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的根本任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学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1

一、“立德树人”理念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厚德载物之说,“立德、立言、立功”是人生三大功业,可见,中国教育历来重视品德修养,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崇高人格的“君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提出“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不仅是对中国深厚教育文化传统的继承,更是我国今后教育的根本任务之所在。

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荣辱观。立德即树立德业,树人即培养人才。其内涵一是指明高等教育的方向就是树人,要坚持育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发展人、改造人、塑造人;二是指出高等教育的途径就是立德,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三是强调高等教育的内容就是要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规范人、要求人、提高人。可见,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德。教育之本,立德树人。这是每个高校的共同目标,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更是全体师生应有的自觉。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把握“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承担“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寻求“立德树人”的机制,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基础”课全过程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基础”课教学贯彻“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

高等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教学双方强化主体意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立德树人”正是承担达到这种境界的神圣使命,是一种精神和氛围。“立德树人”的理念具有双重思想指向,既包括学生之德育,又包括师德之建设。作为“基础”课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无疑包括两方面。

1.对“基础”课教师的要求。

党的十报告在论述“立德树人”这一论断时,在同一段落明确阐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意义。特别是高校的德育理论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首先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正人以正己、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理论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做真正的信仰者。教学过程中“基础”课教师外露的民族精神、人文特质、科学理性、开放胸襟、务实作风、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是保证以优良的品质塑造学生、以高尚的情操熏陶学生、以优秀的业务影响学生的前提,教风和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一门隐性课程,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他们效仿的对象。因此,只有自己首先做到学习、信仰、实践,以高尚的精神境界、崇高的人格魅力,给予学生正向激励,成为学生的优秀措模,才可能使学生也学习、信仰和实践。

2.对“基础”课授课对象的学习目标要求。

(1)学会做人。大学生升入大学,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确立,“基础”课是大学生入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说是大学生的第一门人生启迪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要做事,先做人。做人是做事的方向,方向一错,全盘皆误。因此,做人应高于做事,人性应重于灵性,情感应贵于智力。“基础”课教学要着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自尊自强、积极进取、诚实守信、宽厚善良、为人正直、助人为乐、孝亲敬长、勤劳节俭、富有责任感的优良品德。

(2)学会学习。大学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但与中学截然不同,面对自由、“放松”的学习氛围,“基础”课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就是要掌握学习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操作的技能的科学方法和技巧;选择并建立适合自己及职业的知识结构;懂得如何进行高效的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了解大学需要积极主动地自学各种知识的道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等等。

(3)学会做事。大学犹如半个社会,大学生面对的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独立完成,毫无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大一新生往往遭遇一些挫折和不知所措。“基础”课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做事。这是对每个大学生人未来面对工作工作的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要求,其中包括做事要有思路、有方法、有竞争力,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教学生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情商,积累核心竞争力等。

(4)学会审美。立德树人不仅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强调了成才要素的全面性,其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审美。美的真正含义不在于外表,而在于人的文化气质、品质修养,这是大学生必备的优良品质特征,也是区别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群体的显著标志,要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5)学会选择。刚步入大学的新同学常常出现目标中断、生活迷茫的理想间歇期,曾经的大学梦想已经实现,不知道未来的道路方向在哪里。“基础”课教学要及时帮助学生确立新的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大学是对未来选择职业方向的有利平台,教会学生学会择业与求职。以培养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为重点,确定所学专业的职业方向,制订职业发展规划,实现由大学到社会的过渡。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就业能力,如科学规划择业、应对用人单位面试等。

三、“基础”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

1.创新“基础”课教师的师资队伍构成。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要从“基础”课教师自身队伍建设上高度重视,德育教研室的师资需要专业知识扎实、德才兼备的优秀中青年人才,经验丰富的前辈教师和热爱德育教育工作、具有博士学位的其他兼任教师,建设年龄、知识和梯次结构合理的精干德育教师队伍。路径一是选任精干的德育专职教师担任“基础”课教学;路径二是外聘学生工作经验和法律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或其他德育工作者兼任“基础”课专题串讲;路径三是彻底解决德育教师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的政治和经济待遇问题,营造当德育教师光荣的良好氛围;路径四是德育教师秉承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吸纳各种新思想和新观点,根据形势的变化随时增加更多鲜活的内容,具有连贯性和时效性的授课能力。

2.创新“基础”课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和专题设置中突出“立德树人”的教育主题,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逐步提升德育教育的品质,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将封闭式的小课堂变成开放式的大课堂,课内课外紧密结合、校内校外紧密结合,探索出一套教与学互动、高校及社会互动、理论学习与投身实践互动的“全程互动”教学模式。

(1)构建立体化的教育形式。依托课堂、宿舍、图书馆和其他活动场所,对大学生进行分层面的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的碰撞交流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依托辅导员、班主任和德育教师等专兼职队伍,构建由校、院、系领导及学校教师组成的全员、全方位、广覆盖的德育教育网络,依托校园文化节、运动会及其他文体形式,进一步活化德育教育的形式,营造德育教育氛围,逐步拓宽教育的渠道。

(2)创新网络的教育形式。随着网络的普及推广,它在启迪心智、授予知识、答疑解惑方面的教育功能越来越明显。以校园网为核心,辟建“立德树人”的教育专题,宣传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等,同时推介全国各高校和本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好经验与好做法。为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可采取有奖问答等多种激励形式增加大家的互动机会。有关教师可设立心理诊疗室,帮助那些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排解思想难题。德育教师还可把课堂搬到网络上,通过设立博客、论坛和BBS等形式,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难题,使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第二课堂”。

(3)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形式,逐步确立双向交流的互动形式。教师授课时,若学生有疑问,则可随时提问。若学生有个人观点,也可展开表述,教师可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予以解答。通过类似的双边互动,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积极性,达到互教互学、共同提高的效果。

3.创新“基础”课教学的教学内容。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基础”课的内容和体系,拓展崭新的视野和路径,提升符合“立德树人”的水平和境界,增强“基础”课“立德树人”教学的效果。

(1)及时充实丰富“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抓住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抓住社会生活中的倾向性问题,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把理论讲清楚、讲透彻、讲明白,直面学生关切,使学生达成共识,化解学生困惑。每次课上都要分层次和分视角地对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从重大意义、基本框架、理论创新等方面把党的十精神逐步纳入并贯穿“基础”课教学内容体系。

中学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2

关键词:学科建设;绩效评价;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学科平台

绩效评价通过对学科建设期间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或估量,实现系统、有效的科学评价。这一评价有助于学科清楚地知道自身的专长及劣势所在,从而更明确其发展方向、发展途径、资源分配等,并在随后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有目的地调整学科资源配置和加强管理,以取得更明显的成效。科学的绩效评价对学科建设具有导向作用,可引导学科朝向更有利于学科建设的方向健康发展,是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如何通过科学方法对学科建设的绩效进行评价,将学科建设绩效与学科建设管理监督和决策导向结合起来,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1]。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学科建设投入的力度越来越大,仅以我校为例,2012年之前,省财政厅投入的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为每年100万元左右,从2012年开始每年投入的建设经费达1275万。这么大的投入,如何衡量其所产生的效益,笔者认为,仅从标志性成果来评价学科建设绩效是不科学的,因为产生高级别学术成果的因素是很多的,而建设经费有其规定的用途,其投入只是为学术成果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并不是产生成果的直接原因,并不是投入越多,所产生的成果就越多或越高级。因此,应区别开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学科建设的目标,学科建设绩效的评价应从“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和构筑学科平台”这一根本任务着手,纵向比较学科建设这一根本任务完成的质量。

1内涵是评价学科方向凝练的标准

学科方向主要是指学科学术研究方向,是支撑学科建设发展的学术研究领域。学科能否做出一定的成绩,选择、凝练合适的研究方向至关重要。学科内涵是学科知识体系中最本质的内容,是学科知识体系赖以存在的基础。内涵是评价学科方向科学性的标准。学科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无论有几个研究方向或研究方向是什么,必然不能脱离学科的内涵。即使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学科的外延不断地拓展,其发展的基础仍离不开本学科的内涵。而且越接近学科内涵的学术研究方向,也越容易出现创新和突破,促进本学科学术的发展。学科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多个学术研究方向,这些方向大都与本学科的内涵有一定联系,但也不排除为了争取某一学术地位或科研项目而远离或甚至完全偏离本学科的内涵,这种舍本逐末或急功近利地做法将成为无源之水,只能呈一时学术繁荣的假象,注定行而不远,对推动学术的进步不会有太大的裨益。学科内涵属于学科最本质的东西,其专业性很强,如何评价某一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与学科内涵的关系,或学术研究方向在多大程度上接近学科内涵,并不是任何专家都能够判断的,必须由同学科或领域的专家来审视。凝练学科方向的过程就是不断接近学科内涵或在内涵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的过程。学科方向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名称,它可以由学科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体现出来,即科研项目支撑着学科方向。因此,判断学科方向凝练的是否合理,可以学科的科研项目为媒介,学科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验研究,是否属于学科本质的内容。

2凝聚力是评价学科队伍汇聚的标准

人是学科建设中所有因素的决定性因素,学科建设工作中的一切行为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条件建设,也包括为发展学术和创新知识的科学研究工作,这些工作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学科队伍或团队协力完成,学科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将决定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如何评价学科队伍的合理性呢?目前,在评价时主要参照的指标有学科队伍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科人员的自身素质,但正如部分不等于整体,个体的素质和水平并不能代表学科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近年来,我校充分认识到人才在学科建设中的关键作用,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实施人才兴校工程,如设立省级特聘教授岗位、校级特聘教授岗位及校级创新人才项目和校级骨干教师项目等。内培外引,不但引进了大量的博士、聘任了在业内知名度较高专家学者到特聘教授岗位,还积极通过创新人才项目和骨干教师项目等促进学科人才脱颖而出。按照目前的学科队伍的评价方法,我校的很多学科其学科队伍已经符合结构合理的要求。但在实际的学科建设工作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出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的潜力,做出其应该做出的成绩。究其原因,是学科队伍的凝聚力还不够强。凝聚力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学科队伍的凝聚力包括学科对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学科的向心力,以及学科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形成凝聚力的基础是学科成员自觉的内心动力和共同的价值观。强大的学科凝聚力会使学科成员有一种归属感,既是维持学科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科队伍充分发挥潜能的基础。一个失去了凝聚力的学科,其存在已属不易,更不用说其能高质量地完成学科建设任务和达到学科建设的目的。因此,“汇聚学科队伍”这一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建设得如何关键在于学科是否具有凝聚力。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凝聚力可体现于学科成员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合作和协作能力,尤其是大项目研究,更离不开这种合作和协作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学科承担大项目研究的能力即反映了其凝聚力的强弱。

3满足学科需求是评价学科平台构筑的标准

学科平台主要是指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建设项目为核心,以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为特征,以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为使命的物质平台[2]。这里强调学科平台的物质性,它是学科人员从事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等活动的基本条件,是开展学科建设工作的载体。目前,从国家、地方政府到高校的各个层面都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学科建设业已成为高校建设发展的龙头。纵观学科建设的三大根本任务,投入学科建设的资金大部分用于学科平台的建设,足见学科平台建设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学科平台已成为高校科研创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带动整个学科发展的动力源泉[3]。学科建设的目的是促进学科发展,因学科性质的不同、地区的差异及学科基础的不同,在评价学科平台建设的质量时亦不能单纯以学科申报到的重点建设项目的级别和多少为标准,而应充分考虑到这些不同因素。既然学科平台是学科从事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等各种活动的载体,那么,通过1个周期的建设,这一载体在满足学科这些活动时有多大程度的改善,比如,原来不能开展的研究工作,通过1个或几个周期的建设,现在能够进行,或者原来能够开展的研究,通过建设改进了方法,提高了效率,提升了研究的层次。把学科平台的改善或完善纳入学科平台建设评价体系,比较其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科从事各种活动的需求应是评价学科平台建设的关键要素之一。学科平台的完善也是相对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研究的手段和技术也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学科平台不可能拥有开展学术研究所需要的全部仪器设备。但学科从事研究工作主要的或经常使用的仪器设备必须完备,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学科所需的新的或需要更新换代的设备是否能及时添置或更新也应成为衡量学科平善的依据。

4结语

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方方面,其绩效评价也相对复杂。特别是学科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之间,具有非关联性、时滞性以及异质性等特点,很难直接对项目的产出成效进行准确的评价。因此学科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既着眼于评价指标和绩效目标的正相关性,又要考虑教育具有长期性、持久性和公共性等特征[4]。围绕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通过纵向比较,把“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平台”这一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纳入建设绩效评价体系,把与内涵的相关程度作为评价学科方向凝练的标准,把学科队伍的凝聚力作为评价队伍汇聚的标准,把满足学科需求作为评价学科平台构筑的标准。充分认识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与学科建设目标之间的关系,只有这一根本任务建设好的学科才有可能实现学术发展和知识创新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这一学科建设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梁传杰.学科绩效评价方法的构建与应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4):36-44

[2]李磊,张明光,孟丽华.基于重点建设平台的高校学术团队建设探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1(5):544-547

[3]王葆华,冯佐海,庞保成,等.高校学科平台建设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高等理科教育,2011(2):33-35

中学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年第22期(第七讲),我们分享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与目标,指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是追求幸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如何沿着幸福的方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这就要进一步弄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功能。笔者在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功能相对比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探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任务与功能上的发展、提升和完善。

一、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功能

一般认为,任务是要做的工作,担负的职责、责任,也就是要做什么。功能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也就是效能。

(一)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有多种说法,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二任务说

面向全体的任务:在全体受教育者当中,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具体讲,就是通过专题讲座、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学科教学、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满足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比如安全感、得到他人的承认和接纳、受人尊重等,为他们的身心发展提供指导。

面向少数的任务: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个体,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具体讲,就是及时发现教育对象的心理与行为问题,防患于未然,比如:对他们成长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在其尚未出现或刚出现时给予指导、积极干预,让他们有所了解、有所准备;对那些已出现的一些消极心理或行为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2.三任务说

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面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面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四任务说

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及时提供学生心理健康信息,供学校相关决策、改革时参考。

对有情绪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或团体咨询,提高其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矫正心理偏差,培养健全人格。

及时发现和鉴别中、重度心理障碍学生,及时转介到高一级咨询、治疗机构。

4.六任务说

心理预防:即预防学生在学习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

心理咨询:主要指对有心理问题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和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和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诊断性评价:指根据一定的理论和标准,以使用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为主,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异常或障碍,以及学生的成长环境进行描述分析、归类、鉴别、评估的过程。

行为矫正:指对个别的学生在语言、认知、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学干预,包括帮助道德越轨、学习困难、情绪挫折和社会性发展不适的学生获得正常的发展。

学习指导:指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的各种活动。包括学习内容的安排、学习方法的辅导,学习成绩的评估及其反馈等,特别是比较细致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选择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进而按照良好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进行学习,以便获得系统的知识,形成一定的能力。

职业指导:即对学生如何选择适当的职业加以指导。可通过心理测量等手段,对学生个人的能力、性格、体力、家庭、经历等进行考察,通过调查和统计获得各种职业对能力和特长的要求,并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

上述这些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一般任务、具体任务都是毋庸置疑的,但要作为根本任务,显然远未达到应有的高度。

(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一般有三项,即发展、预防和补救:

1.发展。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受教育者人格的健全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成熟度,增强他们全面、主动地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功能。

2.预防。由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生活经验和一些必要的心理准备,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帮助,往往会产生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防患于未然,使受教育者掌握应付心理危机的方法,帮助他们顺利地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考验,以免由于他们的脆弱和无知,产生不必要的心理问题或导致悲剧的产生。

3.补救。由于环境或自身的原因,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个别人产生一些心理与行为问题。这些心理与行为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矫治,往往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而及时通过某种方式帮助他们进行调整和改变,可以解决问题或者避免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功能就是针对已经产生的现实问题,提供具体的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求助者排除心理困扰,使他们重新自信地面对生活。

由上可见,这些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姑且称之为内部功能,但遗憾的是并没有说明心理健康在个体内部整体发展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尤其是并没有专门提到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即对其外部功能缺乏应有的认识,这导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应试教育阴影下常常被边缘化或成为应付检查的摆设。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功能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立德树人铸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确立其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曾经说过:“没有一个善良的灵魂,就没有美德可言。”

我们通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也就是说,教育是塑造雕刻灵魂的事业。而灵魂是什么?灵魂是思想是精神,是能对某人或某个群体起关键和主导作用的心理方面的核心因素。立德树人既然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立德树人铸魂。

那么,如何为立德树人铸魂?我们提出“具身德育”( Embodied Moral Education)新理念。“具身德育”是指基于具身认知的德育。具身认知是植根于人的身体(包括大脑在内)及其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认知。身体的解剖学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运动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我们的认知是被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它不是一个运行在“身体硬件”之上并可以指挥身体的“心理程序软件”。可见,传统德育过多地将道德作为知识,传授甚至于灌输给学生,这种基于“离身”认知观的传统德育脱离了身体力行,于是知行成了两张皮。“具身德育”主张德之根在心,人之本在劳,二者合起来即立德树人的根本。其精髓为“正心立德”、“劳动树人”。

儒家经典提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劳动可细分为脑力与体力劳动,学校教育相应地主要对接了脑力劳动。尽管教育方针有时在德智体美后面也带上“劳”,而教育中通常主要依靠运动和活动来弥补体力劳动之不足。因此,“具身德育”强调正心和劳动是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将心理、体力、脑力、以及产生心理的客观现实、体力脑力劳动的情景等有机结合起来,将道德融入身体、心灵深处,成为身、心的有机成分,不仅实现了知行统一,更符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实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和谐发展。

首先,我们来看“正心”对立德的中坚作用。《礼记・大学》明确指出: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得以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由上可见,“正心”在德性和德行修养的连续体里发挥着承前启后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那么,如何“正心”?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在积极心理品质的立体结构里(图1),有认知、情感、意志、律己、乐群和超越六大维度,积极心理品质的划分是,小学生13项,中学生17项,大学生20项,教师和成人21项。这在后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讲里将详细展开。

其次,我们来看劳动树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劳动创造人、发展人、成就人、造福人,因此劳动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一再谈到劳动在人类形成中的决定作用。恩格斯在1876年所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明确提出并全面论证了劳动创造人的原理。他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8页)。因为劳动促进了人的形体结构的形成,使人从爬行变成了直立行走,使手得到解放,完成了手脚分工;引起了身体结构和脑髓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发展,以及最初的语言和思维,最后终于具有了高于其他一切动物的智慧,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家;给人主动性和创造性,劳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活动,人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活动的结果事先已在人的观念中存在,人通过劳动来支配自然界,并在自然界打下自己意志的印记,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是人类劳动必然的、普遍的要素;而制造工具则是人类不同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标志。劳动造福于人,给人创造财富积累财富,促进文明进步。总之,在从古猿进化到人类以及人类发展过程中,劳动不仅创造人、发展人、成就人,也造福人。

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可见,劳动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立足之本,而我们在成为人尤其是高级人之后,却把这个根本抛弃了,以至于现代人出现了好逸恶劳现象。如今出现的一切为人、做人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劳之根基出了问题。

由上可见,“正心立德,劳动树人”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赋予立德树人的活灵魂。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是为教育发展和人类幸福提供杠杆

如上所述,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三大功能停留在针对个体内部发展层面,缺乏在教育发展和人类幸福整体系统中的功能认识。

积极心理学发起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了一个幸福的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H=S+C+V)。这个总体幸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一个人先天的遗传素质,二是环境事件,三是你能控制的心理力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把第三个因素作为撬起教育发展和人类幸福的支点。

中学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4

摘 要: 学习能力培养,是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现实落脚点,是教师有效教学的根本目标。初中数学教师在知识章节讲授和课堂教学每一环节中,都应将学习能力培养作为目标要求和根本任务。作者结合平行四边形教学活动,论述了初中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平行四边形 学习能力 培养方法

常言道,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其最根本的任务不仅仅是讲授知识内容和“解疑释惑”,还承担传授学习技能“明智”的重任。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任务和目标要求,坚持以生为本,将学习能力培养作为第一要务,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素养。”由此可见,锻炼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策略的根本出发点和现实落脚点。但在传统教学活动中,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将“教授”知识内容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任务,忽视学生学习技能水平的培养,导致学生“解题能力强,学习能力弱”。因此,在新课改深入实施的今天,初中数学教师应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作为首要目标和根本任务,结合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习实际,采用行之有效、方式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实现初中生在有效教学中学习能力水平的显著提升。基于此,我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尝试探索,现结合平行四边形章节教学活动,论述培养初中生学习能力的方法。

一、利用平行四边形知识生动特性,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是建立在积极、能动学习情感基础之上的。良好学习情感,是学生能动、自主学习、探知的首要前提和思想保障。平行四边形作为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构件“要素”,同样具有数学学科丰富而又深刻的情感激励特性。这就为激发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动情感提供了条件。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平行四边形知识的教学中,要将平行四边形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将平行四边形内容与生动事例有效融合,创设出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积极情感的促动下主动参与学习探知活动。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抓住该知识点内容的生活性和趣味性等特性,利用情境性教学手段,设置出“星期天,小明在家完成老师布置的手工作业,需要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木框,你能帮助他完成这一任务吗?”现实生活情境,激发起初中生群体的学习欲望,带着任务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二、利用平行四边形问题探究特性,培养初中生探究实践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知识点内涵要义及其内在联系的生动展现。教育实践学认为,解答问题的过程,实际就是借助自身知识素养,已有解题经验,进行探究分析的发展前进过程。探究实践能力作为学生所必备的三大学习能力之一,在数学学科教学中需要重点训练和培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平行四边形章节教学活动中,应设置一些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案例,引导和指导初中生开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实践活动,传授解题策略和方法,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问题:如图所示,在?荀ABCD中,E是AD的中点,请添加适当条件后,构造出一对全等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上述问题是教师在平行四边形阶段性教学活动中,所设置的探究性问题案例。设置该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考查初中生对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实际运用能力。学生在分析该问题案例条件过程中,认识到该问题解答时需要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通过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内容,构建全等三角形。这样,学生认为应该添加的条件是连接B、E,过点D作DF∥BE交BC于点F,构造的全等三角形是ABE与CDF。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题策略归纳,学生结合问题解答活动,认识到该类问题解答时应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入手,构建等量关系,进行等量替换。其解题过程如下:

解:添加的条件是连接B,E,过D作DF∥BE交BC于点F,构造的全等三角形是ABE与CDF。

理由如下:

平行四边形ABCD,AE=ED。

在ABE与CDF中,AB=CD,∠EAB=∠FCD,AE=CF,

ABE≌CDF。

在上述问题案例解答过程中,学生在探析平行四边形案例过程中,对问题解答规律有了初步掌握,探究分析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和提高。

三、利用平行四边形知识丰富特性,培养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

中学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5

1、参加过中考命题的西安市西光中学贾文老师认为,《意见》指出要取消了考纲,这就要求我们要回归课标、课本,一线老师必须回归到国家制定课程标准上,回归到国家教育改革的“初心”上,要求老师站在更高的层面,宏观的、全面的审视、理解课标,领悟课程,践行“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核心素养教育。

2、对一线的老师们来说,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思维模式,在课堂要着力于学生能力、思维、情感的培养,同时要丰富教学设计,增加情境教学,让知识回归生活。最后要发挥集体力量搞“教科研”。独木不成林,要通过“名校+”工程搭建的平台,加强老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比如集体教研、集体备课等,以提高老师对课标、课程、课本的理解和领悟。

3、西工大附属中学杨千良老师认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相当于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拐杖”,对于某一知识的学习,有操作、有维度、有标准,客观上还属于机械重复的智力活动。

4、《意见》提出要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不得超标命题,把学生学习所依赖的“拐杖”扔掉了,倒逼学生学着去走路。在依据课标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教材,使用教材,跳出学习中的老套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失去考试大纲的指导,意味着考试的覆盖面会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课后总结复习习惯。其次,学生要锻炼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学习一个单元、构建一个小体系,学完一个模块、构建一个整体体系,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学以致用。另外,取消考纲后,传统的题海战术显得更低效了,更好的办法是解放孩子的时间去自主学习。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学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6

一、教学内容 “定向”

“定向”就是定目标、方向、教学重点、难点。实现“定向”控制,教师在吃透《大纲》《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把握全局,明确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编排体系,及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然后作出周密的教学安排,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定向控制”,使每个教学环节“水到渠成”,达到“百口川归海”的目的。例如初三思想品德课中“生产关系”的教学,先确定“生产关系”这一重点,然后纵向延伸:生产关系的含义、内容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怎样导致社会的更替等等。横向扩展,可以直接联系不同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以及导致的社会性质等。通过这样横、纵探索,使学生能抓住“生产关系”这一重点主线,对这节内容有个全面的认识,而且把平面的、零散的知识变成立体的、网络的知识结构,从而表现自己思维的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深刻性。

二、教学内容“定量”

“定量”就是授课者必须确定一节课的知识容量。在教学内容上实行控制,从知识和信息开始,以推理分析达到顶点。一堂优质课总是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具体知识的传播、思维的分析、信息的接受,并非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要通过教师的精密安排,对所教内容实行“量”的控制,使整个教学能在严格控制的轨道运动,这样教学才能有效地克服主观随意性。例如,初三思想品德课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教学,在45分钟内进行周密的安排,结合实际进行恰当的分析,通过逐层推理讲授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含义、主要矛盾、根本任务、三个有利于标准,这些概念之间是有本质联系的,通过历史事实讲清正是因为某些原因,决定了我国现在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是一个什么样的阶段,这个阶段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这里要用历史事实,如期间就是把主要矛盾抓错了,通过对比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我国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并知道,为了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解放才是改革?接着讲检验改革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这样使知识在一定的轨道内进行,学生对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感受深刻,容易接受。现实教学中,有极少数教师由于在定量方面安排欠妥,甚至不加思考,信手拈来便讲,一堂课主次不分,讲到什么内容毫无定则,无规律可循,大有“哪里黑哪里歇”“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倾向,其课堂气氛大煞风景,结果不言而喻――教学目的不一而终。

三、教学内容要“定时”

课堂教学是以45分钟为基础单位的,这就涉及“时间控制”即“定时”方向。授课时的每个环节必须科学地分配,在操作中又要灵活掌握,才能井然有序。否则就会出现时间未过半则无内容可讲,东拉西扯或“滔滔不绝”“文思如涌泉”一发不可收,拖沓延课导致学生盲目;或沉闷无语,苦等下课,以致招来学生反感。

四、运用课堂情感因素的调控把握好课堂节奏

情是心灵的钥匙,爱是教育的基础。深厚、融洽的师生之情会使教学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学生精力饱满、情绪高涨、思维积极主动,有助于品德课教学获得成功。因此,品德课教师必须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的学生,要重视与学生的思想情感交流,既要做他们的“良师”又要做他们的“益友”,以一种平等亲切的姿态主动去理解,关心、爱护、信任学生。例如学生做错了事教师最好不要当众大声训斥、漫骂,应心平气和地与学生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心悦诚服,最终既收到教育的效果,又不至损害师生之情。又如,教师可以经常与学生一道打打球、谈谈心、积极帮助困难学生等。这样,学生会因为教师的真心真情流露而更加尊重、敬爱教师,并将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学科上。“亲其师而信其道”,无形中形成一种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地探求、积极地思维、顽强地克服困难,为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铺平道路。

五、美育在品德教学中调控课堂节奏起着关键的作用

美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一)以美的知识陶冶人

教育者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只有多角度多层次、宽知识面才会使课堂教学洋溢着一种美的旋律,让学生们感受到品德课知识的纵横博览,包罗万象之美。

(二)以美的行动带动人

行为美是一种直接表现出来的美,“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因此作为教师要为人师表,包括仪表、一举一动都要做学生的榜样,通过教师美的语言、美的行动、美的修养带动和影响学生,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做人,在言行举止等方面都得到好的修养。

(三)以美的教态共鸣人

在品德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寻求教态美,力争举手投足都能给学生以美感,引起学生的共鸣,调节好课堂节奏。

总之,课堂节奏的控制是教学的一门艺术,是优化课堂结构取得最佳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是当今素质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无疑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