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市场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市场的定义

旅游市场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旅游 市场营销 问题 对策 发展趋势

新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开始从新的经济增长点迈向新的支柱产业,从世界旅游大国迈向世界旅游强国。中国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兴旺时期,近年来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旅游业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各地的旅游开发也蔚为壮观,旅游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它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极力吸引游客,形成了激烈的旅游市场营销竞争,面临这种现象,研究旅游市场营销十分必要。 

 

一、我国旅游市场发展概况 

 

我国的旅游业较长期地保持7%年均增长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产业的概念是从供给方出发的,生产同一类产品或者提供相关服务的单位的集合,而旅游业是一项以需求方来定义的活动和产业,这是旅游产业界定的特殊性。所以旅游产业的定义从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两方面来看,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旅游经济活动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形成了旅游产业,主要由旅馆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旅行社与旅游景区管理组成,其中旅行社,旅馆业和交通运输业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综合产业。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所以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直接或者间接推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也是一个形象产业。旅游业的开展为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相互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游客会从旅游的过程产生对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印象,旅游目的地在这个过程中向游客展示地区的整体形象。旅游业推动旅游城市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发展,提供社会就业机会,促进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加强地区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所以,旅游业是一项对地区的经济、文化、环境有重要推动意义的产业。 

 

二、旅游市场的消费特征 

 

旅游市场营销既指营销活动,又指营销理论。作为一种营销理论,旅游市场营销是研究旅游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以旅游者为中心,在旅游环境分析、旅游购买行为分析、旅游市场调研和旅游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目标市场,找准本企业和旅游产品的位置,通过营销战略、营销策略的整合使用和科学的营销管理,实现旅游企业、旅游者和社会“三赢”目标的实现。 

旅游市场是市场学的一个分支,但与一般市场学相比又有其特殊性。表现在:(1)以旅游行业为背景进行研究,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三产业龙头的旅游行业有“朝阳产业”之称,具有增长快、脆弱性、服务性、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旅游企业市场营销必须适应这些特点;(2)旅游消费需求不同于一般需求,它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以无形产品和服务产品(观光旅游产品尤为明显)为主的需求,人们通过旅游消费满足其精神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旅游市场营销也要体现这一要求;(3)旅游市场营销是一种具有较高知识化要求的营销(旅行社等企业营销表现更为明显),知识型游客研究、知识型旅游产品开发、知识化手段、知识化管理等显得尤为重要。

旅游市场营销作为市场运作活动,是指通过创造和交换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及其价值,以满足旅游欲望和需要的社会过程。其中交换是核心,满足旅游欲望和需要是目标,交换过程是否顺利,取决于旅游产品创造者或提供者所提供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和价值满足游客需求程度及对交换过程的管理水平。  

  

三、发展我国旅游营销市场的办法  

  

(一)要建立行业协会,制定价格标准。使各个旅游公司都能在规定的价格范围内进行有序竞争,对违反价格规定的旅游公司,行业协会应当给予相应的制裁。协会成员应当预先缴纳价格保证金,存到行业协会,当哪个公司出现问题,协会立刻扣罚该公司,同时,开除协会,协会成员单位不许同其协作。  

旅游市场的定义范文2

一、我国旅游市场发展概况

我国的旅游业较长期地保持7%年均增长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产业的概念是从供给方出发的,生产同一类产品或者提供相关服务的单位的集合,而旅游业是一项以需求方来定义的活动和产业,这是旅游产业界定的特殊性。所以旅游产业的定义从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两方面来看,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旅游经济活动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形成了旅游产业,主要由旅馆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旅行社与旅游景区管理组成,其中旅行社,旅馆业和交通运输业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综合产业。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所以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直接或者间接推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也是一个形象产业。旅游业的开展为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相互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游客会从旅游的过程产生对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印象,旅游目的地在这个过程当中向游客展示地区的整体形象。旅游业推动旅游城市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发展,提供社会就业机会,促进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加强地区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所以,旅游业是一项对地区的经济、文化、环境有重要推动意义的产业。

二、旅游市场的消费特征

旅游市场营销既指营销活动,又指营销理论。作为一种营销理论,旅游市场营销是研究旅游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以旅游者为中心,在旅游环境分析、旅游购买行为分析、旅游市场调研和旅游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目标市场,找准本企业和旅游产品的位置,通过营销战略、营销策略的整合使用和科学的营销管理,实现旅游企业、旅游者和社会“三赢”目标的实现。

旅游市场是市场学的一个分支,但与一般市场学相比又有其特殊性。表现在:(1)以旅游行业为背景进行研究,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三产业龙头的旅游行业有“朝阳产业”之称,具有增长快、脆弱性、服务性、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旅游企业市场营销必须适应这些特点;(2)旅游消费需求不同于一般需求,它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以无形产品和服务产品(观光旅游产品尤为明显)为主的需求,人们通过旅游消费满足其精神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旅游市场营销也要体现这一要求;(3)旅游市场营销是一种具有较高知识化要求的营销(旅行社等企业营销表现更为明显),知识型游客研究、知识型旅游产品开发、知识化手段、知识化管理等显得尤为重要。旅游市场营销作为市场运作活动,是指通过创造和交换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及其价值,以满足旅游欲望和需要的社会过程。其中交换是核心,满足旅游欲望和需要是目标,交换过程是否顺利,取决于旅游产品创造者或提供者所提供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和价值满足游客需求程度及对交换过程的管理水平。

三、发展我国旅游营销市场的办法

(一)要建立行业协会,制定价格标准。使各个旅游公司都能在规定的价格范围内进行有序竞争,对违反价格规定的旅游公司,行业协会应当给予相应的制裁。协会成员应当预先缴纳价格保证金,存到行业协会,当哪个公司出现问题,协会立刻扣罚该公司,同时,开除协会,协会成员单位不许同其协作。

旅游市场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新媒体;旅游;市场营销;消费利益

一、新媒体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主要特征为数字化、分众化和互动性,且目前的新媒体主要指基于信息传播技术所形成的媒介形态及社会关系;都是在传统媒体形式和内容的改变。媒体的发展就今而言已经出现三个阶段:精英媒体、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创新性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不仅体现在技术和形式上,尤为重要的在理念上的创新,这是新媒体的定义的核心内容,即用新的形式设计新的产品,精确定位消费者市场和消费者心理,让用户得到更好的体验。由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载体不同,所以曝光率在不同领域也有所不同,新媒体现在已经普及大部分城市及拥有手机电脑等科技工具的阶层,所以其传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高曝光率。

二、旅游市场营销

(一)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

当今世界上颇有影响力的市场营销理论家科特勒对市场营销所做的界定是:“一种社会管理过程。借助这一过程,个体以及群体通过创造并与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从而获得自己的所需和所求”。英国市场营销学会(BIM)的定义:“(一个组织或企业)以获取盈利为前提,负责区识别消费者需要、预应消费者需要和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管理过程”。

(二)旅游市场营销的特点

1.服务性。

即排除具体的旅游商品外,且产权不发生转移的情况下,提供旅游产品实质都是提供一种服务,消费者不仅看重服务的硬件设施,同时也注重服务中带来的服务质量(体验度、舒适度、愉悦度)的高品质。

2.参与性。

旅游市场中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是和消费者的行为有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重合,因此旅游市场营销在事实上也是旅游者阶段性参与的动态过程,而如何保持旅游者及时的互动是营销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3.时间性。

旅游市场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季节性,旅游产品也是一种不可转移和储存的产品,而产品的服务设施、生产设施都是以实物的形式存在,所以意味着不能在时间内满足消费者,吸引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生产服务硬件和营销工作都是一种无法挽回的浪费。

4.差异性。

由于旅游产品本身具有的特性,使营销工作并不能同其他行业一样,将产品呈现在消费者面前进行推销,而是必须把营销工作贯穿于开发设计、宣传等一系列环节中,不像其他行业营销一样具有相对的独立形式。

5.易变性。

旅游消费是由多种具体消费行为组成的过程,旅游服务也是具体行为的连续过程,所提供的旅游产品大都不是实物,因此提供的服务很难做到标准化。同时消费者个人的喜好,偏向等具有明显的差异,服务者的职业素养,服务行为等也会产生不同,因此在消费过程中会具有波动性和易变性。

(三)我国的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及对策

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企业的生产导向有计划策略转向市场。但就我国旅游企业而言,仍在营销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大部分企业对于市场营销、顾客心理等复杂问题都缺乏一个正确且深刻的认识。都只顾眼前的短暂利益,而对企业长期发展兴盛所需要的战略营销计划不够重视,存在严重的跟风问题,服务水平低、盲目引进、模仿,一味的抄袭引用,忽视了实地的条件与市场的需求。盲目降价恶性竞争、法制意识低,为了一时的利益,向消费者提供虚假的旅游信息,肆意诋毁同行业竞争对手形象。对于当前的新媒体技术,大多数旅游企业重视程度不够,不懂利用新兴的网络手段构建一个高质量、高品位的营销策略,严重落后与当前全球旅游业规范化、智能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最终事倍功半,得不偿失,花费大量成本,收效甚微。面对这些现状,有关部门应该建立行业协会。制定价格标准,将市场存在的低价问题和虚高价格等问题统一整合处理,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惩治违规企业;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在消费者市场中形成良好的口碑,也为以后的新产品营销打下坚实的基础,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对从业人员的法律教育培训;注重应用科技手段,与当下的时尚工具接轨,最大范围接触更广泛群体,开拓更广阔市场,建立新兴产品宣传、投放方式,同时将其引进企业内部,同步时代步伐,提高工作效率;在内部制定适宜市场的长期规划,在外部维护自身形象,从根本上扭转消费者对企业观念,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双收。

三、新媒体技术在旅游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一)人性化营销

在当前的新媒体信息平台上,消费者可以根据各种消息来源推断出企业的宣传策略和产品的价值,确定购买与否,所以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时,可以兼顾新媒体的随意性等特点和消费者的反应开展人性化的营销方案。在价格方面,额可以借助大众论坛,建立价格讨论区,及时收到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反馈,而自如调整适合的价格推向市场。并且开发出类似查价系统类的工具,是消费者能对同类产品进行横向对比。同时开设自己的官网,成立服务区,及时了解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前、中、后所出现的问题及为其提供相应的建议指导甚至返厂处理。

(二)营销模式的转变

采用体验式的营销模式,将营销过程和消费者感受作为宣传话题,引起更多观众的代入感,再次引起对产品的讨论与思考,实现再次营销。

(三)营销策略的创新

营销中的促销策略是市场营销取得成功的关键,如何做好广告,准确定位消费者心理是其中重点。利用“明星效应”,即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可能带来的“蝴蝶效应”,做好“软广告”,既节约宣传成本,也可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为产品带来关注。

(四)营销管理的改革

营销策略的形成和实施,与企业的组织管理直接相关,销售部门是否能够对营销员工的销售业绩进行总体的掌控、能否使生产和销售的频率一致、能否对产品的宣传及运输等行为进行有力的控制、能否以科学的核算方式去计算产品的成本和利润,为营销策略的形成提供建议,都会对营销策略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因素实际上就是企业对新媒体能否有效利用的关键点。

四、结语

21世纪以来全球的科技技术更新速度与进步革新是日新月异,新媒体技术也是越发成熟,对它的理解和运用也会随之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各行业的使用也是更加宽泛。所有的行业,包括新兴的旅游产业的传统营销方式都会受到剧烈的冲击,不仅有国内自身的压力,还有入世以来,来自国外的先进的企业的竞争压力,都加剧了国内行业的优胜劣汰,因此国内行业更应该抓住机会,运用好新媒体所带来的营销方式、理论创新等方面的改革,在新一轮的竞争风暴中成功转型,成为新时代前列的领路者。

参考文献:

[1]徐伟林.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F].经济师,20105(01).

旅游市场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 老年旅游市场 养老旅游 产品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1养老旅游的概念界定

李松柏认为养老旅游是老年人为了寻找更舒适的养老环境离开他们的常住地,到其他地方休闲、度假、养生,连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周刚认为养老旅游在本质上属于老年度假旅游,是老年旅游者以异地养老的形式而发生的不以工作、定居和移民为目的的旅行和游览活动的总称。

这两种定义都是站在旅游者的角度来定义的,笔者认为养老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应该以旅游的定义为基础,旅游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短期性生活方式,是旅游者在旅行和暂时性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所以笔者认为养老旅游是指老年旅游者在连续时间不超过一年,且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异地养老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开发养老旅游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2.1庞大的市场容量为养老旅游提供了可观的客源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534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1.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636万人,占总人口的8.1%。并且有关人口专家预测,老年人数量正在进入增长的高峰期。预计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8亿,占人口总数的18.46%,2050年将达到4.2亿,占人口总数的29.8%,从而成为高度老龄型国家。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老龄人群,而据北京的一些旅行社调查结果显示,70%的老人退休后有旅游的倾向,所以养老旅游有一个庞大的消费群。

2.2老年消费者具有可观的购买能力

据不完全估算,目前老年人各类收入总和已达到4000亿元,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该数值还将持续增长,到2010年可能会突破1万亿。另一方面,与在职的中青年人口相比,子女多已成家立业,负担较轻,而且过去我国老年人大多生活节俭,重积累轻消费,习惯于攒钱,他们往往有着较充裕的储蓄,其储蓄存款将产生较大的近期或远期购买力,从而为我国养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3观念的转变使老人消费者具有强烈旅游欲望

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变得单调而乏味,他们日渐注重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希望在有生之年享受生活的乐趣。他们渴望享受宁静,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旅游正是满足老年人此种需要的绝好方式,它是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结合,是求新、求知、求乐的综合体验。加之现在一些传统观念的变化,更增强了老人外出旅游的欲望。旅游逐渐成为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而养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老年方式,将养老和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老年旅游者在旅游中养老,在养老中旅游,一定会受到老年旅游者的青睐。

3养老旅游的产品开发策略

3.1充分利用现有养老资源

我国现有的社会养老机构有敬老院,福利院,老人公寓等,这些服务设施是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不但设施齐全而且价格合理,在发展养老旅游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养老设施,既能满足老年旅游者的各种特殊需求,又能降低养老旅游的成本。

3.2适度开发优质优价型养老旅游产品

产权式酒店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它向人们传递的是一种新型的房产投资和消费理念。酒店开发商将酒店的每间客房分割为独立产权出售给投资者,投资者一般不在酒店居住而是将客房委托酒店管理公司统一出租经营获取年度客房红利,同时获得酒店管理公司赠送的一定期限的免费入住权,既可自己享用,也可用于转让、赠送和继承。

分时度假是指消费者为了今后旅游度假的需要而购买的酒店或度假地房产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每年某时间段的房屋使用权。一般的分时度假地都处于环境宜人的城市或景区,非常有利于老人的养老,老年旅游者购买了它一定时段的使用权以后就可以享受优质的养老生活。

针对以健康为核心需求的老年旅游者可开发温泉疗养型养老旅游产品,温泉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对老年人常有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动脉硬化、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等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而且还有保健、美容、护肤的功效,如着名的汤岗子康复理疗中心(鞍山汤岗子医院),利用泉水、矿泥及中西式疗法60余种治疗手段,对风湿、腰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心脑血管后遗症有显着疗效。

3.3重点开发物美价廉型养老旅游产品

虽然我国已经出现了购买力较高的老年旅游者群体,但从整个老年旅游市场来看,具备很强支付能力的人群所占比例并不大。另外,我国老年消费者,大多经历了低生产力水平、低消费水平的阶段,习惯了俭朴的生活方式,养成了精打细算、反对铺张的消费习惯。所以说,重点开发物美价廉型养老旅游产品,可以迅速为市场所接受,刺激市场的进一步成熟。

旅游市场的定义范文5

(一)独特的地域文化为康巴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奠定了基础从广义文化的定义讲,“康巴文化”是以藏文化为主体,兼容汉文化、纳西文化、羌文化等其他民族文化,具有多元复合性特色的民族地域文化。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还要强化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在川区众多的地域特色民俗文化中,尤以康巴文化最为典型,由于康巴地区具有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文化历史,因而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康巴民族传统体育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康巴藏区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宗教文化,是各民族在特定的区域中长期沉淀下来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本地区独特的传统体育项目有赛马、赛牦牛、摔跤、射箭等。这些具有民族特色项目的发展为旅游市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二)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动促进了康巴藏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提出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在康巴地区每年举行的民族文化节中都包含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藏历新年等节日都要举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拉近各村各寨距离的同时,营造出强烈的民族气息。与此同时,在各式各样的比赛中,还吸引大量的游客参与体验。近些年,政府部门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大力宣传,对藏区的旅游开发有着积极的影响。如赛马、赛牦牛、押加等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的推广,既丰富了当地民族文化生活,又为体育旅游增添不少色彩。2006年5月20日,“锅庄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今后的继承和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国家政策的支持是康巴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开发的根本保证随着中央召开第五次工作会议,西部大开发,全民健身的实施和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以康巴地区为例,甘孜藏族自治州2002年就制定了《康巴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15年)》;凉山州在2000年制定了《凉山彝族自治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另外,跑马山项目被列为康定县旅游开发一号工程,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四)康巴藏区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带动了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康巴藏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风格迥异。康定政府经常开展节庆活动来展示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吸引了外来游客。这些项目涵盖了运动竞技类、娱乐休闲类、民族舞蹈类、集会庆典类等,其中有射箭、赛牦牛、骑马拾哈达、赛马、打靶、斗牛、锅庄舞、摔跤、登山、拔河、挥刀斩旗杆、打猎、藏棋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活动的开展推动了康巴藏区民族体育项目和旅游市场的发展,更为民族地区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康巴藏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地方特色优势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景点没有体现本地区民族的特色优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符合当地风情民俗,甚至有些项目没有突出当地的特色文化,降低了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二)经济落后康巴藏区经济相对落后,由于康定地处高原,地理环境复杂,使得体育旅游景点交通不便,道路不畅,住宿餐饮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虽然康巴藏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但由于交通的限制,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影响了康巴藏区的经济发展。(三)缺乏规划和管理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是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业结合的新兴产物,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它的发展力量还比较薄弱,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宏观调控。2011年12月5日,《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为四川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其只是对旅游产业做了宏观规划,一些新兴项目未曾明确规定,缺乏对新兴项目的大力支持。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部门缺乏对其市场进行统筹规划和监督管理,对民族传统体育创新项目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相关政策作为后盾。(四)体育旅游市场的宣传力度不大康巴藏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还处在粗放性开发阶段,受地方财力的制约,市场促销经费投入较少,营销手段单一。虽然藏区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但是因为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市场知名度较低,未形成规模效应。康巴文化是中国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然而在海外市场的宣传却少之又少,也缺乏主流媒体如央视、互联网络等的宣传。

三、康巴藏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开发对策

(一)加强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面对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及休闲运动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康巴体育旅游的发展必须与地区文化底蕴相结合,在旅游和环境中体现生态文明。充分利用康巴藏区地域特点和丰富多彩的藏民族文化,深入挖掘传统体育文化和开发藏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保存和发展具有藏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把代表本民族文化的传统体育项目推广到旅游市场。紧紧抓住生态文明建设这条主线,生态体育作为其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好康巴地区的自然、人文体育旅游的优势,又快又好地发展生态体育旅游。(二)开发和打造现代化的地方特色精品康巴藏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丰富,各具魅力。只有充分挖掘该地区特色文化内涵,利用地域优势,在项目上创新,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发展特色项目,才能在体育旅游市场上形成强有力的优势。康巴藏区民族传统体育兼具休闲娱乐,既具观赏性又具参与性,简便易行,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要将那些富有本地区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挖掘、继承、发扬和创新,以市场需求反馈为基本点,为康巴藏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提供“特色”和“精品”的旅游产品,最终实现藏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管理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刚刚起步,需要解决和克服的困难很多,政府的大力扶持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开发康巴藏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府在宏观规划、政策法规以及环境营造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强管理,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营造良好的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四)加大宣传力度旅游资源的发挥往往取决于宣传。可以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方式进行针对性的宣传,让人们更多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增强吸引力,从而刺激旅游者的消费动机。

四、结语

旅游市场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自驾游;自驾车旅游市场;自驾车旅游产品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168-03

一、引言

“自驾车旅游”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的美国,是当时流行于发达国家的旅游形式。最初人们把周末开车出游叫Sunday - drive,发展到后来的Drive Travel[1]。作为一种新兴的特色旅游方式,自驾车具有自主性、时尚性、个性化等特征,且兼具刺激性强、消费档次高、体验性强等特点。中国的自驾车旅游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兴起,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旅游者所使用的代步工具主要是家用小汽车、多功能越野车及商务车等。近年来,随着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多,道路条件的改善,公民休闲时间的增加、消费观念的改变、旅游心理的日益成熟,自驾车旅游正逐渐成为大众旅游的重要形式。随着自驾车旅游的快速发展,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自驾游基础理论、市场、产品、目的地等诸多方面。现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做如下总结。

二、自驾车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内自驾车旅游研究多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例如,胡敬民(2003)、翟向坤(2003)、龙斌(2004)、陈乾康(2004)就自驾游的成因、市场特点、问题和措施进行了讨论,并且指出自驾游具有广阔的前景。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驾车旅游基础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包括自驾车旅游的定义、分类、特点、影响因素、作用、服务系统、产生、发展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

尽管自驾车旅游已经在很长时间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关于自驾车旅游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龙斌认为,自驾游是指旅游者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自己驾驶为主要手段,借助旅游目的地所拥有的特殊人文自然环境和相关设施所进行的一系列吃、住、行、游、购、娱行为,是一种寓健康、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充满个性化和无穷魅力的旅游活动[1]。张晓燕认为,自驾车旅游是旅游者以私有或租借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以休闲体验为主要目的,以自发组织为主体的前往目的地旅游的连续过程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现象与关系的总和[2]。吴娲(2007)、赵鹏(2008)、杨丽(2009)等学者也进行了尝试性的界定。尽管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是研究者们的定义都包含了三个基本要素:以私有或租借的车辆为交通工具、驾车者旅行和暂时居留引发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以休闲为目的。

胡敬民在研究中将自驾游类型简单分为观光度假型、休闲度假型、极限挑战型、探险摄影型、随心所欲型、体育运动型和以躲避尘世净化心灵为目的的孤独漂泊型[3]。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龙斌划分为全部由旅游者自己操作的完全意义上的自驾游和由旅行社提供部分服务项目协助完成的自驾游[1]。在此基础上,方小燕(2005)、张晓燕(2005)、赵鹏(2008)对自驾游的类型做了更加详细的补充和细分。

此外,国内众多学者通过分析指出中国自驾车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4~5]。何玉婷[6]在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分析了自驾车旅游发展的原因。徐吉吉[7]等认为,自驾车旅游发展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存在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未来自驾车旅游将向有序、规范化和休闲方向发展。朱生东[8]从旅行社服务、旅游交通服务、食宿服务、汽车租赁服务、地图服务、在线服务六个要素打造自驾车旅游服务系统。陈太政[9]从供给、需求、信息、支持、汽车开发商五个方面提出构建自驾车旅游网络的基本框架。翟向坤[10]比较了国内外旅游发展模式,从自驾车旅游对旅行社、住宿业、景区景点的影响三方面分析了自驾车旅游对旅游供给体系的影响,提出了中国发展自驾车旅游的思路。

(二)自驾车旅游市场研究

有关市场分析多结合某一具体地域,在一些统计数据或相关调查的基础上,对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开发条件、需求特征、类型、特点、市场细分、市场培育、开发管理等方面进行定性研究。关于自驾游发展条件的研究成果众多,以翟向坤总结的如下几个方面为开山之作:全国私人汽车拥有量激增;汽车租赁业蓬勃发展;汽车俱乐部发展迅速;全国公路交通设施状况大为改观;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中国旅游业发展,国民更加崇尚一种自由与个性化[10]。吴巧新[11]从发展自驾车旅游条件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发展自驾车旅游的条件。刘巍在研究中指出了京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率先发展自驾游的地区的示范作用[12]。周沁[13]认为,自驾车旅游的发展给市场带来巨大的商机,认为,“自驾游经济”将给市场带来很多投融资机遇。方海川[14]探索完善自驾车旅游市场、开发拓展休闲旅游空间。陈乾康[15]通过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四川省成都市自驾车旅游市场规模为基准,预测了全国自驾车旅游市场的规模和总商机,从大的战略角度提出了做大做强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基本思路。国内其他学者以湖南、广西、浙江为案例地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提出了各地自驾车旅游市场开发的策略[16~17]。张晓燕等[18]对华北地区的山东、北京、天津、河北自驾车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对自驾车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决策影响因素、消费行为等作了深入分析,并对自驾车旅游者的行为特征进行了总结。刘金敏[19]从人口统计、旅游活动特征探讨了自驾车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旅游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自驾车旅游市场环境。费永红等人[18]根据黄金周期间珠三角地区自驾车游客的抽样调查结果,对自驾车游客的市场规模、客源构成以及旅游消费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自驾车游客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胡敬民[3]从自驾车旅游发展趋势的角度,探讨了自驾车旅游市场形成的机理、类型、特点以及市场的培育。曹新向、雒海潮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特征、旅游偏好特征、度假行为特征、组织形式特征和信息获取特征五个方面阐明了市场特征及需求[20]。洪娟、汪德根、程久苗还对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旅游消费、旅游方式、旅游空间流向规律几个方面的特征做了补充[21]。江学淮[18]从人口学特征、旅游动机、旅游消费和空间流动规律等方面阐释了自驾车旅游市场特征,对自驾车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三)自驾车旅游产品研究

目前关于自驾车旅游产品的研究并不多见,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从旅行社的角度进行研究,如赖斌等[18]探讨了旅行社使自驾车游产品化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明确了旅行社生产“自驾车游产品”能带给旅游者的利益,提出了旅行社开发自驾车游产品的方向。张文敏[22]等提出港澳与内地在市场开发方面应实行双牌制,认为旅行社是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的主体。陈乾康在研究自驾游对旅游业影响中指出了自驾游对旅行社业务的冲击,虽然分流了客源,但鉴于自驾游的近程旅游、选择路况好等特点,对旅行社的其他业务尚不构成威胁,并指出了应对之策:调整业务重心,以长线旅游、特种旅游、跨省及出境旅游等业务取代短线旅游;抓住旅行社在食宿预订方面的优势,拓宽业务范围,发展自驾游团队业务[15]。杨冬梅考虑到了与汽车俱乐部的合作[23],在研究旅行社开发自驾游产品企业战略时,指出了产品制作和销售过程以及对竞争者的策略[24]。黄静波[18]探讨了红三角地区自驾车旅游产品的开发的优势条件及对策。另一方面,主要从自驾车旅游线路方面进行研究,如张晓燕、何佳梅通过对旅行社开发自驾游产品的优劣势分析之后,进一步细化了开发措施:一是旅行社应充分利用汽车俱乐部和汽车租赁公司的强项并加强联合,为自驾游产品吸引客源和提高技术保障拓宽途径;二是构建产品开发服务链条,包括旅游目的地景区的车位预订、详细预算并设计多种自驾线路组合满足不同收入者的需求、汽车营地和汽车旅馆方面的合作、应急对策及全国联网的紧急救援系统;三是产品的开发要求主题鲜明并创新营销方法;四是构建产品保障体系。考虑到来自交通、环境容量和基础设施中的发展瓶颈后提出改善客观条件、开发分时分段旅游产品、纵深发展专项自驾游产品等应对措施[25]。赖斌、杜通平、黄萍提醒旅行社产品开发时找到与游客的利益契合点,深度挖掘产品线路[26]。胡敬民[27]从分析游客心理入手来设计自驾车旅游线路。张波[28]指出自驾车旅游路线设计应考虑的因素。自驾车旅游产品的研究大多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定性研究,但研究的不够深入。

(四)其他方面的研究

1.自驾车旅游目的地发展。张宪洪 [2] 借鉴外国汽车营地的相关资料,对汽车营地旅游项目在中国本土开发的市场前景、产品类型、项目设计、规划布局、管理运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了理论探讨和实务研究。李享[29]等从宏观理论角度对与目的地相关的自驾车旅游进行分类研究,探讨了旅游者的需求特征和其应具备的条件。姚小云[30]探索了世界遗产地武陵源自驾车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自驾车旅游的障碍、思路与对策。周武忠[31]以自驾游为导向,探讨了规划布局景区、景区产品、景区配套产业及支撑系统。梁雪嘉基于风景旅游规划AVC理论,从风景旅游地规划和游憩体验的观点出发,结合客观实际提出了若干提升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的对策[32],从而使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2.自驾车旅游供给影响。李莉[33]从自驾车旅游对旅行社、住宿业、景区(景点)、购物点、旅游信息系统的五方面的影响阐述了自驾车旅游对现行旅游供给体系的影响及相应的应对办法。高怡等[18]在分析泰宁自驾车游客服务系统现状的基础上,从食、住、行、游、购、娱信息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3.其他研究。胡敬民在研究中指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编制各省县旅游交通详图、开发新型旅游房车[3]。邵杰[2]以需求分析为主线,讨论了旅游交通需求的特点和构成以及需求的变化趋势,并重点讨论了自驾车旅游的需求影响因素和出行行为特点。程静静[34]等建立了灰色系统理论,对中国自驾车旅游市场进行预测分析。苗学玲考虑到网络论坛具备单向传媒、口碑传播和专家意见多种信息渠道的功能,能够满足游客个性化的需求,对该领域做了研究,尝试将论坛帖分为询问帖、分享帖、活动帖、资讯帖四个主要类型,体现旅游者信息行为、旅游体验分享行为和社区交往行为[35]。

三、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自驾车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自驾车旅游的内涵、分类、起因、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方面,这些研究多位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很少。在市场研究方面,以个案研究为主,主要分析某个区域自驾车旅游市场的特征。 对自驾车旅游市场的研究过于笼统,没有专项市场的研究。只是简单地分析自驾车游客的旅游动机、旅游偏好、出游时间等,只有部分学者进行了市场细分,却没有进行更为详细深入的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充分利用调查结果,对市场进行进一步细分以及市场预测,扩大学术价值。自驾车旅游产品的开发多从旅行社角度出发,产品的开发需要进一步细化。车俱乐部和旅行社等如何开发有特色的自驾游产品,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如何建立自驾游行业品牌是今后研究的重点。目前关于自驾车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自驾车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环境影响、自驾车旅游与区域旅游交通的构建、自驾车旅游安全的、以自驾车旅游为导向的旅游景区规划的、自驾车旅游涉及相关法律的研究比较少,今后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应多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用以支持理论研究。对于自驾车旅游研究存在的不足,加强对这些薄弱环节的研究,是今后国内自驾车旅游研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龙斌.驾车自助游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8):35-39.

[2]窦文章.自驾车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3]胡敬民.旅游市场新热点――自驾车旅游[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4]钟莹峰.中国自驾车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5-87.

[5]杨鹛.中国自驾车旅游游客特征及发展问题的分析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01S):272-273.

[6]何玉婷.体验经济时代中国自驾车旅游发展的原因[J].天府新论,2005,(S2):146-147.

[7]徐吉吉,孙厚琴.中国时尚休闲方式的现状及前景――以自驾车旅游为例[J].当代经理人,2006,(7):215-216.

[8]朱生东.自驾车旅游服务系统初探[J].黄山学院学报,2005,(5):40-41.

[9]陈太政,张东山.构建中国自驾车旅游网络的初步探讨[J].河南大学学报,2006,(6):64-68.

[10]翟向坤.中国发展自驾车旅游的战略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54-60.

[11]吴巧新.长江三角洲自驾车旅游市场开发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12]刘巍.中国自驾车旅游发展瓶颈以及发展对策探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71-72.

[13]周沁.关于国内自驾车旅游市场的调查和投融资机遇思考[D].成都:四川大学,2006.

[14]方海川.休闲旅游新宠:从成都自驾车旅游市场看旅游观念新趋势[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2):100-103.

[15]陈乾康.自驾车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旅游学刊,2004,(3):66-71.

[16]曹新向,雒海潮.中国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开发[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2):87-91.

[17]韦倩虹,郝革宗,黄建清.广西自驾车旅游初步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2):80-84.

[18]张学梅.国内自驾车旅游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2010,(4).

[19]刘金敏,李倩倩.浅谈自驾车旅游[J].现代商业,2007,(1):247.

[20]曹新向,雒海潮.中国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开发[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2):87-91.

[21]洪娟,汪德根,程久苗.中国自驾车旅游市场发展动力、特征及其效应[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5).

[22]张文敏,邬琛.自驾车旅游市场的特征及其产品开发――以“泛珠三角”区域为例[J].商业经济文荟,2006,(3):60-62.

[23]张晓燕,何佳梅.中国旅行社的自驾游产品开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64-66.

[24]杨冬梅.对自驾车旅游产品的分析及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0-62.

[25]杨冬梅.自驾车旅游产品研究――以成都自驾车旅游为例[D].成都: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2005.

[26]赖斌,杜通平,黄萍.从旅行社的视角看自驾车游产品化[J].企业经济,2006,(3):92-94.

[27]胡敬民.黔东南苗侗风情自驾游旅游线路设计[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4):21-24.

[28]张波.国内“自驾车旅游”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渝西学院学报,2004,(2):87-89.

[29]李享,李怡锐.中国自驾车旅游目的地研究[J].考试周刊,2007,(36):154-156.

[30]姚小云,李敏娜.世界遗产地武陵源自驾车旅游发展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

[31]周武忠,朱剑峰.自驾游导向的旅游景区规划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7,(5):46-55.

[32]梁雪嘉.试论“自驾游”与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的提升[J].科技资讯,2006,(30):228-229.

[33]李莉.自驾车旅游对现行旅游供给体系的影响及应对办法[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65):166-167.

[34]程静静,等.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自驾车旅游可行性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3):96-104.

[35]苗学玲.自驾车旅游研究的新视角:旅游网络论坛的主帖分类研究[J].商业研究,2006,(11):157-162.

Progress About the Study of Domestic Self-driving Travel

LIU Huan

(Xinjia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Science and Tourism Department of Geography,Urumqi 83005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