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创新意识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创新意识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创新意识培养

青少年创新意识培养范文1

[关键词] 青少年 创新能力 校外 培养途径

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有着重要的意义。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以创新意识为先导,并且伴随着创新实践活动。青少年是思想最活跃,最具创新精神的重要群体,从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当今时代的战略意义日益凸现。

一、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内涵与特征

1.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英文是“Innovations”,其含义,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现在所说的创造发明;二是引入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

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就青少年而言,创新能力指学生能够独立地、综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并将其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2.青少年创新能力的特征

(1)创造性

创造是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活动中产生的独特新颖的思想、方法和成果等;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就是创造性。创造性需要青少年面对问题时沿着多方向思考、产生出多种设想或答案的思维方式。

(2)主体性

所谓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对象化活动的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的本质属性。人的主体性是对自我的理性认识与合理把握,是对客观事物的主动选择与能力适应,对现实存在的自觉超越与积极创新。创新能力的主体性特征要求积极创造创新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

(3)实践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的构建而获得。学生创新能力的动机来源于实践的需要,探索过程和学习过程是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进行。

(4)开放性

开放性是相对于封闭性而言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广泛运用,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人们需要具有开放性、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态度来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开放的学习环境的构建。

二、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因素

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指个体因素,外部因素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1.个体因素

每一个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与其智力结构和思维方式有关,其创造力的发展是不均匀和不平衡的。因此,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必须以个体差异理论为基础,评价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有利于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2.学校因素

青少年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的教育是传授知识的应试教育还是启发式的素质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模子,如果学校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那么它培养的学生就是善于观察,另辟蹊径的人才。

3.家庭因素

家庭担负着青少年的启蒙教育和延伸教育。家长是否启发孩子经常去观察、思考自然社会现象,是否经常带领孩子去探索未知领域,是否经常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观察力,是否支持孩子校外参加科技、环保、语言、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课外或校外活动,不同选择的家庭培养出不同思维方式的孩子。

4.社会因素

创新和创新能力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如果社会没有出现鼓励创新的气氛和环境,创新教育的主体缺乏激励,教育在创新能力培养上就难以有大的作为。当社会制度安排强调创新时,创新教育才可能真正成为教育系统的追求,并得到应有的发展。

三、青少年创新能力的校外培养途径

1.立足社会需求,形成重视青少年创新能力的社会氛围

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各级各类学校的努力,而且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此,一方面,各级团委、科委要加强与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共同营造全社会都关注青少年创新能力的校外培养氛围,推动我国青少年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依托青少年宫和社区教育中心等机构,设立各级创新项目,发展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的校外俱乐部,交互式的形成全社会重视和推进青少年创新能力发展社会风气。

2.建立学校、家庭、企业、社区一体化的培养机制

创新意识、创新氛围、创新精神、创新实践应当成为学校、家庭、企业与社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学校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企业要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课题与经费,积极邀请青少年参观和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水平,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技术,社区要为学生的课外实践提供实习基地和比赛场所,与家庭一起开展促进学生创新的实践活动。

3.建立青少年校外创新活动基地

生活实践是学生认知水平发展、创新能力培养的源泉。我们要积极开辟青少年创新实验基地,在各地的创新工业园区为青少年开辟创新实验基地和专利应用平台,在各社区教育中心切实建立青少年科普基地,在科技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建立兴趣小组和实验项目,这些活动基地与学生学校内的兴趣小组呼应配合,为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创新实践。

4.加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辅导员队伍建设

创意教育在于把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的,教学的核心是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就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主要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启发他们的思路。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培养需要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培训,学校要推动创新理念、优化学校人文环境、形成宽松自由的创新学术氛围、加强教师的社会实践,倡导教师建立新型的师生观。同时,鼓励社会上的创新型人才和科技骨干兼任中小学生的校外辅导员,一起辅导中小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赵达超.浅谈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理论),2009,(14).

[2]余晓丰.论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2,(3).

青少年创新意识培养范文2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思维;想象力;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230-01

一、艺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教育模式长期以来都是应试教育,从而忽略了对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传统观念的制约下,智力教育相较于艺术教育更被人们所推崇,对青少年艺术方面的培养更多的是被当做兴趣爱好,或者是课余生活的调剂,从根本上不利于调动青少年对学习艺术类学科的积极性。

艺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对青少年技能的培养,还是对其艺术思维的培养。艺术设计的思维建立在艺术基础学科的学习之上,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引导,关系着青少年艺术设计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

二、培养青少年艺术设计创新思维的必要性

(一)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处在经济与文化高速发展的年代,人们的目光由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转向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文化竞争力日益成为在世界舞台上评判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标准。人们逐渐拥有了自身的艺术欣赏力与对设计思维的独特见解,从新颖的各式广告到人们对各自房屋的室内装潢设计,都表现出了艺术设计紧随时代的步伐并以新鲜有特色的形象融入社会发展潮流。随着我国创意事业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也受到人们普遍的青睐。

(二)艺术设计教育离不开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艺术创造的灵魂。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从孩童时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对青少年未来的发展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我们通常在评判一个人艺术才华高低的同时,关注的是其创造性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因此,艺术创造是来源于艺术想象的,而设计的本质就在于创新。

想象力固然重要,要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思考空间,从而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基础知识与想象力同样重要,高楼大厦平地起,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哪来的创新,没有基础知识的创新也就像是空中楼阁。因此,教师便要起到引导作用,在课堂上夯实基础,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课外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尝试新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打下基础。

三、如何培养青少年的艺术设计创新思维

(一)打造适宜环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成功引导并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便能成功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也特别强调了兴趣的作用。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传授教学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利于为学生创造适宜萌发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教学环境,也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教师同样应该注重自身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提升,如果教师自身的素质没有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程度就会受到一定限制,也会影响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天分是人人与生俱来的,如果能够被正确的挖掘并运用到艺术设计之上,加上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与研究的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二)欣赏创新意识,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

对于青少年来说,教师的激励能够激发他们的内驱力,使其更自觉更好的学习、发展自己。欣赏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在他们的艺术设计创作中具有催化和突破作用,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诱发创作灵感,在创作过程中不断获得灵感,打开思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没有标准答案。教师不应阻断学生的想象,为其制定苛刻限制的标准,遏止他们的灵感。虽然他们的想法会很稚嫩,但它是新颖、奇特的,是真正灵感的雏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大胆提出的方案给予合适的引导,鼓励学生捕捉并运用这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充分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主动进行设计创作,而不是把学习当作负担,不愿意去思考,“挤牙膏”的教学模式对青少年今后的长远发展也是无益的。

(三)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方法,重视学生自我突破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有疑点、有质疑,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条不可忽视的途径。在学生学会在多方面思考问题的同时自主发现疑点,而不是只能完全由教师来指出问题,从而将主动权真正的交给学生,将展示与反思的机会留给他们。教师鼓励学生打破常规、不按常理出牌,让其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设计变得更有特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什么,而是让学生学会自我突破,并具备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能力。

青少年创新意识培养范文3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创新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062-01

1 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创新意识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成为社会对人们的基本要求。我国已把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中。我们应把握好信息技术这门综合实践活动课,去探索和研究适合中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课程活动模式。

1.1 在信息技术课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追踪新技术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活动中不但要教会学生追踪新技术,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意识,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渴望创新。由于有关新技术的教学内容对设备要求较高,有些学校设备更新的速度目前还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因此,学校可安排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对Windows和Internet等目前广泛应用的媒体新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这些新的应用技术,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

1.2 让学生在巩固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

创造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强调线性思维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

2 让学生尽情享受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带来的快乐,在各种竞赛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

一个地区内或一个学校内举办的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无疑给学生创造了绝好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这些活动通常是以竞赛的形式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例如,创造活动竞赛中有发明创造、科学论文、电脑机器人大赛等。“小发明、小创造”是中小学生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做出的新颖独特、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创造成果;科学小论文是中小学生在参与科技活动后撰写的科学成果论文,包括实验和考察报告、观察(观测)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是对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取得成果的记录;机器人比赛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学习、探索、掌握和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机器人创意设计更是激发了同学们创新的兴趣。

3 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和提供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地

虽然举办科技节、艺术节和体育节等活动是一个不错的做法,但受大多数竞赛类活动的参赛要求限制,只有少数有特长的学生才可以参加,而大多数学生还只是一个观众和听者。那么,如何才能使大多数学生都亲身体验到实践活动的乐趣呢?我想有关教育部门应该想方设法给大多数学生创造一个条件相对完善的活动基地。

比如我市教育部门的做法就很值得推广。经张家港市委、市政府批准,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正式成立。基地主要面向张家港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设置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教学和实践。基地结合新的课程标准,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实践三大中心,遵循“延伸学校教育、衔接社会教育、实践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贯彻“让学生经历一次体验,感受一次成功,尝试一次创新”的办学理念,依托独特的江南水乡文化和长江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各馆室设施设备,自主开发了“家政、工艺、科技、农艺、体能拓展、主题教育”等六大系列、一百多个实践活动项目,将主题教育、生存体验、科学探索、劳动实践、军事教育、手工创新制作等活动有机结合,凸显了基地“共建型运作、开放式课程、长江风文化”的办学特色,努力成为青少年学生“学有所得的第二课堂、动有所获的理想场所、玩有所乐的成长乐园”,处处体现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育人目标。

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具有丰富综合实践课教学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在为期三天的时间里,学生不仅能够得到军事训练(国防教育、射击训练)和拓展训练(胜利墙、高空攀岩),而且能够掌握一些生活劳动技能(野炊、内务整理)和安全防护与自救互救技能(消防演练、担架制作),能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原理和常识(生活中的化学、模拟驾驶),开展一些“趣味性、实用性、智能性、创新性”的课题研究(电子百拼、紫藤花艺),从生物中走近生活、提高艺术修养。

青少年创新意识培养范文4

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既是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实施人才兴省战略的具体行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目前已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对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形成了学生参与创新、学校重视创新、社会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增强了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意识,促进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

根据目前我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开展的实际状况,为了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热情,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奖励和宣传在科技实践、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卓越成绩的青少年,建议设立吉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省长奖。“省长奖”的评选对象为我省在校中小学生(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学生),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出5至10名获奖者,获奖者由省政府进行表彰并授予由省长亲笔签名的荣誉证书和奖牌,并颁发一定数额的奖金。评选对象可从参加以下比赛活动获奖学生中选拔:(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13部委主办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获得者;(2)省科协、省教育厅、团省委等举办的“吉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3)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香港周凯璇基金会主办的“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一、二等奖获得者;(4)在Intel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欧盟青少年科学竞赛等国际科学竞赛中获奖者。

目前,国内已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多个城市和地区开展了这种评选活动,对推动当地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做好这项工作,参考国内一些地区的做法,建议成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主任,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监察厅、省科协、团省委等单位分管领导任成员的“省长奖”奖励委员会,下设奖励评审委员会和办公室。奖励委员会负责领导和统筹协调“省长奖”的评选活动;评审委员会在奖励委员会领导下,负责具体评审工作;办公室设在省科协,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负责评选活动的日常工作。所需奖励经费可列入我省科普专项经费支出。

举办吉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省长奖评选活动,是一项具有示范意义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它必将进一步激励广大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推动我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鼓励优秀科技后备人才脱颖而出,在全社会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推进我省科技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

(作者系省人大代表、省科协副主席)

青少年创新意识培养范文5

一、丰富教学形式

一想到教学我们更多的想到的就是课堂教学,这种教学形式本身就是受欢迎程度不太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如果不是出于必需,我们尽量不要采用这种学习方式为好,我们应当带领学生在一些实践活动中高效率地学习到既定的学习内容,相信这样以来学习到的知识更为鲜活生动,印象更为深刻,更趋向于形成创新能力,这远远好于纸上谈兵。由于我们的教学在一个较长时期里严重脱离生活实践,使得孩子们尽管课业成绩可能很好,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非常不足。这样严重背离初衷的教育的确到了不得不改的程度。惟有改革,才能实现青少年一代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才能逐步实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才会真正推进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鼓励发明创造

发明创造是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事,如果学校能对此加以持续的鼓励、引导,那么同学们一定会在这条道上走得更好,甚至结出丰硕的果实。发明创造本身就是创新,以同学们喜欢的方式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想必是可以事半功倍的。目前来看,学校在这方面的鼓励、引导是比较缺乏的,对此应当予以加强。学校鼓励同学们发明创造,应当结合有关学科来进行,如科学学科、对科学学科是应当高度重视的。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对待科学学科中的每一个实验,那么一定可以很大程度上丰富同学们的实践经验,为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三、鼓励社会实践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现在的青少年一代有几个在田里干过活?有几人在厂里做过工,当然我们不是指招用童工,我想说的是现在的青少年更多了解的是娱乐项目,却很少了解生产生活的很多内容。当我们对自己所面对的这个社会的生产生活方方面面都并不清楚的时候,我们要想在其中寻找发展的机会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我们应当鼓励青少年广泛地了解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这需要我们尽可能有一些细致周到的安排,既保证他们的安全,又确实让他们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世界,使他们具备创新的素材,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的事情,应当努力培植青少年在这方面的兴趣。当然,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全面转变教育观念,不至于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是浪费时间。这同样也需要制度设计方面的鼓励、支持。

青少年创新意识培养范文6

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和强调创新,呼唤和凸显创新人才的价值。

高新科技的出现、互联网的普及、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资讯系统的空前发展,使得信息总量猛增、信息流速加快。信息的及时获取、信息资源的共创和共享、对自然空间阻隔的冲破、给生活和工作带来的便捷等,这一切深刻影响着整个世界的面貌,改变着每个人的生存状态。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计算机和网络不仅改变了他们接受知识的方式和信息的总量、流速和内容,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构建了继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文化空间后的第四个空间——数字虚拟的网络空间。而这个空间将是他们今后生活和生存的条件与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空间里,通过人机互动、信息互动、人人互动,正在引发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由此带来的平等与协作的人际交往、自由和多元的沟通交流、自主和互动的存在方式,将激发起学生对自身能动性、创造性进一步解放的渴望。

面对正在发生着的深刻变革,如何利用好现代化的教育工具,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优势,为我国青少年创新人才的培养构筑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学习环境,打造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圈,是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打造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圈,需要顶层设计、资源有效整合

顾名思义,“生态圈”一是“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不能竭泽而渔或拔苗助长,二是各要素无缝衔接,发展模式上协调配合,使“圈”更圆、更大。

打造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圈就是要整合青少年探究与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各种要素,力求将学校组织资源、辅导教师资源、参与学生资源、研究参考资源和社会活动资源等无缝融合;就是要科技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校等机构协同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实践的机会,建立使优秀学生不断脱颖而出参与国际竞争的发展机制。而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校而言,生态圈的打造,还需要学校形成追求创新、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善于运用资源,为青少年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宽松有利的条件;需要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各级各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综观目前中小学情况,教育部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地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改革高校招生制度,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如制订国家课程标准;修订中小学课程计划;编写新教材;增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强调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等。

无需讳言,整个改革推进过程仍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有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学校缺乏开展创新活动的必要资源和条件;目前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管理和评价游离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主旋律;绝大多数教师亟需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帮助和指导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处于一种讲得多做得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状态。

归结起来,制约学校指导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瓶颈”就是观念、资源和教师。如何突围?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少年工作部整合国内学术科研机构和各类科技专家力量的优势,以中小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为依托,通过品牌赛事推广、学习环境构筑、资源共享共建、加强有效辅导等方式,吸引更多的青少年积极参与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并培养一批能指导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中小学骨干教师。由该部主办、承办或参与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等青少年创新教育活动,已经成为具有导向性、示范性、权威性、科学性、普及性的品牌赛事与活动,受到科技界和教育界的重视和好评,成为我国青少年普遍关注和广泛参与的重要活动,对中小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打造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条件

全国大部分地区和学校已经实现了“校校通”。为了将这些信息技术设备和网络条件充分利用起来,中国科协青少年工作部还研发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该平台包括文件通知与新闻报道、品牌活动与赛事服务、工作网络与会员学校建设、国际科学交流活动、网络创新研究院应用等板块,并围绕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一主题不断拓展和细化各子系统的功能。该平台以学生和教师为两个主要对象,以网络研究院为重点建设目标,提供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创新项目孵化、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图书馆、创新论坛、科学报告厅、创新邮局等功能支持,切实推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目前,该平台已然成为我国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生态资源系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