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旅游市场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旅游市场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旅游市场分析

体育旅游市场分析范文1

【关键词】宜昌市;体育旅游;消费人群

1、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期望的提高,使得人们开始追求更丰富多彩的旅游方式;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的脑力劳动增加,精神压力增大,开始主动寻求能调节心理压力的新型体育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旅游作为一种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愉悦身心的活动方式,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在此大背景下,本研究通过对宜昌市居民体育旅游消费人群的调查,总结出不同群体体育旅游消费的特征,并给出有利于体育旅游在宜昌市更好发展的对策。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旅游消费者的性别状况。在参加过体育旅游活动的人群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说明男性比女性更喜欢体育旅游活动。这与日常体育活动中男女比例的不均衡基本一致。由于男女在社会角色上的定位不同.传统的性别观对男女参与体育旅游活动有较大的影响。男性喜欢刺激激烈、冒险的体育旅游活动,而女性在参与中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体能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因而喜欢采用稳健的方式参与体育旅游。

2.2 体育消费者的年龄状况。不同年龄人群在参加体育旅游活动中,消费情况差别较大。年龄越小消费水平越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消费水平逐渐提高。在统计中,参加体育旅游的人群主要是以年轻人为主,青年的体育旅游消费意识比较超前,追求时尚,敢于桃战自我,因而对体育旅游这一休闲方式更容易接受,少年儿童由于身体发育尚未成熟.经济上不能独立.同时学习压力也比较大,参与体育旅游主要是随父母和学校组织的各种训练营活动.因而较少,年龄高的人群则因为担心身体健康状况而较少参加体育旅游活动中。

2.3 体育旅游消费者受教育程度情况。从体育旅游消费者学历结构看,初、高中以下学历的占16%,这一群体以未成年人为主。可见未成年人,特别是在校的学生,在体育旅游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随着城市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比例还将稳步上升。而在成年人中,体育旅游消费者中高学历比例相对较大,可见人的受教育水平对体育旅游消费行为有较显著的影响。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不同群体对体育旅游概念和作用的认知逐渐提高。这表明体育旅游的概念及作用的认知度与被调查对象所受的教育程度有关,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由于有着相对较高的文化素养,使他们在消费价值观、审美情趣、休闲方式的选择上具有较高的认识,这类人群普遍倾向于追求一种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思想上也易于接受比较新潮的事物。因此,他们对体育旅游这一新生事物的概念及作用有着相对较高的认知度。

2.4 体育旅游消费者的月收入状况。从宏观上看,其意义深远:首先,此类消费打破了以往人们所习惯的体育方面福利消费的心理定势,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接受了“化钱运动”的新理念;其次,由于消费档次基本符合大众消费水平,可以预见,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其体育旅游消费会逐步普及。毕竟旅游与娱乐、旅游与健康之间本来就存在无法割舍的联系。体育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消费,决定这种消费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是随着成都市经济持续增长.城镇居民的个人收入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于个人收入与参与体育旅游的比例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从而使外出旅游、追求健康的意识也随之相对增加,为体育旅游消费提供了前提条件。

2.5 参加体育旅游的目的。在统计中,大部分居民都是以健身,娱乐休闲为主,也有些居民认为参加体育旅游可以回归自然,冒险猎奇,同时可以在参加体育旅游中交友。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全面健身活动深入发展,体育旅游健身活动在我国悄然兴起,体育健身旅游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如游泳、溜冰,滑雪、潜水、徒步穿越、自行车、骑马等活动项目。旅游者在直接参与某项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达到健身,娱乐和旅游观光的目的。人们经常在忙碌的工作中,有时候参加体育旅游可以减少压力,愉悦心情,帮助人们更好的面对生活。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参与体育旅游活动的人群中,所占比例男性大于女性。个人收入状况与参与体育旅游比例呈正相关关系。体育旅游是较高层次的消费,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是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条件,对参与体育旅游健身消费层次和水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事业机关管理者、政府公务员、企业管理者居首,所占比例较大;教育、科技人员与个体户工商业主次之;其他所占比例较小。

学历水平与参与体育旅游的比例成正比。体育旅游消费中84%的人在其受教育期间,喜欢体育活动。

宜昌地区体育旅游管理体制不顺,缺乏体育旅游意识,由于没有专门的机构和部门进行协调,宏观调控力度和领导管理薄弱,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受到很大制约。各地旅游风景区也存在多头管理的状况,分别有文物、建设、林业等多个主管部门。再次,资源整合不够,缺乏科学系统规划,大部分区县市没有将体育旅游产业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导致体育旅游产业层次不高、效益不高、结构不合理,并且出现盲目开发、重复上马、恶性竞争的现象。然而体育旅游的发展资金不足,缺乏开发建设投入,政府长期以来对三峡地区基础设施和体育旅游设施的投入较少,既缺乏先期足量资本和后期持续投入,又缺乏大量的民间资本和外资的进入。形象塑造不力,缺乏强势系统包装。

3.2 建议

3.2.1 广泛宣传,科学定位。加强旅游促销,广泛宣传。随着体育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本区必须制定出相应政策和促销策略,促进宜昌地区体育旅游市场健康、规范、快速地发展。

3.2.2 理顺管理关系,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配套服务体系。加强宏观调控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的相关产业,是体育性的旅游事业和旅游性的体育事业。发展体育旅游,必须解决政出多门、管理混乱的现实,理顺管理范围,明确管理责任.政府部门应把体育旅游推向市场,同时加强宏观调控,设立体育旅游管理的专门机构西调体育及旅游部,加强对经营体育旅游的旅行社、景区的资格审批、经营监督,防止项目的重复建设及经营市场混乱。

3.2.3 科学合理开发,树品牌,抓特色,重点建设一批世界级旅游精品。重视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开发,也会加剧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在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2.4 建立监督机制,建立完善的体育旅游安全体系。重视安全保障体育旅游具有参与度高、专业性强等特点,有些项目还带有刺激性、挑战性和危险性,如:攀岩、蹦极、漂流、探险、滑雪等竞技体育旅游产品,这些产品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在这些项目的经营上.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立经营者资格审批制度,体育产业管理部门还要成立安全检查队伍,对体育旅游的设备、条件进行安全检查,同时还要大力宣传,增强游客的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陈文英.探析我国体育旅游[J].湖北体育科技,2003(03).

[2]张丰涛,王永青,张东亮,等.影响体育旅游发展的因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02).

[3]雷选沛,刘名俭,周霄.三峡地区体育旅游经济圈的构建与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5(9).

体育旅游市场分析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市场,市场特征 ,可行性,市场开发对策

一、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特征

1、旅游时间比较集中。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因此只能利用课余时间旅游。而他们的闲暇时间主要是双休日、法定假日、寒暑假,大约有170天假期,约占全年的47%,是大学生旅游的集中时间。

2、旅游消费水平较低。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他们的生活费用主要来自于家庭,在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性还是非常大的。所以旅游消费对于大学生而言在现阶段是属于奢侈消费。他们渴望外出旅游,但由于经济来源的制约,消费能力不高,因此,他们一般对旅游的条件要求不高。

3、出游方式多样性。大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出游已成潮流,费用均摊,不但能拓宽自己的人际交往,在选择上又有更大自。另外假期单骑远征、背包驴行、情侣自助游等其他的旅游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

4、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产品、新消费和新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旅游决策易受同学或朋友等相关群体影响,从众心理显著,消费需求具有较大弹性和可诱导性;他们感性消费、个性消费、群体消费、社交娱乐倾向明显,因此旅行社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相关的产品推销。

二、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的可行性

1、大学生旅游市场的规模巨大。自1999年教育制度改革以来,全国各高校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到2014年,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己经达到2468.1万人。庞大的大学生消费市场已逐渐成为旅游企业必争的重要阵地。

2、大学生有强烈的出游欲望。由于大学生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教室、食堂和宿舍的三点一线,这种狭窄的活动空间使学习生活变得单调、枯燥,面对学习的压力使得他们有着强烈的出游愿望。自古中国就有“行万里路,破万卷书”的古训,使得大学生迫切想走出校园去体验行天下的感觉。

3、旅游设施的日趋完善。我国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基本能满足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其中青年旅馆、大学生旅游网等与大学生旅游市场相关的旅游基础设施为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景点门票价格相对较高,部分大学生有跟旅行社旅游的愿望。

三、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对策和建议

(一)开发适合大学生的旅游路线和特色项目

1、服务于课堂的认知旅游。如寻古探幽、野外考察、建筑风格鉴赏、动植物品种辨别、计算机应用网络管理实务以及各种工艺流程操作等,学校既节约了设备购置与管理费用,也保证了教学设备的先进性、学习场景的真实性、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2、工业旅游。就是以工业企业场所作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它以生产过程、工厂风貌、工人工作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吸引物,通过让旅游消费者了解工业生产与工业操作等工艺生产过程,在满足旅游消费者基本旅游需求的同时,获得更高层次精神享受。

3、专题修学游。它以某一个专题为考察学习目标,或考察某地风俗文化,或了解一门学科,或学习一种语言,或参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出国参观知名高校,与当地学生一起听课、用餐、交流,了解异域文化,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也是修学游的重要形式。

4、就业考察游。针对学生比较关心的就业问题,旅行社设计以就业培训、就业考察,开拓眼界为主题的寒暑假就业游,到知名企业考察工作环境。

5、体育旅游。大学生多数酷爱体育运动,开展具有健身和娱乐性的滑雪、滑草、水上体育、海底潜水等旅游活动,相信在大学生中一定有市场。

6、交友游或者高校联谊旅游

(二)合理定价,以多种优惠方式拓展市场。大学生属于依附于家长的消费者,因经济条件有限,大学生对价格比较敏感,只有合理的定价,才能激发多数大学生出游。旅游企业应该坚持薄利多销的原则,尽量减少收费性的服务环节,以学生自己动手来减少这部分费用,也可采用推出经济型旅游套餐,制定优惠价格,在旅游淡季通过降价优惠、与学生社团联合倡导推出户外运动等措施吸引学生出游。

(三)政府部门出台政策引导大学生旅游

1、要为学生出游提供优惠措施。如交通部门应对学生假期旅游实行全面打折优惠,而不应将学生持学生证优惠这一措施仅仅局限于学校和家庭所在地之间及每年4次的使用权上。景区也可以提供半价门票,适当减轻学生的负担。

2、政府支持学校,让学校鼓励学生旅游。学校应该把学生旅游当作发展素质教育的一个有利促进因素,对学生旅游组织者的正当活动给予支持并加以指导,鼓励他们在旅游的活动中锻炼组织能力,培养团结精神。

(四)成立大学生旅行社。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成立专门的大学生旅行社。根据大学生旅游需求在假期推出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放松身心”为主的“科学考察、自然旅游、探险旅游”等专线旅游。

(五)树立新的营销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产品宣传推广方式,提高品牌影响力。校园的广播台、电视台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有着较强的影响,因此产品提供商通过给其提供赞助的方式,发挥这个平台的作用,会起到较为良好的效果。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旅游企业应重视对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这是一项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开发活动。尽管目前这一部分人群旅游消费相对较低,但是他们人数多,而且今后消费水平将会不断提高。因此,从长远看,尽快地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对今后增加旅游经济收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镇.我国大学生旅游空间行为特征分析[J].利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6).

体育旅游市场分析范文3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各旅游地、旅游企业纷纷主动研究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明确定位,开拓客源市场,提高旅游经济效益。本文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分析其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和旅游类型结构,提出开发战略构想和建议。

一、花都旅游概况

(一)花都旅游发展现状

花都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广州市北面,是广州新四区(番禺区、花都区、从化市、增城市)之一。花都区辖1个街道(新华)、7个镇(梯面、花山、炭步、赤坭、狮岭、花东、雅瑶)。花都区地貌“三山一水六平原”,山青水秀,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秀全故居、省级森林公园王子山森林公园、省级旅游度假胜地芙蓉度假村等著名景点。

(二)花都旅游市场规模

2013年,花都区全年旅游总收入35.18亿元,城市接待游客总人数820.57万人次。其中:过夜旅游者327.37万人次,占接待游客总人数的39.1%;不过夜(一日游)游客493.2万人次,占接待游客总人数的 60.1%。主要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347.49万人次。

二、广州市花都区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本次研究选择花都地区10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旅游景点 , 按照花都区主要景区(点)2013年接待游客人数的比例给出各景区(点)样本量在旅游景点向游客随机共发放了2658份调查问卷 ,回收 2559份 ,回收率为95.34% ,其中有效率问卷有2503份,占比94.17% 。本文结合调研数据和资料,从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和旅游类型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

按空间分布一般可将某旅游地的旅游客源市场分为境外客源市场和国内客源市场两大部分 ,本次调研境外客源几乎为零,因此主要分析国内客源市场。美国著名旅游市场学家埃塞尔等人按旅游者流向将旅游市场分为一级市场、 二级市场以及机会市场。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分布集中性可用地理集中指数来定量分析 ,其模型为:

G 为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数; Xi 为第i 个客源地的游客数量;T 为旅游地游客总量;n为客源地总数,G 值越接近100,说明客源分布越集中; G 值越小,则客源越分散。

根据广州市花都区旅游局旅游抽样调查(2014),广东本省游客占84.14% ,其他依次较多的省市分别为湖南5.23%,广西2.4%,湖北1.36%,其他地区占比6.87%。经计算,其地理集中指数G=84.51,可见,空间集中现象非常明显。

(二)客源市场旅游类型分析

本文根据问卷调查情况,重点分析旅游动机、旅游交通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情况。

1、旅游动机分析

根据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可以将市场划分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探亲访友、文化体育科技交流、健康疗养、商务会议培训以及其他类型。

由表2可知 选择来花都观光度假旅游的游客较多 , 分别占52.22% 和47.34% , 其他依次为探亲/访友(11.92%)、文化/体育/科技交流(9.60%)、健康/疗养(4.33%)、商务/会议/培训(4.04%)以及其它(7.31%)。赴花都区旅游的国内游客主要目的是观光/旅游或休闲/度假,这和花都旅游资源的特性较为吻合。花都具有特色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较少,温泉资源及保健疗养设施也比较缺乏,难以吸引健康疗养、文化体育科技需求的游客。因此,花都区目前以观光休闲旅游为主,其他类型旅游的开发具有一定潜力。

2、旅游交通方式分析

赴花都区旅游的国内游客交通方式多采用自驾车的方式,比例达48.34%,其次是公共交通和客运汽车,分别占22.29%和20.97%,这三种交通方式合计占91.60%。从旅游动机来看,以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为主要旅游目的消遣型游客,旅行时间安排比较宽松,对旅游消费价格比较敏感。因此多选择非商业性的或比较廉价的交通方式,如驱车自驾、短途汽车、单车或徒步等。

3、旅游消费结构分析

旅游消费结构是指城乡居民在国内旅游过程中消费的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及相关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可分为“吃、住、行、游、购、娱”六方面,又可划分为基本旅游消费(如交通、住宿、餐饮、游览等方面的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如购物、娱乐、通讯、医疗的消费)。

从调查可知,赴花都区旅游的国内游客出游方式主要是自助游,占78.51%,另外,单位组织的占10.71%,参团旅游的占7.07%,半自助游的占3.40%,本文主要分析散客的旅游消费结构。调查表明,赴花都区旅游的散客旅游消费支出整体呈现较高的水平,人均旅游消费为507.57元,吃、住、行、游、购、娱人均消费分别为121.54元、87.15元、66.14元、36.42元、69.75元和78.13元,其他费用48.44元。花都散客基本旅游消费(吃、住、行、游)占比61.32%,非基本旅游消费(购、娱、其他)占比38.68%。研究表明,旅游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各占50%比较合理,发达国家旅游非基本消费甚至占70%-80%,可见,花都的旅游消费尤其是非基本消费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基本旅游消费中,餐饮消费占比23.97%。俗话说“食在广州”。 由于散客主要是广东省内游客居多,而广东本地人在“吃”的方面比较注重和讲究,因此,餐饮消费所占比重也相对较高。住宿方面,因为主要是当日往返的“一日游”游客,选择住宿的游客只有30%左右,并且主要选择入住价位较低的住宿场所,人均住宿消费支出只有87.15元,因此人均消费水平并不高,在基本消费中仅占17.19%,考虑到酒店房间一般为标准双人间,所以住宿费用以两人计算的话,基本达到经济型酒店的价位。人均交通费用66.14元,交通消费占比13.05%,这是因为赴花都旅游的客源主要来自周边省市,外地游客偏少,交通成本以油费、过路费、公共交通费和客运费为主,交通成本低于外地游客的交通成本。景区游览的消费支出占比7.18%,与我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中游览一项的消费比重(7%)基本相符。非基本消费中,购物与娱乐所占比重最大,其中娱乐消费占比最高,为15.41%,购物占比13.76%,其他占比9.55%。主要原因在于花都旅游设施设备不足,游娱网点过少,游客即使有消费欲望也无消费场所或不便于消费。

三、广州市花都区客源市场开发战略构想

(一)明确客源市场目标层

根据对花都区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的分析,花都区国内客源市场目标层考虑如下:

1、一级市场(核心市场):周边地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广州市内除花都地区, 一类是广东省内靠近花都区的佛山市、清远市。从地理位置看,,这些地区与花都地理距离较近,时间和花费都较少,所以这部分客源往往可能选择花都的旅游景点作为节假日与休闲活动的场所。

2、二级市场(中间市场): 同样分为两类:一类是广东省内其他地区(除广州、佛山、清远),一类是周边省市(如湖南、广西地区)。两者均属于旅游的中程市场内, 是花都旅游客源市场的重点拓展区域。这些地区生活习惯以及文化氛围比较相似,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也符合空间距离递减规律。尤其是省内珠江三角洲旅游圈,这些地区经济条件相对优越,人们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空间距离也相对较近, 这些游客倾向于来花都旅游。

3、三级市场(机会市场):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属于花都旅游市场的远程市场。之前由于路程较远、交通成本较高或无代表景点吸引江南地区(长江三角洲)和北方地区(京津冀地区)。花都当地的岭南文化对北方和江南地区有很强的吸引力。现今,加上总投资达500亿的花都万达城和广州旅游的宣传推广(如广州番禺长隆野生动物园),必将吸引北方经济相对发达、生活条件相对较好、旅游意愿较高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冀地区。

(二)推动区域合作

以“市场开放、客源互选、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原则的区域合作,已成为全球旅游界的共识。和周边地区相比,花都现有的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不足,客源主要是周边地区居民,以周末休闲度假活动为主,因此要拓展旅游市场,需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开辟特色景点和特色旅游服务,加强本地旅行社和省外旅行社的合作积极性,加强省内各地之间以及周边省市地区之间的合作,“线路互推、资源共享”,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共同扩大旅游品牌的知名度,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互相推动做大做强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以吸引更多的省外游客到花都旅游。

(三)提高旅游景区可进入性

体育旅游市场分析范文4

随着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地改善和更新,由此带来了巨大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开始追求娱乐健身,享受休闲生活带来的愉悦。特别是2007年长春亚冬会和2009年哈尔滨第24届世界大冬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扩大了内需,促进了消费,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国际地位,人们对体育文化、冰雪大众体育文化进一步加深了了解,大众冰雪旅游、健身、休闲娱乐更是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作为消费较高的冬季冰雪娱乐休闲健身活动已成为人们新的消费目标。作为大自然气候变化带来的人们所熟知的冬季冰雪,尽管时间仅仅几个月,但其利用价值是广泛的。冰雪市场的开发就是充分利用冰和雪的自然资源,宣传冰雪体育文化,开发冰雪体育旅游、娱乐、健身、休闲大众消费市场,提高冰雪竞技运动水平。人们在短期的冰雪环境中旅行、休闲、运动,体验到了冰雪文化,同时相关的配套服务行业也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有巨大潜力的冰雪产业链,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通过对我国冰雪市场及相关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合理开发和优化整合冰雪资源,对发展扩大冰雪市场及产业发展规模、拉动冰雪消费、满足和提高人们追求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我国冰雪运动的普及和竞技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冰雪市场及相关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北部地区特别是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等地,纬度高、气温低,冬季雪量大、雪质好,又多森林、山区,生态环境好,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其冰雪资源非常丰富,不仅适合开展冰雪运动竞技,而且对开展群众冰雪体育旅游娱乐活动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我国的冰雪市场大部分在北方各省,是我国冰雪旅游资源最为密集、丰富的地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喜爱冰雪运动的人越来越多,形成发展潜力巨大的潜在市场。打造出了北方独有的冰雪经济,有力地拉动了消费的增长。目前我国有200多家集冰雪运动、休闲娱乐的场所,分布在17个省市、自治区,其中90%以上是民间资本运营,随着冰雪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我国的各大中型冰雪活动场所的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明显提高,吉林北大湖、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场都已承办过亚冬会、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有效地带动、促进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冰雪市场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已呈现出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仅2010年春节黄金周期间,黑龙江省、吉林省就分别接待国内旅游人数782.4万人次和316.4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2.14亿元和18.1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28.7%和30.04%,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欧洲的瑞士、法国,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冰雪旅游发达的国家,冰雪产业已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其中滑雪市场占到了欧洲旅游度假市场的20%,冰雪市场的开发已成为许多冰雪资源丰富国家的重点发展产业。特别是北欧的一些国家,冰雪运动消费已成为该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瑞士、奥地利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左右,在总人口只有700多万的瑞士,仅滑雪旅游每年接待1500万人次,创汇达70亿美元,使得整个地区经济因此迅速发展起来。相比之下,我国冰雪运动市场的开发和相关的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刚起步的发展阶段,存在着缺乏长远的的总体发展规划和有效的市场运作等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发展的潜力无疑是巨大的。

三、我国冰雪市场和相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冰雪市场缺乏总发展规则及政策辅导近年来,我国冰雪市场及相关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国已有20多个城市开展了冰雪旅游,甚至南方的四川、浙江也出现了冰雪场馆。但冰雪经济理念还有待进一步推广,有关调控机制还未形成,还缺乏总体发展规划和促进其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在冰雪市场开发、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战略方面的理论研究还相对滞后,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需求,只是盲目地开发做大,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造成整个行业利润下降、资源浪费。

2.冰雪市场和产业发展不协调冰雪体育旅游在国内已形成了良好的发展趋势,并逐渐被人们接受、喜欢。但是我国冰雪市场和产业发展还很不协调,在思想观念上对冰雪经济的认识有偏差,还未形成完善的冰雪产业链,未形成规模效应。特别是各相关部门、企业各自为战,受经济利益趋动,只顾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市场竞争无序、私搭乱建,甚至严重破坏了自然景观环境,大部分冰雪体育场馆功能不完善,相应的各种配套设施跟不上,无法满足消费者多层面的需求,使得丰富的旅游资源没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若要成为冰雪市场和相关产业发展的优势,还要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合理运作。

3.冰雪产业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冰雪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作为消费较高的冰雪体育旅游和人们的消费水平是密切相关的。除此之外管理体制的滞后不完善、经营管理者水平不高、服务意识和质量较差也是制约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冰雪体育旅游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件新鲜事,他们需要有他人特别是有专业知识的服务人员的帮助,能给他们提供技术及安全保护的指导和讲解,这就需要为具有体育技术和旅游专业知识的服务人员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做为一个冰雪旅游企业不能仅从利益出发,更要在提高服务意识上和提供的高精尖的旅游产品上狠下功夫,这样才能促进冰雪产业的逐步成熟和发展。

4.“冰雪经济”营销理念淡薄冰雪体育旅游市场营销是对市场进行分析、制订计划、具体实施,通过反馈信息,改进和加强对市场的控制能力,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协调各种相关的冰雪旅游经济活动的过程。通过提供高质量产品和让消费者满意的服务,最终实现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目前我国冰雪体育旅游业带动发展起来的冰雪经济理念还未深入人心,产业体系还不健全,企业经营方式简单,对市场分析不够细致、对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没有区分,导致了营销策略针对性不强、推广力度不够,不符合目前我国人们的消费能力、消费层次对冰雪市场的要求,我国的冰雪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在需求总量、产业结构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四、我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1.加强管理体制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科学统筹规划冰雪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经营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管理体制上必须进行大力改革,政府要有效地进行行业管理和引导,并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实现科学、规范、有序的管理,行业把行业该管的工作管好,企业要按规范做好自己的经营活动。达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建立和形成完善的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链,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全面提高冰雪体育旅游的竞争力,使相关冰雪企业和社会共同受益,实现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我国冰雪市场的相关制度优化、整合现有资源,制定适合我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管理办法和总体规划,规范、完善冰雪场地审批和开发建设制度及等级评价体系,行政部门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要相互协调形成统一的整体格局。开展冰雪体育旅游不仅需要冰雪产业的保障,也需要相关产业系统的服务和支持。目前国内的滑雪场多数存在功能单一、规模较小、器材设备落后、交通等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必须进一步优化、整合现有资源,打破省际区域限制,改变各自为战的散乱差的现状,完善产业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各地区旅游企业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打破区域限制,从整体大局利益出发,统筹规划,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开发,组建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集团企业和冰雪旅游区,对冰雪产业实行联合开发,可以有效吸引资金,有利于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同时要注重挖掘地方特色,建设高中低档不同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场所,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进一步有效推动冰雪产业市场化、规模化,尽快形成以冰雪旅游为龙头的冰雪产业完整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冰雪产业群。

体育旅游市场分析范文5

关键词:阿坝州;户外运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247-02

山地运动旅游是一种具有增进健康、放松身心、缓解疲劳和压力等功能的现代户外运动旅游项目。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户外山地运动旅游的人数随之不断增多,山地运动旅游的客源市场不断扩大,这就为山地运动旅游业带来了发展机遇。诸多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属于文化体育娱乐业的项目,如登山、攀岩、滑雪、滑冰、滑草、滑沙、漂流、滑水、冲浪、朔溪、跳伞、滑翔、各类体能拓展训练及其他兼具健身和旅游特征的徒步穿越、自驾车越野等活动,逐渐成为了旅游业的新产品。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挑战自我与自然的本性,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个人参与性和体验性的需求,很快发展成旅游业中一个极具成长空间的分支产业。为此,笔者就阿坝州山地运动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阿坝州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阿坝州山地运动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紧邻成都平原。幅员8.42万平方公里,辖马尔康、金川、小金、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汶川、理县、茂县、松潘、九寨沟、黑水等13县,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中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这里,山清水秀,草原辽阔,雪山耸列,江河纵横,融气势磅礴、广袤宽阔、俊秀幽深于一体。这里地形地貌复杂、沟谷交错、气候多样,构成独特的地理环境。保留了世界上别的地方早已绝迹的动植物资源,如熊猫、珙桐等活化石;保留了在工业文明中难以找到的静谧、古朴的壮丽自然景观,如九寨沟、黄龙等世界自然遗产。阿坝州被世界旅游专家誉为世界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昔日,阿坝美景深锁闺阁无人晓,今日,九寨风光、阿坝风情遐迩闻名,旅游业已经成为阿坝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省委、省政府正举全省之力打造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九寨沟、黄龙、卧龙大熊猫栖息地三大世界自然遗产聚集阿坝,四姑娘山、大草原、达古冰川、桃坪羌寨等高品位景区景点星罗密布,阿坝州已经成为四川国际旅游的大通道,是开展山地车、登山、越野跑、漂流、攀岩、溯溪、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户外运动的理想之地。

2.适宜的气候条件。总的说来,最适合到阿坝州旅行的季节是每年的5—10月,这几个月的气温比较适宜。阿坝州复杂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多样的气候,气温自东南向西北并随海拔由低到高而相应降低。西北部的丘状高原属大陆高原性气候,四季气温无明显差别,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寒湿润,年平均气温0.8℃~4.3℃。山原地带为温凉半湿润气候,夏季温凉,冬春寒冷,干湿季明显,气候呈垂直变化,高山潮湿寒冷,河谷干燥温凉,年平均气温5.6℃~8.9℃。高山峡谷地带,随着海拔高度变化,气候从亚热带到温带、寒温带、寒带,呈明显的垂直性差异,海拔2 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降水集中,蒸发快,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带,海拔2 500~4 100米的坡谷地带是寒温带,年平均气温1℃~5℃,海拔4 100米以上为寒带,终年积雪,长冬无夏。

3.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人类外出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这也应该是文化旅游业最基本的内涵。一切以人文活动和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活动都可以纳入文化旅游的范畴。文化业和旅游业能够成为一个水融、有机互补的结合点即文化旅游业。阿坝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经历的最艰苦、最危险之地,被称为“雪山草地”,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内涵。阿坝儿女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藏羌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建州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阿坝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经济发展和文化社会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广大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有了质的飞跃。藏羌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民俗多姿多彩。阿坝州旅游文化形成“一线五片”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一线”即藏羌文化走廊文化产业带。“五片”:一是九寨沟—黄龙国际精品文化产业区。二是黄河大草原马背文化产业区。三是以茂县为核心的羌文化产业区。四是以卧龙、四姑娘山为核心的大熊猫文化产业区。五是以马尔康为核心的嘉绒藏族文化产业区。

(二)阿坝州山地运动旅游的不足之处

1.户外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随着阿坝州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基础取得很大进步,但户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较低,产业化程度低,开发理念和管理经验较落后,未能形成独立的开发体系,亮点和特色不多,难以吸引大量的游客。

2.山地运动旅游专业人才少。目前,阿坝州山地运动旅游发展缺乏既懂体育产业又懂旅游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山地旅游属于特殊的旅游项目,需要特殊的专业人才,需要这样的专业人才对项目的研究、开发、经营和管理。

3.山地运动旅游财力投入不够。阿坝州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山地运动旅游起步较晚,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筹安排,没有形成区域性、规模性概念。经费少,投资主体单一,不能形成独立的体系和突出的规模,区域性、系统性发展不明显。

二、阿坝州山地运动旅游发展的机遇

(一)西部大开发对旅游业的促进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阿坝州旅游业,促进阿坝州经济增长。公路基础设施的改善吸引了投资者,加快了山地运动旅游业的发展。重建中,我们又精心建成了一大批精品旅游集镇和村寨,受到各方赞誉。到2015年,全州年接待人次超过2 300万,年入境游客总人数超过全州总人口,具备国际化的信息服务和人才队伍,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

(二)灾后对基础设施的建设

阿坝州是离省会成都最近的民族地区,高速公路从都江堰到映秀仅10分钟路程;国道213线、317线纵贯全境。重建中,对22段国省干道和重要经济干线进行了全面改造,通行能力大幅增强,安全程度极大提高,沿途设施、风貌焕然一新,宛然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航空方面,九黄机场已实现同北京、上海、西安、杭州等大城市的直航,并正在申办口岸机场。“十二五”期间,还将有大批重大交通项目启动建成,如映秀至汶川、汶川至马尔康、汶川至川主寺、绵阳至九寨沟高速公路,以及成兰铁路、红原机场等。可以想见,随着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善,阿坝州必将插上腾飞的翅膀。我们将利用站在四川经济向西挺进最前沿的区位优势,努力建成地区通枢纽,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把“交通走廊”建设成为“经济走廊”,主动承东启西,推进区域合作,辐射带动西部广袤高原腹地的发展。

(三)四川省和阿坝州定位旅游业为支柱产业

结合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作为四川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旅游业,促进各地资源转化的战略要求,四川省体育旅游的资源配置、产业运行、社会贡献及其良性开发的要求,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兴组成部分,山地户外运动旅游的发展首先在宏观经济背景和战略目标上,契合了四川省委、省府关于率先发展与经济社会关联度密切的旅游业的战略部署;而在产业政策上,又与国家新近出台的关于旅游业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所确立的资源开发的市场化模式相吻合,即体育旅游作为新的投资领域,为诸多投资商及民间资本进入旅游领域营造了新的开发空间。伴随经济的持续增长及生活方式的变革,以运动健身、文化教育、旅游度假为主的休闲活动正日益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庞大的运动休闲、旅游度假消费比例及由此而孕育的体育旅游消费市场。

三、阿坝州山地运动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突出特点,发挥资源优势

阿坝州是清新的大氧吧、凉爽的大空调,是四川最佳的人居环境和避暑胜地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要将这些资源优势充分地利用和合理地联合开发,形成独特的阿坝州品牌。作为一个以户外运动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新型产业,阿坝州在国内体育旅游缤纷的竞争格局中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优势。在地貌上阿坝州拥有众多山地、峡谷、高原;在水体上,有岷江等,在民俗上具有作为中华始祖发源地的神奇岷山及藏、羌民族体育风情。

(二)抓住机遇,快速发展

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地震灾后重建的发展机遇,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制定长远目标,统一规划,搞好公路、铁路建设,做好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后勤服务工作;在政府的主导下统一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绿色、健康、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吸收和培养既懂体育产业又懂旅游经营的专业人才,鼓励其参与投资、参与经营和管理、参与研究和开发。一是结合四川省重点发展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战略部署,以体育旅游的发展作为旅游业结构调整及旅游产品开发的新举措;二是结合当前城镇居民正日益扩大的运动休闲需求,以发展旅游地户外运动作为全民健身的新时尚及体育产业开发的新取向;三是结合各地资源开发,以体育旅游设施及活动的配置作为一种投资小、见效快的景区资源转化的新途径;四是结合旅游业投资体制的改革,以体育旅游项目作为鼓励各界投资商进入旅游领域,拓展新兴旅游市场的新形式。

(三)加大宣传,培育客源市场

宣传和推介的影响还有待扩大,外界对阿坝州的了解还不够,品牌的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所以,在举办大型赛事的同时还应加强网络、电视、报纸、广告促销等,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运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阿坝州;通过组建俱乐部、协会、组织专题讲座、开展经验交流、开设培训班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运动,参与这项运动,从而提高阿坝州山地运动旅游的知名度,树立阿坝州山地运动旅游的品牌形象,抓好客源的稳定增长,全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参考文献:

[1] 李天元.旅游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2] 余宗贤,宋天华.试谈中国户外运动的前景[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9)

体育旅游市场分析范文6

关键词:自驾游;自驾车旅游市场;自驾车旅游产品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168-03

一、引言

“自驾车旅游”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的美国,是当时流行于发达国家的旅游形式。最初人们把周末开车出游叫Sunday - drive,发展到后来的Drive Travel[1]。作为一种新兴的特色旅游方式,自驾车具有自主性、时尚性、个性化等特征,且兼具刺激性强、消费档次高、体验性强等特点。中国的自驾车旅游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兴起,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旅游者所使用的代步工具主要是家用小汽车、多功能越野车及商务车等。近年来,随着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多,道路条件的改善,公民休闲时间的增加、消费观念的改变、旅游心理的日益成熟,自驾车旅游正逐渐成为大众旅游的重要形式。随着自驾车旅游的快速发展,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自驾游基础理论、市场、产品、目的地等诸多方面。现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做如下总结。

二、自驾车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内自驾车旅游研究多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例如,胡敬民(2003)、翟向坤(2003)、龙斌(2004)、陈乾康(2004)就自驾游的成因、市场特点、问题和措施进行了讨论,并且指出自驾游具有广阔的前景。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驾车旅游基础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包括自驾车旅游的定义、分类、特点、影响因素、作用、服务系统、产生、发展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

尽管自驾车旅游已经在很长时间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关于自驾车旅游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龙斌认为,自驾游是指旅游者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自己驾驶为主要手段,借助旅游目的地所拥有的特殊人文自然环境和相关设施所进行的一系列吃、住、行、游、购、娱行为,是一种寓健康、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充满个性化和无穷魅力的旅游活动[1]。张晓燕认为,自驾车旅游是旅游者以私有或租借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以休闲体验为主要目的,以自发组织为主体的前往目的地旅游的连续过程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现象与关系的总和[2]。吴娲(2007)、赵鹏(2008)、杨丽(2009)等学者也进行了尝试性的界定。尽管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是研究者们的定义都包含了三个基本要素:以私有或租借的车辆为交通工具、驾车者旅行和暂时居留引发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以休闲为目的。

胡敬民在研究中将自驾游类型简单分为观光度假型、休闲度假型、极限挑战型、探险摄影型、随心所欲型、体育运动型和以躲避尘世净化心灵为目的的孤独漂泊型[3]。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龙斌划分为全部由旅游者自己操作的完全意义上的自驾游和由旅行社提供部分服务项目协助完成的自驾游[1]。在此基础上,方小燕(2005)、张晓燕(2005)、赵鹏(2008)对自驾游的类型做了更加详细的补充和细分。

此外,国内众多学者通过分析指出中国自驾车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4~5]。何玉婷[6]在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分析了自驾车旅游发展的原因。徐吉吉[7]等认为,自驾车旅游发展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存在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未来自驾车旅游将向有序、规范化和休闲方向发展。朱生东[8]从旅行社服务、旅游交通服务、食宿服务、汽车租赁服务、地图服务、在线服务六个要素打造自驾车旅游服务系统。陈太政[9]从供给、需求、信息、支持、汽车开发商五个方面提出构建自驾车旅游网络的基本框架。翟向坤[10]比较了国内外旅游发展模式,从自驾车旅游对旅行社、住宿业、景区景点的影响三方面分析了自驾车旅游对旅游供给体系的影响,提出了中国发展自驾车旅游的思路。

(二)自驾车旅游市场研究

有关市场分析多结合某一具体地域,在一些统计数据或相关调查的基础上,对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开发条件、需求特征、类型、特点、市场细分、市场培育、开发管理等方面进行定性研究。关于自驾游发展条件的研究成果众多,以翟向坤总结的如下几个方面为开山之作:全国私人汽车拥有量激增;汽车租赁业蓬勃发展;汽车俱乐部发展迅速;全国公路交通设施状况大为改观;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中国旅游业发展,国民更加崇尚一种自由与个性化[10]。吴巧新[11]从发展自驾车旅游条件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发展自驾车旅游的条件。刘巍在研究中指出了京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率先发展自驾游的地区的示范作用[12]。周沁[13]认为,自驾车旅游的发展给市场带来巨大的商机,认为,“自驾游经济”将给市场带来很多投融资机遇。方海川[14]探索完善自驾车旅游市场、开发拓展休闲旅游空间。陈乾康[15]通过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四川省成都市自驾车旅游市场规模为基准,预测了全国自驾车旅游市场的规模和总商机,从大的战略角度提出了做大做强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基本思路。国内其他学者以湖南、广西、浙江为案例地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提出了各地自驾车旅游市场开发的策略[16~17]。张晓燕等[18]对华北地区的山东、北京、天津、河北自驾车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对自驾车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决策影响因素、消费行为等作了深入分析,并对自驾车旅游者的行为特征进行了总结。刘金敏[19]从人口统计、旅游活动特征探讨了自驾车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旅游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自驾车旅游市场环境。费永红等人[18]根据黄金周期间珠三角地区自驾车游客的抽样调查结果,对自驾车游客的市场规模、客源构成以及旅游消费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自驾车游客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胡敬民[3]从自驾车旅游发展趋势的角度,探讨了自驾车旅游市场形成的机理、类型、特点以及市场的培育。曹新向、雒海潮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特征、旅游偏好特征、度假行为特征、组织形式特征和信息获取特征五个方面阐明了市场特征及需求[20]。洪娟、汪德根、程久苗还对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旅游消费、旅游方式、旅游空间流向规律几个方面的特征做了补充[21]。江学淮[18]从人口学特征、旅游动机、旅游消费和空间流动规律等方面阐释了自驾车旅游市场特征,对自驾车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三)自驾车旅游产品研究

目前关于自驾车旅游产品的研究并不多见,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从旅行社的角度进行研究,如赖斌等[18]探讨了旅行社使自驾车游产品化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明确了旅行社生产“自驾车游产品”能带给旅游者的利益,提出了旅行社开发自驾车游产品的方向。张文敏[22]等提出港澳与内地在市场开发方面应实行双牌制,认为旅行社是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的主体。陈乾康在研究自驾游对旅游业影响中指出了自驾游对旅行社业务的冲击,虽然分流了客源,但鉴于自驾游的近程旅游、选择路况好等特点,对旅行社的其他业务尚不构成威胁,并指出了应对之策:调整业务重心,以长线旅游、特种旅游、跨省及出境旅游等业务取代短线旅游;抓住旅行社在食宿预订方面的优势,拓宽业务范围,发展自驾游团队业务[15]。杨冬梅考虑到了与汽车俱乐部的合作[23],在研究旅行社开发自驾游产品企业战略时,指出了产品制作和销售过程以及对竞争者的策略[24]。黄静波[18]探讨了红三角地区自驾车旅游产品的开发的优势条件及对策。另一方面,主要从自驾车旅游线路方面进行研究,如张晓燕、何佳梅通过对旅行社开发自驾游产品的优劣势分析之后,进一步细化了开发措施:一是旅行社应充分利用汽车俱乐部和汽车租赁公司的强项并加强联合,为自驾游产品吸引客源和提高技术保障拓宽途径;二是构建产品开发服务链条,包括旅游目的地景区的车位预订、详细预算并设计多种自驾线路组合满足不同收入者的需求、汽车营地和汽车旅馆方面的合作、应急对策及全国联网的紧急救援系统;三是产品的开发要求主题鲜明并创新营销方法;四是构建产品保障体系。考虑到来自交通、环境容量和基础设施中的发展瓶颈后提出改善客观条件、开发分时分段旅游产品、纵深发展专项自驾游产品等应对措施[25]。赖斌、杜通平、黄萍提醒旅行社产品开发时找到与游客的利益契合点,深度挖掘产品线路[26]。胡敬民[27]从分析游客心理入手来设计自驾车旅游线路。张波[28]指出自驾车旅游路线设计应考虑的因素。自驾车旅游产品的研究大多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定性研究,但研究的不够深入。

(四)其他方面的研究

1.自驾车旅游目的地发展。张宪洪 [2] 借鉴外国汽车营地的相关资料,对汽车营地旅游项目在中国本土开发的市场前景、产品类型、项目设计、规划布局、管理运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了理论探讨和实务研究。李享[29]等从宏观理论角度对与目的地相关的自驾车旅游进行分类研究,探讨了旅游者的需求特征和其应具备的条件。姚小云[30]探索了世界遗产地武陵源自驾车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自驾车旅游的障碍、思路与对策。周武忠[31]以自驾游为导向,探讨了规划布局景区、景区产品、景区配套产业及支撑系统。梁雪嘉基于风景旅游规划AVC理论,从风景旅游地规划和游憩体验的观点出发,结合客观实际提出了若干提升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的对策[32],从而使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2.自驾车旅游供给影响。李莉[33]从自驾车旅游对旅行社、住宿业、景区(景点)、购物点、旅游信息系统的五方面的影响阐述了自驾车旅游对现行旅游供给体系的影响及相应的应对办法。高怡等[18]在分析泰宁自驾车游客服务系统现状的基础上,从食、住、行、游、购、娱信息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3.其他研究。胡敬民在研究中指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编制各省县旅游交通详图、开发新型旅游房车[3]。邵杰[2]以需求分析为主线,讨论了旅游交通需求的特点和构成以及需求的变化趋势,并重点讨论了自驾车旅游的需求影响因素和出行行为特点。程静静[34]等建立了灰色系统理论,对中国自驾车旅游市场进行预测分析。苗学玲考虑到网络论坛具备单向传媒、口碑传播和专家意见多种信息渠道的功能,能够满足游客个性化的需求,对该领域做了研究,尝试将论坛帖分为询问帖、分享帖、活动帖、资讯帖四个主要类型,体现旅游者信息行为、旅游体验分享行为和社区交往行为[35]。

三、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自驾车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自驾车旅游的内涵、分类、起因、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方面,这些研究多位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很少。在市场研究方面,以个案研究为主,主要分析某个区域自驾车旅游市场的特征。 对自驾车旅游市场的研究过于笼统,没有专项市场的研究。只是简单地分析自驾车游客的旅游动机、旅游偏好、出游时间等,只有部分学者进行了市场细分,却没有进行更为详细深入的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充分利用调查结果,对市场进行进一步细分以及市场预测,扩大学术价值。自驾车旅游产品的开发多从旅行社角度出发,产品的开发需要进一步细化。车俱乐部和旅行社等如何开发有特色的自驾游产品,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如何建立自驾游行业品牌是今后研究的重点。目前关于自驾车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自驾车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环境影响、自驾车旅游与区域旅游交通的构建、自驾车旅游安全的、以自驾车旅游为导向的旅游景区规划的、自驾车旅游涉及相关法律的研究比较少,今后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应多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用以支持理论研究。对于自驾车旅游研究存在的不足,加强对这些薄弱环节的研究,是今后国内自驾车旅游研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龙斌.驾车自助游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8):35-39.

[2]窦文章.自驾车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3]胡敬民.旅游市场新热点――自驾车旅游[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4]钟莹峰.中国自驾车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5-87.

[5]杨鹛.中国自驾车旅游游客特征及发展问题的分析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01S):272-273.

[6]何玉婷.体验经济时代中国自驾车旅游发展的原因[J].天府新论,2005,(S2):146-147.

[7]徐吉吉,孙厚琴.中国时尚休闲方式的现状及前景――以自驾车旅游为例[J].当代经理人,2006,(7):215-216.

[8]朱生东.自驾车旅游服务系统初探[J].黄山学院学报,2005,(5):40-41.

[9]陈太政,张东山.构建中国自驾车旅游网络的初步探讨[J].河南大学学报,2006,(6):64-68.

[10]翟向坤.中国发展自驾车旅游的战略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54-60.

[11]吴巧新.长江三角洲自驾车旅游市场开发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12]刘巍.中国自驾车旅游发展瓶颈以及发展对策探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71-72.

[13]周沁.关于国内自驾车旅游市场的调查和投融资机遇思考[D].成都:四川大学,2006.

[14]方海川.休闲旅游新宠:从成都自驾车旅游市场看旅游观念新趋势[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2):100-103.

[15]陈乾康.自驾车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旅游学刊,2004,(3):66-71.

[16]曹新向,雒海潮.中国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开发[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2):87-91.

[17]韦倩虹,郝革宗,黄建清.广西自驾车旅游初步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2):80-84.

[18]张学梅.国内自驾车旅游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2010,(4).

[19]刘金敏,李倩倩.浅谈自驾车旅游[J].现代商业,2007,(1):247.

[20]曹新向,雒海潮.中国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开发[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2):87-91.

[21]洪娟,汪德根,程久苗.中国自驾车旅游市场发展动力、特征及其效应[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5).

[22]张文敏,邬琛.自驾车旅游市场的特征及其产品开发――以“泛珠三角”区域为例[J].商业经济文荟,2006,(3):60-62.

[23]张晓燕,何佳梅.中国旅行社的自驾游产品开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64-66.

[24]杨冬梅.对自驾车旅游产品的分析及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0-62.

[25]杨冬梅.自驾车旅游产品研究――以成都自驾车旅游为例[D].成都: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2005.

[26]赖斌,杜通平,黄萍.从旅行社的视角看自驾车游产品化[J].企业经济,2006,(3):92-94.

[27]胡敬民.黔东南苗侗风情自驾游旅游线路设计[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4):21-24.

[28]张波.国内“自驾车旅游”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渝西学院学报,2004,(2):87-89.

[29]李享,李怡锐.中国自驾车旅游目的地研究[J].考试周刊,2007,(36):154-156.

[30]姚小云,李敏娜.世界遗产地武陵源自驾车旅游发展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

[31]周武忠,朱剑峰.自驾游导向的旅游景区规划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7,(5):46-55.

[32]梁雪嘉.试论“自驾游”与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的提升[J].科技资讯,2006,(30):228-229.

[33]李莉.自驾车旅游对现行旅游供给体系的影响及应对办法[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65):166-167.

[34]程静静,等.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自驾车旅游可行性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3):96-104.

[35]苗学玲.自驾车旅游研究的新视角:旅游网络论坛的主帖分类研究[J].商业研究,2006,(11):157-162.

Progress About the Study of Domestic Self-driving Travel

LIU Huan

(Xinjia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Science and Tourism Department of Geography,Urumqi 83005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