、“大整合”形态代表了网络化课程建设的趋势 ;

网络技术和课程全方位整合的“大整合”形态,就是将网络技术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课程体系中,使网络技术与课程的内容、结构、资源及实施等融为一体,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这是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高级形态,就课程资源的组合方式而言,目前主要有两大类型:[2]一是专题式组合,就是以专题内容为主、下设相应的功能窗口。例如:阅读校本“古典文学”课程分为“唐诗”、“宋词”等专题,网络信息资源也相应设置这样的专题,每一专题之下再设置诸如“图书阅览”“论点选粹”之类的“相关链接”,以及“教师教案”“学生论坛”等,使教师教有所评、学生学有所依;二是分级式呈现,就是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呈现可以无限分级的优势,有机地组织起校本课程的信息网。譬如第一级窗口为大学语文校本课程,第二级窗口为各门校本课程如“阅读与鉴赏”、“网络文学批评”等,下设第三级专题窗口,如“鲁迅小说品鉴”、“跟帖:一种独特的批评文体”等。专题之下再设置“作家生平”、“代表作品”、“专家评论”、“教师观点”、“学生论文”等。“大整合”形态是课程学习资源库的呈现,就是先建立校本课程网络资源库,再依托网络资源库建设成套的校本课程。

二、网络化课程开发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1、未来的大语课程能否如网络游戏般使青少年迷恋 ;

经调查发现,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普遍性存在着,极少有人以学为乐。优等生往往表现为比一般的学生更刻苦,更懂得自律。尽管我国教育部为了缩小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的质量差异已付出了很多努力,然而由于名校更容易争取到优质生源,教育部的诸多努力要真正奏效,想来旷日持久。如今,人们借助网络,只需一个月时间就能上完美国哈佛大学等名校的顶尖教授所教的基础课程,而且几乎是同步的[4]。正所谓强者恒强。这样就使得学生的择校行为、名校情结日益加重,其负担便随之加重,以学为乐自然是难以实现。人们对教育的思考可以有不同的层次。我们身为教师,坚信基于网络的校本课程开发应能达到寓教于乐的境界,使学生不再以学为苦。众所周知,网络游戏风靡全球,曾使无数青少年沉溺其中而难以自拔,同时也让社会各界人士为了下一代能够戒除或预防网瘾而大伤脑筋。层出不穷、花样迭出的网络游戏,从最初的设计到功能的实现,大可以“嫁接”到课程开发上来,经过吸其精华弃之糟粕的扬弃之后,未来的大学语文学习能否如网络游戏一样使青少年学生迷恋?事实上,早期的游戏机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学习机,只是其助学功能未能像游戏功能一样受人青睐,为什么?怎么办?

2、怎样避免网络信息无限丰富的负面影响 ;

网络在提供极为丰富的大学语文学习材料的同时,也会使学生感到目不暇接、精力分散,这从负面上说是有消极影响的。学生若不具备一定的接受能力、反应能力、自控能力,学习效果便要大打折扣。另外,多样化的大学语文教学课件,在研制时往往倾向于将大量资料融入同一个课件中,要避免学生尚未看清楚重要的内容、或是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就过幕,抑或是避免课堂教学流于大量的资料传递,这些当然都是容易做到的。然而,该怎样避免让学生对海量信息望而生畏、走马观花或是心生厌倦?

参考文献:

[1]鲁艳.校本课程:概念必须正确理解[J].教育发展研究,1999(12).

[2]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