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部编版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部编版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 情感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 运用方法

一、在备课时对于课本情感的深入发掘

要想在历史课上充分融入感情教育,就要进行充分备课。一方面,对学生的情况加以准备,另一方面,对本节课的内容加以了解。针对学生情感识别能力逐渐转变为情绪认识;由对方法论的认识到世界观的形成;理性思维和美感等高级情感的逐渐完善等,确定备课重点。

高中阶段的历史大多是以一种纲领性的形式传授历史知识的。而情感教育的开展,就必须建立在对这个纲领的全面了解之上,即要有目标指向性地挖掘教材,对教学的进程和手段进行认真的设计并拓展必要的课外知识,创设情境,充分剖析教材的显性和隐性情感因素。

二、融情入课,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精彩的开头往往是情感教育的点睛之笔,能引起共鸣的导入是课堂教学开展的基石。

导入,就是对课堂教学的切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并引发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

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应当根据本堂课内容的情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牢牢把握学生的情感,为整堂课提纲挈领。

三、深入展开,设计情景问题

历史教学的满堂灌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使情感的提升和知识的学习相互脱节。而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链接知识的学习和情感的提升,达到相辅相成的境界。

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升华学生情感思维的能力。

比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节课程的讲授与学习。文化思想史的讲授与学习是比较不容易体现的,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流派要内容交错,教材对知识点的描述不生动,只有对要点的叙述。教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可以以情景的设置,通过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比如,可以向学生举例说:春秋时期,有一个人,由于国家政治凋敝,经济倒退而家徒四壁,最后盗取邻居的钱财。针对这种现象,各个学派将会有什么样的主张?有的学生说,法家会主张严刑重审,儒家会主张进行道德教育,道家会主张道法自然,让其自身觉悟。通过问题的提出和研讨,会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教学氛围,所以,通过学生喜欢的方式传授知识,讲授我国春秋时期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会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但教师在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中应注意对关键点的把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点这一主要目标之下,能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深刻体会蕴含在教材背后的感情。如果对情景设计不当,反而会使学生迷失重点,对历史事实的尊重性将下降,与历史情感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四、升华收尾,总结概括有力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处,饶有余味地画龙点睛,才能使学生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和历史情感真正融入自己的思想中,使学生的情感从临时性上升到长久性的高度,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具体操作上,在课堂教学的结尾部分,不但要为本节教授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总结,而且要对本节课程的历史情感进行再升华,使教学目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这一章节结束时,我使用这样一段话收尾:“20世纪,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付出了生命财产等的重大代价,形成了今天的较为均衡的世界局势和较为和平的发展环境。但是,世界各地区总有一些不安分的势力,试图通过卑劣的手段来打破平衡,捞取利益。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反思战争,看待战争?”此言一出,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虽然这部分在考试中不做要求,但是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理性历史观、和严谨历史情感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给学生留下深入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这对国家的发展和人才教育战略是有利的。

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情感的形成是一个由浅及深的过程。美国教育家卢布姆说:“在这个过程中,情感成分从单纯觉察开始,经过具有一定动力的阶段,最后达到对一个人的行为控制。”实行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应以多种方法相结合,在适当的启发点下,以情景影响学生,全方位地实行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部编版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2

本文所论及的,就是当前中学历史教育改革的重要进展,以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历史课程的编制

关于学校课程的设置、编排、类型、结构等问题,直接涉及到了教学的进程和教学的内容。历史课程究竟应该如何设计?在哪些年级开设?多少课时才合适?课程内容应该怎样编排?课程的类型可以有哪些?等等,对于这一系列问题,我们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可以说,五十多年来我国的学校历史课程经历了反复的变动,其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冲击是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而我们对课程理论的科学研究上的不足,尤其是从历史学科教学的角度上,从学生学习历史和全面发展的角度上的探究不够深入,则是制约课程发展的内部原因。传统的历史课程在编制上,暴露出了明显的问题,例如,历史课程属于分科课程,类型单一;课程的内容艰深而且繁多,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教学内容多偏重于政治史方面;初中与高中的课程在衔接上不甚通畅,内容重复较大,等等。

近几年来,历史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对课程理论的研究,力图从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社会的发展等多角度来考察历史课程的编制,以科学、合理地设置学校历史课程。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课程设置与编制上已有了一些进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的课程编制是由国家教育部主持,在全国实行统一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大纲。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教育状况也很难达到高度的统一,统得过死显然并不利于各地的教育和教学的发展,因而有必要适当地开放课程编制的权力,给地方以一定的自主权,使课程编制具有一定的弹性。近些年来,一些省市可以根据本地区的教育情况编制课程,使得国家课程、地区课程、校本课程这三种类型的课程共同发展,呈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课程,一些学校还开设了历史方面的选修课,因而出现了历史课程的多样化趋势。

2.历史课程综合化的改革。在以往,我国的中学历史课程基本上是保持着分科课程的类型,对于历史课程与其他社会学科课程的联系与沟通上,往往不够注重。近些年来,历史教育工作者比较重视课程的综合化问题,努力探索如何使历史课与其他学科的课程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以突出学习的主题和问题的解决,使历史课程与其他社会学科课程之间联系得以加强,使学生在学习社会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目前,历史课程的综合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设置上的综合,把历史与地理、公民教育统合在一起,编制了《历史与社会》、《社会》这样的综合课程:二是历史课程在内容上的综合,使历史教学的内容融入相关学科的知识;三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的综合,在教学中与其他学科共同教学或采用相关学科的教学方法(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等)。

3.课程内容由学科体系向学科教学体系的转变。我国中学的历史课程一直是属于学科类课程,采用通史体裁,强调的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知识,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学科中心主义的课程,虽然可以显现历史知识的系统、结构、层次和线索,突出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但知识内容分量过重,密度过高,在教学实际中容易导致以知识教学为主,偏重课本知识,偏重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复述,使教师和学生缺少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这方面,我国的学者认为,应当适当地降低历史课程的学术化水平,削减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不重要和不必要的知识内容,使历史教学内容由学科体系转变为学科教学体系。目前采取的做法,一是以课题或专题的形式进行内容编排,以突出重点,删减过于烦琐、细密的知识;二是在历史知识的体系中明确地划出一部分只作为学生阅读的内容,不做考试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视情况可讲可不讲;三是加强教学中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去进行研究性学习。

虽然我们在改进历史课程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例如:(1)对学校历史教育的总体构想和设计上还存在着不足,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育尚缺乏整体的规划,使得中小学各阶段的历史课程还存在着脱节和重复的情况。建构一套完整的、有机的学校历史课程体系,使历史教育在中小学能够循序渐进地、有层次地进行,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和缜密的研究。(2)在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上,目前还有着很大的问题。特别是高中历史课程的编制,目前是把中国古代史排在中国近现代史之后,不大符合历史课程的逻辑: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其知识体系与结构同初中相比较,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历史课程的循环怎样才能区分出层次与深度上的不同,这样显现出初中和高中课程的特色,这样使历史教学得以不断地深入和拓展,这一直是困扰着我们的问题。(3)在课程的类型上,学校的历史课程基本上是属于必修课,大多数的学校还没有设置真正意义上的历史选修课,学生还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志向等来自主地选学课程;在教学安排、教材编写以及师资培训等方面,也未能对选修课加以应有的考虑。(4)对综合化的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对中外历史内容的合编,现在还很不成熟,争议也是比较大的。社会课的体系与内容编排、社会课教材的编写、任课教师的培训等,都是值得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的。尤其是综合化的社会课如果泛化、削弱了历史教育,就会造成令人担忧的后果。(5)历史课程如何编排学科教学的体系,如何从学生了解、认识历史的角度上来编制历史课程的进程和内容,如何使历史课程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历史课程怎样编排,采用什么体例,选取哪些知识,这些问题是很具体的,解决得不好就可能制约课程的发展。

二、历史教学的目标

学科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出学科教育的性质和功能,也反映出学科教育在学校的整体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来说,制定学校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这就是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体现学科的教育功能和特点,要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历史教学目标的制定亦是如此。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中学的历史教学目标,多是强调要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在政治思想方面受到教育。也就是说,比较重视的是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而在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学者不断深入思考学校历史教学的任务,探讨如何全面地编订历史教学的目标。这就不可避免地要转变观念,重新审视历史学科的任务与功能,特别是要考虑到历史学科不仅仅是对过去事实的记述,而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认识与理解;历史教学也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全面、客观、辨证、发展地看待人类社会的过去与现在,掌握认识历史和社会的方法。因而现在的历史教学目标在编制的过程中,比较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学习历史,其真正的意义并不是在于使他们只是知道和记住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更不应该只是让他们学会重复老师或课本对历史的叙述,而是要透过历史教学的活动,使学生不仅感受历史的境况和氛围,体会历史人物的心态和想法,而且逐步学会怎样对历史进行认识,如何对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探究和思考的经验,掌握认识历史和了解社会的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即使是传授历史知识的教学任务,也应该是在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注重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理解和掌握,尤其是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际运用,注重使学生掌握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方法。

2.使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学校历史教育的目标中,无疑是要含有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因素的,这方面的教育必然要反映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同样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的成长,使教育和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的目标中,不仅是要强调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国家意识、国际意识、社会意识、民族意识等,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公民意识,具有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我们既然很强调历史学科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就应该通过历史学科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认识过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己。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非常强调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就是要求教育活动不仅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观察,学会思考,而且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在新编订的历史教学大纲中,就特别提出了历史学科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3.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近十多年以来,我国的历史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视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研究,在这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的目的和任务,这是己经取得了共识的。有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在历史教学大纲的编订。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历史课堂教学的组织、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历史考试的试题编制等各个方面上,现在都很注重培养能力的问题,近年来还特别强调了对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目标的研究上,也还存在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1)在研究教育者的目标与学习者的目标方面,还是比较侧重在前者上,即从教育的角度上研究教学目标,要多于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上的研究,而针对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学生的历史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研究,仍然是比较薄弱的,这就必然会影响到历史教学目标的全面制定。(2)目标编制的理性上的思考要多于实践上的思考,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还应该细化一些。此外,对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还没有列入目标编制的视野,这都是需要加强研究的。(3)对于历史学科能力的系统、结构、层次上的研究,目前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对于历史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也还有着不同的看法;对于学生学习能力所要达到的标准,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对于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科能力,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今后从理论上和实践中去深入进行研究。

三、历史教科书的编写

历史教科书是依据历史课程标准而编写的学校教学用书,是历史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凭借,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工具,因而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和最常用的一种历史教材。我国历来很重视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社会的各方面都对历史教科书给予一定的关注。从理论上讲,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必然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诸如:在政治方面上,要遵从国家的法律法规、意识形态和方针政策(如国家的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在教育方面上,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教育的方针和目的;在教学方面上,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适应学生的特点(如年龄、学力等);在学科方面上,要反映历史学科研究的成果,知识的结构、线索、比重、选材、编排等要体现出历史学科的特点,等等。因此,历史教科书的问题是一个涉及面广和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谨慎地加以对待。近十多年来,我国学者对教科书的研究有很大的进展,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主要表现为:

1.教科书编写制度上的改进。我国的教科书制度曾长期采用“国定制”,学校使用的教科书只有一种版本,即所谓的“统编教材”。这种对教科书的高度统一制度,实践证明并不利于教科书的发展,尤其是不能使学校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1986年以后,我国对教科书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革,由“国定制”改为“审定制”,实行“编”与“审”分离。由此一来,多种版本的教科书同时问世,初步形成了教科书市场的竞争机制。目前,我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就有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湖南、山东等地出版的多种版本,还有一些省份也在准备自编或合编历史教科书。应该说,开放式的教科书制度有利于教科书的发展,而多版本教科书问世的情况在今后的发展速度还会加快。

2.教科书编写水平的提高。90年代以后,我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编写上有了非常大的改观。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历史教科书,是以课题的形式来编排教学的内容,并将课文分成了学习的课文与阅读的课文两部分,用大字和小字加以区别,并配合课文加入了相关的史料,以及大量的地图、图片和图表,还设计有“课前提示”、“课内思考”、“课后练习”等内容,增加了教科书的实用性。其他地方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也是各具特色,各有其优点。历史教科书编写质量的提高,无疑是有利于历史教学的。

历史教科书的改进总是在对传统的继承与扬弃的过程之中,不可能很快就解决所有的问题。就目前的状况看,不尽人意的地方仍有很多。主要的问题有:

(1)教科书审定制的优点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尽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不再控制教科书的采用了,但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还掌握着教科书的采用权,虽然有多种版本的教科书出版,然而各省市还在指定使用某一种版本的教科书(尤其是本地区出版的教科书),学校及教师在采用教科书时仍是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不能在各种版本的教科书之间做出选择。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教科书的“地方保护主义”,使得教科书市场还难以有真正的竞争,这并不利于教科书的发展。(2)历史教科书在编写上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在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仍然是内容量过大,概念太多,知识点高度密集,对实际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课文辅助部分的设计上,知识性学习的设计要大大多于探究性学习的设计,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的活动设计还比较少;历史教科书在体裁、体例上的创新还很不够,编年式的通史体裁尚未有突破性的改进。(3)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的特色尚未突显出来,怎样更好地设计和编排,怎样突出特色,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如课文的大字与小字的功能,还需要深入研究和开掘,尤其是专题性的课文,其小字部分不仅可以是具体史事的叙述,还可以起到大字部分之间的联系和衔接的作用。(4)对教科书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保守的观念。认为教科书是唯一的教材,认为教科书是教学唯一的依据,认为教学就是教教科书,学习就是学教科书的观念仍很普遍。要改变这种把教科书的地位看成至高无上的“教科书中心”的认识和观念,还需要我们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要突破传统的模式。

四、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往往是体现为“以教师为中心”或“以教科书为中心”,即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以知识教学为主,教学方法多是侧重在教师教书本知识的方法。而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方法则较为忽视,学生只能被动地、机械地进行学习。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学者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倡学生对教学的主动参与,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在现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学校历史教学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历史教学工作者认识到,历史教学不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透过对人类过去的了解,生成自己的历史意识和对历史的解释,发展历史的思维能力,掌握认识历史和认识社会的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思考的展开、方法的运用和经验的积累,而不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因此,目前在历史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注重师生共同对问题的探究,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注重在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和对历史的理解。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上,提倡使学生感受、认识和探究历史,而不是被动地去记诵历史。现在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如讨论、辩论、模拟、角色扮演等。运用以史料研习为主的方法,也受到学生的欢迎。此外,教学参观、实地考察、社会调查、模拟考古等形式的教学活动也逐渐开展起来。虽然传统的讲授方法仍是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但也要在讲授的过程中注意是启发式的,而不是灌输式的;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僵化和遏制学生的思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教师在努力探索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组织开展学生的研习活动。这主要是教师和学生选定与历史内容相关的研究性课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搜集和整理材料、讨论、调查等各种活动方式,开展独立、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并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研究课题。

当然,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并不是马上就能得到普遍的认同和接受;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也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完全转变和消失的。即使是对新的教学方法,如果是不顾教学实际情况的刻意模仿,也难免“穿新鞋走老路”。因此,要进一步研究各种教学方法的作用、效能及其运用的问题。要使广大的历史教师在教学思想和认识上跟上时代的发展,使他们的素质和水平能够胜任当今教学改革的需要,这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要做好对现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优秀的历史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要得到推广,起到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此外,在当前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学计划、课时安排和教材等都可能影响和限制着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教师难免感到受到诸多挚肘,尤感缺少时间和空间去研究和开展创造性的教学。而且,升学、考试的压力仍是非常大的,“考试第一”、“分数第一”的舆论并没有因为素质教育的提倡而烟消云散,考试方式和考试方法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

五、历史教学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现代化的教育不仅要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而且要有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十分显著,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在中学教育中的应用,更为突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历史教学改革中令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在硬件设备方面,中学里的电化教育设备如计算机、投影机、录像机等,其普及率和使用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大中城市的学校里,计算机设备不断改进,大多数的学校建有计算机专用教室,有的重点中学还在每个班的教室里配备计算机及投影屏幕。计算机网络建设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学校和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历史的网络教学、远程教学。在软件制作方面,近几年不断加速对教学软件的研制和开发。一些实力雄厚的计算机公司与中学联手,编制和生产高质量的教学软件系统,以满足学校教学实际的需要;很多教师也自己动手制作教学软件。由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配套,特别是历史教学软件的制作,为中学历史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创造了条件。不少历史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所具有的信息存储量大、检索方便、互动性强的特点与历史教学的需要结合起来,探索历史教学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